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勤学故事演讲稿

时间:2019-05-13 22:20: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毛泽东勤学故事演讲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毛泽东勤学故事演讲稿》。

第一篇:毛泽东勤学故事演讲稿

毛泽东勤学故事

老师、同学们:大家好!我是六(1)班的。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毛泽东勤学故事》

毛泽东十六岁时,父亲要送他到湘潭县城一家米店当学徒,指望儿子继承家业,发家致富。但是,此时的毛泽东的志向并不在于刚地和金钱,他的眼界也不仅局限于小小的韶山冲了。他要继续深造,将来去干大事业。恰在这时,毛泽东从表兄嘴里得知,湘乡县有一所新式学校,叫县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在那里可以学到新的知识。毛泽东十分高兴,决心前去求学。为了说服父亲,毛泽东求助母亲,最后他和母亲邀请舅舅、表兄和同族长辈以及私塾老师来家劝说,终于使父亲改变了主意。1910年秋,十六岁的毛泽东自己背着行李,离开生他养他的故乡,徒步跋涉,到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临行前,毛泽东心潮翻滚,思绪万千,挥笔写了一首言志诗: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首诗气魄宏大;意蕴深刻,抒发了这个有志少年发愤图强的远大抱负和四海为家的广阔胸怀,同时也表达了他对故乡韶山的美好感情和对父老乡亲们的一片赤诚。毛泽东把诗夹在父亲的账簿里,就挑着担子上路了。

在学堂里,毛泽东学习刻苦认真,进步很快,学到不少中外文学、历史、地理和自然科学知识。毛泽东以自己的真才实学博得了教员们的器重和赏识,但他还是觉得压抑。

东山学堂尽管是所新式学校,但在当时,贫苦农民的孩子有几个能上得起学?学校里的学生大都是富裕人家的子弟。他们穿着很阔气,而毛泽东经常穿着青土布的短褂子和裤子,只有一套比较整齐的衣服也是粗布做的,再加上口音不一样,于是很多同学都讥笑毛泽东是个“乡巴佬”。但毛泽东对此并未作直接的反抗,因为他有他的志向和抱负,他来这里是为了求学救国,而不是和别人比穿戴比口音的。他决心更加勤奋学习,发愤图强。为此,他写《咏蛙》一诗表达自己的心境: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在东山学堂里,毛泽东的视野进一步开阔了,对国家大事也史加关心了。每天早上,学校里都要集合点名。校长经常利用这个机会给学生训话,有时也讲一些时事,很多内容都是关于中国日益贫弱、遭受列强欺侮的。毛泽东和同学们听了,都很激愤。学校里有几个从日本留学回来的教员,也经常讲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日益富强和日本与其他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野心。毛泽东听了,更为中国的命运担忧,更加深了对国家大事的思考。

在东山学堂里,毛泽东自学的时间也增多了。他特别喜欢的是中国历史,有时也读外国的历史和地理书籍,通过读这些书,他对古今中外的事情了解得更多了,视野扩大了,思想更深邃了。对于近代人的作品,他特别喜欢改良主义思想家、维新运动的领导人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梁启超主编的《新民丛报》,他读了又读,对其中优秀的文章,差不多都能背出来。他觉得康有为、梁启超的文章和著作切中时弊,谈的都是救中国的问题,而且文笔犀利,一针见血,从内容到文体,都让人感到十分新颖,给人以启迪和教育。从这时起,毛泽东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更为深入地考虑国家的政治体制问题。毛泽东,这个十六岁的少年已经具备了明确的反对君主专制、反对封建制度的革命思想。

有一天,毛泽东见到一位同学手里拿着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就非常急迫地借过去看。书中拿破仑、彼得大帝、叶卡特琳娜女皇、惠灵顿、格兰斯顿、卢梭、孟德斯鸠、华盛顿和林肯等人的故事深深地吸引了他。这些世界伟人的历史功绩强烈地震撼着他的心,他多么盼望中国也能出现这样的伟人,来改变国家的命运,拯救国家的危亡。读着,读着,他禁不住用笔在书上圈画起来。

过了几天,毛泽东找到书的主人,深怀歉意地说:“对不住,我把书弄脏了。”那个同学打开一看,整册书都用笔画了许多圈点,华盛顿、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处画得最密。毛泽东读书时的激动心情跃然纸上。看到毛泽东发愤读书、忧国忧民的样子,这位同学还能说什么呢?毛泽东无限感慨地说道:“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我们应该讲求富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高丽、印度的覆辙。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还说:“中国积弱不振,要使它富强起来,要有很长的时间。但是时间长不要紧,你看,华盛顿经过八年艰苦战争之后,才

取得胜利,建立了美国„„”

这时候,毛泽东已逐渐确立了以天下兴亡为己任的思想。于是,他在离开东山前,给自己取了一个言志的笔名——子任。

第二篇:勤学故事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二、勤学故事

韦编三绝

【成语解释】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几”的意思;绝:断。编联竹简的皮绳断了多次。比喻读书勤奋。

【原文】《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译文】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不耻下问

