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华文文学论文:海外鲁迅连士升

时间:2019-05-13 22:19: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东南亚华文文学论文:海外鲁迅连士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东南亚华文文学论文:海外鲁迅连士升》。

第一篇:东南亚华文文学论文:海外鲁迅连士升

新加坡文坛骁将——连士升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华文文学。而东南亚是全球除中国以外华人最密集的地区,自然在这里产生了引人注目的华文文学。东南亚20世纪的华文文学史绝对是一轴色彩缤纷的画卷,印度尼西亚、泰国、新加坡和马来亚、菲律宾,均产生了许许多多优秀的华文文学作家,是他们共同完成了这一缤纷画卷。各个国家的文学也各有特色,不同时期的华文文学作品也风格迥异。而最初的东南亚华文文学,本质上是一种“移民文学”,早期的华文文学作家大多是流落异乡的中国人,他们或是不满国内政治,或是革命失败流亡至此,或是下南洋谋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由于华人对本地区的情感认同以及各殖民地相继取得政治上的独立,东南亚华文文学逐步由“移民文学”蜕变为独立发展的文学。

可是有这样一个人,他在东南亚华文文学走向独立的时候移民至此,他生于中国福建,授业与燕京大学,在中国南方辗转十年最终在新加坡安家立业,他被时代戏弄,被祖国抛弃,可最终于他乡功成名就。他就是新加坡文坛骁将——连士升。

连士升一生坎坷,大学毕业之后再岭南大学任教,后来因为中日战争的缘故被迫移居香港,先后在《港报》和港大任职谋生。香港沦陷之后连士升带着一家老小前往越南避难,并在西贡隐居了四年。抗日战争结束后思乡心切的连士升即刻回国,但是当时的南京物价飞涨一片狼藉,无以立锥的连士升于是怀着对祖国的失望再次离开,在马来西亚短暂考查之后迫于国内局势决心定居于新加坡,并从此开始了他另一段充满挑战和收获的人生。连士升初到新加坡马来亚时,带着中国北方学者特有的气质,言谈举止显得渊博自信。他那沉着、理性、超功利、些许学究气、喜欢怀旧的文笔,一方面展现古典色彩,另一方面难掩乡土倾向。这使得他成为新加坡的“京派”文人,他以率性见真、爱憎分明的个性和博学多识的文学功底开始在新加坡华文文学中崭露头角,自1940年代末到70年代,连士升创作了大量作品,其中他的政论、游记和传记,如《南行记》、《越南河内湾》、《甘地传》、《尼赫鲁传》、《泰戈尔传》等,展示了较高的文学水平,深受当地华人的喜爱,为南洋文学的丰富和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对今天的东南亚华文文学界来说,连士升的著作是一笔相当珍贵而丰厚的文学遗产。

和大多数同时代的作家情况类似,连士升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较大,强调在创作中表现个性,以“文学为人生”为艺术准则,在时代大潮中反省人生的价值和追求,他的作品取材十分广泛:有展现流亡见闻的“逃难日记”,也有介绍东南亚风土人情的游记,耗费数年心血写成的人物传记以及大量的读后感。这样的创作风格也与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度系乎时序。”连士升经历丰富且坎坷,所以文学创作视野开阔,而经历过国破家亡以及人生大起大落之后他自然有一股超脱人世的洒脱,他的创作也自然而然染上了战争的“世情”,系上了流亡的“时序”。连士升早年的作品有大量的“逃难纪实”,记叙了他在南中国将近十年的逃亡生活以及沿途的所见所闻。而之后随着对环境的适应,敏锐的观察和圆润的调节,连士升的著作开始默默地转变。一九四九年定居新加坡以后,他曾写道:“我认为南洋的文化应以当地文化为主体,加上中国、印度、回教文化的旧传统,及欧美文化的新思潮,造成一种和谐的适合当地需要和趣味的文化,这样才能生根,才能繁荣滋长,才能够开花结果。”他的大量的作品很自然地为新马文化界接受,而我们所要表述的也正是他这一时期的作品。

