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和实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和实践
阎晓娜,王叶
(上海大学理学院物理系)
[摘要]:本文介绍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并对未来课程建设的发展提出构想。
[关键词]: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培养目标,课程设置
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已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成为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九五”以来一直保持30%以上的年增长率,目前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产业增长强劲,相应的技术革新发展神速,导致很多工程问题的解决方案每几年就必须重新加以思考。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院校必须紧跟时代需求,构建科学、合理地具有特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出适合时代需要的创新性人才,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本文结合“光电子专业实验”的上海市教育高地建设项目,就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总结和探索。
一、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定位
高等学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建立是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基础的。作为地方性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除必须遵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提出的专业培养目标外,还需结合人才服务辐射区域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的状况来制定。上海作为长三角及沿江地区经济带中的龙头城市,为完成到2010年建成为国际经济中心城市的目标,发展经济是重中之重,经济建设应以科技为主导,“九五”期间上海市提出了“科教兴市”的战略,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服务,学校有责任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基于此,上海大学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各级各类应用型专业人才。具体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以培养有较厚基础、较宽口径和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应用型人才为培养模式,制定的培养目标应跟上信息时代科技发展的步伐,不能一成不变,应该时刻关注人才市场对应聘者的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等的需求变
化,同时也应考虑到部分学生想要进一步探索、深造的需求,为它们敞开发展空间和留出可自行支配的时间。基于以上考虑,我们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拟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2l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基础扎实、富有求实与创新精神以及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电于信息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宽口径的复合型专业,它所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有较全的电子、信息和计算机科学知识,而且要有良好的数理根基,能从事电子、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领域应用与研究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二、课程设置的改革与实践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既服务于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也必须考虑部分同学深造的需求。在扎实的学科理论基础上,设定了多个专业方向,并且切实加强了实践性课程的比例,实现了“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强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1)在课程设置上,强调加强数理基础。从2003年开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本科毕业生不再授予理学学士学位,改授工学学士学位,但基础物理课程和四大力学的授课学时却没有因此而减下来,这对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进一步深造提供了保证。
(2)拓宽专业口径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增强学生社会适应性的重要措施。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专业划分越来越细,拓宽学科基础成为放宽专业口径的必由之路。鉴于此,计算机基础、电路和信息类系列课程是本专业的学科基础,应加强此类课程的教学;
(3)专业课程体系提供了系列课程模块供学生选修,模块的设置充分考虑到了社会经济建设对人才的专业理论、科学素养、技术和研究能力的要求。根据这个原则,我们构建了激光技术,光纤光学和信息传输及处理三个系列课程模块。模块系列课程经过多年的改革调整,逐步删除了那些陈旧的、与社会发展相脱节的传统课程,并通过课程间的优化组合保证了课程的连贯性,通过适当减少学时,突出了课程的小型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学生可以根据人才市场以及自身个性发展的需要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并实行分流。
(4)针对目前有探索、深造意愿同学数量的增加,开设了与大型仪器配套的实验课程,保证同学在本科期间接触到大型的科研仪器设备,把本科课程学习与科研训练结合起来,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5)如何将理论和实验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分层次培养各类具有电子信息科学技术背景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是专业教学中长期探讨的问题。改革后的专业实验分为三个层次: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相对应的实验平台包括:激光技术平台、信息处理平台和光纤光学平台。该平台囊括了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几乎全部的课程内实验。基础性实验的内容包括基本仪器的使用和基本原理的验证,基础性实验数目占平台实验数目的50%左右。在基础性必做实验基础上,要求学生选做二个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重点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的相关知识设计实验项目的能力。实验中,教师提出目标任务,由学生设计实验框图,并在大的平台内选择相关元器件,设计、搭建并调试。创新性实验是针对那些对科研比较有兴趣的同学开设的,不要求所有的同学都做,仅供那些有兴趣和潜力的同学选择。创新性实验的选题尽量做到自身的创造性。
三、进一步发展的设想
1、打通专业间课程设置壁垒,开设学科交叉课程
经过多年的优化整合,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学科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的课程体系,并打通了部分学科基础课教学与专业教学之间的壁垒,但与其他专业课程间的壁垒依然存在。按照教学计划的要求,物理系同学要修3个学分以上、17个学分以下的跨专业选修课,但由于没有对应专业必修课的基础造成部分同学虽然选了跨专业课程却无法修好。现在学科间交叉越来越广泛,可以考虑开设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选修课,供本专业及物理系其他专业同学选修。由于物理系三个专业具有共同的一级物理学科背景,很多学科基础课是一样的,开设这类课程只需要增加些专业背景知识即可。
