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四

时间:2019-05-13 22:39: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四》,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四》。

第一篇: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四

四、对策建议

改革实施以来,市场主体准入门槛降低,社会投资热情激发,市场主体大量涌入。河南的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整体向好,但也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续配套政策措施亟需跟进、个体私营经济占市场主体的比重与其他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些行业和领域进入门槛过高,个体私营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个体大户”有待转型升级为企业,等等。为促进全省个体私营经济健康快速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优化个体私营经济生存环境,激发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活力

个体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着力改善政务环境,完善市场环境,健全法制环境,营造舆论环境,整体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生存环境。从长期发展来看,个体私营企业更注重政策的可持续性及后续的落实,同时开放、规范的市场环境是企业长期稳定发展的首要因素,因此,营造良好的长期投资环境是吸引更多个体私营市场主体兴业创业的关键所在。要始终保持安商、扶商的氛围,关心和重视个体私营经济的生存和发展环境,增强投资和发展信心。

2011年底,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2013年3月,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得到国家批复,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我省着力落实的粮食核心区、中原经济区、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三大战略,成为了打造河南经济升级版的强大动力。尤其是随着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发展规划的获批,我省继中原经济区建设之后,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更高层次的发展机遇,各项政策的出台更是增添了竞争优势。要充分利用我省三大战略区域优势,拓宽招商引资的范围和领域,力争实现个体私营经济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

(二)抓住机遇,促进个体私营经济转型升级

根据河南省的产业优势,将个体私营经济与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同我省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相结合,引导个体私营经济投向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节能环保领域。对原有的个体私营市场主体要着力促进其提高技术和效益,加快转型升级,提高市场竞争力,更好地发个体私营经济在推进我省产业优化升级上的作用。要抓住转型发展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个体私营经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济放心放手发展,做优做大做强,为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三)构建完善的体制机制,促进个体私营经济集群化发展

要加强调研,从实际出发,立足当地的产业基础、自然

条件,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人才等各个方面制定完善配套政策,构建更加有利于产业集聚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个体私营经济产业集聚发展,支持个体私营经济产业集群、产业园区发展。支持规模企业、优势企业优化升级改造,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支持发展专业村、专业镇、专业园区,提高产业承载和聚集能力。重点抓好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镇建设,吸引私营企业向园区集中,壮大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降低生产经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减少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打破“玻璃门”现象 要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动消除个体私营经济进入垄断行业领域的各种隐形壁垒,认真落实政策,完善具体措施,简化审批流程,规范市场准入,用充分的市场竞争,加快私营企业进入步伐,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旺盛活力。要拓宽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的行业和领域,认真清理限制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规定,打破阻碍或限制个体私营发展不合理的条条框框,凡法律法规未禁止个体私营经济进入的行业和领域,都允许其进入。鼓励、支持个体私营企业以参股、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进入电力、电信、铁路、民航、银行、证券、保险等垄断行业和领域;鼓励个体私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组、改制,投资教育、科研、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积极引导各类社会资

本向战略性新兴行业投资。

(五)创新举措,积极引导支持“个体大户”转型升级 “个体大户”转型升级为企业,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能培植税源,增加财政收入,促进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要创新政策,完善措施,加强宣传,优化服务,要积极引导、支持 “个体大户”转型升级,推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上规模,提档次,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经营主体向产权清晰、责任明确、具有法人资格的现代企业组织形态转换发展。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个人独资企业,组合为普通合伙企业。支持个体工商户、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依法转型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

第二篇: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三

三、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改革实施以来,河南省个体私营市场主体总体发展势头良好,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应引起足够重视。

(一)私营企业增速较快,单体实力相对较弱

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三个月以来河南私营企业总量增长的情况看,私营企业持续保持高速增长,且每月增速一直高于各类企业、各类市场主体的总体增速。私营企业比重稳步提升,企业数量比重由2013年末的77.05%提升至79.05%,提升了2个百分点;主体数量比重由2013年末的15.53%提升至15.78%,提升了0.25个百分点;企业资本比重由2013年末的52.45%提升至55.67%,提升了近3.25个百分点;主体资本比重由2013年末的47.7%提升至50.25,提升了2.55个百分点,占比过半。

新登记市场主体户均资本规模虽有大幅增长,但横向对比仍存在差距,仅相当于全国户均资本规模的75.4%。尤其是虽然私营企业的数量及资本均高位运行,但从户均规模与内资企业及各类企业的对比情况看,私营企业的整体实力仍有较大差距。

