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下岗职工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下岗职工的社会调查报告
针对目前下岗问题,我们走访了周围企业的,作了局部的社会调查,走进下岗职工,了解他们的生活,也看到了如今的下岗与再就业的存在的问题。
一、下岗职工的构成与分布。
因条件有限,我们对下岗职工仅作了粗略的统计,并参考相关的资料,总结出下岗职工主啊要分布在机械、轻纺、冶金、煤炭等行业。40岁以下的下岗青年占下岗职工总数的一半以上。80%以上的下岗青年的学历为初中或高中,多为一线工人。
二、下岗职工的思想状态。
李某 47岁某企业车间装配工人。
我都是快50岁的人了,在国企干了一辈子,毫不容易熬到快退休的日子,结果国家政策改了,要改革,要裁员,我下岗了,啥保障都没有了。人老了,思想啥的都跟不上时代了,也没有啥文凭,去哪儿找活干啊?只有整天的呆在家里,靠着原企业发的基本生活费维持生活了……
王某某 38岁某企业附属医院的医生。
企业的管理者经营不善,企业破产了,我们医院被推向社会,然后调整了人员机制,我就下岗了。不过我现在自己开了个诊所,日子还过得不错,就是比原先要辛苦很多了……
赵某 24岁某机关人员。
原先下岗是因为文化程度,专业技术不高。后来我参加了再就业的学习培训,提升自身的能力。现在我对自己的新工作很满意,对未来的生活也充满的信心……。
以上是我们在与下岗职工聊天时,其中三个人的话,挺具代表性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下岗职工对于下岗原因的认识基本分为三类:。
1)国家政策的调整,实行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过程中,机构人员的调整,竞争上岗等措施,导致职工的下岗。
2)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常年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如思想僵化,缺乏积极创新和改进技术的意识,生产效率低下,市场竞争力薄弱,导致经营困难,大量的职工下岗。3)由于职工自身受教育水平,专业技术,工作态度等问题,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从而被淘汰,下岗。
此外,对于再就业的问题,下岗职工也基本持以下观点。
1)不愿再就业。部分下岗职工感到自己曾经为企业付出了心血和汗水,如今却出乎意料的被“遗弃”,成为“无辜的受害者”。但是同时他们又习惯于原来企业的环境,不愿再走向社会,接受新事物,回避竞争。2)另外一些下岗职工则乐观的对待下岗,积极参加职工培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积极寻求再就业的机会。他们坚信
“现在发展机会多了,只要自身努力,说不定情况比现在还要好”。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的流向和就业渠道。
当前的下岗职工主要是流向第三产业,就业渠道主要为:
1)参加再就业培训。根据当前社会对各类专业技术人员的需要,参加一些国家组织或自费的培训活动,如电脑打字,电器维修,裁剪,驾驶,烹饪等,从而赢得了就业机会。
2)自谋出路实现再就业。这部分人一般文化水平,职业技能较高,自己通过人才市场或者亲朋好友的帮忙介绍等实现再就业。
3)另外一部分依靠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组织的再就业,或依靠政策支持,搞个体经营,走上创业之路。总的来说,一般有一定文化基础和专业技能的下岗青年流向非国有企业,私营企业或个体企业。文化素质较低的,年龄较大,就业专业窄的下岗职工多流向国企或商业服务行业。
四、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大量闲余劳动力与部分行业劳动力紧缺的问题。一方面社会上有大量的劳动力,另一方面如家政服务,环境卫生,商业服务,旅游业等大量劳动力需求。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主要是因为下岗职工的心态调整不到位。他们将职业等级化,分出所谓的贵贱,对于部分行业即使有空缺,也因为不够“体面”而拒绝接受。“以前我是请保姆做事,现在让我去作保姆,我可不敢,要不然让我以后还怎么在亲戚朋友面前做人啊?”一个下岗在家1年多却始终找不到工作的人这样说。他这种错误的想法,也使其丧失了很多的就业机会。
2)社会保障体制不健全。“现在下岗在家呆着,还可以靠原来企业的基本生活费过日子,一旦出去找工作,就与企业方彻底的断绝了关系,生活没有了保障,朝不保夕,心里不踏实,所以也不敢轻意
离开厂子出外找工作。”一位下岗在家的职工这样说。从中我们也看出了现在我们国家的社会保障体制还远远不够健全,让下岗职工没有安定感,也就没有达到其预期的目的,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
3)再就业的思想教育与就业培训还没有作到位。部分企业对于下岗职工不闻不问,忽视其思想教育方面的问题,导致职工对于再就业意识、社会的现状、国家政策等问题认识不清,从而也出现了大量的下岗职工无法尽快地实现再就业,阻碍了国家政策的贯彻实施。
五、对于下岗再就业问题应采取的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认为可以采取如下措施:。
1)帮助下岗青年建立正确的就业观。
2)政府部门,企业等应加大对下岗职工的教育,让他们对于 下岗问题不再恐慌,不再悲观,应该积极地去应对,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依靠国家政策的支持去自主的就业或创业,树立自信,增强竞争意识,更新观念,做到与时俱进,同时彻底的摈弃原先的等级观念。所谓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行业没有贫富贵贱之分。应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中去。
