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八年级下册送东阳马生序中考对比阅读
2009年太原市《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文言文,完成9~12题。(13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刘羽冲偶得古兵书,伏读经年①,自谓可将兵十万。会有土寇②,自练乡兵与之角③。全队溃覆,几为所擒。又得古水利书,伏读经年,自谓可使千里成沃壤。州官使试于一村,沟洫④甫⑤成,水大至,人几为鱼。由是抑郁不自得,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如是日千百遍,惟此六字。不久发病死。
(节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经年:一年左右。②土寇:土匪。③角:战斗。④洫(xù):沟渠。⑤甫:刚。
9.甲文记叙了作者小时候借书和的学习经历;乙文中刘羽冲最终抑郁而死的原因是打仗失败和。(2分)
10.解释下面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
(1)余幼时即嗜学嗜:
(2)走送之走:
(3)自谓可将兵十万将:
(4)会有土寇会:
11.用现代汉语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恒独步庭阶,曰:“古人岂欺我哉?”
12.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乙文中的刘羽冲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9.抄书治水失败
(评分说明:大意对即可。每空1分,共2分)
10.(1)特别爱好(或“喜欢”、“爱好”)(2)跑(3)率领(或“带领”)(4)适逢,正赶上
(评分说明:结合语境理解正确即可。每小题1分,共4分)
11.(1)因此人家大多数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于是能够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籍。
(2)(他)常常独自在庭院(台阶)散步,说:“古人难道在欺骗我吗(或古人怎么能欺骗我呢)?”
(评分说明:翻译通顺、完整,大意对即可。每个分句1分,每小题2分,共4分)
12.示例:刘羽冲是一个喜欢读书但做事不切实际的人。他虽然潜心研读古代的兵书和水利书,但不能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之中,结果屡遭失败,抑郁而死。
2009年黄冈市《送东阳马生序》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1—24题。(12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
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1.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1)腰白玉之环()(2)同舍生皆被绮绣()
(3)媵人持汤沃灌()(4)感泣辞母()
22.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2分)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②范仲淹二岁而孤B.①当余之从师也②去之南都C.①以衾拥覆②辄以水沃面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23.翻译句子(2分)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4.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乙文范仲淹是:②。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要求填写两个)。(4分)
21.(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答出意思即可,每小题l分,共4分。)
22.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2分)
23.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2分,大意正确l分,关键词语翻译错误酌情扣分。)。
24.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1分)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等(要求填写两个,一个1分)
第二篇:《送东阳马生序》中考集锦
《送东阳马生序》中考集锦
2008湖北省咸宁市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22~26题。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22、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①录毕,走送之().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③媵人持汤沃灌().
④左佩刀,右备容臭().
23、下列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一项是()(2分)
A、既加冠宋既成列 ..
B、益慕圣贤之道杀数人,胡虏益解..
C、足肤皲裂而不知久而乃和 ..
D、卒获有所闻士卒不尽饮 ..
24、翻译下面句子。(2分)
①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
译:/ 5
②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译:
25、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三条理由(各用四个字概
括)。(3分)
①②③
26、本文与《黄生借书说》虽然着眼点不同,但两文某些观点仍有其共
同之处,请概述。(3分)
答:2008年安徽省
2008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
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偏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忻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
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
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
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14.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余幼时即嗜学.
(2)录毕,走送之.
(3)媵人持汤沃灌.
15.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2)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2分)
17.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写了自己学习的经历?(3分)
18.读了上文,你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3分)2008年泉港区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16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
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
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
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
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
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
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
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
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2分)
A、无从致书以观言行一致B、益慕圣贤之道益多....
弊少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得患失D、未尝稍降辞色婉言....
辞谢 .
