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

时间:2019-05-13 22:20: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

第一篇: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浅析

——在月里 迷狂与理性的交融

周武君K010840906湖北民族学院科技学院

摘要:自诗歌在中国诞生以来,由于农耕民族与自然时节的密切关系,月一直是点亮诗灵明珠。月因此成为诗人篇章中最深情的眉眼。但不得不说的是,月从来只是诗歌意境里的背景抑或诗人抒发怀抱的工具,几乎没有一位骚客真正与月亮深情对视并走入其灵魂发觉她真正的美。这一情况直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横空出世才改变,在东坡那妙笔轻点下,月,如诗般长袖轻舞,挥洒的清辉因诗人为她注入的迷狂与理性而醉人心肠。关键字:月理性与迷狂

月,自被放入中国诗的天空,就只在短小的歌行里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以爱写月而闻名的李太白笔下不过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在这些诗句里,月仅仅是诗人吟叹的背景抑或释放情感的渠道,而非诗歌的中心意象。诗人的想象只在月角上稍作停留便扬帆而去,不带走一缕清辉。如我们假设有一种创作将月作为创作的主角,这必然引发下面的问题,如果把月作为全篇的中心意象,如果不能选择新颖的切入点和多变的抒情方式而仅是围着一个月亮展开,诗就成为了僵死的历史。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月,作为诗歌意象中的一员,不像梅、烟、树那样有着明确的情感特性,当在诗歌中运用时便使诗句有了明确的情感象征。月这一意象则不同,其没有明确的意义指向和情感暗示。如果不能让其有明确的情感与意义寄托,便无法让月成为诗的主角,如果一定要让月的艺术光芒闪耀,只有一条道路,便是让不同的情感如风般吹拂它,让月在不同情感氛围中摇曳多姿,月的情感与意义指向便走向多元,诗歌的意境与情感的感染力便无限增强,艺术的光辉将照亮中国诗歌的殿堂。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哪里有多种情感的同时灌注?有的,那我们必须先指出两种心理状态对中国诗歌的影响。

自中国诗歌诞生以来,中国诗人在创作中始终受到两种心理状态的支配,即迷狂与理智。但绝大多数是诗人在创作中只是受到一种心理状态的影响。有的出于迷狂,如李白在月下地狂舞便是在对自由狂热的崇拜,连他的心都在天际飞翔,情感洪流在肆意冲刷世界。没有所谓的道德、权力的束缚。李白只对自己顶礼膜拜。那些被迷狂所左右的诗人无疑是在政治生涯受到极大打击或人格受到巨大侮辱甚至生活日益穷困之下彻底放弃自身理智追求而放纵自身的情感的结果。因此,中国诗人很早就确立了“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传统。这种以抒情为宗的风格促成了中国传统诗歌浪漫主义的确立。

除了迷狂,自然还有理智。中国的传统文化构建中道德的理性诉求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导致人们对于诗歌的社会作用与教化作用极为重视。诗歌被赋予了以审美意境进行人格净化的使命,诗人在创作中始终高举着“仁义礼智信”与“修齐治平”等等诸多道德追求。有的是为被毁灭的价值体系而直言刺上,有的是对捍卫道德体系行为摇旗呐喊,还有甚者标榜自身的道德水准而对社会整体价值予以否定。无论是哪之中诉求,都带着知识分子高高在上的自我吹捧与说教。这一系列的诗人诗作无疑是中国诗歌中现实主义的诉求的坚守。最典型者莫过于杜甫,他的诗歌里始终充斥着对于封建法统重构的期盼,与成为统治阶层一员的渴望,杜甫的诗歌里极少看到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那种济世救民的人道主义情怀始终充斥着字里行间。可以这样说,杜甫诗歌是中国诗人理智情感的最高峰,而李白则是中国诗人迷狂的极致。

