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对乞丐的社会调查报告
春节期间,各街道人山人海,但令人纳闷的是乞丐也越来越多了。
一次,竟有三、四个赤膊端着乞丐碗的儿童绕着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又不难看出,那是一种有组织的“丐帮集团”,那老太婆便一定是“丐帮帮主”了,他们正在开他们的丐帮代表大会,制定乞讨纲领。大概过了10分钟以后,他们便散了。回到他们自己的位置继续它们的乞讨。
更令人可愤的是在公交车站,为了乞讨,一个小孩竟为一个年轻人下跪,那好心人便掏出了一角钱投入其碗中,出乎意料的是,那小孩却嫌钱太少,便抱住了那人的腿苦苦哀求,让人见了既可愤又可怜,那年轻人只好再掏出一元钱投入了那小孩的碗中,方才离开。
竟会出现这么荒唐的事,我便开始了一次社会调查。
乞丐主要集中在各公交车站、五马街、人民路这三大版块,可分为5大主要人种:1.学生求学;2.老人乞讨;3.残疾求助;4.儿童赤膊求助;5.卖艺求生。(各数据见下表)
地点
数据
人种 公交车站
(大南门车站)五马街 人民路 合 计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人数 百分比
学生求学 0 / 2 15.4% 3 42.9% 5 20%
老人乞讨 3 60% 2 15.4% 3 42.9% 8 32%
残疾求助 2 40% 4 30.8% 1 14.2% 7 28%
儿童赤膊求助 0 / 3 23% 0 / 3 12%
卖艺求生 0 / 2 15.4% 0 / 2 8%
总 计 5 100% 13 100% 7 100% 25 100%
(注:某一天我所见的情况)
他们这些乞丐的真面目不知到底是什么,是真正的向人求助,还是通过各种手段向好心人骗取同情心,得到不正当的金钱,从而使许多好心人不敢献爱心。
倘若他们是真正的求助,我们每一个人都是愿意去帮助他们,而且会尽可能的去帮助他们。望有关的部门对此情况重视。
第二篇:关于某地区乞丐生活调查报告
调查人员:环境专业 张海林等
调查内容:旧城区乞丐的生活状况,以及他们背后的故事。
调查目的:通过对底层人民的了解来反映大良乃至顺德目前建设的不足之处,从而更好地进行我区的现代化建设。
调查时间:2011年2月1日星期二下午3:00~6:00
调查地点:大良旧城区繁华区(包括:东乐路、清晖路、华盖路、钟楼公园、青少年宫、华盖市场、凤山路的大部、蓝天街、马地街,详见下面的调查报告)
问卷内容:
1、被访者的年龄、故乡及受教育程度;
2、被访者不去打工或做生意的原因,以及被访者对救助站的了解情况;
3、被访者的家庭状况;
4、被访者乞讨的时间,被访者一个星期能讨到的金钱总额,及被访者对未来的规划;
调查报告:
本次调查共涉及乞丐8人,收回有效信息6份.(有效信息均来自“常驻乞丐”)
1、乞丐的个人信息
·8名乞丐的年龄分别为70、85、50、78、65、42,另外两位一个大概30岁,另一个大概十岁。
·8名乞丐中有3个没读过书,2个上过小学(包括扫盲班),2个来自大学。
·8名乞丐中有3人来自河南,1人来自山东,1人来自北京,其余未知。
2、乞丐的乞讨状况
·8名乞丐中有6人是“常驻乞丐”,另外2人是急事所需。
·8名乞丐中3人表示一周只能讨到5元左右,3人表示一周能讨到十余元,其余未知。
·6名“常驻乞丐”中,乞讨时间在“一个月内”“几个月”“几年”的各为2人。
·6名“常驻乞丐”中,有3位表示未来(几个月内)不会再继续乞讨,另外3人表示没有改变生活的打算。
3、乞丐的分布状况
(注:乞丐的流动性很强,所以分布情况不具有一般性,但总体范围大致不变)
4、乞丐的家庭状况
·6名“常驻乞丐”中,3人表示自己有家人,2人表示已无家人,还有1人不愿透露。
·3名有家人的乞丐中,2人表示家人不养自己,现在已经没有联系了;还有1人表示家人养不起自己。
5、关于救助站及自力更生
·6名“常驻乞丐”5名年龄为50以上,已无力打工及做生意,其余未知。
·6名乞丐中,4名不知道“救助站”这回事,2名表示知道但不愿意去,因为自己能养活自己。
调查总结:
受访的乞丐很多在讲到自己的经历的时候都流泪了,不孝的子女,不治的顽疾,或是命运的捉弄,让他们只能以乞讨为生。他们很多都一把年纪了,都还要面临着这样或那样的窘迫,即便是新年前的几天。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位被全身被烧伤的乞丐,事实上在一开始由于他外貌令人惧怕,我是不愿意采访他的。“2001年我在垃圾场捡垃圾的时候被烧的,我老婆就在那时没了,自从治疗完离开人民医院后,我就一直在乞讨”,他讲的时候又回到了对往事的纠结中,虽然他手指变形不能动,五官也因为烧伤的缘故已经变得不堪入目了,然而他仍然不失曾经作为一个大学生,一个老师的风度。
“我有两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才16岁,女儿都在上大学,没钱养我”,谈到儿女的时候,他眼前似乎浮现出希望,“他们都很争气……”讲到这一句时,他的眼泪不由的就流了出来,这是我第一次看到乞丐流泪,从他那眼皮外翻,血红血红的眼睛里。
当被问及为何不去打工时,他苦笑道:“我这个样子谁会要我?在这儿讨饭一天至少能有一两块,买馒头,大约也能挺下去。”这令我感觉到在这个社会,似乎一个残疾人,只能自甘被人遗弃的命运,而别无选择。这似乎是一种讽刺。
同样一位自称已经七十岁的老人在东乐路的仁信老铺处讨饭。在采访时他说话很大声,“我有病!“边说他便拿出一个病历本,”我没钱看,谁给我钱,你给我?“我说我是个学生不挣钱,您没有子女吗?他不愿意说,后来我才知道,他已经没有亲人了。
后来我又问他,知道附近的救助站吗,他很激动,“我去那儿干嘛,啊?“他说了我很多遍,”我在这儿就能养活我自己,我去那儿干嘛“,我对他说,市救助站怎么也比在这儿讨饭好啊,他似乎耳朵有点背,没听懂,又重复了一遍”我去那儿干满,我能养活自己。“我一时失语,只好放弃了。
“人生而平等““人非工具“这是早在启蒙运动就提出的理论,然而在今天我区在经济上大踏步前进时,我们仍然能看到底层人民生活的无奈。他们讨了几年饭,一直没有受到真正的帮助,除了那些来自施舍者们零星的钱。这是否应该社会财富再分配者们好好想一下呢?
