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研)(吴东升)“十一五”期间东胜区经济社会总体回顾总结研究
东胜区“十一五”回顾总结
东胜区发展和改革局
“十一五”时期,是我区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历史上经济发展最快、人民实惠最多、效益发挥最佳、城镇化推进最好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发展环境,围绕打造区域性中心城市核心区目标,加快推进城乡统筹、结构转型和生态改善,着力构筑优势特色产业,顺利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2009年被评为“中国中小城市科学发展百强”和“中国最具带动力中小城市百强”,综合经济实力由2005年的全国县域百强56位跃居到25位。全区的发展理念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不断完善、发展基础不断巩固、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发展瓶颈得到改善,为“十二五”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
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翻番增长,2010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00亿大关,达到605亿元,超过规划目标305亿元,是“十五”末的4.4倍,“十一五”年均增长25.1%,人均GDP突破10000美元,达到17794美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30亿元,超过规划目标70亿元,连续五年位居自治区101个旗县区之首,年均增长43.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
1额达到186亿元,超过规划目标46亿元,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1427.9亿元,超过规划目标827.9亿元,年均增长53.4%。
二、中心城市核心区地位进一步巩固
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经济建设”发展理念,大力实施“拉大、补欠、崛起”战略,高水准、大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城市扩张与提质并进,城市骨架进一步拉开,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为打造现代化中心城市核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城市道路总长度达926公里,人均道路面积达27到平方米,建成区面积达76平方公里,基础设施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8.2平方米,城镇化率达93%,城区集中供热面积增加到189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率达86%。
三、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
三次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2:47.4:50.6调整为1:39:60,产业结构比例更趋合理。第三产业蓬勃发展,区域商贸流通消费中心、物流配送中心、金融服务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地位初步确立,第三产业已成为东胜区资源型城市转型的重要支撑,富民强区的第一推动力,第三产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70%,拉动经济增长21.2个百分点,从业人数占总从业人员的56%。工业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围绕全市煤炭产业优化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良好契机,积
极发展装备制造产业,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制造及零部件生产和新能源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工业经济整体呈现能源型产值下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上升的良好趋势。
四、统筹城乡基础进一步坚实
按照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关于“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和完善了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体制机制。高起点编制了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农牧业三区规划,并做到了“四规合一”,建立了分区清晰、定位准确、功能互补、衔接有序的规划体系。围绕《东胜区关于加快城乡统筹发展的意见》,先后配套出台了《东胜区农村土地转包实施细则》等八项惠农政策,形成了“1+8”的城乡统筹政策体系。以移民搬迁为突破口,大力度、大范围地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到目前已集中搬迁安置农民1万多人,退出生态自然恢复区335平方公里。规划建设了国家级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目前5000套移民安置住房已全部建成。针对东胜区砒砂岩地貌,大力发展沙棘产业,建设了沙棘工业园区,真正实现了“农民增收、荒山增绿、企业增效、国家增汇、政府增税、人类增寿”的“六增”目标。
五、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
科技投入力度大幅增加,创新人才、创新机构队伍不断壮大,科技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东胜被列为国
家科技工作试点区。教育发展水平持续提高,率先在全区推行了十二年免费教育,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全面发展,新建、改扩建学校*所,累计投入建设资金*亿元,累计面向全国招聘优秀教师*名,全建制接收民办学校3所,初步实现了标准化办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呈现勃勃生机,新建大型文化广场和文化活动阵地26处,秦直道、鄂尔多斯羊绒、广稷农耕等专题博物馆相继开馆,累计创作文艺精品60多部(件),获得国家级奖励10项,秦直道遗址被正式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九曲黄河阵灯游会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化产业发展后劲强劲,大秦直道文化旅游景区初具规模,中视文化产业园区开工建设,成功组织两届鄂尔多斯国际文化节、第十一届亚洲艺术节、“欢乐中国行〃魅力东胜”、“周末喜相逢”、“同一首歌”等大型演出,地区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幅提升。卫生事业获得长足发展,区医院、疾控中心大楼建成投入使用,一批农村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站陆续建成,蒙中医院、妇幼保健所、体检中心正在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户籍参合率达到90%,报销比例由25%提高到50%,城镇无业居民全部被纳入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公开考录*名医务工作者,充实了医疗队伍。低生育水平趋向稳定。
六、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
27000元和8810元,年均增长*%和*%,分别比“十五”期间快*和*个百分点,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到35.47平方米米和36.77平方米,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汽车40辆,城乡恩格尔系数分别下降到*%和*%。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形成,各类保险覆盖面明显扩张。
七、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夯实
突出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的经济发展平台,充分发挥政府在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把重大项目建设作为加快城市核心区建设的突破口,先后推出了“项目建设年”、“项目建设推进年”、“四大班子联系项目”等制度,项目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十一五”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165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27.9亿元。给排水保障能力有效提高,新增水源地*处,城市日供水能力由*万吨提高到12万吨。大力发展热电工业,新上热电联产项目*处,电力装机容量达到*万千瓦。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全区建成各等级公路1179公里,公路密度达到46.6公里/百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以环城公路为中心,以国省干线为“十字”主框架,以县乡公路为网络,公路铁路并进,高速快速贯通,环网相连的城市立体交通网。以打造全国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试点城区为目标,以“数字东胜”建设为载体,努力推动数字城管、数字交互、多网融合等业务,大力发展多种类、多速率的移动通信业务和增值业务,为构建全区基础信息交
换网络平台迈出了重要一步。投入城市建设资金近千亿元,先后实施了旧城区改造,启动了铁西新区建设,支持了康巴什新区发展,优化了城市环境,提升了城市品位,累计投入装备制造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50亿元,全力打造生态型工业园区,一系列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为我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后劲、奠定了坚实基础。
八、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环保建设力度加大,生态示范区创建深入推进,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实现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5%的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实现减排目标。完成退耕还林**万亩,退牧还草**万亩,人工造林**万亩,飞播造林**万亩,封育**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提高到*%。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污水处理率达到85.76%,中水回用率达到到100%,城镇各类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100%。人居环境日渐改善,全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47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