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19韩可胜 浦东新区新闻发言人
简历
韩可胜 浦东新区新闻发言人。浦东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政府文广局副局长。人民微博2011年全国网友投票影响力第一名。文学硕士,理学博士。作家。曾任教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浦东新区综合规划土地局、建设局、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管委会任职。
第二篇:韩可莉最美孝心少年
《最美孝心少年》观后感
今天老师给我们看了“最美孝心少年”的视频,使我深受感触。
尤其是那个13岁的少年吴林香,她有个生了病的妈妈,还有弟弟和老人,她就像一个顶梁柱,支撑着这个家继续走下去。她很不爱笑,但是她看过一本书,书里写笑容可以给人力量,所以她从来都没放声哭过,只是悄悄地哭泣。
有一天,她的妈妈病又发作了,吴林香赶紧跑过去,她的妈妈痛的厉害,吴林香就说:“你千万不能放弃,你一定要坚强。”吴林香又把她的妈妈扶回了房间,她流出了眼泪,又用她的手擦掉了眼泪。虽然她每天都细心照料着她的妈妈,可是她妈妈还是去世了。
看完吴林香的视频后,主持人就把她请了上来,主持人问吴林香:“你想看妈妈的照片吗?”吴林香说:“想看。”但是主持人又提意见了:“你不能哭,而且拿了奖杯后一定要把奖杯举得高高的。”吴林香看后快要哭出来了,但还是坚持着,然后吴林香的弟弟拿着沉甸甸的奖杯给了他的姐姐,吴林香拿上奖杯后照着主持人的吩咐把奖杯举得高高的。
他们的孝心使我深深的感动了。我觉得我们应该孝敬老师、孝敬老人、孝敬父母,让这份孝心永远地传承下去。
第三篇:(韩胜军)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管理干部公共管理核心内容培训文选供稿(090531)
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
数技经所科研处韩胜军
任何一个社会,创新都是其发展的基础。没有创新就会停滞不前,一个没有创新的社会是难以想象的,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习惯性地将创新理解为科学技术等方面,或者是理论和制度创新,是高层领导和专家学者关心的问题,这些理解都是没有问题的,但有时往往忽略了自身的因素。其实,我们中的每一个人在工作中都可以是创新的参与者,也许我们的工作十分平凡,也许我们的创新也不足以影响大局,但是只要有敢于创新的愿望,有敢于创新的行动,我们的工作就会因为不断的创新而逐渐得以提高,只有敢于迈出最初的一小步,才会有以后的一大步,才会有以后的不断进步,正所谓“不积硅步,何以致千里”。
创新,是指能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创造出有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新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的活动1。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已经由原来多属于经济范畴扩大到政治、科技、文化、军事和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人类要发展,就必须创新,社会要进步,更需要创新。在当今社会,没有人会低估创新的意义,但是要实现创新,不能只是有想法,还有付诸行动,行动是由人来实施,因而人的创新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创新能力包含着几个方面,首先要解放思想,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勇气,善于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同时还要注意工作中的系统性与科学性,掌握科学的创新方法和技能。对于新时期的公务员或者在公共机构工作的相关人员,面对科技日新月异、形势千变万化、工作动态多变、综合性不断增加,应当具备创新的思想和一定的创新能力,这样才能使自己在工作中不处于被动状态,并且不断进步。创新能力是人的知识技能智力及智慧的综合统一,并没有一个统一划齐的标准,影响创新能力的因素主要有:个人天赋、智力水平、知识储备、认知风格、人格特征、个体动机、所处环境等。从中可以看出,其中相当多的因素,与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有关系,因此,加强学习,特别是一些有针对性地学习,对于提高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能够有机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的最高研究机构工作,使我们自然而然得到了1 蔡芸 文金荣 编著:《创新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8页。
