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时期以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六项基本主张
新时期以来,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的六项基本主张
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30年的实践充分证明,我们制定和实施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顺应了时代潮流和历史趋势,把握了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从而推动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我们要继续长期坚持和全面贯彻这些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大政方针,继续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不断向前迈进。
胡锦涛指出,两岸关系历经风雨坎坷,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站在全民族发展的高度,以更远大的目光、更务实的思路,认真思考和务实解决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问题。胡锦涛强调,解决台湾问题的核心是实现祖国统一,目的是维护和确保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追求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的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民族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时代潮流。我们一定要以最大诚意、尽最大努力争取祖国和平统一。首先要确保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有利于两岸同胞加强交流合作、融洽感情,有利于两岸积累互信、解决争议,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提出六点意见。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核心利益。两岸在事关维护一个中国框架这一原则问题上形成共同认知和一致立场,就有了构筑政治互信的基石,什么事情都好商量。两岸应该本着建设性态度,积极面向未来,共同努力,创造条件,通过平等协商,逐步解决两岸关系中历史遗留的问题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两岸同胞要开展经济大合作。我们期待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推动经济合作制度化。两岸可以为此签定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实现优势互补、互惠互利。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两岸同胞要共同继承和弘扬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我们将继续采取积极措施,包括愿意协商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协议,推动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合作迈上范围更广、层次更高的新台阶。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两岸同胞要扩大交流,两岸各界及其代表性人士要扩大交流。对于任何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建设性意见,我们都愿意作出积极回应。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我们了解台湾同胞对参与国际活动问题的感受,重视解决与之相关的问题。两岸在涉外事务中避免不必要的内耗,有利于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对于台湾同外国开展民间性经济文化往来的前景,可以视需要进一步协商。对于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在不造成“两个中国”、“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过两岸务实协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海峡两岸中国人有责任共同终结两岸敌对的历史,竭力避免再出现骨肉同胞兵戎相见,让子孙后代在和平环境中携手创造美好生活。为有利于两岸协商谈判、对彼此往来作出安排,两岸可以就在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展开务实探讨。为有利于稳定台海局势,减轻军事安全顾虑,两岸可以适时就军事问题进行接触交流,探讨建立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
