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中国特钢协不锈钢分会行业年会侧记范文
2014中国特钢协不锈钢分会行业年会侧记
好事连连,喜事不断。泰钢集团恢复生产30周年总结表彰大会刚刚过去,又成功承办2014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行业年会,会上泰钢集团再次当选为常务理事单位。
五月的泰钢,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澎湃的激情、胜利的喜悦和无限的自豪。5月10日—11日,一场畅想与思考、研讨与运筹的不锈钢顶级会议在莱芜宾馆拉开帷幕。一进莱芜宾馆,笔直的主干道中央,印着“泰山钢铁,构筑辉煌”的30余面彩旗迎风招展,热情欢迎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1号楼门厅悬挂的“热烈祝贺2014年中国不锈钢行业年会召开”的巨幅标语,显得格外醒目。左手和右手边分别摆放着写有会议恭贺单位名单和庆祝年会召开的大红展板,烘托出浓郁的喜庆气氛。
5月10日全天报到,淅淅沥沥的小雨,没有阻挡住大家的脚步。下午,召开了中国特钢企业协会第四届常务理事会第六次会议。会前,泰钢集团董事局主席、党委书记王守东,董事长、总裁王永胜到会场与业内老领导、老朋友及同行进行了愉快交流。
5月11日上午8点半,年会正式开始。王守东欢迎词中,言辞朴实而又不失真知灼见的讲话,赢得了现场参会人员的阵阵掌声。主持人、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柴志勇谈了自己对泰钢的印象:泰山钢铁干劲“嗷嗷的”,王老总把一个民营企业办成了“大国营”,文化的烙印甚至比我们这些企业还要深。
对此观点,不锈钢协会名誉会长李成先生也深有感触。他在总结大会发言时认为,泰钢继承了国有企业的人文、历史优势,发挥了非国企的动力机制,短短七八年时间,就实现了由普碳到不锈钢的转折,走的路子很坚实,值得学习和推广。
在专题报告和经验介绍时,王永胜第一个作了典型发言,并主持了下午的会议。泰钢近年来在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走过的路,引起了参会人员的高度关注,会后,大家争相与泰钢公司领导握手、交换名片,表达了与泰钢加强合作的愿望。
下午5点,天气放晴。在习习和风中,与会人员乘车参观了泰钢不锈钢生产线、泰钢不锈钢产业园和莱芜战役纪念馆。一路上,莱芜人民广播电台的转播车始终跟随,车中的调频广播面向全市人民实况转播了参观全程。进入泰钢厂区路段,“山东泰山钢铁集团欢迎您”的跨路广告牌热情、醒目;不锈钢红色厂房巍峨高大,好似连绵秀美的山峦,在雨后的天空下显得分外夺目,勾勒出钢城美丽的风景;泰钢不锈钢厂区内大道平坦如砥,整齐的高架管廊横越厂区;厂区内红花绿叶,赏心悦目。客人们对泰钢不锈钢优美的厂区、干净整洁的现场环境,无不竖起大拇指。在产品展台前、轧机旁,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驻足观看,不时合影留念。
招待晚宴上,王守东致祝酒词,感谢领导和专家、业界宾朋对泰钢的支持和帮助。由泰钢集团职工自编自导自演的精彩节目同时上演,一曲《美丽的心情》让嘉宾们宾至如归,舞蹈《车间协奏曲》展示了泰钢职工积极向上的良好风貌。随着文艺节目的结束,本次年会顺利拉下帷幕。
为期一天半的会议,简洁紧凑、热烈和谐。与会人员都受到很大鼓舞,感到振奋,对未来发展充满美好的憧憬,同时对此次泰钢之行感到非常愉快。2014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行业年会决定在泰钢召开,以及泰钢成功承办年会,都标志着泰钢集团在不锈钢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令人瞩目的一步,泰钢不锈钢这支新锐,正在赢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赞誉。
(泰钢集团亓娟)
第二篇: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评出2010年中国不锈钢行业十件大事20110121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评出2010年中国不锈钢行业十件大事
地域:国内信息类别:行业动态行业类别:钢铁
作者:发布人:钢铁行业管理审核发布时间:2011-01-21 15:56:09.0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对2010年不锈钢行业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进行了汇总、分析和选择,并通过征求专家,分会会长、副会长的意见,筛选出2010年中国不锈钢行业十件大事,现予以公布。我国不锈钢产量超千万吨,扭转了长期大量进口的局面
2010年我国不锈钢粗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表观消费量达到900万吨以上,分别比2009年增长20%和10%。2010年预计进口不锈钢材110万吨,同比降低19%;预计出口145万吨,同比增长93.84%,扭转了长期以来大量进口的局面。
