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上半年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上半年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半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司法行政机关具体指导下,**县司法局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全区社区矫正工作会议精神,积极探索建立村(居)社区矫正工作站,大胆创新社区矫正管理方法和管理模式,鼓励引导基层组织等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社区矫正安置帮教,扎实推进全县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的开展,有效防止特殊人群重新违法犯罪,保障了我县社会安全稳定。截止目前,全县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840(今年上半年接收77人)人,累计解除638人,在册社区服刑人员202人,其中缓刑194人,假释5人,暂予监外执行2人,管制1人。刑满释放51人,解除社区矫正83人(居住地变更1人),解除社区服刑人员和刑满释放人员基本上得到了妥善安置,无重新违法犯罪。
(一)社区矫正三项基本任务全面落实。县司法局、基层司法所认真履行工作职责,监督管理、教育矫正和社会适应性帮扶扎实开展。有针对性地实施个案矫正、心理辅导,组织参加社区服务,并根据社区服刑人员实际需要开展帮扶活动,促进社区服刑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全县组织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社区服务人266人次,集中教育学习533人次,个别谈话教育286人次,进行心理辅导96人次,指导就业就学22人次,落实低保3人次,落实责任田地278人次。
(二)积极探索建立村(社区)社区矫正工作站,努力实现社区矫正工作前移。即把社区矫正机构、制度、经费、宣传栏、工作档案等向村(社区)前移,鼓励引导村(社区)基层组织协助司法所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去年下半年,**镇先行在村(社区)建立社区矫正工作站,截止目前,该镇共建立村(社区)矫正工作站14 个,其中村10 个,社区 4个,工作站协助司法所开展走访 118人次,做好日常报到登记 524 人次,帮扶转化 3 人次,集中教育76人次,结合“美丽乡村”组织公益劳动56人次,在册的68名社区服刑人员无脱管漏管、无参与群体性的事件、无参与制造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加快推进社区矫正中心建设步伐。县司法局把社区矫正中心与司法行政业务用房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建设,把业务用房第一、第二层部分区域改建成社区矫正中心,面积为288平方米,设有综合办公区、监管指挥区和教育矫正区,总投资30多万元,其中自治区司法厅下拨专项经费20万元。目前,社区矫正中心已完成内外部装修,待业务用房通过验收,立即组织技工安装办公设备,预计到年底该中心正式投入使用,为下一步强化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动态监督管理,推进社区矫正规范化、信息化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加强社区矫正信息平台运用。加强cps定位管控,严肃查处越界、人机分离等违反管理规定行为,扩大信息平台使用范围和功能,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网上监管、网上教育、网上帮扶,进一步提升了社区矫正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全县累计有253名社区服刑人员纳入手机定位监管。
(五)规范执法文书使用与社区矫正档案管理。制定社区矫正人员档案管理办法,落实专人负责管理,统一使用司法部的执法文书格式,深入开展档案管理里专项检查,按规范化要求整理归档历年解除社区服刑人员档案,进一步提升了执法文书和档案管理水平。目前已完成解矫人员档案整理归档188个,力争7月份全部完成归档。
(六)强化宣传力度,向社会广泛宣传《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充分利用民间传统歌圩节、村(社区)宣传阵地和网络、广播电视、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社区矫正工作的目的、意义和管理方法,让全县群众参与,社会参与,努力营造社会各界共同关心支持社区矫正工作的良好氛围。今年利用传统歌圩节深入乡镇、村(社区)开展社区矫正法律法规及政策知识12场,发放宣传资料1XX多份,现场咨询解答135人次。
(一)加大排查力度。针对不同时期、敏感时段和重大节假日组织对本年度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进行全面排查,重点查清 “三假”(假姓名、假住址、假身份)、“三无”(无亲可投、无家可归、无业可就)和人户分离的刑释解教人员,彻底查清底数、掌握去向,建好排查工作台帐,采取措施,杜绝重新违法犯罪。今年以来开展排查1次,排查率达100%。
(二)多种形式开展安置帮教工作。我县各级帮教组织不断加大安置帮教工作力度,将安置帮教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健全规章制度,落实安置帮教措施,对帮教对象坚持做到“三不”、“四个一样”,即:不嫌弃、不歧视、不纠缠过去的犯罪;政治上一样对待、经济上一样支持、工作上一样信任、生活上一样关心。使帮教对象如同普通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和生活,增强了他们自食其力,重新做人的信心。同时以帮思想为核心,动员全社会力量,建成组织帮、社会帮、家庭帮相结合的联帮联教体制。今年上半年以来刑释解教回归人员 51人,落实责任田地51 人,帮教人数51 人,安置率和帮教率达到100%。
(三)完善信息平台。通过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及时做好对服刑在教人员基本信息的录入、核实、反馈,以及刑释解教的衔接工作,建立健全了辖区刑释解教人员的信息库。截止目前,网上排查核实预释放人员57人,核实率为100%。
(一)社区服刑监管建设中心建设进度较慢,主要原因是业务用房周边道路未硬化,排污建设未完成,业务用房未验收,导致整个教育中心各功能室是无法运作安装办公设备。
(二)社区服刑人员信息系统录入进度缓慢,同个部门多人打开需等待时间长。gps手机定位系统信息采集不完整、不及时,还存在错登错录现象,少数司法所对社区服刑人员手机定位号码未核实,出现停机、参数错误等现象。
(三)社区矫正工作顶层立法滞后,社区矫正工作站执法主体资格、执法手段等方面缺乏具体的法律支撑,在日常监管工作中的作用有限。
(四)安置帮教经费不落实,基地空缺。安置帮教工作没有专项经费,安置帮教基地仍是空白,不同程度影响了安置保教工作的开展。
(一)全面落实“三项基本任务”,努力提高社区矫正工作水平。要努力提升社区矫正质量。全面规范衔接、监管、教育和帮扶等各个环节,准确把握工作程序,增强矫正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确保社区服刑人员不脱管、不漏管,最大限度减少重新违法犯罪。要规范衔接工作。进一步规范与法院、监所的交付接收制度,按照“必接必送”的要求,制定完善的社区服刑人员移交、接送的具体办法,明确工作程序,实现无缝对接。要落实管控措施。完善社区矫正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加强公、检、法、司之间的协调联动,及时有效地处置社区服刑人员非正常死亡、实施犯罪、参与群体等突发事件,有效维护社会稳定;严格请销假制度,加强对外出务工的社区服刑人员的跟踪管理;采用手机定位监控,实施对社区服刑人员活动轨迹的跟踪监管,严防脱管漏管。要强化教育改造。要注重对社区服刑人员实施严、普、宽三类分类管理,有针对性地运用思想、法制、道德、警示、劳动等手段和方法,帮助他们重塑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他们身份意识、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增强法制观念,真正做到认罪悔罪,走向新生,顺利回归社会。探索建立就业安置保障制度。坚持重点扶持和适度扶持基本要求,探索建立就业安置生活保障制度,要加强请示汇报,争取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强与企业沟通协调,在税收等方面给予政策优惠,助推企业建立社区矫正过渡性就业安置基地,为暂时无工作的社区服刑人员提供过渡性就业岗位,切实解决他们就业生活的后顾之忧。