(二)个体总量增速较低,“个体大户”占比超三成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三个月以来个体工商户年均增长率变化情况起伏较大,3月份同比增长%,4月份同比增长22.9%,5月份同比仅增长1.8%,三个月共登记个体工商户17.8万户,同比增长17.3 %,远低于私营企业113.3%的增速。

根据国家统计局《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办法》,从业人员超过20人的可归入小型企业。截至2014年5月底,全省个体工商户中,从业人员超过20人的“个体大户”已达80.6万户,占个体工商户总量的36%。

(三)企业个体比偏低,省内区域发展不够平衡

新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中,企业数量占比偏低,个体工商户数量占比偏高,新登记企业户数仅相当于广东省的三分之一,企业个体比为0.24:1,低于全国平均的0.43:1;

在河南省18个省辖市中,新登记数量最多的地市与最

少的地市相差20倍,区域发展不够平衡。18个省辖市中,郑州、南阳新登记市场主体户数达4.1万户、4.0万户,远高于其他地市;洛阳、信阳、开封分列其后,新登记户数分别为1.8万户、1.4万户、1.3万户。

(四)个体批发零售业居多,私营企业产业层次有待提升

在新登记的市场主体中,批发零售业14.9万户,占新登记总数的63%,占比最大;位居二、三的是农林牧渔业、居民服务业,分别为2.1万户、1.9万户,分别占新登记总数的9%、8.1%。

从全省个体工商户行业发展情况看,个人投资仍然集中于批发零售业,数量占比超七成,资本总额占比过六成。从占比情况看,受新设行业格局变化的影响,存续总量变化明显,居民服务业、制造业和住宿餐饮业占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相比之下,农、林、牧、渔业快速发展,数量占比有小幅上扬,资本占比跃居第二位。

与发达省市相比,河南私营企业中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比重较高,而高科技高技术产业比重相对较低。从私营企业在各省市的行业分布偏好和行业比重情况看,河南私营企业行业偏好排名靠前的是房地产、农林牧渔、批发零售业,相比之下,北京、上海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排在首位,广东的交通运输业排在首位。

第三篇: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一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

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印发了《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等一系列优惠措施自2014年3月1日开始实施以来,进一步放松了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了准入门槛,优化了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改革极大释放了红利,社会反响热烈,群众投资热情高涨,激发了社会资本兴商创业的热情。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的改革工作进展顺利,运行平稳,市场主体快速发展,改革成效明显。3月1日至5月31日,河南省新登记市场主体23.6万户,新登记的市场主体户数占全国总户数的7%,位列广东、江苏之后,排名全国第3位、中部六省第1位;新登记市场主体的资本总额达3081.88亿元,同比增长155.4%,新登记的资本总额占全国的4.8%,排名全国第6位、中部六省第1位。尤其是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速,呈现井喷态势。本文将依据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河南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对策。

一、河南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分析

(一)2013年末河南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

近年来,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2013年12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58.06

31万户,全省实有个体私营经济主体 239.12 万户,占全省市场主体的 92.7%。其中实有私营企业40.07万户,资本总额

1.5107万亿元,从业人员317.68万人;个体工商户199.05万户,资本总额1083.24亿元,从业人员375.45万人。全省个体私营经济资本总额 16190.56 亿元,占全省市场主体资本总额的 51.1%。2012年,以个体私营经济为主体的民营经济创造了68.5%的生产总值,提供了55%的税收、80%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个体私营经济已经成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自主创新的重要源泉,新增就业的主要渠道,在促进经济增长、活跃城乡市场、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三个月以来河南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情况

截至2014年5月底,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90.3万户,同比增长10.0%。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30.3%。其中私营企业45.8万户,同比增长19.7%,私营企业资本总额1.8万亿元,同比增长39.1%;个体工商业223.9万户,同比增长7.8%,个体工商业资本总额1275.7亿元,同比增长16.4%;

1、私营企业地位突出,民间资本投资活跃。新登记的各类市场主体中,各类企业4.9万户,占新登记总户数的21%,11 来源于《大河网》——《河南民营企业成社会投资主力军 占全省投资八成多》

同比增长113.3%;外资企业145户,占0.1%,同比增长46.5%;个体工商户17.8万户,占75.2%,同比增长17.3 %;农民专业合作社0.9万户,占3.7%,同比增长11.1 %。

