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计生委、建设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等九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
国家计生委、建设部、中央综治办、公安部、民政部、财政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卫生部、国家工商总局 关于进一步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意见
2003年12月8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口计生委、综治委、公安厅(局)、民政厅(局)、财政厅(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局)、建设厅(委)、卫生厅(局)、工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计生委、综治委、公安局、民政局、财务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建设局、卫生局、工商局:
为贯彻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及有关文件精神,创新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改进和完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综合决策
人口大流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特征之一,也是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必然趋势。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不仅对新时期稳定我国低生育水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创造良好的人口环境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做好-1-
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维护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坚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办法》规定的基本法律制度和原则,加强管理,搞好服务,正确引导,增强亲和力。
各部门要树立依法维权、优质服务意识,切实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要树立职责法定、依法行政意识,自觉履行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要树立综合决策、综合治理意识,坚持党政统一领导、部门参与、属地管理、优质服务的工作机制。将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制度与相关部门的改革举措结合起来,加大综合改革力度,实现管理和服务工作机制的创新。各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领导机制;完善各级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协调制度。各部门在出台有关改革新政策时,要加强政策协调,既要坚持改革方向、制度和原则,又要妥善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存在的新矛盾、新问题;整合管理资源,畅通信息渠道,实现信息共享,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各部门要指导各类企业、事业单位、城乡基层群众自治组织配合政府做好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计划生育工作,积极开展人口与计划生育宣传教育,自觉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
生育的合法权益,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通告相关信息,并配合做好有关管理和服务工作。
二、明确职责,齐抓共管,创新管理服务机制
各部门要从维护稳定、促进发展的大局出发,按照“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原则,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明确职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共同解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一)认真落实《办法》规定的“以现居住地管理为主”原则,积极推行属地管理和服务。把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纳入综治领导责任制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制度,加强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各部门要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作为流动人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日常工作范围,实行部门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责任制,并列入本部门岗位工作目标责任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部门间要建立经常联系、协调制度,按照便民原则,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可采取联合办公、一站式服务等方式对外办公。
(二)各部门的改革新举措要与《办法》规定的基本管理原则、制度相衔接,积极探索工作机制创新。要结合本部门实际,在开展各种法制教育中,将学习宣传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列入宣传教育计划;发挥各有关部门实施行业管理监督的优势,提高规范化管理服务水平。
(三)加强城市社区流动人口管理队伍建设,切实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纳入社区管理之中。对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实行统一管理,依托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中心和社区居民委员会,逐步建立政府指导、社会参与、部门配合、属地管理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机制。在城市街道、社区组建基层流动人口协管员队伍时,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列入其工作职责,共同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
(四)完善企业、事业单位法定代表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制,整合各种管理资源,运用政府及公安、卫生、工商、计生等信息网络,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和服务质量。
(五)切实加强暂住户口登记、房屋租赁登记备案等各项基础工作,全面掌握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基本情况。明确规定房屋出租户有依法协助政府做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义务,与其建立相关的协议管理制度,并配合有关部门或社区查验育龄流动人口的《婚育证明》,及时向社区反馈有关信息。
(六)依靠基层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和社会组织,充分调动社区资源,积极支持在流动人口聚居地和用工单位建立流动人口党支部、计划生育协会等组织,鼓励流动人口参加计划生育协会等志愿者组织,增强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的能力。
三、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维护合法权益
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切实将维护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合法权益,不断满足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技术、生殖保健服务的需求作为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质量标准。要充分发挥城市社区的管理服务功能,使育龄流动人口普遍获得人口知识、计划生育科学知识和性病、艾滋病防治知识教育;城市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机构和医疗保健机构要密切配合,保证已婚育龄人口享受国家规定的免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项目;本着节约成本、讲究实效的原则,建立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信息系统,提高服务质量。要充分发挥社区优势和职业中介组织的服务功能。要在就医、就业和子女入托、入学等方面,对流动人口中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优先、优待。要加强对企业、事业单位的检查、监督,督促其依照法律法规和地方政府规章的有关规定,兑现计划生育家庭的奖励优惠政策。
