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培养
摘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化,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原有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如何改革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全球贸易经济发展,不仅关系到国贸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实际问题,也是学科可持续发展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通过对传统国际贸易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后,提出创新与改革,使毕业生更好的迎合市场需求,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创新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是立足于涉外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正在积极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外贸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国际贸易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除了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创新意识,具有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运用现代技术进行信息处理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一、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国际贸易教育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致使毕业生不能适应外贸行业发展的需要。目前高校的国贸人才的培养和市场实际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不能满足加入WTO后外贸行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长期以来,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仍然还是套用研究型高校的培养模式。普遍是重知识传授而轻品德培养,重理论而轻实践,忽视了贸易实际操作能力的锻炼,导致培养出来的国贸人才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要。
2.教学目标不明确、人才供需脱节。长期以来,中国国际贸易专业形成了理论与实践脱节、学校与社会脱节、教学与应用脱节、知识与技能脱节的教学现状。毕业生如果不能一上岗就胜任岗位工作,企业又不愿意花时间来进行岗前培训,这就会造成毕业生学而不能用,单位需而不愿招的现象。
3.课程设置不够合理,泛而不精。首先,过于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课程设置上求全求多,通识课的比例过大挤占了专业课程的空间。其次,通过分析对比国际贸易教科书,可以发现有许多知识点内容重复交叉。例如,《国际贸
易惯例与规则》、《国际商法》与《国际贸易实务》在贸易术语以及货运、保险及惯例方面有重复的地方;《国际结算》与《国际贸易实务》中的结算方式有交叉的内容等等。另外,目前一些高校的国际贸易课程安排存在先后顺序不合理的问题。如《国际贸易实务》与《外贸单证实务》、《外贸函电》同时开设,章节的进度却不一致,这既会增加学生的学习难度,也会造成重复讲解,这不符合教学规律,难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4.师资配置缺乏,学生知识结构不能按要求构建。目前许多高校开始探索双语教学。但能实施双语教学的师资严重匮乏。既精通专业又精通一门外语的教师为数不多,而且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材严重不足,如果完全按照国外原版教材上课,对授课教师是一个挑战,对大部分学生来讲要消化教材内容难度也很大,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5.实践教学环境基本建设还不够完善。实践教学环境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校内实训基本条件不足,实训体系的真实性不强,难以达到边做边学,学做合一的效果;二是校外实训基地数量不足,教学效果不好。虽然有部分企业与学校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但因为学校的教学安排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不相一致,而使得部分的校企合作模式流于形式。
6.教学模式过于单一化、学生兴趣难以激发。中国外贸专业教师与国外相比,很少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大多缺乏对企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就会使讲课拘泥于书本或现成的案例材料,缺乏感性的认识。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国贸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学习兴趣难以激发。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
(一)教学模式的改变
1.大部分高等院校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论教学为主体,忽视了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在以就业为导向的国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科要发展,必须创新教学模式,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该被主动引入课堂中。如小组教学法,这种方法让学生学会分工合作,并亲自扮演外贸岗位中的不同角色,模拟实际的外贸业务,体验实际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提高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完善就业技巧。此外还可采取诸如案例教学法、市场调研法、实践教学法等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互动性、创造
性,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2.明确目标,有针对性的培养。设置柔性化专业方向培养模块,争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扬长避短,成为有用之才。为使培养目标更明确,需要细化专业内的培养方向:比如国际商务方向、国际物流方向、国际法律与惯例方向、国际理论与政策方向、商务英语方向、国际金融与证券方向等。
3.课程设置上力求与专业方向衔接。课程设置上最重要的是处理好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平衡好基础课和专业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内容和比例。第二,课程内容有交叉点或重复点的,在课程教学大纲及教材的选择上相关教师应当有所交流、有所侧重。第三,部分与考证相关的专业课程可以提前开设。比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可以提前在本科大二下学期开设,这样也可以为学生在毕业前考证争取更多的时间。
