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原创作品:哲学世界探秘之旅-《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时间:2019-05-13 22:05: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本人原创作品:哲学世界探秘之旅-《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本人原创作品:哲学世界探秘之旅-《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第一篇:本人原创作品:哲学世界探秘之旅-《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哲学世界探秘之旅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在放学回家的路上发现一封神秘信件。“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古往今来,无数哲学家为之走火如魔、呕心沥血的问题就这样突然摆在了这个中学生的面前。从此,她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游历欧洲哲学发展历史。

《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关于西方哲学和文化的书,书中介绍了苏格拉底、柏拉图、笛卡尔、史宾诺莎、洛克、歌德等有名的哲学家的所处的历史背景、生平及他们的哲学思想,同时作者是以故事的形式,让一个叫苏菲的女孩及一名男子艾伯特及他们的书信来引出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及故事。从古希腊到笛卡尔、康德,从黑格尔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这是一个充满智慧、富于情趣的探险过程,庞杂、深邃、广阔、瑰丽。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直到最后,苏菲也没有找到“真相”。

对于我这个哲学的初学者,《苏菲的世界》这本启蒙书的纸页筑成了一座巨大的宫殿,那一枚枚文字间展示着先哲不朽的智慧和他们将之推广的贡献。小心的踩在他们的肩膀上,我看到了浩渺无边的精神栖息地,脑中有块荒芜的田地找到了存在的理由,期待着我去开垦。书中女孩苏菲遇到了哲学老师艾伯特,得以重新审视这个世界,并发现了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不放弃挖掘真相,且无论如何都义无反顾地投入。《苏菲的世界》为我打开了一扇天窗,让我明白精神的力量,在人间烟火下有个纯净的地方沉思着生命和生活的本真,那里有矛盾,有差异,有针锋相对,但那是必须的,虽然浪漫主义、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不尽相同,柏拉图、笛卡尔和康德的思想都是那时的无上瑰宝,虽然它们不一定正确,就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思想的河水会被历史推动着前行,你永远无法宣称任何一种思想是对的。正因为这样,人类对于一切的追问不会有尽头,但会愈来愈接近真理,这也是他们所渴求的。

这个世界是不是真实的世界?我们的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

宇宙爆炸和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物质。我们是几十亿年前熊熊燃烧的那场大火所爆出来的一点火花。

大多数启蒙时期的哲学家认为否认上帝存在是不合乎理性的,因为这个世界太有条理了,因此不可能没有上帝的存在。牛顿就持这样的看法。上帝并不是一个傀儡戏师傅,拉动所有的绳子,操纵一切事情。一个真正的傀儡戏师傅是从外面来操纵他的木偶,因此他是这些木偶做出各种动作的“外在因”。但上帝并非以这种方式来主宰世界。上帝是透过自然法则来主宰世界。它的道理其实很明白:上帝不是外于世界的存在,上帝是一种必然性。当你承认这个世界受着一种人力无法干预的法则或者规律支配时,你就是同意了上帝的存在。

很多大科学家都是坚定的信教者。他们之所以能达到那样高的境界,除去毅力和天赋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拥有虔诚而持久的宗教热情。在他们那里,忘我的、艰苦卓绝的工作和研究,其实就是在一步步地接近上帝、拥抱上帝。除开生命的本能,造福人类的美德或是满足兴趣的欲望,都不足以激发如此强烈巨大的能量。在思想日益解放的今天,有人提出:中国科学的不发达,正和中国社会缺乏宗教传统紧密相关。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读过《苏菲的世界》,我对印象中严峻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从未有过的亲切之感:在这里,马克思走下神坛,恢复本来面目:一个不愿窝在现实生活深处的倔强家伙;一个超越了平凡生活,毕其一生为探求世界本源和社会发展规律而不懈努力的了不起的哲学家。

一般来讲,我们通常所说大哲学体系的时代到黑格尔为止。在他之后,哲学走到了一个新的方向,不再有庞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曾说,直到目前为止,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可是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这些话显示了哲学史上的一大转折点。

我对这本书的阅读,是一个不断醒悟又不断重新落入困惑的过程——而这,正是哲学的魅力所在;是它虽堪称古老,然而永葆青春的原因。因为“哲学是寻找真理而不是占有真理,哲学就是在路途中。”

尤其是那个哲学宴会,真是个悲惨的结局,也真是个奇怪的想法。这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

当苏菲得到真相的时候,她没有感觉一切变得虚无和意义丧失,而是希望摆脱这位造物主的干预——小说的最后触及了存在主义的精神核心。从上校的书中逃离,这是主人公苏菲最后的选择。对于这个结局,通常有两种理解,有人说这是在隐喻二十世纪人们对于现实生活的逃避,也有人说这是苏菲要努力逃脱束缚,并勇敢的完全“自我”。对于作者的立意,我倾向于后一种理解。人,作为一种拥有开放意识的独立主体,我们应该对所有未知的世界充满无畏和反抗,不管我们从哪里来,不管我们本身多么弱小。

没有天生的概念

柏拉图说: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存在。他称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伯拉图认为世界其实是有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感官世界,而另一个正是理型世界。伯拉图比较重视研究理型世界。而亚里士多德则更多的关注于感官世界。

柏拉图认为世间先有马的理型,再有感官世界所有的马。亚里士多德却认为柏拉图弄反了。他认同柏拉图的说法,一匹特定的马是“流动”的,没有马可以长生不死,而马的形式是永恒不变的。但他认为马的理型是人看到若干匹马之后形成的概念,理型或形式本身是不存在的。马的理型或形式就是马的特征,它定义的是马的种类。亚里士多德不相信自然界之外存在着理型,他认为理型存在于事物中,而所谓的理型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因此他不赞成柏拉图主张的马的理型比马先有的说法。他说马的形式存在于每一匹马身上,这是马之所以为马的特色。真正的马和马的形式就像身体和灵魂一样不可分割。这是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理型论的主要观点。

