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一语文上册九月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
九月,伴随着萧瑟的秋风,我满怀信心而又忐忑不安踏入了教师生涯第一个月。在这忙碌、紧张、充实的开学之月,我乐观积极地适应新的环境,迎接新的挑战。
九月主要学习语文第一单元,一共有《在山的那边》、《走一步,再走一步》、《紫藤萝瀑布》和《童趣》四篇课文。
《在山的那边》是新学期的第一篇课文,在上这一课时,我查阅了很多资料、课件,参考了导学案,结合了自己的想法,然而我发现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也许是学生还未真正适应这种上课模式,我自己也苦苦反思了很久,最终我发现上课不能完全拿导学案讲解,语文是讲究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直接拿导学案上课失去了语文独有的趣味性和人文性,整个课堂变得死气沉沉,缺乏趣味。
在讲授《走一步,再走一步》这篇课文时,我吸取教训,也听从前辈的建议,把导学案作为预习的重点,上课时把预习中的难点和课文的重点相结合,让学生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自信展示。同时,给小组加分制度,不断地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这样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紫藤萝瀑布》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篇经典美文,我把它作为给全校老师们展示课,我准备了很久,但是在前一天的试讲中,发现课文内容太多,根本讲不完,重点也没把握透,所以晚上连夜修改教案,删除和修改了很多内容,第二天正式上课的过程中,也许是对于教案的把握不透,自己的过度紧张,时间没有把握到位,导致这一课的上课效果不敬人意。
我会在每一次跌倒中爬起,每一次彷徨中寻找希望,我会越挫越勇,迎难而上。
同时,271新课改已经是大势所趋,全国各地早已掀起浪潮,我校也正在大力改革,全面实行271高效课堂,但是无论对于校方还是新老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我个人认为,单单就语文这一课来说,我们不能全盘照搬,应取其精华,然后与语文特有的人文性相结合,创造出名民中学独有的风格和特色。这条路前人未曾走过,路途迷茫而又充满荆棘,我自己也正在摸索,但是我充满信心,正所谓道路上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第二篇: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收获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从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也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现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论语教学中,我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我在课堂上给每一个机会,不会因为学习好就多叫谁,也不会因为谁学习不好就冷眼相看。谁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课程中的理念,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发展。
三、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这次的论语教学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说:“你的看法是错误的。请下一位同学回答。”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2
光阴似箭,转眼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即将结束,回顾自己一学期以来自己的教学实践,静下心来做以反思,以期在今后教学中改进。
一、结合学生特点,开展教学活动。
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他们对初中学习生活还不能了解,所以我在开学后开展系列活动,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1、加强硬笔书法练习,把临摹分为两步:先摹,让每名学生选择优秀字帖进行摹写;后临,在期中考试后让摹写好的同学进行临写。
2、加强阅读训练。根据课标要求,结合七年级年龄特点,我安排学生阅读故事性较强的名著《鲁滨逊漂流记》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强化课前五分钟。从新生入学开始,我就注重学生课堂环节,包括课前,内容有:古诗朗读和背诵,经典散文朗读,文言文语感培养等。虽然内容不是很丰富,但有助于新生从课前向课上延伸。
二、不断实践、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实施教学的主阵地,是教师交给学生知识,培养良好习惯的主阵地,所以从学生入学开始,我就狠抓课堂教学,不断实践,优化课堂:
1、抓好备课关。虽然本学期班主任工作非常繁杂、无序,偶尔会出现上课了,还没有备好课现象。但我竭尽全力备好课,有时会把工作带回家。备课中,我不仅考虑教学内容,怎样在课堂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同时更多考虑起始年级学生的学情,他们接受知识的过程,接受知识的方法等。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给自己定下目标——每个单元至少两节课使用大屏幕,以此冲击学生视觉和听觉。
2、上好每节课。语文教学的改革必须从课堂入手,因为它是教师主导的体现,学生主体的实施,所以我尽力做到:我的课堂你做主,真正实现学生主体地位。
开学伊始,我就告诉学生,课堂中只要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无论你说什么都不为过,所以在一学期我和他们的磨合、交流、沟通,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课堂上我努力做到班主任角色向课任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于班主任工作繁忙,上传下达的工作需要布置,班里出现状况需要解决,但我都尽力回避我的语文课变成班主任工作会议课。原因之一是:教学任务的不允许。根据教学计划和进度,每一节课有每一节课教学内容,不能因其他工作,而导致教学内容的缺失。原因之二是:学生的不允许。班主任教师,同时也是课任教师,你必须学会角色的转变,因为这是对学生的尊重,对自己教学的尊重。
三、走进学生,让他们爱上语文。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为了实现师生之间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我努力走进学生,让他们爱上语文:
首先,不断学习。要想让学生喜欢你,必须要时刻注意自身的学习,无论是教学内容方面,还是和他们之间的代沟,情感交流方面,我都倾心学习教育教学相关书籍和文字。
其次,拉近距离。为了使学生喜欢我,我不仅在课堂上和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认真倾听他们的心声,努力贴近他们的心灵,做到心灵沟通,而且我还和他们逐步通过课下,通过各种方式方法的交流建立起师生情。
四、挑战自我,反思中成长。
一学期教学工作让我真正感觉自己和学生一起成长。对于我的课堂模式,学生基本适应,偶尔会出现课堂疲惫感,怎样去进一步调到他们的积极性和兴趣是今后我要思考的主要问题。
再有,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已有的知识、经验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怎样去面对、解决好?
最重要的是语文教学中难题最大的是作文教学,有时自己会感到束手无策,只能讲讲要求、说说方法、品品美文、作作评价,没有自己一套从理论到实践的体系,或称之为操作系统。
面对诸多问题,我在及时充电的同时,也和其他同行教师进行探讨,多听取他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都在自己教学中实践、摸索,以期完善自己的教学,提高自己教学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做一名学生喜欢的老师,做一名家长满意的教师。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3
对于一名年轻老师来说,上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虽然会累掉一层皮,但却可以换来自己在学科教学的成长与进步。以下便是我对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些许收获
1、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单元意识。《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想象的方法,激活想象力。
(2)能根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并说出人物形象。
2、课堂教学做到高效务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目标,层层推进。首先,通过解读题目,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小圣和大圣的7次变身斗法,既熟悉了文本又落实了学习目标1。接着,还是多次投影7次变身,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课本中圈点勾画,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二、一个遗憾
既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激活学生想象力”,那么怎样才能检测学生的想象力在这节课确实被激发了呢?本来是设计了一个堂上的练习,即“假如你是吴承恩,你会把大圣变作什么?”只是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当堂展示。
三、两个不足
1、师生互动显单一。整节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采用比较传统而单一的问答式,过分强调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到位,急于将学生引导到老师预设的问题中,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这节课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跟着老师自己走。
2、生生互动不充分。老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其实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那样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4
七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比如:(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一、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活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语文,是最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修辞方法的运用,作文材料的选择和详略安排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二、不断实践,不断完善,优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在教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形成,真正学会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尤其是七年级刚刚从小学过渡上来,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上的自主学习还是要通过老师的组织、引导进行。因此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不断比较、不断反思,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实践中调整自己的教学行为,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得到最优化。针对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在课后及时反思、小结,在后面的几篇课文学习时,我特别注意这些问题,不再为了课堂的“完美”而勉强学生,主要注重学生学到那些知识,学会了哪些学习方法。
三、挑战自我、充实自我,在反思中成长
自参加工作以来,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作文的教学有时会感到“束手无策”,只是通过讲讲要求、读读例作、尝试写写、作后评价,学生怎会对作文感兴趣呢?……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我想是到了及时充电、及时反思的时候了。多和搭档探讨教学方法,多比较教学思路、向同学科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努力践行“三人行必有我师”,对自己的教学多比较,多反思,提高自己上课水平和课堂效率,希望能冲破“瓶颈”,开辟语文教学的新天地。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5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我们的教师导向有很大关系。在中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直接将文字理解为意思,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读文时,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总喜欢用平时惯用的方式去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等其他的方式去读文。
2.“你学懂了什么”。
上课完,我们总会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我们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的深入与透彻。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我们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6
《紫藤萝瀑布》在人教新课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作者为宗璞,现代著名女作家。本文是一篇典型的托物言志之作,作者借紫藤萝的兴衰寄寓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文章语言一如作者一贯风格:清新,典雅,隽永。为最大限度体现藤萝的美丽,作者不惜运用大量修辞,极尽比拟之能事。授课中,为充分体现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理念,本人把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让学生在自读中寻找修辞,反复讨论并体味个中蕴含的感情和哲思,而后以汇报的方式反馈,师生共同赏析。不妥处,再让其他学生补充,畅所欲言,老师适时点拨并指正,因而整堂课气氛活跃,发言积极,极大地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不足处在于太过注重赏析,而忘了笔记,重视了人文性,而忽略了语文学习的工具性和知识性。憾哉。《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五》这一教学反思,来!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7
课前、课中、课末腾出一点时间让同学提问,效果很不错。
从以前学生提问的情况来看,同学们的提问一般是局限于课文本身。教完《伤仲永》一文时,我留几分钟让同学们提问。我想,按教学设计,同学们经课堂的学习,已经达到了要求,我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同学们大概也没什么问题了吧。没想到同学高举着手问道:“老师,我想知道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方仲永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说实话,这问题我心里也没底,谁知道他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我想,学生有问题老师也不一定都懂得。
于是我马上说:“这个问题提得好,又有趣,哪一个同学能回答?”有几个同学先后举手。“方仲永的父亲不让他学习,拉着他到处拜访人,四处赚钱,我想他心里一定非常恨他的父
亲。”
“他父亲拉着仲永四处拜谒,同县人都赞不绝口,仲永心里一定很高兴,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我看同学们的回答都有道理,便立即给予肯定、表扬。“要是你们是方仲永,心里会怎样想?”