第二篇: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李树文)
2011年以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2011年以来一年多是两岸关系承前启后的关键性的一年多,两岸关系维持稳定、有序、良性的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的局面。2011年后一年来,两岸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不断累积,两岸经济关系在ECFA后续协商及实施过程中稳步取得实质性成果,两岸各界大交流的内涵逐渐充实。尽管岛内各政党为争夺2012年“大选”而对两岸政策多有着墨,使两岸关系面临复杂态势,但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始终是岛内的主流民意。
一、两岸政治基础进一步巩固,政治互信持续增进
(一)两岸共同反对“台独”、认可和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基础愈加稳固。
2011年后一年来,大陆方面继续全面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12.31”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突出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这一政治基础在两岸互动中的核心地位,台当局对此亦呼应,一度在岛内掀起对“九二共识”的大论战,有效增强岛内民众对“九二共识”的认同和坚持。一是大陆高层持续表态,凸显“九二共识”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中的核心地位。2011年11月,胡总书记在美国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强调,“九二共识”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贾庆林主席也多次在公开场合称,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首要关键是“把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作为政治基础”。2011年11月,国台办主任王毅也明确指出,“九二共识”不容否认,两岸关系不容倒退。二是马当局也给予回应,不断巩固“九二共识”在岛内的认同。马英九多次在重要集会场合及接受岛内外媒体采访时重申,“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持续发展的关键、是两岸协商的基础”,并明确指示各“部会”公文应使用“中国大陆”或“大陆”,禁止独称“中国”。“陆委会主委”赖幸媛明确表示,在台湾支持“中华民国宪法对两岸定位的规范”等同于支持“九二共识”。2011年8月底至9月间,岛内社会一度掀起关于“九二共识”的论战,“行政院”、“陆委会”、国民党籍“立委”等均集中表达捍卫“九二共识”的立场,岛内主流媒体持续跟进表态支持,进而使岛内民众清晰、客观地认知“九二共识”,夯实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台湾2012年领导人选举结果说明了“九二共识”逐渐被大多数台湾民众所接受。2012年1月14日晚,台湾2012年领导人选举结果揭晓,国民党候选人马英九以689万票,51.6%的得票率获得连任。挑战者民进党候选人蔡英文以落后马英九约80万票而落选,同属泛蓝的亲民党候选人宋楚瑜屡败屡战,又一次由于弃保原因,仅得36万票。这次“总统”选举结果说明了 “九二共识”逐渐被多数台湾民众所接受。在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之前,“一个中国”意识就是台湾社会的主流意识,只不过这个“一个中国”是指“一个中华民国”。那个时候,台湾主流媒体经常宣传大陆是属于“中华民国”的“匪区”,“反攻大陆”是台湾军民的神圣使命。
1991年2月,两岸之间的民间交流愈加活络。为了解决两岸交流所遇到的公权力如何承认的问题,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共同以口头方式确立了一个中国原则,不去深究这个“一个中国”的内涵为何,这只是双方的默契,并未将“九二共识”付诸文件,这就为民进党及“台独”分子否定“九二共识”提供了借口。
20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在李登辉当局和陈水扁当局长期操弄“台湾主体意识”下,台湾民众的“一个中国”意识被扭曲成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意识,造成了承认“九二共识”就会出卖“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利益。
