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方学读后感
读《东方学》
内容摘要:西方和东方(更准确的说是伊斯兰东方),在地理位置上有着明显的界限,同时也有着不同的政治和历史文化传统。东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作为西方的殖民地,被西方所控制,除了政治上的殖民、经济上的掠夺之外,西方通过建立对东方的话语霸权,描述的是一个作为西方文化附属物、被建构的东方,东方成为一个被“东方化”的东方。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对东方学的内涵、谱系进行了一次详实的梳理,是对东方学的一次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关键词:萨义德东方学
历尽“千辛万苦”,终于读完了萨义德的《东方学》一书。因为对中东历史和文学评论知识平时涉猎极少,积累十分有限,所以读这本书感觉明显跟不上作者的步调,就像至身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之中,周围是陌生的人、陌生的历史故事以及陌生的学术术语,读起来昏昏欲睡,打不起精神。前一秒刚看完,后一秒马上忘到脑后,时而走马观花,时而神游云外,待到猛然回过神来,顿觉万分惭愧,于是继续硬着头皮往下读,如此反复,历时将近一个月,终于“跌跌撞撞”地“翻完”这部后现代殖民主义理论的大作。不能说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思想,很多地方仍然似懂非懂,因此只能“厚着脸皮”,就个人在读书过程中的一些”碎片化”的领悟简单地谈一下所读心得,只希望不要偏离太远。
一、萨义德其人
《东方学》的作者爱德华·沃第尔·萨义德(Edward•W•Said)是美国著名文学理论家与批评家,1935年出生在耶路撒冷的一个富裕家庭,在巴勒斯坦和埃及受到良好教育,后移民美国,先后在普林斯顿、哈佛获得学位。之后,他一直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萨义德一生著述颇丰,著有《东方主义》《文化与帝国主义》《报道伊斯兰》《最后的天空之后》等。作为一位生于阿拉伯世界,而后又在西方文化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学者,萨义德内心无疑充满了种种矛盾,一边是他生于斯长于斯的故乡——阿拉伯世界,一边是成就他同时也压抑着他的第二故乡——美国。因此,萨义德一生都置身于东西方语言、文化和认同的交错之中而“不得其所”。他生为阿拉伯人,却是基督徒,在他立身扬名的美国,一些西方人和犹太人斥之为“恐怖分子”,而在他难以割舍的中东,极端分子却将他列入“黑名单”。正是这些复杂的政治经历和多重的文化身份,才造就了萨义德的个性与学术。
1978年,《东方学》(Orientalism)②一书问世。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这本书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成为风靡一时的学术畅销书。在这本书中,萨义德详细梳理了东方学的谱系,作为一个文化批评家,他以冷峻的西方视角,怀着东方人的心态去努力地塑造了一个西方文艺中的东方形象,以一己之力,单枪匹马开创了后殖民主义理论的新时代。
需要指出的是,《东方学》一书的写作与后现代主义的思想潮流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中国国内也有学者译为“赛义德”,如谢少波、黄刚等翻译的《赛义德自选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张跣的《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等等。本文采用“萨义德”这一译法。
② 在中国学界,“Orientalism”一词习惯上译为“东方主义”,但萨义德所谓“东方主义”有三个方面的含义(学术研究学科、思维方式、权力话语方式),由于汉语无法用一个词囊括这三种含义,所以该书的译者采取变通的方式,对三者不加区分,将“Orientalism”通译为“东方学”或“东方主义”。王宇根的译本选择“东方学”作为“Orientalism”的译名。参见【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绪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第3页。
①①
后现代主义发端于哲学与建筑学领域,后逐渐扩大至历史学、教育学、文学批评学等几乎各个学科。后现代主义者对现代化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主张打破传统的“中心观”和等级制度,原先处于边缘地带的理论则不断向中心靠拢,并逐渐形成一股日益强烈的“去中心化”和“重建中心”的势头。西方学界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观”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西方长期以来对东方社会的话语霸权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质疑和挑战。《东方学》即是在这一背景下成书的,“去中心”的影子在该书中随处可见。