于是教室里七嘴八舌,有说要逃脱父亲的控制的,有说要恳求父亲让他学习的,也有说要用道理劝说父亲让他学习的(因父亲毕竟没读书,目光短浅)……最后我请大家综合出一个较好的办法:劝说父亲,请父亲的长辈来做工作,让“我”继续学习。我说:“既然大家这么理解方仲永的心思,那就应该更努力学习,好好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问题来自学生,答案也来自学生,学生这样答那样答都有一定的道理,都应给予肯定。重要的不在于谁答案更准确,而在于在这样活动的过程中同学的思维活跃了,判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发展,语文学习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一篇课文教完不等于我的教学任务全部完成了,也不等于同学都懂,或没什么大问题了。有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是出乎意料的,超出了教学设计的范围,说明同学的思维有时超越了教师的要求、教材的范围。教师应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想、思维火花闪现的一瞬间,给予鼓励、引导。提供给同学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8
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绿色蝈蝈》课文后面有一个这样的练习题,即“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当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上的习性?”课文后的练习题是单元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同时课文后的练习题还告诉学生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根据我的了解学生在小学也学过类似的写动物的课文。基于此,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场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文字,在写作中掌握文章写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至于教学思路,我决定这一课的主角由学生来唱,让学生自己从已知入手,通过回顾小学学习过的类似课文,来达到自主学习本文的目的。
这节课因为有了我的主导基本上按我预计的那样顺畅地结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由旧知入手,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后,我作了一个小小的拓展,你们在课外还见过类似写法的文章吗?
一石并没有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努力搜索贮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全班同学沉默了大约两分钟后,有两个语文成绩较好一点的同学说,“我看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过郑振锋的《猫》”。我这下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众所周知,无论是屠格涅夫的《麻雀》还是郑振锋的《猫》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文章的核心实质不在物本身,而仅把其当作一个感情思想的载体而已。而《绿色蝈蝈》所描述的就是蝈蝈本身,虽然作者在文章中透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敢情学生是把这两类文章的写作特征弄混了,学生还是没有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把这个问题暂且抛开来,继续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来。
教学进行到结尾,学生开始写作训练,写有关自己喜欢的动物。
“我想写我家的小狗。写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我想通过写我家的小狗表达我对小狗的感情。”
“我想写猫。写我乡下爷爷家里的那只猫,写那只猫的外貌、生活习性,并通过我与猫的几件事来表达我对那只猫的难以忘怀”。
……
好几个同学都是通过自己与动物相处的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动物的情感。
糟,学生还是回到借物抒情的圈子里去了,而且以他们的思维本文的特点就是借物抒情,压根没把这篇文章的真正特点弄清楚!
在教之前,我颇为踌躇满志,认为这堂课效果肯定颇佳。因为我无论是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单篇思考都进行了整体思考,无论学生的已知还是学生的需求我也进行过反复斟酌,最大限度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是教学的现实让我陷入沉思。
教学是师生共同演绎的精彩。教师在上课前的确应该有一个统筹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不致于脚踩西瓜皮,但是这个布局一旦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教师不应该固执地坚守我们预设,不应当固执地忽视学生的需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信息,而应该及时地改弦更张,迅速地敏锐地捕捉这点小小的火花,并把它当成教学的新契机。诚然“抓住蝈蝈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小学学过类似文章是学生学好本文的一个上佳的导火索,但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我们在教学之前的教学揣测,我们的教学是需要这样的拿捏。但教学目标不仅是我们教师生成的,更是学生生成的,另而言之,教学不是让学生入我们的彀,而是我们入学生的彀。其实在教学一开始学生就显现出对本文文体特点的拿不准的征兆,如果及时稍微调整一下思路:用比较的思路把借物抒情的散文与科学小品文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情境下再去把握本文的特点,学生一方面既能够顺着我的预设思路学习下去,另一方面又把临时生成的借物抒情与科学小品文写作特点的混淆克服,学生的内在需求就得到极大的满足。
结束的教训,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之初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及时响应。记住,别让此情可待成追忆,要让惊鸿成精彩。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9
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三、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巧妙整合内容。《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再一次欣赏了,《千手观音》。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课效果不错。
四、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用真诚的微笑,朴实的语言以及教育智慧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五、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
当然,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一、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0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淡泊之余,却不敢懈怠,我深知肩负着36个人的语文教学任务和36个人的历史教学任务。现反思如下:
语文教学工作:
一、重视书写,多读好书,多做积累。
开学第一节课,我强调了书写和作文在语文学科方面的重要性,并用高考阅卷老师的话加以佐证:作文成绩占语文成绩的半壁江山,而书写的好坏又直接决定着作文成绩的高低。对多读书的好处,我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我还清晰地记得,我写了一黑板,“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等。至于怎样读书,我谈到了王国维的读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西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练四行字,坚持阅读,每天都要做积累,字数不限,有时间百八十个字,时间少二三十个字都可以。现在看来,这个方法是行之有效的。新学期依然要如此。
二、营造诗意的语文氛围,注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熏陶。
在讲《散步》这一课时,我这样激情导入: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这种水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坚韧,这座山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学生被我充满诗意的导语深深地吸引,沉浸在浓浓的亲情氛围中,既为理解本文“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同时又受到了文学熏陶,这也是提高学生文学素养一个很有效的办法。
三、课堂上营造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气氛,鼓励学生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
在讲《咏雪》这一课时,一方面调动学生对“雪”的古诗积累,另一方面让学生以“△△△差可拟”“未若△△△”的文言句式,对纷纷扬扬的白雪作生动的描述,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达到了空前的高涨。
《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我请同学们以这个故事为剧本,表演一个课本剧,同学们情绪高涨,踊跃扮演不同角色,他们惟妙惟肖的表演既给同学带来了笑声,又让同学更好地理解了人物形象的本质特征。
四、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从情感上贴近学生,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的关心,更能调动同学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有一个学生以前经常不写语文作业,有一次上课,我让学生背书的时候,我排着检查作业,他又没写,我没问他为什么不写作业,而是问他父母是做什么工作的,他说完之后,我说多么好的一个家庭啊,我刚想说,如果你能学习好,那就怎么样怎么样了,可是他却哇地一声哭了,“不好!”我隐约感觉我可能触动到他心灵最脆弱的东西了。“为什么不好”“爸爸妈妈离婚了”我的心里被揪得很紧,母性让我对面前的这个大男孩多了几分怜爱,我想安慰他,自己那不争气的泪水却无法自抑,我只得低头掩面,我不能让其他同学看出来,过了一会儿,我对他说:“那是他们大人之间的问题,爸爸还是你的爸爸,妈妈还是你的妈妈,他们都是爱着你的。以后你有什么需要我的尽管找我好吗?”从那以后,那个不写作业还钻在桌子下面的大男孩不见了,变得能按时写作业并且作文还被我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了呢,我在他脸上看到了久违的笑容。我想这就是爱的力量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1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2
这节课主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采用自主互助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设计的。下面就这节课谈谈我的想法。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文言文的要求及新课程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有明确的规定。但学习文言文,学生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因此这节课我先用一个《狐假虎威》的故事导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通过演读课文和知识抢答两个环节,让学生在既轻松又紧张的气氛中,掌握字词句等方面的基础知识。而后又通过质疑及释疑环节,让学生既明白了文章大意及文章思路,又避免了无效环节造成的时间浪费。再从不同角度让学生品味寓意,进而来把握寓意,引导他们从多角度辩证地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从而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为了扩展学生的思维,加深对课文的记忆与理解,我设计了“看画面,想情节”、“添枝加叶讲故事”、“奇思妙想编故事”三个环节,学生的创作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众说纷纭,畅所欲言,课堂气氛也很活跃。 而且最后一个环节“奇思妙想编故事”与开头的导入课题遥相呼应,使本堂课浑然成为一个整体。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3
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
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4
今天在远志班教学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效果极佳。
先花了一些时间介绍这一册语文书的编排特点,然后经过简单的导入进入新课的学习。程序是:
1、朗读(先集体朗读,再自由朗读),没有采用单个朗读、正音的方式,是想在上完一课或几课后再突击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此促进学生自觉地解决生字词。
2、分组质疑、讨论。
3、各组将问题提交到全班讨论。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海”的含义是一样的吗?同学们很快就解决了,而且对第二部分中“海”的含义的理解有几个同学的表述各有特色,且都合诗意。
紧接着有个女生说:“我在我们组提议大家将诗中的‘山’改成‘失败’,将‘海’换作‘成功’,大家都觉得非常幽默。”于是我提议全班同学将诗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分别换作“失败”和“成功”,体会一下那位女生所说的幽默。结果“山顶”变成了“失败顶”,“山那边的山啊”换成了“失败那边的失败啊”,教室里一片笑声。读完后,我让大家谈感受,将近一半的同学“唰”地将手举过头顶,我找了一位男同学,男同学脸上还挂着笑容,但语速非常快,口气非常肯定地说“我认为她这种变换是错误的,因为诗中的‘山’不是‘失败’,而是指‘困难’。”从大家的表情、动作上看得出,大多数同学支持他的这种看法,有的同学已经在声援了。于是我顺水推舟,问“失败”与“困难”有什么不同呢?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各种个性化的表述都有,其中一位男生的表述最简洁:“困难是指从事某件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处,而失败指结果。”