柏拉图认为: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我们所看见的现实世界的一切事物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及灵魂)中事物的影子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

亚里士多德则坚信:现实世界中最高层次的事物乃是那些我们用感官来察觉的事物,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柏拉图把人类的想象和真实世界混淆不清,我们的所有的想法透过感官进入我们的意识,通过天生的理性组织所有的感官印象,加以整理分类,形成各种概念。理性是天生的,但在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

我觉得对于两者所争议的马的问题,可以用马克思的物质概念理论来分析,如下:

马克思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存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马的理型相当于物质,感官世界的马相当于意识,因此,柏拉图柏拉图认为世间先有马的理型,再有感官世界所有的马,就得到了论证。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是天生的,但在感官经验到各种事物之前理性是完全真空的。因此人并没有天生的“观念”,这实际上与马克思的物质理论背道而驰的。

第二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我的哲学世界(范文模版)

我的哲学世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作者:作者乔斯坦·贾德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

内容简介: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一封神秘的信。苏菲从这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又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读后感:

关于哲学,一直抱有好奇的态度。那些伊甸园,希腊,雅典,柏拉图等等之类神秘的名词,让我觉得很向往。我知道,这是来自本能的一种对哲学的探索。然而如果是看一些比较正规的哲学书,很多人都会觉得很枯燥不想再看下去看,包括我在内。不过《苏菲的世界》,我却一直乐于并欣然的看完了,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

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有人说这本书对于一个真正的哲学研究者来说,过于幼稚。而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我依然受益匪浅。每天夜里我都会看一章节,一直把自己当成是苏菲。从怎么收到信怎么上课,每一件事都像是自己亲身体验。那种在收到信的时候的激动,最后谜题解开获得知识的喜悦,我都能感受。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但是当我读完它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所以,我愿意和它一起去思索去探讨。

书里的内容很多,我的想法与思考也很多。在这里我把自己最喜欢的部分和自己微薄的见解和大家分享。

首先我要说的是大家说得最多却真正了解甚少的哲人—柏拉图。在小说中,柏拉图问了苏菲三个问题。第一个是:面包师傅如何做出50个一模一样的饼干;第二个是:为何所有的马都一样;最后一个问题很难很有深度:人有没有不朽魂。从这些问题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出柏拉图的想法。柏拉图关心的是永恒不变的事物与“流动”事物之间的关系。在柏拉图之前的苏格拉底认为世间所谓的永恒,绝对是是非观念的存在。然后后来出现的柏拉图不仅关心自然界中永恒不变的事物,还关心与人类到的以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1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去思考,这个世界为什么会有哲学家的存在。我一直认为哲学家的思维方式和正常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习惯于这个世界,习惯了我们所看到的任何东西。看的任何自然存在的东西我们都觉得是理所当然。然而哲学家不一样,他们会去思考在我们看起来很不可思议的问题,但是我们却给不出答案。当然,在哲理最先出来没有人证明是正确的时候,哲学家往往作为先驱,死在了愚昧众人的手里。我想用看过的这样的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观点。

故事是这样的假设有一些人住在地下的洞穴中。他们背向洞口坐在地上,手脚都被绑着,因此他们只能看见洞穴后的墙壁。在他们身后是一堵高墙,墙后面有一些人形的生物走过,手中举着各种不同形状的人偶,由于人偶高过墙头,同时墙与洞穴间还有一把火炬,因此它们在洞穴的后壁上投下明明灭灭的影子。在这种情况下,穴中居民所看到的唯一事物就是这种“皮影戏”。他们自出生以来就像这样坐着,因此他们认为世间唯一存在的便只有这些影子了。这个时候,一个穴居人设法挣脱了他的锁链。他问自己的第一个问题便是:洞壁上的这些影子从何而来?他一转身,看到墙头上高举着的人偶时,强烈的火光照的他睁不开眼睛,人偶的鲜明形状也会使他惊讶,因为他过去看到的都只是这些人偶的影子而已。如果他想办法爬过墙,越过火炬,进入外面的世界,他会更加惊讶。在揉揉眼睛后,他回深受万物之美的感动。这是他生平第一次看到色彩与清楚的物体。他看到了真正的动物与花朵,而不是洞穴里那些贫乏的影子。他不断的问自己这些动物与花朵从何而来,然后他看到了空中的太阳,他觉得这就是将生命赋予那些花朵与动物的源头,就像火光照出影子一般。在这个穴居人如获至宝。他原本大可以从此奔向乡间,为获得的自由欢欣雀跃。但他却像到那些和仍然留在洞里的人。于是他回到洞中,试图说服其他的穴居人,使他们相信洞壁上那些影子只不过时候“真实”事物的闪烁影像罢了。然而他们不相信他,并指着洞壁说出来他们所见到的影子之外,世间再也没有其他的事物了,最后他们把那个人杀了。所以在我我的心中,一直觉得哲学家是带着勇气和责任感来照亮我们追寻真知的道路的。

柏拉图认为是在的世界有两个领域。一个是感官世界,一个是理想的世界。感官世界的事物永远都在变化,只有理想国中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一次柏拉图坚信灵魂的不朽。我们经常说的柏拉图式爱情,就是说灵魂的恋爱观,注重精神的交流了。我比较喜欢柏拉图的这一观点。它给了我很多动力。如果精神真的是永恒的,就不会因为物体的分离而悲伤难过。有着这样的信念,我们就能更好的生活。

最后我想说的是那些遥远的神话世界。神话往往是解释人们从何而来世界从何而来的。数千年来,世界各地有许多企图解答哲学性问题的神话故事。例如,索尔与他的铁锤的故事,就是人们试图解释一年中季节更替的现象:冬天时大自然死亡,是因为索尔的铁锤被偷到约腾海,但是到春天是索尔便将它取回。如此这般。神话的作用便是为人们不了解的事物寻求一个解释。