二、《东方学》内容及评述
什么是东方学?东方学的内涵有哪些?萨义德在该书的绪论中给出了解释。他认为,东方学有三个层面的含义。首先,最易于为人接受的是其作为学术机构的一个学科的含义;其次,东方学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在大部分时间里,“the Orient”(东方)是与“the Occident”(西方)相对而言的,东方学的思维方式即以二者之间这一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区分为基础。有大量的作家,其中包括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政治理论家、经济学家以及帝国的行政官员,接受了这一东方、西方的区分,并将其作为建构与东方、东方的人民、习俗、“心性”(mind)和命运等有关的理论、诗歌、小说、社会分析和政治论说的出发点;第三个含义是将东方学视为西方用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萨义德借用福柯关于“权力话语”的理论,将东方学作为一种话语进行考察。①
全书共分为三章,作者分别东方学的范围、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以及东方学的现状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在第一章《东方学的范围》中,萨义德首先回顾了18世纪中期以前西方对东方、伊斯兰、穆斯林和阿拉伯人的再现。在他看来,拿破仑对埃及的入侵、20卷《埃及志》的出版以及苏伊士运河的开掘,这些都是东方主义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标志,象征了物质的和文本的欧洲对东方进行的以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为特征的宰制。为了揭示东方主义的传统、话语和机制是如何介绍的,萨义德介绍了两个重要的概念“想象的地域”和“文本性的态度”。在他看来,东西方的所谓地域划分可能完全是任意的、想象的,想象的地域和历史对与其相近的东西和与其远隔的东西之间的距离和差异进行了夸大的处理,并从而使其对自身的认识得到加强。由于人们往往宁愿求助于图式化的权威而不愿意与现实进行直接接触,这就使得所谓权威的文本“不仅能够创造知识,而且能够创造它们似乎想描写的那种现实。”②
第二章为《东方学的结构和再结构》,在本章中,萨义德讨论了从18世纪后30年到1870年前后的所谓“现代东方主义”。在他看来,19世纪东方主义的一个重大发展就是将有关东方的基本观念“纵欲、专制的倾向、乖戾的思维、不求准确的习惯、落后”,凝固为独立的、牢不可破的连贯整体。在对东方学话语的描述中,萨义德强调了二元对立原则的出现,在他看来,正是经由二元对立原则,西方在同东方的关系中总是处于优势地位。他指出,东方主义服务于西方对东方的霸权统治的主要方式就是——成为西方属下的他者。萨义德在很多人的作品中都发现了这种以优劣对比为基调的二元对立模式的存在,如福拜楼。萨义德认为,这种优劣的对比代表了东西方力量关系的一种模式,也表明了实现这种关系所使用的话语。东方主义类似的设想还包括:关于一切东方事物的假定的代表性,强加给东方人的集体性身份,与东方文化相一致的稳定的共时性,以及东方人不能表述自己、必须由其他人表述的设想。通过这一系列假设与想象,东方主义的话语构成并且制造出了东方。这种话语的功能就是打开知识和权力之间的通道,从而产生出一系列进行干预的节律,包括经济、政治、宗教、管理甚至军事等各个方面。于是,学术上的东方主义在作为机制发展起来的同时,实际上野作为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结构建立了起来。
在第三章《东方学的现状》中,萨义德考察了20世纪的东方主义如何成功地实施其对①
② 【美】爱德华·W·萨义德著,王宇根译《东方学·绪论》,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年。【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122页。
自由和知识的控制。萨义德首先讲述了东方主义教条的特征,对潜伏的和显在的东方主义做了重要区分。萨义德认为,隐伏的东方学指一种“几乎无意识的(当然是无法感触的)确信”,而显在的东方学则是一种”对东方社会、语言、文学、历史等所做的明确陈述”,有关东方的知识中所出现的任何变化几乎都无一例外地可以在显在的东方学中找到;而惰性、稳定性
①和持续性则或多或少地永远存在于隐伏的东方学之中。隐伏的东方学不同于显在的东方学
