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京纽约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他山之石:东京纽约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2010-12-27 09:41:39
浏览 1329 次 | 评论 2 条
【编者按】:对于治堵,五花八门的政策出了许多,暂不论面上成效,红色的道路在显示屏上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有了句新的口头禅:堵着呢!在各种政策还没有显示出成效时,我们不妨看看,东京、纽约、香港,为什么不堵车?
东京:议员上下班都乘公交地铁
堵车值:整个东京地区的人口是1300万左右,面积是2155平方公里。北京地区的人口大约2000万人,面积是16807平方公里。北京的面积是东京的8倍,人口只是东京的近两倍。按照最新数字,挂有东京牌照的汽车有462.8万辆,在北京上牌的汽车是471.1万辆。也就是说,北京的人口密度只是东京的1/4,人均汽车保有量是东京的1/2。
体验者:吴强
身份:留学生
东京也曾有过不堪回首的大堵车时代。那是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正处于鼎盛时期,企业活动频繁,业务往来密集,街上的车辆自然也就拥堵不堪。
当年工作日的白天,东京街头的车辆时速在10公里以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然而东京并没有尝试过诸如“单、双号限行”、“尾号限行”、“限上牌照”、“错峰上班”等措施,也没有听说过哪种类型的车在特定的时间段不能进入或通过市区。在东京市区,只要是车,无论是私家小轿车还是大型货车、运土方的卡车,都有在路上平等行驶的权利。
“东京有些路段还是堵的,但是绝没有北京这么夸张。”2009年,吴强到东京攻读硕士学位,对东京的交通状况他这样评价。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除了被称为“毛细血管”式的立体化地面交通外,就是东京便利、准时、相对便宜的地下轨道交通系统。
吴强初到东京,看到像蜘蛛网一样的地铁线路,他第一感觉就是“太强大了”。如果没有本地同学的指点,他说自己可能都不知道究竟该坐哪条线。
住在杉并区的永福町,要坐井之头线到明大前,然后在明大前换JR山手线,坐到新宿„„吴强每天都重复着这样的求学过程,全程22分钟。而吴强的老师—米雪千寻家中虽然有车,但每天也是坐地铁上班,因为500米之内就能找到地铁站。
吴强说,东京的上班族都依赖公共交通上下班。近20条线路把整个东京覆盖得严严实实。据了解,在早高峰时的东京市中心区,有91%的人乘坐轨道交通工具,而乘坐小汽车的仅为6%。
除了线路多,换乘方便和准时也是东京地铁的一大特点,99%的线路换乘都不需要走上地面另寻入口,均可于三四分钟内完成。
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搭乘公共交通?方便快捷是其一。吴强在东京还发现,东京的公共交通有很多人性化的地方,这是一些国内交通不能比拟的。
先说说公共汽车。吴强发现每当一辆公共汽车停到公车站后,司机就会按一个装置,这时车身就会倾斜一些,上下车台阶和路面台阶就会尽量贴近。原来这是为了方便上车的老人,以免磕碰。
而每天吴强搭乘的地铁人性化措施更不少:地铁站里一般装有镜子,以供工薪族或者需要的人整理仪容仪表;地铁里还有专门的时刻表,这是因为日本地铁都很准时,所以时刻表都印在一张小纸上给乘客看;地铁列车里还有一节车厢中的其中一排位子专门留给孕妇„„
关于换乘,更是方便—不管是市内地铁换乘市内电车,还是由市内电车、地铁换乘城郊电车或新干线,大都在站内就可实现。不少车站出站口直通大型商场、大型娱乐场和公司大楼,避免了人流二次拥堵,对缓解路面交通压力非常有效。
治理交通,高昂停车费是一个狠招。在吴强居住的地方附近,停车费一天高达1200到2400日元(100到200元人民币)。他的老师米雪千寻更是因为停车费太贵而放弃开车,因为他们的学校在新宿,那可是东京的中心地带,“一个是贵,另外一个是实在没地方停。”东京的白领上班族,一般都是周末出去郊游才用私家车。
据介绍,东京停车场的费用一般在每月2万至4万日元之间,相当于一个普通职员月收入的十分之一。出门办事停车一般100日元只能停15分钟,如果在新宿、品川等大站附近停车,费用更高。因此,日本农村家庭汽车拥有量远远超过东京等大都市的家庭汽车拥有量。
而吴强还了解到,东京的各大会社都有这么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公司“常务”以下的高级管理人员,上下班不准乘坐专车,只能乘坐电车或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实际上,不仅是“常务”等高级管理人员,许多议员上下班或办事也都是乘坐电车或地铁的。
吴强在大街上还发现不少停车监督员,这些人大多是退休的老警察,两人一组,配备数码相机和记录仪器,发现违章的车辆就拍照贴条,一次罚款1.5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00元),扣2分(日本驾照满分6分)。吴强说,重罚让东京的车流畅通了不少。