然而,在我看来,一则神话不仅仅只是一个解释。人们一定也同时进行着与神话有关的宗教仪式。我不知道我的猜想是否正确,但是我可以想象当时的人们在荒旱或作物歉收时,如何依照神话的情节来演一出戏剧。也许人们会古语扮演神话中的某个角色,来祈雨或者保佑自己。保佑自己。

我不可能把神话里的每一个天神都了解得那么清楚,只是知道神话是人类的产物,它将具有永久的魅力。希腊神话的体系比较完整,在现在看来独特的文学魅力也使得这些神话故事流传久远,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希腊神话与圣经神话对整个西方乃至人类的宗教、哲学、思想、风俗习惯、自然科学、文学艺术产生了全面深刻的影响。接触西方文化,必然会遇到源自希腊神话的典故,而每一本重要的西方经典文学作品几乎都涉及希腊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有些甚至直接取材于希腊神话。时至今日,我们虽然不必“言必称希腊”,但对希腊神话作一个系统的了解乃是每一个人的必需。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民族关于神和英雄的故事总汇。它将现实生活与幻想交织在一起,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包罗万象的瑰丽世界,生动地描绘了古希腊人的社会生活图景,许多故事例如伊阿宋盗取金羊毛、英雄赫拉克勒斯建立十二件功勋、特洛亚战争等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直到今天,希腊神话仍以其优美的形象和浓郁的诗意长久留存在人们的意识中,并作为文学艺术的永恒题材而流传下来。

其实天神不过是人们臆想出来的巴黎。他们有着和人类一样的思想一些优秀的品格或者一些人类天生的劣根。但是大部分的神话故事教会了我们怎么坚韧。哲学和神话,谁说他们没有联系呢?

《苏菲的世界》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在哲学的发展中我还看到了文学的力量。以前看小说总是去追求文藻的美丽,去追寻美丽感人的故事情节,可这本书看过以后,我却不为书中的人物评头论足,不为作者独具匠心而连连赞叹.我不知道别人读完此书后是什么样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荒谬的心灵体验.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我都觉得他们很伟大。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他们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在这个领域,他在那个领域,这些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谁能说,他们的思想不是受时代和环境的限制?谁能说,他们那一个不是用尽了心智和头脑.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缪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哲学是一门关于智慧的学科,在看了《苏菲的世界》后,我知道,我真的应该像苏菲一样,用心去体会这个世界,探索这个世界。给自己一个机会,审视自己,审视我们这个世界吧。其实每个人都是哲学家。

第三篇:苏菲世界读后感

我读“苏菲”

在我无头绪的乱撞之时,在我颓废于大学生活之时,在我迷茫之时,我遇到了她(苏菲的世界)。我和她牵手,在她的帮助下,我找回了自己,找回了自己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也找到了我的人生方向。

和她相处的这段时间里,我明白了什么是真正的哲学,什么是人生的真谛。从那时起我对“哲学”一词有了新的定义,它不是以前的“枯燥”“乏味”,而是“形象”“生活”与“思想”。

这段时间里,她问了我很多的问题:“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每一个问题让我匪夷所思、无从回答,但这种问题又是十分的有乐趣,这些问题有时会让我感到十分无聊,但和她在一起,在她的指引下,我总会试着去发现其中的奥妙,领悟它的真理。要知道:每一个问题都是像事物一样不是凭空捏造的,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会有它的背景而存在。

以前的我,总是对自己毫无信心,甚至感到自己就像废人一样,一无所用。感到世间周围每一个人都比我强。她告诉我:要有自信,不要总拿自己的缺点去战胜别人的优点,这样只会让你的身心一落千丈。要拿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优点或缺点相比较。说到这里,我想起了“田忌赛马”的故事,二者显然是一个道理。更何况我们的诗仙说到:“天生我才必有用”。”

她问我:“世界从何而来?”这个世界到底是物质的还是意识的?这个问题我比较喜欢,因为我就是考虑这个问题长大的。我认为:一切学术源于哲学,而哲学源于人们对于种种事物以及现象的思考,而“人”源于物质,这说明世界起源于物质却和意识并存。也就是说:哲学源于意识,可以想象,一个世界如果只存在于物质,那我们岂不是“傻子”?就像她说的“无生物”一样。我们也曾经在形容一个人笨的时候,说他们像石头、疙瘩等等。

她还向我说过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就是在古代西方讨论的火热的话题:世界是变化的,还是永恒的?以及世界是由什么组成的?

对于前者,我们古代伟大的文学家东坡居士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他在《赤壁赋》中写道:“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盖将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也就是说世界是否是变化的,那要看你从什么角度来看。而对于后者来说,千奇百怪,什么说法也有,有说是“水”、有说是“气”„„这很像我们中国的五行之说,当然,科学家们已经验证出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那么,科学家以及哲学家们是否考虑过用极限来解释世界的存在问题呢?可能我这样问,有人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这么说吧,一条在二维坐标系内且过原点的直线,当它旋转经过y轴时,它会有一个“质”的变化。那对于我们世界而言,想想,如果用极限来考虑,会不会是原子中有宇宙,而宇宙又是由原子组成的呢?这就是我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给所有人提出的问题,可能这是错误的、无解的,但我认为一个问题让人们去努力追求它的解是一件好事,即使它没有解。就像一位哲学家说的:“我宁可追求虚无,也不要一无所求。”

和她在一起的日子里,真的很快乐、幸福。这段时间,我心小得只能装下她(哲学),她容纳了所有的学术,乃“学术之母”,最重要的是,她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思想中、生活中,我们的言行举止以及大脑都由她控制、支配。我们不是一直在探讨上帝是否真的存在吗?她(哲学)就是我们的上帝,因为她能读懂我们每一个人的心。

