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等式3(基本不等式应用与证明)
学习要求大成培训教案(不等式3基本不等式证明与应用)基本不等式
1.理解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的定义及它们的关系.2.探究并了解基本不等式的证明过程, 会用多种方法证明基本不等式.3.理解基本不等式的意义, 并掌握基本不等式中取等号的条件是: 当且仅当这两个数相等.1. 算术平均数:几何平均数
2. 设a≥0,b≥0则a+
b
2【精典范例】
例1..设a、b为正数,求证明:
a+b³
2点评:1.不等式证明的方法:(1)作差比较法(2)分析法(3)综合法
2.本题对a≥0,b≥0时仍成立,且题中等号当且仅当a=b时成立.
3.把不等式a+b³2(a≥0,b≥0)称为基本不等式
4.由本题可知,两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当两数相等时两者相等
5.基本不等式的几何解释:半径不小于半弦.
例2.利用基本不等式证明下列不等式:
(1)已知a>0,求证 a+
(3).已知x , y , z是互不相等的正数, 且x+y+z=1 , 求证:(1³2(2).已知a, b, c∈R , 求证: a2+b2+c2≥ab+bc+ac.a111-1)(-1)(-1)>8 xyz
点评:1..基本不等式的变形公式:
2.学会多次运用和创造条件运用基本不等式证题,尤其是不等式两边均为三项,可将一边变成六项,分成三组.对每一组用基本不等式.3.注意严格不等式的证明方法.
思维点拔:
1.上面两例在于:(1)揭示基本不等式的内容与证法.(2)举例说明利用基本不等式证题的方法技巧,以让学生初步领会不等式证明的基本方法.
2.基本不等式的推广:n个(n>1)非负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它们的算术平均数.即若ai≥0(i=1,2,„,n),则
追踪训练
1.设P为正数,求下列各组数的算术平均数与几何平均数.(1)2与8(2)3与12(3)P与9P(4)2与2
2.已知a>1求证a+
3. 已知a , b , c不全相等的三个正数, 且abc=1 , 求证:
第2课时
p2
1≥33.已知a+b+c=1,求证a2+b2+c2≥
3a-1
a. abc
学习要求
1.理解最值定理的使用条件:一正二定三相等. 2.运用基本不等式求解函数最值问题.
1. 最值定理:若x、y都是正数,(1)如果积xy是定值P , 那么当且仅当x=y时, 和x+y有最小值..(2)如果和x+y是定值S , 那么当且仅当x=y时, 积xy有最大值.
2.最值定理中隐含三个条件:. 【精典范例】
例1.(1).已知函数y=x+
51(x>-2), 求此函数的最小值.(2)已知x<, 求y=4x-1+的最大值;x+244x-5
(3)已知x>0 , y>0 , 且5x+7y=20 , 求xy的最大值;(4)已知x , y∈R+ 且x+2y=1 , 求
+的最小值.xy
例2.(1)求
2(x∈R)的最小值..(2)已知x , y∈R+ 且x+4y=1,求
11+ xy的最小值.
思维点拔:
1.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问题时,一定要交代等号何时成立,只有等号成立了,才能求最值,否则要用其它方法了.而在证明不等式时,不必要交代等号何时成立.