交通拥堵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路面交通秩序混乱。吴强在东京看到的都是彬彬有礼的司机,这或许也是东京交通状况“还可以”的一个原因。
同样是开车,在东京和北京的驾驶心态完全不同。东京开车“心平气和”,开到目的地完全能够做到血压不升,心跳不变。而在北京驾车则需要始终保持一种“时不我待、见缝插针”的“战斗精神”。例如,在主干道上行驶时,需要下辅路的车辆很早就变线到慢车道上排队,虽然此车列行进缓慢,但并不影响其余车道的畅通。而且出主路车辆与辅路直行车辆实行间隔各走一辆的做法,避免了靠“技术”进行贴身逼抢的危险方式。
此外,日本人驾车“礼让”精神贯彻得很到位,绝没有看见前车打灯并线后车却紧踩油门的怪现象。
被让的车辆也都会闪两下双蹦灯以示感谢。有调查显示,用双蹦灯表示“谢谢”或“抱歉”,对于缓解后车被加塞儿后的不爽心态具有明显“疗效”。
吴强认识的一位常驻北京的日本记者曾说过,北京的司机总是埋怨政府路修得少、车道不够宽、道路设计不合理。其实北京多数道路都很宽,几条环路的作用也很大。但可惜的是所有人都在抢,如果开车时能按规矩来,让一秒而不是抢一秒,北京的堵车和事故可能会减少四分之一。
纽约:流行自行车
堵车值:纽约人口的数量和密度和北京也相当。其实纽约并不是一个好的范本,在交通问题上远不如欧洲一些城市解决得好。但这么一个“中等生”,并没有北京那么严重的交通问题。让北京现在就追随哥本哈根等这方面的“优等生”恐怕要求太高,“不符合中国国情”。但追上纽约,应该是个很现实的目标。体验者:薛涌
身份:旅美学者
我去纽约仅仅是短暂旅行或路过而已,印象都不太好。太大,太乱,公共交通特别是地铁显得十分破旧。朋友告诉我,别看地铁这么破破烂烂,不好看但很好用。确实,在纽约坐地铁,从来没有不便之处。虽然纽约满街是车,但只有48%的纽约人拥有机动车,据说这个比例是美国各大城市最低的。另外,只有30%的人开车上班,因为公共交通更快更便宜。这证明,纽约也有拥堵的问题,只是没有北京这么严重而已。前市长布隆博格2007年曾提出效法伦敦在曼哈顿地区收拥堵费,但被政治既得利益集团所阻挡,难以实施。不过,出入曼哈顿的消费客流仅有6%是开车的。因为公交的便利,街上的拥堵相对变得更好忍受些。
纽约的地铁四通八达,长达一千多公里,再加上通勤列车、轻轨、城际列车等,轨道就成了交通的主力。据一项2006年9月的统计,每个工作日乘坐地铁的乘客有507万多人次,如果再加上公共汽车,这个数字就变成了761万人次。
另一个值得注意之处就是自行车。中国本是自行车之国,美国一向很少有人把自行车当交通工具,骑自行车往往都是体育锻炼。但是,这几年趋势大转。纽约的骑车人如今已经超过20万,每日有65万人次骑车出行。另外,城市交通部门估计,滑旱冰的比开车人数量多一倍,也就是40万左右了。目前城市的自行车道有680公里之长。其中,曼哈顿的水畔绿道长达51公里,大致相当于二环路的两圈多,完全和机动车隔绝。北郊的自行车专用道,则长达70公里左右。根据目前的规划,纽约的自行车道到2030年将扩张到2900公里,接近现有地铁里程的三倍。
另外,纽约还有500名左右的职业三轮车夫,2005年的载客量达百万人次。全加起来,纽约人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已经在各种交通中占21%。相比之下,北京的自行车出行率仅17.9%。现在北京满街汽车,纽约也许马上就要满街自行车了。
老实说,纽约仍然遭受着堵车之苦,出入曼哈顿收拥堵费是明智之策。这一政策“胎死腹中”,实在是个遗憾。不过,因为纽约的公共交通发达,更因为自行车越来越流行,日后开车的人减少,拥堵费还真可能会成为不必要的措施。
香港:人性化交通
堵车值:香港的公路总长至2008年为2040公里,车辆总数57.5万辆,平均每公里道路承载约275辆汽车,是世界上道路交通密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先天”虽不足,堵车却不严重,香港市区平均车速多年均保持在30公里以上。尽管每天也有车流量大的高峰,但除非发生事故,极少出现路面被“堵死”的情况。香港的“秘诀”不在于加建拓宽道路,而在于以通畅为目标的高效交通管理。
体验者:何三畏
身份:媒体工作者
香港是一个700多万人拥挤在1100平方公里的地方上的城市。人多地少,高楼林立。你甚至可以设想,密集的高楼里的人们在上下班的时候走出来,会把它窄小的街道铺满。而它地形格外“复杂”,某些山势之陡,超过重庆,应该是“不适合人居”,可它山上也有高楼,到处住着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有让人羡慕的和谐交通。
我想这首先是因为它以人为本的城市设计。香港公共交通四通八达,密如蛛网,构思精巧,没有公共交通不能到达的地方。我凑巧一到就领略了香港交通的构造的先进性。接待我们的大巴司机居然不熟悉我们的目的地,开着车带领我们在一小块地方转来转去,同一个门牌号就让我们看见过三次。可是,竟然没有引起堵塞,也没有用多少时间。
在这样一个“地形不利”的地方,要让公交车“哪里都能去”,可不容易。香港有个别道口的建筑,一楼是敞开让路于交通的。这可不简单。内地城市在传统上是一个机关占一片,一个学校占一片,一个医院占一片,对应的,它们的“单位宿舍”又占一片,它们是自外于公交系统的。这种情况,在新时期迅速兴起的城市化运动中,不是削弱而是加强了,更使得每隔不远,就有气宇轩昂的大门拒绝公共交通。做大做强了的房地产企业,一开发一大片,也常常跟公共交通不对接,小区里面只要不是开自家车,总要走路好久,才能走到外面进入城市公交轨道。这样的城市建设格局,不得不到处设立单行道和禁行道。而一个单行道和一个禁行道,又给附近道路带来新的压力,一环一环地纠结下去。