(二)立足创新,强化基层保障。一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制定既有现实性,又有前瞻性的科学、系统、完备的农村社区矫正工作经费保障制度。同时,积极推进政府购买社区矫正工作服务,倡导和支持社会力量资助社区矫正工作。二是完善机制,形成工作合力。重点完善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社区矫正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调配合机制,畅通信息共享平台。三是提升素质,加强队伍建设。重点充实基层工作力量,保证执法和管理工作的需要。
(三)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切实解决中心建设遇到的问题,今年10月前要想尽办法完成业务用房周边道路硬化和排污设施建设并通过验收。同时,社区服刑监管教育中心建设进度也要随时跟进,确保12月份中心建设投入使用,进一步推进社区矫正信息建设上新台阶。
(四)加强对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协管员综合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更多的掌握如何管理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系统平台,提高社区矫正执法队伍的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水平。
(五)深入推进“四建三定”工作模式,继续抓好**镇设立村(社区)社区矫正工作站试点工作,切实加强检查指导,确保试点工作顺利推进并取得实效,努力把“盆景”培育成“风景”,不断提升社区矫正工作的实践创新能力。
(六)加强排查走访。定期组织对期内回归社会的刑释解教人员及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全面排查走访,查清 “三假”、“三无”和人户分离的刑释解教人员,建好排查工作台帐。同时定期走访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采取措施,帮助组他们解决生产生活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用真情感化他们,促使他们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杜绝重新违法犯罪。
第二篇: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石龙镇社区矫正工作在镇委、镇政府的领导下,在市司法局强有力的指导下,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社区矫正立足石龙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狠抓措施落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全镇共有矫正服刑人员七名,接管的矫正对象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现象。现总结如下:
一、矫正工作的开展情况:
构建健全机制,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进行。
1、建立完善领导组织机构、落实经费保障。我镇社区矫正工作小组由镇委副书记周年友任组长,纪委书记陈耀林和石龙公安分局局长叶进田任副组长。经费保障构入财政预算,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组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
石龙镇社区矫正工作小组成员由司法所人员、公安派出所管辖民警、村委会工作人员和工作志愿者组成。在交接工作第一天建立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并签定。从而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效平台。
3、建交分工负责的协作机制。
今年8月24日石龙镇召开了社区矫正动员大会,在会议上明确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并要求3个社区7个村委会中,各村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为社区矫正联络员,负责协会处理涉及单位、本部门的社区矫正相关事宜。各成员单位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有效促进社区矫正的开展。构建平台,严格管理,确保试点工作科学规范运行。
1、石龙镇司法所设置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办公室,为矫正对象开展学习、谈心、汇报思想情况等活动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建立公益劳动基地。
为加强全镇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和监督管理,用真挚爱心提高矫正服刑人员的悔罪意识、责任意识及法律意识,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石龙镇司法所和相关劳动基地签订;同时组织我镇7名社区矫正对象到公益劳动基地劳动活动。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都由司法所对矫正对象的劳动情况进行记录,统一考察。
4、进一步贯彻工作制度。
统一贯彻了社区办公室工作制度、接收登记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会议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制度,并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依法矫正。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结合社区矫正工作行为,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二是建立了信息宣传、统计等制度,并定期向市矫正办上报各项信息和数据。三是建立了请销假、谈话制度,对请销假的矫正人员要求到镇司法所矫正办报到请、销假。
5、规范工作流程。
认真执行、及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石龙镇司法所矫正办还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矫正对象进入社区矫正环节后,我们都要进行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制定,逐人建立档案;为每名矫正对象确定1名工作人员和2-3名志愿者组成帮教小组,负责全程监督、教育、管理;要求矫正对象每周进行口头或电话汇报、每月进行书面汇报,并坚持做到‘‘六个必须’’,即矫正工作初期必须与矫正对象见一次面、必须进行一次谈话、必须建立一份档案、重大节假日必须上门走访、矫正对象思想波动时必须过问、矫正对象本人及家庭出现困难时必须在政策范围内帮困解难。尤其是在与矫正对象第一次见面时,当面向其宣读,由矫正对象签订,牢固树立和强化其服刑意识。这个工作程序的规范不但强化了矫正对象遵纪守法的意识,也让我镇接管的矫正对象中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使我镇的矫正对象管得住、管得牢。