首先要说的是他创作的大量游记。这些游记自成一格,清新生动,以文人的眼光介绍

了作者所有之地的历史文化,其间也不乏作者精辟的评论,不但让读者身临其境般见识到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而且拨动着读者的情思,引发读者的思考。连士升的“京派”文人气息使得他所写的游记富有内涵,不仅文辞优美,更是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越南内河船》、《日内瓦湖滨》、《新加坡十景》、《印度的大门》、《凭吊泰姬陵》、《地中海之滨》等作品中,连士升以如诗如画的文字,介绍了东南亚以至世界各地的旖旎景致,波光粼粼的河流、迷离空蒙的湖滨、圣洁肃穆的寝陵、寒风料峭的古镇、薄暮黄昏的街道„„在他的笔尖一一划过。郁达夫说:“作者处处不忘自我,也处处不忘自然和社会。”连士升的游记即是如此,这些游记不仅表现了他对自然以及人类文明的热爱,也流露出他的内心思绪。如果对这些游记细细品味,你一定会感受到他注入在景致里的微妙的思绪。譬如在《越南内河船》中,表面上是写越南的船只的历史变迁,可是情感的波动就在字里行间。“越南的萤火特别多,当轮船在黑夜中经过一些村落的时候,我们时常会见到一棵树上点缀着成千上万只流萤,闪闪烁烁,隐隐约约,那青绿的微弱的光线,恐怕就是一般人所说的鬼火。”看似一段简单描写萤火虫的文字,却把湄公河沿岸那种带有神秘意味的静谧的夜景生动地描绘出来了。同样是在这篇文章中,连士升写道“但我的爱好却在内河船,尤其在月白风清的良夜,坐着这种船,经过波平如镜的湄公河的风味,永远留在我的梦境中。”从这句话中我们仿佛看出了中国文人恬淡雅士的形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追逐的是那种与世无争岁月静好的隐居生活。《日内瓦湖滨》一文则反映了作者因为现实变化所引起的情绪的波动,战乱的岁月中连士升多年来疲于奔命,屡次携家带口逃避战乱。这也就使得连士升对于安宁平静的生活无比向往。在谈到日内瓦时他写道“它有一切近代化城市的便利,也有中古乡村的幽静。它有钢铁建筑的大厦,也有古色古香的木屋。”正由于“像这种讲究生活艺术的国家,世界上究竟不多,因此没有到瑞士的人,谁都想到瑞士;已经到瑞士的人,谁也想重温旧梦。”作者超然物外,渴望远离现实在大自然中沉醉的心境,在这句话中显而易见。像这样的富有韵味的游记,有一种“看似平实却奇崛”的韵味,有一种“言中自有意,景中自含情”的境界。

在连士升的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他耗费十五年心血写就的《甘地传》、《尼赫鲁传》以及《泰戈尔传》。以此三者为代表的是他所写的一系列人物小传,有《富兰克林》、《雨果》、《丘吉尔》等等。这类作品的最突出之处在于相当出色的“人物特写”。连士升擅长以素描的方式给描写人物肖像,抓住对象的主要特征,两三笔就可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可谓一绝。在《班扬》一文中他就有这样的表演:“外表上,他酷似一个法利赛人。他时常参加祈祷。“十七世纪的监狱与今天的监狱比较,宛若地狱和天堂。他就在那”

地狱一样的囚笼里很忍耐地磨练,一天过一天,一年过一年,但他的意志十分坚决,怎么也不会动摇。“他明知自己稍微屈服,便能恢复自由,但是坚信真理的他”

