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社区中心调研报告
社区服务中心
----调研报告
班 级:建筑1203 姓 名:刘贵
学 号:0121206220301 指导老师:常建
功能组织的基本原则
各功能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应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一、合理的功能分区
由于设施中活动项目众多,使用功能繁杂,设计首要问题是根据各部分功能要求、相互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课程产生的相互影响,把各类用房分成若干相对对的大区域,并使它们在总体关系上既有必要的联系,又有必要的隔离,实现合理的功能分区,做到“内外有别” 和“干扰分区”。所谓“内外有别”即首先解决内部工作区与对外开放活动区之间的必要隔离,使内部管理用房与群众活动用房间有明确的区域划分。所谓“干扰分区”,就是在合理解决主要功能组成部分的分区后,还应解决好群众活动区内各项活动进行时相互干扰的隔绝问题。
二、简捷的活动流线
面向群众开放使用的各种活动用房不仅活动方式不同,而且参与活动人员的流动方式也极不相同。从各项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来看,呈现着集中于分散,有序流动与无序流动,以及交叉进行的各种不同流动状态。如观演大厅的人流既是大量集中的,又是定是定向有序流动的;然而歌舞厅虽同样是人员为您集中的场所,但其人员流动却具有随机无序的特点。分散流动的状况也各有差别,如展览用房的参观人流具有分散而有序的特点;健身和游艺活动用房的人流呈现既分散又无序的特点等。根据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在功能流线的组织中应给予恰当的安排;应使集中而有序的人流能以最短捷的流线集散;使集中而无序的人流能被控制在具有类似活动环境的区域内,尽可能减少对安静活动区域的干扰;对人流分散的活动用房,则应创造更便于使用时自由选择活动项目的流线,以均衡各项活动的人流,减少人流往返迂回带来的干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三、开放的组织结构
(一)适应服务功能的扩展:为增进设施经营的综合效益,必须善于利用人们休闲娱乐活动中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增设必要的消费性服务项目,开展多种经营,充分吸收前来参与活动群体的综合消费能力。
(二)适应经营方式的改变:为提高活动场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建筑功能组织宜便于划分为可以独立经营管理的若干区域,各区域可以根据活动项目的使用特点,灵活制定服务目标和服务时间。
(三)适应活动项目的调整:设施经营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对服务项目作必要的增减或重组。为适应这种调整,设施采用开放性的功能组织结构有利于提供所需的调整。
基地环境的设计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
(一)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筑前院(或入口广场)、建筑基底和庭园用地、室外活动场地和杂物内院用地四部分用地范围在总平面布置时都应该有明显的界定关系;
(二)应有效地组织好场前人流交通和车流交通流线:为使场前交通安全通畅,一般基地要求场地内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一个是主要出入口,供来馆活动的主要人流使用;另一个是次要出入口,可供观演等部分散场人流集中疏散和内部工作人员及后勤供应车辆出入使用;
(三)应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总平面规划时,建筑基底的平面形态和尺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建筑界面与相邻建筑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以期达到加强建筑前广场空间和建筑自身形象的艺术表现力;
(四)应使建筑室内外活动空间的功能相联系:基地内室外休闲活动场地的布置应尽可能与相关的室内活动空间邻接,以便内外活动联系沟通,使室外空间成为室内活动空间的有机延伸部分,增进使用功效。
(五)应节约用地,并应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综合性休闲娱乐设施经常建在城镇或地区商业中心地段,用地矛盾普遍突出。为此,节约用地和考虑必要的远景发展用地的意义格外重要。
(六)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对用地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为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现代休闲活动场所,设施基地规划方案应满足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对基地建筑覆盖率、容积率和绿化率的控制指标要求。一般城市型设施基地绿化率应不低于25%;建筑覆盖率宜为30%~40%;容积率宜为1~2。
(七)应注意避免场内活动噪声对周邻建筑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当设施基地紧邻对环境安静度要求较高的医院、住宅和托幼机构等建筑时,在总平面规划和平面布局中应采取适当的防噪隔声措施。