严格执行有关行政收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为名擅自设立收费项目或加价收费,切实加强检查、监督,坚决纠正,严肃查处向流动人口乱收费的现象。
四、统筹安排,提供保障,满足管理和服务需求
要高度重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经费保障问题。要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经费保障机制,满足流
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需求,维护流动人口实行计划生育的合法权益,确保流动人口在现居住地享有国家规定的各项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严格贯彻执行《通知》的有关规定,按照“分级管理,分级分担”的原则,将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已婚育龄流动人口所需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经费,应计入现居住地户籍人口经费需求总额,由现居住地财政并予以安排。
第二篇: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务院批转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发〔2011〕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监察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商务部、卫生部、税务总局、广电总局、中央宣传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二○一一年四月十九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意见
住房城乡建设部 环境保护部 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科技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监察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 商务部
卫生部 税务总局 广电总局 中央宣传部
为切实加大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力度,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水平,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深刻认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重要意义
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是城市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关系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近年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收运网络日趋完善,垃圾处理能力不断提高,城市环境总体上有了较大改善。但也要看到,由于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生活垃圾激增,垃圾处理能力相对不足,一些城市面临“垃圾围城”的困境,严重影响城市环境和社会稳定。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全面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作为维护群众利益的重要工作和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作为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职责,切实加强全过程控制和管理,突出重点工作环节,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等手段,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水平。
(二)基本原则。
全民动员,科学引导。在切实提高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加强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管理,减少过度包装,倡导节约和低碳的消费模式,从源头控制生活垃圾产生。综合利用,变废为宝。坚持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提高生活垃圾中废纸、废塑料、废金属等材料回收利用率,提高生活垃圾中有机成分和热能的利用水平,全面提升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要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注重城乡统筹、区域规划、设施共享,集中处理与分散处理相结合,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要科学制定标准,注重技术创新,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适用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城市人民政府责任,在加大公共财政对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的同时,采取有效的支持政策,引入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参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建设和运营的积极性。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生活垃圾全部实现无害化处理。每个省(区)建成一个以上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50%的设区城市初步实现餐厨垃圾分类收运处理。城市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比例达到30%,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达到50%。建立完善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监管体制机制。到2030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基本实现无害化处理,全面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和服务向小城镇和乡村延伸,城乡生活垃圾处理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
三、切实控制城市生活垃圾产生
(四)促进源头减量。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等措施,在产品生产、流通和使用等全生命周期促进生活垃圾减量。限制包装材料过度使用,减少包装性废物产生,探索建立包装物强制回收制度,促进包装物回收再利用。组织净菜和洁净农副产品进城,推广使用菜篮子、布袋子。有计划地改进燃料结构,推广使用城市燃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减少灰渣产生。在宾馆、餐饮等服务性行业,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限制使用一次性用品。
(五)推进垃圾分类。城市人民政府要根据当地的生活垃圾特性、处理方式和管理水平,科学制定生活垃圾分类办法,明确工作目标、实施步骤和政策措施,动员社区及家庭积极参与,逐步推行垃圾分类。当前重点要稳步推进废弃含汞荧光灯、废温度计等有害垃圾单独收运和处理工作,鼓励居民分开盛放和投放厨余垃圾,建立高水分有机生活垃圾收运系统,实现厨余垃圾单独收集循环利用。进一步加强餐饮业和单位餐厨垃圾分类收集管理,建立餐厨垃圾排放登记制度。
(六)加强资源利用。全面推广废旧商品回收利用、焚烧发电、生物处理等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方式。加强可降解有机垃圾资源化利用工作,组织开展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试点,统筹餐厨垃圾、园林垃圾、粪便等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确保工业油脂、生物柴油、肥料等资源化利用产品的质量和使用安全。加快生物质能源回收利用工作,提高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和填埋气体发电的能源利用效率。
四、全面提高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能力和水平
(七)强化规划引导。要抓紧编制全国和各省(区、市)“十二五”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规划,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基本实现县县建有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各城市要编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统筹安排城市生活垃圾收集、处置设施的布局、用地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规划。编制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规划,应当广泛征求公众意见,健全设施周边居民诉求表达机制。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纳入城市黄线保护范围,禁止擅自占用或者改变用途,同时要严格控制设施周边的开发建