当中国诗歌从云蒸霞蔚的大唐走入风姿绰约的大宋,佛道儒得合流这两种推动中国诗情的心理状态开始走向合流。但宋代诗人由于政治等各方面的因素在诗歌创作中大多倾向理性的诉求和自我审视、现实改造。也许历史设置了某种巧合。宋代文人在政治与道德责任下对俗世享乐的追求导致词的大兴。词成了两种创作心理状态交汇的终点,尽管诗与词有着极大的鸿沟,其实那只是形式和定位的差异,实质上,两者都是情感与理智喷涌的渠道。遗憾的是,大多文人由于个人心态、理想、人身际遇以及文坛主流思想的束缚,仍是在以作诗的心理作词。有的如柳七,将词作为放纵自己的理由;有如稼轩,将词作为自己战斗的工具。不过,值得庆幸的是,苏轼是个例外,他的成长经历使儒道佛三者在其思维中平分秋色,仕途的波折使他既不像晏殊般闲适自得,又不像柳七般狂放自大。特别是在他因政治仕途不顺而被迫在地方当官时,两种创作心态已经彻底融合。两者的第一个子女便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当苏轼在创作这篇词时,正是他在宋神宗熙宁九年因见与王安石不合时自请外出做官,后知密州。在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之时所作。当时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政治的失意使当初的梦想早已失色,亲人的离散又使自己倍感孤独。面对一轮千年未变明月,奇迹发生了。两种莫名的心理状态在电光火石的一刻交融了。东坡作为一个立有大志的士人,希望自己能凭借深厚的学识与高尚的道德成就一番功业。安邦定国、文章传世。封妻荫子、德传丰碑等等一切都是其作为一个普通读书人的应有的理想。是先贤赋予他的。同时,他又是一个诗人,有着腐儒们没有的敏感心灵与浪漫气质,他渴望自己能在诗情里自由飞翔,超脱一切俗尘的羁绊。这一刻,月如温热的黄酒灌醉自己了。他要质问了,让那些敬畏与卑微都见鬼吧。

他要质问这天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天地间的明月无疑象征着千万士子的梦吗,不是圣贤书里对天下人的许诺吗?它们何时存在过啊。平时在东坡清醒时,他绝不会问这些问题,但现在他在迷狂里解脱。也在狂放中自恋。东坡已经在月里醉了,他恍惚间看见了月上的宫阙,“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那天上的宫阙一定和地上的宫阙一样吧。可是天上一天地下一年,地上的宫阙不是永恒的,东坡离开那里后,得宠的人一波接一波,多少广厦起多少豪门落。都成了匆匆的过客。苏东坡在这一刻彻底把过去的自己撕裂了,他在这里把过去的自己钉上了名利的十字架,把那世间的一切追求与信仰都以嘲笑。这是他走入迷狂的第一步。既然世间没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何不脱离人世,羽化而登仙。于是东坡走入迷狂的顶点,“又恐琼楼玉宇,处不胜寒”。此刻,苏轼已经将虚幻世界与现实世界一同否定了,环宇之内没有自己的栖身之地。当自己在文坛上声名鹊起时,当自己在奏章里惩恶扬善时,自己以为自己早已脱离了俗人世界,其实那还是人间所以东坡不得不感叹“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迷狂,只是创作中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不可能长久支配苏轼。作为一个饱学之士,他终会回到理智之中。不知不觉间月光已经移动了他的脚步,他“转朱阁、低绮户”,他要干什么?难道是安慰那些今夜与苏轼一样的人?是的,苏轼发现了。他在“照无眠”。苏轼似乎被月的短暂离开惊醒了,他明白了,月没有哀乐,不明白自己更不会帮自己解脱。醒来的苏轼还有一点点狂热,他忍不住质问了,为何月要在他与一切美好的事物分离时才圆的了?“何事长向别时圆”啊?此时东坡虽有些狂热但已经开始重回理智了。当苏轼从迷狂的漩涡里爬出时,他明白了。那些圣人的达观又回到他身上。东坡明白自己只是个俗人,自己的诗也不可能解救自己。他必须接受一切不公。他只能说“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东坡就这样在迷狂与理智间自由的遨游,将两者的美乳水交融。月那种变幻莫测与多义性的美在诗人多情的注视下不断闪耀的迷人光辉。那一刻开启中国传统诗歌的新天地。

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月终于成为唯一的主角。月光的脚步淌满诗篇的每一丝缝隙,月那深情眉眼里的火焰在东坡的深情注视下熊熊燃烧。是将中国诗歌中两种决然对立的心理状态完美地融入月光,在月光缓缓的步履里变幻迁移,浸透诗篇里的圆月;月在诗里不仅是一个核心意象而是诗人心里两种绝然对立状态不断纠结斗争状态的传达物,也是与东坡交流人生和命,真实与虚幻的对手,拥有如此深厚情感与复杂哲理意象恐怕在浩如烟海的中国诗歌中也是屈指可数。其幻化出美学魅力更是令历代读者神魂颠倒。