视苦如饴。”对班扬这种“特写”式的刻画,很自然的令一个“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清教徒形象跃然纸上。《富兰克林》一文则通过对富兰克林爱好、处世、起居等方面的简略介绍,表现一个伟大人物的质朴。其他人物小传中所刻画的形象,如怪癖而高傲的巴尔扎克、热爱人民的雨果、热心改造社会的萧伯纳,以及国际政坛中叱咤风云的丘吉尔,连士升都采用了由小见大的手法,在有限的文字中表现无限的人物风貌,虽然没有长篇大论也没有面面俱到,在典型性上的寥寥数笔即让读者犹如亲身交往过了这些伟大人物一般。他笔下的甘地、尼赫鲁以及泰戈尔,更是用中国文人的视角审视了三位印度近代史上的伟大领袖,不仅让更多的人更全面的了解了他们,也将他们身上那种独立精神和优秀品质发扬光大,而连士升所传播的这些积极向上鼓舞斗志的正能量,这是这个时候东南亚人民所需要的。

“风格即人”,这句话在连士升身上得到了充分印证。连士升一生渴望光明,向往和平,也一直像一个斗士一样不屈地同命运做抗争,而作为一名作家,连士升更是将自己的思想和抗争用笔记录下来。他的散文虽然不以华丽旖旎文字俊俏见长,但是他丰富的社会阅历以及平民化的素朴文风使得他的文章显得更有内涵,充满了对人生的思考,对历史的反思,对政治的见解以及对真善美的追求。但是另一方面,与很多说教性的文章不同,连士升的文章没有那种陷入泥沼一般的苦闷和陈腐的书卷气息,读他的文章有如饮一杯淡茶,虽然没有烈酒咖啡那样味觉上的刺激,但与清水不同,细细品来有一丝清远的茶香,同时又对人身极有好处。可以说连士升的文章充分发挥了散文的社会价值,对于很多奋斗在人生大道上的人都极有帮助,对于茫然于人世的人他的文章就像指南针一样教会你如何取舍。他一生都坚持文章的现实主义,竭力实现“为人生”的文学目标,他的道德和文章是不朽的,值得我们在今天依然崇敬。

连士升虽然四十岁才开始在南洋定居生活,但是无论是他的文学成就,还是社会成就,都对东南亚华文文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就文学而言,连士升有“海外鲁迅”之称,由此可见他在华文文学史上的地位。就社会实事而言,连士升一生热身文化事业,长期担任很多重要机构如南洋大学理事委员会、新加坡南洋文学学会中的重要职务,为东南亚华文文学的发展呕心沥血。此番对连士升文章的浅显评论,权当对这位华文文学巨匠的一种追思。

中文系2011级一班

程一鸣

学号:***734

第二篇:第一章海外华文文学概论

《海外华文文学》第一章

海外华文文学概论

第一节

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

一: 命名的特殊性及其意义

特殊的文学写作—— 地域的本土之外,民族语言的边缘性承担着重重叠叠的关系

一句话:

在漂浮不定的异质环境中以汉语书写情志。

主旋律:流动性——漂泊 怀乡 放逐

冲突

寻根

二: 海外华文文学的意义: ⓵

为多种历史(海外华人史、海外华文文学史、居住国史、中国本土史)提供了另类诠释。

诗人外交家 黄遵宪第一次使用“海外华人”术语。

揭示了海外华文文学承载的双重传统。

⓵ 推动我们更深刻地理解汉语的表现功能。

让人们认识海外生存经验如何转换成独特的文学范式。三: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

⓵跨文化的 新的汉语文学形态

⓵沟通中外文化的门和路

⓵在艺术解读中展示“世界性”和“中国经验”的结合。

第二节

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认同与中国意识

一: 什么是“文化认同 ”

文化认同/身份(Cultural identity)是对一个群体或一种文化的身份认同(感), 也指个人受其所属的群体或文化影响,而对该群体或文化产生的认同感。认同感往往源于自豪感。文化认同与身分政治相似并有重叠,但两者意义并不相同。