6、实施人性化改造,提高矫正质量。
为了让矫正对象感受到自由和不自由之间的差距,我们今年主要采取电话交谈、家庭走访、个别谈话、感化心灵等方式对矫正对象进行人性化的挽救。8月27日,缓刑人员麦xx认为服刑人员未经批准不准见传媒但她女儿是新闻系的每天都有好多记者同学来他家怎可以不见?司法所所长解释说法律允许的事你可以做,法律不允许的事坚决不能做。中XX区服刑人员冯xx认为社区矫正监管不能解决民生问题所长对他说:只要你符合法律法规审批条件,情况属实我们会全力帮助你。通过这种教育,从行为上、心理上对矫正对象起到极大的促动和震慑作用,增强社区矫正对象接受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二、存在的问题:
1社区矫正的工作现试点阶段,立法的相对滞后给社区矫正存在执行主体问题,使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2在社区从事人民调解、法律宣传、安置帮教等司法行政工作的人员,一般都是身兼数职,工作繁杂,任务较重,以现有的人力、物力来承担社区矫正这项全新的工作难度很大。
3在试点阶段虽然有其他地区的先行经验可以借鉴,但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差异较大,没有任何成规可以直接套用,还必须根据自身情况逐步摸索,各种难以预计的问题和困难的出现在所难免。
4社区矫正工作对我市基层司法行政部门来说是第一次接触,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进行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稳妥展开,这就需要在市局的统筹安排下,进一步增强管理力量,相互交流心得,形成齐心协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以此推动社区工作顺利启动。
三、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若干建议:
2010将针对薄弱环节不断整改,并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矫正对象个人档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三、充实工作队伍,搞好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
四、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思考、研究社区矫正工作,将社区矫正工作推上新台阶。
在矫正过程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感染性,为矫正对象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分类管理,突出针对性,为每位矫正对象制定不同的个案;坚持攻心教育,突出有效性,做到以矫正对象的思想政治教育入心入脑,使罪犯负罪在社区、改造在社区、劳动在社区,最终达到重做人在社区的社区目的。
第三篇: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一、0 0 8年社区矫正工作在区委、区府的领导下,在市司法局强有力的指导下,各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社区矫正工作立足我区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狠抓措施落实,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区现有矫正对象1 3名,接管的矫正对象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现象。现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健全机构,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积极稳妥推进
1、建立、完善组织机构、落实经费保障。因人事变动,我区社区矫正单位均调整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经费保障方面,经领导同意追加了1。3万元财政预算,保障了社区矫正工作的正常开展。
2、组建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在去年游仙镇社区矫正试点单位建立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后,今年经济试验区、涪江街道办事处和富乐街道办事处也相应成立了各所辖区域的社区矫正志愿者协会,并给协会会员颁发了《社区矫正志愿者))聘书。
从而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效平台。
3、建立分工负责的协作机制。今年社区矫正共计召开三次矫正工作联席会,在联席会上进一步明确了相关部门的责任、义务并要求1 5个成员单位中,各单位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工作人员为社区矫正工作联络员,负责协调处理涉及本单位、本部门的社区矫正工作相关事宜。各成员单位在分工负责的基础上,密切配合,相互协作,积极发挥职能优势,有效促进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二)、构建平台,严格管理,确保试点工作科学规范运行
1、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为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保障
社区矫正在今年年初试点的单位都没有办公场所,在地震后,经过我局与各相关的街道办事处和乡镇等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无数次的商洽,目前,在涪江、富乐街道办事处、游仙镇、经济试验区司法所,都有独立的司法所办公室,并设置了专门的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为矫正对象开展学习、谈心、汇报思想等活动提供了固定的场所,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
2、建立公益劳动基地。为加强对全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劳动改造和监督管理,用真挚爱心提高矫正服刑对象的悔罪意识、自律意识、责任意识及法律意识,弓l导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11月我区首家也是全市首家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在游仙区小枧沟镇敬老院正式挂牌。并与敬老院签订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协议书》;同时组织游仙区1 O名社区矫正对象到小枧沟镇敬老院公益劳动基地开展了社区矫正公益劳动活动。在每次组织对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后都由司法所对矫正对象的劳动情况进行记录,并由司法所统一进行考核。
3、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在原有的工作制度上,今年我局又统一翻印了省、市社区矫正办制定的各种法律文书、表格,发到司法所使用;统一制作了社区办公室工作制度、接收登记制度、监督管理制度、培训制度、会议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1 0项制度下发给各司法所,并要求各司法所严格执行各项制度规定,依法矫正。在此基础上,又重点加强了三个方面的制度建设。一是结合社区矫正工作行为,建立了请示报告制度。二是建立了信息宣传、统计等制度,并要求各司法所所长定期上报各项信息和数据。三是建立了请销假、谈话制度,对请销假的矫正人员要求到区司法局分管领导处报到请、销假。对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股还定期不定期地进行抽查。
