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精选五篇)

时间:2019-05-13 22:18: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

第一篇:“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

“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

在复旦大学百年校庆来临之际,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和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将于2005年11月份在上海共同举办“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届时,海内外著名国际贸易和产业经济专家、政策制定者、非政府组织以及国际组织的代表将受邀出席,并与论文作者一起深入讨论半个世纪来东亚产业发展历程,以及东亚产业与全球贸易格局演变的互动关系,同时结合当今国际经济中出现的新情况,进一步分析预测东亚产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和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趋势。

本次研讨会主要包含以下议题:

一、东亚产业合作与自由贸易区构建中的贸易政策协调;

二、汇率政策与产业竞争力的变动趋势;

三、外国直接投资与企业的全球布局;

四、重新思考中国在多边贸易体制中的作用和地位;

五、国际多边贸易体制的变化趋势及其对东亚国家的影响。欢迎广大专家学者就以上议题或与东亚产业和贸易相关的问题前来投稿。会议将为论文入选者提供两天会议的食宿费用,并将选编优秀论文集公开出版,同时推荐3—5篇优秀论文发表在《世界经济文汇》杂志。

参选论文请于2005年8月31号前提交至研讨会筹备组。来稿请寄: 上海市邯郸路220号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产业与贸易国际研讨会筹备组 陈梅收邮编:200433

或E-Mail至cces_symposium@fudan.edu.cn

来稿请注明“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征文”字样。电话及传真:+86-21-65643054

详情请关注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网站相关网页。

复旦大学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日本研究中心

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

第二篇:民营物管企业产业格局与发展出路

民营物管企业产业格局与发展出路

无可否认,目前民营物管企业已在整个行业中占有了大半壁江山,特别是近5年来,随着民营房产企业的快速发展和扩张,民营物管企业的实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因此,其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将直接决定着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此文,就是想通过不太深入的认知,抛出作者的一点看法,以供参考。

一、当前物业管理产业格局的形成因素

物业管理产业格局进行了快速的分化,研究其原因有下列五点供参考:

(一)国有企业为了甩包袱,国营体制给属下的物业管理“断奶”衍生;

这部分民营物业管理企业是由原来国营企业内部分解出来,完全脱离原国营企业的隶属关系,实行“断奶”政策而衍生。他们的营业基础是原来国营企业的物业基础面积,一般是过去房产后勤科的模型转换。此类物业管理企业由于“从业人员思想钝化”、“物业服务理念不健全”、“缺乏专业化的打造和学习”等,加之人员关系盘根错节,不能够实行业绩激励和奖惩管理,使所有管理制度、服务标准虚化,实际运行上还类似于过去的房管科后勤机制,他们最大的弊端是尽管民营化,但实际上不能真正走向市场。所以,经营举步维艰,更谈不上发展。但是,也有少部分类似背景的物业管理企业能够做彻底的改制,而走出自己的困境,积极的参与市场的竞争,多数来讲,都处于不温不饱的局面。

(二)国有企业房管科的孕育,锻造了民营物业管理高层而萌生独立运行体制;

物业管理起步以后,首先面临的是房管科的改制问题。有的大型国营企业的房管科领导,凭着多年积累的管理经验及对后市场的分析把握,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而顺应了时代的潮流,他们以本国营企业的物业管理为基础,与时俱进,成立了独立的民营物业管理企业。类似于这种发展经历的物业管理企业采用了“两栖”类的发展模式,走的路径算比较成功。他们一方面以国营单位的物业管理为基础,另一方面,积极的利用社会、政府资源,参与市场的竞争,形成了道路上“两栖”,经营上内外通吃的产业局面。

(三)民营地产的产业促进,催生了具有裙带民营物业管理的产业模型;

房地产是一块灼热土地上的灼热产业,民营地产抓住了这个机遇,大力发展了民营地产的同时,催生了民营物业管理产业的模型。一般来说,目前,70%以上的民营地产公司都成立隶属自己地产的民营物业公司。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一是考虑物业管理里面具有一定的利润,出于“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成立自己的物业公司;另一个原因是自己建设的物业自己来管理,可以消化、缓冲与业主之间的矛盾,成为业主投诉地产质量的挡箭牌;第三,考虑适当的时候,参与物业管理市场的竞争,获取可能的利益。