之处在于,隐伏的东方学是内在的、“无意识的”、“无法感触的”,它是隐伏在显在的东方学深层的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和意识。这一观念和意识最明显地表现在所谓的东方与西方、进步与落后等二元区分上,而隐伏的东方学就体现在这些所谓的东西方二元对立的东方学“信条”之中。这些“信条”包括:理性、发达、人道、高级的西方,与离经叛道、不发达、低级的东方之间绝对的、系统的差异;对东方的抽象概括,总是比来自现代东方社会的直接经验更有效;东方永恒如一,始终不变,没有能力界定自己,东方要么给西方带来威胁,要么是为西方所控制。萨义德还把隐伏的东方学与“男性化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他认为,隐伏的东方学可以促使人们形成一种特别男性化的世界观,东方学自身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男性领域,它在考察自身及其对象时戴着性别歧视的有色眼镜,而女性通常是男性权力幻想的产物。他指出:“更有甚者,男性化的世界观在东方学家的实践中常常走向静止、僵化、一成不变。他们否定东方和东方人有发展、转化、运动的可能性。作为一种已知并且一成不变或没有创造性的存在,东方逐渐被赋予一种消极的永恒性。”
以上是对《东方学》一书内容的简要概括。在读此书的过程中,虽然很多地方不是很懂,但我能够很强烈地感觉到福柯关于权力——知识话语的理论给萨义德造成的巨大影响,书中权力话语的影子随处可见。福柯认为,权力制造知识,权力和知识相互生产,相辅相成。③在《东方学》一书中,萨义德开宗明义将“东方主义”描述为:“通过作出与东方有关的陈述,对有关东方的观点进行权威裁断,对东方进行描述、教授、殖民、统治等方式处理东方的一
④种机制:简言之,将东方学视为西方加以控制、重建和君临东方的一种方式。”他同时指出,东方学首要是一种话语,其发展与演变在某种程度上也受制于它与政治权力、学术权力、文化权力、道德权力之间的交换。萨义德坦言,福柯的著作使其受益匪浅。因此,有学者认为,没有福柯的话语概念和话语形成概念,没有福柯对权力与知识之间关系的讨论,萨义德的工作是不可想象的。⑤
萨义德认为,西方关于东方的学问,反映的正是西方历史取代东方历史并使后者成为“无历史”的历史,是西方作为主体企图征服东方这个客体的产物。它以知识的形式适应和支持西方殖民扩张的需要,制造出西方全面优于东方的神话,为西方侮辱、侵害、征服东方提供了理论根据,为西方施之于东方的罪行披上了一件合理化、正义化的外衣。实际上,西方在认识东方、形成东方学的同时,就把西方包含价值观、思维方式和检验标准于其中的学科形式扩展到了东方,因此萨义德说到:“东方学是一通用的术语,用以描述西方向东方一步一步的入侵;东方学是一个学科,通过这一学科,作为学术、发现和实践话题的东方过去
⑥曾经被(现在仍然被)西方系统地进逼。”东方主义是使西方全球扩张合理化的知识论证明,它背后包含着的正是西方的文化理想和权力运作。基于这种不平等的关系,西方对东方的描述,不管是在学术著作中还是在文艺作品里,都严重扭曲了其描述的对象。东方世界经常被【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262页。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265页。
③ 关于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更详细的解释,可见【法】米歇尔·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罚》,北京:三联书店,2007年。
④【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4页。
⑤ 张跣:《赛义德后殖民理论研究》,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6页。
⑥【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94页。①②②
丑化、弱化、野蛮化和异国情调化。西方学者笔下的东方从来不是对东方真实的反应,而是西方话语霸权下对东方的想象与虚构。“剥削的西方人站在一个特别适合他的有利角度对消极、原始、柔弱甚至静默倦怠的东方进行全面关照,然后在此基础上对东方进行清晰表达。”①萨义德认为,“从东到西存在一个虚拟的控制链,既可以表达西方的力量,又可以表达(西方人眼中所见的)东方的缺陷。”②因此,东方学既是西方对柔弱东方的表达,又是西方对东方权力知识的体现。
三、对《东方学》的评价
无论是中国学术界,还是西方学术界,对《东方学》或者萨义德其人的评价褒贬不一。一位美国学者这样评论道:“《东方学》,尽管存在很大的缺陷,有人甚至把它视为萨义德最薄弱的研究成果,但无论如何,在萨义德不可思议的、多产的学术生涯中,《东方学》是他二十部著作中最广为谈论、影响最为深远的著作„„该书因作者“炙热的人文主义思想、儒雅、博学、颇具启发性的观点以及他对巴勒斯坦独立运动坚定的支持”而闻名世界。类似或者更甚的褒扬不胜枚举,一些后现代殖民主义者更是对萨义德推崇备至。
然而,批判者亦有之。丹尼斯•波特在《东方学及其问题》一文中认为,萨义德对殖民话语的多样性重视不够,特别是没有重视英国和法国东方主义之间的差异也未能充分解释帝国主义文化内部的冲突与矛盾,萨义德对文本的复杂多样性以及西方内部的反霸权著作没有充分重视。詹姆斯•克利福德认为,萨义德“只考虑到英国和法国的民族传统,外加他们的后裔美国。他只能把意大利、西班牙、俄罗斯,尤其是德国的东方主义剔除在外。”⑤指出了了萨义德研究对象的局限性。有从萨义德东方学理论的内在矛盾性进行评价。一位中国学者认为,萨义德即是殖民主义的批判者,又是新殖民主义理论的代言人。一方面,他对西方帝国主义在政治上、经济上、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上的霸权深恶痛绝、利用一切机会予以批判和抨击,但另一方面,由于他深受福柯的权力——知识——话语三位一体思想的影响,因而无时无刻不在自己的著述中流露出掌握甚于真正的第三世界学者的话语权的优越感。⑥