马英九政府自2008年5月执政以来,两岸和平发展取得了世人普遍肯定的成绩。虽然马英九承认“九二共识”,但他更强调的是“一中各表”,这种各表很容易被曲解为一个“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大陆”,另一个“中华民国在台湾”,由于马英九政府近四年间沉湎于“以台湾为主”,既“不独”又“不统”,没有很好地向台湾民众正确引导“九二共识”的真实意涵,因此,马英九只要一强调“九二共识”,就立刻被民进党攻击为“卖台”。
大陆一贯坚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原则”从未动摇过,2008年5月以来,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签署了十多项协议,达成了许多共识,两岸实现了“三通”,陆客、陆资、陆生来台,大陆惠台政策接连出台,台湾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受惠于大陆让利,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台湾民众不可能体会不到,两岸和平发展已经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
这次选战打到最后关头,变成了捍卫“九二共识”的关键战役。一方面,马英九政府不断宣导自己在两岸关系所做出的丰硕成果,另一方面,众多本土知名企业家和社会名流接二连三地表态承认“九二共识”,呼吁大家要珍惜三年多来的两岸和平发展的成果,这就大大提升了马英九政绩。台湾许多民众也充分认识到如果选择了主张所谓“台湾共识”蔡英文,无疑会让两岸关系大大倒退,升斗小民的利益必将受到损害。
在选战后期,台湾中南部许多果农,许多石斑鱼养殖户,甚至砂石业者,这些以往都是民进党的忠实支持者,他们逐渐认同于“九二共识”,纷纷在选战中转向。结果,蔡英文在台湾中南部的得票不如预期,马英九在台湾中南部只是小输,说明了“九二共识”开始在台湾,特别是中南部民众中蔓延开来。
马英九此次选战起初打得很辛苦,原因在于他不敢高举“九二共识”,深怕被对方攻击为不爱台湾,是“卖台”,2011年10月,马英九刚释放出两岸有可能签署和平协议这个风向球,一遇到民进党的攻击,他就立刻收回去。到了选战最后关头,这么多企业家集体支持“九二共识”,马英九及其国民党才士气大振,一鼓作气,携着强大民意打赢了这场牵系台湾未来能不能实现“黄金十年”的选战。
可以预断,经过这场“大选”,“九二共识”在台湾摆脱了污名化,越来越多的台湾民众会更加认同 “九二共识”,马英九的新一届政府在处理两岸关系中会更加积极,甚至有可能在文化、教育方面进一步加快“中国化”,让台湾社会逐渐形成“台湾意识”从属于“中华意识”的观念。“九二共识”成为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民进党如果还想重新上台执政,就必须面对民意,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摒弃“台独”思维,认同“九二共识”。
(二)两岸高层互动顺畅,不断累积两岸互信。
2011年5月,胡锦涛总书记、贾庆林主席先后与参加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的国民党荣誉主席吴伯雄会面,胡锦涛对吴伯雄率团赴成都出席第七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之后来北京访问表示欢迎,对论坛成功举办表示祝贺。胡锦涛就推动两岸关系发展提出四点意见:第一,要继续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大局;第二,要继续维护国共两党、两岸双方的良性互动;第三,要继续稳步推进两岸交流合作;第四,要继续保障台湾基层民众共享两岸交流合作成果。吴伯雄表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双方共同巩固。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经贸合作是两岸手携手,文化交流是两岸心连心。3年来两岸交流持续扩大,协商积极进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已走在历史正确的道路上,不应该受到阻碍,更不能倒退。我们要珍惜已有的成就,克服存在的困难,继续奋勇前行。
2011年8月和11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美国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两次与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会面。2011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美国夏威夷州首府檀香山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会见了中国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胡锦涛说,3年多来,在两岸双方共同努力下,台海局势发生重大积极变化,两岸关系开创出和平发展新局面。