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

时间:2019-05-13 21:15: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

第一篇: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 教材说明

一、整体把握

全文共25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女儿提出问题及父亲对此的态度。

第二部分(第5~24段):回忆从前祖母给“我”讲过的故事,得出爱情是什么的答案。第三部分(第25段):告诉女儿该如何对待爱情。故事本身并不费解,耐人寻味的是故事背后的寓意。在西方的文化传统中,宇宙万物都是上帝创造的,上帝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可是在这个童话里,为什么上帝没有创造,也不能理解人类的爱情?上帝恼怒于人类的自我创造,几次三番地要毁灭人间的爱情,为什么最终无可奈何又若有所思地离去?理解这些寓意的文眼,正在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故事开头说,上帝创造世界时,“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

这些议论点明了全文的主旨: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故事中,上帝没有创造爱情,是因为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而爱情的无法毁灭和上帝的沉思离去,正说明了人将永远不会再沦为动物,将成为自己人性的宰,成为“大地上的上帝”。

故事中,上帝三次来到人间,在人的眼神里先后读到了三种东西:爱情、忠诚和心灵的追念。者把它们放在一起谈论,是别有深意的。人在年轻的时候,异性间很容易产生爱慕之心,但岁月和生命是对爱情的最大考验:只有能经得起时间砺磨的忠诚,能超越死亡的心灵追念,才配得上称为真正的爱情。上帝在人的目光中三次发现了“美和力量”——人间的挚爱,这正是“美和力量”的最高体现!

二、重点难点

1、构思独具匠心。

(1)前有暗示,后有点睛。故事开头说,上帝把“一切”生物安置在地上并教他们传宗接代、繁衍子孙;最后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前后对比,凸显出人之区别于动物的关键。

(2)层层推进,起伏有致。故事以上帝三次视察人间为叙事框架(这也是民间传说和童话常用的叙事模式),对这三次视察的描写有必要的重复;又有变化和递进:从人们的目光里,上帝分别发现了“一种他所不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故事最后再次强调爱“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上帝的态度由“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再到“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上帝态度的前后对比,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2、语言朴素,通俗易懂。

文章所阐释的是一个抽象的问题,作者运用故事的形式对此进行讲述,语言朴素;如话家常,一读就懂。

《致女儿的信》教学建议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异性之间会产生微妙的感觉;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影视、歌曲、杂志等)对爱情的渲染,更催化了他们对爱情的好奇与遐想,甚至有些学生已经初涉“爱河”。但“什么是爱情”,是需要人生的经历和“智慧”的积累,才能给自己一个答案的。教师可以借助这篇课文,引导学生借鉴他人的“生活的智慧”,好好思考与品味爱情的含义。教学中,教师可以多提供一些动人故事,少一些抽象的教条。

第二篇: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21课《陈涉世家》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

第21课《陈涉世家》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陈涉世家》教材说明

整体把握 本课节选自《史记·陈涉世家》的前一部分。陈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陈涉世家》是写陈涉的一篇传记,比较完整地叙述了陈涉起义的全部过程。本课所选内容,叙述了陈涉、吴广领导大泽乡起义的原因、经过和浩大的声势,表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赞颂了陈涉、吴广的反抗精神及历史功绩。本文按事件发展过程,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叙述陈涉年轻时的佣耕生活,表现了他胸怀大志,有反抗精神。开始,先交代陈胜、吴广的姓名、籍贯,然后重点介绍陈胜。“尝与人佣耕”,点明他雇农的身分。“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一个行动,一个神态及两句对话,表现陈涉年轻时,对压迫剥削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希望摆脱痛苦处境,有远大志向。这段叙述,暗示了陈涉起义是有思想基础的。

第二部分(第2段)写起义的筹划过程,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斗争决心和政治远见。先交代征发贫民戍边的时间、人数和陈胜、吴广在队伍中的职务,然后叙述起义原因。“会天大雨”,“失期”,“法皆斩”,既点出了起义的直接原因,也说明了秦王朝刑法的残酷,逼得农民走投无路。在“亡”(逃跑)与“举大计”同样是死的情况下,在束手待毙与奋起反抗斗争之间,他们做出了“举大计”的抉择。这里的叙述,表现了他们斗争的决心和政治远见。