处在了一个创新的环境中的机会,因为我们的工作人员人数占多数的广大研究人员,就处在创新的第一线,他们的工作内容中重要的部分之一,就是要不断发现新的理论与方法、对新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深入的研究,并加以解释。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思想库”“智囊团”,中国社科院在中国改革改革开放的进程中起到的十分重要的作用。作为其中的一名普通工作人员,我们既要有为科研人员服好务,为共建良好研究氛围做出自己的贡献,又要注意自身的不断学习,培养和提高创新能力,以进一步提高为科研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首先,我们有着一个有利于提高创新能力的大环境,有利于建立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建立。从社会层面来讲,我们的经济社会正处于一种改革发展的时代,又好又快地发展,建设小康型和谐社会,是我们目前阶段的主要目标,这一使命本身就是一个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一种创新性的发展模式,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尽自己的最大力量。从我院的层面来讲,除了我院的研究不断取得进展外,在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领域无愧于“国家队”的称号,许多学科的研究和发展处于国内的前沿。我院还为所有的员工,特别是行政管理人员,提供了许多培训和进修的机会,主动促进工作人员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其中院人事教育局有关干部能力培训的系列讲座,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加之各所也有着不同的激励措施和方法。以上都促进了我们创新意识的培养和提高,而意识的培养和建立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只有有了正确的认识和方法,我们的能力才能尽快提高。
其次,我们要在工作中勇于实践,不断学习和完善,才能不断地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正如前文中所提到的,创新能力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与后天的学习和努力分不开的,我们在对创新有了正确认识的基础上,还要在工作中不断实践。特别是我们在基层中处在第一线的工作人员,更不能够只是拘泥于已有的习惯和程序,要加强学习,除了具备应有的基本理论素养,认真学习理会掌握国家的大政方针、基本政策,还要强化专业知识,不断更新,并了解工作中的交叉学科和边缘学科,同时还要熟练使用与办公相关的有关软硬件。更主要的是要有意识在工作中学习和使用一些常用的已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创新方法,如:头脑风暴法、组合法、联想与想象法等,以及一些创新思维技巧,如:发散思维、纵横思维、逻辑思维与辩证思维等。要不断地将一些创新的想法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即使有些时候或者场合的效果不太理想,只要没有涉及到原则性问题或影响到工作的正常进行,都要尽可能坚持下去,并且要注意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不能浅尝辄止,或者只是做表面文章。
再者,我们要充分利用“近水楼台”的优势。我们就工作在一个每天从事创新工作的群体当中,尽管工作的性质不尽相同,但是许多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基本
原理是可以为我们的工作,特别是我们的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宝贵的借鉴作用。比如我所承担的国家重点课题“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自1990年开始有关研究工作以来,已经连续18年为有关领导部门和全社会提供来自中国社科院的关于中国经济的预测和分析结果,多年来,院所领导和课题组成员不断创新,不仅在研究理论和方法上不断进行创新,同时还注意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追踪新的热点和问题,现在该课题的成果之一,每年秋季出版的《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简称中国经济蓝皮书,面对来自不同领域和层次的激烈竞争,该书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有关中国经济的权威性读本之一。身处在知识密集的机构,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中,沟通技巧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善于聆听、学会征求意见、学会处理分歧、与不同层次和不同部门的良好沟通等。还有就是与其他单位加强沟通,如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等说明的,有时由于自身观察角度和分析深度所限,一些自己难于想出解决办法的问题或事情,也许别的机构早已有了较好的解决办法或经验。