(四)物业管理高级从业人员的内部瓦解分流出新的物业管理贵族充斥市场;

物业管理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由于起步时,具有门槛低、资金需求量不大、人力资源便于组织等特点,一些原物业管理企业中从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萌生了自己单独干的想法,借助于对行业的理性把握,成立了属于自己的民营化物业管理公司。这部分企业成立时间较短,承揽项目规模较小,项目数量较少,尚属起步阶段,往往处在一个公司管理一个项目的状态,或者管理少量项目和小规模项目的状态。

(五)以项目为切入点,急切下水的从业或社会人员成立的民营物业管理企。

另有一部分企业,它是由一些物业管理行业从业人员或社会其他人员,在摸索市场过程中,有心的遇到了一些项目,因而即刻组建自己的物业公司,招聘一些专业人员负责日常管理和具体运作。这些项目取得具有偶然因素,因此这部分企业从其一起步开始,就得到了项目有力的支持,开始的时候几乎没有风险,但由于他们具有机会性的投机心理,缺乏对行业基本特性的了解,服务能力与服务水平跟不上业主需求,管理水平也不一定很高,没有具体的规范化管理基础,员工也不够稳定,市场竞争力较弱,只能固守现有楼盘维持生计,很难发展壮大。

纵观以上民营物业管理企业产生的背景,就可以对民营物业管理有个基本总体把握:第一、国有企业的物业基本上还被原国有企业分化出来的物业管理企业所盘踞,尽管他们也属于民营,他们多数不求发展,但求稳定和生存,不管自己管理的好与坏,其领地绝不会让其他民营物业公司涉入半步;第二、具有“两栖”类的民营物业公司,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他们既有基础,也有能力驾驭市场的命脉,发展规模和速度比较快;第三、民营地产属下的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处于良莠不齐的局面,但多数都在管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个别有所发展和壮大;第四,物业企业瓦解出来的新秀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但是拥有市场的硬件能力不够,在市场间隙里寻求生存和发展;第五,以项目为切入点而成立的民营物业管理企业以维持生计为主,市场接应能力不足,日子一般。

二、影响民营物管企业发展的原因

(一)、政策缓慢、环境缺失、基础不牢造成先天性不足;

改革开放的初期,物业管理是什么?怎样做?需要什么政策、环境做? 等意识形态领域的东西都没有完善和健全。由于商品房的开发也属于初期,开发量小,物业管理的市场还没有真正形成,国有改制的房改在不平衡的状态下仅仅限于内部体制的改进,不足于冲击市场的形成,在“谁的物业谁管理”和“谁开发谁管理”的思想指导下,民营物业管理企业首先缺失了共同进入市场的环境。另外,物业管理产业化进程不高的情况下,全国物业管理和的物业管理政策相对落后于产业潜在发展速度,所以,使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失去了政策、条例的实际支持,没有机会进入先期的物业管理市场。由此,政策的缓慢、环境的缺失、基础的不牢使得民营物业企业出现先天性的营养不良,一定程度呈现规模弱势、资金短缺,人才匮乏,缺乏基础项目,缺乏积累等,先天条件不足的民营物业服务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与国营国有物业服务企业处于不公平、不对等的竞争地位。

(二)、“附庸的身份”使物业管理企业丧失了锻炼机会,不能积极应对市场;