她的深奥不是我们一时半会能参悟的,发现她和她在一起慢慢了解她,我们将会有更深的收获。

“聪明的人往往觉得自己是无知的”寥寥了解,可能有点卖弄了,但这却是我的体会。

试问心意谁能许?跋山涉水、寻求万里,她(哲学)在等着你。

第四篇:哲学故事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一万字)

哲学故事--《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最近读了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因为是理科学生一开始对于哲学类书籍总是望而却步,依稀记得高中时翻阅过《理想国》、《忏悔录》等名著,其他书籍已经毫无印象。如今重新阅读《苏菲的世界》这类哲学故事书,竟又觉得令人回味。读《苏菲的世界》,感觉仿佛是透过一个缓慢的长镜头层层剖析生活与哲学中千丝万缕的关系,纵有复杂繁琐,却又有迹可循。虽然很多时候我会觉得这类作品不像一般的小说那样能让你迅速进入角色,犹如温吞水一般淡而无味,难有耐心去品读,但一旦细心体味了,故事里的情绪便悄然席卷血管裹挟心脏,牢牢附着脑海,它让你用另一种方式看待世界,让你懂得思考,学会放慢速度生活,唤醒我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以及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哲学我以前从未涉足,总以为它深不可测,难以理会,当我开始思考和接受,我的想法也随着这个玄妙的故事开始变化和深入。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话,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话,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

《苏菲的世界》不同于像《论语》这样以平时生活的素材来给人哲学领悟的书,它是通过介绍西方哲学史的发展来一步步使人认识哲学,从中学习哲学。它一本介绍哲学思想历程的书也是是一本很好的哲学入门书,它和其他大部头的令人伤脑筋的哲学书不同,为了增强趣味性,作者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让人不自觉地跟随着苏菲去思考,去探讨一个个哲学问题,去拜访一位位哲学家,了解他们,走进他们的世界,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历险小说般的心情。这本书的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但是涉及到哲学的文字都很贴心地用不同的字体明确表示出来了,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并且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非常适合那些未接触过哲学的人们作为启蒙教材,引导人们步入哲学的殿堂。作者很花心思的把主人公设计成一个15岁的刚成年的小女孩,并且用了类似电影中的戏中戏的表现手法启发读者更多的哲学思考,让我们跟随着主人公苏菲一起踏出了我们的“哲学之旅”探索之路,现在看来都是煞费苦心。该书是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小姑娘苏菲在迷茫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开始了解西方哲学领域,思考哲学问题,并且了解了整个哲学史的发展和一些著名的古今哲学家,世界像迹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苏菲运用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感觉虚虚实实的!就着“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等几个简单的问题引导苏菲产生哲学性的思考,接而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还有一些自然哲学家的议题思考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等等涉及艺术、科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的哲学,神秘导师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涵盖了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内容之多,思想之深刻。不仅如此,更加值得人们称赞的是作者以故事性的方式讲述了哲学家的故事和他们的思想,将原本晦涩难懂的哲学揉碎以另一种更加细腻的方式注入读者的头脑中。哲学家们往往确实具有不同于他人的不平凡的人生,他们的生活经历不会像行侠者那样惊险离奇,不会像军事家那样波澜壮阔,不会像男欢女爱那样情意绵绵,而他们与众不同之处正在于他们特有的言行蕴含着哲学的深邃,会给你留下深深的思考和悠远的回味,哲人的人生往往就是故事。这种“灌输”的效果显然要比在哲学课堂上那些单一乏味的概念讲解要生动得多,这样的哲学知识将会有血有肉、有滋有味,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读者的心灵。凭着这本哲学故事我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人类的文明灿烂光辉。但在读出除了知识的流行发展趋势之外,我还发现在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然而现在的教育并未引导学生面对问题时多停留哲学上思考寻求答案,使得哲学给人的感觉总是离生活很远,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所以以前我对哲学一直抱着可远观不可亵玩焉的想法,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我和很多同学一样对哲学类的书籍和文章总是浅尝辄止,并未悟出其真意,这对当代大学生来说未尝不是一种缺陷和遗憾。

读了这本书,首先佩服的是作者的构思。读书中开始的几章时,你不会觉得有什么异常,但越往下读,越觉得诡异,尤其奇怪的是苏菲和艾伯特竟然渐渐察觉到了少校和席德的存在,而这种察觉又是通过少校的笔写出来的,这种角色的反抗,一边是虚幻的,因为它和角色一样,存在于少校的内心,一边又是真实的,因为它是苏菲和艾伯特的真实情感。这个小小的扭结,使人有一种糊涂的感觉,但又使人顿悟,其实真实就是虚幻,二者无法分开。小说原本是虚幻的,就必须用心去承认小说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唯有这样去读才能把自己融入道小说中,体味书中角色的喜怒哀乐,激起共鸣体会作者地原创动机。可是当我把小说中的世界当成是真实的时候,作者笔锋一转,竟然道出原来的世界也是虚幻的现实。在那一刻,我的内心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竟是昨天已成虚幻,一切事情在我脑海中好像都变得千奇百怪,无数个版本在脑海中浮现,孰真孰假,难以辨析。这些琐碎交织成的一个更细致稍微真实的世界也许更让人心安。而质格内敛的人选择窥视内心,对外界的变迁不屑一顾,泰然处之,不免又给了唯物主义者非议的口实,看啊,那个可怜的唯心主义者又悲观了。可是唯物或是唯心似乎仅仅一线之隔,孰对孰错本来没有定界。哪怕用政治蛮力妄图强化一元观念终究只是徒劳。正如独尊儒术毕竟也没罢黜了百家。