3)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应该与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相一致,从人民和国家的根本利益出发,切实的将社会主义保障体系落实到没有个职工的身上,让他们感到生活有所保障。
4)加强再就业技术培训。
政府应加大对于再就业的培训基金的投放,同时给与积极的政策的支
持,针对现实市场的需求以及下岗职工的要求,对下岗人员进行有组织,由计划的培训,帮助其提高专业技能,让其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同时也加大宣传,对于接纳下岗职工的企业给与优惠的政策,从而鼓励企业雇用下岗职工,为下岗职工提供广阔的就业机会。
事物的发展,内因是根本。下岗职工最终实现再就业,还是要看其努力的程度。所以下岗职工自身还是要正确地对待下岗问题,调整好心态,要相信政府,同时也要自信,积极努力向上,充分利用国家政策的支持和现在的社会资源,实现再就业。
最后,我祝愿所有的下岗职工都能早日的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实现再就业!
第二篇: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25日至12月25日
调查地点:苏家坡村
调查对象:苏家坡村下岗职工
调查方式:抽样调查
调查主题:①了解下岗职工的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②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
③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就业再就业工作是民生之本,是落实民生工程的重中之重。再就业具体指中国在新时期出现的因为企业倒闭等原因而使部分工人下岗无工作做,然后又重新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这是一项国家的世纪工程。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进行了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村委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有将近一半是初中以下文化,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更是高达70.5%。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约43岁,年龄段分布相对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9.5%,继续
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8%,转入第一产业的占0.7%。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占到一半以上;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卖早点、开办小饭桌以及从事裁剪缝纫、刺绣、编织、制作玩具等,约占29%;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运客、送货、接送孩子、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8%;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5.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婚庆晚会主持等,约占3.6%;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
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
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的调查
(一)化危机为机遇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部分下岗职工,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让他们自暴自弃,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重新自我定位,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他们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血,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更有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乡镇中的模范代表,给同伴们树立了榜样。
(二)有就业,但也有精神负担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
次调查看,这类群体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担心买卖蚀本。