就民营物业管理企业来说,从“出生地”来思考,多数是在民营地产下建立的隶属公司。此类物业管理运作的基本模式是:建设单位开发,物业管理单位管理。物业管理企业在地产业务链中因处于下游,所以,物业管理几乎在这个领域没有话语权,地产开发中任何单一的组织群都优先于物业公司的整体,物业公司在“溺爱”和“指责”式的模式下,处于劣势状态,物业管理业务运作体现了“奴役”式心理,他们在日常工作中主要是听命、依附、围绕房地产开发建设展开,几乎没有站在物业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机会。使他们丧失了自主运行的激励因素。客观而言,这种“模式”培育了民营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但也存在负面作用:其一,一些民营物业服务企业易于成为建设单位的附庸或全资控股企业,无法摆脱建设单位的控制,形成为建设单位利益的维护者;其二,物业服务企业是从建设单位手里获得物业管理项目,是在相对垄断条件下获得市场。这使得物业服务企业市场拓展上更多地是依附建设单位来“等米下锅”,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和意识;其三,物业管理服务运作是围绕房地产开发经营展开,物业服务企业对建设单位具有极强的依附性,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运作以及探究和建立科学企业发展机制的动力;其四,没有建立起能够经得起市场检验的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控制体系,缺乏以顾客为导向的服务机能。即“附庸的身份”使部分民营物业管理企业丧失了锻炼机会,不能积极应对市场。

(三)纯民营物业企业受到市场领地不对称待遇。

纯民营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受到市场领地不对称的待遇。所谓纯民营是指没有自己地产做靠山的独立产权的物业管理企业。一是原国营企业的物业管理很难接受民营物管企业的介入,维护自身利益的驱使,使他们“屁股”决定了“脑袋”,国营领地不可侵犯;二是地产开发商大多拥有自己的物业管理公司,纯民营物业企业难以进入;三是政府物业、大型展览馆、体育场馆民营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广泛的社会关系支撑难以入门。所以,纯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只能是从市场的周边夹缝中生存。因此,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大部分仅仅能接纳开发者非自主经营的物业,比如单体银行物业、单体商业物业、单体娱乐场馆、单体写字楼物业、单体别墅、高速公路物业等。而大中型地产商开发的住宅房地产物业、大型展览区、工业园区、国营单位物业等寡头物业份额中,受政府背景、利益保护、品牌保护、生存保护等要素影响,纯民营物管企业几乎没有领地。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客观面对的是不对称的市场格局,在市场竞争中受到市场领地不对称的待遇。

三、民营物管企业未来发展出路的思考

民营物业管理企业,要在自己的竞争环境中“杀出一条血路”,走自我发展的道路,建议要突破以下六个方面的局限:

第一、不能永远当“儿子”或“老子”——要建立自己的独立经营权;

母子关系的民营物管要做大做强,第一要解决的问题是产权与经营权的关系问题。产权是一个企业所有权、经营权以及剩余利润分配权和控制权的综合体,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问题。由于历史原因,民营物业服务企业在成立之初往往是投资主体单

一、地产全资子公司,企业发展上易于受到大股东或投资者的利益制约,所以难以做强做大。未来的出路是如何与“老子分家”的问题,把产权进行优化,使所有权、经营权分开,搞好投资者回报的比例,然后理顺经济分配权和利润的享有权,体现经营者的价值,才能使类似的物业管理企业脱胎换骨,从而走向市场竞争的行列中。即,不能永远当“儿子”。对于纯民营企业,却正相反。要设法把“老子”变“儿子”,即不能永远当“老子”,主题也是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要设法让高级职业经理人担纲主角“演戏”,老板学会“看戏”。把老板从创业时期的“累”中解放出来,腾出的时间,投放到研究其他产业兼容上,为企业寻觅新的产业出路,培育未来产业雏形,放眼未来企业价值的滚动增值上。

第二、从自身做起----服务与管理需要切实提升;

对于民营地产隶属的物业管理企业,产权与经营权的划分,解决的是企业为谁而做的问题,服务与管理创新则是民营物业企业自身的核心能力问题。地产企业“溺爱”自己隶属的物业管理企业,不让其参与市场竞争,一方面是从维护自身地产利益角度思考,更重要的是认为自己的物业管理企业没有市场竞争能力,所以就放在自己身边管自己的物业。类似的民营物业公司要达到平等的与地产公司对话,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服务和管理能力,才能走出去谋求发展。民营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提升主要是在如何处理和优化管理幅度和管理层次、集权与分权关系上,以及物业管理服务和经营微观作业流程的优化上。通过管理创新,提升民营物业服务企业服务档次和管理效率,增强企业发展后劲,才能摆脱母子关系的“溺爱”而进入市场搏击。

第三、市场的量化指标---在于扩大现有规模;

