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媒体观点正视人人都有摄像机的压力环境
公共利益和个人隐私和平共处
日前,一段网友上传“上海高院法官集体嫖娼”的视频引起了震荡。该视频显示,上海高院陈雪明、赵明华法官等人接受吃请、去夜总会娱乐,并集体招嫖。
事后,上海市纪委找到爆料人倪某,并从倪某处获得完整视频证据。上海高院回应称,经查,帖中所指陈雪明现为上海高院民一庭庭长,赵明华现为副庭长。对此,上海高院高度重视,已组织专人开展调查,并根据查清的事实和有关规定严肃处理,涉事4名法官目前已处理。
在上海高院法官事件中,“爆料人”通过“特殊”手段获取视频资料的行为,被一些人认为侵犯了他人隐私。对此,大部分市民认为,这一事件有着一定的特殊性。至少从目前来看,官员们的行为有违法乱纪的成分,这就不应受隐私权保护。
这些年,普通民众因无法从正常渠道保护自己的权益对体制失去信心,进而自己动手,以另类方式维权的事例不算少数。这个是正常维权无果之下的无奈、激进的选择,大多都是被逼无奈的选择,因为对法制体制失望,只能自己动手维护自己的权益。
更令人心寒的是,很多人的侦探之路精准地成功了。本来只是试探、无心插柳,结果带来了超高“命中率”。身正不怕影子斜。这不是什么运气的问题,而是因为污迹多,漏洞多,问题都摆在那里,命中率哪有不高的?对于上海的这起事件,重要的不是报料人的动机,而是曝出的问题是否是事实。
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要通过彻查法官嫖娼,确立司法公信力,自有必要,但不全面。事实上,从事件的来龙去脉里不难看到,它牵涉着公正、信任、权力规范、公职人员道德等不同层面的问题。而且,从我们的现实来看,这些问题或许并不为法院独有。无论是权力失范,还是公权人物政治底线、法律底线、道德底线的失守,在不少事件中都有呈现,而且绝不只是个人道德和操守问题。
所以,在很多时候,公共安全和隐私是可以共存的,前提是你必须是合法合理地做事情,公众人物或者是政府官员,其本身就是代表着政府为人们办事的,假若官员利用自身职务的便利,来做损害国家和政府的利益和形象的事情,那么这些官员的隐私就不是个人隐私了,他们的做法伤害了公共利益,所以任何掌握资料的市民,都有权利去曝光你所知道的事实,将损坏国家利益和形象的官员一网打尽。现在这个时代,不单是言论自由的时代,更是人人都可以利用网络,高科技来维护自己利益的时代。不过,“法官集体嫖娼”这件事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偷拍、截取视频等方式不应成为反腐的主要渠道。阳光法案、财产公开反腐的渠道有很多,上海法官事件不应成为公民反腐的范例。
过去,人们受到不公,心有不满,忍气吞声是普遍现象,现在,人们对自身权益的敏感,声张权利的强烈程度,已大有不同,这对权力运行、公务人员的行为提出的要求更大,释放的压力更大。深圳永达电子提醒您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说官员或者公众人物的隐私就不是隐私,可以随便曝光,我们需要区分的是,哪些是妨碍了公共利益的行为,只有这样子,才不会造成官员及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受到损害。
第二篇: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 记者怎样实现角色转换(精选)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 记者怎样实现角色转换
第十五个中国记者节刚刚过去。每年这个时候,大家似乎都要“调侃+反思”。
当下媒体人的情绪可谓“五味杂陈”,工作压力大、收入增长缓慢、作息不规律……再加上近两年行业技术变革加速、市场驱动力增强、自身素质遭遇考验,在转型与逃离、彷徨与坚守中,面对时代的激荡和业界的嬗变,站在十字路口的媒体人感到有些无所适从。
在“人人都是记者”的时代,在媒体融合的进程中,怎样做新闻,怎样构建行业信任,怎样实现角色的转换,成为众多媒体人思考的问题。
技术改变传播观念和行动
新的传媒业态对媒体提出了更大挑战。不论是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都在竭尽全力寻找更多、更新的渠道和工具,以顺应新的时代要求。
就在记者节当天,著名调查记者罗昌平宣布,正式作别传统媒体行列,成为一家移动互联网公司的CEO。其实,罗昌平只是一个缩影,在媒体变革的进程中,“转型”或“正在转型”的媒体人名单已经拉得很长。
诚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君超所指出的那样:今天,我们已迈入“自媒体时代”,媒体格局悄然改变,传统的“记者”概念拥有了“人人都是记者”的广阔外延。
然而,当“自媒体”“大数据”这些词汇频频出现于行业环境中时,媒体人不得不重新思考这样两个问题:与旧模式相比,新闻新环境的参与者在哪些地方可以做得更出色?媒体人以何种角色参与其中才能尽数发挥才能?