2、增加实践类课程比例,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2006年教育部下文要求各高等院校本科课程设置中实践类课程比例要达到25%,说明国家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视。要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开设多层次、各种类型的实践类教学.实践类课程的设置要有针对性和应用性,并贯穿到整个课程教学环节中。实践课程的设置要由浅入深,便于同学多方面培养自己的能力,并探索建立创新性实践教学体系。
3、开设创新和研修类课程,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要培养创新人才就必须完善创新培养体系。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可以借上海市本科教育高地建设之东风,从仪器设备采购上着手为创新性人才培养建立创新实验平台,多开设些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同时可以考虑把创新性教育纳入到课程教学之中,定期开设各类创新和研修类课程,邀请学科造诣较深的专家和教授主讲,培养创新性学习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热情,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四、结语
课程体系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人才培养成败的关键,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作为地方性院校的一个本科专业,应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特色,以学校的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为参照基准,对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实时动态的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出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建平.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2005(4):330。
2、潘建斌,陈志伟,贾 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探索,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5):823、林钧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6):934、李 林,黄桂林,陆静霞,构建和谐的专业课程创新体系与实验系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7(26):5.5、李敏君,王荣芝,杨昕卉,王淑玉,张梅恒,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科技咨询导报,2007(04):123。
6、赵华君,程正富,朱家富,曾祥伦,石东平,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应用
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 73.
第二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设置
课程代码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考核方式 辅修标识 课程性质 课程类别建议修读学期 课程信息 专业方向 组代码 模块代码 05000251
06300031
21000022
22000081
23000201
23000211
24000141
99000027
05025002
06024001
06125502
06132341
21000011
22000012
23000202
24023002
第一学期 高等数学(A)5 6.0-0.0 考试 专业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工程制图 3 4.0-0.0 考查 专业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0-0.0 考查 公共必修 通识教大学英语
(一)3 2.0-1.0 考查 公共必修 通识教大学体育
(一)1 2.0-0.0 考查 公共必修 通识教军事学 2 3.0-0.0 考查 公共必修 通识教育 1计算机基础
(一)3.0 3.0-0.0 考试 公共必修 通识教军训 2 18.-0.0 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1第二学期 高等数学(A)5.0 5.0-0.0 考试 专业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普通物理(含实验)(A)4.0 4.0-0.0 考试 专业必修电路分析原理 5.0 5.0-0.0 考试 专业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2.0 4.0-0.0 考试 专业选修 专业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0 3.0-0.0 考查 公共必修大学英语
(二)3.0 2.0-3.0 考试 公共必修 通识教 大学体育
(二)1.0 2.0-0.0 考试 公共必修 通识教C语言程序设计 3.0 3.0-0.0 考试 公共必修 通识教育
第三学期
05022011 06024002 06121316 06121361 06122305 06123026 06123301 21000032 22000013 23000203 061213*** 06123303 06123317 06123331 06124311 21000142 22000014 23000204线性代数 2 2.0-0.0 考试 专业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普通物理(含实验)(A)4 4.0-0.0 考试 专业必修 学科专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1 0.0-2.0 考查 专业必修 专业核电工实习1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3 专业外语基础 2 2.0-0.0 考查 专业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数字电子技术 3.5 4.0-0.0 考试 专业必修 专业核心复变函数与积分变换 3 3.0-0.0 考试 专业必修 学科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2.0-0.0 考试 公共必修 通识教大学英语(三)3 2.0-3.0 考查 公共必修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选项(一)1 2.0-0.0 考查 公共必修 通识教 第四学期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1 0.0-2.0 考查 专业必修 专业核电子实习2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4 电磁场理论 3.5 4.0-0.0 考试 专业必修 学科专业基础单片机应用技术 3.5 4.0-0.0 考试 专业必修 专业核 电子CAD技术 3 3.0-0.0 考查 专业必修 专业拓展模拟电子技术 4.5 5.0-0.0 考试 专业必修 专业核心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6考试大学英语(四)3 2.0-3.0 考试 公共必修 通识教育大学体育选项(二)1 2.0-0.0 考查 公共必修 通识教
第五学期
06122363 06123313 06123314 06123318 06123319 06123332 06133342 06133345 06133346 06133349 20000002 06122364 06123320 06133343 06133344 06133347 06133348 06133352