这时,又是那个提出奇怪建议的女生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我认为,在这首诗中‘山’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有同学马上反驳:“不对!‘山’是过程,结果是‘海’!”“登山是过程,登上了山就是结果,只不过前面还有新的山,于是又开始了新的登山的过程。”“山是诗人追寻人生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诗人最终的理想是大海。”教室里气氛异常热烈。讨论到这一步,可见这一群孩子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只要我们善加引导、保护,孩子们的心灵是会永远自由的。
此时,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同学们记笔记了:“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对问题认识非常深刻,有些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表述富有个性且语言简洁、优美;我们能否将自己非常认可的回答随手记在书上呢?”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简要总结了一下:“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诗中‘山’和‘海’的含义,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我想说的是:没有惟一的答案。我喜欢你们今天的各种各样的表述。”我看到,几乎每个同学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彩。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
今天晚自习,我上了一节作文评讲课,上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再看一遍,特别是看老师修改的地方。看完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条:
1、书写是否规范,卷面是否清洁:
2、标点是否规范
3、开头结尾是否·简洁、点题、点中心;
4、段落是否分明,过渡是否自然;
5、选材是否新颖;
6、叙述是否围绕中心,详略是否得当;
7、文章有没有真情实感。
接下来我让学生对照以上几条再读自己的作文,看看自己作文哪几条符合要求,那些需要改进的。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明白今后作文该注意哪些事项了。之后我又把这次同学们作文中好的开头、好的结尾的句子在班上范读,让同学们说说这个开头或结尾好在哪里。这样下来,被念作文·的同学就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同学们也隐隐知道了作文要开好头结好尾了。最后,我把这次作文写得相对较好的找了三在班上朗读,学生们不自觉得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告诉同学们,作文哪怕一次或只有一个段落能被老师在班上范读,你就会感到无限的自豪,你就盼望上作文课,你就想把作文写好,最终,你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这一节作文课下来,同学们很兴奋的样子,第二节课写作文,同学们变得安静多了,好像都有想把作文写好的样子。相对而言,这节作文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或许第一个板块讲的内容太多,花时间太长,致使第二节作文课时间得不到保证。今后作文评讲课若能用大半节课评讲,一节课只讲一两点,留足50分钟让同学们写作文,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第三篇: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余永福 在本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发现了以下问题,这些问题的逐步解决将是我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
一、学生方面:
1、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2、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3、学生的两极分化严重,形成了活跃和沉默两派。活跃的经常是这几个,活跃人数较少,大多数学生甘于沉默,不愿发言。因此教师要想办法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发言,参与课堂讨论,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4、学生在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时,特别是在进行讨论时,有时讨论会偏离中心,提出一些无关课文内容的问题。因此教师有时要事前框定讨论的范围,对于讨论的进程作一些适当的调整,对于学生新生发的问题要有所准备。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效率。
5、新课程教材基本上没有框定统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但并不是说学生的答案是漫无边际的,最起码要言之有理。教师在这方面也要做好引导工作,对有些问题的答案要指导学生做好笔记。
二、教材方面:
1、教材中有的课文难度太大,七年级学生无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教师这时要适当讲解,以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对于一些难的地方,教师也不必挖掘得太深,问题要设计得浅显些,尽量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知识基础相贴近,以利于学生的理解。
2、教材中有的研讨与练习题难度太大,教师也要灵活处理,要有选择性的做题,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
3、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人文性加强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也要对学生加强人文性教育,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感、健全的人格,让学生学以致用。
4、新课程教材中的课文涉及的知识面广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要不断给自己充电,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要做好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工作,加强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2013年元月28日
第四篇: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
七年级第四单元的教学目标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绿色蝈蝈》课文后面有一个这样的练习题,即“绿色蝈蝈的外表有当些特征?绿色蝈蝈有哪些习性?作者主要写了哪个方面上的习性?”课文后的练习题是单元学习目标的具体化。同时课文后的练习题还告诉学生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根据我的了解学生在小学也学过类似的写动物的课文。基于此,我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了解写动物文章的一般要点;同时让学生学以致用,当场写一段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文字,在写作中掌握文章写法,在写作中培养学生对动物的喜爱。至于教学思路,我决定这一课的主角由学生来唱,让学生自己从已知入手,通过回顾小学学习过的类似课文,来达到自主学习本文的目的。
这节课因为有了我的主导基本上按我预计的那样顺畅地结束了,同时也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问题。
在完成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由旧知入手,了解课文写作特点后,我作了一个小小的拓展,你们在课外还见过类似写法的文章吗?
一石并没有激起千层浪,同学们在努力搜索贮存在大脑里的信息,全班同学沉默了大约两分钟后,有两个语文成绩较好一点的同学说,“我看过屠格涅夫的《麻雀》”“我看过郑振锋的《猫》”。我这下傻了眼,怎么会有这样的答案呢?众所周知,无论是屠格涅夫的《麻雀》还是郑振锋的《猫》都是借物抒情的散文,其文章的核心实质不在物本身,而仅把其当作一个感情思想的载体而已。而《绿色蝈蝈》所描述的就是蝈蝈本身,虽然作者在文章中透出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敢情学生是把这两类文章的写作特征弄混了,学生还是没有跟上自己的教学思路,我把这个问题暂且抛开来,继续把学生引到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上来。
教学进行到结尾,学生开始写作训练,写有关自己喜欢的动物。
“我想写我家的小狗。写我家的小狗的外貌、生活习性等,我想通过写我家的小狗表达我对小狗的感情。”
“我想写猫。写我乡下爷爷家里的那只猫,写那只猫的外貌、生活习性,并通过我与猫的几件事来表达我对那只猫的难以忘怀”。
……
好几个同学都是通过自己与动物相处的几件事来表达自己对那些动物的情感。
糟,学生还是回到借物抒情的圈子里去了,而且以他们的思维本文的特点就是借物抒情,压根没把这篇文章的真正特点弄清楚!
在教之前,我颇为踌躇满志,认为这堂课效果肯定颇佳。因为我无论是教材的整体把握还是单篇思考都进行了整体思考,无论学生的已知还是学生的需求我也进行过反复斟酌,最大限度来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但是教学的现实让我陷入沉思。
教学是师生共同演绎的精彩。教师在上课前的确应该有一个统筹布局,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能进入学生的内心与学生产生共鸣,不致于脚踩西瓜皮,但是这个布局一旦与学生的内在需求发生矛盾时,我们教师不应该固执地坚守我们预设,不应当固执地忽视学生的需求,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火花信息,而应该及时地改弦更张,迅速地敏锐地捕捉这点小小的火花,并把它当成教学的新契机。诚然“抓住蝈蝈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目标,概括内容要点是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学生小学学过类似文章是学生学好本文的一个上佳的导火索,但这一切都是我们教师的预设,是我们在教学之前的教学揣测,我们的教学是需要这样的拿捏。但教学目标不仅是我们教师生成的,更是学生生成的,另而言之,教学不是让学生入我们的彀,而是我们入学生的彀。其实在教学一开始学生就显现出对本文文体特点的拿不准的征兆,如果及时稍微调整一下思路:用比较的思路把借物抒情的散文与科学小品文进行对比,并在对比的情境下再去把握本文的特点,学生一方面既能够顺着我的预设思路学习下去,另一方面又把临时生成的借物抒情与科学小品文写作特点的混淆克服,学生的内在需求就得到极大的满足。
结束的教训,不要太固执自己的教学预设。在教学之初要及时捕捉学生的学习需求,并及时响应。记住,别让此情可待成追忆,要让惊鸿成精彩。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2
本学期是学生由小学进入初中的第一个学期,是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的一个衔接点,也是学生学习的一个转折点,更是一个关键的学期。学生由小学的语文学习到适应初中语文学习的要求,要经历大的跨度。初一年级识字不是教学的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有困难;阅读应该是学习的重点,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因此,本学期我在注重加强语文课堂教学效果基础上,把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倡导学生多读书勤练笔作为教学的重点。现就这一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如下反思:
一、培养浓厚的阅读兴趣和良好的阅读习惯。
从第一堂语文课开始让学生感受“语文的魅力”,让学生树立“生活处处有语文”的思想,要勤于阅读,善于读书、读生活,注意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语文学习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使语文学习能有源源不断的活水。
我要求学生坚持阅读《读者》等,文章内容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同时坚持写读书笔记,每篇读书笔记包括三部分内容“>故事概括”,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美文佳句”,让学生自主摘抄,扩大学生的词汇语句积累量;“点亮心灯”,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又教给学生圈点批注阅读,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有所提高。
“让语文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语文,使学生深切地感受到:语文离他们很近很近。这样,学生便会更加自信、更加主动地去学习。
二、培养学生勤练笔的习惯。
我变周记为练笔,变自定题目自主去写为规定选题系列写作。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记录身边一个细节或场景,捕捉生活中的点滴,可长可短,然后试着写成绘声绘色的文章。每周的练笔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赏析,由于是写身边所熟悉的,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很多孩子逐渐能写出生活的情趣。
三、加强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培养良好的语感。
文言文知识量大,需要大量记诵,初一学生刚接触文言文,想学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所以本学期在文言文、诗歌的教学上,着重注意了文言基础知识的落实和朗读背诵培养语感两个方面。文言文的翻译必须放到课堂完成,课下进行巩固。
诵读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课堂上经常在指定的时间内进行背诵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学的过程不仅是促进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教师指导自己认识自我的过程。我决心用智慧经营教学,用感情去灌溉学生,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作出应有的努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3