新登记的各类企业中,私营企业4.7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94.1%,同比增长113.3%;公司制企业4.6万户,占企业总户数的92.2%,同比增长115.1 %。

全省实有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金)结构图

个体工商业

3.5%农民专业合作社6.3%内资企业35.8%

外商投资企

业4.2%

私营企业

50.2%

2、资本结构较为合理,投资创业审慎理性。新登记的企业(除分支机构)中,认缴资本在1亿元以上的有334

户,1000万元至1亿元的有6878户,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有

2.4万户,3万元至100万元的有1.5万户,3万元以下的有362户,1元公司仅7户,这表明市场主体大多能够理性响应注册资本认缴制,没有出现畸高畸低认缴注册资本的情形。

第四篇: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二

二、河南省工商系统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措施 今年以来,河南省工商局把登记制度改革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立足工商职能,结合河南实际,全力推动我省个体私营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一)以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政策措施,不断降低个体私营经济市场准入门槛

按照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部署和要求,河南省工商局专门下发《关于认真做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工作的意见》,对全系统的改革实施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工商局还结合全省实际起草了《河南省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的规定》,该《规定》于3月4日由省政府以豫政„2014‟22号文件印发实施, 有效破解了住所(经营场所)瓶颈,进一步释放场地资源,为市场主体创业兴业提供了极大便利。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明确提出实施个体私营经济提质增量行动,通过放宽工商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不断优化个体私营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环境,支持个体私营经济做大做强做优,推动河南由市场主体大省向市场主体强省迈进。

(二)狠抓窗口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大力打造服务个体私营经济的一流政务平台

河南全省工商机关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抓手,着力提高服务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行政效能。一是

认真落实窗口工作各项制度。坚决执行领导带班制、限时办结制、首问负责制、服务承诺制等一系列制度,从服务原则、服务内容、服务程序、职责管理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为小型微型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二是以“服务标准化、程序规范化、审核法制化、文书格式化、条件公开化、手段信息化、管理军事化、人员资格化、考评制度化、评价社会化”的十化标准为准则,树立“不说不能办、只说怎么办”的理念,进一步健全完善规范、便民、高效、快捷的服务机制。三是扎实开展争当“服务标兵”、争做“注册能手”活动,加强窗口人员党性修养和作风养成,加大行政监察力度,提高办事效率,狠抓作风转变,全面激发窗口活力。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强力地推动了全省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

(三)加强宣传引导和信息发布,积极营造良好氛围 利用报纸、广播、电视、门户网站、“中原红盾微博”等媒体媒介,通过新闻发布、政策解读、专家访谈、公示公告、宣传手册、咨询热线等形式,全方位宣传改革的重大意义、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把握舆论导向,及时回应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引导社会公众正确认识改革,在全社会形成理解改革、关心改革、支持改革的良好氛围。及时研究分析改革实施以来的市场主体发展数据信息,形成专题报告,定期报送国家工商总局和河南省委、省政府,并向社会发布,为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为投资创业提供信息服务。

第五篇: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税收管理影响的思考

2014-03-11 15:25:00 | 来源:中国税务网-山东省平度市地税局 | 作者:李旭春

2014年2月7日,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印发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7号),2月28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公司法修正案草案,修改了现行公司法的12个条款,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无论是国务院的通知,还是公司法的修订,围绕的都是一个主题:注册资本制度改革。通过本次改革公司注册资本及其他登记事项,进一步放松了对市场主体准入的管制,降低准入门槛,优化营商环境,必将极大促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与此同时,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的改变对税收管理也必造成一定的影响,笔者结合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变化,从现行的税收政策、管理模式进行探讨分析,提出加强税务管理和修改相关税收政策的建议。

一、本次注册登记制度改革的主要原则及变化内容

(一)改革的基本原则

1.便捷高效。按照条件适当、程序简便、成本低廉的要求,方便申请人办理市场主体登记注册。鼓励投资创业,创新服务方式,提高登记效率。

2.规范统一。对各类市场主体实行统一的登记程序、登记要求和基本等同的登记事项,规范登记条件、登记材料,减少对市场主体自治事项的干预。

3.宽进严管。在放宽注册资本等准入条件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市场主体责任,健全完善配套监管制度,加强对市场主体的监督管理,促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维护宽松准入、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二)改革的主要内容