(三)再就业难,难以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调查中,发现他们中有
些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应大力相助。
(四)法律法规不完善,招聘市场不规范
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再加上缺乏法律保护意识和法律法规的不完善,让他们更是投鼠忌器。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失业人员年龄结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给再就业带来诸多困难。
2、失业人员普遍没有技术,失业前所学和所做的工种给再就业挂不上
钩,因而再就业难。
3、两有人员就业十分困难,即有就业能力,没有就业愿望,有就业愿
望,没有就业能力。这部分人大多数都属于弱势群体。存在着宁愿吃低保,不愿就业的思想,靠国家救济度日。
4、下岗失业人员,对用工信息闭塞,不畅通,就业只有找体力笨重,时间长,工资极低的工作,所以不愿意再就业。
5、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
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6、女性在就业中一直处于弱势地位。多数企业一般都不喜欢招录女员
工因为企业在使用女性员工时的成本高于男性,妇女出来和男性一样参与社会竞争,还要承担生育、养育、和照顾家庭的责任。
7、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村劳动力队伍庞大,并且农村劳动力观念落
后,综合素质较差。大部分人存在故土难离、月是故乡明的思想,缺乏奋斗精神,害怕创业失败,害怕外出务工找不到合意的工作,丢面子。加上他们文化水平、技术技能普遍不高,所以转移较难。
8、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
9、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
10、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2、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要整合政府培训机构、高校、技校等职业技能培训资源,规范社会培训机构、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行为,开展丰富灵活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对辖区内下岗失业人员进行免费技能培训。培训专业有缝纫,计算机应用、家政服务、保安、按摩等。鼓励自谋职业,培训后使其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
3、组织辖区内的失业人员参加区就业局组织的大型招聘会,失业人员根据自己的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要扎实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要积极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等活动,为就业困难群体免费服务。要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妥善安置就业困难群体。
4、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积极和辖区内的企业沟通用工信息,使失业人员重新走向工作岗位。实现家门口就近就业。对镇辖区内的两有人员实行重点帮扶,了解其家庭情况和生活现状,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积极扩大再就业工作,挖掘辖区外的就业岗位。给失业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加大劳务开发。与用工需求量大的地方签订合同。定期向他们输送劳动力。加大女性在就业中的地位。鼓励她们走出家门走向社会,积极参加政府组织的再就业培训。实现女性的就业再就业。
总结: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
困难,众志成城,共同实现中国梦。
第三篇:福州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福州市下岗职工再就业情况调查报告
导言
调查缘由:职工下岗是我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是计划经济长期积累的矛盾在就业问题上的集中反映。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调查目的:调查了解辖区内下岗职工的生存现状,下岗以后重新融入社会的适应情况,详细分析后给出相应的可行性措施,为今后政府进一步指导下岗工人再就业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调查对象:区内下岗职工
调查时间:2012年10月1号至10月26号
调查地点:福州市鼓楼区
调查方法:由于时间和受教育水平的限制,本次采取的是访谈的形式。
正文