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五张脸孔: 孔子

/ 针灸 /

功夫/ 戏剧/ 熊猫/茶

骆家辉(Gary Faye Locke,1950年1月21日-),出生于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华裔民主党政治家,祖籍中国广东台山。于1997年至2005年间担任华盛顿州第21任州长,是全美首位华裔州长。2009年3月至2011年7月出任第36任联邦商务部长。[1]2011年3月9日,总统奥巴马正式提名骆家辉代表美国政府和人民出使中国,同年7月27日联邦参议院一致通过此一任命,骆家辉因此成为史上首位华裔出任美国驻华大使。移民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实质是: 一种生存意志的体现,是异质环境里驱逐陌生感、不安全感从而建构心灵家园的努力。族群的标志唤起温暖的归宿感,并且具有互助的凝聚力,较高层面也是一种文化理想的诉求。

杜维明 《文化中国》 意义世界:一,大陆港澳台 新加坡的中国人,二、马来西亚(28%),泰国 10%,印尼菲律宾 3% 华人世界。在大陆也包括中国几十个少数民族。三是 是争议最大的,包括了一批和中国与中华民族既无血缘关系,又无婚姻关系的国际人士,其中当然有学者和汉学家,但也包括长期和中国文 化或中国打交道的企业家、媒体从业员和政府官员。对于中国文化问题,他们常常是通过英文、日文、法文、德文、韩文和其它语言来加以了解。

《海外华文文学》第一章

海外华文文学概论

海外华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有天然血缘或者理想诉求外,还有生存策略的因素。文化认同危机

二、海外华文文学的文化认同类型: 1.情感型认同---召唤式和感伤式

2.理智型认同--- 3.审美型认同

澳大利亚华人作家欧阳昱曾写过《家乡》一诗,其中吟道:“固然是陌土千里/固然 是异国他乡/种子却在这贫瘠的土壤中/找到了惟一的滋养……再过一个世纪/这种子将不 知去向/那形如梦匣的方块文字/会把这儿称作家乡。”对于海外华人作家来说,不管漂泊处何,还是身在他乡,只要有母语的滋养,就不会失去灵魂栖息的家园,即使 经历了异域他乡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之间的茫然、痛苦,母语的精神力量也为其构筑起一 个永不坍塌的精神家园。菲华女作家范鸣英的《同是等待》是一篇在审视和

考察跨文化爱情婚姻现象时切入角度颇佳的作品。作者独具匠心地以男主人公威立为支点,设置起两边不同性质的等待:一边是母亲每夜的等待,等待儿子的早归,以免交上菲国 女友;另一边是瞒着母亲“娶”下的番妻玛莉蒂丝与幼女的时刻等待,默默无怨地在黑暗 中等待威立到来的短暂相聚的时光。作品的这种对比,凸现种种偏见带给“等待者”的痛 苦,尤其是玛莉蒂丝虽然认同了华族文化却仍因肤色而被拒之门外的痛苦。夹在这两种等 待中的威立更是心力交瘁,他是否也在等待:等待母亲放下种族的优越感,排除种族偏见,接纳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小说在这种矛盾悬而未决,三方的痛苦无限地延展和深化中结 束,令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三、海外华文文学的“中国意识”表述 1.对“乡土中国”的书写 2.对“现实中国”的关切

《海外华文文学》第一章

海外华文文学概论

3.对 “文化中国”或“美学中国” 的渴求与向往。

第三篇:鲁迅先生论文 有关鲁迅文学的论文

鲁迅先生论文有关鲁迅文学的论文

换一种眼光看鲁迅

[摘要]鲁迅先生始终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里,他的每一步都留下足够的分量,从东昌坊口新台门的第一声啼哭到万国公墓“民族魂”的入殓,每一步都给我们留下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关键词]鲁迅 先生

驻足于北师大学四宿舍前,凝视着“三一八”纪念碑,端详先生清癯的面容,想像先生灯下奋笔疾书《为了忘却的纪念》时的悲愤。我深知在不惑之年里先生内心的悲凉:兄弟反目,学生喋血,政府通缉,前途渺茫。在艰难的环境中,先生奋然抗争,毫不退缩。

于是,先生铮铮铁骨的斗士形象就定格在国人的心目中。然而我细读鲁迅。才发现鲁迅更多的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而生存着,他有着丰满的形象。