物业管理的产业特性,明确了她是劳动密集型和微利型的行业。要在这个产业背景下生存与发展,必须要靠产业规模的扩大和扩张,才能永续经营发展。其一,抓住自己熟悉的产品,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产业规模化,达到利益规模化;其

二、多产品的经营化,提炼成新产品的规模化。民营物业管理不能靠单一的项目特性开发市场,要脱离住宅物业的思路,向银行、政府、体育场馆、历史文物等物业类型发展,才能从中找到新的契机。其三,发展规模大了后,完成了原始积累,科考虑资本的组合与运行,进入其他行业兼容。

第四、从务实走向务虚---找到企业文化力;

民营企业往往不注重企业文化建设,认为文化没有意义,太务虚,其实,文化的作用远远大于我们一般的理解。物业管理的服务特性,已经把服务标准和规范相对淡化,我们可以把服务的过程规范化,服务的细节规范化,但是,因为物业服务具有个性化特征,所以,不管你怎样规范,服务的特性都有可能超出我们想象或总结的规范,所以,物业员工能不能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不仅仅建立在制度或规范上,而更重要是建立在企业的文化上,只有文化才能包容业主的所有需求,员工只有掌握企业文化的底蕴,才能提供无间隙服务,所以,企业必须从务实走向务虚,才能把服务做的更贴心和完美。

第五、从劳动密集中解脱----科技注入生产力;

物业管理企业的成本中,约50%是人力资源成本,要节约物业管理人力资源成本,就必须依赖先进的科技手段。民营物业服务企业要追求利润最大化,就要通过科技创新不断扩张物业管理服务和经营的空间、内涵层面,通过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技术含量,降低劳动硬成本的开支,节约经营管理中的其他成本等,来实现物业管理服务经营的全面提升。其二,民营物管企业由于起步晚、原始积累不足、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使管理信息、文化信息、服务信息传播受阻,降低了管理、决策效率。所以加强信息化建设是民营物管企业应该注重的管理要素之一。

第六、解码市场特性---宏观驾驭市场价值层;

市场开发不是一个简单的命题,要解码市场特性,必须认识理解市场特性,才能从宏观上获得市场的价值。其一,要研究解码某类物业项目的市场需求元素一共包括哪些,我们是否提供了完整的服务,我们的服务能不能培育忠诚客户,是否注意了服务的外延宽度和内涵的深度;其二,区域性的物业项目是否开发彻底,是否具有区域大市场的理念,把这个区域市场做足做充分;

三、在市场的各个层面是否挖掘了市场剩余连锁价值。比如,与媒体的合作是否开发完毕;与物流配送可不可以结合服务本小区;与附近商业体系能不能建立合作服务联盟等,其次,还有医疗机构等都有提供超值服务的空间。

第七、品质引领市场----强化管理基础是“硬件”。

物业管理的已经从“管理时代”过渡到“服务品质时代”。民营物业管理企业因起步晚,在起步之初,面临生存压力,不得不以开发市场为第一核心,往往在“忙外”的时候,忽视了“安内”。以使物业管理的基础没有建立健全。表现在具体的职能职责不清、流程建设不完善、品质要素没有规划、人力资源储备不足等。由此,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市场扩张没有可复制性的管理软件。即便在一个公司,针对不同管理项目,也会出现同在一个公司,具有“百花齐发、百家争鸣”的品质局面。民营物业管理企业要进行长足的发展,必须强化管理基础,把管理基础这个软件做为硬件来思考,并予以建立健全。

第三篇: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现状与发展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一、外国文献综述

Hoekrnan与G.Karsenty 在《经济发展和国际服务交易》中指出全球服务贸易在过去重要增长阶段很大程度上被分析家与政策制定者所忽略,这种情况持续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0年,服务贸易占全球贸易大约20%,全球出口总额达到8000亿美元。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贸易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国际服务贸易蓬勃兴起。而后国际服务贸易以高于商品贸易的速度快速增长,该产业的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越来越显著,国际服务贸易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也大幅度上升。国际服务贸易已经成为21世纪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寻求实现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已经是大势所趋。由于环境的不确定性,国际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进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尤其是在后金融危机时期。