4、规范工作流程。在认真执行《刑法》、《刑事诉讼法》
及社区矫正有关规定的基础上,我局还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矫正对象进入社区矫正环节后,我们都要进行调查和走访,全面掌握其基本情况,制定《矫正个案》,逐人建立档案;为每名矫正对象确定1名工作人员和2-3名志愿者组成帮教小组,负责全程监督、教育、管理;指定公益劳动地点,安排每月8小时的公益劳动;要求矫正对象每周进行口头或电话汇报、每月进行书面汇报,并坚持做到‘‘六个必须’’,即矫正工作初期必须与矫正对象见一次面、必须进行一次谈话、必须建立一份档案、重大节假日必须上门走访、矫正对象思想波动时必须过问、矫正对象本人及家庭出现困难时必须在政策范围内帮困解难。尤其是在与矫正对象第一次见面时,当面向其宣读《社区矫正宣告书》,由矫正对象签订《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牢固树立和强化其服刑意识。这个工作程序的规范不但强化了矫正对象遵纪守法的意识,也让我区接管的矫正对象中未出现一例漏管、脱管,使我区的矫正对象管得住、管得牢。
5、实施分类管理。今年我区对矫iF_对象按年龄、性别、犯罪类型、是否剥夺政治权利等类别进行了分类疏理,对如李金亮因打架斗殴这种具有代表性的矫正对象进行重点跟踪、教育、管理。对如于凤玉这种因故意伤害暂予监外执行的生活困难的矫正对象,在政策范围内给予心理和经济上必要的帮助。
6、实施人性化改造,提高矫正质量。为了让矫正对象感受到自由和不自由之间的差距,我们今年主要采取电话交谈、冢庭走访、个别谈话、感化心灵等方式对矫正对象进行人性化的挽救。1 0月1 5日,游仙区司法局就组织涪江、富乐街道办事处及各乡(镇)1 5名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市局组织的到绵阳监狱进行了一次集中警示教育。通过这种教育,从行为上、心理上对矫正对象起到极大的促动和震慑作用,增强社区矫正对象接受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对矫正期满的矫正对象,我们又进行矫后的跟踪管理,做好安置帮教工作,让矫正人员体会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还处在试点阶段,还没有正式的立
法,司法局存在执行主体问题,使我们在执行的过程中还有一定的难度。
二是社区矫正财政预算工作经费不足,一定程度影响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全面开展。
三、努力方向: 0 0 9将针对薄弱环节不断整改,并积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进一步规范矫正对象个人档案;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三是深入调查研究,认真分析、思考、研究社区矫正工作,将社区矫正工作推上新台阶
二、按照区司法局的安排和部署,淮滨街道对本辖区社区矫正工作十分重视,于2007年底实施社区矫正工作,成立街道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和制定社区矫正实施方案,明确各成员单位职责、协同配合、稳定有序推进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在领导的充分重视下,各有关职能部门及社区矫正组织的通力配合下,街道社区矫正工作完成现定目标任务,按程序纳矫正在册对象4名,实时帮教、耐心矫正,无一人脱管、漏管及重新犯罪或受治安处罚,总体情况良好。
(一)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基层基础,明确工作思路,积极稳妥推进工作开展。为了切实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符合区社矫正办的相关要求,及时成立了淮滨街道社区矫正领导小组和办公室:街道党工委书记贾书记为组长,司法所所长朱彩玲为副组长,街道综合治理办、司法所、妇联、团委、派出所等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办公室设在司法所内,负责日常全面工作的开展。司法所会同派出所对本辖区拟纳矫正对象的基本情况进行摸排,按照法律文书等确定执行根据的文书齐全以及受矫正期限大于三个月的要求,确定符合诸项条件的4人纳入矫正对象,并分别对4人的资料进行备档以及完成相关法律文书的移交。
(二)抓好抓实拟增社矫正对象的矫正前教育工作。为了能正确掌握每名矫正对象的动态心理反映以及社会表现,制定出切实有效的矫正措施,司法所对每名矫正对象均开展了必要的矫正前教育。在矫正前教育中,主要开展:相关社区矫正知识的宣讲,使其明白社区矫正工作的严肃性,树立正确的身份的意识,积极配合街道矫正办开展工作;预留相关联系方式,便于街道矫正办能及时通知其宣告以及相关活动的开展;填写《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了解相关罪错,关键的是加深其社会服刑意识,能在社矫正期间切实约束言行,真正做到认罪服法。截至目前,街道社区矫正办共对纳矫正对象开展矫正前教育2批3人次,(三)改善办公条件,加强社区矫正硬件建设,为社区矫正活动的开展提供物质性的保障。为确保社矫正工作规范开展,街道添置档案柜1只,配置电脑,添置办公桌,并重新调整办公室布局,特意腾置出办公用房1间,作为社区矫正办公室以及谈话室。同时根据区矫正办的要求,将相关制度上墙,明确社区矫正工作职责、社区矫正制度、社区矫正纪律等。
(四)做好常规衔接和宣告工作,确保社区矫正工作开展的严肃性。在区矫正办的指导下,完成了首批共计2名社区矫正对象的社区矫正宣告仪式。在衔接仪式上严格按照相关程序,促使纳矫正对象能正视社区矫正工作,主动配合社区矫正活动地开展,增强其自身身份意识。对相关制度进行宣讲、明确,与监护人及志愿者签订协议书,明确监护及监督帮教责任,并制定体现个性的社区矫正方案,并为每个矫正对象建立了专档,专人管理。
(五)建立健全社区矫正小组建设,加强与派出所以及社区的沟通,形成联动网络。街道社区矫正办在做好日常考核外,大量相应工作依托社区矫正小组的开展。目前,已建立淮河社区矫正小组,并委托社区治保主任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再次,加强与公安派出所部门的沟通和联系,与小蚌埠派出所定期进行沟通,实行零报告制度,“有事报事,无事报正常”,实时控制矫正对象活动,协调相关工作有序、规范的开展。
(六)注重信息报送,及时汇报相关工作,倾听上级领导指正,逐步完善工作理念,改进工作方法。街道社区矫正办能注重信息的报送,定期报送相关信息,在得到区矫正办反馈后,能及时改正工作上的不足,完善工作,深化矫正工作的开展。
三、社区矫正工作作为一项全新的工作,从去年开始以来,司法所共接收矫正对象9人,其中到期解矫转入安置帮教的1人,目前在册人员未出现重新犯罪的现象。回顾过去,现对工作作以下几点总结:
一、健全工作机构。
按照“两院两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以及省、市、县社区矫正工作意见,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格局、组织体系和职责分工,组建了两支队伍。一是组建了吴山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镇政法委书记李生云同志担任,副组长由镇派出所所长付世华、司法所所长陶智勇担任,成员由镇财政、民政、劳保、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税务等部门负责同志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吴山司法所,主任由司法所长陶智勇兼任。同时,各村(居)委会组建相应的社区矫正工作站,站长一般由书记或村(居)委会主任兼任,共组建社区矫正工作站17个。二是镇组建一支由社区矫正工作者和社区矫正志愿者组成的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社区矫正工作者主要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和公安派出所社区民警组成,共有成员12人。同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招募社区矫正自愿者,共招募干部、教师、社会团体人员、社区服务人员共30余人。三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年龄性别,设置了妇女帮教组、青年帮教组,为社区矫正步入正规化管理渠道打下了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二、建档立制。