作为孩童,他展现给我们的是童话般的晶莹世界。百草园的一草一木,都可带来无穷的乐趣,在三味书屋学习虽然枯燥但却可以在寿老先生的眼皮底下描绣像。放假的时候和乡下的小伙伴划船去听社戏,偷煮毛豆吃。冬天下雪了支起竹匾捉麻雀,也能听听闰土讲夜晚沙滩捉獾猪的传奇经历。在安桥头的水乡,那是一个孩子们的世外桃源。和小伙伴们的纯洁友情,让鲁迅先生在漂泊的异乡时常回味,倍感温暖。

作为青年,他有着务实的追求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由于家道衰落,不得已上洋式学堂,不顾路程险阻,东渡日本求学。先生博览群书,惜时用功,先涉足自然科学,又研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于人性及国民性的问题。先生坚信: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又因为希望救治像父亲这样病人的痛苦,便选择医学专业,却由于痛心国人精神的麻木便毅然弃医从文,苦苦寻找着救治国人的精神良药。这却是一条寂寞与艰难的道路,先生铁肩担道义,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留下了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的鞭策。先生也便成了盗取圣火的中国式普罗米修斯。

作为中年人,他知道自己肩上的责任。为了养家糊口,不停地在职场上奔波,从杭州到南京到北京又到南方,生计的重担迫使他要做多分兼职工作。先生曾辛酸地说:“我们目下的当务之急是:一要生存,二要温饱,三要发展。”为在北京落脚最终还是忍痛卖掉祖宅。为了安慰母亲,独自吞下不幸婚姻的苦果,后来还要背着世俗眼光的十字架。也由于是长兄,和兄弟失和后忍辱负重地从八道湾搬迁出去,无法倾诉的苦衷伴随先生一生。

作为长者,他谆谆告诫,辨明是非,无畏无惧。因为目睹太多孩子的不幸,他借狂人之口呼喊:救救孩子!提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问题。面对禁锢妇女千年的封建枷锁,写下了《我之节烈观》为妇女追求自由解放。还探索妇女的解放之路,发出《娜拉走后怎样》的疑问。面对列强凌辱,他拍案而起,斥责“友邦”莫名惊诧。还揭露

御用文人的卑鄙嘴脸,痛打《“丧家的”“资本家的”乏走狗》,让人痛快淋漓。

同时,鲁迅也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先生一生热爱祖**亲,面对外辱“没有丝毫奴颜媚骨”(毛泽东语),倾其一生的精力为民族的觉悟和精神的改造奋斗打拼;或“郁郁独行”如“过客”(《野草/过客》),或“荷戟彷徨”如“斗士”(《彷徨/卷首诗》);先生执着自己的理想,直面惨淡的人生,在依稀微茫的血色中而奋然前行(《纪念刘和珍君》)。“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掷地做金石声的自白,即使是在今天,又有哪一个具备起码良知的国人不为之动容?鲁迅也是一个非常坚强勇敢的人,他像马克思一样的把普罗米修斯当着自己的道德偶像,宁愿冒着巨大的个人危难,而“盗天火给人间”;先生在“风雨如磐”的“故园”,像一棵独立支持的大树,并不在乎腹背的受敌;面对着无边的黑暗,和做着各种鬼脸的妖魔,他的回答就是用他的一支“金不换”,一再地“举起了投枪”还有“匕首”(《野草》)。鲁迅更是一个高尚的人。先生反抗着,并且肩负着广博的社会和人生的责任——他“肩着黑暗的闸门”,放青年人到光明的地方去(《坟》);心胸装着对每一位“弱者和幼小者”的博爱,包括对家人,对“黄包车夫”,和对每一个到书店里购买他的书的读者——他写到:每一块带着读者“体温的铜板”,都像“烙铁一样灸烫着”自己的心(《且介亭杂文》)。鲁迅也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先生没有很高且完全的学历,也不是学文史哲的科班出身,但是他却成为一代文学巨匠思想泰斗;靠的就是勤奋