失业现象的存在是市场经济自身的内在规律,是劳动力资源优化配置过程中的必然现象。但与此同时该种现象的存在也可能是形成社会不安定的根源。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社会结构重新分化和整和,导致社会的分层,处于不同社会层次上的群体的利益要求在转轨时期并不一致,这就极有可能形成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冲突;在转轨时期,下岗职工由在业状态进入下岗状态也会使其产生心理上的反差;从人口学的角度看,劳动力人口身后对应着为数不少的抚养人口,职工的就业状况还会直接对其身后的抚养人口的生活状况形成影响。这些都是形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维护下岗职工这一特殊的社会弱势群体的利益,维持社会的稳定,为我国的经济改革营造良好的环境是政界、学界必须关注的课题。本人于近日就当前进行了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此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被调查者的基本特征
1、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以中年女性为主
在被调查的失业人员中,没有35岁以下的下岗人员。被访下岗职工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40-49之间,其中尤以45-49岁组为最,占被访者的46.7%。从性别结构上看,被调查的失业人员中男、女性别比例相等。而在40-49岁组中女性比例明显高于男性,这一现象从一个侧面说明该年龄组的女性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的弱势,其就业状态最不稳定。
2.从被调查者的文化程度上看,多以初高中学历者为主
在被调查者中,受教育程度是小学及小学以下的占了总数的10%。初中学历者最多,占被调查者总数的46.7%。其次是高中或中专学历者,占36.7%。而学历是大专或大专以上的仅占6.7%。这说明个人学历的高低成为就业竞争中职工能否保有工作机会的重要筹码。
3.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有少数离婚家庭
在被访者中,有13.3%的家庭是离异家庭。虽然这只是少数,但也可说明,下岗失业给某些家庭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离异家庭的下岗职工的生活境况相当艰苦。他们较少的生活收入难以维系整个家庭的负担。这部分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是解决下岗人员再就业问题的重中之重。
二、就业问题与社会稳定关系的调查与分析
(一)被访者同住人口的基本状况
1.被调查者家庭都有抚养人口
抚养人口一般是指家庭中经济上尚未独立的小孩和需要赡养的老人。劳动力人口作为主要的经济活动人口,他们除了要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外还担负着抚养这些家庭人口的责任。调查中我们发现:43.3%的下岗人员有1个抚养人口,其中有2个抚养人口的占23.3%,有3个及3个以上抚养人口的占33.3%。这些被访对象的下岗,对其家庭中的抚养人口会形成较大的冲击,从而可能形成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配偶同时下岗的情况并不罕见
虽然国家有关政策规定要尽量保证夫妻两人中有一人在业,但调查显示的数据显然并不乐观。30%的被访下岗职工的配偶为不在野状态。一个家庭,最重要的两个劳动力同时不在业,这在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生活的困难可想而知。
(二)下岗者心理状况
1.被访者普遍感到痛苦
有30%的被访下岗职工表示下岗当时的心情“很痛苦且对企业的做法无法理解”,可以认为这是这些职工在国有企业工作了大半辈子却被推向下岗的处境之后产生的一种可以理解的心理反映。选择“虽然痛苦但对企业的做法可以理解”的下岗职工占53.3%。而16.7%的下岗人员选择了“无所谓”一项。
通过对失业后的心理感受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学历者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初中及初中以上学历者有50%的下岗人员认为在失业后感到“虽然痛苦但对企业的做法可以理解”,而有6.7%的小学及小学以下学历者选择“很痛苦且对企业的做法无法理解”。这体现了不同学历者在失业后重获就业机会的难易程度的差异,这也说明那些低学历者才是再就业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2.从下岗职工的角度上看,社会对他们缺少关心
伤口需要愈合,同样下岗人员的痛苦需要抚慰。为此,我们就下岗人员是否得到过各方的关心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36.7%的下岗人员得到过原单位的关心,23.3%的下岗人员得到过街道、居委会的关心,而社会各方面对他们的关心只占到了3.3%。仍有36.1的下岗人员并没得到任何单位的关心及帮助。可见,社会各方面对下岗人员的关心不太够,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下岗人员的心情,使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产生了被社会遗弃的感觉。
(四)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意愿
1.被访者中有半数人员实现再就业
调查显示,有56.7%的下岗人员以实现在就业。然而这部分人员中,有60%的下岗人员为男性。可见女性在再就业方面处于相对的弱势。
2.被访对象总体上表现出强烈的就业愿望