设活动。
(八)完善收运网络。建立与垃圾分类、资源化利用以及无害化处理相衔接的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加大生活垃圾收集力度,扩大收集覆盖面。推广密闭、环保、高效的生活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系统,逐步淘汰敞开式收运方式。要对现有生活垃圾收运设施实施升级改造,推广压缩式收运设备,解决垃圾收集、中转和运输过程中的脏、臭、噪声和遗洒等问题。研究运用物联网技术,探索线路优化、成本合理、高效环保的收运新模式。
(九)选择适用技术。建立生活垃圾处理技术评估制度,新的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经评估后方可推广使用。城市人民政府要按照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因地制宜地选择先进适用、符合节约集约用地要求的无害化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城市要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生活垃圾管理水平较高的城市可采用生物处理技术,土地资源和污染控制条件较好的城市可采用填埋处理技术。鼓励有条件的城市集成多种处理技术,统筹解决生活垃圾处理问题。
(十)加快设施建设。城市人民政府要把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切实加大组织协调力度,确保有关设施建设顺利进行。要简化程序,加快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立项、建设用地、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等环节的审批速度。已经开工建设的项目要抓紧施工,保证进度,争取早日发挥效用。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切实落实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质量监督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工程竣工验收制等管理制度,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十一)提高运行水平。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单位要严格执行各项工程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切实提高设施运行水平。填埋设施运营单位要制定作业计划和方案,实行分区域逐层填埋作业,缩小作业面,控制设施周边的垃圾异味,防止废液渗漏和填埋气体无序排放。焚烧设施运营单位要足额使用石灰、活性炭等辅助材料,去除烟气中的酸性物质、重金属离子、二英等污染物,保证达标排放。新建生活垃圾焚烧设施,应安装排放自动监测系统和超标报警装置。运营单位要制定应急预案,有效应对设施故障、事故、进场垃圾量剧增等突发事件。切实加大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解决设施设备长期超负荷运行问题,确保安全、高质量运行。建立污染物排放日常监测制度,按月向所在地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监测结果。
(十二)加快存量治理。各省(区、市)要开展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和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查和环境风险评估,并制定治理计划。要优先开展水源地等重点区域生活垃圾堆放场所的生态修复工作,加快对城乡结合部等卫生死角长期积存生活垃圾的清理,限期改造不达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
五、强化监督管理
(十三)完善法规标准。研究修订《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加强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生活垃圾处理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和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工程验
收、污染防治和评价等标准。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标识,使群众易于识别、便于投放。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统计指标体系,做好与废旧商品回收利用指标体系的衔接。
(十四)严格准入制度。加强市场准入管理,严格设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企业资金、技术、人员、业绩等准入条件,建立和完善市场退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特许经营权招标投标管理。具体办法由住房城乡建设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十五)建立评价制度。加强对全国已建成运行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运营状况和处理效果的监管,开展考核评价,公开评价结果,接受社会监督。对未通过考核评价的生活垃圾处理设施,要责成运营单位限期整改。要加快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运营单位失信惩戒机制和黑名单制度,坚决将不能合格运营以及不能履行特许经营合同的企业清出市场。(十六)加大监管力度。切实加强各级住房城乡建设(市容环卫)和环境保护部门生活垃圾处理监管队伍建设。研究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督察巡视制度,加强对地方政府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以及设施建设和运营的监管。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节能减排量化指标,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探索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实施监管,提高监管的科学水平。完善全国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监控系统,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排放物监测,常规污染物排放情况每季度至少监测一次,二英排放情况每年至少监测一次,必要时加密监测,主要监测数据和结果向社会公示。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七)拓宽投入渠道。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投入以地方为主,中央以适当方式给予支持。地方政府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处理设施和监管能力建设。鼓励社会资金参与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开展生活垃圾管理示范城市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示范项目活动,支持北京等城市先行先试。改善工作环境,完善环卫用工制度和保险救助制度,落实环卫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保障职工合法权益。
(十八)建立激励机制。严格执行并不断完善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税收优惠政策。研究制定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减量激励政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引导群众分类盛放和投放生活垃圾,鼓励对生活垃圾实行就地、就近充分回收和合理利用。研究建立有机垃圾资源化处理推进机制和废品回收补贴机制。
(十九)健全收费制度。按照“谁产生、谁付费”的原则,推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产生生活垃圾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按规定缴纳垃圾处理费,具体收费标准由城市人民政府根据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成本和居民收入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探索改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方式,降低收费成本。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费应当用于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不得挪作他用。