核电机组蒸发器用关键特殊材料690U型管在宝钢成功下线
2010年11月,核电机组蒸汽发生器用关键特殊材料690U型管成品管在宝钢股份宝银特种钢管有限公司成功下线。经检测,产品的弯曲半径、平直度等物理性能指标完全符合标准,首批产品将用于防城港核电1号机组。由此,我国成为继法国、日本、瑞典之后第4个能够生产该产品的国家,对加快我国核电关键材料国产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我国研制出海水换热器用超纯铁素体不锈钢,出口美国
太原维太新材料公司和太钢公司联合研发出海水换热器用超纯铁素体00Cr27Ni2Mo3(相当于海酷1号S44660)焊接钢管,从冶炼、热轧、冷轧到专用的焊管生产线已经全线畅通,并批量生产。产品力学性能和机械性能均已达到或超过美国普利茅斯的SEA-CURE钢管水平,成为全球第二家可以生产该产品的企业,目前产品已经出口美国。
年产双相不锈钢达到25000吨,创历史新高,产品水平具备国际竞争力
2010年,太钢、宝钢、永兴特种不锈钢、攀钢长特等企业共生产双相不锈钢25000吨,创历史新高。新开发了2205无缝管和螺纹钢、经济型2101和超级2906不锈钢中厚板、厚度为0.5mm的2205冷轧板卷,品种和规格实现系列化。我国已经具备了按欧标、美标、日标、国标等标准生产全系列双相不锈钢的能力,可为用户提供高质量的中厚板、冷轧卷板、锻件、无缝钢管、线棒材、复合板等多种产品。无论在已有石化、水利、造船、造纸等应用领域,还是在建筑幕墙、轨道交通、核电等新领域,国产双相不锈钢具备了与外国同类产品的竞争能力,可以替代进口。
国产不锈钢建造亚运综合体育馆屋顶,进入大型建筑结构领域
广州亚运城综合体育馆是广州亚运会12个新建场馆中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工程,也是广州目前最大的综合性体育馆。宝钢成功研发出铁素体不锈钢新品,用于建造该体育馆屋顶和装饰立墙,总面积逾2万平方米。国产不锈钢替代进口,仅此一项就为亚运会节省资金2.25亿元,也开了国产不锈钢材料进入我国大型建筑结构领域的先河。该项目屋顶第二层和支撑系统材料也使用了国产奥氏体不锈钢。中国特钢企业协会不锈钢分会换届选举出第四届常务理事会
2010年中国不锈钢行业年会于6月17日~18日在上海宝山宾馆举行。年会特别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长徐匡迪莅临。会议讨论和通过第三届会长工作报告,修改了分会组织管理办法,大会选举了33个会员单位为第四届常务理事会成员。常委理事会选举宝钢集团有限公司为第四届常务理事会会长单位,选举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东北特殊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金川集团有限公司等11个单位为副会长单位。选举楼定波为第四届常务理事会会长,胡玉亭、董学东、武浚、喻恩刚、王洪生、董翰、周志江、周克明、杨尊庆、王迪、王开明为副会长。宝钢集团重组福建德盛镍业2010年12月9日在北京举行的福建省与中央企业项目合作洽谈会上,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与吴钢集团董事长陈法官签署了重组福建德盛镍业有限公司的协议。这是国内不锈钢行业国有大型企业与民营企业之间实施的跨地区的重大重组。重组有利于发挥宝钢研发、市场、生产、管理的优势和吴钢的资源优势,有利于调整国内不锈钢产品结构和促使不锈钢质量提升,有利于节能环保,有利于推进福建罗源湾地区不锈钢产业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江苏大明在中国香港成功上市2010年12月1日,国内大型不锈钢加工配送企业大明国际(01090.HK)在中国香港成功挂牌上市。中小不锈钢企业战略发展研讨会在江苏兴化成功举办2010年10月19日~20日,中国中小不锈钢企业战略发展研讨会在江苏兴化成功举办。会议围绕国内不锈钢中小企业在我国工业化、信息化过程中如何抓住机遇、选好定位、全面增强企业和不锈钢产品的竞争力,创名牌战略等有关论题进行报告和研讨。会议特别邀请了全国工商联前副主席、现任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作了题为《我国经济转型时期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的报告。不锈钢分会会长楼定波参加会议并致辞,不锈钢分会顾问李成作总结。我国不锈钢钢号标准首次纳入ISO标准体系我国86个不锈钢牌号标准在2010年首次被列入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的不锈钢牌号对照标准中,这对进一步促进我国不锈钢材料、不锈钢机械设备和制成品与国际接轨具有重要意义。(2011年1月18日中国冶金报)参考文献:
第三篇: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航空工业行业分会
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航空工业行业分会
2010工作总结