作为普通读者的笔者认为,《东方学》一书存在很明显的两个弊端。其一,《东方学》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学著作,而是从文学批判的角度对东方学的谱系进行了一次详实的梳理,作者在本书中引述了大量的西方语言学和文学著作,而这其中的大多数材料笔者都不甚了解,因此在阅读中常常有着一种陌生的感觉,即使读完了,脑海中残留的仅是片段和零碎的记忆。有网友很形象地比喻到:“你会感到参加了一趟随团旅游——被强行拉到每一处景点(引用材料),快照留念(留下大致印象),奔向下一个景点(继续阅读,迎接全新的材
⑦料)这不是愉悦的阅读体验——感觉就像光着身子被扔到陌生人中间。”这短话其实也指出
出了《东方学》的另一个问题,即过于堆砌、冗杂的材料也是让读者感觉陌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多数非专业读者只能蜻蜓点水般“浏览”,自然会感觉陌生;其二,萨义德所界定的“东方”仅仅是指阿拉伯国家,对远东、印度等更为广大的东方世界,萨义德在书中虽然略有提及,但往往只是一带而过,他更多的笔调着重于阿拉伯世界。“萨义德把注意力几乎完全限制在有关阿拉伯中东的言论上,不无遗憾地略去了远东、印度、太平洋地区,以及北非。”⑧【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178页。
【美】爱德华·W·萨义德:《东方学》,第56页。
③Graham Huggan,“(Not)Reading 'Orientalism'”,Reaserch In Africa Literatures,Vol.36,No.3(Autumn 2005),p.124.④ 参见丹尼斯•波特:《东方学及其问题》一文,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
⑤詹姆斯•克利福德:《论东方主义》,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33页。
⑥ 王宁:《东方主义、后殖民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批判——爱德华•赛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剖析》,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2期。
⑦金刚菩提:《艰涩的文本,辛苦的体验——浅评萨义德<东方学>》。http://book.douban.com/review/4756868/ ⑧ 詹姆斯•克利福德:《论东方主义》,罗钢、刘象愚:《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①②③④
西方对远东,如中国、日本是如何书写的?与对中东有何相似,又有何不同?萨义德对“东方学”的解释是否又同样适用于中国。日本?笔者认为,这些问题是萨义德在《东方学》一书中未能充分考虑到的,似可作更深入的分析,不论对国别史研究、国际关系研究还是对文
①化交流研究,我想都是极具启发性与借鉴意义的。
1999年,第33页。
① 有关西方的中国形象这一问题,笔者曾阅读过相关的书籍。就笔者目力所及,西方学者(包括美国)对中国的书写在两个极端中摇摆:要么将中国描述为一个乌托邦化的美好国度,要么则将中国丑化为一个落后、残忍的国家,但无论是哪一种形象,都是西方学者脱离现实中国,对作为“异国他者”的中国的虚构。代表性研究论著有:(美)哈罗德•伊罗生著,于殿利、陆日宇译《美国的中国形象》,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美)克里斯托弗•杰斯普森著,姜智芹译《美国的中国形象(1931~1949)》,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年;周宁:《天朝遥远——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这些研究论著似有助于我们比较西方的伊斯兰形象和西方的中国形象的异同,更进一步丰富与深化“东方学”的内涵。
第二篇:《东方学》演讲提纲
《东方学》演讲提纲
一 萨义德与东方学的简介
萨义德的《东方学》出版于1978年,是萨义德的代表作。这部书对于其他学科,譬如文学研究、历史研究、人类研究、社会学、以及宗教研究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东方学的出版业标志着后殖民主义研究的开始。作为第一部后殖民批评作品,它试图探讨殖民霸权和殖民话语的内在联系。通过结合葛兰西的马克思主义和福柯的话语理论,萨义德展示了东方学下对东方文化,特别是阿拉伯文化的否定和误读。因此,《东方学》研究的是西方视野下的东方以及两者之间文化差异的认同和一系列不平等关系形成的过程。
二.什么是东方学
1.萨义德对东方学的定义