2.1.1 建筑主要功能组成
就一般情况而言,综合性休闲娱乐建筑常应包括以下五个主要功能组成部分:(1)完全对公众开放的群众活动部分:该部分面向所有社会或团体成员,并提供参与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和教育等业余活动的空间和相应的服务项目(2)不完全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的学习辅导部分:该部分旨在为社会培养业余及基层的群众文艺活动骨干和人才,通过组织举办各种专业技艺培训活动,为公众提供有偿服务;
(3)不对公众开放(非开放)的内部专业工作部分:这是专为承担各类专业培训业务的教师及工作人员提供教务和专业研究工作使用的附属空间;
(4)由一系列向公众开放的服务空间组成的公用服务部分:它包括交通、卫生、休息和餐饮等空间,这是任何公共建筑内必备的公用空间系统,也是正常发挥建筑整体功能的组织中枢和纽带。
(五)行政管理及辅助设施部分:这是维持整个建筑正常运营并发挥良好效应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基地环境调研
八铺街周边环境分析图
巷道
里弄
商铺
对休闲文化建筑的调研报告
昆山康居社区活动中心
康居社区中心的使用者将是三五成群的附近居民,来这里打牌,下棋,聊天。所以,对每一个群体以至个人来说,建筑内部都最好也能提供一个有“视野”的“庇护所”。经验告诉我们,有庇护感的室内空间总是含有许多可让人们凭靠的边界和角落,从而满足人在公共场所中希望为自己划出一个领域的心理需求。上海城隍庙湖心亭茶室含有多重转折的外墙并将窗台做成可坐的“美人靠”,就是为了创造更多靠边角座位的佳例。康居社区中心因此被设计成一个由许多独立或半独立的,L或锯齿形状单体组成的建筑。这不仅在一个小建筑中产生了二十多个转角,增加了外围边界的长度,所形成的隔断的或半隔断的空间也成了大量小团体可占领的“房间”。为了强调房间中的每个转角都是一个个人的领域,我们还试验了转角无柱的独特结构体系。
为了创造让人可以观察探索的“视野”,社区中心的所有房间都开向多种室外景观。其中不少房间面对建筑东南面的湿地,西南面的半圆形水池及其他公园中的绿化。本工程的部分屋顶并被设计成绿化屋面,为二层面向对应角度的房间提供了景观。我们在建筑形体组合上还有意创造了三个内庭院,人们必须通过狭窄通道或从天桥、过街楼下面穿过才能进入。同时,建筑群内各个单体的外墙均为布满密集窗框的玻璃幕墙,部分玻璃并做成半透明。通过以上的空间布局及界面处理,产生了一些半隐半显的“悬念”空间。使人们无论是在建筑内外,都可以不时透过一个尺度不大的开口或重重互相局部遮掩的隔断,看到远处某个院落或房间的一角,从而在使用者心中激起对看不到部分的神秘感。
除了上述的中心设计概念以外,我们还继续试验了将室内外空间配对服务于每个主要建筑功能的概念。在近距离内可以同时得到室内环境的方便舒适,又能享受室外微风花影的自然气氛,是我国传统建筑在创造宜人环境上的宝贵遗产之一,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能是由于文化及气候的原因,西欧建筑传统从来就忽视这一空间布局,而更倾向于将基地上的所有室内空间集中成一个被绿地环绕的实体。因此,如何使用现代技术在多层建筑及高密度城市中重现室内外空间配对,是现代建筑在我国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本工程中,我们除了在地面布置了多个庭院外,更利用在二、三层的屋顶设计了带遮阳花架的屋顶平台。无论是在哪个茶室中,人们都可以从室内移座到附近的室外环境中去。实际上就是在三维空间中应用了四合院的概念。我们还注意到了在我国传统风景区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不是全封闭的室内空间,如亭榭,岩洞等。由于与室外联系方便,它们成为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我们为此在本工程的南面中部结合下沉庭院设计了一处类似的半室外空间,在里面设置了刻有棋盘的石桌凳。
江苏南京市仙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中心承担了常规的社区医院、便民服务、农贸市场、活动中心和街道办事处等服务内容,而方案设计的一开始就决定要放弃社区中心建设中惯常的沿街体块组合的模式。设计试图探讨能够实现如下多元目标的整合方法:其一,建构完整的街区界面,在达成社区中心外在整体形象认知的同时,实现积极有序的路街界面,其二,在新的社区中心中,尽可能包容场地原有的地形结构和元素,使历史的片段记忆有所依托,其三,在场地内部,对体量形式的追逐让位于场所感和空间活力的塑造。
设计从对原有场地和新的规划条件的分层解读开始。场地上原有的市郊道路空间和树木被选择作为保留的结构性元素,新的建筑外轮廓占据建筑控制线,并结合场地竖向高程的起伏在路角留下一处外向型立体广场。将上述图解进行叠加以显现原有场地结构与新的规划结构的不规则交角关系,彼此的叠合与剪裁奠定了新场地的基本形态特征。社区中心的功能分合关系进一步分解了基本形态。内院花园和内部中庭则实现了对建筑最终形态的修正和深化。在这一连续的操作进程中,空间场所的营造始终作为设计的主线,而建筑的体量却更像是被剪裁的对象,这种操作策略自然导致了社区中心的开放性,人们可以自由地漫步穿越或休憩停留其间,并选择其可能的目标方向。场地的开放性结构客观上也使社区中心的不同区块间有了彼此互通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唯一被添加组合进建筑转角的元素就是作为社区中心象征的玻璃塔,它有效调整了建筑体量的负形特性,使场地的虚实关系传递出一种彼此交缠和含混互动的体认。
第二篇:社区中心调研报告
社区服务中心
----调研报告