【成语解释】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问题视为可耻。形容谦虚、好学。

【原文】《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译文】子贡问孔子说:“孔圉的学问及才华虽然很高,但是比他更杰出的人还很多,凭什么赐给孔圉‘文公’的称号?”孔子听了微笑说:“孔圉非常勤奋好学,脑筋聪明又灵活,而且如果有任何不懂的事情,就算问题很简单,以他的地位或学问应该是理解,但是可能理解的不全面,但他都会大方而谦虚的请教,一点都不因此感到羞耻,这就是他难得的地方,因此赐给他‘文公’的称号并不会不恰当”。

凿壁偷光

【成语解释】这个成语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 邻舍的烛光读书。现用来形容勤学苦读、十分刻苦。

【原文】选自汉·刘歆《西京杂记·卷二》:衡乃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烛光,让烛光照在书上来读。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主人对这件事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诵读一遍你家的书的机会。”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匡衡最终成了大学问家。

目不窥园

【成语解释】窥:观赏。园:花园。原指汉代董仲舒专心治学;三年都无暇观赏花园中的景致。后用以比喻埋头钻研;不为外事分心。形容专心致志,埋头苦读。

【原文】《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董仲舒,广川人也。少治《春秋》,孝景时为博士。下帷讲诵,弟子传以久次相授业,或莫见其面。盖三年不窥园,其精如此。进退容止,38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非礼不行,学士皆师尊之。

【译文】董仲舒,广川人。年轻时研究《春秋》,汉景帝时为博士。他在室内挂上帷幕,坐在帷幕后面讲学,弟子们先入学的对后入学的传授学业,有的学生竟然没有见过他。董仲舒三年不看园圃,精心钻研学问到如此的程度。他的进退仪容举止,不符合礼仪的不做,学士们都尊他为老师。

断织劝学

【成语解释】原指东汉时乐羊子妻借切断织机上的线,来讽喻丈夫不可中途废学。后比喻劝勉学习。

【原文】《后汉书:乐羊子妻传》载: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壹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

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

【译文】河南郡乐羊子的妻子,不知道是姓什么的人家的女儿。乐羊子在路上行走时,曾经捡到一块别人丢失的金饼,拿回家把金子给了妻子。妻子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喝‘盗泉’的水,廉洁方正的人不接受他人傲慢侮辱地施舍的食物,何况是捡拾别人的失物、谋求私利来玷污自己的品德呢!”羊子听后十分惭愧,就把金子扔弃到野外,然后远远地出外拜师求学去了。

一年后乐羊子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问他回来的缘故。羊子说:“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没有别的特殊的事情。”妻子听后,就拿起刀来快步走到织机前说道:“这些丝织品都是从蚕茧中生出,又在织机上织成。一根丝一根丝的积累起来,才达到一寸长,一寸一寸地积累,才能成丈成匹。现在如果割断这些正在织着的丝织品,那就会丢弃成功的机会,迟延荒废时光。您要积累学问,就应当‘每天都学到自己不懂的东西’,用来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来了,那同切断这丝织品又有什么不同呢?”羊子被他妻子的话感动了,又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学业。

悬梁刺股

【成语解释】只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就会有收获。也说的是只要下工夫,就会有收获,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悬梁刺股作为刻苦学习的成语典故,故事源自战国的苏秦和东汉的孙敬。梁:房梁上,股:大腿。

【原文】: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

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译文】苏秦读书时非常瞌睡为此他准备了一把锥子,一打瞌睡,便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刺,血一直流到他的脚上,强迫自己清醒过来,专心读书。

孙敬,字文宝,非常喜欢学习,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废寝忘食。时间久了,也会疲倦得直打瞌睡,他便找了一根绳子,一头绑在房梁上,一头束在头发上,当他读书打盹时,头一低,绳子就会扯住头发,弄疼头皮,人自然也就不瞌睡了,好再继续读书学习。

手不释卷

【成语解释】释:放下;卷:指书籍。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原文】《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译文】光武帝在带兵打仗忙碌的时候,都手不离书。

囊萤映雪

【成语解释】囊萤:晋代车胤小时家贫,夏天以练囊装萤火虫照明读书;映雪:晋代孙康冬天常利用雪的反光读书。家境贫穷,勤学苦读。

【原文】《晋书·卷八十三·车胤传》:“车胤字武子,南平人也。曾祖浚,吴会稽太守。父育,郡主簿。太守王胡之名知人,见胤於童幼之中,谓胤父曰:‘此儿当大兴卿门,可使专学。’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车胤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晋孙康,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灯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

【译文】晋代车胤字武子,是南平人。曾祖车浚,尝任会稽太守,他的父亲车育在郡任主簿。太守王胡之善于识才,见到孩童时期的车胤,跟他的父亲说曰:“这个孩子将来能当大官,应该让他读书深造。”车胤勤奋攻读,博览群书,孜孜不倦。车胤苦于家贫缺灯油,夏天捕几十只萤火虫,放进手绢里,用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