乞丐,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瑕疵,高楼大厦无法遮蔽的城市污点,也是对GDp莫大的嘲讽。
我的建议:
1、区政府应该重视乞丐的问题;
2、乞丐的真假不难分辨,问一些个人问题,就很好判断;
3、区政府把重点放在对老者、残疾人的救助及保护;
4、建设我区的救助站;
5、救助站不应限于救助,被救助者同样可以干活。
社会实践调查心得
悲天悯人的思想,是对底层民众最起码的尊重。敞开心扉,关怀他们,我们才能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的同时,了解社会,在对不足的改进中,做到那句不过时的话“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阅读更多好范文调查报告:http://xiexiebang.com/diaochabaogao/
第三篇: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姓名:倪淑 珍
联系地址:古驿镇西尹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710-255461
12009年
对新农村社会调查报告
为了更好的了解新农村和谐社会,2009年5月8日至5月13日,我到襄阳区古驿镇后咀村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从小生活在街道中的我来说,是一次难得的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后咀村紧靠白河岸边,是古驿镇的北大门,与双沟朱集张湾三镇相邻,耕地面积8000多亩,768户人家,3000多人其中党员119人。村固定资产250万,村每年平均收入5200元左右。生活在这里的人已达到中等小康水平。
为了调查的科学性、有效性我采用的是先看、后听、再实践的方式。进村后,首先引起我注意的就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美化环境的白杨树,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待融入到村中去以后,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村里的治安情况相当好。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使我毫不夸张的用了安居乐业来作为后咀 村给我的第一印象。
听村里的领导介绍,村里的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其中800亩水稻收益可达每亩年收入达到1500元左右,而花生更是达到了年每亩2000多元。但当我们问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村里领导向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3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而夭折。现有玉石板厂、米厂、沙场,经济效益挺可观的。
人才、教育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这个烙印日渐加深。
学校并不算大,还算明亮的教室和尚未残缺的课桌,与偏远山区相比,已令孩子们满足。但与我从小生活的城市中的小学已有着天壤之别。仅从每天上完课孩子们必须将自己的凳子搬回家来说,这的学习环境并不能用一个好字来形容。但孩子们那对学习特有的热情和认真把我深深的感动了,他们几乎想要我们在5天之内把所知道的所有知识都教给他们。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对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考大学,去大城市的话影响着他们。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的内心是沉重的。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习考大学,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实现自己美好生
活的梦想。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往美好的生活,这本无可厚非,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一个虚幻的荣誉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落后地区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在谈到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以后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到大城市去!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从后咀 村的生活水平来说,村子应跨入小康的行列。后咀 村的村民都不想让孩子回来,可想而知其他贫困村的情况。
孩子们是渴望知识的,村里也是需要人才和技术的。但一些客观现实又使我们的教育观念发生变化,造成了人才的流失。改革开放20年来,人们的思想有了极大的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已经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在周家村采访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80%的家庭将孩子的教育费用作为自己未来几年内的最重要支出。在资金比过去有了保障之后,我们支持农村教育以不仅仅是财力上的帮助,还应是教育人才和教育观念上的帮助。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同样需要做人的道理、适应时代发展的观念和大局观。我们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有责任有义务尽我们最大的努力支持农村的教育事业!