2010年,中国总会计师协会航空工业行业分会(以下简称“航空工业分会”)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领导下,在中总协的指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为中航工业的改革发展服务,坚持为以总会计师为代表的行业广大财会人员服务,激情进取,不断超越,做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工作。
为更好地以航空工业分会为平台,加强财务管理理论和实务研究,开展航空工业系统内部学习交流、研讨、培训等工作,提高航空工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和人才队伍水平,2010年,航空工业分会进行了改组。改组后的航空工业分会选举中航工业副总经理、总会计师顾惠忠为会长,中航工业副总会计师、财务管理部部长白萍等6人为副会长、顾问2人、常务理事20人、理事71人、秘书处等设置外,还以地域为主,设立了6个地区组和1个科研事业单位组,以地区组为主开展活动。同时修订了分会组织及工作细则,作为分会开展活动的依据。
在完成组织机构的变动后,航空工业分会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加大财会队伍培训力度。全年,分会共组织了行业内部财会人员约1700人次的培训工作。主要包括:在中总协的统一 组织下,选拔行业内12名财会骨干赴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攻读EMBA;总会计师岗位培训班全年培训400余人;国有企业领导人财务管理知识和财经法律法规培训,人数近400人;组织财会骨干英语培训,约40人受训;同时,坚持组织企事业单位财会人员参加继续教育集中培训,重点学习现代财务管理知识、税制改革等热点内容,人数500余人。
二是组织研讨和理论交流。各地区组按照航空工业分会的统一部署,分别在6-9月份组织开展了不同专题的研讨交流活动,包括财务预警、成本价格、财务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监督与评价等。行业内部财会人员共向各地区累计提交了近200篇论文。通过研讨,进一步促进了行业内部各单位之间财会人员的沟通交流,促进了理论研究水平的提高,展现了航空工业财会人员的水平。
三是组织了财务管理高端论坛。2010年10月,航空工业分会配合集团财务管理部、行业会计学会,共同在西安开了中航工业财务管理高端论坛,论坛共通过各地区组和专业组征集了50余篇论文,并选取了21篇论文在论坛上进行交流,论坛邀请了财政部会计司领导参加,充分展示了航空工业理论和实务研究的水平,彰显了航空财会队伍的风采。
第四篇:2014年中国不锈钢餐厨具行业发展趋势[推荐]
2014年中国不锈钢餐厨具行业发展趋势
智研数据研究中心网讯:
内容提要: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居民消费观念转变,消费者将更关注不锈钢餐厨具品牌及功能。
在高新技术不断应用的情况下,产品逐步向智能化、个性化、功能多样化趋势发展,款式、外观更新较快,产品种类日益丰富。整个行业未来发展趋势显现出以下特征:
1)自动化、规模化已成为国内企业重要的竞争手段
目前国内不锈钢餐厨具企业正逐步向自动化、规模化进程迈进。传统作坊式、粗放型生产模式不仅生产效率低下,其产品档次质量较低,已不再适应现代化工业的发展要求。国内企业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改善现有生产流程,不仅可有效地提升生产效率,保护人员安全,降低劳动力成本,还可满足国外市场客户的严格要求,这对于我国不锈钢餐厨具生产行业实现产业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2)品牌集中度逐渐提升,高端产品市场规模增幅明显
目前国内市场品牌集中度并不高,为发行人带来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各产品之间的竞争将逐渐成为品牌之间的竞争,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较高的企业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而不具备品牌优势的企业将逐渐被淘汰,市场品牌集中度将逐步提升。
品牌是产品质量、品位、功能的集中体现,已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决策时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随着消费者品牌意识的逐步增强,高端市场规模将日趋扩大。
3)餐厨具产业从单纯产品发展到厨房整体领域
不锈钢餐厨具行业未来的发展思路将越来越强调厨房设备的整体性。国内企业首先需要完成整体形象的塑造,然后再从各细分市场构建其产品差异化体系。餐厨具产业应从单纯的产品端发展到厨房整体形象设计的领域,通过锅类、餐具以及其他厨房制品的有效搭配,实现厨房整体的和谐、美观。对于生产企业而言,产品差异化、品类多样化则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内容选自智研数据研究中心发布的《分析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五篇:0Ggjhne2004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年会