司法所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了矫正方案、志愿者协议书、监护人协议书、公益劳动记录、每月小结、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了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在管理机制上,充分发挥镇、村(居)两级管理网络的作用,明确各自的工作地位和工作任务。实施村(居)每月一次例会制度,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长期发展和司法所的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规范“接收”、“解除”程序。
为了规范矫正工作程序,司法所对矫正对象举行人性化接收仪式,由镇司法所所长、矫正人员、社区民警、社区工作站负责人、监护人、志愿者、矫正对象等人员参加,规范了接收八项程序,使矫正对象在进入社区矫正前感受到矫正的严肃性和认真性,起到了一定的慑服作用。同时,司法所对每个解除矫正的对象也举行解矫程序,对他们在矫正期间的表现进行综合讲评,最终提出要求和希望,真正做到工作有始有终,使矫正对象切身感受到矫正对他们的帮助,通过矫正悔过自新,重新认识自我。
四、专题教育和公益性劳动。
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和公益性劳动,是提高思想认识,改变思想观念,矫正其不良行为,提升道德品行的良好手段。一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刑罚种类不同,选择一些针对性强的法律知识,实行专题化教育,如对交通肇事罪,进行相关交通法规学习,盗窃罪进行相关刑法知识的学习,做到有的放矢。根据性别、年龄、体质和特长以及刑罚种类不同,安排相应性劳动,如交通肇事罪安排社区治安防范巡逻等。二是每个社区确立和选择一至二个公益性劳动基地,如共建单位、学校、幼儿园、敬老院、公共场所(社区公园、绿化带),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提倡以分散为主,并实行公益劳动计分制,具体操作由司法所、各社区落实。三是对一些由心理障碍的矫正对象,适时进行专业化的心理疏导,如矫正对象李某因与丈夫感情不和以及子女间关系紧张试图杀害家庭成员被判三缓五,置入社区后自觉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与家庭成员间无法在继续生活下去,无颜面在与亲戚邻居们相处沟通,几乎失去生活的勇气。通过心理疏导,家庭成员间的沟通,摆脱了她心理上的阴影,目前她与丈夫、子女关系融洽和睦,重新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
五、人性化改造。
在日常监管工作中,司法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特别注重对矫正对象的走访,及时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和按期思想表现,做到思想教育从严,生活关心到位。如:对曹某的走访,了解到他的犯罪过程是哥们义气,帮人打架,在被判缓刑后,自认为是其一生中的污点,他这一辈子就此完了,对生活、对今后的前途十分悲观。镇社区矫正工作人员通过走访、谈心、教育,使他重新燃起了生活的风帆,父母由原来对他不放心,担心他会走极端,现在他父母亲对他很放心,多次感谢司法所对他儿子的帮教。据统计,今年仅通过心理疏导,就打开4名矫正对象的心灵,唤醒了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勇气,并为2人解决了低保问题。
六、正面引导。司法所在工作中,善于有意识培养典型的挖掘典型事例,以点带面,提升监管质量。如已解矫的付某,自接收为矫正对象后,由于因交通肇事背上10万余元的沉重经济负担,妻子埋怨赌气跑回娘家不归,思想上十分悲观,生活上也失去了信心。在矫正工作人员的鼓励和帮助下,协调吴山贡鹅店给付某夫妻俩安排了工作,有了固定经济收入,生活有了保障,工作也干得很出色。这类典型司法所矫正工作人员都及时向被矫正人员进行大力宣传,极大地调动了矫正对象悔过自新的信心和决心。
纵观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以来,镇矫正办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一是人力不足;二是经费的不足为矫正工作的开展也带来了困难;三是专业性知识还需要 进一步加强。
第四篇: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八公山区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情况汇报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2006年6月,我区适时开展试点工作,切实履行社区矫正工作职责,牵头组织有关单位和社区基层组织依法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教育矫正、监督管理和帮困扶助力度,推进了我区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信息化建设,维护了社会稳定。2007年7月1日前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全区5个司法所和公安派出所完成了对矫正对象的交接工作,正式开展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工作。到2011年10月份,共接收矫正对象87人,其中到期解矫转入安置帮教的共39人,目前在矫48人,其中管制5人,假释3人,缓刑36人,暂予监外执行3人,剥夺政治权利1人。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调整人员,落实经费,保障社区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省、市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召开后,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区委常委会、区长办公会专门听取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汇报,研究通过了《八公山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成立了以区委副书记为组长、区政府分管副区长为副组长,区政法委、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司法局、民政局、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编委、财政局等10个部门领导参加的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区司法局,抽调了专人充实到办公室,负责社区矫正试点的日常工作,同时加强司法所建设,配齐配强工作人员,保证每所3个以上工作 人员,组建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队伍协助司法所工作者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形成了以司法所工作人员为主体,社会工作者和社会志愿者协助的工作机制。