2.例2是常见典型错误,它违背了最值定理使用前提:“一正二定三相等”中的后两条。
追踪训练一
1.2.3.已知x>1 ,0 【选修延伸】 利用函数单调性求函数最值.例3:求函数 9求函数y=4x+ 2x 1+x2的最小值;已知x<0 , 求y= x的最大值; 已知x , y∈R, 且+ xy + -x2+ 3=1 , 求x+y的最小值;已知x>-2 , 求y=的最大值; x+2 yx (x4)的最小值.x2 思维点拔: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解时,等号不能成立,故改用函数单调性求解.追踪训练二 求函数 第3课时 y sin2x的最小值.2 sinx 学习要求 1.初步学会不等式证明的三种常用方法:比较法,综合法,分析法。 2.了解不等式证明的另三种方法:反证法,换元法,放缩法.【精典范例】 例1.(1)已知a,bÎR+,且a¹b,求证:a3+b3>a2b+ab2 (2)已知 a<1,b<1,求证: a+b <1 1+ab 追踪训练一 1. 已知a,b,mÎ R+,且a a+ma >. b+mb 2.已知a,b,cÎR,且a+b+c=1,求证:ab+bc+ca3 例2.(1)已知a,b,cÎ(0,1),求证:(1-a)b,(1-b)c,(1-c)a不能都大于 1.4(2)已知a +b2=1,x2+y2=1,求证:ax+by 1 (3)求证: a+b1+a+b ? a1+a b1+b 追踪训练二 1.求证:1+ 111+++<2 22223n 学习要求 1. 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3.开拓视野,认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 【精典范例】 例1.用长为4a的铁丝围成一个矩形, 怎样才能使所围矩形的面积最大.(用基本不等式求解). 例2.某工厂建造一个无盖的长方体贮水池, 其容积为4800m3, 深度为3m , 如果池底每1m2的造价为150元, 池壁每1m2的造价为120元, 怎样设计水池能使总造价最低? 最低总造价为多少元? 例3.某商场预计全年分批购入每台价值为2000元的电视机共3600台, 每批都购入x台(x为正整数), 且每批需付运费400元, 储存购入的电视机全年所付保管费用与每批购入电视机的总价值(不含运费)成正比, 若每批购入400台, 则全年需用去运费和保管费43600元, 现在全年只有24000元资金可用于支付这笔费用, 能否恰好当地安排每批进货的数量, 使资金够用, 写出你的结论, 并说明理由.选修延伸: 先建目标函数,再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这是一种很常见题型,加以理解和掌握. 追踪训练 1.建造一个容积为8m3, 深为2m的长方体无盖水池, 如果池底的造价为每平方米120元, 池壁的造价为每平方米80元, 求这个水池的最低造价.2.巨幅壁画画面与地面垂直, 且最高点离地面14米, 最低点离地面2米, 若从离地面1.5米处观赏此画, 问离墙多远时, 视角最大? 1.进一步会用基本不等式解决简单的最大(小)值的实际问题。2.通过对实际问题的研究,进一步体会数学建模的思想。.设x>0时, y=3-3x-的最大值为______________x 【精典范例】 例1.过点(1 , 2)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 当△AOB的面积最小时, 求直线l的方程 例2.如图(见书P93), 一份印刷品的排版面积(矩形)为A , 它的两边都留有宽为a的空白, 顶部和底部都留有宽为b的空白, 如何选择纸张的尺寸, 才能使纸的用量最小? 练习1过第一象限内点P(a , b)的直线l与x轴的正半轴、y轴的正半轴分别交于A、B两点, 当直线l的方程.2汽车行驶中, 由于惯性作用, 刹车后还要向前滑行一段距离才能停住, 我们把这段距离叫做“刹车距离”, 在某公路上, “刹车距离”S(米)与汽车车速v(米/秒)之间有经验公式: S= PAPB 取最小值时, 求 325 v+v, 为保证安全行驶, 要求在这条公路上行驶着的两车之408 间保持的“安全距离”为“刹车距离”再加25米, 现假设行驶在这条公路上的汽车在平均车身长5米, 每辆车均以相同的速度v行驶, 并且每两辆之间的间隔均是“安全距离”.(1)试写出经过观测点A的每辆车之间的时间间隔T与速度v函数关系式;(2)问v为多少时, 经过观测点A的车流量(即单位时间通过的汽车数量)最大? 课时九 基本不等式与不等式基本证明 第一部分:基本不等式变形技巧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在求解最值、值域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利用基本不等式时,关键在对已知条件的灵活变形,使问题出现积(或和)为定值,以便解决问题,现就常用技巧给以归纳。 