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本期目录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江苏33所高校蜂拥增开新专业假热门暗藏就业风险
高等教育信息摘编
安徽理工大学办公室主办第7期(总第30期)2005年03月23日
本 期 目 录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 江苏33所高校蜂拥增开新专业 假热门暗藏就业风险 高校评职称“重科轻教” 培养人才是首要职责 山东理工大学探索学生班级设置新模式 南京财经大学首设课程奖
教育部公布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 教育部日前公布了全国高校本科新增专业名单,本次公布的2442个新专业可以在2005年高考时进行招生。此外,全国还有317个申请设立的新专业未能获得教育部批准,四个医学新专业需要评估合格后才能进行招生。在没有获得批准的新专业中,共涉及全国200多所大专院校,仅教育部直属高校就有9所大学申请的13个专业未能获得批准,其中包括北京邮电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的传播学专业。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没有获得批准的专业最多,共有6个。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综合处副处长张庆国表示,教育部没有同意增设专业的主要原因是,一些专业的师资力量不足,办学条件较差,教学计划、人才培养方案不够完善,专业论证不够充分,新专业的名称不够科学规范,以及有些专业布点过多等等。
教育部今年仍对财政、金融、法学、工商管理、会计、旅游管理等12个专业控制审批数量。批准设置的新专业,主要考虑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比如天津工业大学和东华大学首次开设了非织造材料与工程专业,吉林大学则开设了“汽车服务工程”专业。今年教育部还对过去没有“运动训练”本科专业的部分省份增加了布点,今年贵州和 1
甘肃有两所高校都新增了这一专业。
—— 摘自人民网2005.03.21江苏33所高校蜂拥增开新专业 假热门暗藏就业风险
理工科院校纷纷开设财会、对外汉语等文史类专业;以文科见长的院校又一拥而上地开设计算机、电子专业等理工类专业,高校增开新专业成一时风气。今年教育部新批的专业中,江苏又有33所高校新设了134个本科专业。对于高校兴起的专业增开热潮,业内人士分析,虽然增开专业是高校发展的大势所趋,但其中暗藏的就业风险不容忽视。
划转地方:部委属院校功能增加
最近几年,南京一些部委属院校相继划转地方,如南林大、南师大、南工大、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据高校人士分析,由于江苏的政策好,这些院校在划转地方后发展迅猛,成了专业扩建的主力军之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今年一下新增了4个专业,该校以前作为部委属的南京气象学院,主要为相关行业培养人才,行业特征明显,专业面窄。2000年划转地方后,综合性加强。因此,学校在保持原有气象专业的优势基础上,增设了十几个经济发展急需的专业。
面孔单一:众高校要走综合路
以往,江苏省综合性大学只有南大、南师大、苏大等几所高校。随着近年专业的扩建,越来越多的高校向“综合性”这条路上发展。以今年新增的专业来看,南京中医药大学新增电子商务专业,南京艺术学院新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等,都在改变自己传统的单一面孔。东大、南理工、南航等院校也都开始摆脱以往理工科单一的专业设置,据南航学生处副处长陶勇介绍,该校这两年也新增了经管、艺术等专业,专业设置的增加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为如果学校的学科太过单一,学生的人文素养就有欠缺,多学科学生在一起学习、交流,可以树立活跃的校风。
发展迅猛民办高校成扩建大户
在今年新增专业的江苏高校中,一个明显的特征是民办学校居多,新设专业达42个。其中三江学院增设了绘画、艺术设计等6个专业,太湖学院增设了广告学、音乐表演、舞蹈编导、服装设计与工程等8个专业,东大成贤学院新设6个专业,南师大泰州学院增设了9个专业。据高校招生人士分析,民办学校在开办之初,会开设一些把握较大的专业,随着财力、人力的增加,其专业的扩充势在必然。特别是这两年,民办学校扩招幅度大,更需要新增专业来消化增招的学生。
家长盲目捧热“假热门”
在新增专业时,高校常常声称开的是热门专业。对此,江苏省招生就
业中心主任林伟则认为,真正的热门应有两重含义,一是报考热,一是就业热。但是现在一些热门专业则是家长因理解的偏差“捧”出来的,比如看到工商管理,就以为是到工商局工作,看到金融专业,就以为到银行就业,因为家长的盲目,专业才热起来,而报考的生源多了,高校也纷纷开设相关的专业。现在几乎每个高校都开设计算机专业,根本不考虑市场的饱和度和自身的办学能力。学习热门专业的人越多,几年后其就业形势就越不容乐观。
工科专业就业两极分化
在今年新增专业中,物流管理、计算机、网络工程、软件工程、财务管理等都是大热门,其他的专业这两年也很俏。对此,江苏省招生就业中心市场部的蒋部长指出,高校新增较多的土木工程、机械电子等应用型工科专业,就业形势一直较好,但由于开办学校的培养条件参差不齐,毕业生素质不一,因此其就业形势也呈两极分化趋势。工科应用型专业对实验室等实习条件要求较高,一些学校草草上马,粗制滥造出来的学生当然不畅销。蒋部长建议,从就业角度考虑,学生最好还是选考那些传统的有工科基础的学校为好。
—— 摘自中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网 2005.03.2
3高校评职称“重科轻教” 培养人才是首要职责
上海交大教师晏才宏潜心教学,但57岁去世时仍是一位讲师,这使得高校评职称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评职称“重科研,轻教学”,在综合型、研究型大学是比较普遍的现象。当“我们需要更多的晏老师”的呼声在大学生中日益高涨时,高校又该如何调整评价的“天平”?