镇、村(社区)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形成了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贯通,至上而下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组织网络体系,确保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层层有人抓、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落实。区财政全力支持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在财力较为紧张的情况下,按社区矫正对象每人1500元的标准,预拨了启动经费,确保了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全面推进。在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后,我区社区矫正工作由试点阶段转为全面开展,根据人事变动及矫正工作的需要,我们及时调整了各级社区矫正领导小组成员,把社区矫正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为社区矫正工作全面、顺利开展的提供了人员、经费的保障。
二、日常管理坚持管教并重,创新矫正方法,注重矫正效果。
(一)强化监督,完善制度。为切实落实好社区矫正工作各项任务,区矫正办积极走访乡镇、街道,深入开展调研,加强指导,加强建章立制工作。结合社区矫正工作实际,逐步建立了社区服刑人员接收、管理、考核、奖惩、解除矫正等各个环节的工作制度,统一社区矫正工作的文书格式,加强档案管理,确保国家刑罚依法规范执行。一是建立了与公、检、法三部门联系制度,加强沟通,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二是推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制度。凡是人民法院判决、裁定、决定或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移送执行的罪犯,在7日内,将罪犯连同有关法律文书一并移送区司法局,责令其做出接受社区矫正书面保证。三是建立矫正工作环环紧 扣制度。区司法局收到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决定或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的决定后,在3日内将矫正对象相关材料移送实际执行地的司法所。司法所与矫正对象首次见面时,为矫正对象办理登记手续,与其谈话,告知其权利、义务,宣布社区矫正执行中的学习、教育、管理、劳动、奖惩等各项规定,并发放《社区矫正对象须知》。同时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情况制定矫正方案,为矫正对象建立档案,联系与有监管能力的矫正对象近亲属或其原工作单位、村(居)委员会、矫正自愿者等签订矫正协议。使社区矫正工作环环紧扣,以有效地防止矫正对象脱管、漏管现象的发生。四是实施分等级、分阶段管理教育制度。司法所根据矫正对象改造表现、犯罪类型、社会环境、人身危险性、再犯罪的可能性、再社会化程度等多方面差异,将社区矫正对象分为宽松管理、普通管理和严格管理三个等级,区别对待,因人施矫。根据社区矫正对象心理、行为特点和需求变化等,又将教育矫正过程分为入矫教育、常规教育和解矫前教育三个阶段,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五是建立解矫通报制度。司法所在解矫前7日内把解矫人员卷宗及审批表报司法局审批,经司法局局长会议研究同意对其按期解除矫正后,由司法所在解矫当日在一定范围内向矫正对象宣告,同时在解矫对象材料归档后,及时向区检察院、区公安局通报矫正对象的详细情况。六是以“感化”为手段,发挥政府在社区矫正中的作用,提高矫正质量。在矫正工作中,融入人性化管理理念,关注矫正对象的工作、生活,设法协调解决矫正对象在生活、就业中存在的困难,为矫正对象实现心理转变、重新做人、顺利回归社会奠定基础。目前在矫的48名社区矫正对象中,为1 0名矫正对象协调解决了低保,为 8 名矫正对象协调安置工作,为1名矫正对象协调办理工商营业执照,为3名矫正对象争取春节生活困难慰问金,组织7人次参加技能培训,增强就业能力。
(二)依法管理,注重实效。社区矫正对象的学习教育和公益性劳动,是提高思想认识,改变思想观念,矫正不良行为,提升道德品行的良好手段。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集中教育和公益劳动,增强了社区服刑人员的在刑意识,强化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取得了明显的改造效果。
一是规范公益劳动管理。司法所坚持把组织公益劳动作为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手段,通过公益劳动增强社区服刑人员的身份意识,改变其好逸恶劳的恶习。各司法所都制定并实施了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公益劳动计划,保证服刑人员每月参与公益劳动,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思想,加强劳动创造财富的思想认识,让他们在劳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社会价值,树立重新生活的信心,目前5个司法所均建立了公益劳动基地。
二是组织集中学习教育。各司法所制定并实施了知识系统、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集中教育,重点抓好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认真落实上门走访、个别谈话教育制度,把“向教育要质量、向教育要安全、向教育要稳定”的工作目标贯穿社区矫正工作始终。集中教育学习紧密结合社区服刑人员的心理特点,在有效地帮助其克服自卑、消极、敏感心理,改变不良行为,充实其精神生活并提醒他们吸取以往的深刻教训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新庄孜司法所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积极抓住聂朋强在矫期间主动为灾区捐款一事,树立典 型,宣传典型,发挥典型的示范作用,促进了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工作。
三是开展心理健康辅导。2010年,我局根据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在山王司法所试点建立了心理咨询室,聘请了淮南联合大学心理学专业两位教授及其三位学生为我区社区矫正帮教自愿者,专门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心理矫正。针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特殊情况和不同心理,根据工作需要分阶段对部分矫正对象进行了心理测试和心理辅导,引导他们克服心理障碍,促进自我调节,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达到他们顺利融入社会的目的。到目前,共对21名矫正对象进行了心理普测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及时调节自我,走出压抑,重获新生,同时,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爱,更有信心走好今后的人生路。
四是规范日常监管考核。局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和各司法所每星期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定位轨迹不定时地进行检查,防止社区服刑人员脱管,对不请假外出、越界的社区服刑人员进行有效的教育和改造。对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实行“日查看、周小结、月评议”的考核制度,入矫和解矫手续规范。司法所坚持对每名矫正对象实行一人一档,详细记载矫正方案、签订帮教协议书、规范公益劳动登记、每月小结、走访谈话记录、电话汇报等方面的资料,形成一套完整、规范的基础性台帐。