6、下面句子中的“以”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以”的用法相同的是。()
(2分)例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
A、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B、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
C、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D、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
①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②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
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4分)
答:
参考答案:
22、①跑(赶快)②等待③浸泡④气味香气(2分)
23、A(2分)
24、①(向他求教的)弟子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稍微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②因为(我)心中有足够快乐的事(读书),(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2分,每题1分。第①题“辞、色”的翻译应注意互文义,即“降辞”“降色”;第②题要注意“以”字,“口体之善”的翻译)
25、①刻苦学习②博览群书③虚心求教(3分)
26、都表达了鼓励晚辈勤奋学习,勿虚度年华的观点。
14、①嗜:“爱好”或“特别爱好”“喜欢”②走:跑③汤:热水
15、(1)因此人家多愿意把书借给我。
(2)我求学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像这样。
16、作者从读书中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不在意生活的贫困。
17、(1)得书之难(2)求师之诚(3)求学之苦
18、参考示例:(1)学习的动力源于浓厚的兴趣(2)向人求教要谦虚诚恳(3)学习要敢于发问(4)学习要有主动性(5)学习要勤奋刻苦(6)以读书为乐,就会不畏艰难。
5、(2分)C6、(2分)D7、(6分)①(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趋各0.5分,句意2分)②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其、略无各0.5分,句意2分)
8、(2分)嗜学家贫(顺序可换)
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第三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
2.初步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勤奋善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
【重点难点 】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扫除文障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
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
走送之。(古:跑 今: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 今: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
之(1)弗之怠(代,读书之事)(2)走送之(代,书)
(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
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5)以衾拥覆(介词,用)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体现在“余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等内容上。
第一段:讲借书求学之难和用心求学之专。
第二段:讲求学跋涉之苦和生活艰苦朴素。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
3.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进行述作者求学的?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茍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
4.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本文叙述的中心是“余之勤且艰”,即作者本人求学的勤奋、用心之专和艰难。
5.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6.文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作者刻苦而又守信,“天大寒,弗之怠”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7.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8.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
9.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三、质疑探究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3.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以“德隆望尊”的先生“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厉态度和作者“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恭敬态度做对比,通过对比既突出作者嗜学、勤学的品格,也写出他求学之艰;又如,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做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同时也强调了环境的优劣不是决定人品、学识的因素,给人以启迪,更强化了对马生的勉励之情。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四、小结:
1.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