技巧一:加减常数 例 1、求函数yx 点评:当各项符号不确定时,必须分类讨论,要保证代数式中的各项均为正。 技巧二:巧变常数 例 2、已知0x 点评:形如f(x)x(1ax)或f(x)x2(1ax2)等可有两种变形方法:一是巧乘常数;二是巧提常数,应用时要注意活用。 技巧 三、分离常数 例 3、已知x 5452121x1(x1)的值域。,求函数y=x(1-2x)的最大值。,则f(x)x3x32x4542有()32A、最大值B、最小值C、最大值D、最小值 32点评:通过加减常数,分离出一个常数是分式函数求值域常用的方法,这里一定要加减好“常数”,以利于问题的解决。 技巧 四、活用常数 例 4、若x,yR且满足 点评:通过配凑“1”并进行“1”的代换,整理后得到基本不等式的形式,减少了使用基本不等式的次数,有效地避免了等号不能同时取到的麻烦。 技巧 五、统一形式 例 5、已知a,b,cR,求(abc)(4x16y1,求x+y的最小值。1 ab1 c)的最小值。 点评:根据分母的特点,进行结构调整为统一的形式,这样便能快速求解。含有根号的问题也要注意形式的统一(如求函数yxx2(0x1)可变形为y第二部分:均值定理证明不等式的方法技巧 。x(1x)等) 1.轮换对称型 例1 若a,b,c是互不相等的实数,求 证:abc 222 abbcac.点评:分段应用基本等式,然后整体相加(乘)得结论,是证明轮换对称不等式的常用技 巧。 2.利用“1”的代换型 111 已知a,b,cR,且 abc1,求证 9.abc例2 点评:做“1”的代换。 .3.逆向运用公式型 a,bR,ab1求证: a b 2.例3已知 点评:依据求证式的结构,凑出常数因子,是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为脱去左边的根号,a 12,b 将 11 转换成 1a,1b,然后逆向运222 用均值不等式: 若 a,bR则 ab ab2 .4.挖掘隐含条件证明不等式 111 a,bR,ab1求证:11.ab9 例4 已知 a,bR,ab1 12 ab说明a,bR,ab1的背后隐含ab 4ab 2点评:由于 着一个不等式ab .5.用均值不等式的变式形式证明不等式 ab例5已知a,b,cR,求证: bc ca 2abc.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对ab,bc,ca的处理,如果能找出 ab与ab间的关系,问题就可以 222222 解决,注意到 ab2ab2ab ab2 2ab ab 其中a,b,cR即可。解题时要注意a b2ab的ab 变式应用。常用 ab2 (其中a,bR)来解决有关根式不等式的问题. 课题: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的(1)认知: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 ab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 2式. (2)情感: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两个基本不等式的掌握; 难点: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三、教材、学生分析 教材分析:两个基本不等式为以后学习不等式的证明和求函数的最大值或最小值提供了一种 方法,基本不等式的理解和掌握对以后的解题是很有帮助的。 学生分析:学生在上新课之前都预习了本节内容,对上课内容有一定的理解。所以根据这一 情况多补充了一些内容,增加了课堂容量。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客观世界中,有些不等式关系是永远成立的。例如,在周长相等时,圆的面积比正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又比非正方形的任意矩形的面积大。对这些不等关系的证明,常常会归结为一些基本不等式。今天,我们学习两个最常用的基本不等式。 (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如果a、b∈R,那么有(a-b)2≥0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0,∴a2+b2≥2ab.