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市“十五”期间及2006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发展综述
XX市
“十五”期间及2006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发展综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溧阳市私营个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溧阳市的私营个体经济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升,已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私营个体经济的规模不断发展壮大。
(一)数量和规模得到较快增长。2006年6月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3261户,注册资金67.6亿元,从业人员10.4万人,年增长率分别为20%、50%和48%。个体工商户19203户,注册资本4.3亿元。“十五”期末,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已达到189万元,其中注册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40家,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有296家,超1000万元的有131家,超5000万的有17家,超亿元的有2家。
(二)私营个体企业用工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6月底,私营企业平均用工人数达到36人,比“九五”期间增长58%。个体工商户用工人数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6月底,全市私营企业用工超百人的有284家,超500人的有56家,用工超千人的有18家。
(三)产值、销售额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私营企业产值销售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50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超20亿元的有2家,超10亿元的有2家。
二、私营个体经济的经营范围已遍及一、二、三产业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溧阳市私营个体经济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以商业、饮食和服务业为主,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市的私营个体经济的经营范围已遍布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科技电子、旅游、广告、农村种植养殖业等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
到今年6月底,在全市3261户私营企业中,工业制造业位居第一,达1666家,占私营企业总数的51%,企业注册资本及用工人数分别为37.4亿元和69069,占总数的55.3%和60.4%。
个体工商户在户数上较多的是服务业,已超过总数的80%,个私企业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到了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2%。
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天目湖的成功开发以及“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天目湖”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6月底,全市共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形成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基地18个,共有99个农畜水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27个单位5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7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而随着种养殖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一批加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正昌油厂、万德福、竹箦风鹅等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企业12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5家。以“农户+基地+公司”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了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私营个体经济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竞争力增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十五”期间,溧阳市私营企业逐步向规模型经营发展,产品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只,中国名牌产品2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目前溧阳市有中国驰名商标2只,江苏省著名商标9只,常州市知名商标30只,中国名牌产品3只,江苏省名牌产品13只,常州名牌产品29只,国家免检产品8只。2005年,江苏正昌粮机股份有限公司、溧阳华晶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中兴环保机械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至此,溧阳市共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
四、私营个体经济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一)在解决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市从事私营个体经济的人员超过了12万人,成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二)税收逐年增加,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溧阳市私营个体企业坚持依法纳税。2005年完成国税收入3.8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42.1%。兄弟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军荣集团有限公司、虹翔特种铸造有限公司等4家民营企业被常州国税局、地税局评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
(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已成为广大私营个体经济人士的自觉行动。全市的私营个体经济人士致富不忘回报社会,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如江苏力强集团公司向常州市慈善机构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很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响应和参与在全市“春蕾计划”十年行暨捐资助学活动。
五、私营个体经济的人员结构更加优化,素质不断提高。
(一)企业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许多私营企业逐步跳出了原先的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产品研发上,注重品牌策略,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在经营决策上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在科学管理上群策群力,形
第二篇:XX市“十五”期间及2006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发展综述
XX市