要解决这种恐惧和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倘若用哲学的眼光审视世界会,发现身边的哲学无处不在。哲学,就是那些现在还暂时没有标准答案,却要经过不断思考、不断发现去醒悟的一个过程。原本我印象中的哲学是那么的深奥,那么的遥不可及,好像并非生活中必需的知识而是在象牙塔顶端的学者才有权研究的学术。然而看完此书,我更认为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就是关心、探索我们所在的这个世界。这其实是我们每个活在这世上的人都应该去思考的。同时我们逐渐建立自己的人生观、生命观的过程,也可以是看作对于哲学的思考。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苏菲的世界固然是一篇哲学的发展史,但哲学与科学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与人类文明的足迹点滴相印。与其说是在看一篇哲学史,倒不如说人类文明的通史纵会眼底。在浩瀚的历史文明的发展史中,每一个人不过是道星光,一点水滴。那段深夜里在教堂以小时卫单位计算历史进程的对白再明白不过,它反衬着个人生命的短暂。只有一部分人,会被作为他生活过这段历史的标志。纵观此书的各个哲学伟人,各个哲学流派。书中并未对他们进行任何的评价,这是值得学习的,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贡献,他们都在不同领域,所以他们的牺牲和贡献本来就不能相提并论的。就如公元前五世纪的帕梅尼德斯认为:没有任何事物会改变;根据辨证原则,一个思想的产生必定也意味着另一个针锋相对的思想的产生。这就意味着旧有事物对新事物的反对越激烈就越能促进新事物的发展。想想这辨证主义也恍惚有了诡辩学派的风采。而事实是辩证主义赢了,另一位哲学家赫拉克里托斯恰恰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流动的。可笑的是这二位的观点竟是基于同一个理论而得到的:即物质世界是由一种元素构成的。那么这种针尖对麦芒般的争辩能有什么结果呢?黑格尔知道。他说:任何深入研究历史的人都会发现:每一种新思想通常都是以前人的旧思想为基础,而一旦有一种新思想被提出来,马上就会出现另外一种和它抵触的思想,于是这两种对立的思想之间就会产生一种紧张状态,但这种紧张状态又会因为有人提出另外一种融合了两种思想长处的思想而消除。伊利亚派哲学家和赫拉克里特斯的学说被恩培窦可里斯“否定的否定”了。他认为自然界应该是由“土气水火”四根组成。显然恩培窦可里斯比前两位多走了一步。不过如果因此就认为前人的哲学研究是在为后人做嫁衣裳,黑格尔一定会坚决反对的。因为你不能将任何哲学家或任何思想抽离他们的历史背景。”因为哲学是渐进的。超越性思考从来都需要首先超越自己生活的社会环境。但是处于一个封闭的社会制度中的人们,意识到自身所受的影响是极其困难的,即使这个社会缺乏严谨的架构,制度极度不合理。因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人们很容易站在自己既成的思考角度考虑问题,而缺少客观精神。如果不能站在云端俯瞰整个世界的全貌,站在熙熙攘攘的世界中难免短视,却自以为看到了最真实的世界。因此哲学家们的思想都受到时代和环境的限制,但他们都用尽了心智和头脑为科学史文明史揭开新的篇章。苛求古人是愚蠢的,更是不道德的,没有古人的失败与错误,又何来今天的成功与真理,这些都是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中让我获益颇深的一段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是什么?如果问一个正在饥饿边缘的人,回答一定是‘食物’。如果问一个快要冻死的人,回答一定是‘温暖’。”因此我认为赫拉克里特斯说得很对,世间的事都是相对的。如果我们从未生病,就不会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世上从未有过战争,我们就不会珍惜和平。赫拉克利特的观点很为我所推崇,事物都是相对的,不可能有绝对的好与坏,他们是共存的。只有看到了人性的弱点才能感受到人性的优点。在这里,可以说一个人就是一个世界,是善恶的共同体,是非黑白都是相对而来的。其实《苏菲的世界》和很多哲学类的书籍一样,书中所蕴含高度,非本人所能及。不过书给人带来的一种思考,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只要有所领悟,书就是值得一看的。

而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就是整个世界哲学史上最难懂的人,也是对欧洲思想影响最重大的人苏格拉德的话。尽管我还不曾真正了解他,但他却使我顿悟到一个关于人生的命题的答案。但我知道的还远远不够透彻和准确,哲学并不是花和草,鱼和水的道理,而是透过现象来挖掘其中的本质。苏格拉底常说,他谈话的艺术就像产婆给别人接生一样。产婆本生并不是生孩子的人,他只是帮被人接生而已。所以,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内心,并不是别人传授于你。同时,唯有出自内心的知识,才能使人真正拥有智慧。这么说来,老师的工作就如同产婆,而我们真正学到的知识就源于我们的思考和认识。如同做数学题,往往是我们牢记的就是我们曾经钻研解答出来的,而老师讲解的却容易忘记。哲学的世界,有太多奥妙等待我们去探寻。每一次的发现便是一次人生的顿悟。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也是无穷无尽,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我们的生活更便利,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科学的知识、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

这本书和其它很多哲学类的书籍一样,当中有很多耐人寻味的问题引人深思,发人深省。最简单得比如“我是谁?”,相信这个问题任何接触过哲学的人都思考过迷惑过的。为什么会有“我”这个意识的存在?其实最开始,我并没有从书中直接得到答案,总觉得是作者模棱两可的带过了问题的答案。可是到后面谈到笛卡尔的时候,他所说的“我思故我在”这句名言,顿时让我有了醍醐灌顶的彻悟。人因为思考而存在,这句话带了点唯心主义的味道,但确实是当人们在否认在怀疑的时候,这一思考的行为就已经证实了“我”的存在。外部世界的存在与否固然是值得关注也是值得质疑的,而且的确外界事物会极大地影响我们的思考,但是我们的思考,关于上级世界的思考,尽可能站在客观的角度的思考,也就是超越性的思考,能让我们免受自己的世界的影响而存在。我们,虽然生活在这个现实世界中,过着再也不能普通的生活,但是我们的思考可以是无疆界的。我们思维的触须能伸展宇宙最深处,也能甚至超越整个宇宙,任意所至而无所羁绊。所以我们自己的觉悟程度决定了我们存在的方式,我们存在的价值,我们存在的意义,最终的问题是我们是否真实存在。存在的含义是,超越了感官切实感受到的存在,是我们拥有了自己存在的证明,我们的思考是独特的而不是普遍的,我们的行为是自己决定的而不是受现实影响的,存在不受现实的约束。