4.建设一支“三结合”的师资队伍,培养学生的引路人。加大师资培育力度。教师需要主动钻研教学理论、学科知识,还应联系企业、海关等相关单位,做到多请教、多实践、多总结,借此提高教学水平。另外,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学校应该有计划地进行师资培训。根据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建设一支“三结合”(专兼职结合、校企结合、国内外结合)的结构合理、水平高、素质好、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经济贸易业务运作能力强的师资队伍。
5.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培养紧缺技能型人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也是提高学生商务实践能力的平台。高校应积极与地方企事业单位签订长期接纳实习、互利互惠的合同,逐步建立合作、协作伙伴关系,使其成为实训基地,让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前打下扎实的技能功底,成为应用型人才。
6.激励学生参加考证,组织学生参加大型的商务技能大赛。通过把考证计入学分制,或者进行双证培养模式都是激励学生参加考证的好方式。另外,如果学生在学校期间能够参与到不同层次的商务技能大赛中,亲临竞争的氛围,将对学生的技能以及素质的提高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实训实习基地的建设
国贸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的提高离不开实习实训。增加校内外实训基地,拓宽学生实训、实习的场所,对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特别是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尤为重要。浙江树人大学现代服务业学院实行实践教学模式的创新:以多种
形式在校内外开展实践教学,如课内实践;校内综合实验平台实践;校外实习基地见习、实习;企业实地调研;设立企业冠名班等形式进行订单培养。此外还进行了职业教育模式的创新:创建“模拟职业训练实验室”,通过模拟企业现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职能岗位、模拟面试等方法,让学生转换角色,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细致化的职业训练与指导。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经济科技的激烈竞争,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要通过先进的办学理念,优质的办学资源,开放的人才培养观,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针对性强的专业设置,灵活实用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等,对传统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加大改革力度,培养既能满足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又能迎接知识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挑战的应用型、外向型、复合型外贸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红燕.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1-133.[2] 罗双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当代教育论坛(下半月刊).2009(06)
[3]张军.构建应用型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管理,2008,(5).[4]冯春华,孙宝军.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 俞毅.财经类院校实践课程的教学创新——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
[6] 陶忠元,陈丽珍.国际经贸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江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1)
第二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本文来源于:http:guojijingjiyumaoyi1316.html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摘 要:该文结合徐州师范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办学实践,提出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并从课程结构优化、实验室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外语及计算机教学、社会实践、考核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七个方面阐述了实现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我国外向型经济的不断发展,对外贸易依存度的不断加深,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加大,外向型人才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对外向型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社会急需一批既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和专业技能、了解国际企业管理、熟悉国际经济贸易规则和惯例,又具有扎实的外语能力、适应我国大经贸发展需要的外经贸经营管理人才。有鉴于此,徐州师范大学经济学院于23年开办了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在即将完成第一届本科生培养任务之际,借此文就办学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商榷。
一、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
要想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定位,必须首先对学校进行定位。也就是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要结合学校自身的实力和条件,要基于明确的培养环境和培养主体。按照当今世界上通行的高等学校类型分类标准,我国的高等学校一般可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四大类。各类型的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规格人才的培养任务,所培养的毕业生要能够为社会需要的各种职业岗位服务。以目前的现状,我校应属教学型大学,即以本科教育为主,开展少量的研究生教育。