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也就是基本不等式1,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学生回答:a=b,因为a=ba+b=2ab 2 2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 2.探索 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 b2+c2≥2bc; c2+a2≥2ca. 把以上三式叠加,得 a2+b2+c2≥ab+bc+ca ③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以此类推:如果ai∈R,i=1,2,„,n,那么有 22a12a2ana1a2a2a3ana 1④ (当且仅当a1=a2=„=an时取“=”号). ④式是②式的一种推广式,②式就是④式中n=2时的特殊情况.③和④式不必当作公式去记,但从它们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学到一种处理两项以上的和式问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迭代与叠加. 3.练习 222求证:a+b+c+3≥2(a+b+c) 4.基本不等式 2直接应用基本不等式1可以得到基本不等式2 如果a、b、∈R,那么abR,在公式②中用a替换a,用替换b,立即得+到 22a))2ab 即ab2ab ∴abab⑤ 2(当且仅当a=b时取“=”号). 这就是课本中基本不等式2 我们把ab和ab分别叫做正数a、b的算术平均数和几何平均数。 25、公式小结 (1)我们从公式①出发,运用综合法,得到许多不等式公式,其中要求同学熟练掌握的是公式①、②、③、⑤.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展开 迭代、叠加① 配方 ② ③ 降换 次元 ⑤ (2)上述公式的证法不止综合法一种.比如公式②,在课本上是用比较法证明的.但是不论哪种推导系统,其理论基础都是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 (3)四个公式中,②、⑤是基础,最重要.它们还可以用几何法证明. +222几何法:构造直角三角形ABC,使∠C=90°,BC=a,AC=b(a、b∈R),则a+b=c表 示以斜边c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而 2ab4ab4SABC 2 如上左图所示,显然有c421ab 2 ∴a+b≥2ab 22 (当且仅当a=b时取“=”号,这时Rt△ABC等腰,如上右图).这个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时所用过的“勾股方圆图”,同学们在初中已经见过. 公式 示: abab也可以用几何法证明,它的几何意义是半径大于等于半弦,如下图所2 (三)例题 1、已知x,y∈R,证明:+xy2,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yx2、已知a,b∈R,并且ab=4,求证:ab8,并指出等号成立的条件。223、已知x,y∈R,并且x+y=1,求证:xy≤+1 4 (其中一题作为练习) (四)应用 下面我们来解决开始上课时所提到的:在周长相等时,正方形的面积又比非正方形的任意矩形的面积大。 求证:在周长相等的矩形中,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证明:设矩形的长和宽分别a,b(a,b为正数,且a≠b),同样周长的正方形的边长为ab,2 '可计算得矩形的面积S=ab,正方形的面积S(ab2),2 由基本不等式2,得abab0(因为a≠b等号不成立)。2 ab2)(ab)2,即S′>S.2又由不等式性质,得((五)作业 练习册P10/6 重要不等式及其应用教案 教学目的 (1)使学生掌握基本不等式a2+b2≥2ab(a、b∈R,当且仅当a=b时取“=”号)和a3+b3+c3≥3abc(a、b、c∈R+,当且仅当a=b=c时取“=”号)及其推论,并能应用它们证明一些不等式. (2)通过对定理及其推论的证明与应用,培养学生运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过证明不等式的哪一种方法?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生:求差比较法,即 师:由于不等式复杂多样,仅有比较法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学习一些有关不等式的定理及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如果a、b∈R,那么(a-b)2属于什么数集?