还有,就是从小事做起,从自身做起。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学习是分不开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我们往往应该从身边的一些不起眼的、习以为常的小事做起,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并且不断总结,坚定信心,假以时日,一定会有所进步,有所创新。同时,又要注重实效,这样既有利于工作的开展,也有利于获得领导和同事的理解和支持。
特别要注意的是,我们要时刻注意和把握学习和创新的关系,亦即所说的“在学习中创新,在创新中学习”,创新和学习之间有着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具备的创新的基本知识后,应当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所谓“学无止境”,不断学习才能给我们的创新奠定坚实的基础,创此能力的提高也将为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拓展提供必要的条件。进入21世纪,科学技术发展迅猛,尽管我国还处于工业化的进程当中,但是知识经济已经不同程度地深入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根据研究表明,农业经济条件下,人们从学校的得到的知识进本可以适用一生,在工业化社会,人们从学校教育的得到的知识半衰期为10-15年,而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将缩短为5-7年,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加快了知识更新的速度,如果不注意加强学习,将很快落伍于社会的发展,更遑论去创新了。作为一个著名研究机构中的工作人员,更应责无旁贷,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更新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将其有机的使用到工作中去,力求工作中有所创新。
加强学习,提高创新能力,是我们在当今社会每一个人都应该时时提醒自己的一项内容。如果能够适应这一要求,将对工作起到更加积极的推进作用。而具22蔡芸 文金荣 编著:《创新能力》,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2页。
体到我们来讲,创新能力就是为科研服务的能力的不断提高,进而为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做出更多的贡献。
第四篇:好老师也可胜过好妈妈
好老师也可胜过好妈妈
生了女儿以后,我阅读的书籍通通变成了育儿书,其中有一类书籍市场上很多,卖的也超好,就是各种“成功”妈妈写的育儿经验,我买了不少,从古代的到现代的,从国外的到中国的,真是恨不得通过阅读这些“秘籍”,我就能一夜“变身”为“完美”的母亲。但是,有趣的是,我的职业是教师,所以在阅读这些经验时,我常常用自己教育过的某个学生的经历作为参考:“哦,原来这个学生会这样,是小时候父母***方面没有做好啊,我的教育方法应该***可能最有效云云。”呵呵,看来读这些书真是工作家庭两不误呢。
其中有一本我向很多朋友推荐——尹建莉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自己读过之后,感觉真是受益良多,颇有启发。我觉得如果我们把里面的一些育儿方法运用到教育学生上,并且用好,那么好老师也是可以胜过好妈妈的,因为老师有一个天然的优势,就是一种团体中的权威感,对于大多人来讲,会不由自主的惧怕这种权威感。
作者在前言中引用了一句西方的谚语: “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是啊,哪个家长的教育意图不好呢?当良好的意图和后面令人失望的结果形成巨大反差时,许多家长都抱怨孩子本人,说孩子自己不争气,天生就是一块不可雕的朽木。这是显而易见的强词夺理。”真是说得太好了,我想起自己看的另外一本书《和儿子一起成长》中的一句话:“面对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仅有爱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爱的能力。”所以,除了极少数的孩子,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来讲,他们身上出现的问题可以只用一个原因概括:缺少真正的爱。很多班主任都有这样的感受,不仅要教学生,还要教他们的父母,为什么不呢?把这个爱的能力教授给我们的学生家长,收益的不还是我们的学生吗?