第二篇:水调歌头.游泳(赏析)doc(范文)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

毛泽东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释】

①游泳:一九五六年六月,作者曾由武昌游泳横渡长江,到达汉口。

②长沙水:1958年12月21日作者自注:“民谣:常德德山山有德,长沙沙水水无沙。所谓无沙水,地在长沙城东,有一个有名的‘白沙井’。”

③ 武昌鱼:据《三国志·吴书·陆凯传》记载:吴主孙皓要把都城从建业(故城在今南京市南)迁到武昌,老百姓不愿意,有童谣说:“宁饮建业水,不食武昌鱼。”这里化用。武昌鱼,指古武昌(今鄂城)樊口的鳊鱼,称团头鳊或团头鲂。

④ 极目楚天舒:极目,放眼远望。武昌一带在春秋战国时属于楚国的范围,所以作者把这一带的天空叫“楚天”。舒,舒展,开阔。柳永词《雨霖铃》:“暮霭沉沉楚天阔”。作者在一九五七年二月十一日给黄炎培的信中说:“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⑤宽余:指神态舒缓,心情畅快。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在河边,说道:“奔流而去的是这样匆忙啊!白天黑夜地不停留。”)

⑦龟蛇:见《菩萨蛮·黄鹤楼》“龟蛇锁大江”注。

⑧ 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毛主席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毛主席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⑨天堑(qiàn):堑,沟壕。古人把长江视为“天堑”。据《南史·孔范传》记载,隋伐陈,孔范向陈后主说:“长江天堑,古来限隔,虏军岂能飞渡?”

⑩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将来还打算在鄂西川东长江三峡一带建立巨型水坝(“西江石壁”)蓄水发电,水坝上游原来高峡间狭窄汹涌的江面将变为平静的大湖。到那时,巫山的雨水也都得流入这个“平湖”里来。巫山上的神女当然会健在如故,她看到这种意外的景象,该惊叹世界真是大变样了。巫山,在四川省巫山县东南。巫山形成的峡谷巫峡和上游的瞿塘峡、下游的西陵峡合称三峡。”巫山云雨“,传楚宋玉《高唐赋·序》说,楚怀王在游云梦泽的高唐时曾梦与巫山神女遇,神女自称“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这里只是借用这个故事中的字面和人物。

【译文】

刚饮过长沙的水,现又吃了武昌鱼。我在万里长江上横渡,举目眺望舒展的长空。哪管得风吹浪涌,这一切犹如信步闲庭,今天我终

可以尽情流连。孔子在岸边叹道:光阴如流水般远去了!

江面风帆飘荡,龟蛇二山静静伫立,胸中宏图升起。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我还要在长江西边竖起大坝,斩断巫山多雨的洪水,让三峡出现平坦的水库。神女想必很健康,但她会惊愕世界变了模样。

【赏析】

1956年,是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获得了伟大胜利的一年。到处都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繁忙建设景象,武汉长江大桥正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

而毛主席从这一年开春起就工作很重,他用两个半月的时间,每 一或二天都要找一个部的领导干部谈话,共向34个经济部门的同志作了调查。接着他又于4月25日和5月2日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先后两次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报告,提出把国内外所有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共同为社会主义服务。

此后,毛主席又启程去南方视察工作。他从广州到长沙再到武汉。在武汉期间,他视察了长江大桥的施工现场,并于6月1日、3日、4日三次畅游长江,抒发豪情,得《水调歌头·游泳》一诗。

我们都知道毛主席终生热爱游泳,他对祖国山水独有所钟,独有其体会。他年轻时代就写过:“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及“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等英迈之诗篇。毛主席写《水调歌头·游泳》一诗时,已是63岁的高龄了,但依然壮志不减当年。他从上片对游泳的舒畅之感及时光流逝之感一直写到下片对社会主义建设蓝

图在胸的自由联想,可以说是起伏迭荡,大气回旋。

一起句就以亲切、自然、平和之心进入诗境,对读者娓娓道来,情趣油然而生:刚才饮过了长沙水(指作者来武汉前正在长沙),现在又吃了武昌鱼。

接着笔力一转,拨出雄音,“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点明此诗是“游泳”之主旨,同时又流露出诗人在江上所感到的舒展、空阔。诗人在1957年2月11日写给民主人士黄炎培的信中注解了此句:“游长江二小时飘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楚天”当然是指长江中游地区的天空,这儿指武汉上空。