再说香港的生活空间是如何“四通八达,密如蛛网和构思精巧”。我在回想“香港为什么不堵车”的时候,发现自己在那几天的会议里,基本没有去使用过公共交通工具!开会和住宿两地相隔一千多米吧,是一个弯来拐去的空中人行通道,来来回回几次从马路上空穿过。去商场买了两次东西,也是不跟汽车并行的人行道。这就想通了为什么“林立的高楼里进出的人们没有把街道铺满”。因为你要到什么地方去,经由人行道,基本就和地铁和公交对接了。出租汽车也不是那么难找,不是很远就有一个指定停车点。所以,从楼群里走出来的人们,就不会形成蚁阵似的“铺街”。
会后有一天去拜访师友,领略了香港的公交、地铁和出租车。出租车是“平民化”的,15港元,相当于人民币12元的起价,略高于内地某些城市。公交方便、有序、安静,车外车内都不拥挤。我特别想提一下“安静”。因为内地的城市公交,拥挤又“热闹”,自动广播系统像滑道的老唱片一样,对市民一遍又一遍地进行道德辅导:“市民朋友们,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劝人们给“老弱病残孕”让座,但等于是把人家并不愿意暴露的隐私拿来广播了一番。香港的公交为什么不搞“道德教育”呢?我的猜想是,作为一个交通公司,它不能假设自己的道德水平比“市民朋友们”高,也没必要认为自己有教育市民朋友的权利和义务,而市民朋友在车上也应该享有安宁环境。
还有一个问题是,香港贫富那么悬殊,有那么多名贵私车,难道就不开到街上去显摆吗?这个只能说我没有看到。可以想象的结论是,特别有钱的人应该不住在闹市,也很少有必要进市区。比较有钱的有时会在城里活动,但他可能越低调越方便。我在一辆人行通道看见过一位经常在电视里见到的先生,他好歹也是一个腕吧,如果他愿意,应该有能力开一个好车来闹市区分享一下“道路权”的。可是,他背着一个背包,混迹于大学生中间,显得很平常。他是故意的吗?我想,要是这个城市的规划设计是“车本主义”的,行人很不方便,他也只得开车了吧。另外,香港养车的成本很高,你要放着便捷的公共设施不享用,非得自己花钱投入交通工具,那是你的事情。这使公共交通更趋于平民化。
“畅通无阻的立体交通世界”是建筑出来的,更是管理出来的。在香港,至少一个不是很大的人物,是不会影响交通的。我是去参加一个人数很多的会议,来的也真有世界各地的大人物,可以想见,他们没有必须获得,也并不需要优先于市民的交通权,因为道路不堵,也不会因为他们的到来而添堵。可是,在内地城市,一个大人物的莅临会使交通一时停滞,因为要实行交通管制。所以,一个城市的交通问题,确实不仅仅是交通的问题。否则,交通也就很好管理,从而不成问题了。交通是一个城市的治理能力的体现,在“不堵车”的表面现象背后的东西才是重要的。
文:吴强/薛涌/何三畏登载于《博客天下》总54期
第二篇: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日本东京出席香港驻东京经济贸易办事处午餐会时
行政长官董建华在日本东京出席香港驻东京经济贸易办事处午餐会时的致辞全文(三月二十二日)
行政长官在日本东京的致辞全文 **************
以下为行政长官董建华今日(三月二十二日)在日本东京出席香港驻东京经济贸易办事处午餐会时的致辞全文: 各位嘉宾:
重临东京,我感到十分高兴。东京是朝气蓬勃、活力充沛的城市,能畅游此地,实在是赏心乐事。由踏出机场那刻开始,便可以亲眼看见和亲身感受东京的活力和 节奏。这里的建筑物宏伟壮观,街上行人熙来攘往,车辆川流不息,教我们知道,眼前的东京是全球杰出城市之一,今后亦然。从香港来到这里,我们仍有在家的感 觉。当我们遇上交通挤塞,这感觉更格外强烈。
港日两地在社会和经济方面均紧密联系。日本是香港人热门的旅游胜地,而日本 朋友也喜欢到香港观光。两地人民既向往彼方的文化,也欣赏彼方的美食。日本朋友占访港旅客人数百分之十以上,日本更是香港第三大贸易伙伴。去年,港日双边 贸易总额达370亿美元,比一九九九年高百分之二十一,增长相当可观。目前,有2 000多家日本公司在港营商,有18 000名日本人以香港为家。长久以来,日本朋友一直是香港最大的外籍社缌之一。
由于彼此关系密切,香港人十分关注日本的 发展。全球一体化的趋势和信息科技突飞猛进的发展给世界各地的经济体系带来新挑战。我们知道贵国也不例外,日本经济同样进入了经济调整和革新期。但贵国有 别于其它许多地方,即使面对种种挑战,根基稳如盘石。日本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系,外汇储备丰厚,冠绝全球,国内储蓄率之高,全球数一数二。在全球市场上,日本产品极受欢迎,以意念创新、质素优良和物有所值见称。最重要的一点是,日本取得辉煌成就,主要有赖国民坚毅、勤奋和团结的精神。过去数十年,凭覑国民 自强不息的特质,日本一次又一次创造出经济奇迹。今天,我看见日本国民仍具备这种优良特质。我知道在日本本国及海外地方,人们对日本经济复苏存有一些疑 虑,但我对日本人的传统精神充满信心,相信推行中的种种改革必有成效,日本经济定会恢复增长,实力更胜从前。