晋代孙康,京兆(今河南洛阳)人,才思敏捷好读书。家贫缺灯油,在冬天依靠大雪在地上映出的雪光来读书。

闻鸡起舞

【成语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原文】《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好友)踢醒,对他说:“你听见鸡叫了吗?”刘琨说:“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祖逖说:“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征北中郎将,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牛角挂书

【成语解释】比喻读书勤奋。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原文】密以薄鞯乘牛,挂《汉书》一帙角上,行且读。越国公杨素适见于道,按辔蹑其后,曰:“何书生勤如此?”密识素,下拜。问所读,曰:“《项羽传》。”因与语,奇之。归谓子玄感曰:“吾观密识度,非若等辈。”玄感遂倾心结纳。大业九年,玄感举兵黎阳,遣人入关迎密。

【译文】李密用薄草做的鞍鞯骑牛,在牛角上挂一卷《汉书》,一边走一边看书。越国公杨素正巧在路上看见,慢慢地跟在他后面,问:“哪来的书生这般勤奋?”李密认识杨素,从牛背上下来参拜。杨素问他读的是什么,他回答说:“《项羽传》。”杨素于是和他交谈,觉得很惊奇。回家后对儿子杨玄感说:“我看李密的见识风度,不是你们能比的。”玄感因此就倾心结交李密。隋炀帝九年,玄感在黎阳起兵,派人入函谷关迎接李密。

铁杵成针

【成语解释】把铁棒磨成了针。比喻做任何艰难的工作,只要有毅力,下苦功,就能够克服困难,做出成绩。

【原文】《潜确类书》卷六十:“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去。道逢老妪磨杵,白问其故。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卒业。”

【译文】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他路过一条小溪,见到一个老妇人在那里磨一根铁棒,(他感到奇怪)于是就问这位老妇人在干什么。老妇人说:“要把这根铁棒磨成针。”李白十分惊讶这位老妇人的毅力,于是就回去把自己的功课完成了。

勤能补拙

【成语解释】勤能补拙,意思是指后天的勤奋能够弥补先天的不足、缺陷。

【典故】公元825年,唐敬宗将杭州刺史白居易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唐东南地区最大的州,地方事务繁杂。白居易上任后谢绝了所有的宴请,一心处理政务,很快就熟悉当地的情况,整顿吏治,赢得老百姓的好评。他认为自己生来笨拙只有靠勤奋才能来弥补。

焚膏继晷

【成语解释】膏,油脂之属,指灯烛。晷,日光。后以“焚膏继晷”形容夜以继日地勤奋学习、工作等。

【原文】唐·韩愈 《进学解》:言未既,有笑于列者曰:“先生欺余哉!弟子事先生,于兹有年矣。先生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编。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先生之业,可谓勤矣。【译文】话没有说完,有人在行列里笑道:“先生在欺骗我们吧?我侍奉先生,到现在已经很多年了。先生嘴里不断地诵读六经的文章,两手不停地翻阅着诸子百家的书籍。对史书类典籍必定总结掌握其纲要,对论说类典籍必定探寻其深奥隐微之意。广泛学习,务求有所收获,不论是无关紧要的,还是意义重大的都不舍弃;点燃灯烛夜以继日地学习,常常勤劳不懈年复一年的读书学习。先生的学习可以说勤奋了。

临夏市第一中学—勤学篇—勤学故事

程门立雪

【成语解释】程门立雪旧指学生恭敬受教,现指尊敬师长。比喻求学心切和对有学问长者的尊敬。

【原文】《宋史·杨时传》:“至是,游酢、杨时见程颐于洛,时盖年四十矣。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游酢(音zuò)与时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游酢、杨时见程颐在洛阳,虽然自己已经四十岁了,但还是想学习,就去见程颐,见到的时候,程颐刚好在坐着打瞌睡。于是,杨时和一同前来的游酢一直站在那等。程颐醒来时,门外的雪已经下了一尺厚了。

赵普夜读

【成语解释】形容对知识的渴望和对学习的执着,也反应了努力、刻苦的表现。

【典故】赵普,字则平,北宋初年宰相。赵匡胤做了皇帝,赵普升官拜枢密使,中枢令。最初辅佐赵匡胤的时候,读过的书并不多,学问也不大。赵匡胤就却说赵普,只有多读书才能有学问,赵普听了羞愧满面,下决心要好好读书。

赵普读书并不好高务远,而是脚踏实地,扎扎实实,从重要的入手,后来官拜宰相后,日理万机,工作忙仍坚持读书,白天没有时间,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读书。

赵普在读书上并不单纯讲究读的多,而是注意理解文章的意思,他能从简单的书中悟出治理天下的道理。《鲁论》是古代任何读书人都必须读的书,也是最基础的书。赵普对这本书领悟和多,从这本书中掌握了很多治理天下的道理,因此他不段地反复看这本书。

有一天,赵匡胤有紧急国事,可是文武百官都退朝了于是他亲自到赵普家。发现赵普正在看书,便问看的是什么书?赵普回答说是“《鲁论》”。赵匡胤说这是小孩刚刚上学的时候读的书,能有什么用呢?赵普说:“别看它简单,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都可以从这本书里面找到。”。宋太祖听后赞叹不已。