《观舞记》是一篇精美的散文,著名作家冰心在欣赏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优美的舞姿有感而作的,文章以对卡拉玛姐妹的赞美之情为感情线索,通过生动细腻的描绘,把异国的文化风情形象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本文的主要特点是以生动优美的语言来写视觉形象,用高超的语言技巧来表现舞台艺术,主要运用比喻和排比等修辞,形象生动地表现卡拉玛姐妹精妙的舞蹈,尽可能把视觉形象转化为语言形象,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使读者在回味文章的同时,仿佛身临其境地欣赏了舞蹈艺术所特有的形体美,以获得语言和舞蹈的双重美的享受。
教学本文,我立足在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鼓励学生接触、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文化,从中得到精神上的营养,开阔胸怀,其次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与文本最直接的情感交流,以发展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为宗旨,指导学生深入领会文章的意境美。
一、《观舞记》这一课成功之处:
1、新课标多处提到“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而《观舞记》正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感染、审美熏陶的好例子。因此,教学中,将朗读与想象充分结合,在读中感受美、体验美、思考美、延伸美,进而得到审美体验、提升审美品位。
2、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运用小组讨论的方式,解决学习中出现的问题。
3、合理运用教学媒体,巧妙整合内容。《观舞记》写的是有关印度舞蹈家舞蹈的魅力, 非常适合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播放舞蹈《千手观音》以此导入,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再一次欣赏了,《千手观音》。在此基础上导入本课效果不错。
4、课堂教学中注重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点燃学生的求知热情,唤醒学生的学习潜能,用真诚的微笑,朴实的语言以及教育智慧与学生融合在一起,引导学生真正动起来,课堂真正活起来。
5、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强,有强烈的参与意识,能把自己融进学习的环境中,善于表现自己,乐于表现自己。
二、教学是遗憾的艺术,在感觉有些值得肯定的同时,也有不少遗憾:
1、由于时间关系,课堂上容量很大,但无形中也产生了脚步匆匆地感觉,像拓展延伸部分,假如时间允许,练习面完全可以再广一些,还有,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运用大量的比喻、排比来表现卡拉玛姐妹舞蹈的魅力,可以让学生充分讨论,体会语言特色。
2、学生审美能力很差,缺乏深厚积淀。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千手观音》这个舞蹈时,出现无法用准确的语言进行描绘的现象,究其原因,一是对舞蹈艺术缺乏了解,二是学生语言比较苍白。这也是今后教学应该努力的方向。
3、教学设计与学生的表现和理想相距仍有一段距离,自己期待的高潮和精彩往往难以出现,这说明教师自身应加强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教育机智。
总之,要想成为新课改的排头兵,应该时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4
我觉得整个课堂教学的实施比较顺利,尊重了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和情感体验,较好地体现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经过课后反思,我认为成功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握文本特色,重视情感体验。
整个教学过程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用自己的情感体验映照作者的内心世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主要是三读,一速读感知老王形象,二跳读感受老王品质,三细读精读感人片段,领悟作者情感。
2、立足语言品味,穿插写作指导。
课堂教学能够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与重难点,让学生选择一个片段,结合自己的感悟说出感动的原因,并想具体说说是哪个字打动了你。由事情到细节到句子到词语,逐步提升情感领悟。由赏析语言到情感体验逐步提升,并对如何写人给予学生适当指导,既重视了学生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又训练了学生语言运用和表达能力。
3、面向全体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在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同时,运用了高效课堂模式,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侧重学生的自我感知、自我体会,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有些不爱发言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并说出了他们独特的想法。
在教学设计中有四个问题需要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可是我们有六个小组,于是我就设计让学生们抢题,提高他们的竞争意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
同时这堂课但也存在着不足。因将两课时内容压缩为一课时完成,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力不从心,如给学生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有些问题挖掘不深,结论下得过早;整个教学过程有些前松后紧,这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5
今天在远志班教学第一课《在山的那边》,效果极佳。
先花了一些时间介绍这一册语文书的编排特点,然后经过简单的导入进入新课的学习。程序是:
1、朗读(先集体朗读,再自由朗读),没有采用单个朗读、正音的方式,是想在上完一课或几课后再突击检查生字词的掌握情况,以此促进学生自觉地解决生字词。
2、分组质疑、讨论。
3、各组将问题提交到全班讨论。
第一个问题较简单: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中的“海”的含义是一样的吗?同学们很快就解决了,而且对第二部分中“海”的含义的理解有几个同学的表述各有特色,且都合诗意。
紧接着有个女生说:“我在我们组提议大家将诗中的‘山’改成‘失败’,将‘海’换作‘成功’,大家都觉得非常幽默。”于是我提议全班同学将诗的第一部分中的“山”“海”分别换作“失败”和“成功”,体会一下那位女生所说的幽默。结果“山顶”变成了“失败顶”,“山那边的山啊”换成了“失败那边的失败啊”,教室里一片笑声。读完后,我让大家谈感受,将近一半的同学“唰”地将手举过头顶,我找了一位男同学,男同学脸上还挂着笑容,但语速非常快,口气非常肯定地说“我认为她这种变换是错误的,因为诗中的‘山’不是‘失败’,而是指‘困难’。”从大家的表情、动作上看得出,大多数同学支持他的这种看法,有的同学已经在声援了。于是我顺水推舟,问“失败”与“困难”有什么不同呢?更多的同学举起了手,各种个性化的表述都有,其中一位男生的表述最简洁:“困难是指从事某件事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难处,而失败指结果。”
这时,又是那个提出奇怪建议的女生提出了自己的新观点:“我认为,在这首诗中‘山’既是过程也是结果。”有同学马上反驳:“不对!‘山’是过程,结果是‘海’!”“登山是过程,登上了山就是结果,只不过前面还有新的山,于是又开始了新的登山的过程。”“山是诗人追寻人生理想过程中的一个个困难,诗人最终的理想是大海。”教室里气氛异常热烈。讨论到这一步,可见这一群孩子的思维是多么活跃,只要我们善加引导、保护,孩子们的心灵是会永远自由的。
此时,我觉得有必要提醒一下同学们记笔记了:“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好,对问题认识非常深刻,有些同学的回答非常精彩,表述富有个性且语言简洁、优美;我们能否将自己非常认可的回答随手记在书上呢?”
这时,下课铃响了,我简要总结了一下:“今天我们主要讨论了诗中‘山’和‘海’的含义,同学们的回答非常精彩,我想说的是:没有惟一的答案。我喜欢你们今天的各种各样的表述。”我看到,几乎每个同学的眼睛里都闪烁着光彩。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6
对于一名年轻老师来说,上一节公开课,如同完成一次蜕变,虽然会累掉一层皮,但却可以换来自己在学科教学的成长与进步。以下便是我对这节公开课的教学反思,希望能与大家分享。
一、些许收获
1、学习目标的制定要有单元意识。《小圣施威降大圣》是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本单元的第一个学习目标是训练学生快速阅读的能力,所以一定要指导学生掌握速读的方法。第二个学习目标是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这个单元的课文,都是想象极为丰富的作品。所以,我把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初步了解想象的方法,激活想象力。
(2)能根据文章中的细节描写,理解并说出人物形象。
2、课堂教学做到高效务实。课堂教学过程中,紧扣目标,层层推进。首先,通过解读题目,从而帮助学生快速理清文章的脉络,抓住小圣和大圣的7次变身斗法,既熟悉了文本又落实了学习目标1。接着,还是多次投影7次变身,引导学生回归文本,在课本中圈点勾画,理解并分析人物形象,对于7年级的学生来说,这种学习方法的指导,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既突破了本节课的重难点又给予学生方法的指导,努力做到“一课一得”。
二、一个遗憾
既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激活学生想象力”,那么怎样才能检测学生的想象力在这节课确实被激发了呢?本来是设计了一个堂上的练习,即“假如你是吴承恩,你会把大圣变作什么?”只是最后由于时间的原因,没有让学生当堂展示。
三、两个不足
1、师生互动显单一。整节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主要采用比较传统而单一的问答式,过分强调了老师在课堂教学的主导性,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时,老师对学生的发言评价不到位,急于将学生引导到老师预设的问题中,忽视了如何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培养。这节课更多的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而不是学生跟着老师自己走。
2、生生互动不充分。老师没有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其实很多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交流,那样往往可以碰撞出更多更精彩的火花。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7
今天晚自习,我上了一节作文评讲课,上课时,我首先让同学们把自己写的作文再看一遍,特别是看老师修改的地方。看完之后,我在黑板上写下这样几条:
1、书写是否规范,卷面是否清洁:
2、标点是否规范
3、开头结尾是否·简洁、点题、点中心;
4、段落是否分明,过渡是否自然;
5、选材是否新颖;
6、叙述是否围绕中心,详略是否得当;
7、文章有没有真情实感。
接下来我让学生对照以上几条再读自己的作文,看看自己作文哪几条符合要求,那些需要改进的。通过这样一个教学环节,大部分学生明白今后作文该注意哪些事项了。之后我又把这次同学们作文中好的开头、好的结尾的句子在班上范读,让同学们说说这个开头或结尾好在哪里。这样下来,被念作文·的同学就有一种莫大的自豪感,同学们也隐隐知道了作文要开好头结好尾了。最后,我把这次作文写得相对较好的找了三在班上朗读,学生们不自觉得报以热烈的掌声。我告诉同学们,作文哪怕一次或只有一个段落能被老师在班上范读,你就会感到无限的自豪,你就盼望上作文课,你就想把作文写好,最终,你的作文一定能写好的。这一节作文课下来,同学们很兴奋的样子,第二节课写作文,同学们变得安静多了,好像都有想把作文写好的样子。相对而言,这节作文课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或许第一个板块讲的内容太多,花时间太长,致使第二节作文课时间得不到保证。今后作文评讲课若能用大半节课评讲,一节课只讲一两点,留足50分钟让同学们写作文,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8
一、学生方面:
一学期很快就结束了。但是这一学年我却教得一点不轻松。七年级是小学和初中的过度阶段,小学里的学习依赖性很强,自觉性比较差,习惯老师时时刻刻的看着。有很多地方都需要慢慢适应。我所教的班级学生的各方面都不好。首先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听课习惯差,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课堂上不能集中注意力,讲话、做小动作,经常要停下来整顿纪律。没有养成随时记笔记的习惯。作业完成情况很不理想,经常有五六个人不做作业,如果是双休日的话,那作业情况就更差了,有十多个学生不做作业。大多数学生字写的较差。一句话就是学习态度较差。其次,是行为习惯没有养成,到处乱扔垃圾,不尊重老师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也采取了一些措施。
一、利用中午自习的时间,每天练二十分钟的字。一开学,我就要求每人准备一本钢笔字帖。学生练字,我也随堂指导。有部分同学经过一学期的练习,写的字有较大的进步。
二、狠抓作业完成。每天加强检查的力度,从小组长到课代表,仔细检查,详细记载。一旦发现有不完成的现象,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另外我还协同家长一起监督检查。取得了一些效果,但还有极少数顽固分子。
三、加强双基训练。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是语文素养的奠基石、是根本。本班的学生的双基较差。一方面我通过早晚读和课堂上的时间,加强诵读训练。要求背诵的课文、诗词、理解的字词等。一课一课的过关。每次默写我都一一批改,督促他们订正,把共性的问题在课堂上再次强调。另一方面,我发现学生的答题很不规范。为此,我详细的讲了各种题型的答题技巧和规范,有的还要求学生们熟读熟记。再通过大量的练习,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转化成解题能力。
虽然做了大量的工作,最后的考试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问题在基础知识上。积累与运用,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和语言的一般运用能力。如看拼音写汉字,四个字都是平时默写过的,强调过的,全对的仅仅十多人。课文名句默写,都是平时强调的名句,仍有不少学生扣分。这些都是平时基础掌握不扎实。专题与综合实践,题目是我们做过的,但是失分较多,主要原因是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听课效率差。
诗歌赏析一项是难点。这次也不例外。学生不理解诗歌的大意和要抒发的感情。同时组织语言能力也有待于加强。