二、国内文献综述

吴汉嵩在其著作《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中指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强,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越来越快,新兴服务业不断出现。新兴服务贸易代表服务贸易发展的趋势, 标志着国际贸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紧跟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步伐,加快新兴服务贸易发展,提高新兴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并根据当前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现状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特点,将二者结合起来,由我国贸易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杨青在《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中,以我国贸易结构作为出发点,提出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国民经济的效率促进和质量提高具有特殊作用。基于2002-2007 年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相关数据,分析我国服务贸易结构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善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对策。

近年来我国服务贸易大幅增长,2007年,我国服务贸易出口1222 亿美元,同比增长33%,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4.2%,居世界第五位;服务贸易进口1301亿美元,占世界服务贸易份额的3.9%,居世界第七位。但在我国服务贸易国际地位上升的同时,我国服务贸易逆差严重,竞争力弱等问题也比较明显,这与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有一定联系。在文章中从进出口贸易额和国际竞争力两个

角度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得出了目前我国服务贸易仍然较大程度地依赖于自然禀赋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而且总体竞争力低。具有比较优势的项目以先天条件取胜,容易受气候环境、地理条件等外在因素影响,层次较低,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但并不强。而具有获取高附加值能力且对经济增长有内生作用的知识技术密集型服务业贸易额比重偏低,逆差较大,竞争力极其微弱。基于上面出现的问题,该文为我国改善服务贸易结构提出一些建议:大力培育国内现代服务业;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与适度保护;提高知识技术要素供给等。

袁永友在其文章《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中提到:随着当代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深入,培养服务贸易人才正在成为国贸专业建设的迫切问题,但长期以来,国贸专业形成了以“货物贸易”为中心的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服务贸易呈现“专业空白”,服务贸易人才培养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现状分析了国际贸易学科发展促进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及机理,提出了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若干对策思路。

专业创新的基本条件是学科发展、市场需求、运行机制与制度安排。为发展服务贸易专业,2009年以来,浙江树人大学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财贸所共同组建了国内第一所现代服务业学院,苏州、杭州、宁波、西安、重庆和长沙等地一批服务外包学院和专业兴起,代表了我国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趋势。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的思路及对策包括:

(一)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二)服务贸易专业知识体系创新

(三)服务贸易专业师资队伍保障

(四)服务贸易专业实习基地建设

(五)服务贸易专业学生就业渠道拓展

三、关于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

伴随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服务贸易在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增强,我们必须看到促进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艰巨性和长远性,从而适时调整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服务贸易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体现的是一个综合性的战略举措,是我国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它的健康发展能带动我国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发展。

我国企业和政府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政府要制定好各项政策措施,为我国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企业要有创新精神,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竞争优势,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提高自己的实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只有这样,我国才能跻身世界服务贸易强国之列,真正实现国际竞争力和地位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吴汉嵩.国际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M].特区经济,2008(8)

[2] 杨青.对我国服务贸易结构的思考[A].现代商贸工业,2008(11)

[3] 袁永友.国际服务贸易专业创新思路与对策[A].武汉纺织大学学报,2011(4)

[4] Hoekrnan,G.Karse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nsaction in Services.Development Policy Review, 10,1992, pp.211-236.

第四篇:“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京开幕(推荐)

“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京开幕

2015年6月24日上午,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和谐?合作?发展?责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理念与实践”国际圆桌会议在北京开幕。