同时,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时,我校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率为根本目标,培养能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据国家有关部门统计,2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413万人,比上年增加75万人,增幅达22%左右,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而截止到25年9月1日,2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仅为721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19%,本科生就业率为8117%,高职高专生就业率为6211%。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强调要做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各有关部门也把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到了首要位置,并先后出台多种政策和措施以提高就业水平。在这种大形势下,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必须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基于以上两点,我校把国际经济与贸易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界定为:系统掌握国际经济与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理论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视野开阔且受到较严格的对外交流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运用外语从事外贸业务,并且有能力向经济学相关学科领域拓展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二、宽口径、厚基础培养模式的构想
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我国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上形成了窄、深的专家型培养模式。学生进校后,专业知识学得较深,但专业面狭窄,而且从一而终,既不能够随变化的经济形势和社会需求调整专业学习方向,更不能学习其他专业的知识。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人才市场要求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背景,而且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具备扩展知识领域的潜力,要成为能适应多变的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到了1993年,我国高等教育系统提出了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并大幅度削减了专业。这期间专业数的调整变化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变化,即从完全按照社会实际岗位需要设置专业转变为按照培养宽口径、厚基础人才的思路设置专业。高等教育开始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训练,强调通识教育,同时也适当地增加了职业化训练。在多学科交叉的背景下,建立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厚基培养模式不仅有利于培养基础扎实、专业面向广、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而且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提高了学生就业后自我学习、自我本文由七星论文网编辑整理
探索、自我提高的能力,降低了学生转换工作的难度,从而有利于学生不断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以及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基于此认识,我们在制定教学计划、设置通识课程和选修方向时,强调加强灵活性,强化数学、外语以及计算机教学,力图拓宽专业口径,实现一专多向,使学生打好基础、增强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发展后劲,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三、具体的实施措施
(一)课程结构优化
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一专多能人才的思想指导下,一改以往课程设置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加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我们将该专业的课程结构设置成4大板块,即通识课程、专业课程、选修课程以及实践教学。
1.通识课程板块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政治思想理论、数学、外语、计算机及财经应用文写作等课程,旨在强化基础,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法制观念及外语与计
算机的应用能力等。
2.专业课程板块
专业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专业基础课涵盖了经济、统计、金融与管理等基本理论,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经济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统计方法。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法及商务英语阅读与听说教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国际贸易的基础理论与实务、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具有较强的对外交流能力等。
3.选修课程板块
选修课程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程的设置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如开设桥牌、音乐赏析等课程。为了拓宽专业口径,培养一专多能的应用型人才,我们将专业选修课程分为专业必选课和专业任选课两种。设置专业必选课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专业水平,促进专业理论的学习与专业技能的提高。而专业任选课的设置采取把经济学院所有专业的选修课打通的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进行选择,只要达到规定的学分标准即可。
4.实践教学板块
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见习、实习和社会调查。通过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报告和论文等,引导其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分析经济现象,深化其对基本经济理论的理解,扩大知识面,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等。
(二)实验室建设
目前我校已建有国际经济与贸易模拟实验室,并购买了外贸实习的平台、外贸实务教学系统、外贸单证教学系统及证券模拟等相应软件,建立了一整套包括备货、运输、商检、报关、结算、保险及索赔理赔等环节的国际贸易实务系统,使学生在实验室就可以实现模拟信息的交互、亲身体会国际贸易的实际操作过程,并可以模拟股票、期货、外汇投资,进行技术分析和风险评价,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能力。与此同时,我校还建有ERP实验室。学生选修ERP课程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的ERP系统环境,把企业搬进课堂。这使学生不走出校门就能模拟企业运营的各个环节,大大缩短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提高了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我校现有的硬件和软件设施不仅充分保证了该专业相关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也解决了学生难觅社会实践机会的困境,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其毕业后能尽快工作进入工作角色有较大的帮助。