1.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公司股东认缴的出资总额或者发起人认购的股本总额(即公司注册资本)应当在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登记。公司股东(发起人)应当对其认缴出资额、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等自主约定,并记载于公司章程。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以其认购的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应当将股东认缴出资额或者发起人认购股份、出资方式、出资期限、缴纳情况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社会公示。公司股东(发起人)对缴纳出资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取消了关于公司股东(发起人)应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出资,投资公司在五年内缴足出资的规定;取消了一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应一次足额缴纳出资的规定。

放宽注册资本登记条件。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对特定行业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另有规定的外,取消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最低注册资本10万元、股份有限公司最低注册资本500万元的限制。不再限制公司设立时全体股东(发起人)的首次出资比例,不再限制公司全体股东(发起人)的货币出资金额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再规定公司股东(发起人)缴足出资的期限。

公司实收资本不再作为工商登记事项。公司登记时,无需提交验资报告。

现行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明确规定实行注册资本实缴登记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保险专业代理机构和保险经纪人、直销企业、对外劳务合作企业、融资性担保公司、募集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劳务派遣企业、典当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问题,另行研究决定。在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决定未修改前,暂按现行规定执行。

已经实行申报(认缴)出资登记的个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鼓励、引导、支持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等非公司制企业法人实施规范的公司制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

2.改革检验验照制度。将企业检验制度改为企业报告公示制度。企业应当按在规定的期限内,通过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报送报告,并向社会公示,任何单位和个人均可查询。

3.简化住所(经营场所)登记手续。申请人提交场所合法使用证明即可予以登记。对市场主体住所(经营场所)的条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和本地区管理的实际需要,按照既方便市场主体准入,又有效保障经济社会秩序的原则,可以自行或者授权下级人民政府作出具体规定。

4.推行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建立适应互联网环境下的工商登记数字证书管理系统,积极推行全国统一标准规范的电子营业执照,为电子政务和电子商务提供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服务保障。电子营业执照载有工商登记信息,与纸质营业执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大力推进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提高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

二、现行与注册资本相关的主要税收政策

现行与注册资本息息相关的税收政策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税种:

(一)印花税。

主要是针对记载资金的账簿和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相关规定。“记载资金的帐簿”的印花税计税依据为“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企业执行“两则”启用新帐簿后,其“实收资本”和“资本公积”两项的合计金额大于原已贴花资金的,就增加的部分补贴印花。产权转移书据包括财产所有权、版权、商标专利权、专利权、专有技术使用权共5项产权的转移书据。股权转让是财产所有权转让的一种形式,转让双方都要按照规定税率万分之五缴纳印花税。

(二)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的主要政策针对股权转让的相关规定,笔者对各个文件内容进行了汇总整理:

1.适用应税项目问题:

自然人股东转让股权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适用20%的比例税率。

法人股东转让股权属转让财产所得并入转让股权应纳税所得额缴纳企业所得税。

2.股权转让价款核定问题:

股权转让价款是股东就转让的股权所收取的包括现金、非货币资产或者权益等形式的金额,以其实际成交价为股权转让价款,从中不得扣除任何项目。股权转让对价为实物的,应当按照取得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计算,但凭证上所注明的价格明显偏低或者无凭证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参照当地的市场价格核定。股权转让对价为有价证券或权益的,由主管地方税务机关根据票面价格或市场价格核定。

股东申报的股权转让价款属明显偏低(如平价和低价转让等)且无正当理由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参照每股净资产或个人股东享有的股权比例所对应的净资产份额或类似企业股权转让价格核定,也可聘请有资质的中介机构评估核定。

3.应纳税所得额核定问题:

(1)一般性股权转让(完全的股权转让,债权债务随之转让)应纳税所得额核定,以股权转让价款减除股权计税成本和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股权计税成本是指股东投资入股时向企业实际交付的出资金额或购买该项股权时向该股权的原转让人实际支付的股权转让金额。自然人股东部分转让所持有股权的,转让股权的计税成本按转让比例确定。

(2)承债式股权转让(全体股东,通过签订股权转让协议,以转让公司全部资产方式将股权转让给新股东,协议约定时间以前的债权债务由原股东负责,协议约定时间以后的债权债务由新股东负责)应纳税所得额核定,以股权转让价款和原股东所收回的债权减除股权计税成本和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以及转让过程中的相关税费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其中,原股东承担的债务不包括应付未付股东的利润。

债权主要包括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长期应收款等长短期债权,债务包括应付账款、其他应付款、长期应付款、长期借款等长短期债务。

4.自然人投资资产评估增值计税问题:

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取得股权的,对自然人取得相应股权价值高于该出资资产原值的部分,属于个人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计征个人所得税。税款由被投资企业在自然人取得股权时代扣代缴。若自然人以评估增值的非货币性资产对外投资暂未缴纳个人所得税的,主管税务机关应在股权转让、清算和投资收回时依法追缴个人所得税。

自然人不能提供完整、准确财产(资产)原值凭证的,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可依法核定其财产原值。

5.涉及账务及凭证扣除问题:

股权变更企业原股东在计算股东股权转让应纳税所得额时,允许扣除的股权计税成本和承担的债务必须有真实合法有效凭证,否则,在计征所得税时不得扣除。

企业账务处理应当符合真实性、确定性原则,账簿记载应与各种实际发生的经济事项相

对应,符合逻辑,对虚假的事项具有合法票据也不得扣除。

对股权转让协议(合同)签订前,股权变更企业账簿已真实记载且有合法有效凭证的股权计税成本和承担的债务,允许扣除;未记载的不得扣除。

6.无偿转让股权计税问题:

(1)对于继承、遗产处分、直系亲属之间无偿赠予股权的情况,对当事双方不征收个人所得税。纳税人需要提供公证机构出具的赠与人和受赠人亲属关系的公证书、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公证书(或乡镇政府或街道办事处出具的抚养关系或赡养关系证明)、《继承公证书》等相关证明,并填写提交《个人股东变动情况报告表》,主管税务部门应认真审核并留存复印件。

(2)主管地方税务机关应深入调查无偿转让股权的真实性,做好后续管理工作,发现有问题的,应核定其转让价格,依法补征个人所得税,并依法进行处罚。

(3)对于无偿赠与再转让的股权,以股权转让收入减除受赠、转让股权过程中缴纳的税金及有关合理费用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按20%的适用税率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4)对于其他情形的自然人股东将股权无偿赠与他人的,受赠人因无偿受赠股权取得的受赠所得,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

7.个人终止投资经营收回款项征收个人所得税问题。对个人因各种原因终止投资、联营、经营合作等行为,从被投资企业或合作项目、被投资企业的其他投资者以及合作项目的经营合作人取得股权转让收入、违约金、补偿金、赔偿金及以其他名目收回的款项等,均属于个人所得税应税收入,应按照“财产转让所得”项目适用的规定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8.个人投资者收购企业股权后将原盈余积累转增股本个人所得税问题。1名或多名个人投资者以股权收购方式取得被收购企业100%股权,股权收购前,被收购企业原账面金额中的“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等盈余积累未转增股本,而在股权交易时将其一并计入股权转让价格并履行了所得税纳税义务。股权收购后,企业将原账面金额中的盈余积累向个人投资者(新股东,下同)转增股本,有关个人所得税问题区分以下情形处理:

(1)新股东以不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股权的,企业原盈余积累已全部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2)新股东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股权的,企业原盈余积累中,对于股权收购价格减去原股本的差额部分已经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对于股权收购价格低于原所有者权益的差额部分未计入股权交易价格,新股东取得盈余积累转增股本的部分,应按照“利息、股息、红利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新股东以低于净资产价格收购企业股权后转增股本,应按照下列顺序进行,即:先转增应税的盈余积累部分,然后再转增免税的盈余积累部分。

(三)企业所得税

企业所得税政策主要涉及两大主要方面,一是股权转让。二是为防止资本弱化而规定的利息税前列支问题。股权转让包括简单的法人股股权转让所得,要并入当年应纳税所得额征

收企业所得税规定和企业重组过程中涉及股权变动的复杂问题;资本弱化主要包括未缴清实收资本借款利息税前列支问题和关联关系借款利息列支比例问题。股权转让所得类似于自然人股权转让,不赘述,主要归纳一下资本弱化相关政策规定。

1.企业关联方利息支出税前扣除标准有关税收政策问题。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企业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不超过以下规定比例和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规定计算的部分,准予扣除,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发生当期和以后扣除。金融企业,为5:1;其他企业,为2:1。

企业如果能够按照税法及其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提供相关资料,并证明相关交易活动符合独立交易原则的;或者该企业的实际税负不高于境内关联方的,其实际支付给境内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准予扣除。

企业同时从事金融业务和非金融业务,其实际支付给关联方的利息支出,应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没有按照合理方法分开计算的,一律按本通知第一条有关其他企业的比例计算准予税前扣除的利息支出。