06133353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2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高频电子线路 3.5 4.0-0.0 考试 专业必修 专业核心信号与系统 3.5 4.0-0.0 考试 专业必修 专业核心可编程控制器 3 3.0-0.0 考试 专业必修 专业核心EDA技术 3 3.0-0.0 考查 专业必修 专业核心电力电子技术 3 3.0-0.0 考试 专业必修 专业拓展MatLab软件应用 3.5 4.0-0.0 考试 专业选修 专业拓数据库管理系统 3 3.0-0.0 考查 专业选修 专业拓 算法与数据结构3.5 4.0-0.0 考试 专业选修 专业拓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3.5 4.0-0.0 考试 专业选修 专业拓劳动 1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5第六学期 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 2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通信原理 3.5 4.0-0.0 考试 专业必修 专业核心 DSP应用技术 3 3.0-0.0 考查 专业选修 专业拓展Java程序设计 3.5 4.0-0.0 考试 专业选修 专业拓展多媒体技术3.5 4.0-0.0 考查 专业选修 专业拓展计算机网络技术 3 3.0-0.0 考试 专业选修 专业拓电视技术 3.5 4.0-0.0 考查 专业选修 专业拓展嵌入式系统基础 3 3.0-0.0 考查 专业选修 专业拓
第七学期
06122365 06128367 06132350 06133351
06126366
20000003 专业综合设计 2 毕业论文/设计 8 电子测量技术基础微波技术基础 3 专业实习6 社会实践 2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7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7 2 2.0-0.0 考查 专业选修 专业拓 3.0-0.0 考查 专业选修 专业拓展第八学期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8考查 专业必修 实践课程 8
第三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学科:理学
门类:电子信息科学类
专业名称: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业务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严格的科学实验训练和科学研究初步训练,能在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及相关领域和行政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教学、科技开发、产品设计、生产技术或管理工作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高级专门人才。
业务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主干学科: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主要课程:电路分析原理、电子线路、数字电路、算法与数据结构、计算机基础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业年限:四年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就是这样。。好好学吧你
第四篇: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关于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之所以被称为“信息时代”,是因为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将为社会提供一种崭新的通用的社会生产工具——大规模智能化的信息网络,一种能够按照一定目的主动获取信息、把信息加工成为知识、把知识转换成为智能策略和智能行为从而成功地解决问题的社会生产工具,一种类似于人类劳动者的聪明的社会生产工具。劳动者利用这种社会生产工具进行生产活动,就可以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生产力;这样的社会生产力就会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生产关系,进而形成信息化智能化的社会上层建筑,使工业社会转变成为信息社会。
虽然目前的网络(电信网、互联网、电视网)还只是一种初等的信息网络,主要只能提供信息传递与共享的服务,远远没有达到“智能化信息网络”的技术状态和能力水平,但这个目标和前景十分清晰,通过努力一定可以达到。该专业毕业生具有宽领域工程技术适应性,就业面很广,就业率高,毕业生实践能力强,工作上手快,可以在电子信息类的相关企业中,从事电子产品的生产、经营与技术管理和开发工作。主要面向电子产品与设备的生产企业和经营单位,从事各种电子产品与设备的装配、调试、检测、应用及维修技术工作,还可以到一些企事业单位一些机电设备、通信设备及计算机控制等设备的安全运行及维护管理工作。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受到科学实验与科学思维的训练,具有本学科及跨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技术开发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物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掌握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与方法;
3.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
4.熟悉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政策及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5.了解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应用前景和最新发展动态,以及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状况;
6.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技术设计,归纳、整理、分析实验结果,撰写论文,参与学术交流的能力。
第五篇:关于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关于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的探索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社会对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知识型劳动者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适应新工业化发展要求,培养既动手又动脑的高技能人才是高职教育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1999年我校就被河南省政府确定为以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全面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试点学校.几年来,我们从明确培养目标入手,在理论课安排和实践性教学等方面对高职应用电子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初步探索.1明确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技能型和应用型的人才.它以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为特点,有别于普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岗位需要,而且要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于高职应用电子专业来说,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应用能力,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能从事电子类产品和设备的制造、检测、维护、维修和经营管理工作.2以“够用”为度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置以培养学生全面职业素质为目标.文化基础知识以“够用”为标准,专业知识根据岗位群的需要来设置,突出主干课程,加强实践环节,注意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的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