(三)课程体系建设
我们一贯坚持以研究促进改革、以改革带动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以教育教学研究立项为主导,促进课程体系改革,把课程内容和体系改革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目前,专业基础课已完成多门校级重点课程的建设,专业必修课已完成规范化课程的建设;在此基础上,少数课程还参加了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此外,课程群的建设正在构想中。其主要思路是:
在专业必修课基础上开设方向性选修课程组,由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构成纵向延伸式序列结构,由专业类开设的涵盖若干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构成横向相关序列结构。同时,课程群应统一构思、整体建设,在明确的教改思路指导下,编写课程群的教学大纲,明确各门课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辐射式延伸编写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
(四)加强外语及计算机教学
入世后,我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贸易往来日趋频繁,这要求我们的学生不仅要有较高的外语水平,还要有熟练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一个不懂外语、不会使用计算机的大学生,就是不合格的大学生,是新时代的文盲。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外语听、说、读、写、译等综合能力,在一、二年级,除了每周安排4节课的大学英语精读教程教学外,每周还增设2节听力和2节口语课程,以弥补当前外语教学只注重阅读而忽略听、说能力培养的不足;在三、四年级,则开设国际经贸英语商务沟通、国际经贸英语口语与听力及外贸英语函电等课程,使学生运用外语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同时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经济学等课程开展双语教学,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外语学习环境,以帮助学生跨越听力关、口语关,提高外语交流能力。就计算机教学而言,除了在通识课程里设置计算机基础课程以外,在公共选修课程里还开设Internet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等课程,以满足学生对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需求。此外,其他课程的上机实验教学也有益于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语音实验室、校内无线外语教学电台以及计算机中心机房的全天开放等,也从根本上保证了外语与计算机教学的需要。
(五)加强社会实践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对操作技能的要求较高,但是以往的教学安排过于注重理论而忽视实践,导致了该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因此,必须对该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设计出符合实际要求的社会实践教学体系。社会实践可通过实验室模拟、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等形式实现。因此,除了要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外,我们也非常重视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社会调查的开展。认识实习是学生在开始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之前进行的一次实践活动。这对学生全面了解贸易企业和业务及其对从业人员素质、技能和能力的要求、行业地位和发展前景等是非常必要的。毕业实习是学生在系统地完成专业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后进行的一次现场实习。这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理论、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工作中的一些具体问题,并为撰写毕业论文搜集必要的资料。社会调查是提高应用型人才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撰写调查报告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六)改革考核方法
传统的以期末考试决定最终成绩的考核方法,容易使学生陷入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既不能综合考核学生的素质,也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改变了传统的考核方法,制定了综合、灵活、全面的课程考核评分办法,采用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实验成绩、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大幅度地降低了期末考试成绩的比重(目前占6%~7%)。与此同时,减少了闭卷考试的科目,扩大开卷考试、考查、口试、实际操作等考核方式在课程考核中的运用范围,以提高考核的实际效用。这有利于推动学生平时就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避免临考前的突击应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七)改进教学手段
我校利用清华大学计算中心研制的润乾天易综合教学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实现了网上选课、网上登录成绩、网上学籍审核、网上评教、网上查询成绩、网上统计和分析学生成绩、网上办公等多种功能。这不仅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师生,也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与效果。另外,该专业的绝大多数课程都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开展教学,不仅增强了教学效果,也有效地利用了课堂时间,相应地增加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时间,对培养学生独立钻研、分析和解
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 蔡玉彬,刘覃石,吴汉嵩1国际贸易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与模式研究[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5(1):16-19.[2] 寻舸.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的研究[J].中国林业教育,25(3):1-12.[3] 冯军,何泳生,俞惠时.宽口径、厚基础、复合型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等农业教育,1996(5):35-37.