为什么? 生:当a≠b时,(a-b)2>0,当a=b时,(a-b)2=0,所以(a-b)2≥0.即(a-b)2∈ R+∪{0}. 师:下面我们根据(a-b)2∈R+∪{0}这一性质,来推导一些重要的不等式,同时学习一些证明不等式的方法. 二、推导公式 1.奠基 师:如果a、b∈R,那么有 (a-b)2≥0. ① 把①左边展开,得 a2-2ab+b2≥0,∴a2+b2≥2ab. ② ②式表明两个实数的平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2倍.这就是课本中介绍的定理1,它是一个很重要的绝对不等式,对任何两实数a、b都成立.由于取“=”号这种特殊情况,在以后有广泛的应用,因此通常要指出“=”号成立的充要条件.②式中取等号的充要条件是什么呢? 师:充要条件通常用“当且仅当”来表达.“当”表示条件是充分的,“仅当”表示条件是必要的.所以②式可表述为:如果a、b∈R,那么a2+b2≥2ab(当且仅当a=b时取“=”号). 以公式①为基础,运用不等式的性质推导公式②,这种由已知推出未知(或要求证的不等式)的证明方法通常叫做综合法.以公式②为基础,用综合法可以推出更多的不等式.现在让我们共同来探索. 2.探索 师:公式②反映了两个实数平方和的性质,下面我们研究两个以上的实数的平方和,探索可能得到的结果.先考查三个实数.设a、b、c∈R,依次对其中的两个运用公式②,有 a2+b2≥2ab; b2+c2≥2bc; c2+a2≥2ca. 把以上三式叠加,得 a2+b2+c2≥ab+bc+ca ③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以此类推:如果ai∈R,i=1,2,„,n,那么有 ④ (当且仅当a1=a2=„=an时取“=”号). ④式是②式的一种推广式,②式就是④式中n=2时的特殊情况.③和④式不必当作公式去记,但从它们的推导过程中可以学到一种处理两项以上的和式问题的数学思想与方法——迭代与叠加. 3.再探索 师:考察两个以上实数的更高次幂的和,又能得到什么有趣的结果呢?先考查两个实数的立方和.由于 a3+b3=(a+b)(a2-ab+b2),启示我们把②式变成 a2-ab+b2≥ab,两边同乘以a+b,为了得到同向不等式,这里要求a、b∈R+,得到 a3+b3≥a2b+ab2. ⑤ 考查三个正实数的立方和又具有什么性质呢? 生:由③式的推导方法,再增加一个正实数c,对b、c,c、a迭代⑤式,得到 b3+c3≥b2c+bc2,c3+a3≥c2a+ca2. 三式叠加,并应用公式②,得 2(a3+b3+c3)≥a(b2+c2)+b(c2+a2)+c(a2+b2) ≥a·2bc+b·2ca+c·2ab=6abc. ∴a3+b3+c3≥3abc ⑥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 师:这是课本中的不等式定理2,即三个正实数的立方和不小于它们的积的3倍.同学们可能想到n个正实数的立方和会有什么结果,进一步还会想到4个正数的4次方的和会有什么结果,直至n个正数的n次方的和会有什么结果.这些问题留给同学们课外去研究. 4.推论 师:直接应用公式②和⑥可以得到两个重要的不等式. ⑦ (当且仅当a=b时取“=”号). 这就是课本中定理1的推论. ⑧ (当且仅当a=b=c时取“=”号).这就是课本中定理2的推论. 当ai∈R+(i=1,2,„,n)时,有下面的推广公式(在中学不讲它的证明) ⑨ (当且仅当a1=a2=„=an时取“=”号). 何平均数.⑨式表明:n个正数的算术平均数不小于它们的几何平均数.这是一个著名的平均数不等式定理.现在只要求同学掌握n=2、3时的两个公式,即⑦和⑧. 三、小结 (1)我们从公式①出发,运用综合法,得到许多不等式公式,其中要求同学熟练掌握的是公式②、⑥、⑦、⑧.它们之间的关系可图示如下: (2)上述公式的证法不止综合法一种.比如公式②和⑥,在课本上是用比较法证明的.又如公式⑦也可以由①推出;用⑦还可以推出⑧;由⑦、⑧也可以推出②、⑥.但是不论哪种推导系统,其理论基础都是实数的平方是非负数. 四个公式中,②、⑦是基础,最重要.它们还可以用几何法或三角法证明. 几何法:构造直角三角形ABC,使∠C=90°,BC=a,AC=b(a、b∈R),222则a+b=c表示以斜边c为边的正方形的面积.而 + 如上左图所示,显然有 (当且仅当a=b时取“=”号,这时Rt△ABC等腰,如上右图).这个图是我国古代数学家赵爽证明勾股定理时所用过的“勾股方圆图”,同学们在初中已经见过. 三角法:在Rt△ABC中,令∠C=90°,AB=c,BC=a,AC=b,则 2ab=2·c sin A· c sin B=2c2sinAcos A=c2·sin2A≤c2 =a2+b2(∵sin2A≤1) (当且仅当sinA=1,A=45°,即 a=b时取“=”号). 