“十五”期间及2006年上半年民营经济发展综述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途径,多年来,溧阳市私营个体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在“十五”期间,溧阳市的私营个体经济在数量、规模和质量上都有了较大提升,已逐步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一、私营个体经济的规模不断发
展壮大。
(一)数量和规模得到较快增长。2006年6月底,全市共有私营企业3261户,注册资金67.6亿元,从业人员10.4万人,年增长率分别为20、50和48。个体工商户19203户,注册资本4.3亿元。“十五”期末,私营企业户均注册资本已达到189万元,其中注册资本在百万元以上的企业有740家,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有296家,超1000万元的有131家,超5000万的有17家,超亿元的有2家。
(二)私营个体企业用工人数大幅增加。2006年6月底,私营企业平均用工人数达到36人,比“九五”期间增长58。个体工商户用工人数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据不完全统计,到今年6月底,全市私营企业用工超百人的有284家,超500人的有56家,用工超千人的有18家。
(三)产值、销售额大幅增长。“十五”期间,全市私营企业产值销售额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到2005年底,全市共有50家企业销售收入突破亿元大关,超20亿元的有2家,超10亿元的有2家。
二、私营个体经济的经营范围已遍及一、二、三产业各个方面。
改革开放初期,溧阳市私营个体经济所涉及的行业主要是以商业、饮食和服务业为主,经过“十五”期间的发展,我市的私营个体经济的经营范围已遍布工业、商业、交通运输、建筑房地产、科技电子、旅游、广告、农村种植养殖业等一、二、三产业的各个领域。
到今年6月底,在全市3261户私营企业中,工业制造业位居第一,达1666家,占私营企业总数的51,企业注册资本及用工人数分别为37.4亿元和69069,占总数的55.3和60.4。
个体工商户在户数上较多的是服务业,已超过总数的80,个私企业的社会商品零售总额2005年达到了全市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82。
新兴行业不断出现。天目湖的成功开发以及“一村一品”工作的深入开展,“天目湖”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6年6月底,全市共有农业科技示范园区31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2家,形成花卉苗木、蔬菜、瓜果等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基地18个,共有99个农畜水产品基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定,27个单位54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17只产品获得“有机食品”标志使用权。而随着种养殖业的发展,又带动了一批加工业的发展,出现了正昌油厂、万德福、竹箦风鹅等龙头型农产品加工企业123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已达15家。以“农户+基地+公司”的农业产业化模式带动了地方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的收入。
三、私营个体经济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竞争力增强,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
“十五”期间,溧阳市私营企业逐步向规模型经营发展,产品不断更新,质量不断提高。200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只,中国名牌产品2只,国家免检产品4只。目前溧阳市有中国驰名商标2只,江苏省著名商标9只,常州市知名商标30只,中国名牌产品3只,江苏省名牌产品13只,常州名牌产品29只,国家免检产品8只。2005年,江苏正昌粮机股份有限公司、溧阳华晶电子材料有限公司、中兴环保机械有限公司等三家企业被认定为省高新技术企业。至此,溧阳市共拥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其中国家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
四、私营个体经济对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大。
(一)在解决社会就业、缓解就业压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目前全市从事私营个体经济的人员超过了12万人,成为安置城镇待业人员,解决下岗职工再就业和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主要渠道。
(二)税收逐年增加,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作出了巨大贡献。多年来,溧阳市私营个体企业坚持依法纳税。2005年完成国税收入3.8亿元,占全市国税收入的42.1。兄弟化工有限公司、江苏军荣集团有限公司、虹翔特种铸造有限公司等4家民营企业被常州国税局、地税局评为“A级纳税信用等级”。
(三)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已成为广大私营个体经济人士的自觉行动。全市的私营个体经济人士致富不忘回报社会,非常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如江苏力强集团公司向常州市慈善机构捐款100万元人民币,很多企业和个人积极响应和参与在全市“春蕾计划”十年行暨捐资助学活动。
五、私营个体经济的人员结构更加优化,素质不断提高。
(一)企业的现代化、科学化管理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许多私营企业逐步跳出了原先的家族式管理的模式,在产品研发上,注重品牌策略,不断提高产品档次;在经
营决策上充分发挥董事会作用;在科学管理上群策群力,形成合力。
(二)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更加保障有力。在许多私营企业中,党团组织和工会组织在促进企业健康发展,保障职工的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许多私营企业都单独建立了党支部,有的还建立了党委、党总支。据市委组织部调查,2005年底,全市私营企业中共建有党组织300余个,党员4987名。另有约400个私营企业建立了独立工会组织,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私营个体人员社会地位不断提高。2005年底,全市私营个体人员中,共有县级以上人大代表50余人,政协委员40余人,他们在参政议政,加强党和政府与私营个体经济的沟通和联系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江苏溧化集团董事局主席许网保被评为2005“江苏省十大杰出青年”。
第三篇:市“十五”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
市“十五”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
市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已经三年多了,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还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如何全面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最近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现将情况整理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一、“十五”经济发展目标及前三年实施情况
2000年11月29日,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到2005年的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183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3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16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累计11.59亿美元,年均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07亿美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80元和3500元。