七夕,古今诗人惯咏星月与悲情。吾生虽晚,世态炎凉却已看透矣。情也成空,且作“挥手袖底风”罢。是夜,窗外风雨如晦,吾独坐陋室,听一曲《尘缘》,合成诗韵一首,觉放诸古今,亦独有风韵也。乃书于纸上。毕而卧。凄然入梦。乙酉年七月初七。
-----啸之记。
2004中国农学会农业科技期刊分会年会 暨农业科技期刊工作研讨会交流论文
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
杨贤智,陆顺满,洪建军,刘晓君
(《广东农业科学》编辑部,广东 广州 510640)
摘 要:至2003年,广东省有公开出版的农业科技期刊22种,占同期该省公开出版科技期刊总数的13.3%。分析了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的现状、特点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了推进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的对策措施。关键词:农业科技;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办刊模式
农业科技期刊以其独特的载体功能、桥梁效应和对农业知识的学习、导向、交流等显著作用而构成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广东省的农业科技期刊大多数是由高等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单位主办的,刊载内容大多为本单位的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校学报,由于学科繁多,往往被办成“综合之报”,内容小而全,不少学报不设栏目,少数学报甚至文理综合,与科研人员专业化阅读需求形成了明显的错位。由于同类型重复办刊,造成资源浪费、稿源竞争日趋激烈,导致质量下降、读者层面狭窄、期刊的发行量较少,严重地制约了农业科技期刊的发展,以至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我省连一家农业科技期刊都未能获奖,这与广东经济大省、农业大省、期刊大省的地位是十分不相称的。要彻底改变上述的落后状况,关键在于改革传统的办刊模式,逐步推行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
近年来,《广东农业科学》杂志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深化改革,探索期刊产业化办刊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先后荣获全国优秀农业科技期刊,广东省首届“十佳”期刊,广东省第二、第三届科技期刊一等奖称号, 成为广东省唯一一家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的农业科技期刊。
为了更好地发挥农业科技期刊在广东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作用,广东省农科院情报所以《广东农业科学》为核心,开展探索广东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办刊
模式研究。《广东农业科学》在带动出版《广东农村实用技术》(科普月刊)的同时,集中“人、财、物”优势,实行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一条龙运作,同时开展广告代理、农业实用技术声像光盘经营、农业信息咨询等服务,使有形资产与期刊品牌得到优化与合理配置,初步探索了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的路子。现状与特点
1.1 现状
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是农业科技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科研工作中重要的支撑结构。当前科技期刊仍然是科技信息最基本的交流途径和手段,是传播科技成果信息的最重要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农业科技期刊的编辑出版总体上是与科研事业同步发展的,也涌现出一些优秀期刊,它们根据各自的优势和特点,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作了很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1]。据全国期刊征订目录(邮发、非邮发联合征订),结合期刊相关资料统计表明,2003年我省公开出版(CN编号)的农业科技期刊22种,占同期我省公开出版科技期刊总数165种的13.3%,与全国的情况(12.8%)基本一致。这些期刊涵盖了农、林、牧、渔、水利、农机及科研、教学等各个领域,基本形成了类型较为齐全(指导、学术、技术、检索和科普五大类)的农业期刊出版体系。