事实证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同胞共同意愿,符合中华民族整体利益,方向是正确的。两岸双方应该继续努力,牢牢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主题,巩固反对“台独”、认同“九二共识”的共同政治基础,把两岸关系良性发展势头保持下去。胡锦涛同志强调,“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两岸官方正式授权的民间团体达成的,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九二共识”的精髓是求同存异,这体现了对待两岸间政治问题的务实态度。认同“九二共识”是两岸开展对话协商的必要前提,也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为了保持台海形势稳定,为了两岸民众福祉,双方应该继续坚持和维护“九二共识”,增进政治互信,继续引领和推动两岸关系开辟新的前景。连战表示赞同胡锦涛总书记的意见。连战说,近年来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两岸关系呈现政治和平发展、经贸互惠交流与社会融合互动的新局面,令人非常欣慰。坚持“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是两岸经贸互惠与繁荣的基石,也是两岸政治互信的凭借。期望双方搁置争议,求同存异,为两岸人民的福祉作出更积极的贡献。会见中,连战转达了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对胡锦涛总书记的问候,胡锦涛也请连战转达对马英九的问候。
两岸高层保持了密切的互动,两岸经贸论坛等党际交流平台运作稳定、良好,为两岸关系其他方面的交流发挥重要的先导作用,亦进一步巩固和增进了双方政治互信。
(三)两会制度化协商应需召开,稳步向前迈进。
两岸两会始终保持着良好的沟通,并根据两岸交流的发展与需求适时适宜地进行各类磋商。2011年2月底,海协会长陈云林首次深入台湾南部绿营执政县市参访,考察两会签署协议的具体实施成果。在日本发生福岛核电灾害后,2011年10月的第七次“陈江会”为维护两岸同胞的健康与安全签订了《两岸核电安全合作协议》,并就两岸产业合作等达成多项共识。2011年后一年来,两会协商充分体现了“因时制宜、高效专业、紧贴民生”的特点,不仅开辟了两岸深化互利合作的新前景,而且进一步加强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保障,使协商化解分歧、合作取代对抗、发展共创双赢的理念深入人心。
(四)两岸务实处理台参与对外活动等敏感问题,成为两岸互信累积的重要佐证。
双方在坚持“九二共识”政治基础上,本着“搁置争议、建立互信、良性互动”的精神,以增进台湾同胞福祉为依归,共同妥善处理台对外关系等议题。2011年7月,台湾驻港、澳机构均更名为“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港台、澳台关系取得“突破性进展”。此外,两岸继续灵活处理了台出席世界卫生大会、亚太经合会等问题,这些都是两岸互信增进的重要表现。
二、两岸经贸交流正常化、制度化、自由化进程更加深入
(一)以落实ECFA为主线确保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更加稳固。
ECFA早期收获计划于2011年元旦正式起步,2011年1月6日,两岸在“两会”框架下成立了“两岸经济合作委员会”(简称“经合会”),专门负责ECFA签署后两岸经贸事务的协商,先后召开了两次例会,取得了丰硕成果。“经合会”的成立是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化的重要进展,对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地处理两岸经济合作起到了关键性的平台作用。
(二)两岸经贸迅猛发展,合作层次逐渐深化。
1、两岸双向贸易、投资均大幅成长。
两岸依据ECFA通过三个阶段的降税达到零关税,为两岸尤其是岛内相关业者减免了大量税额,为两岸经贸双向交流提供了强劲动力。据商务部统计,2011年1-10月,大陆与台湾贸易额达1331.2亿美元,同比上升12.2%,大陆对台出口为294.8亿美元,同比上升24.3%,自台湾进口为1036.4亿美元,同比上升9.1%。
2、两岸服务贸易深度开放。
大陆向台湾开放了会计、信息、银行等11项服务业,台湾则向大陆开放了9项服务业,尤其是台“金管会”于2011年12月批准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在台北筹设分公司,成为两岸金融业深化双向交流的重要里程碑。两岸服务业向纵深领域的开放,不仅便利两岸各类企业融资和居民消费生活,更为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增加了新动力。
三、两岸其他交流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局面更加凸显
(一)两岸文教交流逐步向纵深迈进。
1、两岸文化交流内涵与层次更加深化。