2三、应用公式练习 1.判断正误:下列问题的解法对吗?为什么?如果不对请予以改正. a、b∈R+.若tgα、ctgα∈R+.解法就对了.这时需令α是第一、三象限的角.] 改条件使a、b∈R+;②改变证法.a2+ab+b2≥2ab+ab=3ab.] 师:解题时,要根据题目的条件选用公式,特别注意公式中字母应满足的条件.只有公式①、②对任何实数都成立,公式⑥、⑦、⑧都要求字母是正实数(事实上对非负实数也成立). 2.填空: (1)当a________时,an+a-n≥________; (3)当x________时,lg2x+1≥_________; (5)tg2α+ctg2α≥________; (6)sinxcosx≤________; 师:从上述解题中,我们可以看到:(1)对公式中的字母应作广义的理解,可以代表数,也可以代表式子.公式可以顺用,也可以逆用.总之要灵活运用公式.(2)上述题目中右边是常数的,说明左边的式子有最大或最小值.因此,在一定条件下应用重要不等式也可以求一些函数的最大(小)值.(3)重要不等式还可以用于数值估计.如 表明任何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不大于该数加1之半. 四、布置作业 略. 教案说明 1.知识容量问题 这一节课安排的内容是比较多的,有些是补充内容.这是我教重点中学程度比较好的班级时的一份教案.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效果也比较好.对于普通班级则应另当别论.补充内容(一般式,几何、三角证法等)可以不讲,例题和练习也须压缩.但讲完两个定理及其推论,实现教学的基本要求仍是可以做到的.还应看到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也非一成不变的.同是一节课,讲课重点突出,深入浅出,富有启发性,学生就有可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获取更多的知识.知识容量增加了,并未增加学生的负担.从整个单元来看,由于压缩了讲课时间,相应的就增加了课堂练习的时间.反之,如果学生被动听讲,目标不清,不得要领,内容讲得再少,学生也是难以接受的.由此可见,知识容量的多少,既与学生的程度有关,与教学是否得法也很有关系.我们应当尽可能采用最优教法,扩大学生头脑中的信息容量,以求可能的最佳效果. 2.教学目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教改的深入,教师在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时,开始追求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并举的课堂教学效果.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方面,不仅要求学生能够运用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取知识.据此,本节课确定如下的教学目的:一是在知识内容上要求学生掌握四个公式;二是培养学生用综合法进行推理的能力.当然,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发展,绝不是一节课所能“立竿见影”的.它比掌握知识来得慢,它是长期潜移默化的教学结果.考虑到中学数学的基本知识,大量的是公式和定理,如能在每一个公式、定理的教学中,都重视把传授知识与开拓思维、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天长日久,肯定会收到深远的效果. 3.教材组织与教法选用问题 实现上述教学目的,关键在于组织好教材,努力把传授知识与开拓思维、培养能力结合起来.教材中对定理1和定理2的安排,可能是为了与前面讲的比较法和配方法相呼应.但这容易使人感到这两个定理之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又似乎在应用定理时才能用综合法.事实上,可以用比较法证明两个数的平方和或三个数的立方和的不等式,但当n>3,特别对n是奇数时,用比较法就困难了(因为这时难以配方与分解因式).因此不具有一般性.而对综合法,学生在初中证几何题时已多次用过了(只是课本上没有提到这个名称).现行课本中两个不等式定理及其推论,是著名的平均值不等式: 和它的等价形式当 n=2,3时的特殊情况(当n=2时,ai的取值有所变化).在中学不讲一般形式,只讲特殊情况是符合大纲要求的.由于普遍性总是寓于特殊性之中,因此,这两个特例应是一般式的基础.