过去三年 半,香港也经历了一些重大的转变。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成立当然是其中一大转变。香港回归祖国,市民引以自豪。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人发挥坚毅不屈的 精神,按照《基本法》这小宪法的指引,在日常生活中充分体现「一国两制」的理念。落实「一国两制」的构思,在各方面都贯彻它的精神,断非小小的考验。香港 拥有健全的法治,市民享有各种公民自由,我们坚决奉行市场主导原则,政府协力提供各项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凭覑这些特质,香港成为独特而卓越的城市。我们 一直致力确保这些香港赖以成功的基本特质受到充分保障。在这些重要的管治课题上,我们决心坚定,全力以赴,今后也会抱覑这决心向前迈进。
亚洲金融风暴的冲击给香港带来另一重大转变。经济泡沫爆破,令香港陷入记忆中最严重的一次经济衰退。幸而凭覑香港固有的实力,包括自由开放的经济、香港 市民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配合政府为刺激经济而推出的财政措施,我们成功摆脱了困境,香港的经济得以从风暴中稳健地复苏过来。去年,香港经济增长百 分之十点五。我们预计今年经济增长可达百分之四。当然在某程度上,香港的经济表现会受到美日两国经济情况的影响。
资金和 人才不断流入本港,是人们对香港经济仍然信心十足的明证。一九九九年,海外投资者在香港的直接投资额为230亿美元,在亚洲区内位列第二,仅次于中国内 地。二零零零年一月至九月,海外投资者在香港的直接投资额更超逾330亿美元。此外,每年数以千计在回归前移居外地的香港人回流。
我们了解到在知识型经济中,信息科技对我们的未来至为重要。在政府和私营界的策动下,香港人发挥积极进取、不断创新的精神。过去两年,我们看见不少信息 科技软件公司和新兴企业纷纷在香港成立,有如雨后春笋。在香港,私人计算机的渗透率高达百分之五十;每十名香港人当中,便有八人拥有无线电话,比例之大,全 球数一数二。我们也了解到,要确保信息科技业在香港蓬勃发展,我们必须致力保护知识产权。过去数年,我们修订法例,使规管工作更见严密,并加强执法行动,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罪行。此外,我们又展开广泛的教育及宣传计划,提高市民对知识产权的意识,培养尊重知识产权的文化。我们的工作已渐见成效。
旅游业是另一重要范畴。我们会加倍努力,把香港发展为旅游中心。我们把更多注意力集中在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旅游上。这两方面都是日本旅客所感兴趣的。香 港素以购物和美食闻名,但今天,许多旅客也想看看香港另一面的特色:香港郊野公园林木青裢密茂,离岛风光秀丽怡人。大部分人也不知道,香港百分之四十的土 地已划作郊野保护区,对热爱大自然的朋友来说,绝对是一个好去处。维多利亚港是香港最重要的天然资源之一,我们会替海滨一带换上新貌,加以善用。
在应付两大挑战之余,我们并没有忽略香港更长远的发展。三年前,我们成立策略发展委员会。我们参考该委员会的意见,决意进一步发挥香港和内地的优势,定下目标,把香港发展为中国最重要的城市之
一、亚洲的首要国际都会,地位足可媲美东京、欧洲的伦敦和美洲的纽约。
事实上,香港已具备不少足以跻身国际都会之列的优越条件。香港是发展动力强大的经济体系,也是建基于法治的自由社会、国际商贸中心和旅游中心,提供优良 完善的运输和电讯基础设施,更拥有庞大的国际社缌。我们今后仍会努力不懈,巩固香港的地位。我们现正推行层面广泛的改革,提高金融市场和公共服务的透明度 和效率,提升教育制度和居住环境的质素。我们努力推行以上种种工作,目的在于确保香港仍能提供有利营商的环境,培育大量的年轻优才,足以支持香港的经济发 展,以及缔造清洁健康的环境,吸引投资者和外商来港发展。但最重要的是,我们会确保香港在全球知识型经济中稳占前端的位置,并且作好准备,抓紧随覑内地经 济加速发展而纷纷涌现的无限良机。
过去近半个世纪,香港面对内地所发生的巨大转变,仍能从容应付,并从中获益不浅。在二 十世纪五十年代,大批企业家和商业专才从内地涌进香港,令香港瞬间变为高效而竞争力强的制造业及出口贸易中心。一九七八年,邓小平先生推行「门户开放」政 策,让香港厂商有机会扩展业务,进军内地市场,从而把珠江三角洲发展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而香港也成为全球首屈一指的商贸、金融、运输和物流中 心。
中国现正面临另一重大转变。不久,中国便会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展开西部大开发的计划。中国入世,既可让其贸易伙伴 享有更多进入市场的方便,更可令内地市场加倍重视各项法则规章。中国的贸易和投资制度会更趋透明,更有利于营商者,与国际的规章做法更为一致。这些都是海 外和日本商界所重视的。
中国内地提供大量工资低的技术劳工,此外,又拥有世界一流的道路、铁路、港口和机场设施等基础建设。加上在内地大学接受培训的专才愈来愈多,对一些生产货品外销至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来说,中国内地目前是最具吸引力的制造业中心之一。