在我省的22种农业科技期刊中,行业指导类期刊2种,学术类期刊3种,技术类期刊14种,检索类期刊1种,科普类期刊2种;邮发期刊5种,非邮发期刊17种;月刊5种,双月刊8种,季刊9种。可见,目前在我省农业科技期刊中,以技术类期刊为最多,占了近2/3,但该类期刊仍有发展潜力,今后还可创办一些专业期刊,如《广东园艺》、《广东农产品加工》等专业性期刊,以完善我省农业期刊的结构布局;科普类和指导类期刊偏少,只各占2种,根据我省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可创办一种农业综合性科普期刊,考虑将目前内部发行的《广东农村实用技术》转为公开发行的科普期刊。从出版周期上看,则以季刊为最多,双月刊其次,月刊比例虽不高,但从现代社会发展趋势看,月刊甚至半月刊更符合信息时代读者的阅读需要。1.2特点
1.2.1 发行量普遍偏低
目前我省的农业期刊除《花卉》杂志、《养禽与禽病防治》两种科普期刊发行量达万份以上外,其余的农业期刊发行量均在5000份以下,有的甚至只有几百份。生存空间小、发行量低成为制约我省农业科技期刊发展的最突出问题。1.2.2 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程度低
目前我省农业期刊中尽管大部分可以维持下去,但是在期刊日趋激烈竞争的今天,真正主导市场、形成名牌期刊的极少。作为一种产业,绝大多数农业期刊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规模经营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大多数期刊仍处于一社一刊的小作坊式运作模式。1.2.3 出版周期偏长
在我省的22种农业期刊中,季刊最多,占41%,月刊仅占23%,而半月刊(或双周刊)和周刊还没有。而国外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频率以月刊居多,有些名刊甚至实现了半月刊和周刊。1.2.4 质量效益较低
我省农业科技期刊进入中国期刊方阵的仅《广东农业科学》1种,获得广东省
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的也仅《广东农业科学》和《华南农业大学学报》两种,获得全国奖项的更少,这与我省的经济和农业科技在全国的地位是很不相称的。在办刊经济效益上,也只有极少数期刊(如《广东饲料》、《花卉》杂志等)能够盈利。
1.2.5 以自办发行为主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的发行销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期刊社自办发行;二是委托邮局代理发行。在我省农业期刊中,自办发行期刊17种,占77%,邮局发行期刊仅5种。说明我省的农业期刊没有充分利用邮局发行这一主渠道。邮局发行期刊的优点是覆盖面广,有利于扩大发行数量,方便期刊社提高工作效率。因此,我省农业期刊在发行上,首先要考虑委托邮局发行。另外,还可参加全国非邮发期刊联合征订。主要存在问题
2.1 现有管理体制,限制期刊的发展
现有管理体制对改革的政策不配套,科技期刊改革所面临的困难重重。近年来,随着科研院所的体制转制,对期刊实行企业化管理,过去所给予的办刊经费逐步减少,要求以刊办刊,这对属于市场热门的专业性农业科技期刊可能是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对于综合类技术期刊,将面临极大的难度,对于纯学术类的期刊,则可能陷于困境。由于办刊经费不足,影响了编辑人员外出组稿、约稿,以及参与学术交流活动;为节约成本,只能选用条件差的印刷厂,以降低印刷成本;不按国家规定,随意扩大收取版面费的范围;压低作者稿酬,影响稿件质量;编辑部缺乏必要的编辑设备,影响了编辑出版手段现代化的早日实现;编辑人员缺乏必要的工作条件与环境;为增加编辑部和个人收入,对广告把关不严,致使虚假广告增多;编辑人员待遇低,工作不安心;有的期刊一味追求收入,随意提高刊物定价,增加了读者负担,影响了发行量。在人员编制方面,不但没有增加反而要减少,编辑人员既要从事编辑出版,又要拉广告、找赞助、谋创收,处理不好,也会影响期刊质量。
另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的一些科研浮躁、浮夸、浮浅的风气也对农业科技期刊产生直接的冲击。表现为自投稿件质量明显下降,一些人情稿、职称应急稿的比重增多。在现行的职称评定制度驱使下,一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期刊稿源投送的,但另一方面,随着职称升迁到位,不少科技人员可能将更多的注意力转向经济效益上或课题研究上。最终结果,不利于农业科技期刊赖以生存的稿源的稳定性,不论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将处于“饥饿”状态。2.2 “小而全”的办刊模式缺乏集约效应
目前,我省的农业科技期刊仍采用一社一刊的办刊模式,“小而全”的编辑部数量多,规模小、实力单薄,几个编辑人员组成一个编辑部办刊,各编辑部自我生产,自我发展,资源不能有效利用,编辑部是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成本的基础上运作,难以获得规模效益[2]。这种“小而全”的办刊模式缺乏集约化经营的优势,在对外开放的形势下抗风险能力低下,无法与跨国超大型媒体集团抗衡。2.3 办刊人员队伍建设跟不上