还有由这个问题延伸的系列的其他问题“世界从何而来?”这是神秘人抛给苏菲的第二个问题,也让苏菲倍感困惑:已知这个世界是太空中的小小星球。那么,太空从何而来?如果现存的每一件事物必然有个开始,太空定是某种东西变的,那么这种东西又是什么呢?任何事物都由开端开始,由无到有,那“无”又是怎么来的呢?苏菲实在搞不清楚。我也常犯困惑,如果说神话只是人们不理解自然现象,无法正确解释而产生的一种自圆其说,那么来看看科学的解释又怎样,现今科学推断宇宙是由大爆炸形成的,是巨大的能量从中心向四周辐射而形成的,且现在还在进行着这个过程。那么这能产生无边宇宙的巨大能量是怎么来的?这巨大能量产生之前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呢? 面对种种困惑,我知道,即使是看完这整本的书,甚至看完全世界的书,都无从找到答案,但我想我阅读《苏菲的世界》,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引起思索。各种哲学流派对于世界的认识、探究,就像是瞎子摸象,摸到的东西只能是自认为的东西。如果不能跳出这个世界从全局去看,根本无法正确地了解。但是,摸了总比不摸的好。《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唤醒了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掩卷思索,真实的我们真的应该好好的去看这个世界了,不要总是觉得凡事都理所当然,这个世界什么东西的产生都有它的根源,都有他的道理,我们要抱着好奇的心去探索,去发掘。

当我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心中还总是有一个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就像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那神学与哲学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最开始,在艾伯特为苏菲讲解自然派哲学家的时候,先谈到了神话故事对自然问题的解释方式,然后是自然哲学家们产生怀疑,他们依靠自己的理性思考来得到答案,他们相信自己的思考是不变的。在这里,他们批评了传统神话,这是否体现了神学与哲学的矛盾?后来又谈到笛卡尔的时候指出他目前发现的三件事:

一、人是会思考的生物,二、上帝是存在的,三、宇宙有一个外在的真实世界。他坚持认为上帝是存在的,他宣称上帝可以保证我们用理智所认识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会与现实世界相符。这样看来,哲学又是为神学服务的,而不是矛盾的。如果说神学是人们的信仰属于唯心,科学是理性的探索属于唯物,那么哲学就是否包含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两者,与其兼容?哲学属于逻辑理性的思考,科学的灵感源于哲学。但是哲学在某一层次上又服务于神学,那么也就是说神学是哲学的更高层次的境界,因为“神学揭示启示的真理,而哲学只是阐明自然的真理”。当然无论人们怎么认为神学与哲学的关系,总是先有神学的启示方向,后有哲学的思考,理论上而言哲学都是源于神学的。

还有一点值得思考的是,当我读完了这本书之后,我所想到的是作者希望如今的青少年能够像苏菲一样在人类哲学的精神文明下逐步成长,到长大成人的那一天,还是能够保持一份对世界的好奇心,像哲学家一样理性思考,不要固定思维,要善于发现和挖掘新的事物,即使懂得了很多的知识道理但仍然对这个世界充满考究和疑问,因为“真正聪明的人是意识到自己无知的人”。正是因为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了哲学。遗憾的是,现在人们的好奇心却因为习惯而递减。为什么有很多人觉得哲学是不切实际的呢?为什么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那些哲学性的问题呢?我想,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对这个他们生活的世界习以为常、失去了探索的好奇心了吧。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渐渐接受了这个世界,并把这一切都当成了理所当然,我们的好奇心也就被压抑住了,从这个角度说,我们对世界的好奇心以及对发现问题的敏锐甚至比不上小孩。但是哲学家之所以与众不同,就是他们从不会完全习惯和接受现在这个世界。对于他们来说,这个世界一直都有一些不合理,甚至有些复杂难解、神秘莫测,他们就像是孩子一样打量着这个世界,所以他们才能提出那些深奥的问题,所以他们才能被人称为智者。

现在的社会,虽然安定,但物欲横流人们疲于奔命缺乏哲学性的思考。拿现在的网络来说,它的与人方便却造成了知识剽窃的普遍问题,不论是大学生还是学术研究者,大家似乎疏于自己去探究思考问题,而是更喜欢借用别人的想法和观点。不仅如此,现在的许多人更是习惯了这个世界,习惯了以整个社会的主流思考方式去想问题,像以往哲学家那样挑战神学,挑战社会等颠覆现有固定认识的想法与勇气早已消失不见。很多人都可能对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所产生的问题,都抱以无所谓的态度,更遑论去自我探索和发现问题,思考并解决问题了。我也在反省自己,好奇心是不是已经在逐日递减,是不是要用一种新的眼光去打量这个世界,就算难改变现在,也起码要做到遇事多要想几个为什么。我们虽然不可能回到那个百家争鸣,到处充满对知识真理追寻的年代,但是也不能安于现在和平舒适的生活,而疲于对人类、对自然、对社会的思考。哲学性思考的光辉应该不时从人们的身上闪现,那份对世界的好奇心不能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而永久失去啊。