不过,中国本土市场的增长,会给国际社会和日本公司带来更多、甚至更大的机会。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积聚愈来愈多个人财富,沿海地区的情况尤令人鼓 舞。我们据此预计,内地居民对高价值的消费品和高质素的个人服务的需求会大幅膨胀。中国入世后,便会开放其庞大的本土市场,任何国际公司,不论规模大小,均可参与其中。
中国经济发展如此迅速,人们预测中国在二十年内会发展为全球最大经济体系之一。一如过去,在中国经历转变 的过程中,香港会担当重要的角色。香港具备不少独特的优势:我们是国际金融中心,我们的股票市场资本总额在亚洲区排行仅次于东京,单单去年中国内地公司透 过股票市场集资所得超逾500亿元;我们也是物流及商业中心;我们的港口和航空设施是世界首屈一指的;现时大量专业人才汇聚香港,他们对在中国营商之道瞭 如指掌。其它地方要取代香港这种种优势,殊非容易。虽然不少跨国公司选择直接与中国通商,但有很多公司仍以香港为管理东南亚和中国内地业务的基地。现时约 有3 000家跨国公司以香港为其地区业务基地,在仅仅一年里便由2 500家增加至这数目,实在令人鼓舞。
我现在想跟 大家谈一谈珠江三角洲和日本中小型企业的情况。珠江三角洲位于香港与广州之间,面积约50 000平方公里,与香港合计,人口达3 000万。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之间存在覑紧密的文化和家庭联系,大部分香港居民或其家人是来自这地区的乡村的,现时仍旧与那里的亲戚朋友保持密切联系。今 天,珠江三角洲是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经济增长长期维持在两位数字之上,是内地发展动力最庞大、经济最开放地区之一。这地区的人民现时积聚了丰厚的财 富,崇尚质素优良的产品和服务。日本公司如计划进入中国内地市场,发展制造业或探讨中国内地消费市场的发展机会,珠江三角洲是设立基地的理想地方。
我曾经从商,因此知道市场知识和人脉关系对营商成败的重要,对于要在中国内地这样的新兴市场开创商机的商人来说,尤为重要。我认为,对为数众多的日本中 小型企业来说,如要进入中国市场,在香港物色合适的生意伙伴,会有助减少在中国营商的不稳定因素,并会提高胜算的机会。
我想向大家举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最近参观过香港一家十分成功的公司,这家公司制造和销售零食。创业之初,它从日本一家食品公司进口食品,在香港分销,规模细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初,这家公司与其日本伙伴成立合资企业。香港公司负责提供在香港、中国内地和东南亚其它地方进行市场推广及分销的知识,日本伙伴则负责提供制造质优零食的 技术。它们抓覑珠江三角洲和华南地区人民渐趋富裕的先机,现已发展为成就卓越的企业,除在香港设有一个生产设施外,在珠江三角洲和中国其它地方还设有11 个生产设施。这家公司去年的营业额约为2.65亿美元。这家公司的卓越成就,是表现伙伴关系和合作的好例子,可供日本和香港中小型企业借镜。
这只是芸芸2 000多家在港营商的日本公司中一个典型成功例子,这些公司在珠江三角洲所管理的工厂总数超逾 3 000间。香港不仅是通往中国内地的大门,更是商业神经中枢、市场推广和企业管理基地,也是信息中心,提供有关在中国营商的资料。你们随时都可以在香港找 到伙伴与你们分享经验,协助你们继续发展业务。
我已跟大家谈了不少香港与日本在经济上的关系。港日的经贸关系是非常重要 的,但两地的关系不应局限于此。我们需要加强两地的文化交流,推动更多两地青年互换计划和其它形式的交流计划,藉此加深两地人民的了解,让中日人民世世代 代得以和平共处,同享和谐和繁荣。日本与香港的艺术家、青年音乐团体,以及博物馆专家一直进行不少交流计划,我们也曾参与彼此的电影节,我们进行了许许多 多的交流。但我们还可努力做更多的事情,也需要努力做更多的事情。我衷心希望两地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香港在祖国蓬勃发展 之际回归祖国,实在是香港人之福。庞大的机遇展现在我们眼前。日本与香港早已在互信、互惠和人与人的联系上,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和悠久的伙伴关系。我衷心欢 迎在座各位莅临香港,你们会看到今天的香港依旧风采如昔,仍是活力充沛、积极进取的国际都会,最重要的是,香港仍是一机会处处的城市。我希望更多日本公司 来香港建立伙伴关系,与我们合资经营业务,共同发掘随覑中国入世和西部大开发而迅速涌现的庞大商机。
香港驻东京经济贸易办事处与香港贸易发展局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分设的办事处均随时乐意竭力协助各位,为各位提供所需数据或安排商业联络事宜。我们期望与日本公司携手合作,并肩迎接挑战,缔造新的商机,为两地人民带来更多财富。
谢谢各位。完 二○○一年三月二十二日(星期四)
第三篇: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总部经济研究分析----以香港为例
正文:
一、总部经济产生的背景: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企业所处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生产要素和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速度加快,国际分工不断深化,使得企业组织结构出现了一些新的特征——企业总部与企业加工制造基地在空间上实现分离,即企业总部向中心城市聚集、加工制造基地则向成本较低的区域集中,并呈现集群化发展趋势。总部聚集对中心城市产生深刻影响,由此形成了一种新的区域经济形态,即总部经济。
二、总部经济相关理论概述
(一)、总部经济形成机理
企业在产品生产制造过程中会对土地、原材料、能源以及一般劳动力等基础资源产生大量的需求,而在研发、资本运作、营销等活动中会需要大量的高端人才、技术、资金以及信息等高端资源。在欠发达地区,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获得上述基础资源,但若要在这些地区获得高端资源则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甚至即便付出很高的成本也无法获得;而在中心城市的情况则刚好相反,企业获得高端资源需要付出的成本相对较低而获得如土地、能源等基础资源的成本会很 高。企业为了更经济有效地运营就会选择将不同职能的部门分布在资源禀赋不同的地区,由此便会出现企业总部在中心城市大量聚集的现象。
(二)、总部经济特征概述
首先,企业总部的活动需要大量高层次人才的参与。总部经济是企业内部价值链基于区域比较优势在不同区域进行空间布局优化的一种经济表现形态。为了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发展成本从而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企业在空间上按照“总部一制造基地”的模式分离,将组装、加工等附加值低、以简单重复劳动为主、消耗大量能源的环节移出城市中心,留下管理、研发、营销等附加值高、所需处理的问题复杂多变且对企业发展影响深远的重要环节,企业总部的职能直接决定了其必然对高层次人才有很强的依赖性。
其次,总部经济具备科技含量高的特点。产品研发、技术创新等企业总部所承担的重要职能对于以知识、技术为核心的智力资本依赖度很高,企业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作为其总部的重要产出之一,是中心城市在将以消耗普通劳动力及能源等为主的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剥离出去以后,其生产总值不降反增的重要原因。
再次,总部经济与金融资源、金融服务关系紧密,吸金能力较强,拥有大量的资金资源。企业总部作为执行企业财务运作职能的核心部门,一方面要负责为企业的正常运营筹集到足够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企业总部所在地区能够有足够多的金融机构来为其提供资金融通,这对于经营暂时处在困难时期或正处于投资期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若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链的断裂会给企业造成很大打击。最后,信息的获取与传递对企业总部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总部掌控着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其根据对产品技术、市场环境、顾客需求、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理解与判断所做出的决策,往往会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
三、香港总部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香港拥有107个国家的领事馆或总领事馆目前有超过3800家跨国公司在港设立地区总部或办事处,在整个亚太地区位居榜首。根据香港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07年6月1同,有1246家地区总部和2644家跨国公司的办事处设在香港。这些跨国公司的主要业务是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等。
落户香港的公司总部的行业涉及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业;金融及银行业;制造业;建造业、建筑及土木工程业;电讯业;保险业;地产业等较为广泛的行业。但是,这些行业所占份额并不均衡,如果按地区总部主要业务范围划分,服务业占绝对主导地位,比如批发、零售及进出口贸易业,商用服务业,运输及有关服务业,金融及银行业四项所占份额在2005年和2006年分别达91.0%和91.4%。这足以说明入驻香港的地区总部是以服务业为主的。
影响跨国公司选择香港作为地区总部地点的关键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税制简单且税率低,资讯自由流通,没有外汇管制,廉洁的政府,通讯、运输等基础设施完善,自由港的地位,政治稳定和安全,地理位置优越,法制和司法独立,专业化的服务支持。这些地理上和政治上的因素,赋予了香港发展总部经济的独特优势,给香港发展总部经济营造了一个良好的营商环境。