古诗文阅读。从答题情况来看,能拿满分的学生不多。集中考查学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和翻译的能力,以及对文章内容的把握。不少同学不理解内容,所以不会翻译句子,更不能结合文章答题。因此以后在上课时应该尽量具体讲解文言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学生在复习时也要提醒其多加留意。
现代文阅读。主要考查学生的认读与理解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和.鉴赏与评价能力。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较差,不能规范答题。仿句也是难点。
作文是一篇命题作文。考试中发现很多学生审题不清,偏题、扣题不紧的.很多。不能抓住题目中的题眼。文章要求以记叙为主,适当运用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学生不明确记叙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的区别,文章体裁上不能沦为“三不像”,文笔再优美也得不了高分。
在今后教学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继续抓基础知识。在学习中要强调多读多背,多接触文本、精彩的文章或片段,力争做到熟读成诵,切实加强语言的积累和感悟。
2.重视方法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现代文阅读,重在研读材料,审清题意,按点答题。应培养学生准确抓住问题要害,并能用简要的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因此,应强调学生解题方法的学习和解题规范的训练,同时通过大量的练习,培养语感和归纳总结的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作文一方面要加强审题训练。另一方面加强平时的练笔,如日记、周记等,一定要养成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反映生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的良好写作习惯。重视作文指导、作文评改、作后评析等几个重要环节,要让学生参与到这几个重要环节中,可采用个人自改、小组互改、全班评改、重写一次的流程,让他们发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变“别人要我写”为“我要写”。只有这样,才能为提高作文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1、学生基础差,错别字多,拼音错误多,一些知识点没有掌握。所以在教学中仍应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在新课程中,生字拼音的教学仍是必须的。虽然在新课程教材中,并没有将拼音和错别字作为一个专门的知识点,但教师仍需重视其教学。另外在练习中出现一些老知识点(如成语积累等),学生不懂,教师也要适当讲解。
2、学生的口头、文字表达能力较差。在上课过程中,有些学生对问题答案心知肚明,却不知该用如何的词语来表达,往往表达出来的意思并不是很确切,与原意有一段差距。在作文过程中也是这样,学生很难找到好词好句来美化自己的文章,结果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不够生动形象。由此可见,学生的词汇存储量是很小的,课外阅读明显偏少。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多阅读美文,多摘录好词佳句,以提高词汇存储量,并多开展一些口头和书面表达训练,最终提高口头、文字表达能力。
3、学生的阅读能力差,阅读只停留在表面,没有深入思考下去。甚至有时连大方向也把握不好。如《爱心》一文中提问到: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有许多学生答道:是一位妈妈让孩子体验没有水的感受,而没抓住爱心这个重点。古文阅读更差了,一些字的常用意义都不了解,无法对语句进行正确的翻译,根本不了解古文所写内容,答题自然是一蹋糊涂了。因此教师要多开展一些阅读练习,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9
今年接任的两个初一教学班,是学校教导处根据好中差相搭配原则编排的,四个班级入学平均值相差无几,这,结束了本人连续六年任教年段差班的屈辱历史,给了我深呼吸的机会,为我鼓足干劲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
不过,就目前学情分析来看,任教班级的差生面所占比例很大,各科的期中考试成绩即可见一斑。就语文学科来说,我任教两个班,其他两个班都是中层领导单班教学,她们经常给班主任讨课来上,而我没有。同时,我还要到其他学校参加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需要与人调课,这必然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学习情绪。
上半学期,我一种在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很受好生的欢迎,此次期中考,两班的优秀率高于其他班,但中等生没长进。我发现,四人小组活动的效果不明显。原因嘛,一是学生年龄小,好动者居多,他们借讨论之机说废话,真正沉浸在学习中的同学不多。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变沉默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但同时也容易激起玩乐的情绪,忘记课堂规矩。所以,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生静思为主,给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下半学期,准备就教学模式做些微调。第一要抓中等生的补强工作,抓好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背诵百分百过关,一个不漏。差生转化主要抓学习习惯的培养,敦促按时完成并缴交作业。此外的重点是抓汉字的辨认和书写,能分清形似字和同音字的区分。好生呢,老师积极为他们开小灶,每次作文训练后,都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希望通过这样分成管理,期末有个更好的大收成。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0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我们的教师导向有很大关系。在中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直接将文字理解为意思,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读文时,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总喜欢用平时惯用的方式去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等其他的方式去读文。
2.“你学懂了什么”。
上课完,我们总会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我们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的深入与透彻。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我们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1
我按照上级要求使用导学案展开教学,现反思如下:
1、重视思想基础准备。比如,上课之初,我要求学生谈一下自己的认识:什么是理想?结果发现,学生对理想的理解大都比较片面狭窄。现在通过师生交流,有了更加准确完整的认识。
2、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学生根据导学案的指示阅读、讨论,做圈点批注,老师不做过多的讲解,学生大部分时间自主活动独立获取知识,得到了锻炼。
3、注重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比如,课文最后一节的内容学生理解比较肤浅,老师及时补充那个时代的生活知识,并跟当下的社会环境进行比较,启发学生想老一辈学习,树立远大理想,不懈奋斗。
不足之处是,老师对导学案的使用不够熟练,有时候以讲解代替了学生的讨论;学生对自主讨论的课堂组织形式不熟悉,课堂教学进度推进很慢。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2
《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在学过《论语》、《世说新语》中的选段、选文之后,字词的积累和文意的理解问题不大。同时,从文章的形式来讲,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学的多是记叙文,从文体来讲,对议论文不熟悉,不能过分强调文体和论证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结尾部分引用《尚书》中《兑命》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我,为什么“虽有嘉肴”的“嘉”和“美味佳肴”的“佳”不是同一个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书下注释中没有出现,我又想是不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但是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后来我想到了从字本身出发,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来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个合体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组成。很明显,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读音。鼓在古代表示欢乐的氛围,祥和的气氛,“喜欢”的“喜”上面也是这个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则是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显然,用第一个更为合理。这个发现令我快乐,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吗?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3
本学期我担任了初一年级语文教学工作。同样面临小升初衔接教学的问题。学生进入初一,课程明显增多,一般由小学的几门课程猛增到初一的十几门课程。作为主要课程的语文,其教材内容也增多,篇幅加长。还有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名著导读。与小学相比,课文篇幅明显加长。同时,初中阶段作业、考试容量加大,向课外延伸多,各级统考语文试题中单是阅读类就有科技说明文阅读、一般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等。面对如此诸多内容,学生思想准备不足,不能一下子适应教学。
与高年级教学相比,初一年级的教学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值得好好反思。初一年级是一个过渡年级,有时会存在一些“尴尬”的地方。比如,从初一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初一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
课上到现在,真的觉得是和学生在一起成长,有得有失。但最近却不断地发现经常在教学中遇到“瓶颈”,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无法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课文如果只用那么几种教学模式去上,学生马上会感到枯燥、无味,甚至有时对你的教学思路一清二楚,这样的课还有什么味?如何穿越“瓶颈”领略更宽广的教学天地,这又是我最近在不断反思的问题。如果仅仅禁锢在自己小小的教学天地里,对曾经的成绩沾沾自喜,那只会有一个结果——不进则退!多读一些教育理论方面的书籍、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向有经验的老师多学习、多请教,对自己的教学多反思,提高自己对教材的把握、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希望能冲破瓶颈,走向教学新天地。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4
1、《在山的那边》,我问学生有什么感觉?一生说:“告诉我们实现理想获得成功要克服许多困难。”“整首诗不见成功二字,你怎么这样想?”我开始刁难。“诗的最后一段不就是这个意思吗?”“那你给大家读读。”“山代表努力,海代表成功。”学生读完告诉我。这时有一个学生说山应该代表困难。我赞同。我问全般是否同意前边同学的意见,异口同声的赞同。我说这就是感觉,语文课就应该提高对课文的感觉。这种把用山海代表困难和成功的方法叫什么呢?学生窃窃私语。我说人家都规定了,叫象征。
2、本课课后第三题: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等等。
我认为上面的题目不好,没有突出对“海”的体验,所以我改作:感受海。学生可以自由添加相应的内容,然后再说再写。
3、“在山的那边,依然是山
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
我:诗人写得多好,把山的颜色同人的脸联系在一起,形象生动。(有意误导)
生1:对呀,作者准确的写出了山的颜色。
生2:不对,这句诗写的是我的沮丧的心情。
生3:其实,三分写景七分写心情……
多高明而又准确的感觉,清楚的诠释了“一切景语皆情语”,我大加赞赏。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
背景:
新一轮课程改革以全新的理念挑战了传统教育,它要求教师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彻底改变那种习以为常的行为习惯,积极开展反思自我和反思性实践,重新塑造新课程中的自我。因此,处于新课程改革下的每一位教师都应重新审视教育的意义,重新构建新的教育观念,自觉变革自身的教师角色和教育教学行为,创造性的实施新课程,在新课程实施中追求教育创新。
案例:
《背影》是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传统篇目,一直以其质朴的文字、感人的情感,打动着一批又一批的读者。基于此,也使之成为语文中考基本篇目之一。复习时,我自然把它当作重点,方方面面都要讲到,而且要详细地讲。第一节课,我从线索入手,引领学生一点点归纳知识点(从线索到结构,从结构到内容、中心,再到写法)一步一步,一点一点,自认为讲得很详细,可看看学生的反映,一个个像睡着一样,丝毫不为我的“精彩讲解”所动。我很不理解,为什么我如此细心的讲解你们不接受呢?课下,我把自己的想法与学生进行了沟通,他们说:“老师,你讲的我们都知道你讲的我们基本上都会,听着一点意思都没有。”回到办公室后,回想学生所说的话,我感到:即使是毕业班的复习,也应尊重学生的需求,而不能只为了巩固、落实知识而完全回归到应试教育。我决定改一改。第二天上课,应该是练习课,上课时,我让相临的四个学生组成一个小组,自己设计练习题,讲过要求后,他们纷纷行动起来,二十分钟后,一组组精炼的练习题在学生的共同思考下“变”了出来。“以背影为题,你认为恰当吗?你能想出一个更好的题目吗?”“文章中我几次流泪,每一次表达的感情相同吗?”“文章中最让你感动的是哪次背影,为什么?”……然后通过学生的分组讨论,圆满解决了这些问题,从头到尾,学生都热情高涨、积极主动。看着学生的兴奋样,我的心也充满无尽的喜悦。
分析:
新课程不单单是原有课程的否定、创新,更是对教师原有观念的否定与创新。新课程实施中,教师要不断修正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真正意识到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作为教师一定不能包办代替,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使之符合新课程改革要求,只有这样,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才会提升,才会与新课程一起成长。
反思:
以上的案例说明,教育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自己主动去学习、去钻研、去思考,才能真正学到知识与技能。教师只有从观念上进行更新,实施的教学才是真正的教学,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第五篇:初一语文教学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篇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
本学,我担任初一语文一个班的教学任务。新课程语文教学标准要求老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而学生则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结合初一学生的特点,我在本学期来的教学工作紧紧扣住新课标的要求,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思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一、学生特点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特别是个别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可以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
2、应付老师
这些学生迫于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积极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学过了”的回答;回到家里骗父母说“在学校完成作业了”或者“老师没有布置作业”。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积极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一定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心情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知道语文重要,而是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上课简单记记笔记,课后没有复习,考试前却是临阵抱佛脚,等到考场临阵发挥。
二、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明确学习目标,让每一节课的学习任务凸显出来。如教学《塞翁失马》一课时,师生定下的学习目标:(1)背诵课文,翻译课文;(2)积累文言词语和成语,理解寓言的寓意;(3)培养发散思维的能力,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课堂生活化,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非常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应该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在教学文言文词语的古今异义时,我向学生介绍“走”在潮汕方言的含义与文言文中的含义是一致的,与现代汉语“跑”的含义一样。又如在教学《赫尔墨斯与雕像者》一课时,我问学生如何评价赫尔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这一举动?学生一时回答不出来,我举了生活例子:在家里,兄弟姐妹都在学习,唯独你看见邻居在做其他事就走过去观看,这时父母会怎么说呀?有学生就回答:“还不赶快去复习!”还有学生说:“正经事不做,跑来这里干什么?”我紧接着学生的话:“对,赫尔墨斯他就是这样,正经事不做,——他是商人的保护神,可是他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离开工作岗位,结果还是自取其辱。”这样的例子,使课堂学习效果大大提高了。
三、其他
由于初一学生学习自觉性较差,在学习上经常需要老师的“催逼”,但是本学期来我未能经常检查学生的背诵,让部分学生偷起懒来。在新的学期,我将挤出更多的时间,多多督促学生,严格要求学生。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2
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童话,有美的语言、美的形象和美的意境。学习这篇课文,我是创设情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我们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我觉得我们真幸福啊!假设一下,我们这双明亮的眼睛消失了,由一个正常人变成了一个盲人,我们的生活将会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体验一下盲人的生活好吗?
我先把要求讲一下,我说闭眼的时候,不要出声,心要静,我说结束的时候,你才能睁开双眼。我还想请一位同学帮帮忙,这位同学要闭着眼,拿一本本子上来给我,再闭着眼睛回到你的座位,谁愿意来做这个特别的体验?(选一名同学)你要注意:等一会儿,我说闭眼的时候,我还有一段话,我说完了,你才能上来。你听明白了吗?
好,请同学们静下心来,请慢慢地闭上你的双眼:光明消失了,你眼前只有黑暗,黑暗,无止无尽的黑暗。你是一个每天都看不见光亮,看不见色彩的盲人。
好,请慢慢地睁开你的双眼吧,谁来说说刚才的感受?同学们都非常有兴趣,学生认真地扮演了盲人的角色,从而产生真切的情感体验,拉近了文中盲孩子的距离,让学生走近作品。
在“深入领悟形象,把握主题”这一环节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句式:(1)“对着作品中的盲孩子,我想说——。”(2)除了对着作品中的形象外,对着自己,对着大家,你又想说些什么?让学生与作品中的形象对话,实际上是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做一番思考,把握形象的意义,进而理解文章的“爱”的主旨。盲孩子的快乐来自影子、萤火虫的关爱,影子关爱别人,自己也获得新生。引导学生由作品中的形象,联系到自己、大家乃至整个社会,无疑使学生进行了深刻的'自我教育,增加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课结束时,我播放了《爱的奉献》,打出字幕: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让美的形象,美的情感,感染着学生,熏陶着学生。学生很自然会想到“爱”的主旋律,想到《爱的奉献》这首主题曲。此时“爱”的分量在学生心中加重了。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3
一、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随着“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的深入,我们的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中学语文教学对人本的回归、对学习自由的拓宽以及对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1.“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人声鼎沸,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我们的教师导向有很大关系。在中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比如默读和浏览,要求学生直接将文字理解为意思,这是一种高心智的活动。《语文课程标准》对默读提出了具体的分段要求:其中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如果一味地让学生自主选择方式读文时,学生往往避难就易,总喜欢用平时惯用的方式去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所以,我决定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等其他的方式去读文。
2.“你学懂了什么”。
上课完,我们总会问学生“你学懂了什么?”话音刚落,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我们全盘肯定,或蜻蜓点水式评价,不深究,听之任之。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多侧面的,可谓竞相纷呈。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绝佳途径。下一环节的教学几乎又是从“零起点”开始,很少去考虑学生已经获得了哪些信息,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应该尽量就某一个问题让学生谈自己的体会,谈的深入与透彻。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我们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学生还没有对课文内容产生强烈阅读欲望时。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全班交流)时,学生汇报什么,我们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学习离不开教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让出“平等中的首席”,甚至不去组织学生学习,退出教学的舞台,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我们应该是学生的领队人,当学生需要“引导”时我们就站到队伍前,当学生需要“穿针引线”时我们就插到队中,我们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真正担当起促进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2.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我们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但是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我们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呈现的方式、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事小事必合作,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合作学习的必要、合作学习的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就会浮于表面。
我认为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合作能力时;二是遇到大家都企盼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4
时光匆匆,一个学年倏忽而过。在这一年里,常规工作踏踏实实,教研活动积极参与,认真思考和钻研,勇于尝试和创新,积极实践新课程理念标准,努力提高教学水平,大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教学成果。当然也还存在不少遗憾和不足之处,为促进后段语文教学工作的改进和提高,现将相关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首先严格落实教学常规,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本期以来,我们严格遵守学校的教学常规,使教学工作井然有序,稳步推进。坚持认真备课,全面钻研教材,广泛搜集课堂素材,根据学生接受能力的实际,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设计合理有序的教学流程,为提高教学效果做好第一步准备。按时上课,严格课堂秩序,组织学生进行积极活泼的课堂交流和研讨活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精心选择作业,精练精改精评,加强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落实。对学习有困难和出现问题的学生对其进行个别辅导,释疑解难。
其次积极尝试新的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一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
在我的课堂教学上学生感受到的是一种轻松、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听众。他们的个性
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组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课堂上充满着平等、和谐与交流,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多方面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大部分学生的整体素质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在平时教学中我适度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的可操作的平台。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本期还积极参与科组的教研活动,认真研讨交流,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每周能准时参加集体备课,交流>心得体会,与其他老师共同学习促进;认真参加听评课活动,虚心学习,吸取好的教学经验,学习好的教学方法。结合南开实验学校学生基础和学校教学要求,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运用感知――探――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学习法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的过程,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部分学生语文基础还是比较薄弱,部分男生>作文表达能力还是不 能令老师和家长满意,这些问题还值得下学期继续努力改进和加强。
语文教学的根本是:重“双基”,重拓展,重激发语文学习热情,让学生在大语文环境下学语文,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一些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这是我的理念和追求,我将认真总结反思,不断探究和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争取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5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因此想,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老师,也很难成为一名真正的语文老师。
何谓“冒烟”?何谓“燃烧”?