三年多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有利机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北海经济呈现出多年来没有过快速增长势头,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1、2002和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124.72亿元、138亿元和149.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9.6、12和12.1。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1.85:27.96:40.19调整为2003年的27.9:29.8:42.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市农村经济按照“四增四减”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北海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种植、畜牧养殖、水产、林业等产业及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水稻、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种子种苗等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2001、2002和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分别为68.59亿元、73.18亿元和75.44亿元,同比增长5.42、4.5、2.54。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由于整合工业园区和建立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形成银河科技、北生药业、恒基伟业、国发海洋生物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带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1、2002和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47.65亿元,51.4亿元,56.81亿元,同比增长19.95、16.25、25.1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9.3亿元、21.5亿元和29.1亿元,同比增长8.5、11.8和35.3。
(四)旅游城建同步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业主开发、资本运作等方式,把北海银滩、外沙海鲜岛等景点景区改造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整合优化资源,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51.05万人次,增长9.76,旅游收入17.1亿元,增长6.74,;200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84.6万人次,增长9.55,旅游总收入18.2亿元,增长10.3;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影响,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有所下降。从总体看,随着一批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提升了北海旅游产业的格局,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十五”以来北海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01、2002和2003年,全市房地产交易总额分别达到3.96亿元,9.23亿元和12.2亿元,同比增长35.37,133.1和39.3。
(五)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拉动投资迅猛增长。三年来,北海抓住有利发展机遇,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多方筹资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实现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新突破。200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0亿元,比上年下降8.84;2002和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亿元和43.32亿元,同比增长30.4和62.88。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有效地增强了北海发展后劲。
(六)对外贸易走出低谷,利用外资恢复增长。三年来,针对北海工业基础薄弱,出口产品贫乏等特点,对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实施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出口积极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回升。20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32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出口总额5040万美元,增长3.4;2002和2003年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0130万美元,14429万美元,同比增长34.26和33.831.73,其中出口总额6174万美元和8668万美元,增长
第四篇:××市“十五”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
××市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已经三年多了,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还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如何全面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最近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现将情况整理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一、“十五”经济发展目标及前三年实施情况2000年11月29日,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市委员会关于制定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到2005年的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183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7:31:4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0亿元左右;财政收入16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外贸进出口累计11.59亿美元,年均增长13;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07亿美元,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780元和3500元。三年多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有利机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北海经济呈现出多年来没有过快速增长势头,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1、2002和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124.72亿元、138亿元和149.6亿元,增长率分别为9.6、12和12.1。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1.85:27.96:40.19调整为2003年的27.9:29.8:42.