赵普死后,整理他的书香箱的时候,发现里面只有《论语》的二十篇文章,可见他从这本书中的受益是多大。

学海无涯

【成语解释】学海无涯,学海:知识。指学问的海洋无边无际。

【原文】语出明·张岱《小序》:“学海无边,书囊无底。世间书怎读得尽。”唐·韩愈诗:“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译文】如果你想要成功到达高耸入云的知识山峰的山顶,勤奋就是那登顶的唯一路径;如果你想在无边无际的知识海洋里畅游,耐心、尽力、刻苦的学习态度将是一艘前行的船,能够载你驶向成功的彼岸。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顺风船可驶,如果你想要在广博的书山、学海中汲取更多更广的知识,“勤奋”和“刻苦”是两个必不可少的,也是最佳的条件,表明了勤奋是学习的主要点。

第三篇:勤学故事

养叔教楚王射箭

两千五百多年以前,春秋时候,楚国有个挺会射箭的人,名叫养叔(又叫养由基),他能在百步以外射中杨树的叶子,并且百发百中。

楚国的国君听说养叔射箭这么准,就拜养叔为老师,跟他学习射箭的本领。养叔仔细地告诉楚王怎么搭箭,怎么开弓,怎么发射,要他自己好好练习。

☆☆中华勤学故事☆☆ 不要半途而废

东汉时候,有一个读书人叫乐羊子。有一年,他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学。在学堂学习了一年,他很想家,就卷起铺盖回家了。

一进家门,他的妻子瞪着眼睛,吃惊地问他:“你怎么回来啦,学习完了吗?”

乐羊子满脸通红,支吾着说:“唉!出门久了,想家想得慌,回家来看看呀!”

妻子听了,拿起一把剪刀,走到她的织绸机旁边,指着还没有织完的绸子,对乐羊子说:“你可知道绸子是怎样织成的?”

乐羊子不知道妻子问这话是什么意思,一下子回答不了。

妻子看他不说话,就说:“你知道,绸子是蚕丝织成的。别看一根蚕丝很细,一根接一根地织下去,就能织成一整匹绸子。要是我现在用剪刀把绸子剪断,那就永远织不成整匹的绸子了。

“你在外面读书,和我织绸子是一样的道理。你每天从老师那里学到一点知识,一天天积累起来,就会学到很多知识。要是你学了一半就不学了,那就像剪断的绸子一样,永远不能成为有才能的人了。”

乐羊子知道自己错了,便又背起行李,回到学习的地方去。

这一次,他在远乡一直学了七年,学完了所有的功课才回家。这时候,他的知识就非常丰富了,他的妻子也很高兴地出来迎接他。☆☆中华勤学故事☆☆ 邴原好学

邴原是一千七百多年以前三国时候的人。他十一岁那年,父亲就去世了,留下他和母亲,过着十分穷苦的生活。

离邴原家不远,有一个书塾。每天早晨,许多学生背着书包走过邴原家门口去上学。书塾里琅琅的读书声,也常常传到邴原耳里来。邴原想到自己不能像那些学生一样上学读书,真是伤心极了。

有一天,邴原走过书塾门口,听到里面的学生正在高声朗读,心里一阵难过,就站在门口大声哭了起来。

书塾老师跑出来问邴原:“孩子,你为什么在这里哭哇?”

邴原抽抽嗒嗒地回答说:“我没有父亲,也没有哥哥姐姐,家里很穷,上不起学,看到别人能上学读书,心里难过,忍不住就哭起来了。”

老师听了这些话,抚摸着邴原的头,说:“好孩子,只要你有这个志气,就到我的书塾里来读书吧。我不收你的学费。”

邴原高兴极了。他连忙向老师道谢,对老师说,只要让他上学读书,他可以帮助书塾里做些零星活儿。

邴原读书十分用功,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仔细听讲,碰到不懂的地方,总要问个明白。老师讲过的每一课书,他都要读得滚瓜烂熟,弄懂记牢。

有一本书,别的学生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读完,邴原只用了一个冬季就把它读完了。

邴原在书塾里读了很多的书,回到家里以后,又从亲戚朋友那里借了许多书来,白天晚上一个劲儿地读,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就到处问人,非要弄明白不可。邴原这么刻苦学习,后来成了一个有学问的人。☆☆中华勤学故事☆☆ 管宁割席

管宁是三国时候的人。他十六岁那年死了父亲,家里的日子很苦。他的亲戚有的送给他衣服,有的送给他粮食,他都不收。他决心到外地去,依靠自己的劳动养活自己,并且寻师访友,学习知识和本领。

管宁在外地找到了一个老师。跟这位老师学习的学生很多。管宁和一个叫华歆的同学很要好。学习的时候,他们俩坐在一张席子上读书;休息的时候,他们一块儿去后园种菜。

有一次,管宁和华歆在后院锄地,忽然从地里刨出一块黄澄澄的金子来。管宁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依旧埋头锄地,华歆一眼看见了黄金,就赶快拾起来,想往自己的怀里揣。可是他看见管宁在专心锄地,感到不大好意思,只好把已经拾起来的黄金丢到一边去。