四、发展总部经济总结
根据上文对香港在发展总部经济的概况论述,可以看出企业总部往某个城市集聚,是企业基于战略发展需要进行的主动选择,看中的是城市特有的优势资源,需要所在城市具备一定的条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形成有利于吸引企业总部集聚的良好环境。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条件:
(一)区域拥有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
总部经济聚集地拥有了高素质的劳动力和丰富的科研资源,就能够使得公司总部以较低的成本进行知识密集型价值活动的创造。香港拥有众多的高素质人力资源,其高等教育发展在全国也是处于前列。而且跨国公司和国内大型集团公司通过在其设立科研开发中心、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人才模式等进一步丰富了所在城市的科研教育资源。发展总部经济需要国际化人才和开放式的知识创新氛围。
(二)区域要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设施 在当今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能源价格起伏不定的时期,交通运输成本成为企业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便利的交通网络,有利于公司总部与公司内其他分部、子公司、加工基地之间的各种联系,这能够使公司主要决策者与相关人员之间有良好的接触,掌握公司运营脉搏,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香港位处珠三角的核心位置,毗邻澳粤,是我国对外丌放的重要窗口,公司总部在这些城市聚集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些城市天然的区位条件。香港的港口,为物流产业总部经济提供了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也是决定总部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
(三)区域应逐步形成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
与总部经济相适应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应覆盖金融、保险、会展、商贸、航运、物流、旅游、法律、电子信息网络等诸多领域。事实上,国际化程度高、对公司总部吸引力强的城市,服务业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较高,2013年香港生产总值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了94%,第三产业在香港产业经济的发展中已经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现代服务业都是这些城市重点发展和支持的产业,发达的服务业、完整的服务业发展战略,是提高城市经济效益与经济实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条件之一。
第四篇:《卧虎》,为卧底而卧底的香港烂片
自从香港电影发现了“卧底”题材的的丰厚甜头之后,便大有不把这笔油水榨干就不善甘罢休的劲头。
卧底的妙处,也许没有比香港电影更热衷的了。
“卧底”的好处太多了,他亦正亦邪,脚踩两只船,既像好人,又像坏人,既可以让好人逃脱犯罪的责难,又可以把坏人拉扯到好人的范畴,满足观众对坏蛋的怜悯之情。这两个好处,在《卧虎》中明白无误地得到了体现。
影片中的韦警官是一个地道的好人,但是,他却有着杀死警察同行的一段黑暗经历,但没关系,这都是在他担任卧底的时候干的,不会影响到他的光辉形象,反而会使这一人物有一个把柄遗留在黑社会那里,时刻让韦警官在心灵的炼狱中遭受折磨。
影片中的曾志伟扮演的鸡精,是一个地道的黑社会成员,支使他人杀人越货,血腥砍杀,可谓是双手沾满了鲜血,但是,电影却让他整天向善,时刻思考的是自己是好人还是坏人,感叹的是当今小混混一代不如一代,大有世风日下、盗也无道的感叹。虽然曾志伟在影片中身边不缺乏妓女一类的女人,但却可以脸红心跳地与一个街头橱窗相遇的陌生女郎,产生一种卿卿我我的恋爱感觉。于是,这一个十恶不赦的坏人,顿时有了一丝可爱的人性成份来,一跃成为电影中哈姆雷特式的黑帮人物。
深谙“卧底”有如此正反两方面的好处,《卧虎》自然乐此不疲地围绕卧底大作文章,一下子在影片的背景设置下,推出了一千人卧底的宏大计划。为了证实这个耸人听闻的卧底计划的真实性,编剧王晶还煞有介事地声称,这个计划是有真实原型的,是他偶然地听到了这个计划,才激发了这部影片的创作。