五是开展专题活动。近年来,我局先后以“双百日维稳攻坚行动”、“实战大练兵”、“信息化攻坚专项行动”为抓手,加强了社区矫正的信息化建设、提升了社区矫正综合 业务水平和业务能力、推动了对社区矫正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强联系,规范衔接。加强了同公、检、法的紧密联系,对在册不见人的矫正对象,及时与公安、法院等部门联系,查找并及时纳入管理,每季度的集中矫正教育邀请公、检、法派人参加,局、所不定期地与公、检、法交流信息,交换意见,相互配合做好社区矫正对象的帮教和管理工作。
(四)立足实际,创新管理。为进一步提高矫正质量,确保社区服刑人员的改造效果,我局在依法依规执行监管的基础上,立足实际,着力创新工作方法。一是开展社区矫正审前调查评估工作。今年以来,根据各地同级人民法院或监狱的委托,我局成立调查组,对2个案件的2名被告人和1名监狱服刑人员的个人情况、家庭情况、社会表现等进行调查取证、结合乡镇、街道、村、社区的意见,对其社会危险性和再犯罪可能性进行调查评估,形成了适用非监禁刑或暂予监外执行调查评估意见,提交至委托法院和监狱,作为各被告人、服刑人员能否适用非监禁刑、宣告缓刑、暂予监外执行的参考依据。二是严格信息化教育管理。开展了社区矫正信息化建设,有效地发挥社区矫正系统平台在社区服刑人员定位监管、警示告知、短信指令、工作记载、网上办公、电子档案、数据分析、信息发布、心理咨询、安置帮教等11项主要功能。全区5个乡镇、街道GPS定位系统全覆盖,共有25名矫正对象安装了手机定位,要求社区服刑人员手机定位率保持在80%以上,实施无线遥控、随机查控,确保监管人员每日对社区服刑人员能听到其声、查到其人,掌握其行踪。实现对社区服刑的信息化、科学化管理,增强了社区 服刑人员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三、社区矫正工作今后的工作思路
(一)加强各部门协调沟通。社区矫正工作牵涉许多部门,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社区矫正工作目前存在诸如衔接问题、矫正对象生活困难等问题,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不畅。我们将按照上级总体要求,准确把握工作布局,整合力量、克服困难、加强沟通、形成合力。
(二)加强培训工作和矫正工作研究。加大对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培训教育力度,着力提高专业素质、服务水平;加大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相关知识培训,加强矫正工作研究,提高志愿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努力建设一支整体素质高、综合实力强,既能解决复杂矛盾,又廉洁奉公的社区矫正队伍。
(三)加强横向交流。在开展工作同时,应当注意对工作进展情况信息的收集。积极扩展信息源,通过社会媒体、网络、电视、橱窗等方式收集有关矫正的信息及时汇总分析。同时强化司法系统内部的沟通与协调,要充分调动作为执法主体的公安机关的积极性。并加强同其他试点地区的交流、互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八公山区司法局 2011年10月28日
第五篇: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社区矫正工作总结
一、基本情况
我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自今年4月17日正式启动以来,在区委、区政府和市司法局的直接领导下,在各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的有力配合和大力支持下,各级社区矫正组织克服困难、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截止7月9日,已完成交接工作,于7月10日起转入正常接收,步入常态化管理的轨道。目前,全区已经累计接收各类矫正对象92名,已经解矫8名,新接收26名。其间缓刑63人;刑满释放后继续被剥夺政治权利的19人;假释6人;暂予监外执行的2人;管制2人。我们的主
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精心组织,规范运作,是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前提
自社区矫正工作全面推行以来,区司法局作为牵头部门,按照两办转发的《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要求,全面组织开展工作。
调查摸底、理清思路。今年3月,我们指导各街道、慈城镇,对各辖区内现有的五类矫正对象进行地深入细致排查,3月底进行了汇总。与此同时,局长亲自带队,多次走访宁波市社区矫正试点单位鄞州区司法局,咨询社区矫正工作难点和经验。在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动员大会召开前,我们通过走访街道、慈城镇,及相关部门进行交流听取意见,积极赢取各单位对社区矫正工作的支持。并在指导思想上、工作经费、人员配备、办公场所的落实等方面形成共识,初步理清了工作思路。为社区矫工作的全面推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为了规范社区矫
正试点工作,在起草《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同时,制作出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市里要求的三个阶段,结合我们江北实际将工作任务细化到每一天。以区委办文件形式下发了《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意见》,明确了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与分工、工作原则及目标、工作范围及任务,实施步骤、工作内容、工作制度及工作流程。并建立了例会、请示报告、档案统计、教育培训和奖惩考核六项制度。同时我们在档案建设上下功夫,统一印制各类登记表、社区矫正人员登记名册及帮教志愿者名册。在排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社区矫正对象人户分离,针对这一现象,及时研究,结合我区实际,参照试点单位制定了《关于人户分离的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确保社区矫正工作日后的规范运行。
指导督促,深入推进。为了加强指导,由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牵头聘请了宁波大学法学院资深心理学教授组成江北区
社区矫正法律事务和心理学专家咨询指导组。同时为了推进工作,区司法局多次到区法院、公安局、检察院等部门,就社区矫正工作的运作和衔接,争取成员单位支持,深入推进。并坚持工作重心下移,从“排找困难,强化指导”入手,区司法局多次深入到各街道、慈城镇,了解掌握工作进展情况,排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指导各街道、慈城镇做好矫正基础性工作。
4月17号下午。我区召开了全区社区矫正工作动员大会,区政府分管领导作了动员报告,区司法局、区人民法院、区检察院、公安局江北分局分别部署工作。为我区全面推行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求真务实,坚实基础,是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运行的关键
我区把求实效作为工作目标,注重基础,大胆实践,确保社区矫正工作顺利运行。
领导重视,组织健全。为加强社区