2011年5月,极富中华文化特色的稀世画作《富春山居图》在分隔62年后于台合璧展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随后,文化部副部长、中华文化联谊会会长赵少华赴台参观画作展览,并与台“中华文化总会会长”刘兆玄会面,就继续促进两岸文化合作协议的签署交换意见,进一步为实现两岸文化合作制度化铺垫。2011年9月,两岸的文化促进会签订协作备忘录,共促两岸文创产业发展。2011年10月,第四届两岸文博会在厦门举行,成为迄今为止两岸规模最大、质量最高文化产业合作平台,对两岸共同弘扬中华文化发挥积极作用。
2、两岸教育双向交流更趋平衡,尤其是陆生赴台取得突破。
“陆生三法”修正案在2010年经台“立法院”通过后,2011年台首次拟招收约2000名,最终确定招收大陆本科生1015人、硕博士生248名,录取率达65%,为陆生赴台攻读学位开了好头。同时,大陆进一步放宽高校免试招收台高中毕业生的标准,由“学测”的“顶标级”扩大至“前标级”,有力增强台生来陆就读的动力。
(二)两岸人员往来规模逐步扩大、领域更加宽广。
1、人员交流规模更加扩大。
2011年6月,大陆居民赴台个人自由行正式启动,北京、上海、厦门成为首批试点城市。2012年2月9日,台旅会、海旅会在香港完成陆客赴台自由行开放城市新增8城市协商,据了解,双方已经对新增8城市有共识,将会开放天津、南京、广州、杭州、重庆、成都、西安和济南。2011年7月,福建省居民赴金、马、澎地区个人游亦开启,标志着两岸双向、直接、全面、对称、正常化的民间交流已然拉开序幕,有利两岸民众增信释疑,促进感情融合。
2、人员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除了旅游外,两岸人员交流内容较以往有新特点。如大陆省市参访团在经贸交流方面更注重“长线合作、精细互动”,文化交流分量明显增强,交流对象凸显“向南走、向下沉”的特点,进而使两岸人员交流的内涵更加丰富,增进情感的效果更加显著。
(三)两岸民间交流尤其是基层及青年互动更加频繁。
1、两岸民间交流蓬勃发展。
2011年6月,第三届海峡论坛在福建成功举办,论坛突出了“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点,进一步拉近了两岸民众的纯朴情感,强化了两岸“同根同源”的民族认同感。贾庆林主席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三年来,论坛坚持民间性、大众性、广泛性的特色,内涵不断丰富,形式不断创新,影响不断扩大,已成为两岸民间交流的重要平台和知名品牌。他强调,两岸同胞自觉行动起来,共同呼吁四个“一定要”,即一定要前进,一定要稳定,一定要团结,一定要共赢。他希望两岸各界人士要切实打牢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不断扩大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努力推进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着力促进两岸基层的对接与互动,积极把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难得机遇。
第三届海峡论坛较往届呈现五大新的亮点:
第一,台湾各界乡亲踊跃参与。台湾22个县市、32个界别、上万乡亲参与了各项活动,其中来自基层的约占90%,来自中南部的约占70%,多数民众是第一次来参加海峡论坛,其中不少还是第一次来大陆。
第二,基层心声充分展现。“基层”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头号关键词。论坛凸显基层的交流特点,注重“聚焦基层,共享成果”,围绕基层民众的需求展开系列活动,论坛大会发布政策措施着眼于广大基层民众的福祉。从福建湄洲妈祖祖庙前虔诚的两岸信众,到台湾特色庙会上其乐融融的市井人生;从大陆台湾农民创业园热火朝天的丰收景象,到阿里山、日月潭等台湾景区络绎不绝的大陆游客„„两岸大交流、大融合、大发展的历史进程,充分展现了两岸同胞的创造力和主人翁精神,让两岸更多的基层民众走到前台来,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唱大戏,多唱好戏。更多倾听基层民众的声音,了解基层民众的需求,依靠基层、服务基层、造福基层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最强音。
第三,特色庙会精彩纷呈。台湾特色庙会是第三届海峡论坛的一大亮点,庙会荟萃台湾10个县市的夜市美食,展示台湾13个县市的名品特产,近200种台湾特色小吃及近千种特色产品令人目不睱接。展演闽台民间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参加庙会的民众饱览台湾民俗风情。台中市九天民俗技艺团、桃园县和成八音艺术团、云林县电音三太子乐队、台湾少数民族表演队与福建厦门、漳州、龙岩、泉州等地民间演艺人员同台进行了精彩的表演。庙会举行期间,参观总人数超过160万人次。台中市、桃园县和屏东县利用庙会的平台,分别举办了专场推介会,福建省和厦门市、漳州市、龙岩市领导和农业、经贸、旅游行业代表人士共1000人分别参加了推介会。