期刊编辑工作既要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宽广的专业知识背景,又要有能胜任的文字处理水平,尤其在目前信息化环境下,还要熟练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具有市场开拓能力。而且,一个优秀的编辑人才的培养造就,往往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
的实践锻炼。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稳定期刊编辑队伍,加强编辑人员的培养,是主办单位需要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对策措施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期刊必须围绕科技兴农的主题思想,加强宏观调控,转变机制,调整结构,促进整合,实施精品战略,推进科技期刊现代化、产业化的进程,才能更好地参与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并获得自身的经济效益。按产业化模式组织农业科技期刊的出版工作,既是提高期刊质量的需要,也是科技发展和期刊发展的必然趋势。3.1 提高质量,创办精品
要实现我省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必须有一批精品期刊的支撑。所谓精品期刊,就是在品位、资格、实力、声誉、影响力等方面都得到社会和读者认同的期刊。精品的特征首先体现在质量上。质量是期刊的生命,是期刊生存的基础。为此,要转变观念,更新办刊思路,尤其是要把农业科技期刊的服务水平、主动适应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纳入科技期刊发展的长远目标,致力于建立期刊的品牌优势即创办精品期刊;要实施科技期刊精品战略,通过评估,筛选一批有一定规模、实力、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期刊并以此为核心,打造精品科技期刊群。
根据我们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要创办农业科技期刊精品,除要搞好装帧设计、排版印刷等外,应注重以下几方面工作:
(1)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正确的办刊方针对农业科技期刊走向市场的起到了主导作用。每一种农业科技期刊都有其既定的办刊方针,但都应当以促进科技进步、服务科教兴农为宗旨,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坚持创新性、实用性、科学性。
(2)培育高素质的现代化科技期刊编辑队伍。期刊市场的竞争,其实质是人才的竞争,所以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调动编辑人员的积极性是期刊生存和发展的关键。为此,要建立了人才的培养、使用、考评、激励等相结合的动态管理机制,培养既懂网络,又懂出版,又掌握市场营销规则的复合人材,形成各类人才的最佳组合。
要发展科技期刊产业,首先必须有高素质的科技期刊编辑人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科技工作者和农业生产者都迫切需要从各种渠道了解飞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了解科技发展中的创新成果,了解科技成果应用于社会生产的途径、方法。农业科技期刊编辑工作者不仅要深入了解读者需求,更要深入到知识创新的各个环节,密切注视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及时跟踪报道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和前沿学科的科技成果,努力提高期刊质量水平。必须建立一支在政治思想、职业道德等方面具备一定水平,而且在专业知识、编辑技巧等方面素质良好的,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编审工作者队伍。必须合理使用现有的管理、编辑人才,尊重其创造性的劳动,增加智力投资,充分体现其价值,作用和地位。同时要大胆启用与培养青年编辑工作者,吸纳高素质创新人才进入期刊编辑队伍,激发他们对信息的敏感性,增强责任感,全身心地投入到期刊的编辑工作中,保障期刊编辑出版事业的持续发展。