《苏菲的世界》不是很薄但也不算非常厚,五百多页、四十多万字,不过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从买了开始,每天利用课余时间一点一点的读下来,终于是大致的看了第一遍。合上书本,我闭上眼,细细回味着书中的内容,脑海中就闪现出许多关于书中所说的人和事。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读了这本书后,我想我对了哲学有了新的认识与顿悟,但也有许多不理解不明白的地方。因为许多地方我没法一下子明白,或许是地域性文化的差别,我在那位哲学老师艾伯特解说的哲学史中有些费解。但我想我还会在第二遍、第三遍的阅读中理解它们的。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就像艾伯特说的:“哲学便是教会人们思考,教会人们怎样面对生活,怎样生活的更好。”我想很多问题虽然不能得到答案我们还可以思考,很多事情虽然不能达到目的我们还有过程。

《苏菲的世界》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读这本书,我只是作为一个完全的门外汉从门缝间去窥探这神奇、智慧的世界,将看到的、思索的一路记下来,或许是思索的问题、或许是自己的感受,肯定很肤浅、很幼稚、很零星,也完全有可能是错误的。但是它却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第五篇: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它是(挪威)乔斯坦.贾德写的。

起初,我认为这种书是无聊书。但是由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这本书的概述,便深深地被它吸引了。

这本书记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就这样,苏菲每天都会收到这种神秘的信,她在信中的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走进哲学,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拂络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与此同时,苏菲仍不断接受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了。苏菲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所积累的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找到答案。然而,事实的真相却比她想的更怪异,更离奇了。

这本书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本来我认为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文中的苏菲她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致使她走上了通往解开世界谜团和哲学的大门。并且,苏菲她还具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这一点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有了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精神,我们才有机会去做好自己想要做的事情。

哲学教授傅佩荣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哲学不是万灵丹,但从来不去留意,爱好智慧的重要与前人的心德,那么注定将会陷于心灵之封闭与终结。这或许是这本书在世界各国广受欢迎的原因吧!为了使人从困惑到觉悟,本书提供了一盏明灯。”

是的,哲学会使我们醒悟。而这本书使我们走进哲学,使我们从困惑走向觉悟。所以我建议大家来看《苏菲的世界》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看下去。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我一直不喜欢哲学,因为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不切实际的学问,而且生涩难懂,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系统地涵盖各种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从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了解了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於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只能专供教科书使用或大学生写论文时作为抄袭的“宝囊”,却不能普及和推广,那么哲学理论的创造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看下去。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我一直不喜欢哲学,因为觉得哲学是一门虚幻不切实际的学问,而且生涩难懂,但读了《苏菲的世界》以后才发现,其实我从来就不了解哲学。“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系统地涵盖各种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剧中谜团的解答,我越来越深入的了解了以前从不感兴趣的西方哲学史,了解了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於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

《苏菲的世界》无疑给我们中国的很多不畅销的哲学著作敲了钟,或者是指明了路。很多研究哲学的学者自身都认为“哲学”就应该是生涩的、非一般人可以理解的高深理论,并以自己能用艰涩的语言描绘为荣。而这样的结果就是所有的哲学理论只能专供教科书使用或大学生写论文时作为抄袭的“宝囊”,却不能普及和推广,那么哲学理论的创造又有什么意义呢?《苏菲的世界》这本书告诉我们哲学是什么,在哪里,多么有趣,又多么奇怪,甚至多么平凡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

“我思故我在” 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还没有科学方法可以证明的问题——诸如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等。我认为哲学不是科学,因为它没有什么精确的公式来计算、来衡量。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在我们的这个世界,仅有科学而无哲学,仅有事实而无洞察力和价值观,是不能使我们免于浩劫和绝望的。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心里面想的还有很多,但不知道怎么来更加明白的表达,也许只有我们自己亲身读了此书后才能和我一样感受到《苏菲的世界》带给我们的震撼!

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1]。

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 根本问题。

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2]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我给你两篇

哲学不是谁都可以学会的,但每个有心的人都可以做到用哲学的观点思考”,这是《苏菲的世界》给我的最大的启示。

书中讲述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一天放学回家,突然收到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信中的问题让这个聪明的少女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就这样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哲学的世界在她眼里变得越来越清晰。哲学本来只是枯燥的东西,但《苏菲的世界》却全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用生动的语言和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了一种读悬疑小说的心情。

为了向人们揭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每一个不同的时期,都会有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出现,与大家一起讨论哲学的问题,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每一位哲学家的经历都会是一个哲学问题最好的诠释,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展现,它内容广,但却紊而不乱,书分为许多章节,每节都点出了该章的重点,或深藏或显露;而每节都会相应的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著述让人读后更容易消化理解。

柏拉图以理性主义为特色,沉迷于永恒的形式,亚里斯多德希望用感官亲身体验世界的决心,许多哲学学派的始祖苏格拉底。书中说的人常把不能解释的一些现象归于神论,等到哲学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开始相信无神论!接着哲学继续发展,宗教出现了分裂,基督教开始深入人心!大部分西方人开始接受基督教的洗礼,可是在新旧交替的时候,战争避免不了!中学时学过有关红十字军的故事,红十字军为了耶路撒冷那称为基督发源地的地方,组织了教徒开始征战,开始他们也许为了教义,可后面他们虐夺路过所有的城市!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宗教是可以洗涤人类的心灵!只有人的自我觉悟才能改变一切!因为只要人愿意,一个原本是博爱的教义会被人曲解!我想哲学是可以让人们了解自己,改变自己,让人顿悟的学问!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应该是苏格拉底的故事,这个与孔子同时代的思想上的伟人,它从未留下任何文字,但却是对欧洲的思想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他的独到之处也就是简单的与人进行谈话,在谈话时,他总是显得一无所知,通常在讨论过程中,他会设法使他的助手承认自己理论上的弱点,最后,到了词穷之际,他们也不得不认清是非与对错。