和努力——他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天才,只不过把别人“喝咖啡聊天的时间”都用来读与写罢了。我眼中的鲁迅是一个严格要求的人。先生没有私敌,对自己的敌手严厉,至死奉行“一个也不宽恕”的政策;但对自己也非常严格。他说“解剖自己严于解剖别人”。他敢于在文章中说出自己皮袍裹着的“小”字,虚心向“引车卖浆者流”认输,敢于忏悔并“幡然自新”(《一件小事》);“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就是先生一生恪守的座右铭。鲁迅还是一个真实不假的人,先生敢怒、敢爱、敢恨、敢骂、敢笑。不做欺心之事:不弃对前妻朱安的道义责任,更爱红颜知己许广平;呵护小弟周建人有加,而对不肖的二弟周作人强忍决裂之痛;既敢于理性的分析和呼吁社会对于妇女解放的关注(贯穿于于早期的大量文字),又大胆地感性地指出个别女人的邪恶(见于晚期的杂文《阿金》),修正自己对于女性的偏颇的看法;既痛斥作威作福的“洋大人”和“假洋鬼子”、“西崽”,也真挚地感念跨洋的老师藤野先生的恩情。

所以,先生不是天生的圣人,他是一个形象丰满的普通人。正是敢爱敢恨,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成为一代文豪。正因为他是一个形象丰满的人,他才会深刻剖析国民的劣根性,从批判国民的冷漠到剖析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正因为他是普通大众中的一员,他的呼声和呐喊才更具感染力,从“救救孩子”到提倡实行“拿来主义”,每一声呼喊都惊心动魄。也正因为他始终植根于生他养他的土地里,所以他的每一步都留下足够的分量,从东昌坊口新台门的第一声啼哭到万国公

墓“民族魂”的入殓,每一步都给我们留下取之不竭的精神食粮!

第四篇:期末论文潮汕华侨华人与海外华文教育

潮汕华侨华人与海外华文教育

导言

自从上了海外华侨华人这门课程,我对华侨华人有了一个更深入的了解,对在海外各地区的华侨华人现状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也引起了我对潮籍海外华侨华人的情况的兴趣。因此,我便搜集资料,对海外华侨华人与海外华文教育做了一个调查。

正文

兴学重教,是潮汕侨乡的优良传统。自唐宋至明清特别是汕头开埠以后,潮汕地区许多民众由于各种原因,不断向海外各地移居。潮汕华侨华人中许多人原来在故乡受中华文化的熏陶和影响,他们在居住地辛勤劳作和艰苦创业的同时,继续发扬祖籍地兴学重教的优良传统,结合实际需要,积极发展华文教育,培育人才,弘扬中华文化,在华侨华人教育史和海外各地教育史上谱写光辉的篇章,深受中外各界人士的赞扬。

一、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举办华文教育的发展轨迹 综观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各地所举办的华文教育,大致经历19世纪末期以前初步发展、19世纪末至二战前蓬勃发展、二战期间遭受严重破坏、二战后短期恢复发展和先后遭受各种限制,以及20世纪90年代起重现发展新曙光,共5个时期。

从19世纪开始至19世纪中、后期,海外各地潮籍华侨华人兴办的蒙馆、私塾或学堂不断增加,他们所举办的海外华文教育获得初步发展。

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不少有识之士积极斥资献力办华文学校,使潮汕华侨华人所举办的海外华文教育蓬勃发展,这是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黄金时期。

二战期间,东南亚各地遭受日军侵略,绝大部分华文学校遭到封闭,华文学校教师有的被逮捕,有的被驱逐出境,有的惨遭杀害,使潮汕华侨华人致力发展的海外华文教育遭受极其严重的破坏。

二战结束后,海外各地潮籍华侨华人积极恢复和发展华文教育,各地恢复发展的时间有所不同,但总的来说是在短暂恢复发展以后,先后遭到各种各样的限制。但他们仍千方百计采取应变的办法,力求使当地的华文教育不致断根。他们这种在困难的条件下,仍在居住地保持华文教育的可贵精神,是很值得赞扬的。