又有一次,管宁和华歆正并排坐在一条席子上读书。忽然,门外响起了一片锣声。华歆赶快跑出去看,原来是有一个大官走过。只见那个大官坐着一辆华丽的车子,带着一班威风凛凛的仪仗队。华歆看得眼红,管宁却像什么也没有听见,依旧坐在席子上用心读书。

大官走远了,华歆才回到书房里来。他不管别人爱听不爱听,大声地谈论起那个大官的排场来。他还说,他将来做了官,也一定要坐这样的车子,带这样威风的仪仗队。

管宁听了华歆的话,立刻拿起一把小刀,把他们俩坐的那张席子割成两半。他对华歆说:“你读书为的是发财做官,没有一点儿为国为民的思想。你不是我的朋友,以后咱们俩别坐在一张席子上了,各人读各人的书吧!

☆☆中华勤学故事☆☆ 白居易写诗

白居易是唐朝时候的大诗人,他从小喜欢写诗,在十五六岁的时候,就写出了这样的诗句: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这首诗受到了当时有名的诗人顾况的称赞,而且一直流传到现在。白居易每写好一首诗,就念给不识字的老太太听。她们听不明白,他就仔细修改,一直改到老太太们完全能听明白为止。所以他写的诗都很好懂。

白居易学习非常刻苦。因为他老是写诗改诗,手臂老挨在桌面上,都抹起了厚厚的老茧。

经过这样刻苦的学习,加上对当时社会生活的接触和了解,所以白居易写出了许多好诗。直到现在,人们还是很喜欢读他的诗呢。☆☆中华勤学故事☆☆ 深山画虎

五代时候,有一个画老虎出名了的画家,叫厉归真。他画的老虎简直和真的一样。

起初,厉归真画的老虎可真糟糕。人家看了,有的说像条狗,有的说像只死老虎。厉归真听了很伤心,发誓一定要把老虎画好。他带上干粮和纸笔,到深山里去,在大树顶上搭了一个棚子,藏在棚子里,等候老虎出来,好观察老虎的神态和动作。

半夜,深山里很静。突然一声雷鸣似的吼声,震得地动山摇。厉归真吓得差点儿从木棚子上掉下来。他知道,这是老虎来了,连忙壮着胆儿探出头来,拿着纸和笔,把老虎走路的神态很快地画了下来。

就这样,老虎一出来,他就抢着画,过了几天他把老虎怎么跑,怎么跳,怎么卧,怎么发怒,怎么捕捉小动物,都画了下来,一共画了一百多张草图。

回家以后,厉归真又向猎人买了一张老虎皮,空闲的时候,就披上老虎皮,在院子里蹦蹦跳跳,揣摩老虎的神情。跳累了,他就休息一会儿,然后动手画老虎。

经过这样刻苦的练习,厉归真终于把老虎画得像真的一样啦!☆☆中华勤学故事☆☆

☆☆中华勤学故事☆☆ 梁九学手艺

明朝末年,北京城里有个著名的工匠叫冯巧。他的手艺十分高明,皇宫里的许多建筑和用具,差不多都是由他经手修造的。有个叫梁九的青年工匠,听说冯巧的手艺这么好,就拜他做老师,跟他学本领。

冯巧这个人十分保守,从来不肯轻易地把手艺教给别人。梁九拜他做老师以后,他只教给梁九一些极普通的技术,像锯木板啦,刨木头啦。但是,梁九并不灰心,他还是虚心地跟老师学习,想把老师的一套技术全部学过来。老师做活的时候,梁九就在旁边忙着给准备工具和材料,只要老师一开口,他立刻就把需要用的东西递过去,从来没有出过差错。同时,他也在偷偷地琢磨老师怎么操作。老师不在的时候,他就仔细地观察老师做成的东西。有时候,他还偷偷地把这些东西拆开,再细心地装配好。有时候,就找来一些零星木料,照着这些东西的样子重做一件。

梁九对老师十分尊敬,十分爱护。休息的时候,他给老师端茶递烟,尽量让老师休息好。活儿忙的时候,他就抢着干最重的活。

梁九这种认真学习的态度,到底感动了冯巧。冯巧决定把自己的手艺全都教给这个有出息的徒弟。他每天晚上教梁九学一种做精细活儿的技术。梁九学得非常认真刻苦,不管学哪一种新技术,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总要完全学会了才肯罢手。有时候,手给弄破了,他就用布条包扎一下;困极了,就用湿手巾包在额头上,让脑子清醒清醒,一直学到深更半夜。就这样,梁九很快把老师的全套本领都学会了。

冯巧死了以后,梁九成了当时最有名的工匠。他也修造了许多有名的建筑和精巧的用具,比他的老师修造的还要好哩。☆☆中华勤学故事☆☆ 柳敬亭学说书

柳敬亭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一个大说书家。他特别擅长说历史故事,能够把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说得活龙活现,使人们听了很受感动。