第三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范文)
在几年中系统学习了经济学、统计学、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等课程。
通过几年的学习,本人具备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4.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5.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自我鉴定
本人开朗、随和,但严格自律,无论在学习还是工作,都严格要求自己。大学期间主要攻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但由于我热爱广泛,于是自学心理学专业、管理学专业,对创业和营销学都有研究,大
一、大二主要是在学生会和社团工作,大三从事个人创业,与其说个人创业不如说做个人销售工作,开始运行团队,从事小规模管理工作。如今大四了,面临着毕业,于是必须对自己的未来作出打算,所以我选择贵公司作为我实现梦想的舞台。我知道我不是最好的,但是我一定比其他人做的更好!希望贵公司能够给我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专业招收文史类和理工类学生,学制4年。
培养目标:适应WTO运作规则,具备较高的外语、计算机和电子商务运用技能的,能系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基本情况、业务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主要课程有: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国际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与国际技术
贸易、国际经济合作、跨国公司管理、国际商法、电子商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等。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在基础宽厚、注重实务、强化英语及计算机、网络和电子商务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中的运用能力。
就业方向:该专业主要培养系统掌握现代市场经济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业务知识、管理方法与技能,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能够预测商情动态,能够熟练应用外语和计算机开展对外贸易业务的能力。毕业生适合在海内外相关业务部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机构从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工商合作等方面的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等工作。
就业去向:可以到政府对外贸易经济管理部门从事外贸管理工作,到外贸企业从事对外贸易业务及国际市场的营销工作,到国家机关、国民经济综合部门、商业部门、涉外企业、合资企业、大型工商贸易公司或企业从事贸易经济、市场营销、经营管理工作,到各大高等院校、科研单位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等。
毕业生应具备的能力: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及其贸易政策;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以上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就业趋势中国已成为的正式成员国,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必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将遇到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使得以前冷的专业可能会热起来,以前热的也可能会变冷。
但有一种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必然会备受重视。这种人才,就是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外语与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外经贸人才。
但为什么近几年外经贸专业毕业生显得供过于求,前景堪忧?其实,造成外经贸类专业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世界经济不景气因素的作用,我国的经济也受到波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亦受影响,需求减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因而人才需求相对不旺更为明显。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使得人才显得相对过剩。
实际上当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为数更少。部分企业与外商的交往、谈判,靠临时借用不懂专业的翻译人员。部分企业的产品出口靠代理商,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入世后,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章和国际
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随着与国外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增大,大批量地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总之,入世,对中国高等学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既提出挑战又给予很大的发展机遇,该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广阔,但要求会更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简介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WTO方向)本科培养目标
该专业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和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惯例与WTO规则,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对外贸易状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和科研院所从事国际经济与贸易业务、管理、调研与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
[]
业务培养目标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较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与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能在涉外经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
知识和能力
1.掌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本理论和方法;
2.掌握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
3.能运用计量、统计、会计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