社会评价中科研更“显性”
高校评职称,不同学校有不同评价标准。某重点高校一位党委副书记谈到,对研究型大学来说,教学、科研是重要两翼。这类大学在社会知识创新体系构建中承载着重要任务,实现这项任务要靠教师科研去支撑。评职称则是最好的激励。
在高校,职称与收入直接挂钩。讲师与副教授、副教授与教授之间基本工资相差几百元,岗位津贴相差数倍,房贴差距也非常大。其他待遇,比如出差费用,教授可以报销,而讲师不行,或者讲师根本出差机会甚少。
华东师大、上海交大一些教师谈到,高校评职称也是社会评价体系的一个缩影。社会衡量一所高校的办学水平,比起教学,科研是一个更具“显示度”的标尺。某校教师发表多少高水平论文和著作、承担多少重大科研课题、获得多少科研经费、申请多少项专利等,都能以数字确切反映。而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所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毕业生对社会的贡献度可能要等上十年、二十年以后才能显现。
重视教学不能停在口头
高校评职称“重科研,轻教学”带来的负面效应已经显现。一位高校副教授坦言,虽说科研与教学有时是可以相辅相成的,但是在一些学科,特别是理工科,教师难以通过科研促进教学。因为,科研瞄准高、精、尖,需要独创性,而教学,特别是给本科生上课,许多都是基础性内容。因此,当科研与教学不能“兼容”时,宁愿把大量精力投在搞课题、发表论文上。
无论是教学型还是研究型大学,培养人才都是首要职责,这是许多教育界人士的共识,然而,真正将此落到实处的高校却并不多。职称评审的各项要求,常常是科研方面的指标列得清清楚楚,而教学一般只要求完成多少课时量,没有“质”的要求。不少高校虽然开展了“学生评教”,或是让毕业生给任课教师打分等活动,但目前的评教只停留于督促教师保证基本教学质量,并没有与评职称挂上钩。
对于教学型人才评高一级职称,有的高校也有“特例”。某重点高校一位数学老师,长期从事教学工作,潜心钻研教学方法,上课引人入胜,深受学生喜爱,但他没有什么科研成果,校长还是特批他为副教授,以此鼓励老师从事教学工作。
为好教师晋升“架梯”
能否让优秀的教学型人才评上高一级职称不仅仅是“特例”,而是一种“规矩”?有教育界人士提出,虽说教学成果难以显性化,但只要学校真正重视,还是可以与评职称挂钩的。比如,设计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表,让学生和院系领导填写,把召开学生座谈会评价教师教学作为教师晋升必须过的一道“关”,从而使教学在教师心目中的地位得以大大提升。另外,高校还可以探索“双轨制”评价体系,设置“科研型教授”和“教学型教授”两种评价指标,供教师选择,让每个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空间,做到人尽其才。
复旦大学一位教授提出,要建立绝对公平、兼顾每一个人利益的评价体系确实很难,也需要时日。但不管高校评价体系如何改变,教师的自律很重要。教师,教书育人是天职,要少一点功利意识,多些社会责任感,要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这份职业。
—— 摘自北京大学新闻网2005.03.2
2山东理工大学探索学生班级设置新模式
为探索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管理的有效途径,充分发挥班级组织的凝聚力,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推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共青团工作进公寓,山东理工大学一年级工作部学生三系于近期对传统的班级设置方式进行了
改革,实行以宿舍社区为基础的班级设置新方案。到目前,学生三系已经组建社区班级21个,新的学生班级以学生宿舍为基本单位,每个班40人左右,由5个宿舍组成,其中男生宿舍3个,女生宿舍2个,每个班的男女生宿舍在各自的宿舍楼上都按照邻近的原则划分。另外,在班干部配备上,坚持相对集中、力求精简的原则,保证每个宿舍都有一名学生干部,每个学生干部都担任本宿舍的宿舍长,负责本宿舍的管理服务工作。
在按照新模式设置的班级建立的同时,相应的以宿舍为基本单位的团支部也同时建立,团支部委员会成员由相应的班委会成员兼任,从而减少了学生干部的数量,使基层团组织和班级组织紧密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也真正实现了团组织进公寓的工作设想。
通过实施班级建制改革,以学生宿舍为基本单位建立学生班级和团支部,同时结合一年级工作部已经实施的“课程班委会”制度,以课程班级和社区班级为两大载体,在课堂和宿舍两大平台上有效地实施学生管理,改善了学分制条件下学生班级概念、集体观念不强的状况,有效地解决了因为班级内学生分散带来的日常管理不便和学生之间沟通交流较少的问题,加强了学生教学组织和管理教育工作的便利性、畅通性和效率性。同时也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干部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他们在社区班级和社区团支部的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更好地发挥为同学服务的作用,实现了教育、管理与服务的有效结合,促进了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 摘自山东理工大学网站 2005.03.21
南京财经大学首设课程奖
近日,南京财经大学设立的首个课程奖——“西方经济学课程奖”举行颁奖仪式,全校各院(系)的23名同学获奖,其中3名同学获得一等奖。据了解,面向单独课程设立课程奖在国外高校已经较为普遍,但在国内高校尚不多见。
《西方经济学》是经济及管理类专业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该校每年有4000多名同学修读该门课程。长期以来,由于课程本身原理抽象,数理工具运用较多,同学们一直感到“学起来很难”。“西方经济学课程奖”的设立是为了激励同学们认真学好西方经济学,从而为学好专业课程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这也是该校加强西方经济学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
—— 摘自南京财经大学网站 2005.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