比如:教读王家新的诗作《在山的那一边》,有一位同学声情并茂的诵读了课文。一位老师很平静地说:“还不错,你读得不错,很有表情,很流畅。”另一位老师很动情地说:“很好,你读得真好!读出了诗人对大海的`渴望,也读出了诗人不断追寻梦想的信念!我为你的精彩诵读喝彩!”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前者是“冒烟”,后者是“燃烧”。“冒烟”就是不冷不热、不疼不痒,青烟缭绕,了无生气。“燃烧”则是火光熊熊,痛快热烈,映红了一方天空!
我常常想,语文是一门富有感染力的学科,那么语文老师就应该是一个具有激情和感染力的人。课堂上,我尽量用最优美的语言,用最亲近的笑容去感染学生,用我的激情去点燃学生的激情。
要想让学生喜欢语文,首先要让学生喜欢我这个正在追求“燃烧”的语文老师。
我得先从让笑容“燃烧”起来做起,因为老师的笑容体现了老师在课堂上的亲和力。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6
按照《新课标》的精神,我们教师不能像以前那样完全占着主动地位,霸着讲台照本宣科给学生满堂灌,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而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是平等的参与者,就教材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机会提出自己的见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对教材有深刻的认识和充分的准备,对课堂设计就需要倾注更多的智慧和心血,并且具备较强的随机应变和驾驭调控课堂的能力。我们教师只有以温和的面容,期待的目光,鼓励的语言,平等的态度,营造一种民主开放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让感情碰撞感情,思想碰撞思想,让思想的溪流汇成浩瀚的江河,让思想的火花汇成灿烂的礼花。
还要充分的相信学生,永远不要低估学生的智慧,一旦学生情感的闸门被打开,思想的火花被点燃,他的的精神世界所迸发的精彩,往往超出我们教师的想像,也是我们的一个大脑所望尘莫及的。
越俎代庖──是平日授课中容易出现的现象。在本课时的.授课中,我注意避免老师的侃侃而谈,增加学生自己感悟的机会。给学生明确的思路:认识贝多芬的伟大与平凡,让他们与课文亲密接触,自感自悟,踊跃交流,在交流中对人物总结升华,全面认识,这样人物的描写方法也就跃然纸上。教师无须多言,学生感悟更深。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情况和层次,选择难度不同的作业。这样能使学生正视自己,寻找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7
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
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
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1)从七年级开始识字不是教学重点,但生字学习对一部分学生来说确实又有困难,没办法轻视;
(2)阅读应该逐步成为学习的重点,但由于学生认知水平的局限,对问题的理解不够深入、不够全面,阅读学习的“度”很难把握;
(3)七年级开始练习习作,不拘形式的写出自己见闻、感受和想象。但新教材中跨越太大,学生一下子对作文感到非常头疼,老师的指导有时显得苍白无力……面对这些问题,面对全新的教材,我在摸索中前进、在实践中反思。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8
我上的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样的传统教材,要渗透新课程理念,对我是一个挑战,在课改专家的指点下,我有许多收获,现作以下反思:
1、要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我在引导学生精读“百草园”一段时,先从课文前面的插图和作者笔下的描写作对比引入,然后要求学生说说为什么作者写得如此精彩。这样的问题设计得不够深入,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吩咐被动地去寻找,谈不上带着探索的热情去精读课文。学生没有能够做到主动学习,或者说他们学习的热情没有被激发出来,学习的效果当然不会高。专家指点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情景,“请同学们认真读读这段描写的文字,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谈谈你为什么喜欢它们?”学生有兴趣,愿意去探究。我想以后备课,考虑怎样使学生喜欢学比让学生学什么更为重要。
2、要解放思想,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自主地学习:
我在让学生精读“百草园”的精彩描写时,将自己备的所有精彩要点都抛给学生,学生不会回答就自己包办。回想自己以往上课,总是担心知识点没有讲透,于是经常不厌其烦地讲。专家指点,要深入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切实转变观念,老师要做“平等的首席”,要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相信学生能解决问题。即便是学生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提出来让全班讨论,老师要营造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解放思想,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我想,老师要做 “平等的首席”,就是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后自己头脑中那种“我讲你听”的思想应该革除,换成“组织他们探讨,自己也能从中获益”的新的观念。
3、几点疑问: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吗?是不是每一堂课都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模式呢?还有什么能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方法吗?老师“满堂灌”是不行的,但老师在什么时机进行点拨,而这一点拨不会成为牵着学生鼻子走的绳子呢?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9
反思一
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业已即将结束了。在这半学期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对于我来说,无论是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的形成与接受,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以及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的丰富和拓展,都有了教高的程度地提高。反思才能进步,温故方可知新——现将本学期的工作的得失情况具体而详细的加以总结。
第一、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理念与时俱进
意识反映实践,科学的思想意识可以指导实践活动。前期的岗前培训加上后天的自我努力,使我掌握和领会了素质教育的思想;新课程改革又让我的教育理念与时代同步。因而,在教学工作过程中充分显示出“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的思想,以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新模式。
第二、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化、教学能力全面化、深层次化
热情是工作的必要前提条件,但如果过分的热情就容易形成武断与莽撞的性格。但通过了学校的安排的拜师活动及积极有效的教学实践,加上个人后天努力,我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情景的设置、灵活的互动设计、情感教学、心灵对话的教学方式等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良好,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游刃有余。
第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理论日益丰富和深化
经验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人的发展的步伐,同时有时也可能阻碍人的潜能的发掘。特别是处在一个有传统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型的时期,处在一个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新人、新事、新面貌;天时、地利、人和。正如,零代表着没有,也意味着有更大的接受和发展空间。因而,我可以自由的全面推行自己的教学计划。首先,抓积累、夯基础。开展三字一话、名言积累等活动。其次,重说写、练能力。通过即兴演讲、写心得体会、习作练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说写能力。最后重运用、拓视野。通过连词造句、仿例造句及现代文阅读训练等方式加以培养。
与此同时,我还通过朗诵名家名作的方式,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渗透和美学教育和一定写作训练。另外,我还注意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我们都深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在平时补充一些知识性与趣味性统一的习题,让同学们在说笑中受到了知识的灌输和美的熏陶。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正是在教学实践这一过程中,我得到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及材料积累,为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光照下,新的语文教学应为学生们提供一个温馨、和谐的人文环境,倾注更多的人文关怀,激发起孩子们的情感渴望,点燃起孩子们的心灵火花,让语文成为学生们人生成长的维生素;新的.语文教学应用全人类文化的神韵去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引领他们登堂入室,领略人类文化大厦的恢弘气势和神奇美丽,充分享受徜徉人类文化之中的无穷乐趣;新的语文教学,应是师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作心灵的直接对话,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让学生在琅琅书声中,感受和再现作品的情思美感,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感,从而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新的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期待终身学习所带来的快乐。
总结经验可以充实自我,反思不足可以提高自我。相信在反复的总结和反思中,我会不断的完善自我和提高自我的。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0
《虽有嘉肴》是选自《礼记·学记》的一篇短小精悍的议论文,文章本身非常短,多用对仗句,音节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易于记诵。对初一的学生来讲,在学过《论语》、《世说新语》中的选段、选文之后,字词的积累和文意的理解问题不大。同时,从文章的形式来讲,这是一篇议论文,学生上初中以来,第一次接触到议论文,学的多是记叙文,从文体来讲,对议论文不熟悉,不能过分强调文体和论证手法,但也不能不涉及。
这篇课文主要论述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文章一开头就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引申到“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的道理。接着讲到教与学的关系,一个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知道了自己的不足,然后才能自我反省。而教授别人之后才发现自己也有不懂的地方,这样才会反过来不断地钻研、提高,最后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在结尾部分引用《尚书》中《兑命》篇中的话来证明自己的结论。
在上课的过程中,学生问我,为什么“虽有嘉肴”的“嘉”和“美味佳肴”的“佳”不是同一个字?这个问题难住了我。首先,我想到可能是通假字,但是书下注释中没有出现,我又想是不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区别。但是也查不到相关的资料。后来我想到了从字本身出发,从这两个字的造字本义出发来看:在甲骨文中,“嘉”是一个合体字,由“壴”(即鼓的象形)、“力”和“口”组成。很明显,它是一个形声字,上面表意,下面的部分是表示读音。鼓在古代表示欢乐的氛围,祥和的气氛,“喜欢”的“喜”上面也是这个字。“嘉”是好和美的意思,而“佳”的字形则是一个人靠在两块玉石上。显然,用第一个更为合理。这个发现令我快乐,这不正是“教学相长”的实践吗?