班 级:建筑1203 姓 名:刘贵
学 号:0121206220301 指导老师:常建
功能组织的基本原则
各功能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应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一、合理的功能分区
由于设施中活动项目众多,使用功能繁杂,设计首要问题是根据各部分功能要求、相互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课程产生的相互影响,把各类用房分成若干相对对的大区域,并使它们在总体关系上既有必要的联系,又有必要的隔离,实现合理的功能分区,做到“内外有别” 和“干扰分区”。所谓“内外有别”即首先解决内部工作区与对外开放活动区之间的必要隔离,使内部管理用房与群众活动用房间有明确的区域划分。所谓“干扰分区”,就是在合理解决主要功能组成部分的分区后,还应解决好群众活动区内各项活动进行时相互干扰的隔绝问题。
二、简捷的活动流线
面向群众开放使用的各种活动用房不仅活动方式不同,而且参与活动人员的流动方式也极不相同。从各项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来看,呈现着集中于分散,有序流动与无序流动,以及交叉进行的各种不同流动状态。如观演大厅的人流既是大量集中的,又是定是定向有序流动的;然而歌舞厅虽同样是人员为您集中的场所,但其人员流动却具有随机无序的特点。分散流动的状况也各有差别,如展览用房的参观人流具有分散而有序的特点;健身和游艺活动用房的人流呈现既分散又无序的特点等。根据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在功能流线的组织中应给予恰当的安排;应使集中而有序的人流能以最短捷的流线集散;使集中而无序的人流能被控制在具有类似活动环境的区域内,尽可能减少对安静活动区域的干扰;对人流分散的活动用房,则应创造更便于使用时自由选择活动项目的流线,以均衡各项活动的人流,减少人流往返迂回带来的干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三、开放的组织结构
(一)适应服务功能的扩展:为增进设施经营的综合效益,必须善于利用人们休闲娱乐活动中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增设必要的消费性服务项目,开展多种经营,充分吸收前来参与活动群体的综合消费能力。
(二)适应经营方式的改变:为提高活动场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建筑功能组织宜便于划分为可以独立经营管理的若干区域,各区域可以根据活动项目的使用特点,灵活制定服务目标和服务时间。
(三)适应活动项目的调整:设施经营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对服务项目作必要的增减或重组。为适应这种调整,设施采用开放性的功能组织结构有利于提供所需的调整。
基地环境的设计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
(一)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筑前院(或入口广场)、建筑基底和庭园用地、室外活动场地和杂物内院用地四部分用地范围在总平面布置时都应该有明显的界定关系;
(二)应有效地组织好场前人流交通和车流交通流线:为使场前交通安全通畅,一般基地要求场地内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一个是主要出入口,供来馆活动的主要人流使用;另一个是次要出入口,可供观演等部分散场人流集中疏散和内部工作人员及后勤供应车辆出入使用;
(三)应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总平面规划时,建筑基底的平面形态和尺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建筑界面与相邻建筑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以期达到加强建筑前广场空间和建筑自身形象的艺术表现力;
(四)应使建筑室内外活动空间的功能相联系:基地内室外休闲活动场地的布置应尽可能与相关的室内活动空间邻接,以便内外活动联系沟通,使室外空间成为室内活动空间的有机延伸部分,增进使用功效。
(五)应节约用地,并应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综合性休闲娱乐设施经常建在城镇或地区商业中心地段,用地矛盾普遍突出。为此,节约用地和考虑必要的远景发展用地的意义格外重要。
(六)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对用地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为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现代休闲活动场所,设施基地规划方案应满足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对基地建筑覆盖率、容积率和绿化率的控制指标要求。一般城市型设施基地绿化率应不低于25%;建筑覆盖率宜为30%~40%;容积率宜为1~2。
(七)应注意避免场内活动噪声对周邻建筑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当设施基地紧邻对环境安静度要求较高的医院、住宅和托幼机构等建筑时,在总平面规划和平面布局中应采取适当的防噪隔声措施。
2.1.1 建筑主要功能组成