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市农村经济按照“四增四减”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北海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种植、畜牧养殖、水产、林业等产业及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水稻、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种子种苗等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2001、2002和2003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分别为68.59亿元、73.18亿元和75.44亿元,同比增长5.42、4.5、2.54。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由于整合工业园区和建立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形成银河科技、北生药业、恒基伟业、国发海洋生物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带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1、2002和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47.65亿元,51.4亿元,56.81亿元,同比增长19.95、16.25、25.12;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9.3亿元、21.5亿元和29.1亿元,同比增长8.5、11.8和35.3。
(四)旅游城建同步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业主开发、资本运作等方式,把北海银滩、外沙海鲜岛等景点景区改造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整合优化资源,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351.05万人次,增长9.76,旅游收入17.1亿元,增长6.74,;2002年接待国内外游客384.6万人次,增长9.55,旅游总收入18.2亿元,增长10.3;2003年由于“非典”疫情影响,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有所下降。从总体看,随着一批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提升了北海旅游产业的格局,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十五”以来北海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01、2002和2003年,全市房地产交易总额分别达到3.96亿元,9.23亿元和12.2亿元,同比增长35.37,133.1和39.3。
(五)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拉动投资迅猛增长。三年来,北海抓住有利发展机遇,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多方筹资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实现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新突破。200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90亿元,比上年下降8.84;2002和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亿元和43.32亿元,同比增长30.4和62.88。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有效地增强了北海发展后劲。
(六)对外贸易走出低谷,利用外资恢复增长。三年来,针对北海工业基础薄弱,出口产品贫乏等特点,对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实施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出口积极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回升。2001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327万美元,比上年下降1.03,其中出口总额5040万美元,增长3.4;2002和2003年进出口总额分别达10130万美元,14429万美元,同比增长34.26和33.831.73,其中出口总额6174万美元和8668万美元,增长21.37和28.64。2001年实际利用外资1810万美元,下降50.12;2002和2003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2260万美元,3002万美元,同比增长24.86和32.83。
(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信贷
资金运行平稳。2001、2002和2003年全市财政收入10.68亿元,11.63亿元和13.0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13.83、16.36和18.35。2001、2002和2003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113.47亿元,132.3亿元,144.79亿元,同比增长9.41,16.59、9.45;各项贷款余额分别
为113.21亿元,104.3亿元,104.27亿元,同比增长6.53、11.95、26.66。
(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稳步提高。2001、2002和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7013元,7692元,8015元,同比增长13.72,9.68和4.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2265元,2454元,2587元,同比增长4.86、8.34、5.4。劳动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
二、完成“十五”后两年目标任务及对策建议通过回顾“十五”计划前三年实施情况,按照目前发展态势预测,大部分经济指标是可以实现的,比如到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183亿元,人均生产总值1.2万元,财政收入16亿元,只要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11以上就能够达到预定目标,三次产业结构将会按照27:31:42计划比例顺利调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780元也是能够实现的;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80亿元,前3年合计只完成89亿元,后两年必须再完成91亿元。目前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的主要是:到2005年外贸进出口累计11.59亿美元,前3年只完成3.19亿美元,占计划27.5;实际利用外资累计5.07亿美元,前3年只完成0.71亿美元,占计划14;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2003年达到2587元,前3年年均只增收142元,后两年每年需增收457元。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圆满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
第五篇:××市“十五”经济发展态势及对策
××市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已经三年多了,全市经济社会取得了哪些重大进展,还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如何全面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最近市政府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进行了专题研究分析,现将情况整理供有关领导和部门参考。