往下,作者运用对话,详写陈、吴二人对当时形势的分析和制定策略。“天下苦秦久矣”一句,概括了秦王朝对人民压迫、剥削程度之深,这是起义根本原因,也是可以利用的有利条件。陈涉提出利用封建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即假借扶苏、项燕的名义,“为天下唱”,以顺应民心,树立起义队伍的威信。他确信,只要义旗一举,“宜多应者”。显示了他有勇有谋。最后,叙述了陈胜、吴广为了顺利发动起义,使用了问卜、念鬼、鱼腹藏书,篝火狐鸣等办法,制造舆论,鼓动人心,树立威信,让戍卒相信“大楚兴,陈胜王”的必然趋势。结果,在戍卒中很快得到反应。再次显示了陈、吴二人的斗争才智。

第三部分(第3段)写陈胜、吴广发动起义,胜利进军及建立政权的经过,昭示了农民起义的伟大力量和历史意义。

头一句话先写吴广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写陈胜、吴广抓住时机,采用激将法来激发群众的反抗情绪,“并杀两尉”,扫除了起义障碍,为下面动员、组织起义作了准备。文章对并杀两尉的描写极为简练、生动,用“挺”、“起”、“夺”、“杀”、“佐”几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一场激烈的格杀场面,表现了陈胜、吴广的机智勇敢和反抗斗争精神。

接着,写动员群众。陈、吴二人抓紧群众“激怒”之后的时机,“召令徒属”,进行宣传动员,号召起义。他们指出大家的处境,分析了利害分析,又指明了斗争方向(“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也就是要为国而死),结果徒属皆“敬受命”,点燃了反抗斗争的怒火。往下,用简练的语句,交代了起义军的名义——树扶苏、项燕的旗号;标志——“袒右”;号称——“大楚”;誓师——“为坛而盟”、“祭以尉首”;组织领导——陈涉为将军,吴广为都尉。这样,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爆发了。

最后,写起义军在陈涉、吴广领导下胜利进军及迅速壮大的形势。起义军势如破竹,地方守令闻风而逃。终于,“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响应和支持,1

证实了陈涉“宜多应者”的预见,显示了农民革命战争的伟大力量。围绕中心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着秦末农民起义这一中心事件,详略得当地记叙了起义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作者首先简略地交代了主人公陈胜的身世和抱负,继而详写起义的原因、谋划情况、起义的经过及得取得的胜利。条理清楚,主次分明。

通过对话描写来刻画人物。全文共写了三次对话。第l段陈胜与同伴们的对话,表现了他远大的志向和反抗意识;第2段陈胜同吴广的对话,反映了他们善于斗争的智慧和才能;

第3段陈胜同戍卒的对话,表现了陈胜反抗阶级压迫的英雄气概。不仅如此,作者还善于根据人物不同的身分和处境,写出对话的语气。如若为佣耕,何富贵也?”与“等死,死国可乎?”两句,皆为疑问句,但语气表达方式同中有异,前句“也”相当于“啊”,表达的语气肯定意味强些,表现了“佣耕者”对陈胜的话根本不相信;后句“乎”表达的语气委婉些,含有征询的意味。从而生动地刻画小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陈涉世家》教学建议

一、反复朗读课文,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背诵其中部分段落。《史记》的语言相当规范,反复诵读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语感。

二、由于课文较长,无论采取哪一种教学方式,都应当抓住重点,使学生能较好地理解这次起义的原因、舆论准备的情况和起义发动的经过,特别是要在理解陈涉说的几句话的含义的基础上,了解陈涉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三、疏通课文的目的在于使学生领悟文意,所以切忌繁琐讲解词句用法,不要搞机械翻译,更不宜使用语法术语,对文中所涉及的某些古汉语现象,不宜讲得过多,凡学生根据注释能疏通文义的就不要讲。