第四,惠台政策彰显海西先行元素。在第三届海峡论坛上发布的一系列惠台新政策中,海西先行的元素尤为突出。《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内出台,与国务院2011年3月批准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相叠加,并在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方面实施一系列先行先试的政策;福建又新增福州福清、泉州惠安两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大陆拥有台农创业园最多的省份;福建马尾和青礁、白礁慈济宫获设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新政中,厦门成为第一批试点三城市之一,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个人旅游也获双方同意开放。新闻出版的五条惠台政策,全部在福建先行先试,促进两岸新闻出版业合作发展。福建省还就加强两岸农业合作、平潭开放开发、落实《海峡两岸医药卫生合作协议》、依托媒体开通面向两岸同胞的服务热线等方面出台了先行先试的举措。
第五,活动实效更加显著。论坛着力服务基层、关注民生,多办实事。王毅主任在论坛大会上表示,从2011年7月1日起大陆方面将全面下调台胞来大陆签注收费标准,总体降幅达50%;两岸双方还商定大幅增加客运航班,班次总量每周达558班,一举增加50%以上;新增4个台湾农民创业园,鼓励大陆各省市到台湾基层采购农渔产品和特色产品,台湾居民可以在大陆申请登记为个体商户等等,这些都是针对当前台湾基层最关心的问题充分释放大陆的善意。论坛还为两岸草根架起一座“心”桥,让更多的两岸民众围绕两岸生产、生活热点,相互交流,表达心声,达到共识,共享两岸和平发展成果。两岸中医药界在论坛上签订了5项协议,在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内举行海峡两岸中医药博物园奠基仪式,共建两岸中医药博物园;签订了两岸东、金、澎三岛旅游合作协议;在海洋论坛上两岸就海洋领域灾害观测预报体系提出合作5项建议;两岸红十字组织共同探讨构建灾害互援机制;签订两岸9个姓氏源流研究社团交流合作协议;签订海峡商会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两岸影视业合作项目4个;工会、妇女、青年、侨界、金融、农业、佛教等都建立了互访联谊、常态交流的合作形式;东山还签约合作项目13个,总投资超351亿人民币;福建省三明市与台湾对接乡镇共达成52项合作协议,协议金额2.5亿多美元。同时,两岸医事交流合作协会、两岸互联网交流委员会、两岸经贸文化发展协会等民间自发组织的交流平台相继成立并运作顺畅,促进两岸民间互动更加热络。
2、两岸基层交流程度加深。
有“中国首善”之称的陈光标组织“感恩团”入岛济贫行善,直接与岛内基层民众互动,台湾民意代表交流团登陆与大陆民众交流,首次两岸乡镇区长活动、第三届两岸乡村座谈等广泛开展,不仅深化了两岸基层合作的程度,增加了两岸民众的相互了解,而且有效厚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3、两岸青年交流更加活跃。
2011年7月,两岸万名青年大交流主题联合活动在北京隆重举行,胡总书记亲切看望两岸青年朋友并寄予深情期望。此外,“南京大学周”等两岸高校青年交流会、第九届海峡青年论坛均首次移师台湾举办,两岸青年交流在两岸往来中的地位与分量逐渐凸显,不断累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长远动力。
四、岛内主流民意坚定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一步压缩“台独”势力的空间
(一)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不断增强。
2011年后一年来,随着两岸关系大开放、大交流、大发展的格局逐步深入,尤其是大陆惠台措施更加细致、更具针对性、更顾及岛内民众切实需求,越来越多的岛内群体、行业、地区在两岸关系深化和解、交流过程中获得实际利益,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逐步强化。
(二)民进党被迫不断模糊“台独”路线。
面对岛内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强劲声音及国际社会对两岸和平稳定现状的肯定,为争取2012年“大选”胜选,民进党在蔡英文主导下不得不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调整。
1、坚持“事实台独”立场上试图以“台湾共识”化解“九二共识”的压力。2011年年以来,民进党内有意角逐2012年“大选”的蔡(英文)、苏(贞昌)、谢(长廷)、吕(秀莲)等“天王”便陆续抛出两岸政策新论述,蔡英文更是精心炮制代表其两岸主张的“十年政纲”,并于2011年8月出炉,政纲主张“一边一国”的立场,但只字未提“台独”二字,抛出所谓的“台湾共识”,声称“九二共识虽不事实存在,但可纳入台湾共识以民主程序进行讨论”。2011年下半年随着“大选”选情日趋胶着,蔡甚至抛出“中华民国即台湾,台湾即中华民国”的言论,极力向中间路线靠拢。
2、对两岸关系采取“政经分离”立场,企图“要经去政”。
民进党从过去坚决反对ECFA及其他两岸交流,到抛出“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模糊论述,主张“建构两岸和平稳定互动架构,维持稳定的建设性双边关系”,“不要一中、但要和平、要红利”的意图明显。
3、绿营地方人士务实赴大陆交流频率增高。