4.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及其贸易政策;
5.了解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
6.能够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能利用计算机从事涉外经济工作。
[]
主干课程:
主干学科:经济学、统计学
主要课程: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世界经济概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货币银行学、财政学、会计学、统计学。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和专业实习等,一般安排6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经济学学士International Trade and Economy(Economics)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本专业培养具有开放的国际视野和宽广的学科背景,突出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和实践能力,能胜任外经贸企业及政府部门的经营、管理、咨询服务、进出口贸易与网络营销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素质专门人才。
专业核心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国际经济合作 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商务沟通英语;全英文教学课程:商务沟通英语、国际经贸函电、经贸英语选读;
双语教学课程:信息系统概论、国际营销学;
模拟操作训练课程:国际贸易实务;
研究型课程:国际贸易专题;
讨论型课程:世界经济专题 WTO专题。
说白了,两个要求。第一,就是外语~~要求达到相当熟练口语的要求。第二,专业知识要扎实,国际贸易实务,国际结算,等课程~
就业方面,最好是大的国际贸易公司了,有实体的,有进出口权的,有报关报检资格,可以既接触外国客户又联系国内工厂。但要找到这样的工作可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前提是英语要好,非常好。可以从事报关、报检,物流(货贷)等工作。其实找什么样的工作没有定式,只是看个人的爱好兴趣了。倘若口才好的话,也可以做营销啊,很锻炼人的。做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能否从中学到东西,从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经历很重要,有用的是历练,没用的是磨练,无论什么都是锻炼。要把握每一个过程才对。
第四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调查报告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状况调查报告
[关键词]:发展前景、专业知识、技能、工作、高级专门人才、经济全球化
[摘要]: 跟着我国加人WTO,中国与世界市场接轨的轨范逐渐加速,国际经济与贸易已是我国今朝最具潜力的行业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把目光瞄向世界市场,外贸事业呈现快速上升趋向,直接造成了对外贸人才需求的热潮。
(一)国贸专业现状分析
国际经济与贸易是运用国际经济学中的贸易理论和分析方法,研究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以及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一门学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贸事业高速发展。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快以及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迫切需要一大批具有坚实的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基础、熟悉国际经济贸易实务、熟练掌握外语的高级专门人才。因而随着社会对本专业人才的不断增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我国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大学生就业的整体状况并不十分理想,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学校培养的学生与社会的需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很多高等学校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基本功较差,不适合用人单位的需要。所以对我们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面对这么好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武装自己,把自己培养成应用型人才。这样我们才可以获得机会,取得成功。
目前,我国的外贸出口额估计,未来五年具有外贸经营权的公司将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倍,到那时保守的估计我国将拥有36万家以上的具有外贸进出口权的公司。根据我国现有的外贸出口权的公司拥有人才的平均比例计算,我国最少还需要180万外贸专业人员。据中国报关协会预测,将需要300000名报关员从事进出口贸易报关工作。从以上数据可看出,外贸专业人员在未来3---5年中,按本科及以上30%计算,约需要50——60万本科及以上毕业生。此外,还有相当可观的在职人员未能取得相应的本科学历和从业资格证书,故生源和就业市场的规模都是十分庞大的。
(二)就业情况
目前外贸公司的业务人员需要的是通才,即要掌握对外业务洽谈、报价(含仓储、运输、保险等相关费用的计算等)、签约、履约等全过程的相关知识。而相关的需求职位还有运输、仓储、货物保险等。报关员相对比较单一,就是报关员或报关助理。而国际结算类人员相关的岗位有国际结算、跟单、审证、制单、办理结汇项下的融资等。实际上,作为文科专业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在内外贸领域各个公司的各部门都是可以就业的。
我们听过很多专家都说: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外贸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三资企业以及政府涉外经济部门等。而人民大学给出的资料也如出一辙:就业去向近年来除了到银行、证券、保险、进出口公司、民营企业等金融机构、外贸机构和公司企业外,到国内的涉外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分支