19世纪和20世纪早期欧美国家学术机构中的,以教授东方、书写东方或研究东方人为目的的一门包括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和语言学的学科,它带有早期欧洲殖民主义政治色彩,以“东方”(the Orient)与“西方”(the Occident)二者之间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意义上的对立为其基础。
2.东方学的研究对象
得出结论:萨义德所关心的真正的“东方”不是他的理论对象,他认为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东方”和“西方”这样的地方和地理区域都是人为建构起来的,三.萨义德与后殖民主义
1简介后殖民主义发展史
2.《东方学》的学术背景和理论指向
论述西方真理观的历史,以及萨义德受福柯的权力话语理论影响,其东方主义批评的目的是揭开东方主义话语中的遮蔽。
3萨义德如何运用权力话语理论进行东方学的基础建构
四,电影中的后殖民主义之争
后殖民主义认为张艺谋等人的电影为迎合西方中心主义,塑造了一个贫困荒蛮的图景,以其满足西方观众的审美期待,认同并为西方观众学者构建了一个“东方他者”的形象。但是我认为,不能简单的用东方主义理论将这类电影贬低,因为这批电影代表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对自我文化身份和历史的一种反思和自省,而这恰恰是当前中国电影所匮乏的。
第三篇: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学生会编辑部工作计划
编辑部2010-2011学年第一学期工作计划
这个学年是我们开展学生工作重要的一年,我们在做好编辑部本
身工作的同时,也要用丰富的校园活动,让我们的每一位成员收获一份属于自己的成绩。在上半年编辑部工作成绩的基础上,这一学期我们机遇与挑战并存。因此我们只有在分析上学年得失、教训与经验的同时,弄清现状,并做出较好的规划且加以实践,才能让这一部门有较大的发展。
一、宣传征稿工作计划
在新生刚来时抓好时机大力度宣传我编辑部及相关的征文活动,留下邮箱、投稿时间、地点等。海报的宣传是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利用新生晚自习的时间分派人员到各个班级去口头宣传:只有大力度的宣传才能让同学知道进而了解我们编辑部。
二、管理与培养计划
此次招纳的干事有十二名,都未参与过报纸的编辑工作,由此
干事的培训为重要之首。借鉴以往的经验,并结合部中的实际情况,拟定此学期培养计划大体分为二个阶段:1.逐渐深入接触系报编辑
工作,有各副部长协作队干事进行指导,让他们边干边学、不断提高;
2.开始较独立地完成工作,注重发挥专业和特色,由各副部负责把好质量关。
另外要重视文字的校对及编辑工作,定期举行培训,鼓励投稿,以提高干事的文学修养,提高报纸的发行量。组织干事积极参加各种征文活动。既可以提高编辑部干事的写作能力,又能让干事们在工作
之余有所收获。
三、报纸内容设计计划
我们的系报要保证每月一期,内容应贴近同学,服务于同学。《风华》生于校园,也应该立足于校园。因此报纸的内容应涉及读者关注的校园相关问题,吸引读者关心校园局部现象,进而培养同学对风华的兴趣和关心。至于了解同学们所关心的问题,最快捷的方式是常去学校的贴吧看一看。
建议在原有板块的基础上添加每期一个学校人物的报道,不一定是院系领导、老师级别的人物,也可以是学生干部、学习优秀生、或运动健儿(大一篮球赛刚刚结束,可以采访一下冠军队伍)进行有目的性地采访。这样子,我部的记者一职,便不再是虚设了。
四、分工安排计划
一个高效率、健全的编辑队伍应该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因为我们能力和时间的局限,不可能按照专业的稿件采集统计、稿件选择、文字处理和图像处理、终审机构、发行机构等来分配任务。实行工作责任制,让每个人都有工作,每份工作都有人负责。根据编辑部的具体情况,一个副部带领自己的干事负责一个板块,最后把板块统合在一起。这样一来系报各版面的格式和风格就要各具特色但又必须整体严格统一。
编辑部是学生会的眼睛,部门工作相对比较琐碎,但我们要合理安排,不落下一个活动的报道。一个部门的发展就要有自己的部门文化,编辑部因成立时间过晚,这样的文化在部门内部还尚未形成。
但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会寻找新的方案和出路,形成自己独特的文化模式及特色活动。
会计学系编辑部
二零一零年十月二十九日
第四篇:来杭州新东方学烹饪 告别“农民工”
来杭州新东方学烹饪 告别“农民工”
新的一年,新的开始。在杭州新东方烹饪学校,众多立志谋求未来的学生咨询报名,迎来了学校的报名高峰期。其中,有迷茫无所为的大学生们;有不想继续上学想谋求高薪职业的初高中学子们;有走出绿色军营后想要谋求稳定工作的退伍军人;还有忙忙碌碌却无所成就的“农民工”兄弟们。
学校迎来报名高峰期
随着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放下手中的锄头,心怀“有朝一日出人头地”的愿望来到城市谋生,然而,当理想照进现实的时候,迎接他们的仍然是各种不堪的打击,城市里的灯红酒绿对于没有学历、没有技术,没有背景的他们来说只是远望而可及的生活。