第一章里第一篇文章叫“打针有些疼”,“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这个话的意思就是说既不要去骗小孩,打针一点都不疼,也不能比小孩还害怕或者用打针去吓唬孩子。如果运用到工作中,我觉得就是尽量客观地对学生描述每一件事,比如学生最期待的一门课程——顶岗实习,作为老师既不要过分地夸大工作的困难性,使学生产生为难情绪,也不要带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随随便便地就把学生送到了工厂。我们应该首先向学生描述工作岗位的要求、特点,然后带领学生一起分析:作为合格的企业人,自己缺乏的具体是什么,如何在学校尽量地完善。这一篇还给我们一个启发,就是能客观对待事实的人才有公信力和说服力。我当班主任时,接手一个班之初,都喜欢讲这样一番话:我喜欢管学生,因为我要你们是这个学校最优秀的班级、我要你们这段时光是人生最好的时光之一;我讨厌管学生,因为你们不是囚犯、不是智障,你们有智慧,为什么还要我啰嗦?所以,说白了,我不喜欢追在你们后面,去讲你们父母讲了16年,你们老师讲了9年的,那些你们早就明白早就该做的道理,我希望你们在校的这几年,我只用为你们服务,为你们以最好的状态走上社会而努力。这本书里有篇文章题目是“不管”是最好的“管”,当时才看到标题,就有一种拿着“尚方宝剑”的感觉:看看,专家都这么说,看你们还批评我吗?“一个被管制太多的孩子,他会逐渐从权威家长手下的“听差”,变成自身坏习惯的“奴隶”;他的坏习惯正是束缚他的、让他痛苦的枉格。不是他心里不想摆脱,是他没有能力摆脱。”看到这段开篇的话语时,我恨不得与尹建莉隔空击掌了!想想我们有些学生为什么在校表现尚可,出去实习、工作马上让人大跌眼镜,就不难找到答案了。教育不能只关注纠正学生的“坏行为、坏习惯”,而要培养起他们辨别、克制和改正“坏行为、坏习惯”的能力。
这本书给我的启发还非常多,阅读的过程中真是时而发人深省、时而茅塞顿开、时而醍醐灌顶。用妈妈的视角看学生、用妈妈的态度对待学生、用妈妈的方法教育学生,也许,好老师就能胜过好妈妈呢。
第五篇:法学教学案例(韩玉胜教授)
韩玉胜教授教学案例
刑法案例分析
第一部分 刑事案例分析概述
一、刑事案例分析的方法
1、认真分析所要分析的案例的全部事实
2、从案例的各种事实中确认对构成犯罪具有决定意义的事实
3、以犯罪构成的理论为基础对案例进行分析
4、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
5、注意区分此罪与彼罪的界限
6、案例分析后的再思考
二、案例分析中应当注意防止的问题
1、防止以偏盖全
2、防止感情用事
3、防止匆忙定论
4、防止缺乏认真
第二部分 刑事案例选辑
一、傅盛萌放火案
【案情介绍】
被告人傅盛萌,男,40岁,工人。
傅盛萌欲与离异之妻宋某复婚,宋不同意,傅便产生放火烧毁房屋之念,以迫使宋无地方居住,达到复婚的目的。2002年8月20日21时许,傅盛萌携带汽油、火柴等作案工具窜至宋某租住的某厂职工宿舍楼507室外。翌日凌晨,傅将汽油由门下方缝隙倒入室内,用火柴点燃后逃离现场。宋某及其女傅某被烟窒息死亡。
【法律问题】
傅盛萌的行为构成什么犯罪?是(间接)故意杀人罪,还是放火罪?
【法理分析】
傅盛萌的行为构成放火罪。
从主观上看,傅盛萌有放火的故意,即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引起火灾,而希望火灾的发生,积极追求房屋的烧毁,同时对宋某及其女傅某的残废也存在放任的心态。客观上,傅盛萌实施了放火行为,并引起火灾。但认定傅盛萌的行为构成放火罪的关键并不在于其实施了放火行为,也不在于其主观动机,而在于傅的放火行为危及了公共安全,即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和重大公私财产安全。宋某租住的是某厂职工宿舍,居住在职此的并非只有宋某。虽然傅盛萌其本意只是要烧毁宋所租的宿舍,虽然火灾实际导致的宋、傅二被害人死亡在傅盛萌的预计之内,但火灾发生后危及的是整栋宿舍楼的安全,傅盛萌对可能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既不能完全预见,也不能有效控制,即使未造成火灾的进一步蔓延,也不影响其放火罪的成立。火灾造成宋某及其女傅某之死,属放火罪的加重情节。综上,傅盛萌构成放火罪而非(间接)故意杀人罪。
二、卢毅伟、吕杰荣破坏交通工具案
【案情介绍】
被告人卢毅伟,男,42岁,某公司职工。
被告人吕杰荣,男,40岁,某厂工人。
卢毅伟与本公司汽车驾驶员苟某素有矛盾,为报复苟某,卢毅伟伺机破坏苟某驾驶的汽车。1999年10月16日,卢毅伟得知苟某“明天出车”;当晚8时许,卢毅伟约吕杰荣携带白砂糖到其家,然后将自己的“破坏计划”告诉吕杰荣,并希望吕与其“合作”。吕杰荣表示同意。当夜10时许,二被告人来到卢毅伟所在公司,由卢毅伟将停放在公司院内的“长江”牌厢式货车(苟某驾驶)的发动机盖打开,吕杰荣随后把白砂糖倒入发动机气门弹簧内。二被告人又各拌断一根雨剧器,接着卢毅伟弯腰找刹车油管,并向吕杰荣索取钢丝钳,吕从车中工具箱内取出钢丝钳递给卢,卢毅伟剪断刹车油管后二被告人逃离现场。次日,苟某在出车前检查时发现汽车已遭破坏,幸免遇险。后经技术鉴定,该车制动系统完全失效。
【法律问题】
对本案的认定存在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卢、吕二人明知苟某第二天要出车,故意破坏其驾驶的汽车,是蓄意加害,但被苟某及时发现,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另一种意见认为,卢、吕二人破坏使用中的汽车,已危及公共安全,二被告人的行为构成破坏交通工具罪,哪一意见正确?