矫正工作的组织领导,我们分别向分管领导、分管部门、区常务会汇报情况,主动上门与相关部门沟通协商,已便获得最大的支持。同时,成立了江北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并按委员会统一要求,人事部门本着急事急办的原则,报请并同意,通过内部调整,成立了社区矫正及安置帮教科。财政部门按照需求,落实社区矫正工作启动经费和人头经费;公、检、法三部门全力协助配合,为确保社区矫正的顺利运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各街道、慈城镇成立了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并明确由街道、镇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书记担任组长。各街道、镇结合工作任务,将民政、教育部门列入领导小组成员。各司法所落实了相对专一的工作人员,全面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日常管理。
加大宣传,营造声势。社区矫正是公共治理的重要方面,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所以广泛宣传,提高人们对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认识,转变观念,是做
好这项工作的基础。为此,我们在全面推行社区矫正工作的初期,就着手编制印发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学习资料和宣传册,其中《社区矫正工作指南》共印册,《社区矫正工作资料汇编》共印500册,同时从省里购买了《社区矫正实务》《浙江省社区矫正工作资料汇编》60多册。确保区社区矫正工作委员会成员及各街道、镇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各村、社区干部、社区矫正工作帮教志愿者以有社会服刑人员的单位负责人人手一份。同时,充分利用我区《新江北》报刊及广播电视台这一新闻阵地。发布了社区矫正工作的专访报导,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大活动及时予于宣传。各街道、镇充分利用宣传厨窗、板报栏和横幅等广泛宣传。从而动员社会各界理解、关心、支持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汲取经验,强化培训。为了避免在工作中走弯路,局领导亲自带队多次走访兄弟单位。在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启动后,又组织各街道司法所分管领导与司
法所所长一同,到我市社区矫正工作试点单位学习参观,听取经验,翻阅档案。在社区矫正工作者上岗之前,我们组织司法所所长、社区矫正工作专门负责人和内勤进行岗前培训二天。聘请了区法院专业人士,对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性及所依据的法律、法规、社区矫正工作流程、考核、档案建立等知识进行了系统讲解。同时,各街道、镇分别集中组织社区矫正工作帮教志愿者进行相关知识培训,提高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严把三关,是做好社区矫正起步工作的保障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可鉴见的经验有限,大多数工作还是要靠自己边实践、边探索、边提高,为了确保社区矫正工作的质量,我们严把工作环节。
把好移交关。首先是社区矫正对象相关材料的移交。为了确保衔接工作准确无误,我们采取了由公安局江北分局相关部门收齐整理后,统一移交给区司
法局的形式。公安机关按照工作要求,对社区服刑人员的档案进行整理补缺,做到档案不补齐不移交,人档不对号不移交,对象下落不明不移交。在接收材料时,我们按照事先印制的各类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所需材料名细表,一一对照,查看是否有缺失。其材料做到了百分百合格,全部一次性过关,通过签字确认移交。再由我局基层科分别移送给各司法所,确保材料齐全。其次在社区矫正工作的移交型式上,我们对会议流程、相关材料,做了统一规定,并多次组织人员到场进行指导,确保交接会议不图形式走过场。同时各街道、镇现场会结束后,按计划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了第一次集中政治学习。由司法所工作人员宣讲了社区矫正对象的权利与义务,治安处罚法有关内容及请消假、会客、搬迁等相关制度。全区8个街道、镇在移交、学习过程中都平稳有序,社区矫正对象积极配合,表示自觉接受社区矫正机构的监督管理。
把好首次谈话关。做好首次谈话有利于矫正对象感受社会化教育,促使他们摆正位置,调整心态,认真接受教育和改造,所以我们一直很重视第一次与社区矫正人员的谈话工作。在各种会议和培训班上多次强调,并对首次谈话的参加人员、谈话内容以及所做事项都进行了详细规定,统一印制下发了谈话笔录格式。各街道、慈城镇都由司法所为主、公安派出所配合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首次谈话,了解掌握矫正对象的家庭、工作、生活情况和他们的思想动态,工作人员向社区矫正对象发放《社区矫正人员须知》,宣讲在实施社区矫正期间,应当遵守的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重点强调违反有关规定和管理制度应承担的法律后果。
把好重大事项汇报关。在社区矫正工作开始前,我们就详细制定了六项制度,其中一条就是“请示报告制度”即“对工作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及时上报,遇紧急情况要边处置边报告”。各街道、慈城
镇认真执行,对社区矫正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共同探讨,及时采取措施。
四、因地制宜,注重特色,是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方法的基础 在相关部门的支持和帮助下,我们要求各街道、镇要坚持标准、注重发挥优势,彰显特色,不断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方法。
就地取材,共驻共建。为了充分发挥地方和学校各自的地域优势和人才优势,整合资源,广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和法治实践活动,与宁波大学法学院签订地校法制共建协议,率先在孔浦街道开展了“法律人在行动”活动。首先我们聘请宁波大学法学院教授、讲师组成社区矫正工作法律事务和心理学专家咨询组,指导社区矫正工作,研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法律及心理问题,探讨、提出立法建议。其次,我们聘请了在校大学生为社区矫正工作帮教志愿者,深入到村、社区,提供司法协助。一来较好地
解决了社区法律专业工作者紧缺的难题,为基层民主法制建设输入新鲜血液;二来为大学生学以致用提供一个实践场地。充分发挥大学的学术优势和人才优势,实现共建单位的双赢。做到因地制宜,抓出各自的工作特色,努力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配合有力,齐抓共管。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完全的社会环境中实施,必须依托社区,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我们通过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慈城镇、庄桥洪塘街道与当地敬老院建立公益劳动基地,其中庄桥并自制了矫正对象考勤卡。中马、文教、白沙、孔浦等街道鼓励社会有识之士参与社区矫正工作,动员包括村居、企业、楼道、村民小组等各方力量参与到对矫正对象的管理教育中来。以社区老人养老场所为社区矫正人员的公益劳动地点,中马街道还两名矫正人员自源出资帮助贫困学生。截止目前,我们聘请了100余名社区矫正
志愿者,其中有在校大学生,有休退老干部等,在我区各社区、居委形成了齐抓共管的组织网络。在现行法律框架下,公安机关仍然是社区矫正的执法主体,只有协调好与公安机关的关系,我们的工作才能获得有力的支撑。社区矫正工作正式启动后,公安局江北分局积极配合,健全了组织,结合江北实际,制订了全区公安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