本次国际气候会议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承办,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耶鲁大学全球正义研究中心(美)、中国政法大学自然资源与气候变化法研究中心等合作单位共同参与。会议的主题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哲学视野、应对气候变化的伦理责任、气候变化的法律应对与共同行动等。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秉持宋庆龄“缔造和平”、追求人类“普遍的和谐与合作”精神,始终遵循“和平、统一、未来”三项宗旨,积极致力于推动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基于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注,发挥具有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特别咨商地位的优势,在2015年巴黎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之前,中国宋庆龄基金会联合国内、国际关注环境及气候变化领域的知名智库和研究机构,举办小规模、高规格的国际圆桌会议,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的权威人士和专家学者探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念与实践,分享交流全球气候治理智慧,并在此过程中,探索总结如何通过民间渠道,构建非官方对话机制,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问题方面更好地发挥作用。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全球正义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博格,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赵白鸽在开幕式上致辞。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常务副主席齐鸣秋在开幕式上表示,全球气候变化导致地球生态系统发生一系列深刻变化,进而影响到经济、政治、社会各个方面,制约人类和平发展。气候变化问题得到各国政府与公众的极大关注。此次由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气候变化国际圆桌会议,意在传承宋庆龄精神,关注人类共同命运;促进中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探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念与实践,分享交流全球气候治理智慧;提升全社会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加强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理解和重视。

全国人大常委、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赵白鸽指出,中国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愿与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中国政府把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主动实施一系列举措,为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取得明显成效。为取得这些成效,中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促进国际务实合作;加强制度建设,注重立法和法律实施;倡导构建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加强企业和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据悉,本次国际圆桌会议为期两天,中外专家学者将围绕主题进行学术研讨。来自中国的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中国人民大学孔子研究院院长、一级教授张立文,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研究员刘海年,来自美国的耶鲁大学讲座教授、全球正义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博格等20余位专家学者将作主旨发言。

第五篇:“一带一路”新战略下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机遇与发展策略分析

“一带一路”新战略下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机遇与发展

策略分析

[摘要]当今世界,经济环境愈加复杂多变,经济危机带来的深层次影响愈加深刻,各国经济发展速度普遍放缓,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的旅游服务贸易发展面临的压力接踵而至,已经来到了发展转型的交叉路口。我国虽然幅员辽阔,山川秀美,旅游资源丰富,但是目前只能被称为旅游大国而非旅游强国,在服务质量和层次等诸多方面,我国与旅游发达国家尚存在明显的差距,必须加快转变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方式,才能追赶上世界旅游强国的发展脚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在这种大背景下,为了应对世界形势的新变化,中国提出了建设“一带一路”的伟大战略构想,为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关键词]旅游服务贸易;“一带一路”;应对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1547178

1旅游服务贸易的概念及特点

近年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各国国民来往频繁,国际旅游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了一个国家重要的创收来源之一。总之,旅游服务就是一种旅游业经营者提供给旅游者的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收取利益的综合性服务,包括住宿、餐饮、交通、通信、娱乐等各个方面。

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特点:

(1)就地出口:旅游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旅游者只能来到本地进行消费,经营者直接在本地区向顾客提供有形的货物出口和无形的服务出口并收取相应利益,而不能将旅游资源转移到别的地方进行出口服务。

(2)国际性:由于交通工具和通信工具的日益发达,各国国民间的交流越来越方便,跨国家跨洲际的旅游也越来越便捷,使得国际旅游服务具有了极强的国际性。

(3)综合性:国际旅游服务涵盖了衣食住行各个方面,可以满足旅游者的任何需求。

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的范畴,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也是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国家外汇收入的重要来源,对一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产业升级有重要积极作用,也是提供就业机会的重要途径,对一个国家的经济能够平稳快速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现阶段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21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才逐渐开始发展旅游服务贸易,并且在短短三十多年时间内,已经从当初的一无所有、一穷二白发展到现在的旅游大国,出境游、入境游、境内游三个方面蓬勃发展,国内大部分旅游资源都得到了开发利用,规模不断扩大,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人民。

图1中数据显示,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改革开放后到21世纪初期,这一阶段我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属于刚刚起步的萌芽阶段,旅游业创收情况较低,增长率较低,但已处于稳步增长阶段;第二阶段为21世纪后到2008年左右,这一阶段为中国入世以后,改革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旅游业收入增长较快,增长率较高;第三阶段为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受到全球贸易缩减的影响,我国旅游服务业也遭受影响,增长率较以往而言下降明显,但由于整体旅游市场已经打开,整体收入水平依然保持了一个较高水平。

由图2可知,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例较大,是国际服务贸易中的重要支柱产业。

22存在的问题

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在出口市场上所占比例虽然整体呈现增长态势,但是总体上与发达国家相比,如美国、法国、西班牙,仍然还存在较大差距,竞争力较差,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与空间(见下表)。