(二十)保障设施建设。在城市新区建设和旧城区改造中要优先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确保建设用地供应,并纳入土地利用计划和建设用地供应计划。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项目,应当以划拨方式供应建设用地。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前要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二十一)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加快国家级和区域性生活垃圾处理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处理基础性技术研究,重点突破清洁焚烧、二英控制、飞灰无害化处置、填埋气收集利用、渗沥液处理、臭气控制、非正规生活垃圾堆放点治理等关键性技术,鼓励地方采用低碳技术处理生活垃圾。重点支持生活垃圾生物质燃气利用成套技术装备和大型生活垃圾焚烧设备研发,努力实现生活垃圾处理装备自主化。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应用示范工程和资源化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带动市场需求,促进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和装备自主化。
(二十二)实施人才计划。在高校设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相关专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建立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制度,加强岗前和岗中职业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
七、加强组织领导
(二十三)落实地方责任。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实行省(区、市)人民政府负总责、城市人民政府抓落实的工作责任制。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对所属城市人民政府实行目标责任制管理,加强监督指导。城市人民政府要把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切实抓好各项工作。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展改革委、环境保护部、监察部等部门要对省(区、市)人民政府的相关工作加强指导和监督检查。对推进生活垃圾处理工作不力,影响社会发展和稳定的,要追究责任。
(二十四)明确部门分工。住房城乡建设部负责城市生活垃圾处理行业管理,牵头建立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监管考核指标体系,并纳入节能减排考核工作。环境保护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环境影响评价,制定污染控制标准,监管污染物排放和有害垃圾处理处置。发展改革委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环境保护部编制全国性规划,协调综合性政策。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技术创新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负责生活垃圾处理装备自主化工作。财政部负责研究支持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财税政策。国土资源部负责制定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用地标准,保障建设用地供应。农业部负责生活垃圾肥料资源化处理利用标准制定和肥料登记工作。商务部负责生活垃圾中可再生资源回收管理工作。(二十五)加强宣传教育。要开展多种形式的主题宣传活动,倡导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垃圾源头减量和回收利用。要将生活垃圾处理知识纳入中小学教材和课外读物,引导全民树立“垃圾减量和垃圾管理从我做起、人人有责”的观念。新闻媒体要加强正面引导,大力宣传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其成效,全面客观报道有关信息,形成有利于推进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工作的舆论氛围。
各省(区、市)人民政府要在2011年8月底前将落实本意见情况报国务院,同时抄送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三篇: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
国家卫生计生委等5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
国卫家庭发〔2013〕4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计生委(人口计生委)、民政厅(局)、财政厅(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局)、住房城乡建设厅(建委、房地局、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人口计生委、卫生局、民政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建设局:
我国全面推行计划生育以来,广大群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自觉实行计划生育,为控制人口过快增长、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贡献。目前,一些家庭由于独生子女伤残(指被依法鉴定为三级以上伤残)死亡,在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遇到一些特殊困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指独生子女发生伤残或死亡、未再生育或收养子女的家庭)的扶助力度,取得了积极成效。为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现通知如下:
一、加大经济扶助力度
(一)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经济扶助标准。自2014年起,将女方年满49周岁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夫妻的特别扶助金标准分别提高到:城镇每人每月270元、340元,农村每人每月150元、170元,并建立动态增长机制。中央财政按照不同比例对东、中、西部地区予以补助。
二、做好养老保障工作
(二)对符合条件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规定给予参保缴费补贴。
(三)对60周岁及以上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特别是其中失能或部分失能的,要优先安排入住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
(四)有条件的地方可对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中的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的老年人发放护理补贴。
三、提高医疗保障水平
(五)要将符合条件的低收入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纳入城乡医疗救助范围,给予相应的医疗救助,并帮助其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六)对有再生育意愿的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参加生育保险或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要将其接受取环、输卵(精)管复通等计划生育手术及再生育服务的医疗费用按照规定纳入支付范围;免费向农村居民提供取环、输卵(精)管复通等计划生育手术服务,并给予住院分娩补助;对确需实施辅助生殖技术的,要做好咨询指导工作,并给予必要的帮助。
(七)鼓励和支持各级医疗机构开通“绿色通道”,建立社区医疗服务巡诊制度,为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提供便利的就医条件。
四、开展社会关怀活动
(八)充分发挥各类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群众自治组织,特别是志愿服务组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机构、基层计划生育协会和人口福利基金会等的积极作用,以精神慰藉和心理疏导为重点,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关怀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探索发挥保险机制的作用。
(九)对生活贫困、住房困难的城镇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申请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的,要优先给予安排;对农村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要按照有关规定优先纳入农村危房改造范围。
(十)对符合条件、有收养意愿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在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其收养子女。
(十一)要加大对残疾独生子女的帮扶力度,逐步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鼓励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人员按照规定给予相关政策扶持,优先安排医疗康复项目,优先适配基本型辅助器具。
(十二)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死亡的,可提供必要的丧葬服务补贴。