第三篇: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

第7课《傅雷家书两则》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傅雷家书两则》 教材说明

一、整体把握

这两封信分别写于儿子消沉苦闷和欣喜成功的时候,从两个方面表达了傅雷对人生的深刻体悟、对儿子的殷殷期望,以两种不同的风格展现了博雷对儿子的舐犊深情,以及对音乐艺术的真切感受。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了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前者,如和风细雨,款款相慰;后者,则满怀欣喜,激情洋溢。前者偏重理性,后者充满感情。但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

第一封信的开始,傅雷首先宽慰儿子: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了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而且,孩子向父母诉苦,在家信中发泄.乃是情理之中的事。接着告诉儿子: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唯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那么,应该如何面对情绪上的跌宕呢?首先,应该对这一切泰然处之,尽量让心理保持平衡,不至于受伤。“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他还用“太阳太强烈,会把五谷晒焦,雨水太猛,也会淹死庄稼”的比喻说明控制情绪的必要。其次,“慢慢”“养成另外一种心情对付过去的事”,即冷静、客观地分析前因后果,吸取教训,引为借鉴。“唯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用理智分析,彻底感悟,才不至于被回忆侵蚀”,从而越来越坚强。对于感情的创伤,要“当做心灵的灰烬看”,就“像对着古战场一般的存着凭吊的心怀”。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第二封信起因于傅聪在音乐会上的成功演出。孩子的成功总是父母最大的幸福与骄傲,但傅雷与其他父母不同的是,他的幸福与激动还来自艺术的成功、祖国的光荣。“世界上最高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作为父亲的傅雷,毫不矜持地对儿子表达了他异常激动的心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如若是一般的父母,也许仅止于此了,而傅雷的伟大,就在于他借助儿子的成功之机,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他首先赞许儿子:“多少过分的谀同与夸奖,都没有使你丧失自知之明,众人的掌声、拥抱,名流的赞美,都没有减少你对艺术的谦卑!”而这,正是“坚强的最好的证据”。如果说,上一封信是要儿子在消沉时保持坚强,那么,这里所说的成功时“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更是坚强的表现。只有做到了坚强,才能永远不怕孤独。傅雷对“坚强”含义的理解,浸透了人生的感悟,十分耐人寻味。“坚强”的最高境界,乃是保持一颗纯洁的“赤子之心”。因为“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这可以说已经是人生至境了!

接下来,傅雷奔放的思绪又从艺术飞到了中国的“黎明”。他从傅聪如流水般的演奏风格中想到了克利斯朵夫,进而想到了新中国的·复旦”,想到了滔滔不竭的中华文明。他激励儿子,被这般伟大的文明之河哺育过的艺术家,“应该有气冲斗牛的表现才对”,洋溢着对新中国的热情,对中华文化的信心。书信最后,傅雷再次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第一封信里,他曾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唯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这一次,他又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从而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 1

过程中趋向“完美”,让“完美’的地平线永远激励着我们向前进。这是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个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

二、重点难点

1.体味傅雷对儿子的期望——希望儿子成为怎样的一个人。

2.体会文中“朋友如父子”的境界与含义。

3.对于“坚强”,应怎样完整而深刻地理解?

4.如何理解“赤子之心”与“孤独”?

5.如何理解“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

《傅雷家书两则》 教学建议

一、本文的主要内容比较清晰明了(尤其是第一封信)。学生容易理解,不必详细串讲。可以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再提几个问题提挈全文。如,第一封信中,对于情绪的高低起伏,傅雷给儿子提出了哪些忠告?能否找出两处生动的比喻?两封信有没有什么内在的联系?等等,重点体会傅雷以自己身后的学养、真挚的父爱,预想着儿子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给予的理解与帮助。