就一般情况而言,综合性休闲娱乐建筑常应包括以下五个主要功能组成部分:(1)完全对公众开放的群众活动部分:该部分面向所有社会或团体成员,并提供参与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和教育等业余活动的空间和相应的服务项目(2)不完全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的学习辅导部分:该部分旨在为社会培养业余及基层的群众文艺活动骨干和人才,通过组织举办各种专业技艺培训活动,为公众提供有偿服务;
(3)不对公众开放(非开放)的内部专业工作部分:这是专为承担各类专业培训业务的教师及工作人员提供教务和专业研究工作使用的附属空间;
(4)由一系列向公众开放的服务空间组成的公用服务部分:它包括交通、卫生、休息和餐饮等空间,这是任何公共建筑内必备的公用空间系统,也是正常发挥建筑整体功能的组织中枢和纽带。
(五)行政管理及辅助设施部分:这是维持整个建筑正常运营并发挥良好效应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基地环境调研
八铺街周边环境分析图
巷道
里弄
商铺
对休闲文化建筑的调研报告
昆山康居社区活动中心
康居社区中心的使用者将是三五成群的附近居民,来这里打牌,下棋,聊天。所以,对每一个群体以至个人来说,建筑内部都最好也能提供一个有“视野”的“庇护所”。经验告诉我们,有庇护感的室内空间总是含有许多可让人们凭靠的边界和角落,从而满足人在公共场所中希望为自己划出一个领域的心理需求。上海城隍庙湖心亭茶室含有多重转折的外墙并将窗台做成可坐的“美人靠”,就是为了创造更多靠边角座位的佳例。康居社区中心因此被设计成一个由许多独立或半独立的,L或锯齿形状单体组成的建筑。这不仅在一个小建筑中产生了二十多个转角,增加了外围边界的长度,所形成的隔断的或半隔断的空间也成了大量小团体可占领的“房间”。为了强调房间中的每个转角都是一个个人的领域,我们还试验了转角无柱的独特结构体系。
为了创造让人可以观察探索的“视野”,社区中心的所有房间都开向多种室外景观。其中不少房间面对建筑东南面的湿地,西南面的半圆形水池及其他公园中的绿化。本工程的部分屋顶并被设计成绿化屋面,为二层面向对应角度的房间提供了景观。我们在建筑形体组合上还有意创造了三个内庭院,人们必须通过狭窄通道或从天桥、过街楼下面穿过才能进入。同时,建筑群内各个单体的外墙均为布满密集窗框的玻璃幕墙,部分玻璃并做成半透明。通过以上的空间布局及界面处理,产生了一些半隐半显的“悬念”空间。使人们无论是在建筑内外,都可以不时透过一个尺度不大的开口或重重互相局部遮掩的隔断,看到远处某个院落或房间的一角,从而在使用者心中激起对看不到部分的神秘感。
除了上述的中心设计概念以外,我们还继续试验了将室内外空间配对服务于每个主要建筑功能的概念。在近距离内可以同时得到室内环境的方便舒适,又能享受室外微风花影的自然气氛,是我国传统建筑在创造宜人环境上的宝贵遗产之一,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能是由于文化及气候的原因,西欧建筑传统从来就忽视这一空间布局,而更倾向于将基地上的所有室内空间集中成一个被绿地环绕的实体。因此,如何使用现代技术在多层建筑及高密度城市中重现室内外空间配对,是现代建筑在我国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本工程中,我们除了在地面布置了多个庭院外,更利用在二、三层的屋顶设计了带遮阳花架的屋顶平台。无论是在哪个茶室中,人们都可以从室内移座到附近的室外环境中去。实际上就是在三维空间中应用了四合院的概念。我们还注意到了在我国传统风景区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不是全封闭的室内空间,如亭榭,岩洞等。由于与室外联系方便,它们成为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我们为此在本工程的南面中部结合下沉庭院设计了一处类似的半室外空间,在里面设置了刻有棋盘的石桌凳。
江苏南京市仙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中心承担了常规的社区医院、便民服务、农贸市场、活动中心和街道办事处等服务内容,而方案设计的一开始就决定要放弃社区中心建设中惯常的沿街体块组合的模式。设计试图探讨能够实现如下多元目标的整合方法:其一,建构完整的街区界面,在达成社区中心外在整体形象认知的同时,实现积极有序的路街界面,其二,在新的社区中心中,尽可能包容场地原有的地形结构和元素,使历史的片段记忆有所依托,其三,在场地内部,对体量形式的追逐让位于场所感和空间活力的塑造。
设计从对原有场地和新的规划条件的分层解读开始。场地上原有的市郊道路空间和树木被选择作为保留的结构性元素,新的建筑外轮廓占据建筑控制线,并结合场地竖向高程的起伏在路角留下一处外向型立体广场。将上述图解进行叠加以显现原有场地结构与新的规划结构的不规则交角关系,彼此的叠合与剪裁奠定了新场地的基本形态特征。社区中心的功能分合关系进一步分解了基本形态。内院花园和内部中庭则实现了对建筑最终形态的修正和深化。在这一连续的操作进程中,空间场所的营造始终作为设计的主线,而建筑的体量却更像是被剪裁的对象,这种操作策略自然导致了社区中心的开放性,人们可以自由地漫步穿越或休憩停留其间,并选择其可能的目标方向。场地的开放性结构客观上也使社区中心的不同区块间有了彼此互通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唯一被添加组合进建筑转角的元素就是作为社区中心象征的玻璃塔,它有效调整了建筑体量的负形特性,使场地的虚实关系传递出一种彼此交缠和含混互动的体认。
第三篇:社区中心调研报告
社区服务中心
----调研报告
班 级:建筑1203 姓 名:刘贵
学 号:0121206220301 指导老师:常建
功能组织的基本原则
各功能组成部分间的关系应遵循下述基本原则:
一、合理的功能分区