真佩服王晶的耳朵既长又灵,居然可以道听途说打探到警方如此绝密的消息。当然,这一计划除了唯一从王晶这一消息来源得到证实外,相信警方是不会出面承认或澄清的,这也意味着王晶是这一个绝密计划的唯一孤证,拥有独一无二的话语权,其潜台词就是:我想怎么编就怎么编。
但是,如果我们冷静地思考一下,便会觉得这一计划不值得推敲。对警察卧底而言,一般情况下是针对一个特别的任务,而进行的一次特殊的行动。就像杨子荣到威虎山去卧底,不可能杨子荣埋伏一个十年八年的,那就失去了卧底的意义。同样,如果007也要长期潜伏,估计007也耗不起。但是,香港电影却日益迷恋这种长期卧底的神话,自《无间道》再次把卧底提到议事日程后,就一发不可收,使卧底类的电影几乎泛滥成灾。这些电影的最大毛病,就是偏离了卧底的目的性与暂时性,不是把卧底看作一个过程,一种行动,而是作为一个结果,一种目的,于是就形成了为卧底而卧底的矫情模式,仿佛卧底是一种趣味无穷的生活方式,警察乐此不疲地沉湎在这种生活方式里,至于是否完成卧底的任务,却可以置之不理。
于是,《卧虎》给人的感觉就很荒唐与滑稽,影片中最后交待出吴镇宇是一个卧底,但是,他作为一个卧底究竟做了什么有益的事情?他明明知道黑社会里的一切行动,但是,他却未给警方提供任何有用的情报,典型的是一种为卧底而卧底的类型。
最后他投案自首的原因,根本不是他配合警方一举破获了黑社会组织,主要的原因更像是黑社会内部的倾轧与仇杀。他的儿子被钟孝礼所害,于是他又投桃报李,杀了钟孝礼,然后来到警局,宣称自己是卧底。他得以亮出卧底的身份,是黑社会组织已经不能让他容身了,于是,他进行了一番窝里斗,借卧底的身份,成功地推卸了身上的命案。天下哪有这样的美事?卧底在这个影片中成为杀人的挡箭牌,几乎与本片中韦警官杀了一个警察却由于卧底的身份而不受责任追究一样,黑社会之间的内部恩怨仇杀,也因为他的卧底的身份而变得冠冕堂皇了。
至于曾志伟在街头遇到的一个名叫尤莉的女人,最后也自称是卧底。只是这个女人,她的卧底究竟是达到什么目的?难道在街头贴贴招牌,设计设计橱窗,也能探听到什么情报,抓住什么敌人?难道她就是故意招摇街头,坐等黑社会来上钩?从电影的这种设置来看,可以说在香港的街头到处都是卧底,一个电线杆子砸下来,都可能碰到卧底。这简直要为香港电影的这种超现实主义的梦呓而哂笑不已了。
电影在大肆显摆随处都是卧底的这种莫须有的神话之外,在叙事上却没有一点逻辑的合理性。影片的所有情节,都是从曾志伟扮演的鸡精派人杀死了一个卧底,而开始了警察的追查行动。电影很难解释,杀死的卧底为什么没有影响到吴镇宇演的那个老卧底,而老卧底也没有对破解卧底被杀作出什么反映。本部影片几乎没有一个比较明晰的故事,它实际上体现了香港烂片的一种比较共性的传统,这种烂片会一下子把一堆人马交待出来,令人看的眼花缭乱,根本分不清人物的性格与个性,镜头不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交待这些人物,而只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地表现这些人物的滔滔不绝的对话,以及之间犬牙交错的关系。每一处局部的细节上,都有各色人物用一些缺乏进展的对话倾倒出来,灌满你的耳朵,然后又开始了下一个情节。这种港片很恐怖,看的时候,觉得内容很饱满,但却毫无消息,对情节的进展又无从捉摸,人物在里面声嘶力竭,但却不知所云。包括杜琪峰在内的《黑社会》系列也典型地代表了这样的风格,由于它根本讲不清一个明晰的逻辑故事,你甚至找不到它的逻辑破绽,因为它电影本身就根本没有一个存在的逻辑。
《卧虎》里充满着生与死的打杀,传布着黑社会组织之间的倾轧与仇杀,但是,这一切都是在闹哄哄的状态下完成的,根本没有静下来进行一点心灵的碰撞与思考。比较明晰的线索,就是钟孝礼与吴镇宇的矛盾,终于吴镇宇这个伪卧底露出了真实身份;曾志伟派刀手杀人,刀手后又被人指使来杀了曾志伟,构成了影片莫名其妙的故事。至于陈晓春在影片中的所作所为,完全是一个帮闲式的人物。整个电影的故事是随机性的,没有遵循娱乐片的那种起承转合的激烈的斗争交锋,杀了人在影片中也是轻描淡写的,就这么不知轻重地把故事罗罗索索地推演到最后,失去明晰的故事脉络是影片的最大的败笔。实在搞不清王晶为什么在他编剧的影片中会犯如此低级的错误,他前几年的跟风之作《黑白森林》中尚有一个非常强烈的逻辑性故事,不知为什么在这里连基本的故事情节都没有给电影注入。
第五篇:内地家长通宵排队 为孩子申请香港幼儿园
内地家长通宵排队 为孩子申请香港幼儿园
2013-10-05 06:39 来源:人民网我有话说有269人参与
人民网香港10月4日电近日,香港部分幼稚园(幼儿园)开始招收新生,并派发入学申请表。在香港粉岭一所幼稚园,校方于今天上午派发150张申请表,却有200名家长通宵排队等候领取,当中不乏内地家长。
来自深圳的郭女士,从星期二(10月2日)就开始排队,她说,粉岭的这所幼稚园是她为女儿申请的第5所香港幼稚园,因为担心女儿不获录取,所以她会继续到香港其他幼稚园排队,直到下周二(10月8日)为止。
另一名内地家长,拿到了这所幼稚园今天派发的最后一张申请表。这位家长表示,他从10月3日下午2点开始排队,对于今天能够顺利拿到表格,这位家长表示十分感动,希望能尽力为子女争取多一个入学选择。也有内地家长说,虽然现在已经领取了8到9间香港幼稚园的入学申请表,但由于担心没有名额,所以还会为儿子再申请5至6间香港幼稚园。
一位没有拿到申请表的内地家长说,今天早上7点来排队时才知道,校方只派发150份申请表,感到非常失望,认为校方应该在网上公布派发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