接下来的三行,诗人继抒闲情雅兴,视在急流中畅游为漫步于闲庭一般自由轻松。而“今日得宽余”最能体现诗人这一年自开春以来特别繁忙,今天终于得以在江水中驻足流连光景的内心感慨,这感慨还蕴含着一个更深更遥远的感慨。他知道今天的轻松是来之不易的,这里浓缩了诗人对过去昼夜不息的奋斗岁月的回忆,这回忆的细节是这么多,诗人没有在此一一点出这些回忆,仅用一句“今日得宽余”就再现了这些回忆,也再现了诗人的慨叹,读者在这里仿佛也跟随作者沉入这无须多说的回忆中。诗意通过了这句幸福的独白,这句独白又把我们的想象力竭力引导向前,同诗人一道进入了他的回忆。而这行诗又是那么重要,它把诗人的心情再往前带,带到了孔子《论语·子罕》篇中的大慨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这二句是古代文人骚客对流逝感受的伟大极峰,即便有后主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或“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等不一而足,但全在孔子这二句以下。毛主席在此诗化用一句,即是把“今日得宽余”的心境再往深处流连一番,因当时诗人正在江上游泳神思,怀念过去“峥嵘岁月”,自然也就会发生对光阴寸寸流逝的感叹,但仅仅沉湎于早年勃勃英姿是不够的,以诗人一代伟人之大风范自然也不会如此。雄沉之叹刚过,“只争朝夕”的奋进号角已吹响。

下阕一起,阵阵急进,又鼓青春风发之气,大书诗人心中构架新中国之宏伟蓝图。风帆在江面吹动,龟蛇二山在静观,而升起的宠图就在目前。大桥已飞越长江,南北地理已变为坦途。诗人此时振奋之情的确是“换了人间”,因诗人曾在1927年早春在此登临鹤楼写出过沉郁苍凉的诗篇《菩萨蛮·黄鹤楼》。但今天新的美在朗朗乾坤中光华闪烁,社会主义新中国已在诗人手中出现,同样的武汉但风物与心境已迥然不同。在如此美好壮丽的心情下,诗人妙手一点再绘灿烂远景,立石壁,截江水,出平湖,真是“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祖国江山把玩于掌股之间,改天换地轻而易举,到那时三峡库区及大坝将轰然而立。众所周知,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也的确动工了。这一天已即将来临。就连健在的神女也会大为吃惊,世界居然彻底变了样子。从诗艺上说,诗人最后用了一个帮助大禹治水的巫山神女,即传说中西王母的女儿瑶姬的神话故事使诗歌的意境更加美丽;而且现实与理想,典故与神话相融一体也更加增添了汉语诗歌的美丽。

第三篇:八年级《水调歌头》赏析教学设计

八年级《水调歌头》赏析教学设计

八年级《水调歌头》赏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大声激情的朗读《水调歌头》,能够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重点:大声激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苏轼的情感。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句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所谓激情就是在读书时大声、清晰的去朗读课本,并在激情朗读之后能够写出一点自己的感悟。在早读的时候我们的活动也是缤纷多样的。对于还没有学过的课文我们会选择拿起书本集体大声的朗读,这时的要求是最大声、最清晰。对于学过的我们会选择小组PK的方法,大家更会想要征服对方,所以是更加的大声的读出我们特有的激情。

一、小组《水调歌头》PK。

最大声、最激情、最清晰的朗读出本词。能够读准每一个字音。

二、小组自由朗读《水调歌头》。

小组的语文课代表组织各组的组员自由朗读,一定要注意本次的节奏、停顿。在读准节奏和停顿后加入情感区感受作者的情感。最后加入小组的展示将本课的情感升华到最高潮。为后面的读后感打好基础。

三、简单的写出读后感。

在有感情的激情朗读之后写下一点点感受为课堂做好铺垫。

《水调歌头》朗读赏析教学反思

本节课总体来说是较为成功的,学生的积极性被很好的调动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精神饱满,朗读激情。

2、在小组自由朗读时每组的课代表都能够积极的组织组员朗读课文。

3、在小组展示时,各小组都能包涵情感的朗诵。并能将情感升华,写出简单的感受。

当然这节课也略有遗憾比如:

1、学生略显紧张,没能表现出平时展示时的最高水平。

2、时间还是有些略显仓促。

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会做到扬长避短的。让孩子们在朗朗的读书声中去感受语文真正的魅力。

第四篇: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

原文:

水调歌头·中秋

朝代:宋代

作者:米芾

砧声送风急,蟠蟀思高秋。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醁,倍觉不胜幽。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

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可爱一天风物,遍倚阑干十二,宇宙若萍浮。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

赏析:

米芾,字元章,宋代大书画家。据《挥麈后录》记其为人:“滑稽玩世,不能俯仰顺时”。这首词就是借赏中秋之机,表白他为人的高洁。

“砧声送风急,蟋蟀思高秋”。“砧声”、“蟋蟀”为秋天典型的象征景物。砧上捣衣远寄征人,表明气候转寒了;墙边蟋蟀鸣叫,也是一种触发人秋思的景象。前一句为了突出“砧声”,增强秋的感觉,属倒装句,写词人先是听到急促的砧声,而后才觉仿佛是砧声送来了秋风。同样,也是先听到蟋蟀鸣叫,而后才意识到时令已进入高秋季节。

“我来对景,不学宋玉解悲愁。”宋玉《九辨》中有:“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名句,从此,“见落叶而悲秋”,便成为文人一种传统的心态和崇尚。米芾一反宋玉伤感的秋景的幽雅,正显示出词人的高洁与旷达。

“收拾凄凉兴况,分付尊中醽?,倍觉不胜幽。”因为砧声和蟋蟀等秋声,毕竟会给人带来秋意,所以词人说,让酒杯里的好酒,把凄凉的情调收起来,就会感觉到这些景物加倍的幽雅。

上片结句:“自有多情处,明月挂南楼。”就是说还有富于情致之处,就是一轮明月在楼的南边冉冉升起,以它皎洁的光辉,把宇宙幻化成银色的世界,使人从压抑沉闷的情绪中解放出来为之清爽。

词的.下片,侧重抒发词人向往隐居生活之意。过片换头“怅襟怀,横玉笛,韵悠悠”三句,写词人要把他胸中的忧思,用富有情韵笛声抒发出来。接着“清时良夜,借我此地倒金瓯”二句,承上述忧伤意脉,于是想到要借此清时良夜,来一番吃酒浇愁的情致。下面“可爱一天风物,遍倚栏干十二,宇宙若萍浮”三句,则是写词人面对诱人的风物,并不是惬心地去欣赏,而是倚遍阑干在深思。最终悟出了,世界像浮萍一样的结论。词的歇拍“醉困不知醒,欹枕卧江流”两句。这是词人悟出了“宇宙若萍浮”的人生哲学之后的付诸行动,即要像李白那样“但愿长醉不愿醒”,“明朝散发弄扁舟”,而远离污浊的人世,去隐没江湖之中去。以发泄他的不满,这正是米芾晚年学禅的思想基础。

《宋史·米芾传》说:“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又不能与世俯仰,故从仕数困。”米芾这首中秋词,写法巧妙,除上片结拍点出“明月挂高楼”外,字面上再没有“月”字出现,然而却使人感到如置身在月光的整个银色世界之下的优美境界之中,写得清空而不质实,正体现了他“不蹈袭前人轨辙”的创新精神,表现了米芾的特有风格。

第五篇: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赏析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词至苏轼(1037-1101)有了更大的变化和发展。胡寅《酒边词序》云:“及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这意味着,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偏见,提高了词的思想境界,从而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并极大地丰富了词的艺术表现能力。苏轼这首《水调歌头·中秋》,便足以充分说明这一点。

此词写于宋神宗熙宁九年丙辰(1076)。那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太守任上。中秋节那天,他痛痛快快地喝了一整夜的酒,直到天亮。在酩酊大醉中,他写了这首词,既以遣怀,又用来表示他对弟弟苏辙的怀念。因为他兄弟俩已多年不见面了。

一开头,词人就端起酒杯向着青天发出了一个离奇的问题:”明月几时有?“这显然是屈原《天问》传统的继承和延续。这样就把读者登时带入遥远的邃古年代和无垠的寥廓天宇中去了。它给人以无穷无尽的想象,并表现出词人天真的情趣和深邃的思考。

唐代诗人张若虚曾问过:”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春江花月夜》)李白也问过:”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把酒问月》)如果说,张若虚在诗中用精致流利的语言创造出一个澄莹生动的境界,蕴涵着无比诱人的旨趣;那么,李白在诗中则表现得更超脱、更豪迈。李白不慌不忙地在探求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苏轼此词虽然它语气更迫切,而胸襟却更显豁达了。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突兀的设问,表明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苦闷,因而神思飞越,一下子闯进月宫里去了。月宫里也许很美好吧?”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词人设想自己原是谪居世间的天上神仙(像贺知章称呼李白那样),因此打算乘风归回月宫里去; 但他又耽心广寒宫里的凄凉将使人无法消受。