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以中有足乐者”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第四篇: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八年级语文下册《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掌握重点语句,理解倒装句和省略句。2.了解作者及文体特征。
3.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和方法目标
1.自学课文,疏通文意,掌握作者求学的主要经历,理清行文思路; 2.初步体会本文借事说理的写作方法;掌握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
3.学习古人专心求学、刻苦自励、勤奋善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苦乐观。【重点难点 】
1.掌握通过对比表达自己观点的写作手法。2.掌握文中的一些实词及虚词“以”的用法。
【教学设想】
1.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掌握重点字词和句子,然后,由字词理解到内容理解,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常言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孟子也说:“夫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在五单元前面几篇课文里,我们学习了几种古代不同体裁的文章,如吴均的书信体山水小品文——《与朱元思书》、陶渊明的自传体文章——《五柳先生传》、韩愈的议论性文章——《马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体裁为赠序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看看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勉励马生勤奋学习的。
2.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著有《宋学士文集》。
3.本文是一篇赠序,“序”,是“赠言”的意思。作为文章的体裁,序有书序和赠序之分。书序相当于前言后记,一般是介绍作家的生平,或成书过程与宗旨,为阅读和评价作品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或给以必要的引导。而赠序与书序的性质不同,始于唐朝,文人之间以言相赠,表达离别时的某种思想感情,往往因人立论,阐明某些观点,相当于议论性散文。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初读课文,扫除文障
嗜(shì)叱咄(chìduō)俟(sì)负箧(qiè)曳屣(xǐ)
媵(yìng)烨(yè)皲(jūn)缊(yùn)袍敝衣
通假字
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
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
古今异义
走送之。(古:跑 今:走路、步行)
媵人持汤沃灌(古:热水 今:饭汤、菜汤、汤汁)
一词多义
之(1)弗之怠(代,读书之事)(2)走送之(代,书)
(3)益慕圣贤之道(助,的)(4)当余之从师也(结构助词,不译)
以(1)无从致书以观(表目的,来)(2)计日以还(表修饰,不译)
(3)以是人多以书假余(①因为,介词。②把,介词)
(4)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因为,连词)(5)以衾拥覆(介词,用)
2.本文是按时间顺序叙述的,体现在“余幼时”“既加冠”“当余之从师也”等内容上。
第一段:讲借书求学之难和用心求学之专。
第二段:讲求学跋涉之苦和生活艰苦朴素。
★★从作者借书、抄书、还书这一层内容里,你认为我们该学习他哪些品质或者方法?(勤奋好学,不怕吃苦;持之以恒;诚实守信;抄书的读书方法——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你喜欢书中“乡之先达”这样的老师吗?宋濂是怎样对待这位“先达”的呢?用文中原句回答;你怎样评价宋廉的求学精神的?(这位先达德高望重,学问渊博,但是对人严厉,甚至冷漠,还不时发脾气;宋廉对待这位“先达”态度虔诚而恭敬——“立侍左右”、“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致,不敢出一言以复”;宋濂的求学精神是谦虚的,有问题需要请教,不要因为对方态度不好而放弃请教的要求,我们应该向一切比自己强的人学习,学习对方的优点,这种态度值得我们借鉴。3.本文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进行述作者求学的?
作者选择了三个典型事例,分别叙述他的学习条件、学习态度和学习的毅力。一是借书。家贫无书,作者通过借书、抄书来顽强学习。二是求教。既写先生严肃认真不茍言笑,又写自己虚心谦恭、认真讨教。三是负籍远游。写环境恶劣,自己受冻的苦状;又写自己缊袍敝衣,“无鲜肥滋味之享”。综合以上,在艰苦的学习条件下,作者勤奋学习、意志坚定、毅力非凡,是因为“中有足乐者”。(读书难,要借书,抄书; 拜师难,冒严寒顶风雪,到外地寻师;求教难,常遭“叱咄”;生活难,“日再食,”穿“緼袍敝衣”)4.本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本文叙述的中心是“余之勤且艰”,即作者本人求学的勤奋、用心之专和艰难。5.文章是如何写出自己学习时的困难条件的?请引用原文的关键词语或者句子回答。
明确:主要体现在借书抄录、衣食粗劣、生活简朴、跋涉艰难等方面。主要语句有:①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②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③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④余则绵袍敝衣处其间。
6.文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作者刻苦而又守信,“天大寒,弗之怠”和“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7.作者写出了学习时极为艰苦的条件,目的是什么? 作者认为,勤奋和艰苦是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有了主观的勤奋,一切艰难困苦都可以克服。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8.作者成人后求师的艰难,包括哪三种情况?
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作者“緼袍敝衣”处在“披绮绣„„烨然若神人”的同学之间,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对此你有何评价?