【法理分析】
第二种意见是正确的。
卢毅伟、吕杰荣二被告人为泄私愤不计后果,故意破坏苟某第二将要驾驶的“长江”厢式货车,造成该车行车制动系统失效,虽未造成严重后果,但已对交通运输安全造成现实危险,符合破坏交通工具罪的构成要件。从犯罪对象来看,卢、吕二被告人破坏的“长江”厢式货车用于货物运输,属现代化大型交通工具,机动性强,价值高,速度快;而且该车处运营间歇期间,属于“正在使用中”,如果破坏情况不被及时发现,该货车第二日将继续运营,一旦因遭破坏发生倾覆、毁损,就可能危害到不特定多人生命、健康或重大公私财产安全。从破坏程度来看,卢、吕二被告人向汽车发动机内倒白砂糖,剪断杀车油管,已使该“长江”车制动系统失效,这种破坏已不是表面的损坏,而是达到了足以使该车发生倾覆或毁坏危险的程度,即足以危及交通运输安全的程度。因而,虽然卢、吕二被告人的行为主要针对苟某,但其行为所危害的客体已不只是苟某一人的生命、健康,而是公共交通运输安全。从主观上看,卢、吕二被告人明知破坏该“长江”汽车的发动机或刹车油管,可能使该车在次日的运输中发生交通事故,但为了达到报复苟某的目的,其主观上采取放任的态度,属间接故意;这种间接故意针对的是危害交通运输安全的后果而言的,二被告报人复苟某的意图仅是犯罪动机,不能因此认定其犯罪的故意仅限于追求苟某的伤亡,更不能以此认定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虽然苟某及时发现汽车被破坏,没有实际发生严重后果,但破坏交通工具罪属“危险犯”,因而不影响二被告人犯罪的成立;二被告人的行为已经使汽车面临发生倾覆、毁坏的现实危险,犯罪已达既遂状态。综上,卢毅伟、吕杰荣的行为构成刑法第116条规定的破坏交通工具罪。
三、中美盈五金矿产有限公司、凌美进出口有限公司走私普通货物、物品案
【案情介绍】
中美盈五金矿产有限公司是1996年7月5日开业的内贸有限责任公司,法定代表人为于某。为了利用国家来料加工的优惠政策,“中美盈”在澳大利亚先后注册成立了两个全资子公司SEAM有限责任公司和CB有限责任公司,每个公司的注册费仅2澳元。这两个公司的负责人分别为于某及其妻子陈某。两个公司在“中美盈”的授意下,寻机与境内外贸公司签订虚假的铁矿砂来料加工合同,逃避经贸部门和海关的监管。1997年1月27日,“中美盈”与澳大利亚的某铁矿砂公司签订了进口120万吨铁矿砂的一般贸易合同。为了使一般贸易合同项下的铁矿砂能够免税进口,1997年9月29日,“中美盈”的法定代表人于某找到凌美进出口有限公司,商定由“凌美”与SEAM签订134529吨铁矿砂来料加工合同,“凌美”再根据“中美盈”的指示,与梅山冶金公司签订委托加工合同。“凌美”持来料加工合同领到了某市经贸委的批准文件,又凭来料加工合同、委托加工合同和市经贸委的批文到海关领到了来料加工登记手册。1998年1月,根据“中美盈”的指示,“凌美”将加工好的生铁共1万吨出售给某市保税区恰瑞得公司。海关在对134529吨铁矿砂来料加工的核查中发现“凌美”私自在境内销售来料加工铁矿砂的制成品。后经进一步调查后发现,恰瑞得公司已付货款490万元,并且已有5000吨生铁从“梅山”启运。在随后展开的调查中,调查人员发现“中美盈”在1996年至1997年间采取同样的手段走私铁矿砂30万吨,偷逃税款2000余万元。
【法律问题】
“中美盈”与“凌美”两公司的行为构成何罪?