在整个过程中所见所闻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教育问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新时期农村的教育事业依然面临很多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将极大地促进农村的发展。教育应该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
第四篇:杭州图书馆对乞丐拾荒者开放
杭州图书馆对乞丐拾荒者开放 唯一要求是洗净手再阅读
来源:中国广播网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杭州图书馆对乞丐拾荒者开放 唯一要求是洗净手再阅读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从2003年起,杭州市图书馆实行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拾荒者,图书馆对这些特殊读者的唯一要求,就是把手洗干净再阅读。10年的时间过去,杭州图书馆的全面开放从未停止。面对部分市民的不理解,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褚树青说出了上面那番话。纵横点评:人人生而平等,阅读不分贵贱,遵守基本准则,谁都有权沐浴书香。图书馆的做法令人叫好,馆长的回应令人敬佩,但为什么体现平等的小事件却引发媒体的大关注,静心反思,开放平等的精神怎么成了稀缺资源?
给那些狗眼看人低的人,一个警示。
第五篇: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
关于对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的分析
一、理念基础—社会调查报告的时代使命
2013年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在特别诉讼程序一编增设了未成年人犯罪诉讼程序专章,其中以一个条文规定了未成年被告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其作为司法实践的做法早已得到了广泛的应用。1997年上海市检察机关最先适用了此项机制,此后,随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分类处理,社会调查报告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社会调查报告制度是指由特定的主体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社会交往、成长经历、在校情况以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的表现等情况作全面、细致的调查,并制作书面调查报告,为司法机关公正处理和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是指导致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违法犯罪的各种主、客观因素及反映其有无人身危险性的综合因素(《未成年被告人人身危险性的评估研究》)
恢复性司法和量刑轻缓化是少年司法制度的两项重要理论基础,我国法律己经有相应的法条予以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六条同样予以明确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这都体现了刑诉法在对待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所展现的社会复归政策。同时,我国《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了己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体现现阶段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处理未成年人案件的轻缓化。刑事法律己经从程序法和实体法上予以全面规定,社会调查报告就是包含相应证据材料,从而将这两种理念相结合。
二、新型证据—社会调查报告的准确定位
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规定了八种证据,包括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和辩解、鉴定意见、勘验、检查、辨认、侦查实验等笔录、视听资料、电子证据。为此,有学者将调查报告归类为证人证言,更有学者否定其作为证据的属性。本文认为,社会调查报告不仅是证据的一种,而且是全新的证据形式。在英美法系证据规则中社会调查报告属于品格证据。
(一)品格证据
品格证据,是反映主体思想、情感或者行为倾向性的证据。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总要受到先天或后天各种条件的制约,形成相对稳定的性情特征和行为模式。因而诉讼中,也就成为了证据种类之一,具有判别证人证言、被告人供述以及被害人陈述真实性的重要价值。大陆法系中没有品格一词,经常使用的是人格一词,这只是不同国家的文化产生的称谓不同而己。属于英美法系的美国,在审判中引入社会调查报告作为品格证据,是刑事审判中基本的证据规则之一。