二、关于“坚强”“孤独”“赤子之心”等几处饱含哲理、耐人寻味的议论,学生的理解可能还比较肤浅,因为缺少丰富的人生阅历和精神体验。对这几处议论,应该在学生独立思考、理解的基础上,加以点拨、指导,帮助学生理解。

三、为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傅雷对音乐艺术的热爱与颖悟,可以播放并讲析一些贝多芬、莫扎特等西方音乐大师的作品,从而把语文学习同音乐欣赏结合起来,整体促进学生艺术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高。

四、鼓励学生结合名著导读,在课外阅读《傅雷家书》、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朵夫》(可节选)与《贝多芬传》等书。

第四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书信的写法,积累重点词语和名言警句。

2、体会文章采用故事阐明爱情真谛这一构思的巧妙。能力目标:

体会用对话的方式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品味含义深刻的语言,了解爱情的特征,正确把握萌动的情感。教学重点:

理解作者对爱情的诠释,让学生明白只有懂得爱的真谛,才能拥有幸福快乐的人生。教学难点:对故事寓意的理解。教学方法:鉴赏发现法 学法指导:小组合作 课型:新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语:

曾有一位哲人说过,在孩子没学会劳动前,先教会他劳动;在孩子没有涉及爱情前,先告诉他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孩子只有了解了爱情,知道爱是理性与智慧的选择,他们才不会为了好奇,过早地盲目追寻爱情。这或许就是编者选择这篇课文的用意:给正处于十四五岁的你们一点情感的理性指导。

爱情,一直是人类传唱不衰、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然而爱情究竟是什么样子?我想,正值花季的你们,或许也曾经有过憧憬和困惑,然而却不一定敢向我们的父母说,对吗?

今天我们不妨抛开所有的顾虑,敞开心扉来真诚地面对爱情这个话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给女儿的一封信,看看我们的教育家是如何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板书课题)

一、听读课文,疏通字词,了解作者,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请同学们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并拿上笔做这样几项工作:

①给自然段标上序号。②画出你原来不认识但通过老师的朗读你知道了读音的生字。③画出你原来读的和老师不一样的字。④你还可以认真听一听,老师有没有那个字读错了?

繁衍(yǎn)忐忑(tǎntè)一抔黄土(póu)无与伦比(lún)

刹那间(chà)怒不可遏(è)

伫立(zhù)

幢(zhuàng)麦穗(suì)

2、听了这封书信,你觉得苏霍姆林斯基是个什么样的人?(好爸爸)有谁知道苏霍姆林斯基的 相关资料?(见注释,学生一起读一遍)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年),苏联教育家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他曾多次获得国家级的勋章和称号。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他写有教育专著和小册子40余本。

苏霍姆林斯基从心灵深处特别爱孩子。他写过一本书,题目就叫《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每年暑假和寒假他都与孩子一起郊游,他担任校长,同时一直担任语文教学,坚持上课。他后来是工作岗位上心脏病突发,被抬上担架,就再也没有醒过来回来。我特别感动他的一些细节。他每天早晨都来到学校大门口,用非常慈祥的目光看着孩子们一个一个走进校门。无论苏霍姆林斯基出现在什么地方,总有孩子围上前去,每当这时候,苏霍姆林斯基的脸上就露出了孩子般纯真的笑!

3、苏霍姆林斯基在这封信里和女儿谈论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是爱情?)

1、我们的教育家在这封信里是采用什么方式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的?

(作者没有直接回答女儿的问题,而是转述了自己的少年时代祖母玛利亚所讲的一个童话故事)

导入:老师第一次读这封信最吸引我的就是这个童话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转述的这个童话故事。

二、再读课文,感知课文具体内容和精彩的语言特色。

请几位同学分角(jué)色朗读童话故事部分,我们先一起来看看需要几个角色?(奶奶、上帝、大天使、我),那几个同学愿意自告奋勇站起来朗读这则童话?