企业自关联方取得的不符合规定的利息收入应按照有关规定缴纳企业所得税。

2.投资未到位而发生的利息支出企业所得税前扣除问题。凡企业投资者在规定期限内未缴足其应缴资本额的,该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具体计算不得扣除的利息,应以企业一个内每一账面实收资本与借款余额保持不变的期间作为一个计算期,每一计算期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按该期间借款利息发生额乘以该期间企业未缴足的注册资本占借款总额的比例计算。企业一个内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总额为该内每一计算期不得扣除的借款利息额之和。

三、新注册资本登记制度对当前税收管理及政策产生的影响

(一)印花税方面。由于实收资本制度改为认缴资本制度,纳税人以认缴资本承担债务责任,那么记载资金账簿的印花税收入规模会随着新制度的实施显现,该税目印花税将大幅度下降。同时,由于存在纳税人在认缴资本的基础上,可能会有不定期实缴资本情形的出现,该税目印花税的管理也从一次性管理方式转为多次连续性管理,必须加强对该税目印花税的日常管理。另外,在纳税人未交实收资本的前提下,股权是否可转让?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由此而带来的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如何确定?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在纳税人未交实收资本的前提下,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由此而带来的股权转让所得额如何确定?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和个人所得税存在一样的问题:转让时的股权成本、转让时的价格如何确定?其次,企业所得税法规定的资本弱化相关的政策失去了基本的支持依据,那意味着企业从关联企业或个人的资金借贷利息支出基本上不能列支了?这与国家注册资本制度改革的大方向是否相符?

四、对现行税收管理及政策进行完善的建议

(一)印花税方面。

1、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在现行印花税政策不作任何改动的前提下,税务机关应加强对企业财务报表的自动电子审核分析比对,筛选存在实缴资本的情形,及时通知纳税人补缴印花税。同时,建议对实行了二十年的记载资金的账簿印花税的政策进行调整,能否与国家注册资本制度改革政策对接,对实行认缴资本制度的纳税人,直接按照认缴资本征收印花税。

2、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基于现行《公司法》的调整,既然实收资本制度转为认缴资本制度,那就有法律支持,其股权当然是可以转移的。问题的关键是其成本、转让价格如何确定。举例说某企业甲乙两个股东认缴资本1个亿,各占50%比例,无实缴资本。公司经营两年后,甲股东将股权转让,此时的账面净资产为2000万元,为简化起见将账面净资产全归为未分配利润。此时,其持股成本从账面来讲应该是0,其合理的股权转让价格不能低于1000万元,假如其转让时约定的价格就是1000万元,那么产权转移书据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就应该是1000万元。与传统的实收资本意义上的股权转让,计税依据大幅减少。

(二)个人所得税方面。

个人股权转让所得税的计税依据计算也突破了传统的实收资本思维,接上例,甲方其持股成本是0,其转让时约定的价格是1000万元,其股权转让所得即为1000万元,应缴所得税200万元,这种理解方式应该是符合其账务处理实际的。这颠覆了过去税务机关以实收资本制度作为股权转让成本的理念,税务机关必须在管理手段、内容等方面做迅速的调整,如税务登记时记录的资本方面内容必须马上转为认缴资本金额、比例,股权转让时的成本必须按照账面实收资本的比例计算,而不是传统意义上大部分企业的1元1股;其股权转让价格是完全可以低于认缴资本的,关键是做到根据账面净资产进一步评估判断其转让价格的合理性。

(三)企业所得税方面。

法人股权转让所得和自然人股东情形类似,不再赘述。重点关注一下资本弱化相关政策规定在新政策下的执行问题。在新的认缴资本制度下,关联方借款利息支出的债权与权益投资比例可能失去了分母,再计算已无意义;对未交齐资本期间企业对外借款所发生的利息,相当于投资者实缴资本额与在规定期限内应缴资本额的差额应计付的利息,其不属于企业合理的支出,应由企业投资者负担,不得在计算企业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的规定已显多余。在新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模式下,固有的惯性思维必须打破,如何才能实现所得税政策与改革的步伐同步?笔者建议,或直接废止资本弱化相关规定,既然是企业发生的正常财务费用,允许企业列支就是,当年的计税工资制度可以取消,真实的财务费用列支也不应该不可以;或改革现在的政策规定,以认缴资本作为计算债权投资与权益投资比例的基数,废止关于未交齐资本金从而导致对应部分借款利息不允许税前列支的规定。

下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四word格式文档
下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对河南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四.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