(二)现行法律对社会调查报告的规定
我国的法律、法规还没有对调查报告的属性及适用规则做出明确的规定,但社会调查报告主要内容是由品格证据组成的。基于证据法基本原理分析应认定社会调查报告属性为证据,因为证据是反映案件事实的材料,那些不为犯罪行为过程所包涵,但却可以影响法官量刑裁判的量刑事实也必然作为证据使用,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中,社会调查报告是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采取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主要依据。社会调查报告符合证据的基本特征,具有客观性、关联性、证明力,针对未成年刑事审判中,社会调查报告是法官对未成年被告人采取从轻、减轻、免除处罚或者决定是否适用缓刑的主要依据,虽然与犯罪行为无关但却会对刑罚的裁量产生实质性影响,其作用与普通证据相同,因此其属于量刑证据的范畴,应属于品格证据。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效力
社会调查报告的效力指的是在诉讼各个环节发挥的证明力,证明力又指证据本身在逻辑上与客观事实的契合,从而起到说服作用。针对社会调查报告可以证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性格倾向、行为方式、名声,并作为一种量刑证据来使用。社会调查报告的证明力是与检察权、审判权等司法权紧密结合的,在起诉阶段检察权体现为量刑建议权与不起诉裁量权,庭审阶段则为法院的审判权。
审查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社会调查报告应结合全案证据对其证明力进行判断,依照我国法律有关罪刑轻重量刑情节的事实是审判过程中需要用证据加以证明的法定要件事实,量刑情节有法定和酌定情节两种,其中,犯罪分子案发前的个人情况和一贯表现是酌定情节的重要组织部分,犯罪分子的个人情况,是指犯罪分子的生理状况、家庭状况、受教育状况、生活经历等因素,这些因素都可以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客观因素。为了达到刑法惩罚和改造犯罪的最终目的,这些因素当然的成为量刑时应当予以考虑的情节。
未成年报告人社会调查制度己经为联合国少年司法准则所确认,并成为少年司法审判程序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制度,全面、公正、科学的社会调查报告,不仅能为检察官正确的作出不起诉、量刑建议提供帮助,而且也能帮助法官公正的作出判决,同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和法律效果。针对社会调查报告在各诉讼环节如此重要的作用,应建议逐渐完善社会调查报告在各诉讼环节的制度,在法律上予以明确规定,要求写入审查起诉报告、起诉意见书、判决书,在制度上予以规范化。
(四)社会报告调查制度构建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北美少年司法实践,此后逐渐流行起来,目前,国际上接受程度较广的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定义是:未成年恢复性司法是指与某一特定的未成年犯罪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各方,共同参与解决未成年犯罪及其后果,以及犯罪对未来生活的影响的过程。社会调查报告是体现未成年人性格倾向、生理状况、家庭状况、名声等内容的汇总,是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重要参考证据。我们有必要在宏观视角上分析未成年人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对于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及其如何完善的问题。
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建立就是要把某一特定的未成年人犯罪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各方聚为一起,共同参与解决未成年犯罪及其后果,要解决未成年被告人后果则必然要考虑到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因为未成年人身心的特点,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的适用对象是未成年刑事案件,未成年被告人绝大多数知识阅历浅、道德法制观念单薄、自我控制的能力有限,尚未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易受到来自社会、家庭等不良的外界影响而发生犯罪行为。同时根据布拉斯沃特的金字塔模型,我们可以得出,针对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形下,依据行为人的人格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措施,而社会调查报告正是对行为人的人格作出一个科学有效的调查研究,把社会调查报告制度引入到未成年恢复性司法制度中,正是为了分析研判未成年人罪错的原因,从性格、家庭、社会等多个角度分析未成年人的行为,找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心理特点以及根据以往的经历预测其人生危险性,为各诉讼环节作出合法公正的判断提供重要依据。