他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不羡慕别人的衣食之忧,专心向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9.本文带给我们的启示——“业精于勤荒于嬉”,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是我们每一个学生的光荣任务,专心向学,读书有得,胸中自有真乐。宋濂诚实守信、尊师重道,不畏艰苦,勤于学习、善于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效法的。
三、质疑探究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明确:言之成理即可。
2.本文在写作上,注意了记叙、描写、议论三者的自然结合。
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3.这篇文章在写作手法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写作者“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时,以“德隆望尊”的先生“未尝稍降辞色”的严厉态度和作者“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的恭敬态度做对比,通过对比既突出作者嗜学、勤学的品格,也写出他求学之艰;又如,写“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的华丽衣饰与作者“缊袍敝衣”的寒酸做对比,突出了作者的家境贫寒,学习条件艰苦,进而突出学习勤苦。作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享受,而是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同时也强调了环境的优劣不是决定人品、学识的因素,给人以启迪,更强化了对马生的勉励之情。像今天我们周围的同学攀比思想比较严重,在生活中比享受,比谁吃的好,比谁穿的好,比谁身上的名牌东西多,相反对自己的学习不大关心,甚至不屑一顾。我们应当以此为鉴。
四、小结:
1.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增添了文采,显得更加生动具体。比如,写到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写了“先达”的表现,写了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文字简洁,而人物神情跃然纸上。又如写奔走途中的艰难,寥寥数语,情态毕现。写同舍诸生的服饰华贵,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更衬托出作者的朴素与艰苦。
叙述、描写的同时,还适当地穿插了议论,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文章在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所揭示出的道理。2.教师出示情境话题
A.“我”是宋濂——当“我”少时刻苦求学时,“我”认真地说:„„
当“我”老来功成名就时,“我”感慨地说:„„
B.“我”是老师——当“我”悉心教育宋濂时,“我”严厉地说:„„
当“我”听闻宋濂的成就,“我”欣慰地说:„„
C.“我”是同学——当“我”看到宋濂苦读时,“我”讥讽地说:„„
当“我”听说宋濂做官后,“我”后悔地说:„„
板书设计:
送东阳马生序
讲借书求学之难:借书抄录
勤: 用心求学之专:执经叩问、俯身倾耳 “以中有足乐者”
艰: 讲求学跋涉之苦:负箧曳屣、四肢僵劲
生活艰苦朴素:缊袍敝衣、略无慕艳
第五篇:送东阳马生序
《 送东阳马生序》 导学案
姓名:
学习目标:
1、熟练地朗读课文。
2、积累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
3、掌握并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培养古文自读能力。
4、学习运用对比表现中心的写法。
5、从前人的刻苦好学和虚心求师的精神中受益。
一、课文导读
《送东阳马生序》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苦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比较,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刻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努力,与客观的学习条件关系不大。在我们的学习中,要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同时要珍惜现有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努力学习。
二、文化积累
【作者在线】
宋濂:(1310—1381),字,号
,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宋濂、刘基、高启”——明初诗文三大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著作有《宋学士文集》、《孝经新说》、《送东阳马生序》 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 提举,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重庆奉节县)。
【背景投射】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四部从刊》本)。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今江苏南京)去朝见朱元璋时,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人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作者对马君则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经过千辛万苦的努力,终于有所成就。
【学点整合】
1、生字注音
嗜()学 砚()硕()师 叱()咄()俟()忻()箧()
曳()屣()
皲()裂
媵()人
衾()被()绮绣
臭()烨()然
缊()袍
耄()老 谬(称
廪()
裘()葛()之遗()
谒()撰()贽()僵劲()
2、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
(3)日在食(“食”通)
(4)与之辨论(“辨”通)
3、古今异义
余幼时即嗜学(余:古义为
今义为)
走送之。(走:古义为
今义为)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是:古义:
今:
;
假:古义,今义)
益慕圣贤之道(益:古义:
今义:)
尝趋百里外(趋:古义为
今义为)
门人弟子填其室(填:古义:
今义:)
未尝稍降辞色(色:古义:
今义:)
余立侍左右(左右:古义:
今义:)
或遇其叱咄(或:古义:
今义:)
卒获有所闻(卒:古义:
今义:)
穷冬烈风(穷:古义为
今义为)
寓逆旅(逆:古义为
今义为)
媵人持汤沃灌(汤:古义为
今义指)
日再食(再:古义为
今义为)
右备容臭(xiù)(臭:古义:
今义:(chòu))
以中有足乐者(中:古义:
今义:)
有司业、博士为之师(博士:古义:
今义:)
三、阅读思考
1、默读课文
2、结合注释翻译
【重点语句翻译】
1、余幼时即嗜学。
2、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3、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4、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
6、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7、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3、再次读课文,合作探究
问题一:开篇点出文言的句子是哪句?
问题二:文中选择了哪些典型事例讲述自己的求学经历?
问题三:文中将自己的学习条件与学习态度、自己的生活条件与同舍生的条件、教师的教学态度与自己的求学态度进行比较,请你作简要分析。
问题四:就全文来看,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谈自己刻苦学习的经历的?
四、学习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