分析发现,表示有“迫切希望再就业”的下岗职工有93.3%,表示没有就业愿望的人员的比例为6.7%,就此我们可以认为,在总体上被访对象表现出了强烈的愿望。应该说,被访对的这种态度是一种下岗后,在生活的重压下表现出的一种理性的心态。结合被访者中绝大多数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富裕的事实,被调查者的这种想法也是可以理解的。强烈的就业愿望首先体现了被访者对再就业的积极态度。但另一方面,如果社会不能对下岗人员的该种心态善加引导,作为一种社会心理,也有可能成为引发社会矛盾的根源。
3.被访者有半数以上表示,如长期找不到工作还将继续努力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下岗人员如在长期内找不到工作而可能具有的心态与他们的年龄和家庭负担有一定的关系的。
表示“绝望”的下岗人员有26.7%,这部分人员年龄大都集中在45-49岁这个年龄阶段。表示“无所谓”的下岗人员有10%,这部分人员年龄集中在40-44岁年龄阶段,表示“继续努力”的下岗人员有63.3%。这部分人员的年龄主要集中在35-44岁年龄阶段。这一结果显示,年龄段低的人员的心态较年龄较高者更为积极。可见,这些中年下岗人员并未对再就业丧失信心。然而在这部分人员中,有半数的家庭中有2个及2个以上抚养人口,可见下岗人员的这一心态与家庭负担有一定的关系。
面对生活的重压和今后可能面临的更大困难,半数以上的下岗人员依然没有丧失继续努力的勇气,但对于那些不知道会怎样的迷茫中的人们和比例不算太低的会绝望的下岗人员,社会是不是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
五)促进及阻碍下岗在就业的因素及影响程度
1对下岗职工对就业有促进作用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顺序由大到小,“家人的支持”、“在新的岗位上表现出色待遇和职位得到提升”、“亲友介绍工作”、“再就业培训”对其影响最小。这说明了下岗职工依赖与于家人的支持和朋友的帮助。而对“再就业培训”抱有的希望并不大。
2.下岗职工再就业有阻碍作用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
调查显示,对下岗职工再就业有阻碍作用的因素及其影响程度顺序为“用人单位招聘条件太苛刻”、“新单位拖欠工资或工资不兑现”、“招聘中的欺骗行为”、“新工作同工不同酬”、和“面试后没有答复”。可见,招聘单位的招聘条件是阻碍下岗人员再就业的首要因素。招聘单位的欺骗行为和工资拖欠等问题也是下岗人员没有实现再就业的“绊脚石”。政府应首先做好招聘单位的规范工作,才能给下岗人员更多更好地就业机会。
三.基本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基本结论:
1、下岗(失业)职工由在业后普遍感到痛苦和困惑,这是他们为国有企业奉献了大半辈子后却沦为不在业人口后一种可以理解的心理表现。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的分化和重新组合在所难免,但是由于这部分人群具有特殊的人口学特征,如以中年女性为主,多来自国有企业,下岗前一般为生产一线工人,家庭负担较重等,因而在转型之后极有可能形成新的社会阶层,如处理不当可能回走向社会的对立面。所以在转轨的过程中,如何有效地维护他们的利益,给予他们呢应有的关心,减少由于就业状况的改变对他们的冲击,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更是社会的责任所在。
2、在大多数不在业人口都存在抚养人的情况下,下岗(失业)所带来的社会影响还存在着一种“放大效应”。结合下岗(失业)者的年龄结构特征,他们多为中年人,因而在家中一般处于户主的地位,让她们的劳动收入构成了家中主要的收入来源。在家庭同住人口收入不高、普遍存在抚养人口的情况下,这些被调查对象的不在业对起家庭,至少对起经济收入回构成叫大的冲击;加之为数不少的家庭总夫妻“双下岗(失业)”,家庭经济艰难的程度更是可想而知。在经济转型时期必须要对此惊醒妥善的处理,以避免引发社会矛盾,造成社会不安定。
3、尽管显示生活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困难,但在经理了下岗(失业)的痛苦经历后,大多数下岗(失业)职工能够正视自己所面临的渐渐难处境、只面生活的挑战:调查表明,大多数的不在业人口都具有较为强类的就业愿望,在艰难中对未来仍然充满希望:他们对新工作岗位的预期也是较为显示和理性的。尽管这种积极可能是在生活的重压下一种无奈的选择,但只要善加引导,就可以成为一种积极的社会力量,在转型时期尽可能减少下岗(失业)现象带来社会不稳定因素。
结语
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困难。
同时再就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让自己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以适应经济的大浪潮中。
第四篇: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报告
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调查报告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下岗”已成为一个涉及众多企业和职工的敏感话题。面对下岗现象和下岗人员的增多,如何实现再就业就成了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为此人们提出了各种解决方法。最有效的是对下岗职工进行职业指导。由于职业指导工作刚刚起步,难免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百名下岗职工的心态。