布拉斯沃特的金字塔模型对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人:一是无能力或不理性的行为人,二是理性的行为人,有品德且能自我改善的行为人。对于无能力或不理性的犯罪嫌疑人违法犯罪可以采取隔离措施,也就是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而对于案发前表现一贯理性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则采取威慑作用,如判决有期徒刑或者缓刑等刑罚,再者对于有品德且能自我改善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则采取恢复性司法措施了,如可以采取缓刑或者不起诉决定等措施。
三、路径选择—社会调查报告的本土实践
(一)社会调查报告的制作主体
依照2001年《关于审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控辩双方、法官、社会团体组织都可以作为社会调查的主体,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的主体多元化,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种:公安机关、控辩双方、法院、社会团体组织、社区矫正机构,社会团体组织和社区矫正机构的调查效果要更好,社会团体组织相对于案件双方当事人,具有更专业的知识储备、无利害关系。在我国司法实践中可以探索出一条由控辩裁三方根据案件需要,委托具有相关资质的社会团体组织或社区矫正机构,再由它们的社会调查员进行社会调查,选择的社会团体组织可以考虑异地选择,社会团体组织的社会调查员可以选择聘用制或选择具有相关资质的人员担任,同时建议国家建立社会调查员考核培训机制,如设立相关考试要求具有熟悉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热心从事教育,而且社会调查员的人格和工作等无不良记录者等相关条件,并规定社会调查员职业约束,确保其作出的调查结论具有真实性、公正性,对其所作的报告跟踪负责制。
(二)社会调查报告的内容
调查报告的内容一般是围绕未成年的性格特点、文化程度、家庭环境、成长经历、社会交往及实施被指控的犯罪前后表现等情况展开,有的还将心理评估等情况汇总到报告内容里,有的还有量刑、帮教的具体建议,针对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就应该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但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报告内容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报告千篇一律,缺乏对调查内容的深度剖析;二是报告过于生动,用于夸张华丽,影响作为证据应该具有的客观性;三是一些社会调查因为经费、人员不足等原因,采用发放问卷调查的方式,一般填卷的人员多是应付了事不很重视,难以保证调查内容的客观性,建议一方面统一社会调查报告的格式,在内容用词上加以规范限制,选用具有社会调查员资质的人员制作调查报告,并建立社会调查报告内容审查机制。
(三)社会调查报告的启动时间
目前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社会调查报告的启动时间在各地做法不一,我国法律法规也并没有相关明确规定,实际上,从社会调查报告基本概念分析得出,社会调查报告并不仅仅用于庭审阶段,还应当包括侦查阶段、审查起诉阶段的社会调查,如1995年《公安机关办理未成年违法犯罪案件的规定》第十条规定:讯问前,除掌握案件情况和证据材料外,还应当了解其生活、学习环境、成长经历、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及社会交往情况,有针对性地制作讯问提纲。"2006年修订的《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刑事案件的规定》第十六条规定:审查起诉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应当听取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代理人、辩护人、未成年被害人及法定代理人的意见。可以结合社会调查、通过学校、社区、家庭等有关组织和人员,了解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个性特点、社会活动等情况,为办案提供参考。检察机关可以将社会调查报告并入起诉意见书中,公安机关同样可以在侦查阶段制作社会调查报告,有利于检察机关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全面的了解熟知,争取在法律层面规定社会调查报告前置到侦查阶段或者审查起诉阶段,这样既科学有效的保证了社会调查报告的质量,又有利于充分发挥社会调查报告在刑事诉讼各阶段的作用。
四、结语
本文在阐述了社会调查报告和未成年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基础上,简要论述了社会调查报告应属于品格证据,列举了英美法系有关品格证据的规定,并结合我国社会调查报告现有法律法规的规定,提出如何完善其制作主体及内容等建议。目前,我国司法实践中对社会调查报告的理念和法律法规中的法理诉求并不能作出更为详尽的应答,建议在刑诉法中予以明确规定社会调查报告作为证据的属性,并寄期望在不远的将来,随着人们观念的不断更新,同时也有赖于人力、物力、财力等社会资源向未成年等弱势群体倾斜,要将未成年社会调查报告一系列的理念与司法实践、法律法规相对接,未成年社会调查报告制度的完善对于未成年人恢复性司法制度具有重大的价值,其有助于未成年被告人的再社会化,有助于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有助于社会公正和效率价值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