【法理分析】
“中美盈”与“凌美”两公司的行为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两公司的行为实际上属于刑法第154条第(一)项规定的“未经海关许可并且未补缴应缴税额,擅自将批准进口的来料加工、来件装配、补偿贸易的原材料、零件、制成品、设备等保税货物,在境内销售牟利的”情况。“来料加工”是指由外商从境外提供原料,委托中国企业在中国境内进行加工,再由外商将制成品出口销售。境内的加工企业只负责承揽加工并收取加工费。由于来料加工的原材料和零件等在加工完成之后要出口,其制成品最终不会在境内销售,为了鼓励境内企业赚取加工费,降低加工企业成本,经海关批准,来料加工的原材料可以在未办理纳税手续的情况下进境。这就形成了“保税货物”。来料加工的原材料、零件和制成品等保税货物一般不能直接在国内销售;如果必须在国内销售的,要经海关许可并补缴应缴税额。根据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走私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7条的规定,保税货物具体是指“经海关批准,未办理纳税手续进境,在境内储存、加工、装配后应予复运出境的货物。保税货物包括通过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方式进口的货物,以及在保税仓库、保税工厂、保税区或者免税商店内储存、加工、寄售的货物。”由于保税货物可以在不缴纳关税和其他进口环节由海关代征的税款进境,行为人就可以利用这项制度,将本应复运出口的货物(如来料加工后的制成品)私自在境内销售牟利,从而偷逃税款。这就是第154条第(一)项所规定的走私。
本案中,“中美盈”为利用来料加工的原材料是保税货物,进境时可以不缴税款的优点,在澳大利亚设立全资子公司冒充外商,串通“凌美”签订虚假来料加工合同,将进口的铁矿砂谎称是来料加工的原材料申报成为保税货物,在境内加工成生铁后私自在境内销售,偷逃税款。两公司实际上是以“来料加工”之名,行“进口”之实,达到偷逃税款的目的,其行为构成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
在处理本案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行为人偷逃的税款不仅包括关税,还包括海关在进口环节代征的其他税款,如海关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等,在计算偷税数额的时候要行为人偷逃的关税和海关所代征的所有税种的应纳税额计算进去。(2)要审慎处理利用加工贸易偷税款的罪与非罪。行为人有时出于委托方违约等商业风险或是赚取更高额利润等原因,可能会将加工贸易的原材料、制成品等货物在境内销售。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先在境内销售,后到海关补办手续,补缴税款的情况;也可能由于财务制度的原因,其补缴税款的时间晚于法定时间,在海关人员检查时其还没有补缴。这些情况属于行政违法行为,不能一概认定为构成犯罪。但是,对于擅自销售保税货物后长时间不补缴税款;伪造出口合同,伪造假报关单核销应纳税款;向海关人员行贿、许以好处以逃避审核等手段偷逃税款等行为,可以认定为构成犯罪。
四、李某故意杀人案
【案情介绍】
被告人李某,27岁,汉族,原系某保险公司驾驶员。
2000年6月17日晚,某县公安局组织部分干警及联防队员沿县内交通干道陈海公路设置若干关卡检查过往车辆。18日零时50分许,被告人李某驾驶牌号为A-2132的桑塔纳轿车沿陈海公路自东向西高速驶向高石桥路段。站在该路段机动车道的值勤民警示意李某停车接受检查,李某为急于赶路没有停车,以每小时100公里左右的速度继续向前行驶。由于二位民警躲闪,未造成人员伤亡。此后,李某又以同样的速度继续闯过大同路、侯家镇两个关卡,继续向西行驶。在建设路口执行公务的公安干警得知此情况后,即用摩托车、长凳、椅子等物设置路障准备拦截李的车辆,执行公务的人员分别站在路障之间的空挡处。其中,民警吕某站在该路段北侧非机动车道接近人行道处。值勤民警让一辆接受检查的出租车驾驶员打开车前大灯,照亮设置的路障和站在路障中间的执行公务人员。李某驶近并看到这一情况后,驾车冲向路障,仍拒不接受公安人员的停车指令,致使汽车撞到吕某并将吕铲上车盖,汽车左侧挡风玻璃被撞碎。李某撞人后先踩一脚急刹车,但未停车救人,反而立即加速逃离现场。吕某被撞翻滚过车顶坠落于距撞击点20米处,致颅脑损伤抢救无效死亡。李某驾车至新村乡界河码头时,被公安人员抓获。【法律问题】
某市人民检察院以被告人李某犯故意杀人罪提起公诉。该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认为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李某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凿,但指控的罪名不当,认定被告人李某的行为构成以驾车冲撞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一审宣判后,被告人李某以没有驾车撞人及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驾车撞死民警是过失所致,其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为由上诉于高级人民法院。