由于设施中活动项目众多,使用功能繁杂,设计首要问题是根据各部分功能要求、相互间联系的密切程度和课程产生的相互影响,把各类用房分成若干相对对的大区域,并使它们在总体关系上既有必要的联系,又有必要的隔离,实现合理的功能分区,做到“内外有别” 和“干扰分区”。所谓“内外有别”即首先解决内部工作区与对外开放活动区之间的必要隔离,使内部管理用房与群众活动用房间有明确的区域划分。所谓“干扰分区”,就是在合理解决主要功能组成部分的分区后,还应解决好群众活动区内各项活动进行时相互干扰的隔绝问题。
二、简捷的活动流线
面向群众开放使用的各种活动用房不仅活动方式不同,而且参与活动人员的流动方式也极不相同。从各项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来看,呈现着集中于分散,有序流动与无序流动,以及交叉进行的各种不同流动状态。如观演大厅的人流既是大量集中的,又是定是定向有序流动的;然而歌舞厅虽同样是人员为您集中的场所,但其人员流动却具有随机无序的特点。分散流动的状况也各有差别,如展览用房的参观人流具有分散而有序的特点;健身和游艺活动用房的人流呈现既分散又无序的特点等。根据活动人员流动的特点,在功能流线的组织中应给予恰当的安排;应使集中而有序的人流能以最短捷的流线集散;使集中而无序的人流能被控制在具有类似活动环境的区域内,尽可能减少对安静活动区域的干扰;对人流分散的活动用房,则应创造更便于使用时自由选择活动项目的流线,以均衡各项活动的人流,减少人流往返迂回带来的干扰,提高设备的利用率。
三、开放的组织结构
(一)适应服务功能的扩展:为增进设施经营的综合效益,必须善于利用人们休闲娱乐活动中消费需求多样性的特点,增设必要的消费性服务项目,开展多种经营,充分吸收前来参与活动群体的综合消费能力。
(二)适应经营方式的改变:为提高活动场地的利用率,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建筑功能组织宜便于划分为可以独立经营管理的若干区域,各区域可以根据活动项目的使用特点,灵活制定服务目标和服务时间。
(三)适应活动项目的调整:设施经营方式的改变,往往需要对服务项目作必要的增减或重组。为适应这种调整,设施采用开放性的功能组织结构有利于提供所需的调整。
基地环境的设计
总平面布置的基本要求:
(一)应有明确的功能分区:建筑前院(或入口广场)、建筑基底和庭园用地、室外活动场地和杂物内院用地四部分用地范围在总平面布置时都应该有明显的界定关系;
(二)应有效地组织好场前人流交通和车流交通流线:为使场前交通安全通畅,一般基地要求场地内至少应设两个出入口,一个是主要出入口,供来馆活动的主要人流使用;另一个是次要出入口,可供观演等部分散场人流集中疏散和内部工作人员及后勤供应车辆出入使用;
(三)应有利于创造优美的城市空间环境:总平面规划时,建筑基底的平面形态和尺度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其建筑界面与相邻建筑所形成的城市空间形态和景观所产生的视觉效果,以期达到加强建筑前广场空间和建筑自身形象的艺术表现力;
(四)应使建筑室内外活动空间的功能相联系:基地内室外休闲活动场地的布置应尽可能与相关的室内活动空间邻接,以便内外活动联系沟通,使室外空间成为室内活动空间的有机延伸部分,增进使用功效。
(五)应节约用地,并应留有足够的发展余地:综合性休闲娱乐设施经常建在城镇或地区商业中心地段,用地矛盾普遍突出。为此,节约用地和考虑必要的远景发展用地的意义格外重要。
(六)应满足城市总体规划对用地技术经济指标的要求:为创造优美宜人的城市环境和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现代休闲活动场所,设施基地规划方案应满足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对基地建筑覆盖率、容积率和绿化率的控制指标要求。一般城市型设施基地绿化率应不低于25%;建筑覆盖率宜为30%~40%;容积率宜为1~2。
(七)应注意避免场内活动噪声对周邻建筑环境产生的不良影响:当设施基地紧邻对环境安静度要求较高的医院、住宅和托幼机构等建筑时,在总平面规划和平面布局中应采取适当的防噪隔声措施。
2.1.1 建筑主要功能组成
就一般情况而言,综合性休闲娱乐建筑常应包括以下五个主要功能组成部分:(1)完全对公众开放的群众活动部分:该部分面向所有社会或团体成员,并提供参与文学、艺术、科技、体育和教育等业余活动的空间和相应的服务项目(2)不完全对公众开放(或半开放)的学习辅导部分:该部分旨在为社会培养业余及基层的群众文艺活动骨干和人才,通过组织举办各种专业技艺培训活动,为公众提供有偿服务;
(3)不对公众开放(非开放)的内部专业工作部分:这是专为承担各类专业培训业务的教师及工作人员提供教务和专业研究工作使用的附属空间;
(4)由一系列向公众开放的服务空间组成的公用服务部分:它包括交通、卫生、休息和餐饮等空间,这是任何公共建筑内必备的公用空间系统,也是正常发挥建筑整体功能的组织中枢和纽带。
(五)行政管理及辅助设施部分:这是维持整个建筑正常运营并发挥良好效应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基地环境调研
八铺街周边环境分析图
巷道
里弄
商铺
对休闲文化建筑的调研报告
昆山康居社区活动中心
康居社区中心的使用者将是三五成群的附近居民,来这里打牌,下棋,聊天。所以,对每一个群体以至个人来说,建筑内部都最好也能提供一个有“视野”的“庇护所”。经验告诉我们,有庇护感的室内空间总是含有许多可让人们凭靠的边界和角落,从而满足人在公共场所中希望为自己划出一个领域的心理需求。上海城隍庙湖心亭茶室含有多重转折的外墙并将窗台做成可坐的“美人靠”,就是为了创造更多靠边角座位的佳例。康居社区中心因此被设计成一个由许多独立或半独立的,L或锯齿形状单体组成的建筑。这不仅在一个小建筑中产生了二十多个转角,增加了外围边界的长度,所形成的隔断的或半隔断的空间也成了大量小团体可占领的“房间”。为了强调房间中的每个转角都是一个个人的领域,我们还试验了转角无柱的独特结构体系。