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上帝几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睛里看到了什么?他的态度如何?用笔将相关的句子在书上用横线画出来。

(三次,一次次引导学生边说边板书重点词句)

1、第一次上帝所见的东西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在上帝眼里是“美”的呢?(1)那么这份“不可理解的美”是指什么?(爱情)为什么不可理解?(因为他从未见过)(2)他的态度如何?(勃然大怒)(3)为什么会勃然大怒?

(因为人类没有经过请示就创造了一种他自己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师明确:对呀,在上帝的眼里,人类只是他创造出来的一种生物,传宗接代、繁衍子孙,与其他生物是一样的。

2、那么,上帝在五十年之后看见的东西变了吗?(没有)

(1)请一名学生把描写上帝看到的内容的文段朗读一遍“从这次他看到……还有一种新的东西”其余学生思考,这次上帝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自己看到的东西?(无与伦比的美)

(2)请一名学生解释“无与伦比”是什么意思?然后问:为什么上帝眼里见到的美会是无与伦比的呢?(五十年相濡以沐、同甘共苦,永不褪色)

(3)我们请所有的女同学把这段文字声情并茂的再读一遍,请所有男同学思考上帝眼里看到的这种“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是什么?(忠诚)这次上帝又是什么样的态度?(怒不可遏)

师明确:爱情就是忠诚!忠诚是不因岁月的流逝而改变这份感情!时间过得越长,经受的考验越多,爱情越美!哪怕过了五十年!

3、三年以后上帝又来了,这时老奶奶已经去世了,只剩下老爷爷一个人了,在上帝看来,什么样的爱情好像都应该黯淡一些,他看到的东西如他所愿发生改变了吗?(没有)

(1)这次他仍然看到了什么?(请一名学生回答)

(2)为什么第三次上帝看到的还是“不可理解的美”,这里的“不可理解”与第一次的“不可理解”意思相同吗?

(上帝第一次看到人类相爱,因为他从来没有见过,所以不可理解。第二次看到经过五十年岁月的消磨,男的女的还是这么相爱,他感到很美,无与伦比。第三次早只有一个人,女的死了,似乎不应该感到爱情之美的,但他还是感到很美,他觉得爱情的力量不可思议。

(3)上帝除了看到老爷爷目光里的那种不可理解的美和力量之外,还看到了什么?(请所有学生将23自然段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作者在这里安排上帝在老奶奶死后看到青年男女们眼里的爱情,用意是什么?(告诉上帝人类的爱情会一代代传承下去,不管他愿不愿意,喜不喜欢人类都会将这种美好的情感传承下去)

(4)面对这一现象,上帝并没有象上两次一样发怒,那么上帝的态度是怎样的呢?(久久地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

(5)学生讨论:上帝为什么没有继续发怒而是“伫立凝视”“深沉地思索”,他在思索什么?为什么他离去后,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爱的无法毁灭,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的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当然也有感动。连君临宇宙的上帝都无可奈何了,都被感动了,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第二课时

一、检查词语掌握情况。继续上节课的讨论:

1、在上帝的眼里爱情是如此的完美,在作者笔下爱情更是被描写的美轮美奂,在上面的这三个片段描写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个片段?那句话?或者哪个词语?,请你找出来大声的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三个片段中反复描写的那个场景“一会儿……一会儿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作者这样写是在告诉我们爱情其实很简单、很平淡,有时候甚至不需要语言,就是一个眼 神就足够了!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卿卿我我、海誓山盟)

2、作者安排的三个场景基本相同,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的呢?(用对话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人们对爱情的认识是通过上帝和大天使的对话层层深入)

3、奶奶告诉“我”说“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抔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在奶奶眼里爱情是什么样的?

4、文章最后作者告诉女儿什么是爱情?我们大家一起把最后一段朗读一遍。师生一起讨论,在作者的眼里爱情是什么样的?