柳敬亭的老师是莫后光。拜了老师以后,柳敬亭就按照老师的话,白天游街串巷,晚上看历史小说,琢磨各行各业的人物怎么说话,怎么行动。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就去见老师,说了一段书,请老师指教。老师听了以后,说:“你现在说书只能引人发笑,这是最容易做到的,离说得好还差得远哩!”柳敬亭听了,丝毫也不灰心,下决心进一步用心学习。他去和各行各业的人交朋友,跟他们学习各种各样的知识,掌握他们的语言,琢磨他们的性格。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再去找老师,又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这一回老师对他说:“你说得不错了,可以使听众受感动了。可是要学到家,还应该继续努力。”柳敬亭听了,知道自己用的功夫还不深,就更加努力地学习。人家办喜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忙敲锣打鼓;有人生了病,他就去帮忙请医生,抓药;人家办丧事,他就去帮忙抬棺材,修坟墓。这么一来,他对人们的生活就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他的知识也更加丰富了。

柳敬亭这么学了几个月,又到老师那里去,说了一段书给老师听。这一次,老师听完以后,拍拍他的肩膀,说:“我祝贺你!现在你已经学到家了。你还没有开口,就使听众感到有了悲哀或者欢乐的气氛。等你说开了,听众就仿佛看到了故事里的人物,并且感到这些人物就像是自己的朋友或者亲戚,他们快乐自己也快乐,他们悲哀自己也悲哀。”经过长期的刻苦钻研,柳敬亭成了一个著名的大说书家,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中华勤学故事☆☆ 顾炎武读遍天下书

顾炎武是明朝末年清朝初年的人。他年轻的时候,参加了反对明朝朝廷里的大坏蛋的斗争,想挽救国家的危亡。明朝灭亡以后,他又参加了反抗清朝的起义,并且一直坚决拒绝在清朝做官。所以当时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很有骨气的人。

顾炎武也是一个求学十分用功的人。从小时候起,他就跟祖父读《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有三百五十五卷,他不但全部学懂了,还从头到尾抄了一遍。他读的书特别多,不但有历史书,还有地理书、文学书,还有讲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方面知识的科学技术书。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把家乡里所有的书都读完了。于是他就出外旅行,立志要读遍天下的书。

在旅行的时候,顾炎武带着两匹马和两匹骡子,其中一匹马是骑的,另一匹马和两匹骡子都是驮书的。他骑在马上赶路的时候,也常常默默地背诵读过的书,要是有背不下来的地方,就立刻停下来,翻开书来温习。为了证明书的内容是不是正确,他常常进行实地调查,把调查来的知识和书上的知识互相对照。他每到一个地方,就忙着向当地的老年人请教,问他们哪里有险要的关口,哪里有山脉河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怎么走法,等等。要是从访问中得到的材料和书上记载的不一样,他一定要亲自到那里去观察一下,把亲眼看到的情况注在书里,以后再进行研究,写成文章说明自己的见解。因为这么勤奋好学,顾炎武的知识十分丰富,学问十分渊博。他对天文、历法、数学、地理、历史等,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究,并且写了好几十部书,成为历史上有名的一位大学问家。

☆中华勤学故事☆☆ 叶天士学医

三百多年以前,清朝初年,苏州有个著名的医生,名叫叶天士。他能医治各种各样的疾病。经他诊治的病人,差不多都好了。因此,人们都叫他“活神仙”。

叶天士的医术这么高明,是跟他好学不倦、虚心求教分不开的。这里就说他一个拜十七位老师的故事。

叶天士出生在一个穷苦的家庭里,祖父和父亲都是卖草药的江湖医生。叶天士从小就跟着父亲学治病。他学习很用心,进步很快。可是在他十四岁那年,父亲不幸去世了。那时候,他还不能给人治病,只好去投靠一个姓朱的医生,继续努力学习。

学了几年以后,叶天士能够独立给人治病了。他就拜别了老师,自己开了一个诊所。但是他仍旧十分虚心地跟一些有名的医生学习,先后拜过十六位老师,把十六位老师的特长都学会了。他的医术越来越高明,受到了很多人的赞扬。

有一次,叶天士给一个上京赶考的人治病。根据他的诊断,这个人的病已经深入到肌体里边,没法治好了。但是过了一年,这个病人并没有死,又来找他了。原来这个病人头一年在叶天士那里医治无效,后来碰见了一个老和尚,这个老和尚用了一种稀罕的药草,把他的病治好了。叶天士了解了这件事,觉得自己还不能医治特殊的疾病,医术还没有到家,应当继续学习。于是他就关闭了自己的诊所,去拜那个老和尚做自己的第十七位老师。☆☆中华勤学故事☆☆

戴震好问

清朝时候,有个很有学问的考据学家,叫戴震。他学习善于动脑筋,善于提问题。

有一次,老师教他念宋朝朱熹注解的《大学》。老师说,《大学》是曾子说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载下来的。