为了创造让人可以观察探索的“视野”,社区中心的所有房间都开向多种室外景观。其中不少房间面对建筑东南面的湿地,西南面的半圆形水池及其他公园中的绿化。本工程的部分屋顶并被设计成绿化屋面,为二层面向对应角度的房间提供了景观。我们在建筑形体组合上还有意创造了三个内庭院,人们必须通过狭窄通道或从天桥、过街楼下面穿过才能进入。同时,建筑群内各个单体的外墙均为布满密集窗框的玻璃幕墙,部分玻璃并做成半透明。通过以上的空间布局及界面处理,产生了一些半隐半显的“悬念”空间。使人们无论是在建筑内外,都可以不时透过一个尺度不大的开口或重重互相局部遮掩的隔断,看到远处某个院落或房间的一角,从而在使用者心中激起对看不到部分的神秘感。
除了上述的中心设计概念以外,我们还继续试验了将室内外空间配对服务于每个主要建筑功能的概念。在近距离内可以同时得到室内环境的方便舒适,又能享受室外微风花影的自然气氛,是我国传统建筑在创造宜人环境上的宝贵遗产之一,四合院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可能是由于文化及气候的原因,西欧建筑传统从来就忽视这一空间布局,而更倾向于将基地上的所有室内空间集中成一个被绿地环绕的实体。因此,如何使用现代技术在多层建筑及高密度城市中重现室内外空间配对,是现代建筑在我国本土化的一个重要课题。在本工程中,我们除了在地面布置了多个庭院外,更利用在二、三层的屋顶设计了带遮阳花架的屋顶平台。无论是在哪个茶室中,人们都可以从室内移座到附近的室外环境中去。实际上就是在三维空间中应用了四合院的概念。我们还注意到了在我国传统风景区中,经常可以看见一些不是全封闭的室内空间,如亭榭,岩洞等。由于与室外联系方便,它们成为最受欢迎的公共空间。我们为此在本工程的南面中部结合下沉庭院设计了一处类似的半室外空间,在里面设置了刻有棋盘的石桌凳。
江苏南京市仙林社区综合服务中心
社区中心承担了常规的社区医院、便民服务、农贸市场、活动中心和街道办事处等服务内容,而方案设计的一开始就决定要放弃社区中心建设中惯常的沿街体块组合的模式。设计试图探讨能够实现如下多元目标的整合方法:其一,建构完整的街区界面,在达成社区中心外在整体形象认知的同时,实现积极有序的路街界面,其二,在新的社区中心中,尽可能包容场地原有的地形结构和元素,使历史的片段记忆有所依托,其三,在场地内部,对体量形式的追逐让位于场所感和空间活力的塑造。
设计从对原有场地和新的规划条件的分层解读开始。场地上原有的市郊道路空间和树木被选择作为保留的结构性元素,新的建筑外轮廓占据建筑控制线,并结合场地竖向高程的起伏在路角留下一处外向型立体广场。将上述图解进行叠加以显现原有场地结构与新的规划结构的不规则交角关系,彼此的叠合与剪裁奠定了新场地的基本形态特征。社区中心的功能分合关系进一步分解了基本形态。内院花园和内部中庭则实现了对建筑最终形态的修正和深化。在这一连续的操作进程中,空间场所的营造始终作为设计的主线,而建筑的体量却更像是被剪裁的对象,这种操作策略自然导致了社区中心的开放性,人们可以自由地漫步穿越或休憩停留其间,并选择其可能的目标方向。场地的开放性结构客观上也使社区中心的不同区块间有了彼此互通的多样性和便捷性。唯一被添加组合进建筑转角的元素就是作为社区中心象征的玻璃塔,它有效调整了建筑体量的负形特性,使场地的虚实关系传递出一种彼此交缠和含混互动的体认。
第四篇:社区中心建筑设计调研报告
社区中心设计 · 调研报告
学校名称:学院名称:专业班级:学生姓名:学生学号:
武汉理工大学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建筑学1003班 陈佳
0121006220329
社区中心建筑设计 · 调研报告
调研时间:2012/4/28
调研内容: 一.基地调研
该基地(图1、2)位于武汉市汉口汉正街,紧邻汉口基督教救世堂及武汉市普爱医院,处于武胜路及汉正街两路相交处,人流量、车流量较大,毗邻交通主要干道。主要为周围社区居民提供教学、娱乐、休闲、交流等性质的服务。使用人群范围较广。
图1 基地鸟瞰图(红色区域内)自摄 图2 基地图 自摄
汉正街素有“古汉口之正街”之称,是汉口历史上最早的中心街道。20世纪初,随着汉口开埠,租界设立与铁路的开通,汉口商业中心逐渐下移至长江岸边。汉正街则演变成小商品市场。1979年,汉正街恢复小商品批发市场。1990年起,国家、个体共同筹资数千万元,兴建与改建数处交易大楼,使汉正街的交通和环境大为改观。【1】
现如今依然承载了武汉汉口地区商业发展的历史。2011年8月15日汉正街周边地区正式实行交通管制。汉正街也将全面整治,整体搬迁,彻底改造,照初步规划,汉正街地区完成搬迁改造后,改变“现场、现货、现金”的传统交易模式,提升商业业态,建设集休闲旅游、电子商务、贸易流通、文化会展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级滨水商贸旅游区。
而处于该地区的基督教救世堂(图3),其前身叫大通巷福音堂,是武汉早期的教堂之一,也是基督教英国循道会在武汉最先传教的地方。后于1930年间在福音堂的原址上重建了的救世堂,系中西合璧式的建筑风格,红砖清水墙两层砖木结构,平面布局呈拉丁十字形。【1】主要由牧师楼(图4)、教堂、及其中间的内院,三个部分组成。该堂运用十字、彩色玻璃等元素(图5、6)衬托了强烈的宗教氛围。同时又结合了中国古代建筑元素,八角形小塔、白石雕刻、单檐庑殿琉璃瓦屋顶等,使救世堂成为中国南方地域色彩与西方基督文化想结合的独特建筑。
此外,汉口基督教救世堂也承载并见证了许多时代的故事。1931年武汉地区大水、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1941年日寇发动太平洋战争等灾难发生的危急时刻,救世堂都 收容并帮助了许多灾民。
图3 基督教堂正立面 自摄 图4 牧师楼外立面 自摄
图5 基督教堂内部十字架、彩色玻璃窗 新浪网图片 图6 教堂局部装饰 新浪网图片