(3)制定鼓励扶持的政策,建立科技期刊发展专项资金。为实施农业科技期刊精品发展战略,扶植优秀刊物,促进科技期刊全面上水平,选择一些有学科优势、有较高学术水平、在国内同行业有较大影响的,对广东农业科技进步有重要促进作用的精品期刊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4)设立专项基金,培育精品期刊。我国科协从1997年开始便每年投入300万对部分优秀科技期刊给予资;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设立重点学术期刊专项基金,每年资助金额为300万元。为实施我省科技期刊精品发展战略,扶植优秀期刊,促进广东农业科技期刊上新台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研究制定鼓励扶持政策,设立科技期刊发展专项基金,选择一些有学科优势、有较高水平,或在同行业中有较大影响、对广东农业科技进步有重要促进作用的农业科技期刊给予专项资金支持。
3.2 转变观念,综合发展
与目前全国农业科技期刊一样,我省的大多数农业科技期刊都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脱胎而来的, 特别是学术类期刊,人员工资、办刊经费一直以来都由主管单位划拨,面对市场经济的滚滚浪潮,表现出很多的不适应,如经营观念因循守旧,经营机制不够灵活,经营手段不多等等。知识经济告诉人们,科学技术已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知识,而是宝贵的资源财富、生产要素和第一生产力,农业科技期刊就应该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探索新的经营机制。如变单一传播为多途径、多方式传播;变单一经营为多品种科技经营;变小打小闹为产业化经营;变单纯依靠自身力量为依靠社会力量,开发利用社会资源等等。让农业科技期刊实现从“事业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的转变,即实现科技期刊产业化。农业科技期刊一般信誉好、有宣传的条件、有广泛的社会关系,且其在信息资源、人才、技术方面有较好的实力。为此,农业科技期刊可在保证刊物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自身优势,拓展多元化经营的门路,如开展广告和多种图书、光盘、技术资料的有偿服务;借助社会力量,举办各种社会上热门的技术面授、函授班,以及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经营服务等。
湖北省《长江蔬菜》杂志,就是一个农业科技期刊直产业化之路的成功典型。该杂志社利用其信息渠道和在读者中获得的良好信誉,除获得大量的广告客户外,还向农民提供技术资料,销售蔬菜种子等,突破了过去单一经营期刊的格局,走上了一条产业化、集团化发展的道路,经济效益相当显著。3.3 资源整合,联合办刊
鉴于不少科技期刊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定位的,从出版经营模式到管理机制,仍沿袭传统的出版管理方式,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按照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和科技发展趋势,有必要对现有期刊结构布局进行调整,以精品期刊为龙头,采取联合、兼并、拓展等形式,重点对那些学科专业划分过细、内容雷同,学术水平、技术含量不高,学科、行业发展前景黯淡的刊物进行整合,建立农业科技期刊出版集团,实现农业科技期刊产业化经营。
(1)通过结构调整,摒弃一批“三无(无固定办公场所、无固定编辑人员、无效益)”期刊,实行联合办刊。以《广东农业科学》、《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等在全省乃至全国农业科技刊物中知名度高、影响力强的农业科技期刊为龙头,组建农业科技期刊集团,按学术、技术、科普分类,面向市场办刊,充分发挥期刊集团的规模效应。
(2)资源荟萃是期刊集团的最大优势,要因势利导,建立资源共享机制,运用现代信息手段,不仅把资源、信息等全部公开,而且根据刊物性质合理配置,充分发挥资源的最佳效应,促进各刊物协调发展。通过战略协同、业务协同与管理协同,针对市场变化不断对刊物进行结构更新。
(3)建立编辑部之间的业务交流机制。各编辑部由于历史原因,都积累了各具特色的优势,是期刊集团的共同财富。因此,要以人才、信息、资本作为连接各编辑部的纽带,实现资源优势互补。如通过建立统一的营销服务体系,将各编
辑部的印刷、发行进行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以此降低整个集团运作的成本。3.4 科学管理,集约化经营
实行科学管理,是期刊在集约化经营中出效率、出效益的根本保证。首先,建立一个专业的战略管理体系,负责对期刊集团的总体发展战略进行精深的规划,以确保各刊物的正确发展方向。其次,要对资本和经营进行统一管理与调整分配。第三,要建立刊物运作全过程监督管理的制度,增加透明度,以确保参与各方的正当利益。
参考文献:
[1] 李林峰,陈国荣,陶雪娟,等.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科技期刊的可持续发展.上海农业学报,2001,17(2):87-93.[2] 吴秋玲,张振弘,翁廉,等.论广东省科技期刊管理模式改革.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03,14(2):138-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