高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一审判决认定的犯罪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审判程序合法,但对李某的定罪不当。李某为逃避公安机关车辆检查,驾车继续高速冲闯公安机关设置的数处关卡,在建设路口驾车冲向执行公务的公安人员,置他人生命于不顾,将公安人员吕某冲撞翻过车顶,仍继续高速驾车强行闯过关卡,致使吕被撞击坠地后造成颅脑损伤死亡。对这种结果的发生,李某持放任态度,其行为已构成故意杀人罪,依法应予严惩,判决上诉人(原审被告人)李某犯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总结起来,对于本案的处理意见分别是:第一种意见认为应定以驾车冲闯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第二种意见认为应定交通肇事罪,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定故意杀人罪。三种意见中那种意见是正确的? 【法理分析】
准确的判定本案,首先应明确以驾车冲闯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与故意杀人罪的区别。应当说,故意杀人罪与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犯罪客体和对象不同。故意杀人罪侵犯的是特定人员的生命权利,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侵犯的是不特定多数人的生命、健康或公私财产的安全。此外,故意杀人罪侵犯的是特定人的生命权,具有相当直接和明确的目标指向性;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所侵犯的对象是不特定的多人,其侵犯的目标并不具有明确性和固定性,相反却具有模糊性和发散性。其二,犯罪的主观故意类型不同。故意杀人罪在主观上具有确定的故意,只具有追求或放任特定人的死亡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而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在主观上却属于概括的故意,其追求或放任的危害结果并局限于特定个人,也即对发生危害结果的客体的个数,以及哪个客体发生危害结果,行为人都不确定。其三,犯罪的客观手段和危害结果不同。从客观手段上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的手段往往相当恶劣,足以危及到公共利益和安全,而故意杀人罪的手段则复杂多样不一而足,但无论如何,这些手段客观上都不足以危害公共安全和利益,而只会造成特定人的死亡结果。从危害结果上看,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造成了客观上的不特定多数人的人身、财产的现实损害或危险,而故意杀人罪则仅仅造成了特定人的死亡结果或威胁。
根据以上三个方面的区别,我们可以对这一案件形成正确的判断。综观本案,李某驾车冲撞执行公务的人员,针对的对象是特定的个人,并非不特定的多数人。李某明知建设路口机动车道设有路障及站在路障中间的许多执行公务人员在拦截自己,却没有直接冲向机动车道的路障,而是转向北侧非机动车道,这说明他不希望也未放任发生危害多数人人身安全的后果。可见,李某主观上不具有危害公共安全的故意,故不应以驾车冲撞的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但李某明知民警吕某站在北侧非机动车道拦截自己,如果继续驾车冲闯可能会造成吕某伤亡的危害结果,仍为逃避检查,拒不停车,放任可能发生的后果,强行向吕军所站的位置冲闯,致吕被撞击后死亡。对这种结果的发生,李某持放任态度。李某的行为主观上具有间接杀人的故意,客观上造成了吕军死亡的结果,符合间接故意杀人罪的构成,故应对其以故意杀人罪定罪。
其次,李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即行为人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因而发生重大事故,致人重伤、死亡或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伤的行为。而本案中,被告人李某明明看到民警吕某及设置的路障,明知继续驾车冲闯可能造成吕某的伤亡结果,却放任驾车冲闯以致吕某被撞死亡,未采取任何措施阻止可能造成吕军死亡后果发生的措施,其行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特征。因此,第三种意见认为应定被告人李某故意杀人罪是正确的。