我们最需要的是家人的支持
对长期生活在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中国人来说,下岗无疑就是个沉重的打击,要从阴影中走出来,很需要别人的支持。当人们遇到困难时,首先想得到的是家人的安慰与帮助。在被调查的下岗职工中,绝大多数认为,家人支持有利于他们再就业,此工程的启动,离不开政府和社会扶持和帮助,但同时家人也应支持。为工作而奔走了一天的妻子,看到桌上热腾腾的饭菜和丈夫体贴的话语,会是怎样的感动。而这一切都能让他们调整自我,以积极的心理参加再就业。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否得到支持,是其寻找新的岗位,稳定再就业的关键。所以,职业指导人员在对下岗人员的指导中,也应当有意识的去了解来访者下岗后找工作是否得到家人的支持,根据来访者家人的支持程度确定其再就业的难度,从而有意识的支持和帮助他们,还应与来访者家人取得联系,做他们的工作,这样可以对下岗职工再就业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再就业培训好 可惜机会少--下岗职工埋怨说
进行再就业培训,为下岗职工灌输市场经济知识,宣传再就业的先进典型,组织已上岗的人员现身说法,这样能增强他们再就业的本领。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把职业培训作为解决失业的一种积极的就业政策和手段。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各级再就业服务机构坚持培训后再就业的基本方针,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目前,下岗职工对其已基本认可,他们认为培训对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有很大帮助,但也同时反映,在被调查对象中,仅有少数人接受过再就业培训。这表明,我们现在进行的再就业培训没能够真正的把下岗职工吸引过来。因此,以后开展再就业培训工作时,应该注意培训的内容是不是下岗职工迫切需要的,同时,还应注意宣传力度,尽量让大多数下岗职工知道在那进行什么内容的培训。
招聘市场也需要打假--下岗职工呼吁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并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广告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单位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事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职业指导是再就业工程的金钥匙
从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职工的再就业情况之中,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针对各种不同类型的下岗职工,应采用不同的职业指导方法,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第一类是:下岗后能很快适应,感到下岗是一个好机会。他们对再就业要求比较高,希望能得到一份发挥自己能力的工作。这就应该给他们提出高要求,准确发现他们的优势并鼓励他们在新环境中锻炼自己,推荐又创造性的工作而且使其在原企业中无法发挥的新职业。
第二类是:下岗后心理不平衡,带着情绪找工作,且时常抱怨,爱发牢骚。应给他们说的机会,实在的对待,引导其正视自己,了解人才劳务市场,帮助其学会考虑问题,推荐一份具体性的工作。第三类是:家里有一些具体困难的,他们对工作选择不挑剔,只要离家近,不上夜班有休息日,能顾家就行。因此他们不难找工作,如保洁工,值班员,他们都能很快接受并干好。
第四类是:比较有传统观念的女性,他们经历比较坎坷,多数插过队,下过乡,素质较高,下岗后家里生活条件随之下降,他们希望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他们的自信已被多年的不顺磨掉了,应从其身上找到闪光点,让他自信起来,推荐独立负责的管理工作等。
以上四类是较常见的,还有许多更具体的问题,需要具体解决。因此必须认真总结新经验,不断探索新路子。使再就业指导工作能对症下药,帮助下岗职工尽快找到新的岗位,维持社会的安定和发展。
计算机信息管理
刘洋
第五篇: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调查报告
调查时间:2010年七月二十五至八月七号
调查地点:
调查对象(印章):
调查目的:了解下岗职工的当前的生活状况及对再就业工作的适应情况。
了解下岗职工再就业心态,促进下岗职工就业的尽快实现。分析当前的就业保障机制,分析城市下岗职工的困境与出路。
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事关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关乎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近几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职工下岗及再就业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本人于近日就当前进行了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状况专题调研。现将此次调研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下岗职工再就业的就业形式