同时,这两个特例之间应有紧密的联系,在推导方法上也应该与一般式的证明有共性.这就是本教案的设计思想,因而改变了现行课本的证法. 这里,我们用由定理1先推出一个辅助不等式 a3+b3≥a2b+ab2,然后经迭代、叠加,推出不等式 a3+b3+c3≥3abc,这种方法具有一般性.事实上,引入一个一般的辅助不等式 an+bn≥an-1b+abn-1(n>1),由迭代、叠加,再应用数学归纳法就可以证出公式 正因为上述证法具有一般性,即揭示了证法的本质(共性),就必然有利于递推与探索.又由(a-b)2≥0非常容易推出a2+b2≥2ab,所以它是“天然”的奠基式.于 2ab,因此,凡能用配方法证明的问题,必能用基本不等式证明,反之亦真.可见配方法的重要作用.它的重要性应在上一节比较法中就予以强调. 当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和教师一起探索问题时,这个探索本身就是培养学生今后独立去获取知识的过程. 应用导数证明不等式 常泽武指导教师:任天胜 (河西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甘肃张掖 734000) 摘要: 不等式在初等数学和高等代数中有广泛的应用,证明方法很多,本文以函数的观点来认识不等式,以导数为工具来证明不等式。 关键字: 导数 不等式最值中值定理单调性泰勒公式 中图分类号: O13 Application derivative to testify inequality ChangZeWu teachers: RenTianSheng (HeXi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statistics Gansu zhang ye 734000)Abstract: He inequality in elementary mathematics and higher algebra is widely used, proved many methods, based on the function point of view to know inequality to derivative tools to prove to inequality.Key words: The most value of derivative inequality value theorem monotonicity Taylor formula 1.利用微分中值定理来证明不等式 在数学分析中,我们学到了拉格朗日中值定理,其内容为: 定理1.如果函数fx在闭区间a,b上连续,在开区间a,b上可导,则至少存在一点a,b,使得f'() 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是探讨可微函数的的几何特性及证明不等式的重要工具,我们可以根据以下两种方法来证明。 (1)首先,分析不等式通过变形,将其特殊化。其次,选取合适的函数和范围。第三,利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最后,在根据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大值和最小值。 (2)我们可根据其两种等价表述方式 ①f(b)f(a)f'(a(ba))(ba),01 ②fahfaf'ahh,01 我们可以的范围来证明不等式。f(b)f(a)。ba 11(x0)例1.1证明不等式ln(1)x1x 证明第一步变形1 ln(1)ln(1x)ln(x)x 第二步选取合适的函数和范围 令f(x)lnttx,1x 第三步应用拉格朗日中值定理 存在x,1x使得f'()f(1x)f(x)(1x)(x) 即ln(1x)ln(x)1 而 <1+x 1 1x 1x1)而0x 即ln(x1xln(1x)ln(x) 例 1.2证明:h>-1且h0都有不等式成立: hln(1h)h 1h 证明:令f(x)=ln(1+x),有拉格朗日中值定理,0,1使得 ln(1h)f(h)f(0)f'(h)h 当h>0时有 1h11h,当1h0时有 11h1h0,即h.1h1hh;1h1h1hh.1h1h 2.利用函数单调性证明不等式 我们在初等数学当中学习不等式的证明时用到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判断它们差的正负,另一种是判断它们的商大于1还是小于1.而我们今天所要讨论的是根据函数的导数的思想来判断大小。 定理:设函数f(x)在a,b上连续,在a,b可导,那么 (1)若在a,b内f'(x)0则f(x)在a,b内单调递增。 (2)若在a,b内f'(x)0则f(x)在a,b内单调递减。 使用定理:要证明区间a,b上的不等式f(x)g(x),只需令F(x)f(x)。