戴震听了,便问道:“老师,你怎么会知道的呢?” 老师说:“这是朱熹在注解上说的呀!” “老师,请问朱熹是什么时候的人?” “是宋朝人。”

“那么曾子是什么时候的人呢?” “他是周朝人。”

“曾子和朱熹中间相隔多少年?” “大约相隔一千六七百年。”

“既然相隔这么多年,朱熹怎么知道那个时候的事呢?” 这一问,连老师也回答不上来了。

戴震学习的时候,就是这样打破沙锅问到底,总要把事情弄得清清楚楚才罢休。

第四篇:勤学演讲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我来自四(2)班,名叫董紫墨,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勤学苦练、铸就金牌》,勤学演讲稿。暑假里,我在家看奥运直播,常常被奥运精神所感动。当举重冠军陈爕霞挺起中国首金的时候;当状态神勇的仲满获得男子佩剑金牌的时候;当中国男子、女子体操队齐唱国歌的时候;当“千年老二”杨威获得男子体操全能冠军的时候;当“拼命三郎”刘子歌身披国旗的时候,我的内心充满了自豪。然而,我深深地明白,他们的感人之处不仅仅是因为夺得了冠军与金牌,而是他们为实现奥运理想勤学苦练、奋力拼搏的精神。在这次奥运会上,运动健儿为祖国捧得了51枚金牌。这些沉甸甸的金牌背后,凝聚了他们多少辛勤的汗水!

众所周之的羽毛球女子单打冠军——张宁,自从被选入国家队后,凡是上训练课,她每次都带两双鞋,湿了一双再换另一双,腿上常常绑着沙袋,训练任务不完成她绝不休息。每天练习挥球、练习步法上千次,反复训练一个动作,有时候,她的两只胳膊都练肿了,就用热毛巾敷一敷。不管多么累,多么苦,她从不言放弃。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能在赛场上欣赏到她那精彩的扣杀。是许许多多像张宁这样勤学苦练的奥运健儿铸就了辉煌的51枚金牌,这51枚金牌是用“汗水”托起来的,是用“勤学”换来的、更是用“苦练”铸造的。

当我们为运动健儿的出色表现欢呼的时候,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该做些什么呢?有的同学抱怨作业太多、休息太少,老师太严、爸妈太狠、学习太累,当学生太苦。然而“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梅花扑鼻香”?如果不勤学、不苦练,怎能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如果没有付出,又怎会有收获呢?在金牌之路上没有舒坦的捷径可走,同样在求学的征途上也没有舒坦的捷径可走。体育金牌是“勤学”和“苦练”铸就的,学习的“金牌”同样也需要“勤学”和“苦练”来铸就。

因此,当我们崇拜奥运健儿的同时,更应该学习他们“勤学苦练”的精神,并把这种精神根植于内心深处,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奥运健儿可以将一个个高难度的动作演绎得完美无缺,我们有什么理由说自己不会写作文,不会做数奥题呢?我们应该毫不犹豫地、响亮地回答:我们也能做到!就让我们发扬奥运健儿“勤学苦练”的精神,为自己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学习吧

各位老师,同学们:

前两天,中央电视台用感动拉开了2009年春天的序幕,这份感动沉淀在你我的心里,也将铭刻在所有中国人的记忆中;而今天,我们将用超越去开启夷陵中学春天的旋律,这份超越也将印刻夷陵人每一步奋斗的脚印!

超越,让我们远离了刀耕火种的流离生活;让电灯照亮了生活中的每一个夜晚;让人类的思想在网络上尽情地畅游;让奔月的神话成为现实……没有超越,原始人不会直立行走;飞机不会飞上蓝天;地球不会成为村落;人类也将永远茹毛饮血!超越,是成长的催化剂;是腾飞的翅膀;超越,是成功的法宝!

著名教授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力学假设及普朗克公式,演讲稿《勤学演讲稿》。由于他不敢破坏牛顿权威的经典力学理论,最终取消了自己的假设。而25岁的爱因斯坦却敢于冲破这个权威的圣圈,提出了光量子理论,并推翻了牛顿的绝对时间和空间理论,创立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一举成名,成为一个更伟大的权威!

普朗克在权威面前败下阵来,他并不是没有足够的学识,而是由于他不拥有那份超越所需要的勇气和自信!

超越是勇气的显露,鹰击长空,鱼翔浅底,需要“初生牛犊不怕虎”和“雏凤清于老凤声”的勇气;超越是自信的勃发,“会当水击三千里”,方能“自信人生二百年”。拥有了自信,就会有“虽千万人我往矣”的决心;超越是力量的酝酿,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力量在日复一日的冬练三九中,在年复一年的夏练三伏中,在挥汗如雨的实验室,在烈日炎炎的田间地头……

同学们,你有超越的勇气吗?你面对的,也许是一个强大的对手,也许是一个更高的目标,也许是自己曾经梦寐以求的希冀。你是沉着冷静,从容应对,还是自乱方寸,无所作为?

你有超越的自信吗?当新的任务来召唤你,你有勇挑重担的自信吗?当新的目标来吸引你,你有圆满完成的自信吗?当新的对手来挑战你,你有从容应战的自信吗?