机构的越来越多,如到四大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越来越多等。综上资料所述,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北京2008奥运会的开展,中国的经济运行环境必将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将遇到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必然发生变化,使得以前冷的专业可能会热起来,以前热的也可能会变冷。但有一种人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剧,随着中国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日益频繁,必然会备受重视。这种人才,就是熟悉国际惯例,精通外语与国际贸易规则,掌握贸易谈判知识和技巧的专业外经贸人才。但为什么近几年外经贸专业毕业生显得供过于求,前景堪忧?其实,造成外经贸类专业学生就业相对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经济大环境的影响。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因素的作用,我国的经济也受到波及,毕业生就业市场亦受影响,需求减少。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由于与经济形势联系紧密,因而人才需求相对不旺更为明显。二是从20世纪90年代起,全国各地许多高等院校纷纷上马此类专业,难免赶鸭子上架,培养出来的人才特色与针对性不明显,使得人才显得相对过剩。实际上当前我国的国际经贸人才在数量上严重不足,在业务上、素质上符合国际贸易人才条件的为数更少。部分企业与外商的交往、谈判,靠临时借用不懂专业的翻译人员。部分企业的产品出口靠代理商,使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受到一定的制约。入世后,随着我国外贸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企业被批准直接从事对外贸易,这就要求企业的经贸人员不仅具有日常生活所需的听、说、写、译的外语能力,还应懂得国际外贸知识、国际贸易谈判规章
和国际经济法律、营销技术、基本的产品专业知识等。随着与国外贸易往来的进一步增大,大批量地培养高素质的国际经贸人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所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
由于很多应届毕业生认为自己在跟在社会上工作了一阵的应聘者相比缺少一些实质性的工作经验,对市场认识不够深刻,担心找不到工作。但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应届毕业生接受的知识、信息更新,这点正与市场的快速变化相匹配,使应届毕业生比其它应聘者的见解更具前沿性。再者,由于应届毕业生思维还未被社会完全定格,因此本身的可塑性更强,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企业对大学生的要求
面对现在的社会,面对大学生越来越普遍的现象,面对下岗工人的事实。企业对我们大学生的要求也是特别的挑剔。优中选优,而相对的那些不为所知的个人素质也进入了选择之列。很多人都说大学生还不如他们公司的一名普通工人,特别强调的就是个人道德修养。有些大学生在实习单位上班时公司对他们很好,可这些大学生不是整天在他们员工那里说自己是从什么学校毕业出来的,就是故意充老大,在企业当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其次就是工作经验,一点工作经验都没有,所学的都是一些落后几年的知识,来了还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动起来也是慢的要命。一提到适应能力,一般初、高中毕业的员工来上班,适应时间不过一个月,而大学生的适应期特别长,有些人过了两个月到要写合同了都还觉得适应不过来。
(四)我们对本专业的看法
通常来说,国际贸易专业分为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贸易实务两个部分.前者和国际金融,国际投资构成了国际经济学的三个分支.关于这个专业的发展,关键看你自己的定位。如果将来想继续深造那么重点应该放在理论尤其是前沿理论的掌握上。
这是一个非常有前途的专业,就业面是非常广的,如果想搞研究可以继续读研读博,而实务,则从法律上我国每家公司都可以从事国际贸易活动,但为什么不是每家公司都经营呢,一个方面是人才的缺乏,所以实务的就业面是很广的,另外,国际贸易涉及的环节多,所以有多种岗位供这个专业的毕业生选择。
第五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论文
近年来,中国加快了全球化趋势下与世界经济融合的进程,已经形成了“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出现了“国内竞争国际化、国际市场国 内化”的局面。这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毕业生创造了更大的就业空间。一方面,外资企业“走进来”,几乎渗透到中国的每一个行业,外资企业开展业务急需 一大批国际经贸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国内各类企业的涉外程度普遍提高,产品出口国外和原材料、中间产品国外进口的比重大幅增加,特别是在我国“走出去”战略指导下,一大批国内企业已经或正在走出国门直接到外国从事生产经营,企业涉外业务的增多无疑大大增加了国际经贸人才的需求。
但同时出现的一种矛盾的现象是部分学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不景气,很多该专业毕业生从事与国际贸易根本没有关系的工作,造成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根据笔者的实践工作和教学工作经验,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一些高校在课程体系上未能根据社会经济形势的发展及时调整和更新,从而使本科生培养工作暴露出许多弊端。
1.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1课程结构过于专和窄,即专业主干课方向偏专,专业选修课过窄。
在专业主干课方面,大多数高校专业主干课基本为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实务、跨国经营与投资等课程,专业课程过分偏重于国际贸易领域,国际 经济领域的课程偏少;在专业选修课方面,专业选修课的面过窄,选修课程不仅数量少,而且涉及的课程也主要涉及国际贸易领域,缺乏区域性研究课程,也缺乏培 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沟通、人际交往与中外文化风俗知识等方面的课程。学生可以选择的余地小,缩小了学生的知识视角,削弱了该专业毕业生未来的工作适应能力。除此之外,专业主干课与专业选修课之间的内容交叉现象也较严重,大大影响了教学效果。
1.2课程设置“重理论、轻实务”。
过于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务课程,一些重要的实务性专业课程开设不足,造成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通过对用人单位实际调查显示,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并能熟练操作业务,在从事进出口业务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尤其对于刚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应届毕业生来说,良好的专业能力素质不仅能有效缩短与用人单位的 “磨合期”,较快进入角色,而且能提高工作的自信心,降低工作压力,真正做到爱岗敬业。目前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很多人由于业务素 质达不到企业的要求而感到工作压力太大、难以适应而频繁“跳槽”换岗。这说明我们的专业课程设置过多注重理论知识教学,而在专业深度开发课程和实战操作课 程上还相对薄弱,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时间安排、教学方式等环节作进一步调整和完善。
随着中国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等教育已经由原来的精英教育逐步演变为目前的大众化教育。除了极少数国家重点高校外,其它高校 培养的都是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从事的是实践性很强的具体工作,即
使有部分学生继续攻读学位,但今后能够真正从事科研工作的人也非常少。然而很 多高校忽视这一事实,在确定学生培养目标时,不从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教师队伍结构、学生素质出发,目标贪大、求高,培养方案照抄、照搬重点高校。其结果是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比重过大、实践课程比重小。片面强调专业理论的传授,而忽视专业技能的训练。
