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四周地理教学反思
第四周地理教学反思
本周八年级所教学的内容主要是第6章 认识地区的第一节东南亚。本节内容侧重介绍东南亚的重要地理位置,“人口和城市分布”“湿热的气候、丰富的物产”以及“发展不平衡的经济”等四方面区域特征。本节的重点是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东南亚气候类型的分布特点及对东南亚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本节的难点是东南亚各国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针对本节的内容特点,本人按开学初的教学计划用了本周的两个课时来完成。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本人针对每个不同班级的不同学生的基本情况,采取了不同的内容呈现方式:在八一及八二班,本人以介绍印度尼西亚的视频导入,再引导学生以此为线层层深入,再适当地配以适当的相关图片,以增加学生的信息读取兴趣,课后学生反馈还不错。只不过他们基础有点薄弱,重点和难点部分还不能完全理解,还有待加强。在八三及八四班,本人是以与东南亚相关的歌谣引入,引导学对每一句歌谣做一个系统的分析,在大脑里对东南亚形成一个笼统的了解系统,再呈现相关图片引导学生学习,结合七年级的相关地理知识以及第一章的内容,两个班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很好。
虽然本节的内容呈现从表象上看还差强人意,但是基于反思,反思,再反思的工作理念,本人也反思出了许许多多的不足之处:
一、一堂课的内容涉及过多。上课前准备向学生呈现的内容感觉不是太多,但是到了课堂上进行教学的时候才发现内容多得太多,一堂课根本呈现不完,并且学生的反应让我觉得他们有点“疲于奔命”,这就与课堂准备时的想法相违背了。
二、内容呈现方式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八四班如果在教学准备的时候重新换一个导入部分,可能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会更浓,对开展相关内容的帮助会更大。
总之,本人觉得,教学总是不完美的,完美的就不是教学了。反思,反思,再反思。
2014.3.29
第二篇:第四周教学反思
第四周教学反思
《木兰诗》这篇课文是南北朝时期流传于我国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写的是一位女子代父从军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千百年来,这一巾帼英雄的形象家喻户晓,深受人们喜爱。全诗明朗刚健、质朴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歌情味。因此在教学中,分析木兰的形象则为教学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目标,我从木兰是一个“女英雄”切入,然后通过阅读全篇课文来展开课堂教学。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让学生紧紧抓住“英雄”这个词语,你从文中哪里看出木兰是英雄的?然后刨除英雄的内容外,也分析出木兰的儿女情态。最后经过学生们的集体讨论得出木兰是一个:勤劳孝顺、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智的形象特点。
学生在本节课中的表现很好。分析原因这可能与课前做好预习有关系。不过在课堂上仍是发现了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不札实。对于这样的情况,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在预习中及课堂上和课后的练习中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强化训练。力求夯实每一课的基础知识。
第三篇:第四周篮球教学反思
初二篮球课教学反思
只有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你让学生在那里长时间集中练拍球,他也会觉得枯燥的,注意力也不会集中起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我让学生为主体,自由发挥去练习,同时我也参与到他们的练习中去,让学生注意模仿我的一些技术动作和示范。这节课主要是围绕篮球运球练习,提高控球能力,在课的最后安排了教学比赛,目的是让学生在赛中练习,提高实际运用的能力。兴趣是学生最好的导师,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效果。上完课后学生的第一句话就是很快乐,很高兴,我觉得这是对一节好的体育课的最好的评价。总之,作为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着眼学生,抓住教学的契机,以启智激励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兴趣的基础上主动去寻觅、求索,这样才是一节好的体育课。
第四篇:第七周地理教学反思
第七周教学反思实施新课程标准,要求课程的设置,课堂的教学必须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传统的地理教学偏重地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地理学习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变革传统的“知识本位”、“学科中心”的地理教学,努力创设贴近现实生活,切合学生实际,注重人文关怀的全新地理教学。在教学中着眼于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
反思之一:解放学生认知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初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能力,可以让他们联系身边的事物来认识、获取地理知识。例如结合生活中东西部的地理位置,来加深理解我国降水空间分布的特点。
反思之二:解放学生的头脑,培养创新思维。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越俎代庖,不包办代替,鼓励学生大胆动脑,大胆创造。不怕出错,不怕重复,让学生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过程中增知长智。
反思之三:解放学生的嘴,培养表达能力。“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课堂上让学生大胆发言,表达自己的看法、体会,得到能说会道的锻炼,并能和老师、同学经常性交流。例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激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也能独立提出问题。
反思之四:解放学生的双手,培养动手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动手,开展小论文、小制作、小调查、小发明等活动,让学生得到劳动成果的乐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深入细致的作风。
反思之五:解放学生的眼睛,塑造美的情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参观访问,让学生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开辟智能活动空间,增大手脑活动频率。从中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得到美的感受。
总之要提高学生的素质,必须解放学生,使学生走出“应试教育”的圈圈,有足够属于自己支配的时间、空间,才能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思考、去创造,发挥各自的特长和聪明才智,真正把新课标的精神落到实处。
第五篇:第十周地理教学反思
第十周教学反思
期中考试快要到了,为了让学生复习,我采取了如下措施:
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学生活动要有“质”,即体现思维性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赋予学生更多自主活动、实践活动、亲身体验的机会。但如果课堂活动有量无质,则活动的价值也就丧失殆尽。一堂课下来热热闹闹,恐怕留在学生脑海中的只有热闹的场景,很难有真正的思维活动。课堂的学生活动是为了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而采取的教学方式,因此流于形式的“活动”是形同虚设的。为了能使全员参与课堂活动并提高其有效性,教师应努力提高活动的 “质”的水平。对探究问题或任务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经验水平;情境的创设要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活动过程中要多加鼓励,创造“思维性讨论”的气氛,激发全员的参与欲望,并注意适时评价。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
在我校的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
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
地理新课程用图文并茂的资料、形象直观的图表、生动有趣的阅读材料、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活动,创设了充满时代气息的地理教学情境,用生活中具体有趣的地图、图片、图表,给学生展示了生动活泼的思维过程。面对这样的教材,你该如何使用?又该怎样上课?怎样发挥教师的作用?怎样挖掘学生潜
能?„„需要地理教师冷静、积极地不断反思,才能适应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三、启发学生“多问”
学习的兴趣和愿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学生具有好奇心,这正是追求知识的原始动力,是求知欲的嫩芽。他们在日常的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一事物特别感兴趣,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由热爱进一步发展为对真理的探索和追求。也由此会提出各种各样看似无稽实有深意的问题。这时,作为教师应顺应学生的心理,正确地引导他们多问的习惯,教师可作饶有风趣的讲解,并以丰富的感情色彩去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切不可因学生提出的问题不符合教师的意图或教师一时难以解答而置之不理,甚至加以压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