到了上世纪90年代,由于我国与许多国家经济贸易和友好交往不断发展,世界性华文华语实际需要不断增加,同时由于不少国家实行对外开放和逐渐纾觧对华文教育限制的政策,使海外华文教育重现发展的新曙光,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举办华文教育出现发展的趋势。

二、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途径

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途径,主要是通过潮人社团办学、潮人慈善机构(或信托慈善机构)办学、潮籍热心人士私人办学和潮籍华侨华人与其他各帮华侨华人联合办学共四种,为海外华文教育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三、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种类

随着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以及人们对发展教育事业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种类有所增加。他们不仅重视发展基础教育,而且重视发展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业余教育,坚持以华文为主要教学媒介。

四、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发展华文教育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各地发展华文教育,意义深长,作用重大,概括起来有如下5个方面:

1、为居住地教育事业发展作出重大的贡献。如泰国是潮汕华侨华人聚居人数众多的国家,1938年泰国华侨华人在泰国所办的华文学校约300所,1946年达五六百所,其中潮汕华侨华人所创办或参与创办的华文学校占70%以上,可见潮汕华侨华人在泰国发展华文教育,对泰国教育事业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潮汕华侨华人在新加坡、越南、柬埔寨、印度尼西亚等地所创办或参办的华文学校,数量也甚为可观,他们对当地教育事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

2、培养大批各地需要的人才。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各地所办或参办的各级各类华文学校,为各地培养了大批人才。如泰国华侨崇圣大学,十多年来为泰国社会培养的专业人才达10000多名,其中许多人成为泰国各行业的专业骨干。新加坡潮籍华侨华人参与创办的南洋大学,办学时间虽不长,但该校的毕业生很受东南亚各地的欢迎,不少聘任单位都称赞“南大的毕业生很实用、能干。”马来西亚柔佛州潮籍华侨华人参与创办的宽柔中学,认真贯彻“德、智、体、群、美”的办学方针,教育质量高,历年来毕业生升学率都达80%以上,毕业生的足迹遍及亚、欧、美和澳州许多地方。

3、支持中国的正义事业。主要是支持中国的抗日战争。上世纪30年代,在中华民族遭到日寇疯狂侵略的时刻,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所举办的华文学校广大师生,与祖国广大军民同仇敌忾,纷纷奋起组织抗日救亡团体,开展声势浩大的抗日宣传活动,捐献大批款物支持中国军民抗日。

4、弘扬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潮汕华侨华人在海外创办或参办的各级各类华文学校,都重视开设中国语文、历史、地理、书法等课程,不少学校还举办华语演讲、华语歌曲演唱等竞赛。

5、增强潮汕华侨华人乃至各帮华侨华人的凝聚力。潮汕华侨华人为了坚持和发展海外华文教育,同心协力,共同作出贡献,有效地促进了他们之间的团结。马来西亚柔佛州各帮华侨华人都认为:“我们‘五帮共和’(意思是当地潮州、广肇、客家、福建、海南五帮华侨华人共同团结协作),共同办好宽柔中学,弘扬中华文化,更使我们五帮亲如一家。”这就是发展海外华文教育能增强海外华侨华人凝聚力的生动表述。

结语

由于篇幅有限,我只对其中两方面做了详细介绍,主要是华文教育的发展轨迹及其重大意义。我觉得作为一个潮籍人,我觉得有必要对这些进行了解。正如在上面第五点里说的那些意义一样,意义深长,作用重大。

参考文献

1、洪林著:《泰国华文学校史》,2005年泰国泰中学会出版。

2、陈骅著:《潮人在新加坡》,2003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3、徐名文、沈建华著:《潮人在柬埔寨》,2005年公元出版有限公司出版。

4、安焕然著:《本土与中国》,2003年马来西亚南方学院出版社出版。

下载东南亚华文文学论文:海外鲁迅连士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东南亚华文文学论文:海外鲁迅连士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