你有超越的力量吗?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平时付出了多少,就会有多少回报。所以,你要先自问一句:我的付出够多吗?

长江后浪推前浪,从来新人换旧人。当你卧薪尝胆,终于战胜顽强的对手;当你开足马力,终于抵达理想的彼岸;当你倾尽全力,终于实现奋斗的目标,你将为超越而幸福,而快乐,而自豪。

去超越你的朋友吧!尽管你们亲如兄弟,情同手足,但要记住,真正的朋友需要你来超越,你们的友谊也会因此而更加醇厚;去超越你的对手吧!要知道,强弱是相对的,此消彼长。只要敢做敢为,敢打敢拼,没有爬不过的高山,没有趟不过的长河;去超越你的老师吧!也许他是那样让你景仰,让你尊重,但要懂得,“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超越老师,社会才能发展,时代才能进步。

然而,我们最难超越的往往不是别人,而是自己!自然界中,有数不胜数的庞然大物,渺小的蚂蚁却获得了“大力士”的美誉,因为它可以举起比它自身重13倍的东西,它所超越的,正是自己!

在家里,你是否超越了自己娇气的大小姐脾气;课堂上,你是否超越了上课不敢举手的胆怯;冬日的早晨,你是否超越了惰性的防线离开温暖的被窝?……请时刻提醒自己:只有勇于超越自己的弱点,你才会进步地更快!

超越,犹如人生航船上的一双桨,它可以助你劈波斩浪,超越,犹如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它指引你走向前方。让我们用超越的这把钥匙,去开启春天美好的旋律和夷陵中学灿烂的明天吧!

谢谢大家!

第五篇:名人故事,勤学

名人故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接下来给大家带来的是,名人故事。

毛主席说,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周总理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人云,少年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古往今来,无数的名人用行为诠释着:书山有路勤为径的勤学精神。

同学们都听过悬梁刺股的成语。说,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从孙敬和苏秦两个人读书的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句成语,他们发奋读书,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们这种努力学习的精神是好的,但是他们这种发奋学习的方式方法不必效仿。

古人勤学的故事,还有凿壁偷光。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大家听过囊萤映雪的故事吗?晋代有个车胤yìn,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同朝代的孙康情况也是如此。由于没钱买灯油,晚上不能看书,只能早早睡觉。他觉得让时间这样白白跑掉,非常可惜。“一天半夜,他从睡梦中醒来,把头侧向窗户时,发现窗缝里透进一丝光亮。原来,那是大雪映出来的,可以利用它来看书。于是他倦意顿失,立即穿好衣服,取出书籍,来到屋外。宽阔的大地上映出的雪光,比屋里要亮多了。孙康不顾寒冷,立即看起书来,手脚冻僵了,就起身跑一跑,同时搓搓手指。此后,每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历史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前进,我们已经进入了新的时代。今天,我们有着比前人优越得多的学习条件,我们不必再像前人那样“囊萤映雪”,“凿壁借光”;也用不着再 “蒲草为纸”,“画灰练字”,但这并不意味着前人那种勤学立志的优秀品德已经过时可以丢弃了。恰恰相反,由于今天学习条件优越,生活条件优越,如果稍微放松自己,很容易消蚀意志,流于懈怠。因而我们应该更好地继承和发扬前人勤学立志的优良传统,不断激励自己。同学们,让我们为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为报答祖国,为建设繁荣富强的中国,更加勤奋地学习吧!

下载毛泽东勤学故事演讲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毛泽东勤学故事演讲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勤学爱国故事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道德讲堂。道德讲堂,讲述身边好人的道德故事。它的内容包含八个方面——自强、厚德、崇俭、尚义、守信、明礼、报国、尽孝。......

    忍让、勤学故事

    忍让、勤学的故事张良取履 【原文】 良尝闲从容步游下邳(pī)圯(yí)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yí)下,顾谓良曰:“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

    勤学的故事

    勤学的故事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

    勤学励志故事

    勤学立志故 事1 《陈平忍辱苦读书》 陈平西汉名相,少时家贫,与哥哥相依为命,为了秉承父命,光耀门庭,不事生产,闭门读书,却为大嫂所不容,为了消弭兄嫂的矛盾,面对......

    《勤学故事》读后感[大全5篇]

    当看完一本名著后,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吧,需要写一篇读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快来参考读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勤学故事》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苏廷吹火读书。“少不得父意,常与仆夫杂处,而好学不倦。每欲读书,总无灯......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古代文人勤学故事.txt精神失常的疯子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正常的疯子!古代文人勤学故事 刘绮燃荻读书. 梁代时彭城人刘绮.[早孤家贫.灯烛难办.常买荻折之.燃荻为灯".发奋读书.......

    勤学专题演讲稿(5篇范文)

    勤学专题演讲稿5篇【导语】演讲者把演讲的主要内容和层次结构,按照提纲形式写出来,借助它进行演讲,而不必一字一句写成演讲。其特点是能避免照读式演讲和背诵式演讲与听众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