1.3课程设置中对创新能力重视不够,培养形式相对单一而缺乏个性,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和创新潜力的发挥。
创造性能力素质培养,在课程设置中主要通过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学习和训练来实现。具体包括专业实习、学年论文、学期大作业、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课外 创新实践等。实践教学为学生创造了开放的空间,动态的场景和发展变化的社会背景,是学生掌握课堂知识的重要载体,更是激励和引导学生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源 泉。
通过调查显示,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即职业适应能力、业务拓展能力、知识更新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其中业务拓展 能力是核心和关键。要在大学四年学习期间使学生形成上述创新能力,仅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社会实践,加强实际业务操作训练并从中探索其规律 性。这就需要在改革与创新实践教学环节上下功夫,从实践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考试方法等环节入手,创造性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国际经济与贸易 专业人才培养,不仅需要有丰富教学经验和科研能力的教授,更需要有实战经验的教练。但实际上很多高校由于建立课外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到对口外贸企业实习困难 比较大,因此在培养计划中千方百计地压缩、减少甚至取消校外实习,有些学校则完全用课堂模拟代替校外实习,而缺乏实战训练,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 的培养和提高。[论-文-网]
2.适应市场需要,重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
2.1调整课程体系,形成符合不同人才培育目标要求的课程结构。
不仅要强调“基本经济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三位一体,而且每一版快中的每门课程均要根据其在专业培养目标中的地位、作用进行整合,强 调各门课的相互协调,加强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体现课程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及内在联系,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体现在广和深 两方面。广的方面,要做到课程涵盖的内容能够满足国际贸易发展对经贸人才的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经济贸易知识,而且要了解外部商业环境和投资环境的 相关知识(其中包括相应的法律、政治环境)。比如,可开设“国际贸易文化”、“国际商务环境”等课程。深的方面,要做到不仅使学生能够较为深入地掌握国际 经济与贸易理论的由来与演变,跟踪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的最新发展,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最新发展趋势,掌握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律与规则的最新变化,而且要注 重针对性的深度的区域研究。如,关于美国这一区域的研究,应了解美国经济、政治,美国文学,美国建筑等。因为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市场中获胜,必须熟悉他国的 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各方面情况。
2.2重新设计课程体系,提高实务性专业课课程比重,突出专业特色。
在长期过分强调“厚基础”的培养目标指导下,多数高等院校的实务性专业课开设严重不足。认为学生只要有经济学理论方面的基础,专业课特别是操作性较 强的实务课便可有可无,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通过“干中学”就可以厚积薄发,发挥后发优势。殊不知,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高效的企业要求学生能迅速“上 手”进入角色,发挥科班毕业生的特长,而根本不会负担毕业生长期适应和在职培训的高额成本。由于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经类各专业所开设的经济学基础课相差 寥寥,专业基础课也区别甚微,而惟一能区别学生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业课严重不足,必然导致各个专业都没有明显的“专业”特色。其直接后果就是毕业生择业困 难,或在工作中由于专业方面的“短腿”
而影响职业发展。因此,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课程体系中,除要有完善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外,还必须有一定数量体现专业特色的实务性专 业课程。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实务课必须紧跟社会经济发展实践和就业形势的需要。就目前国际经济贸易实践发展和外向型企业的人才需求来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必需开设的实务课程有国际贸易实务、外贸英文函电、国际结算、进出口单证实务、进出口报关实务、国际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运输与保险、进出口商品包装、国 际商务谈判、商务礼仪等。合理的课程结构应该是经济学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实务性专业课三者之间的比例为1:1:1的关系,而不是过去那种3:2:1的关 系。
2.3加大对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力度,改变创新能力素质的培养方式,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开阔视野,对实践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 进行改革创新2.3.1积极改进和完善进出口模拟操作训练,配备具有丰富实战经验的青年教师指导学生模拟训练,让学生在仿真国际贸易环境中体会贸易全过 程,促进知识向能力的转化,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前提2.3.2完善并强化国贸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的组织和执行力度,巩固课外专业实习基地,保障学生能按照教学计划进入对口涉外企事业单位实习和训练,通过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的传、帮、带,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要求
2.3.3科学设置学期大作业、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社会调查等创新实践环节。配备有丰富教学和科研经验的教师指导学生收集整理文献资料、设计研究方案、掌握研究手段和调研方法,加强学生的多学科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的训练,这是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课题研究和启发创新思维的重要环节。
2.3.4细化实践教学环节全过程,做到分段实施,循序渐进。
使教学模拟性实验、专业实战性实践和专业综合性实训三个环节能环环相扣、有机结合,这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