(十三)要建立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联系人制度,将失去民事行为能力的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成员纳入国家成年监护制度安排中,及时沟通情况,了解需求,提供必要的帮助。
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十四)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妥善解决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问题,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各地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要求,切实承担责任,加强组织领导,结合实际制订具体政策措施,进一步明确各有关部门职责,确保投入到位、工作到位、监督落实到位。
(十五)各地要落实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所需资金,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计划生育公益金或生育关怀基金,重点用于帮扶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
(十六)各地要加强舆论引导,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帮助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社会环境。
国家卫生计生委
民政部
财政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3年12月18日
第四篇:粤府办 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粤府办〔2004〕69号
━━━━━━━━━━━━━━━━━━━━━━━━━━━ 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现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 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78号)转发给你们。经省 人民政府同意,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请一并贯彻执行。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省是流动人口就业大省,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工作,对促进城乡经 济协调发展,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村城镇化进程,维护正常社会秩序,具有 十分重要意义。各级政府要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充分认识 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加强领导,精心组 织,周密部署,扎扎实实开展各项工作,探索多形式办学模式,不断改善办学环 境,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落到实处。
二、密切配合,齐心协力,共同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按照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 办学校为主的“两个为主”原则,由各级政府具体负责组织实施。各级教育、公 安、工商、劳动、物价、财政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建立及 时有效的工作沟通机制,共同把有关工作落到实处。
(一)公安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行政部门掌握6-15周岁流动儿童少年的 基本情况。根据《广东省流动人员管理条例》以及我省流动人口较多的情况,凡 是在我省居住半年以上、有固定住址、有固定工作和收入来源的流动人口,其6 -15周岁有学习能力的子女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流入我省的,应列入在流入地 接受义务教育范围。流动人员在同一市、县暂住5年以上,有合法就业或经营证 明、计划生育证明的,其子女入学与常住人口同等待遇。
(二)流入地财政部门要按本通知要求,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读 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 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对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借读费和择校费予以免收,并酌情减免家庭经济困难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有关费用。
(三)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加强服务指导。要把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 女的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范畴,统一规划,统一管理,促进民办学校均衡 发展,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要充分挖掘潜力,增加公办中小学的学位,保证进城 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能够进入公办中小学就读;要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选择 校舍安全、设备设施较完备的中小学,创办专门招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学 校;要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参照公办中小学的标准建立专门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子女学校;各级各类中小学具有承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职 责,不得拒收辖区内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入学。各地应与流出人口较多的省(市)政府协商,与流入地政府共同出资,委托流出地驻流入地的办事处与当地 教育行政部门创办流出地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校,招收流出地的适龄儿童 少年。
三、加强管理,确保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读上书、读好书。
(一)加强民办学校管理。各级政府要对专门招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 读的民办学校,加强管理指导和培训监督,提高办学质量和水平。各级教育行政 部门应制定不同的等级标准,实行分类指导,鼓励民办学校上等级,并向社会公 布有资质学校的名单,供家长选择;要加强对公办和民办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弟 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业务指导,并对其办学水平、教学质量进行定期督导评 估。对办学条件基本具备但还不够完善的学校,要尽量给予帮助扶持;对不具备 条件、不利于少年儿童学习和健康成长的学校,要坚决取缔,保证学校教学质量,确保流动人口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二)加强民办学校教师管理。选聘民办学校教师应报所在地县(区)教育 行政部门备案,教育行政部门要将民办学校教师纳入当地教师队伍进行统一管理,在职务评聘、评优评先、培养培训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一视同仁,并采取有效 措施,保障民办学校教师的合法权益。
(三)加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学籍管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可由 其父母(或监护人)持暂住证明、子女学习证书到暂住地区所属学区的学校联系,经学校同意后,再到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办理借读手续,建立临时学籍,并按照省 教育厅有关学籍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学生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转出,要到学校 办理有关手续。对在流入地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的,由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发给相 应的义务教育证书或证明,并可在流入地参加中考,按当地的招生政策进入高中 阶段学习。
(四)做好学生家长的宣传教育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共同做好进城务工就业 农民子女家长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让他们及时全面了解有关教育的政策及管理规 定,积极、主动地配合有关部门做好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各地可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具体实施意见并报省教育厅备 案。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四年七月六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