5、老师读过很多爱情小说,我一直以为爱情就是罗密欧与朱丽叶的山盟海誓、是梁山泊与祝英台的生死不渝、是琼瑶笔下男女主人公的卿卿我我,今天学习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封信我才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种爱情是我们最容易忽视其实也是最伟大的。

现在在我的眼里的爱情是这样的:

每天清晨和傍晚,我那60多岁的老母亲牵着我70多岁的老父亲的手,在江边的树荫下一边走一边小声说着话,母亲不时还停下来帮我的老父亲扯平褶皱的衣服,眼睛里露出一种柔情,我想这就是爱情;

夏天的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一个女人左手提着凉茶右手提着可口的饭菜,来到劳动着的男人身边,心疼的为他递上毛巾擦把汗,看到男人大口大口的吃着饭菜,女人脸上露出了会心的微笑,我想这也是爱情……

你眼里的爱情是什么样的呢?哪位同学能帮助老师再续说一段,和刚才我说的这两个片段组成排比段。

教师明确:

是啊,爱情不是情人节的那朵玫瑰花,不是生日时的一份精美礼品,不是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就像一首歌唱的“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老师不会唱这首歌,但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会被深深感动,因为我知道这就是我们这些平常人眼里的爱情。

三、深入探究文章主题,拓展延伸。

作者在给女儿的信中有这样一句话“但做一个幸福的人,只能是在你成为一个有智慧的人的时候”,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大声的朗读一遍。

思考讨论:

(1)你认为什么样的人才是幸福的人?(……)什么样的人是一个智慧的人呢?(……)(2)在我们中学的校园里或者大街上,经常会看到一些14、5岁的男孩女孩,在同学和老师面前毫不顾忌的做出一些亲热的动作,在高中校园里甚至还有男孩子为了给女孩子过生日不顾校规校级,在晚自习后在操场上燃放烟花炮竹,完全听不进去老师和家长的劝告,宁愿耽误学习影响自己的前途也要去追求他们心目中的所谓的爱情,你们认为他们是有智慧的人吗?(……)那么他们能不能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呢?(……)

(3)那么我们来想想作者说这句话的用意何在?作者在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什么时候才能追求 爱情的幸福?才能体会到爱情的幸福?

结束语:

“爱情是什么”是个既简单又深奥的问题,作者用充满诗意的故事告诉我们: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彼此忠诚,永远思念,这就是爱情,是人类才有的爱情。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爱情这份沉甸甸的责任。

短短的一节课怎能说得明白爱情,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力量,你可以读一读白朗宁夫人至善至美的爱情情书;如果你想知道爱情的忠诚,你可以听一听流行歌曲《最浪漫的事》;如果你想了解爱情的高贵,你一定要读一读《简·爱》……你还要读一读《孔雀东南飞》、《梁山伯与祝英台》、《罗密欧与朱丽叶》、《飘》……你就会更深刻地了解爱情!

板书设计:

致女儿的信

苏霍姆林斯基

第一次 不可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爱情)勃然大怒

第二次 无以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忠诚)怒不可遏

第三次 不可理解的美和同过去一样的力量(心灵的追念)伫立凝视

深沉的思索离去

第五篇: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案 新人教版1

八 致女儿的信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教学过程:

一、板题,出示目标

1、导入:

英国著名的戏剧家莎士比亚曾写过这样一首诗:

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脑海,还是在心房/它又是怎样发生/它又是怎样成长?

这是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遇到的问题,可能也是同学们想知道的,当一个14岁的小姑娘代我们向她的父亲说出这个问题时,她的父亲会如何回答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从中寻找答案。

2、出示目标:

(1)正确朗读课文,复述故事情节。

(2)体会运用小故事阐述抽象道理这一写法的好处。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扫除生字词)

1、出示自学指导一:

学生轮流阅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准确,流利,有感情,其他同学认真听,及时举手帮助纠正。

2、指定几名学生朗读课文。如果有读错的字立即停止,帮助纠正,教师将正确读音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读错的字:

忐忑(tǎntè)一抔(póu)黄土 怒不可遏(è)伫立(zhù)

3、学生齐读生字两遍。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复述课文)

1、出示自学指导二:

请同学们跳读课文,5分钟后比一比谁能正确复述课文。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指名复述,表扬复述比较好的同学。

四、第三次先学后教(三读课文,体会写法)

1、出示自学指导三: 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1)当作者面对女儿提出“什么是爱情”时,作者没有轻下结论,他是怎样解释的?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她,而是通过童话去解答呢?