根据就业指导部门的数据显示,下岗职工中,初中文化以下占42.2%,没有专业技术职称和职能的高达71.6%。下岗职工的平均年龄42岁,年龄段分布相当集中。40,50岁人群,成为下岗职工群体的主体。40,50年龄段的人口是劳动参与率最高的人群,他们有一定的工作经验,而且体力和精力仍然处于最旺盛的阶段,处于这一年龄段的劳动力本应是拓展事业的黄金阶段。
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再就业结构为,转向第三产业的占88.5%,继续从事加工制造业的占9.6%,转入第一产业的占1.9%。在自营就业方面,从业的门类主要有:以商业零售为主的个体摊贩、店铺,约占60%;以家庭住所为经营场地,从事居民服务业和家庭手工业,如开办小饭桌、少儿托管、领养残疾儿童、开设公用收费电话以及从事裁剪缝纫、刺绣、编织、制作玩具等,约占24%;以自有简易交通工具,从事运输服务业,如运客、送货、接送孩子、收购废旧物品等,约占6.5%;从事各种修理服务业,如修鞋、修锁、修表、修理各类车辆和家用电器约占4.6%;兴办文教科卫服务业,如开办保健咨询服务、脚病修治所、摄影图片社、计算机软件销售业务、收藏品中介、美容美发培训、野生动物养殖科研、婚姻介绍中心、婚庆晚会主持等,约占3.8%;少数个体劳动者已开始走向合伙联手,共同承揽大宗劳务,如建筑装修、清洗服务、大件搬运、承包山林河滩搞种养殖业等,有的已准备向正规小企业过渡,约占1.5%。以上情况表
明,下岗再就业能再度进入国有、集体企业等正规部门,并获有相对稳定职业的,只是很少数。
二.再就业后的主要境况和心态
为了准确把握住下岗职工心态,加强职业指导工作的针对性,促进下岗职工尽快实现再就业,对下岗职工进行再就业心态调查是很必要的,以下便是近几十名下岗职工的心态的调查
(一)转危为机者
在调查中发现有不少下岗职工,经过职业的变动,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在在困境中磨练了自我,自我定位更加清晰明确,找准了今后事业发展的方向。许多下岗再就业的员工凭着自己的努力和一腔热情,自主创业,自己给自己打工,当上老板。少数下岗再就业员工成为了乡镇中的模范代表,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
(二)虽有就业,但再就业人员的精神负担依然沉重
这类群体他们虽有工作和收入,但多处于不稳定和低收入状态。从本次调查看,受雇佣者多为短期临时就业工,他们是一批生活在底层的有工作的穷人。因而他们最大的心理负担是怕被炒鱿鱼,再次下岗失业;怕买卖蚀本,生意搞砸了明天又不知可以干点什么来养活自己。
(三)再就业难,无法顺利适应社会
他们是最缺少精神关怀和组织保护的人群。在访谈中,发现他们中有少数人流露有消沉、孤独无助甚至不满情绪。从以上情况能感受到他们在职业流动和生活变迁中的艰难。他们为国企的发展和改革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在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大调整中,转入了困难较多的非正规部门和非正规就业。对这部分下岗再就业人员,我们理应大力相助。
(四)再就业招聘市场不规范
在下岗职工看来,劳动市场上招聘和用工行为的不规范,特别是招聘过程中的欺诈行为,对他们的再就业,产生了很大的阻碍作用,比如有些单位没有招人的目的,他们在媒体上作招聘广告仅仅想利用招聘的广告效应,打着招聘的幌子,为自己的单位做广告。这样,来应聘的人就不由自主地成了他们的义务广告员。这种欺骗行为给下岗职工再就业带来很坏的影响。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更重要的是会给他们带来精神损失。因此,在职业指导和再就业培训中,职业指导员要让下岗职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学会求知应对技巧,以便避开招聘的陷阱,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和损失
三、下岗职工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1、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
A.这类人群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无一技之长等,属于就业弱势群体。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下岗职工中40岁以上人群约占70%,具有大专以上文化水平的占3.2%,高中、中专文化水平的占35.6%,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61.2%。大部分下岗职工经过一次失业的惨痛经历,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心里承受能力较低,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的发展模式。
B.某些下岗职工,心理状态没有摆正。面对下岗的惨痛经历,只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没能从中吸取深刻教训。面对再就业的一些职业,眼高手低,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认为是脏活累活,内心无法接受。不少下岗青工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C.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缺乏竞争意识。部分职工在岗位上仍抱着统包统配的消极心态。就业靠国家,吃饭靠企业的知足常乐思想,在现代企业发展的浪潮中难以找寻自己的发展空间。