据杨湜《古今词话》说:”神宗读'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乃叹曰:'苏轼终是爱君。'既量移汝州。“今人多疑此话欠真实。因为苏轼移汝州在谪黄州之后,而此词作于谪黄州之前几年。但我以为,神宗读此词有可能在苏轼谪黄州后。若谓此时神宗察觉到苏轼忠心耿耿后将他改官汝州,也是说得通的。显然有此词中,苏轼是把”琼楼玉宇“暗喻皇帝居所的。前些时候,苏轼因与朝廷政见不合,遂自请离京外任。现在,他不禁又思念起皇帝来了。这固然流露出他对赵宋王朝的一悃忠忱;但从”不胜寒“一语中,也表明他已清醒地认识到在朝廷里的风险。因而一转念,他便接着写道:”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意谓宁可在地方上做个清廉的官吏,也比在朝廷上担惊受怕要强一些。

下片换头处三句,写月亮从朱红色的楼阁上面转过去,低低地照着雕花的窗户,照着情思满怀、睡不着觉的词人自己。胡仔的父亲胡寅曾主张将”低绮户“改为”窥绮户“,认为如此改后”其词愈佳“。我以为不然。殊不知”低“在这里兼表时空。词人用月亮的低垂,暗示时间的流逝。正由于月亮的西沉,词人又睡不着觉,才引起以下的一连串思想活动:”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月亮跟人们该没有什么怨恨吧?为什么老是拣人们离别的时候团圆呢?这样便转到怀念弟弟苏辙的主题上来。为此,词人又自宽自解,词意也就随着愈转愈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从月有阴晴圆缺这一客观事物的规律,联想到人有悲欢离合也是难以避免的憾事。因此词人发出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只祝愿亲人一生平安,”隔千里兮共明月“。从这里,词人清楚地吐露出对兄弟的浓挚感情。此词虽是通篇咏月,但深藏着词人政治上失意情绪和对兄弟的殷切怀念。其中涵蕴着不少人生的哲理。词人将写景、抒情和说理紧密结合在一起,处处显示出他驾御创作的娴熟技巧和热爱人生的积极精神。他以豁达的襟怀表现出天真情趣,用清醒的头脑(酒醉心明)进行着深邃思考。从艺术方面说,他想象瑰奇,写作手法又饶有变化,因此能在百字内概括地抒写出其政治上的苦闷和淋漓地表达出其感情上的矛盾。正如张炎所说:苏轼词”清丽、舒徐,高出人表。"(《词源》)这首词便堪称为他这方面的代表作。

下载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水调歌头赏析与思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及赏析(通用)[五篇材料]

    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及赏析(通用3篇)水调歌头·沧浪亭原文及赏析1原文:水调歌头·沧浪亭[宋代]苏舜钦潇洒太湖岸,淡伫洞庭山。鱼龙隐处,烟雾深锁渺弥间。方念陶朱张翰,忽有扁舟......

    对《水调歌头》诗词的赏析

    系别:政法与旅游系 班级:历史教育1001班 姓名:金洪群 学号:20100206025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赏析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饮欢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原文及赏析[精选合集]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原文及赏析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原文及赏析1【原文】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大全5篇]

    《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水调歌头·游泳》赏析及写作背景1毛泽东一生酷爱游泳,这是世人皆知的。1925年所作《沁园春·长沙》中的“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便是诗人......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集合)(大全5篇)

    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集合3篇)水调歌头·中秋原文及赏析1水调歌头·徐州中秋 宋朝 苏辙离别一何久,七度过中秋。去年东武今夕,明月不胜愁。岂意彭城山下,同泛清河古汴,船上......

    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公元1076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调歌头原文与翻译,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丙辰中......

    《水调歌头 和庞佑父》原文及翻译赏析[本站推荐]

    《水调歌头 和庞佑父》原文及翻译赏析《水调歌头 和庞佑父》原文及翻译赏析1水调歌头·和庞佑父宋朝 张孝祥雪洗虏尘静,风约楚云留。何人为写悲壮,吹角古城楼。湖海平生豪气,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