(2)本文为什么反复提到上帝的表现?上帝在这则童话中起到什么作用?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学习效果。学生发言,讨论,并对发言积极的同学和有独特见解的同学给予鼓励。

投影显示答案要点:

(1)深入浅出、生动形象,使爱情这一抽象的事物形象化,易于被人接受,是伴随着作者成长经历的美好的。

(2)侧面烘托出爱情的美好和伟大,比上帝的权威大。

四、课堂作业

1、写生字

2、熟读课文

教后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过程:

一、导入课题,出示学习目标。

1、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给女儿的信》,本节课我们要完成的学习目标是(投影),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一定会顺利达标的。

2、出示学习目标。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二、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含义)

1、出示自学指导(投影)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比谁能正确回答问题。

(1)如何理解“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2)谈谈对作者所说的“成为真正的人”的理解。(3)如何理解心头的记忆?

(4)为什么说只有人懂得爱,而不是地球上其它生物?这个人有没有条件?那你如何理解真正的人的含义?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学习效果。讨论交流,并对发言好的同学适时鼓励。投影显示答案要点:

(1)这指明了只有在爱情问题上处理得明智、恰当,你才能取得幸福。如果对爱情采取轻率、任性的态度,缺乏健康的心理和高尚的道德审美观念,那就可能产生悲剧,就会不幸和与痛苦。

(2)作为一个“真正的人”,对待爱情应具有真诚的感情、高尚的道德行为,愿把欢乐与幸福献给心爱的人,决不做出损害对方尊严的行为,要具有为建立共同幸福生活而贡献自己的决心。

3(3)即使爱的人死了,也可以在心灵的深处产生超越死亡的“追念”,留下美好的回忆。

(4)只有懂得爱的人,会爱的人,并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三、第二次先学后教(二读课文,理解课后作业第二题)

1、出示自学指导:

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思考课后作业第二题。

2、学生自学,老师巡视,了解学情。

3、检查学习效果。讨论交流,并对发言好的同学适时鼓励。投影显示答案要点:

(1)这一句饱含了人生哲理的话语,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就本文而言,在异性或爱人之间的交往中,只有保持一定的理智,慎重和机警,才可以和谐相处、共创幸福。

(2)故事中,上帝并没有创造爱情,起初,他仅仅把人看做一般的生物,是人类自己创造了爱情。爱情的无法毁灭使上帝从“勃然大怒”到“怒不可遏”,但最终“久久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思索着离去了”,这意味着爱情的力量征服了上帝,他在“伫立凝视”中终于意识到人与其他生物的不同,意识到人必须主宰自己的精神和幸福。而他最后的离去,就是对人性力量的认可和屈服。连上帝都无可奈何,正说明了“爱情,它高于上帝”,人“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3)文章结尾说“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如果不善待爱情,便不能提高到人类美这一高度,就是说它还仅仅是能够成为人,但尚未成为真正的人的一种生物罢了。”这些话很好的解释了“只有能以人的方式去爱的人,才成为真正的人”的含义,真正的爱情远远高于生理需要,爱情中包含的“忠诚”心灵的追念等人性的光辉,正是人之为人而不是动物的根本标志。

四、教师总结:

爱情是美好而伟大的,虽然我们现在不能去追求爱情,但我们现在可以储蓄爱的力量,当我们不具备爱的能力的时候,学会选择,学会承担责任,学会保护自己。在苹果没有成熟之前,别去啮食它的苦涩。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才是高尚的!珍藏爱,收获爱,善待爱,愿幸福的阳光永远照耀着你们!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

2、完成配套练习册相关作业。

教后反思:

下载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北省宜昌市点军区第一中学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8课《致女儿的信》教材说明与教学建议 新人教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