3“一带一路”新战略下旅游服务贸易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31“一带一路”概述

在2013年的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和东亚各国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这两者被合称为“一带一路”新战略思想。“丝绸之路经济带”覆盖了东南亚和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通向欧洲,“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则是在海上将欧洲、亚洲、非洲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经济环带。“一带一路”新战略是立足于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为争取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性战略,具有促进产业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意义。

在“一带一路”新战略中,作为国民经济重要产业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也占据了重要地位。根据“一带一路”战略分析,未来几十年来,我国的对外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将是“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的重中之重,必须重点分析重点发展。

32“一带一路”新战略将为未来中国以及世界旅游服务贸易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1)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设与成立为沿线国家提供了重要融资渠道。2014年10月24日,中国宣布建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的建设将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带来一系列资金支持,供沿线的国家和地区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开发等相关融资行为。

(2)为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平台。“一带一路”战略连接了东南亚东北亚至欧洲甚至非洲部分地区,是当今世界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贸易发展长廊,利用这一平台,我国旅游服务贸易有望进一步发展为多方面、多角度、开放性强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强国。

(3)为我国成为制定服务贸易国际规则的领导者提供了机会。当今世界贸易中,新的贸易规则正在形成中,依托“一带一路”新战略思想,我国恰好赶上新机遇,有望在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的过程中,提出包括旅游服务贸易在内的国际服务贸易的新的贸易规则,这将大大有利于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

(4)“一带一路”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阻碍与安全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多为中亚、南亚国家,各国政治体制经济体制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思想文化也不同,一些国家国际旅游业发展水平低,并且存在着阻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的各种贸易壁垒和交通通信问题。此外,一些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民族问题与安全问题也必须重视,近年来各种冲突不断,是阻碍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快速发展的绊脚石。

4“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的发展策略

(1)深化旅游消费结构的改革。我国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多为观光旅游,旅游服务方式较为陈旧,整体国际竞争力处于劣势状态,应当开发多层次多方面旅游产品,在娱乐文化方面进一步挖掘潜力,提高旅游业附加值,促进旅游产业结构升级。

(2)加强旅游行业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我国旅游业鱼龙混杂,许多旅游服务从业者业务水平尚待提高,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利益,不利于我国旅游服务的长期发展,必须加强行业改革与规范。

(3)完善旅游服务贸易法律法规,健全法制管理。只有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减少漏洞,才有利于提高整体服务质量,给旅游服务贸易创造一个较好的发展环境。

(4)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旅游服务贸易发展对象。我国作为“一带一路”战略的发起者,占据了重要主导地位,在这一优势下,重点发展沿线地区的旅游服务贸易,既有利于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人民在我国的入境游发展,也有利于我国国民“走出去”发展出境游和国内境内游。

(5)加强我国国内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在国内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更加完善的情况下,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才能更加畅通无阻。例如推动中国高铁技术走出去的战略,既有利于高铁技术的发展,又能加强沿线地区交通业的发展,为“走出去”和“引进来”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提供便捷的发展。

5结论

世界环境的复杂多变和经济形势的严峻决定了我国要进一步发展作为第三产业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就必须和当前国际形势相联系,根据自身现有的产业发展情况分析自身存在的缺点与不足,找出未来的发展方向,并为之创造新的发展机会。而“一带一路”新战略的提出恰好给当下的中国国际旅游服务业创造了绝佳的机遇,为旅游服务贸易打开了一个新的支点。我国必须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精确判断,果断出手,积极深化旅游产业改革,推动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旅游产业发展方式,使我国旅游消费结构更加完善,才能牢牢把握住这一历史机遇,追赶上国际经济发展的新潮流,完成国际旅游大国向旅游强国的转变,树立国际旅游新形象。

参考文献:

[1]匡贤明抓住“一带一路”契机打造服务贸易强国[N].第一财经日报,2015-03-26

[2]刘晶我国旅游服务贸易竞争力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

下载“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精选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亚产业发展与全球贸易格局变化”国际研讨会征文启事(精选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