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
国办发〔2004〕7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教育部、中央编办、公安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进一 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转发给 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办公厅
二○○三年九月十七日
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
教育部 中央编办 公安部 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劳动保障部
(二○○三年九月十三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日益突 出。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国发〔200 3〕19号)精神,现就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有关问 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推动城市建设和发 展、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是各级政府的共同责任。各级政府要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认真扎实地做好这项工作。
二、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入地政府(以下简称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 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 教育行政部门和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建立完善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 务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使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受教育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程度达到当地水平。
三、流入地政府要制定有关行政规章,协调有关方面,切实做好进城务工就 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 育工作纳入当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工作范畴和重要工作内容,指导和督促中小学 认真做好接收就学和教育教学工作。公安部门要及时向教育行政部门提供进城务 工就业农民适龄子女的有关情况。发展改革部门要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 教育纳入城市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将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学校建设列入城 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财政部门要安排必要的保障经费。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接 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的数量,合理核定接收学校的教职工编制。劳动保障部
门要加大对《禁止使用童工规定》(国令第364号)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 力度,依法查处使用童工行为。价格主管部门要与教育行政部门等制订有关收费 标准并检查学校收费情况。城市人民政府的社区派出机构负责动员、组织、督促 本社区进城务工就业农民依法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对未按规定送子女接受义务 教育的父母或监护人进行批评教育,并责令其尽快送子女入学。
四、充分发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的接收主渠道作用。全日制公办中小学要充 分挖掘潜力,尽可能多地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要针对这部分学生的 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在评优奖励、入队入团、课外活 动等方面,学校要做到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与城市学生一视同仁。学校要加强 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学生家庭联系,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尽快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五、建立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经费筹措保障机制。流入地 政府财政部门要对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较多的学校给予补助。城市教育费 附加中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积极鼓励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款、捐物,资助家庭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子女就学。
六、采取措施,切实减轻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教育费用负担。流入地政府 要制订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收费标准,减免有关费用,做到收 费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要根据学生家长务工就业不稳定、住所不固定的特点,制订分期收取费用的办法。通过设立助学金、减免费用、免费提供教科书等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就学。对违规收费的学校,教育行政 部门等要及时予以查处。
七、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流出地政府(以下简称流出地政府)要积极配合流入 地政府做好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流出地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关制 度,做好各项服务工作,禁止在办理转学手续时向学生收取费用。建立并妥善管 理好外出学生的学籍档案。在进城务工就业农民比较集中的地区,流出地政府要 派出有关人员了解情况,配合流入地加强管理。外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返回原籍 就学,当地教育行政部门要指导并督促学校及时办理入学等有关手续,禁止收取 任何费用。
八、加强对以接收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所办学校的扶持和 管理。各地要将这类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畴,尽快制订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但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不得降低。要对这类学 校进行清理登记,符合标准的要及时予以审批;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到期仍达不到标准和要求的要予以取消,并妥善安排好在校学生的就学。要加强 对这类学校的督导工作,规范其办学行为,促进其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地方各级政府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要对这类学校给予关心和帮助,在办学场地、办学经费、师资培训、教育教学等方面予以支持和指导。对办学成绩显著的要予 以表彰。
九、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关心和支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 工作的良好氛围。地方各级政府要及时总结工作经验,改进工作方法,广泛动员 全社会关心支持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要将保障进城务工就业农 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作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各种宣传 媒体的作用,宣传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制定的方针政策、工作规划、办法措施和 实际工作中取得的成绩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