2.就企业国家来说
A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完善是制约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在传统体制下,国有企业职工享有除了工资以外的医疗、住房、退休金等多项保障内容。事实上企业已承担了全部社会保障的职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负责社会保障功能的角色已让位于政府和社会。但是由于传统分配方式下形成的各项扣除并未以养老金的形式积累起来,而是被政府当作生产基金直接用于国有企业的投资,构成国有资产的一部分,因此社会保障基金实质上虚有其名。一旦企业实行破产兼并,将富余人员和下岗职工推向社会,使之与原企业完全脱离关系,就意味着他们过去的苦劳不能得到应有的补偿。
B再就业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改进。从用人单位和下岗失业人员等反映的情况看,再就业服务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如。信息提供不及时,用人单位对下岗失业人员的基本情况难以全面了解;大部分地区再就业培训对规范社会办学的力度不够,目前还缺乏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其培训内容也是大众化的,缺乏针对性。三是部分基层单位和工作人员服务态度生硬。另外,在社区服务机构建设方面,个别地区存在盲目铺摊子、搞面子工程的问题,既造成了部分社区服务机构的闲置和浪费,又增
加了财政的负担。
C企业和职工的思想工作不到位增加再就业的困难。在调查中发现,有些企业对下岗职工的就业工作不够足够重视,对企业员工缺乏关心,不管不顾。有些企业领导不能正视企业职工的下岗问题,感到有损企业领导的形象,往往回避或不谈下岗再就业的问题,致使企业职工和下岗职工对再就业没有足够的、清醒的认识。
四.对策研究
A.就下岗职工本身来说,应提高自身素质,增强竞争力。首先下岗职工应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理念,不断充实自己,不博览群书,为择业储备丰富的知识;再次,下岗职工应该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打破传统计划经济下形成的落后的就业理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新理念、新就业思维。树立职业平等观,破除高低贵贱观等。
B.建再就业服务中心,加强下岗职工的就业指导工作,提高就业质量。各地区应规范就业指导服务机构,政府有关部门面向全社会的再就业信息渠道,及时发布有效信息。并且对下岗职工的技能方面进行培训,帮助其了解当前的经济发展形势,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等,帮助下岗职工迅速找到自己的定位,以适应当前企业的发展模式。注重择业观念教育,让率先实现就业的下岗职工讲创业经历,并组织下岗职工次参加各种公益活动,鼓励他们勇闯创业的新路子。依托县职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促进就业工作的快速实现。
C.多方筹集促进就业资金,加大对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投入。增加地方财政的就业投入,建立促进就业基金。各级地方政府应根据当地的并轨形势、就业形势和劳动力市场状况,进一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积极努力筹措资金投入促进就业工作。进一步发挥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作用。要改革和完善失业保险制度,调整失业保险的支出结构,充分发挥出失业保险促进就业的积极作用。努力实现就业投入的多渠道并保证实效。
D.发挥政府的行政调控能力,制定有利于再就业的政策。如,鼓励有岗位空缺的用人单位借用和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政府还应致力于开发人力资源,帮助下岗职工适应职业转变。通过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进而提高其就业的竞争力。而要提高职工的劳动技能,就要求政府进行人力资源的开发,包括对下岗职工进行技术培训、职业培训等。总结:再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解决就业特别是城镇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不仅关系到我国经济与产业结构的调整、国有企业改制的长期成果,同时也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综上所述,尽管目前我们仍面临着沉重的失业和就业压力,但我们要解放思想,增强发展信心,克服困难。
同时再就业问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解决的,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而我们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不让自己被激烈的社会竞争所淘汰,以适应经济的大浪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