民进党籍云林县长苏治芬、屏东县长曹启鸿及部分基层民意代表不断来大陆推销农、副产品与交流,前民进党籍高雄县长杨秋兴2011年内更是两次登陆,显示绿营内部对如何处理两岸关系逐渐出现分歧。
五、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仍存在不少难题
(一)以民进党为首的“台独”势力仍不断给两岸关系增加困难。
1、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短期难以实现突破。
2012年1月14日,民进党主席蔡英文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之后,民进党内希望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此起彼伏,不少人据此认为民进党此次两岸政策调整已经箭在弦上、势在必行。其实,民进党历史上也多次出现选举败选后党内要求检讨两岸政策的声音,但绝大多数都是“光打雷不下雨”。这次党内要求反省的声浪看似很大,但最终恐怕也难免“雷声大雨点小”的结局。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难以在观念、现实、时机上实现突破。
(1)观念上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要想从根本上调整两岸政策,就必须解放思想,大破大立,针对“台独党纲”、“九二共识”等核心问题进行务实处理,突破“台独基本教义派”的制约。谢长廷提出“即使是‘台独党纲’,没什么不能修”,“民进党两岸政策应该往中间靠拢”,是一种积极的思考方向。但从目前来看,这种声音在民进党内还并非主流,主要是因为很多民进党人在观念上还是认为,“台独党纲”是不能撼动的“神主牌”,民进党不能放弃“台湾是主权独立国家”的立场,依然不甘心、不放心将“台独基本教义派”及其支持者拱手让给“台联党”。他们担心一旦民进党改变“台独”立场,不仅得不到深绿民众的支持,无法巩固基本盘,也难以获得中间选民的认同,变成“两面不讨好、里外不是人”,“台联党”就会趁虚而入,取而代之,民进党甚至可能面临分裂或解体的危机。这种观念不改变,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不可能有大的调整。
(2)出于现实考虑,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调整要承受和突破台湾政党政治和政治斗争的现实压力。台湾是实行政党政治的地区,民进党虽然败选,但依然声称要扮演“坚定的反对党”和“政治制衡者”的角色,有时候甚至不惜要“为反对而反对”,以凸显民进党作为“反对党”存在的价值。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民进党在两岸政策主张上必须与国民党有所区隔。一些民进党人士担心,民进党如果真的在两岸政策上与国民党趋同,会让选民认为民进党丧失“民主精神”,丧失了自己的政党特性,从而失去他们的支持。而且,两岸议题往往是国、民两党政策分歧最严重、冲突最激烈的领域,也最能够为民进党政治人物赢得“镁光灯”和新闻版面。因此,从政治现实的角度考虑,民进党的两岸政策也不可能完全向国民党靠拢。
(3)时机上考虑,短期内难以实现突破。
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在时机上必须抛弃过去那种“只为选举而调整”的考量。回顾过去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要求民进党两岸政策检讨的声音,往往出现在败选之后,而民进党两岸政策调整的行动则大大滞后,往往出现在选举之前,体现在候选人的选举政见之中。这就使得民进党的两岸政策检讨沦为一种为选举考量而进行的策略性调整,不仅无法取信于大陆,也让台湾人民不放心。这次民进党败选后,虽然党内立即出现了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但还是有不少人认为,两岸政策检讨并非迫在眉睫。其中有两个主要理由,一是民进党内的权力结构面临重组,这是首要任务,还顾不上检讨两岸政策;二是台湾今后两年没有选举,2014年的选举也是地方选举。第一个理由尚可理解,而第二个理由就充满选举考量,说到底还是要等到2015年下一任候选人出现后,才要提出两岸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内容。
由此可见,如果民进党依然不改变“台独”理念,依然从选举需要和政治斗争的角度看待两岸政策,就难以将此番党内要求反省两岸政策的声浪转化为调整两岸政策的行动。
2、少数“极独”势力仍不放弃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
包括台联党、深绿团体等恶意污蔑两岸关系改善取得的成绩,尤其对中南部民众会产生较大的蛊惑。
(二)美、日等国际反华势力仍不时对两岸关系进行干扰。
美、日等国虽表示乐见两岸关系改善,但极不愿看到两岸关系发展过快过密,尤其对涉及两岸政治议题的协商十分敏感。美国在2011年推行所谓的“战略东移”、“重回东亚”,极力在东亚扩张影响,矛头直指中国,给台海局势带来不稳定因素,特别是美于2011年9月公然对台进行升级F-16A/B战机等高达58.52亿美元的军售案,严重干涉中国内政,严重干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