一、“十五”经济发展目标及前三年实施情况2000 年 11 月 29 日,市委八届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市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提出到 2005 年的奋斗目标:全市生产总值 183 亿元,年均增长 10% 左右,人均生产总值 1.2 万元,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27 : 31 : 4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180 亿元左右;财政收入 16 亿元,年均增长 10% 左右;外贸进出口累计 11.59 亿美元,年均增长 13%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 5.07 亿美元,年均增长 15% ;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8780 元和 3500 元。三年多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有利机遇,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海洋产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支柱产业,北海经济呈现出多年来没有过快速增长势头,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奠定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逐步优化。2001、2002 和 2003 年全市生产总值分别为 124.72 亿元、138 亿元和 149.6 亿元,增长率分别为 9.6%、12% 和 12.1%。三次产业比重由 2000 年的 31.85:27.96:40.19 调整为 2003 年的 27.9 : 29.8 : 42.3,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
(二)农业经济持续增长,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全市农村经济按照“四增四减”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北海自然资源优势,通过以基地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合理调整种植、畜牧养殖、水产、林业等产业及产品结构,重点发展水稻、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种子种苗等特色产业,农业经济持续发展。2001、2002 和 2003 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分别为 68.59 亿元、73.18 亿元和 75.44 亿元,同比增长 5.42%、4.5%、2.54%。
(三)工业经济快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崛起。由于整合工业园区和建立北海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逐步形成银河科技、北生药业、恒基伟业、国发海洋生物等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群,有效带动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体的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1、2002 和 2003 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分别为 47.65 亿元,51.4 亿元,56.81 亿元,同比增长 19.95%、16.25%、25.12% ;其中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 19.3 亿元、21.5 亿元和 29.1 亿元,同比增长 8.5%、11.8% 和 35.3%。
(四)旅游城建同步发展,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通过采取政府主导、业主开发、资本运作等方式,把北海银滩、外沙海鲜岛等景点景区改造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整合优化资源,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整个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01 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 351.05 万人次,增长 9.76%,旅游收入 17.1 亿元,增长 6.74%,; 2002 年接待国内外游客 384.6 万人次,增长 9.55%,旅游总收入 18.2 亿元,增长 10.3% ; 2003 年由于“非典”疫情影响,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均有所下降。从总体看,随着一批旅游项目相继建成提升了北海旅游产业的格局,并促进第三产业发展。“十五”以来北海房地产业发展迅猛,2001、2002 和 2003 年,全市房地产交易总额分别达到 3.96 亿元,9.23 亿元和 12.2 亿元,同比增长 35.37%,133.1% 和39.3%。
(五)建设项目加快推进,拉动投资迅猛增长。三年来,北海抓住有利发展机遇,坚持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多方筹资的原则,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实现重点项目建设和固定资产投资新突破。2001 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19.90 亿元,比上年下降 8.84% ; 2002 和 2003 年固定资产投资达到 26 亿元和 43.32 亿元,同比增长 30.4% 和 62.88%。一大批基础设施和工业项目开工建设,有效地增强了北海发展后劲。
(六)对外贸易走出低谷,利用外资恢复增长。三年来,针对北海工业基础薄弱,出口产品贫乏等特点,对重点市场、重点产品、重点企业实施扶持政策,调动企业出口积极性,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对外贸易得到快速回升。2001 年外贸进出口总额 7327 万美元,比上年下降 1.03%,其中出口总额 5040 万美元,增长 3.4% ; 2002 和 2003 年进出口总额分别达 10130 万美元,14429 万美元,同比增长 34.26% 和 33.83%1.73%,其中出口总额 6174 万美元和 8668 万美元,增长 21.37% 和 28.64%。2001 年实际利用外资 1810 万美元,下降 50.12% ;2002 和 2003 年实际利用外资分别为 2260 万美元,3002 万美元,同比增长 24.86% 和 32.83%。
(七)财政收入快速增长,信贷资金运行平稳。2001、2002 和 2003 年全市财政收入 10.68 亿元,11.63 亿元和 13.06 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分别增长 13.83%、16.36% 和 18.35%。2001、2002 和 2003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分别为 113.47 亿元,132.3 亿元,144.79 亿元,同比增长 9.41%,16.59%、9.45% ;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 113.21 亿元,104.3 亿元,104.27 亿元,同比增长 6.53%、11.95%、26.66%。
(八)城乡居民收入增加,人民生活稳步提高。2001、2002 和 2003 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7013 元,7692 元,8015 元,同比增长 13.72%,9.68% 和 4.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 2265 元,2454 元,2587 元,同比增长 4.86%、8.34%、5.4%。劳动保障工作继续得到巩固和加强,就业和再就业形势基本稳定。&nb
sp;
二、完成“十五”后两年目标任务及对策建议通过回顾“十五”计划前三年实施情况,按照目前发展态势预测,大部分经济指标是可以实现的,比如到 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 183 亿元,人均生产总值 1.2 万元,财政收入 16 亿元,只要年均增长速度保持在 11% 以上就能够达到预定目标,三次产业结构将会按照 27 : 31 : 42 计划比例顺利调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8780 元也是能够实现的;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 180 亿元,前 3 年合计只完成 89 亿元,后两年必须再完成 91 亿元。目前完成情况与预期目标相差较大的主要是:到 2005 年外贸进出口累计 11.59 亿美元,前 3 年只完成 3.19 亿美元,占计划 27.5% ;实际利用外资累计 5.07 亿美元,前 3 年只完成 0.71 亿美元,占计划 14% ;农民人均纯收入 3500 元,2003 年达到 2587 元,前 3 年年均只增收 142 元,后两年每年需增收 457 元。因此,必须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五”计划各项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