《苏菲的世界》既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这世界将会像一团迷雾一样在你的眼底展开。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受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盒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因为追求哲学,就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最大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为了向人们解开世界历史之谜,书中涉及的内容很多。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有哪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是什么,一些哲学家的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变了一遍。它内容广,但并不紊乱,书中内容分成许多章节,每节题目都点出了该章节内容的中心,或深藏或巧露;而每一节内容都会阐述几个问题。这样的分节使人读后更容易消化,也更容易理解。

书中讲述了不少的人生道理,使我获益良多。而它所讲述的有关哲学的知识,开阔了我的视野。其实当中的道理很多问题我也曾想过,但这些问题都在头脑中一闪而过,因为我觉得它对我来说实在太陌生。当我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

其中,使我感受最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刑。它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的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使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后人做一点事吗?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在我13岁的时候我买下了这本书,没有想到,一看就是四年,看了三遍。说它是我最喜欢的一本书真的一点都不为过。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世界仿佛是重新出现在我的面前,而我是刚刚在那只“大兔子”的皮毛中抬起头,准备端详宇宙中这位“魔术师”——“生命最初的意义”——的脸。我并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Cogito,ergo sum(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信件的带领下开始在哲学这个世界中徜徉着,思索着。世界起源的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理斯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漫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缺乏梦境缺乏哲学的时代,我在这本书里找到了他们两者之间最完美的统一。有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这个世界所抱有的最初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其实我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最初的意义和起源,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如何负责呢?最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可是,生命的意义和世界的起源是一个太大的课题了,我只是一个刚刚开始打量哲学这个金色殿堂的小孩。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如果遗产是物质的,那么总有一天会被消耗殆尽。但如果遗产是精神的,那么它不但不会同时光一起流失,而且能被发扬光大。

哲学,作为人类精神的象征,从古至今都披着神圣的面纱。人们只能满怀敬仰之心,却无缘见哲学之庐山真面目。因为它博大精深,融人类千年之史,汇世界百家之言。祖先赐予的精神遗产随着岁月的积淀愈发深不可测。无数哲人前赴后继著书立传,试图为世界展现一幅壮丽雄浑的哲学全景图。可是百家争鸣,丰富了哲学的内涵,却为勾勒全景图又增添了新的难题。于是,千百年来,哲学似雪球般前进、壮大,而人类只得管中窥豹似地欣赏奇峰一角。

我在寻觅,寻觅一种载体、一种形式能令人毫无倦怠之感地穿梭于哲学的长廊之中。我想一部书恐怕难以担此重任,因为记录哲学、见证历史的文献题材作品对于寻常百姓而言,无疑是味同嚼蜡的。但是,有困难才有奇迹,人的智慧与力量在劳作与发展中,常常释放出超常的能量。一位从教多年的作家完全采用侦探小说的构思,却将整部哲学史清晰地、丝丝入扣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它不是来自欧洲哲学的源头希腊,也不是东方龙的传人,更不是好莱坞的天才剧作家。他的家乡在遥远而恬静的北欧——挪威。令人难以置信,在几乎没有任何哲学底蕴的冰天雪地,却诞生了一位伟大的哲学作家。当然还有他那部震颤了哲学界的里程碑式的文学作品。

贾德带着我们走进《苏菲的世界》探究高深的哲学。作家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年少的苏菲跟随着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不知不觉地开始了她的哲学课。我们也仿佛如苏菲一样沿着历史的足迹浏览历代哲人的精辟论述。而正当我们略显疲惫之时,本书的副线却又使人精神为之一振。我们沿着苏菲的足迹寻找神秘的老师和从未谋面的席德。主线与副线自然交织,浑然天成,足见作家艺术修养之高。但更令我们叹为观止的则是:作家灵活而娴熟的运用浅显生动的语言讲述哲学家的故事、分析哲人的观点、探究哲学的真谛。《苏菲的世界》是将艺术与学术完美结合,通过我们熟悉的载体传达我们陌生的信息。如果你是一位书迷,那么至此你肯定猜到了。是乔斯坦

读者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定义

哲学是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的思想认识活动,是从世界万物中发现、界定、彰显和产生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获得本源事物和非本源事物的知识,建立事物一元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人类提高思想认识能力、解决思想认识问题需要的本源事物。

哲学从属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之一。

认识活动是哲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历史学、语言学、文学之类的事物共同具有的属性或普遍性规定,以人类的思想认识活动为对象,追求人类思想认识活动这个本源事物的知识,是哲学具有的个性或特殊性规定。

这个问题还有固定答案的么??

可以领悟点人生道理; 提高了逻辑思维的能力;

多认识了几个哲学家,和别人说话的时候可以卖弄; 要考西方哲学的同学考试可以过; 当笑话书来看,笑一笑,十年少;

可以打发时间;

下载本人原创作品:哲学世界探秘之旅-《苏菲的世界》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本人原创作品:哲学世界探秘之旅-《苏菲的世界》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一): 《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好处。 这本书讲的是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你是谁?我们从哪里来? 有一天当你听到或看到这样的问题时,你会如何回答?推开一扇窗,寻找的世界的本源,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我花了几个晚上看完了《苏菲的世界》,这是我第一次真正地,较系统全面的接触哲学。原先我是抱着有点被动的心态去看这本书的,可是当我翻开第一页时我就发......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这是我在大学时读的第一本关于哲学的书.很有意思!以孩子的视角把整个哲学史都串了一遍.当时读完以后对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直至今. 其实哲学本来......

    读后感《苏菲的世界》

    读《苏菲的世界》有感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在这个寒假,我读了一本名叫《苏菲的世界》的有关哲学的书:一本让人好奇的书。 这本书主要讲了:一个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发现了神秘的一封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