因此,该基地处于浓厚的历史氛围中,与当地的社会环境(图7、8)自然环境、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设计过程就需要对设施内容、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给予充分体现地域文化、乡土氛围的元素。功能上与周边救世堂、普爱医院等有相似之处,均属服务性建筑。则设计手法上也应有些许呼应,使建筑同周边城市环境相联系。立面平面构成应融合其他建筑特有元素,与周围环境相统一。
图7 普爱医院 自摄 图8 周围住宅区 自摄 二.社区中心设计相关资料
社区中心(图9、10)即为社区居民提供康乐、文化、社会事务的场所,以及社区地方政府办公及开会的地方。社区中心的功能特点:业务活动繁多、既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又开展宣传教育和学习辅导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人流活动频繁、活动时间短、变化频率高。对空间的综合利用率高。
根据社区中心的性质及使用功能,社区中心建筑具有综合性、多用性、乡土性等特征。社区中心建筑需同文化活动内容相适应,设有学习辅导、文化娱乐、多功能厅、游艺用房、阅览用房、行政工作用房、展厅等功能空间。其内容复杂,功能种类繁多。且供群众活动形式各异,项目不同。则建筑空间组织和表现形式均应具备多用、灵活可变性质,实现空间的综合利用。另外,社区中心与当地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生活环境等都有密切联系。应根据各地不同文化、习俗风尚、开发计划等设计,在设施内容的决定、建筑造型、艺术处理上应予充分的体现。
社区中心业务活动繁多,既组织文化娱乐活动,又开展宣传教育和学习辅导工作,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项目日新月异。有些项目活动时间短、变化频率高,有些活动项目时间集中,参与活动的群众面广人数多、层次多。因此社区中心建设应根据开展的活动内容,人流活动规律进行。例如,集会观演空间,群众使用及离开时间均较集中,人流量大。则应设独立入口,方便组织入场及疏散。同时应设配套的服务房间,使之成为较为独立的空间等。
各种用房的设计,应有较大的适应性及灵活性,以适应文化活动的不断充实和发展。因此应慎重确定:各厅室的事宜面积,各主要厅的柱网尺寸、结构形式和空间高度,各厅室应联接及交通路线组织。对相关的厅室应尽量靠近,以便根据需要综合利用。
对于小规模的社区中心,应尽量考虑将某些厅室合并构成较大空间,以便在安排活动时可一室多用,适应开展文化活动的需要。对于大规模的社区中心,在安排一定比例的活动厅室的同时,宜增设多用途厅,以利灵活组织馆内大型活动。
另外,社区中心还应具备灵活多变的空间形式,空间组织应有利于综合利用。可以使用流动式空间、幕隔式空间、大空间灵活分隔、使用多用途厅室、灵活单元空间、辅助空间和主体空间分隔等设计手法满足灵活空间的表现形式。【2】
图9 社区中心功能关系图 建筑设计资料集4 图10 部分家具使用尺寸 建筑设计资料集4 4 三.相关社区中心实例调研
下面选取德国沃尔夫斯堡市文化中心(图11)进行调研。
该建筑的设计师阿尔托在1958年参加了该文化中心的设计竞赛,他为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设计一个多功能建筑。阿尔托表示,这座文化中心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这座工业城市的居民提供一个放松心情的场所,就像是古希腊的市集广场一般。【3】
文化中心坐落在城市主广场市政厅和一座公园的中间,其规模可分为,地上二层、地下局部一层。该中心为该市有名的文化建筑,由图书馆、成人学校、青少年、儿童开架阅览室和必要的附属房间。成人学校包括200座阶梯教室,80座、50座、30座、20座教室和工作室。娱乐中心包括观演大厅、俱乐部、小组活动室和茶座等。(图12)
阿尔托在设计方案中将不同的功能有分有合地结合在一起。朝向广场的立面材料是卡拉拉大理石和黑色花岗岩。同时,使用了通过天窗的自然采光方式,使建筑中的功能空间得到充分的光照。
该建筑主入口面向广场,便于观众进入并将人群引入图书馆。一组双跑楼梯从入口通往二层的休息室,而观众厅设置在另一侧,光线只能够通过天窗进入。在另外一边是中心庭院(图13),可以为各种各样的室外活动提供场所,从房间的玻璃幕墙就可以俯缆庭院。满足了房间兼用或互换的要求,还可由本区向其他区延伸,或有室内向室外延伸,以提高空间的综合利用率。街边的廊道用作店铺。在建筑尽头的公园有一个入口通往青年中心,中心功能包括儿童图书馆、俱乐部设施、陶瓷工艺场、乒乓球室、音乐室等。使建筑物同周围环境相联系,共同服务于群众。(图14、15、16)
图11 建筑立面 网络图片
图12 建筑平面、剖面图
网络图片 图13 中心庭院 网络图片
图14 图书馆前的人行走道 筑
龙网图片
图15 室内一角 筑龙网图片
图16 建筑鸟瞰图
筑龙网图片
参考文献
【1】 百度词条
【2】 《建筑设计资料集(第二版)》 中国工业出版社,2005 文化中心部分
【3】 筑龙建筑网站
第五篇:社区调研报告
社区调研报告(初稿)
社区的存在问题
(一)、社区办公经费不足
一是日常办公经费紧张。除了社区自身水费、电费、电话费、宽带费及制作有关制度上墙费用开支都由街道统一解决外,但社区各项工作召开会议、报送信息和数据、建立台帐等文件资料,每年也需要不少的开支。小到一只笔芯社区都要到街道领用,申请购物、统一采购,既浪费时间、影响工作效率,又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积极性和热情。更有晒口社区还未配备打印机,每次打印、复印材料都要花上十多分钟街道社区来回跑。