实习大厅
据调查资料显示,农民进城务工,一半以上的农民月收入水平离当地平均工资有很大一段距离,他们在城市生存状况极其艰苦。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缺陷,只能够做一些技术含量低的工作,最终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困境。因此,学一门好技术成为众多农民工改头换面、出人头地的关键出路。所谓“家有千金,不如拥有一技傍身”,拥有一门过硬的技术,是顺利就业、成就事业的通行证。如果没有一技之长,只能够靠出卖廉价劳动力为生,一辈子都难以出人头地。
学烹饪,农民工”翻身“的筹码
随着21世纪餐饮行业的发展,餐饮行业一路飘红,发展前景一片光明。杭州新东方烹饪学校作为国内知名的专业烹饪教育院校,一直以“培养最优秀的高级烹饪人才”为宗旨,千方百计的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在目前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的情况下,为确保学生毕业后即顺利就业,学校一方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上大下功夫,把技能教育和职素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着力培养素质全面的综合型烹饪人才;另一方面,学校为拓宽就业渠道,与国内外众多知名餐饮企业建立紧密互动的双向合作关系,形成了强大的就业网络,为学生就业提供了可靠保障。另外,针对一些像农民工这样的特殊群体,杭州新东方也采取了独特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模式,帮助他们成功就业,实现人生的重大转折。
杭州新东方烹饪学校欢迎您
拥有一技之长,走遍天下都不怕,想要改变命运的农民工们速速来杭州新东方烹饪学校学厨师,将轻松实现从“社会底层”到“社会高层”身份的转变。
第五篇:到山西新东方学厨师,让职业生涯一帆风顺
到山西新东方学厨师,让职业生涯一帆风顺
每个人年轻人都有着一颗渴望提升自己、勇于奋斗的心。人生短暂,谁都想让自己生活得充实、体面、有意义。可是基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抱憾终生。
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平台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无奈,生存着这样一批有志之人。他们年龄不大、学历不高或者是大学毕业,因为专业的限制和高校培养模式的落后他们没有学到一技之长;他们在公司工作了一年后仍然是做着打杂的活;他们备受公司的冷遇,但因自身能力的限制,在工作突破上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们在自己不喜欢的岗位上被动的存在着,为不可预见的转岗甚至“下岗”而整日惶恐不安;尽管如此,他们仍不敢换工作,担心自己永远也找不到工作;他们心里有着隐隐的自卑,总以为一份体面的工作离自己很遥远,甚至高不可攀。
每个年轻人都有着一颗渴望提升自己、勇于奋斗的心。人生短暂,谁都想让自己的一生生活得充实、体面、有意义。可是基于各种原因,很多人因为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而抱憾终生。为此,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专家表示,如今没有知识、没有技能,就会被社会淘汰。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在职人员,都要及时地汲取知识,不断提高自己,未来的路才会走得顺畅。
如何才能更有效的提高自己?这是很多有志之士所面临的共同话题。作为烹饪人才培养的摇篮,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承担着这份社会责任,针对广大有志之士,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根据社会招聘需求,集合社会紧缺人才现状,特开设技能型人才培养班,为渴望提升自己的年轻人提供学习的机会。
据悉,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面对近年来国内烹饪人才的巨大缺口,为满足市场对烹饪人才的需求,学校开设了热门实用专业王牌专业(金牌大厨、餐饮管理、经典大厨、大厨精英),精品专业(川滇菜精英专业、西点工艺专业、西点烘焙专业、烹饪全能专业、山珍滇菌主厨班、烹饪专修班,短期特色专业(中式面点师班、中式烹调师班、调酒师班、食品雕刻晚班、营养配餐员晚班)等多个烹饪热门专业,满足不同学子的不同学习需求。同时,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山西新东方烹饪学校提供了广大的发展平台,现在又拥有良好的学习烹饪的契机,就业市场活跃,到山西新东方学技能,让职业生涯光明到底,不用再徘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