学习本身是一种实践活动,必须用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对待,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把明白了的道理付诸行动,通过行动来证明道理的正确。我想到了教学活动。其实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捷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不得施展,事半功倍。就像《师说》中说的那样“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只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而已,就让我们共同学习吧。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1
在这次的教学中,我收获很多。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踊跃发言。从中我看到了学生的热情,也发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的现象。也思考了很多,有了一些看法。
一、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
孔子的思想就是有教无类,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在论语教学中,我和学生的关系是平等的。师生只有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学生才有了安全感,才能充满信心,思维才有可能被激活,才可能敢于提出问题,敢于质疑。这样,就为学生的积极主动参与,创设了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环境气氛,促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愿望。从而激起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这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所在。
二、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
我在课堂上给每一个机会,不会因为学习好就多叫谁,也不会因为谁学习不好就冷眼相看。谁教师给学生自信,学生就会有高成就。教师对学生的相信是一种巨大鼓舞力量。作为老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希望,每一个学生都具备成功的潜能,而教师的作用,就要唤醒学生的自信。要遵循新课程中的理念,学生才能在此基础上得到更多的发展。
三、教学中,让学生多一点自我感觉
在这次的论语教学中,我知道就算是再差的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看法。我觉得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学生五花八门的答案,教师要充分肯定。即使学生回答的幼稚,肤浅,甚至片面、错误,教师也切忌说:“你的看法是错误的。请下一位同学回答。”而应当热情鼓励、引导,这对学生的影响将是巨大的。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2
一堂好课,除了目标明确,教师更应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教师应及时地接住抛出的“球”,在课堂中做一个好球手,时时注意找个适合的点与学生对话。比如,这堂课中,教师的教学目标是将夸父归为一个“失败的英雄”,面对失败不气馁。在“说说夸父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一环节中,已有学生提到夸父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教师也追问:你从什么课文的哪个地方看出来的?学生说:他敢与太阳赛跑,是个自高自大的人。此时的教师没能很好接住这个“球”,应再次追问:为什么你认为敢与太阳赛跑是“自高自大”?而教师为急于点其他学生回答,未能接住这个球,引导学生体会思考“失败英雄”的形象,当回过神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球”从身边滑走。而正因为这个球未能接住,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进行,受到一定的影响,甚至于本堂课的亮点没能充分展示出。学生也只能勉强认同教师引导出的“失败英雄”。 其二:对文本的质疑探讨还欠缺。由于质疑这个环节中没有以主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就好像让学生在没有缰绳的牵引下,驾驭一匹不知其性的良马一般,要想出引出“失败英雄”就略显牵强。
其三:神话故事应该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而本堂却没有太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合理的想象。
这堂课毕竟只是一个“点”,教师只有及时反思课堂中的.不足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进步。
语文,为了生活还是考试?
第一天上课,我告诉学生,我在高中的时候怎样调皮,怎样戏弄老师和同学。高中的学习也许很辛苦,但是很快乐。
第一天的语文作业,我让他们回去思考,学语文有什么用。结果,有人说是应付考试,有人说是老师家长逼的,也有些学生说学语文能提高写作水平……
我告诉他们:学语文是为了生活。
同样的路边的一朵小花,有人视而不见,有人就此联想到生死、命运、抗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3
今年接任的两个初一教学班,是学校教导处根据好中差相搭配原则编排的,四个班级入学平均值相差无几,这,结束了本人连续六年任教年段差班的屈辱历史,给了我深呼吸的机会,为我鼓足干劲积极实施分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保障。
不过,就目前学情分析来看,任教班级的差生面所占比例很大,各科的期中考试成绩即可见一斑。就语文学科来说,我任教两个班,其他两个班都是中层领导单班教学,她们经常给班主任讨课来上,而我没有。同时,我还要到其他学校参加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需要与人调课,这必然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学习情绪。
上半学期,我一种在尝试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很受好生的欢迎,此次期中考,两班的优秀率高于其他班,但中等生没长进。我发现,四人小组活动的效果不明显。原因嘛,一是学生年龄小,好动者居多,他们借讨论之机说废话,真正沉浸在学习中的同学不多。二、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抽象为具体,变沉默的文字为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但同时也容易激起玩乐的情绪,忘记课堂规矩。所以,语文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生静思为主,给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才是真正的语文课。
下半学期,准备就教学模式做些微调。第一要抓中等生的补强工作,抓好理解运用能力的'培养,重点放在背诵百分百过关,一个不漏。差生转化主要抓学习习惯的培养,敦促按时完成并缴交作业。此外的重点是抓汉字的辨认和书写,能分清形似字和同音字的区分。好生呢,老师积极为他们开小灶,每次作文训练后,都要进行一对一的辅导。希望通过这样分成管理,期末有个更好的大收成。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4
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课程标准四条基本理念中的第三条,它作为一种精神贯穿于课程标准的始终。课程标准规定,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根据这个要求,我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自主性。课程标准强调,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课外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坚持让学生学习的过程成为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信息进行加工、理解,由此建构起新知识的'意义,同时原有的知识经验又因为新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例如,在教学《风筝》时,课文的时代背景较难,学生不易理解,教师再多的讲解也无济于事,所以,干脆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阅读结合课后所掌握的资料,提出问题,教师点拨,理解课文。
第二,合作性。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和接受美学的观点,每个人都是以自己不同的方式去构建对事物意义的理解,不同的人往往看到的是事物的不同的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同一篇课文、同一个人物形象,学生的理解往往是各式各样的。外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中国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林黛玉”,就是这个意思。学生写同一篇作文,由于原有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不同,写出来的也不免千差万别。针对这种情况,特别需要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都变得知识更加丰富,能力更加全面。
不消说,除了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外,还有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合作。教师也是一个读者,他有自己的哈姆雷特和林黛玉;我经常在课堂上,参与学生学习小组的讨论,在课堂上和学生一起探讨,述说自己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情,带有自己的个性色彩。通过和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对学生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第三,探究性。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进行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是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国庆假期的作业就是通过各种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走访专家、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方式,收集各种语文现象,如果大部分学生能够认真去做,我想对学习语文确能起到很好的作用。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个人认为,在让学生学好讲读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应提倡真正搞好综合性学习。
初一语文教学反思15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识记本文的生字词,了解本文的文学常识。
2、理清文章的结构,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3、体会文章表达的精妙。
4、积累本文的佳词妙句,达到熟能成诵
学习重点与难点
1、结合重点词句体会济南冬天的特点。
2、学习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体会比喻、拟人修辞手法对突出景物特点的作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导学过程:
一、回顾有关冬天的诗句
二、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老舍(1899~1966),原名______,字______。北京人,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现代著名作家。是语言大师,被誉为 “____________”。著名作品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和戏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话剧《___________》被西方人誉为“东方舞台上的奇迹”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1、脉络填空(※典型景物的典型特点)
第一部分,(1段)济南冬天 的天气特点,具体:无 、无 、无 。
第二部分,(2、3、4段)济南冬天的山景。
一层;写阳光照耀下的山景。 特点: 二层:写雪后的'山景。 特点: 三层:写城外远山。 特点:
第三部分(5段)写济南冬天的水色。特点
2、文章第1自然段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写出济南的冬天的特点,简要说明。
二、【课堂研讨】
1.听录音。
2.学生自由朗读,标划生字词并掌握。
(1)注音:济南()镶()水藻()贮蓄( )发髻()澄清( )着落() 看护( )
(2)释义:响晴: 秀气:
贮蓄: 澄清:
空灵:
1.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2.本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第一段的一个词语说明它的总体特征吗?
3.作者运用哪些修辞方法对景物进行描绘,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4.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5.全文的结束语和课文标题有怎样的联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三、细读课文,探究文意
1、齐声诵读第3语段,就如下内容品析研讨,请同学们自主完成。
(1)全段的中心句是:
(2)全段的层次划分是:
(3)全段写“小雪”之美妙,主要通过其他的景物来进行烘托,这些景物是:
(4)文中的动词用得好,如:
(5)文中的色彩词用得好,如:
(6)文中是怎样化静为动的呢?
(7)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
(8)你在对全段的朗读要求上有什么体会?
9、“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此句中的“卧”字用得极妙,理由是:
四、揣摩优美语句,品析写景艺术,领悟思想感情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研读,你最喜欢济南冬天的哪些景色?你认为语段中哪个词语用得最妙?妙在何处? 结合重点词句谈出自己的体会。有感情地朗读你所喜欢的语段。
五、【学习反思】
六、【教师批阅】
时间: 等级或分数:
七、【奖励记录】
优胜学习小组: 优胜展示小组(个人): 优胜点评小组(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