二是调动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活动经费少。当前形势下社区要做好治安、教育、组织社区文体活动、美化环境等工作,都需要必要的经费保障,否则难以形成居民的广泛参与和工作效果。每年的社区文化艺术节,总是由于节目经费、少量补贴问题难以顺利完成。
(二)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严重,部门职能不到位
1、社区自治功能尚未到位
目前,社区居委会的功能还未能突破办理政府事务为主,办理社区事务为辅的现状,还习惯于上级领导布置什么就干什么,工作中表现较强的依赖性,自治性、自主性没能得到体现。大多数情况是街道办事处要求社区替政府部门填表格、建档案、出据证明材料等行政性工作;同时,政府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任务也通过街道办事处落实到社区执行,使得社区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协助政府部门的工作上,自治组织作用被行政化覆盖,社区已成为事实上的“政府的腿”。
2、部门职能不到位社区自治职能弱化
繁忙的行政事务使社区居委会陷于被动应付的境地,许多部门都将工作延伸到社区,形成会议多、检查多、报表多的局面。有谢部门习惯把社区当作的下属单位去布置工作,而没有发挥自身的指导、服务职能;没有使社区工作人员系统的了解各部门的职能、职责,总热衷于创建、搞评比,轻内容、重形式,各项工作都要求“建班子、挂牌子、设展板、建台帐、要数据”。社区每天应付着上级领导的检查和收集报表、传送各种数据,从而淡化了居民群众对社区的认同感,削弱了社区居委会对居民群众的亲和力和凝聚力,弱化了社区居委会作为群众性自治组织的职能。
3、企业对社区居委会认识不足
自社区从企业剥离后,有关社区工作有的企业不配合、门难进、工作开展受阻。表现在外来务工、流动人员的管理上,派出所有办暂住证记录还好,但企业招雇用大多数人员没有办暂住证,造成双查、有关责任书签订难以完成。
(三)党建工作不完善,支部文化生活难开展 一是有的社区尚未建立支部,党支部关系想转进社区,社区却没有支部,只能转入邻居社区居委会;二是有建支部的,却名存实亡,社区支部文化生活无开展;三是有自己的支部,可每年开展支部活动的必要经费不足。
(四)社区工作人员队伍不齐
一是社区工作性质上。“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无论社区大小,肩负着同样繁、重、杂的事务,不仅对下要居民满意,对上还要领导放心;二是社区工作量上。人员数量不变,工作量在变。人员的不足,给有的社区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五)社区租赁场所办公,经费好似“充公” 经走访各社区,了解到各社区的办公场所均为租赁,这给街道对社区建设的经费预算又增添了一笔不小的开支
(六)一居一本“难念经“
一、房屋的修破不漏(碓下社区);
二、人车混杂的道路交通(晒口社区);
三、枯树带来安全隐患,欲自费解决无权(云屏社区);
四、往返街道社区车费无补贴(下沙、洒溪桥社区);
五、区划尚未正式下文,工作量大(云屏社区);
六、人力、物力跟不上,社区文化建设工作难开展(通病)。
建议和意见
(一)开立账户,办公经费下拨
为从根本上消除社区对街道的依赖性,街道将采取“婴儿学步”的方式,逐步实现办公经费、工作人员、管理模式的独立。首先,社区代码证尽快办理下来,让社区都有自己的独立账户,一改社区“有赞助,无账户”的问题;其次,街道将从社区居民人口数、社区工作量两方面综合考虑下拨必要的办公经费,让社区对办公经费有独立的自主权,无需“一申购,二审批,三采购”的级级上报的繁琐程序,促进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增强自主性。
(二)组织社区管理、部门业务培训
一、时代在发展,形势在变化,但社区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还一成不变。街道将适时组织社区人员到好的社区参观、学习,有机会将组织社区人员培训新理念新管理模式。
二、理顺部与居的职责和权限,不再每做一件事都左请示右汇报,一改“只做事,无权势”的现状,同时,基于各部门都是专职专事专人负责,部门工作又都需要社区协助,街道将定期、系统的开展社区工作人员参加部门业务的培训,一改过去“部门有任务口头传、电话联,不明再询问”的工作方式;再有,规定社区主任定期对社区成员进行社区各项工作的讲解、培训,使每一名社区工作者除自身负责的工作外,对其他工作的程序、方针、政策也有所了解,一改社区事务“专事找专人,专人不在只等待”的局面;三有,街道将对话企业,积极沟通,让企业对社区居委会有深层的了解,促进居企和谐发展。
(三)完善社区党建工作,丰富社区党员生活 街道根据各社区当前的党建情况,综合考虑、统筹安排,采取下派或重选社区支部书记的方式,给社区党建注入新的血液,从而完善社区党建工作。
(四)加强社区工作人员队伍建设
社区工作多而繁琐,街道将根据各社区的工作量、目前人员的配备情况,逐步完善社区工作人员队伍。
(五)争取用房,变租为主
为解决社区办公场所问题,街道已积极于有关部门、企业协商,争取办公场所的所有权归各社区所有,从而使租赁费能用于社区其他建设中去。
(六)“六将”解决“难念经”
1、将以社区名义写一份报告向氨厂留守处反映情况,由街道出面协商解决修破不漏问题;
2、将与辖区企业协商,就道路问题拿出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尽快解决人车混杂问题;
3、将向市林业局及有关单位反映,解决枯树安全隐患问题;
4、将采取实报实销,下拨综合补贴方式,解决车费问题;
5、将采取各社区资源共享,集合各社区优势,共建辖区居民文化生活;
6、将根据辖区分布情况,以促进社区工作积极向上为宗旨,合理区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