第一篇:国企红利分配失衡局面待纠偏 上缴比例应提高
国企红利分配失衡局面待纠偏 上缴比例应提高
日前,全国人大代表、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填在全国“两会”上大胆建言:“用两年国企利润向全民分红,发放四万亿消费券”。对此,各界皆对此拍手称快!在解决了该不该交的原则问题以后,国企红利如何上缴?按照什么标准上缴?用什么制度来保证上缴红利更多的用在和民生有关的地方?再一次在特殊的时期成为各界关注的热点话题。
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应提高
3月初,财政部《关于201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12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显示,2011年用于国有企业自身包括国企结构调整、国企脱困、国企境外投资、国企兼并重组等占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的94.8%,用于公共财政预算的为5.2%。2011年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765.02亿元,而2011年央企的净利润是9173亿元,中央国有资本经营收入占央企净利润的8.3%,即央企向国家上缴的红利不足其净利润的一成。
其实,关于央企红利问题,近段时间以来颇受关注。
全国政协委员、国资委原主任李荣融表示,在确保连续性的前提下,可将国企上缴红利占利润的比例逐步提升到20%、25%。
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开发银行原副行长刘克崮表示,目前除了国资委管理的国有企业外,相当多的非国资委管理的国企并没有上缴红利,因此,应该建立起一个全国统一的国企红利上缴系统,将全部国企纳入其中。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建议更为具体:将国有企业收入分红比例提高到50%左右,投入到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益领域,缓解公共服务投入资金的短缺。川企尚需完善收益分享制度
据了解,目前,国资委管理的央企根据行业不同,上缴红利占其利润的比例分别为15%、10%、5%和不上缴。而西方通行的作法是国有企业要上缴相当大比例的利润给国家,法国政府对国有企业的分红政策取决于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财务状况和董事会认为重要的其他事项”,税后利润向政府上缴的比例大约为50%。在一些欧洲国家,国企税后利润的三分之二都归于国家。
而在四川有不少的央企、省级企业以及成都市市级企业。《四川省省级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试行办法》自2010年1月1日起执行,同时启动了首批90户企业试点,采取区别不同行业适用不同比例的方式:第一类是电力、煤炭、航空等垄断性行业2户,按企业税后利润的10%收取;第二类是军工、化工、机械等一般竞争性行业的70户企业,按企业税后利润的5%收取;第三类是转制院所等政策性企业1户,暂缓3年上交或免交税后利润;第四类是省政府对利润上缴比例另有规定的,主要指四川发展(控股)公司的出资企业共17户,按不低于企业税后利润的20%收取。
另外,2010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成都市市级企业国有资本收益收缴管理试行办法》公布了成都市上缴国有资本收益的比例和企业名单。成都工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等8家国有独资企业按净利润的10%上缴;而国有控股、参股企业的成都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地铁有限责任公司两家企业的国有股利(股息)收入全额上缴,而成都传媒集团暂缓上缴。按照有关方面的要求,2014年所有市级国企都要上缴利润给市级财政。
记者查阅资料显示,除泸州老窖公司以外的泸州市8户国有独资企业近三年共征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2750万元,从2012年起将泸州老窖公司所产生的股利、股息收入一并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绵阳市从2011年起正式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2011年,绵阳市6户国有企业完成3360万元的上
缴任务。而在“十一五”期间,自贡市的国有企业上缴国有资本收益7426万元。但遗憾的是,四川省省级企业和成都市市级企业的国有资本收益收缴情况,记者并未从公开资料中查到。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四川省一些国有企业国有资本收益上缴金额并不多,但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视和力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和收益分享制度。
在2012年的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全面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中共四川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收益分享制度。”
用于民生还需“雪中送炭”
事实上,2007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试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就要求国有企业上交“国有资本收益”,这意味着政府作为国有企业的股东,国企应该向政府分红。
然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工作进展并不平衡,2011年4月的财政部文件指出,仍有11个省区市未能编制2011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5个省区市还未出台实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的意见或办法。同年有媒体报道,专家称尚有科教文卫、行政政法、农业、铁道、金融等80多个中央部门(单位)所属6000多家企业没有纳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没有上缴利润。
著名经济学人士马洪漫博士认为,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市场基本原则,国企理应向全体国民上缴红利。但从2008年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投入实践以来,大部分红利用于国有企业注册资本金和重组改建,而2011年超过九成用于企业自身。这意味着,央企红利更多地用于体系内循环,向社会保障领域雪中送炭的功能明显表现不足。
从国企高额运营成本多次被社会各界批评的同时,国有资本经营应当按照财政公开的原则提高其信息透明度,并加强外部约束力,如此,央企红利分配失衡的局面才能得到及时纠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