在腾讯新闻“全媒派”制作的《金牌全能记者速成手册》中,“高阶技能+殿堂装备”这种原本用于战术攻关的词汇赫然在列。正如一场攻关,随着全媒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作为一名媒体人,更要看清前方的“高能预警”,与时俱进地学习必备技能,用高科技“战衣”武装自己。
“今天我们所要谈的新闻专业主义,应该是在传播行动中达成和实现的。”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系主任师曾志教授指出,“新闻专业面临的这种困境,是技术带来的传播观念和行动的改变——这在本质上是一个选择的过程,很多人已经出发和行动了。”
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
在一些人眼中,为适应后工业时代,记者的职能有所“延展”,包括精准度、信息安全性、信息处理等。然而,在这个过程中,以最正确的展现形式给特定群体讲故事,仍是记者行业的一贯要求——换句话说,时代再变,不变的是讲好故事。
记者节当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全国新闻战线‘好记者讲好故事’——2014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演播现场,10位好记者代表讲述了各自的采访经历,一个个鲜活的故事让不少观众流下了感动的热泪。
“我们感受到了作为记者的真正力量!”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大一学生张宏璟感慨道。“好的新闻工作者,要为人民书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这些动人的温情故事,传递出了正能量。”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时统宇评价说。
“不管时代怎么变,社会对记者的需求从未改变。”在北京大学举办的2014记者节公益论坛上,著名主持人白岩松坦言,自己经历着媒体的大变革时代,但是巨变之下,时代对人最核心的要求从来没有变过,那就是“有助于社会和人民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与20年前相比,今天做新闻有很多不一样,今后还会有更多的不一样。”新京报社总编辑王跃春指出,互联网时代不是新闻专业的末日——“相反,它要求新闻更快、更深、更专业、更好看、更适合移动传播。但新闻的本质不会变,也没有捷径可达”。
“最可怕的事情不是被新技术替代,而是在眼花缭乱中的迷茫、浪费和放弃。当你没有那个1,你将永远都做不到100。”王跃春意味深长地说。
改变世界的同时提升自己
媒体人要想在新闻报道和媒体机构中彰显个人魅力,就需要树立一种责任意识,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
美联社交互新闻编辑室的一把手Shazna Nessa指出:“我们需要让年轻的记者明白他们可以改变现有的游戏规则,人们也对他们抱有这样的期望。”一份来自哥伦比亚大学的报告也指出,记者应该具备“企业家精神”,即不论在什么专业领域,都应该以创新为目的进行反复试验。“我们必须记住,新闻工作是充满快感的创造,不是烦躁和无聊的重复。”
时代给新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未来十年媒体从业者如何做新闻?
“今年,我们看到了太多关于‘我为什么离开XXX’的帖子,但新闻有变化吗?真相、真话和创意的传播依然是我们获得存在感的源泉。”王跃春断言:“做新闻,没有好时代与坏时代之分。”
在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看来,未来十年,媒体面临的挑战将会有四对矛盾:新旧媒体之间的矛盾、跨界和坚守之间的矛盾、善与真之间的矛盾以及大与小之间的矛盾。至于如何选择道路,他的回答是:“大家需要‘在纠结中前行’——更重要的是,要在改变世界的同时,提升和改变我们自己。”
“如果把记者比喻成负轭的骏马,那么在这个充满无限可能的新时代中,不必有太多的自我悲情惯性,而应该选择奔放、奔跑。”时评人王石川说。
可见,如果善于分析环境和局势,主动出击而非被动遭受裹挟,那么对媒体人而言,眼下就是一个黄金时代。(光明网记者 张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