g使在(x)a,b上F'(x)>0(F'(x)<0)且F(a)=0或(F(b)=0)例2.1 设x0证明不等式ln(1x)xex 证明:令F(x)ln(1x)xex(x>0) 显然F(0)0 1exx21xx(x>0)F'(x)exex1x(1x)e 现在来证明exx210 令f(x)exx21显然f(0)0 当x0时f'(x)ex2x0 于是得f(x)在x0上递增 故对x0有f(x)f(0)f(x)0 而(1x)ex0 所以F'(x)0故F(x)递增 又因为F(0)0 所以F(x)0 所以ln(1x)xex成立 3.利用函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证明不等式 当等式中含有“=”号时,不等式f(x)g(x)(或f(x)g(x)) g(x)f(x)0(或g(x)f(x)0),亦即等价于函数G(x)g(x)f(x)有最小值或F(x)f(x)g(有最大值。x) 证明思路:由待正不等式建立函数,通过导数求出极值并判断时极大值还是极小值,在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从而证明不等式。 1例3.1证明若p>1,则对于0,1中的任意x有p1xp(1x)p1 2 证明:构造函数f(x)xp(1x)p(0x1) 则有f'(x)pxp1p(1x)p1p(xp1(1x)p1) 令f'(x)0,可得xp1(1x)p1,于是有x1x,从而求得x1。由于2 函数f(x)在闭区间0,1上连续,因而在闭区间0,1上有最小值和最大值。 由于函数f(x)内只有一个驻点,没有不可导点,又函数f(x)在驻点x1和2 111p1)p1,f(0)f(1),区间端点(x0和x1)的函数值为f())p(1所以2222 1f(x)在0,1的最小值为p1,最大值为1,从而对于0,1中的任意x有2 11f(x)1xp(1x)p1。,既有p1p122 4.利用函数的泰勒展式证明不等式 若函数f(x)在含有x0的某区间有定义,并且有直到(n1)阶的各阶导数,又在x0处有n阶导数f(n)(x0),则有展式: f'(x0)f''(x0)fn(x0)2(xx0)(xx0)(xx0)nRn(x)f(x)f(x0)1!2!n! 在泰勒公式中,取x0=0,变为麦克劳林公式 f'(0)f''(0)2fn(0)nf(x)f(0)(x)(x)(x)Rn(x)1!2!n! 在上述公式中若Rn(x)0(或0)则可得 f'(0)f''(0)2fn(0)nf(x)f(0)(x)(x)(x),1!2!n! f'(0)f''(0)2fn(0)n(x)(x)(x)。或f(x)f(0)1!2!n! 带有拉格朗日余项的泰勒公式的实质是拉格朗日微分中值定理的深化,他是一个定量估计式,该公式在不等式证明和微分不等式证明及较为复杂的极限计算中有广泛的应用。 用此公式证明不等式就是要把所证不等式化简,其中函数用此公式,在把公式右边放大或缩小得到所证不等式。 例4.1若函数f(x)满足:(1)在区间a,b上有二阶导函数f''(x),(2) f'(a)f'(b)0,则在区间a,b内至少存在一点c,使 f''(c)4f(b)f(a)。2(ba) 证明:由f(x)在xa和xb处的泰勒公式,并利用f'(a)f'(b)0,得f(x)f(a)f''()(xa)2 2!f''()f(x)f(b)(xb)2,于是2! abf''()(ba)2abf()f(a)(a),22!42 abf''()(ba)2abf()f(b)(a),22!42 f''()f''()(ba)2 相减,得f(b)-f(a)=,24 4f(b)f(a)1(ba)2 即f''()f(),(ba)224 当f''()f''()时,记c否则记c=,那么 f''(c)4f(b)f(a)(abc)(ba)2 参 考 文 献 《数学分析》上册,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郑英元,毛羽辉,宋国栋编,2赵焕光,林长胜编《数学分析》上册,四川大学出版社,2006。3欧阳光中,姚允龙,周渊编《数学分析》上册,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4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系编《数学分析》上册,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第二篇:基本不等式与不等式基本证明
第三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第四篇:基本不等式的证明
第五篇:应用导数证明不等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