五、陈某、梁某盗窃案
【案情介绍】
被告人陈某,男,26岁,某市西城区大红便民超市保安。
被告人梁某,男,21岁,某市西城区大红便民超市仓库保管员。被告人陈某在工作中接触闲杂人员,思想发生变化,经常进出舞厅、饭店,进而发展到嫖娼;由于经济开支大,陈感到手里的钱不够用,便产生了偷盗超市的物品、变卖生财的想法。经过长期观察,陈某发现首先要有仓库钥匙,便设法与超市的仓库保管员梁某搞好关系。一次陈某请梁某吃饭,遂把盗窃超市仓库的想法和一套完整的偷盗方案说了出来,请梁某提供钥匙并一同进入超市行窃,陈某承诺财物到手变卖后,分给梁某三成,梁当即表示同意。2001年6月15日晚,两人按约定来到超市后门,梁某将事先配好的仓库钥匙交给陈某,但梁某害怕事后被发现,不敢同陈某一起进入仓库。梁某犹豫许久,在陈某面前装作肚子痛并对陈说:“我今天身体不舒服,不能一块进去,你搞来的钱我不要了。”陈某得到钥匙大喜,觉得自己单独行动更加方便,当即表示同意。当晚,陈某一人用梁某提供的钥匙打开仓库门,盗得:手机十部,价值人民币20000元;神州行充值卡500张,价值人民币50000元。次日,陈某怕走漏风声,立刻将所盗财物转手,并将其中的人民币20000元用信封包好交给梁某,梁某不收。
【法律问题】
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是什么?被告人梁某与陈某是否构成盗窃罪的共犯?被告人梁某是否构成盗窃罪的犯罪中止?
【法理分析】
成立共同犯罪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应先从共同犯罪的主体要件上看,所谓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行为人必须是已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根据我国刑法关于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已满16周岁的人属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因此,已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可以成为任何犯罪的共同犯罪主体。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八种犯罪负刑事责任。因此,这一年龄阶段的人只能成为这些犯罪的共同犯罪主体。例如:15岁的某甲与已满16岁的某乙共同盗窃他人数额较大的财物,只能追究某乙单独犯罪的刑事责任,甲与乙并不构成盗窃罪的共犯。就本案来看,被告人梁某与陈某均达到了刑事责任年龄并且满足了刑事责任能力。从共同犯罪的主观条件看,《刑法》第25条第1款明确规定,共同犯罪必须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因此,共同故意是共同犯罪在主观上的必备要件。“共同”的故意并不能简单地视为行为人仅有“相同”的故意,关键还在于各共同犯罪人之间有意思联络,或称“合意”。关于共同犯罪的故意形式,即共同犯罪中的意志,可以表现为各行为人都有犯罪的直接故意,也可以表现为都有犯罪的间接故意,还可以表现为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的结合,也就是说可以是有的犯罪人持希望的态度,有的则持放任态度。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是指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行为。“共同行为”不仅指各共犯都实施了同一犯罪行为,而且各共犯人的行为在共同故意的支配下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形成一个整体。“共同行为”意味着各共犯人的行为都是共同犯罪行为这一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发生了危害结果的情况下,各共犯人的行为作为一个整体与危害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因此,共同犯罪行为不是单独犯罪行为的简单相加,而是二人以上的犯罪行为在共同犯罪故意基础上的有机结合。有一种复杂的共同犯罪,即各共同犯罪人之间存在分工的共同犯罪。主要表现形式有:一是不同的共同犯罪人分别实施教唆行为和实行行为;二是不同的共同犯罪人分别实施帮助行为和实行行为。其中,实行犯直接实施具体犯罪构成要件的行为,直接造成危害结果;帮助犯为犯罪的实行、完成和保持犯罪后的不法状态,提供物质和精神上的帮助。根据刑法第27条第1款的规定,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是从犯。从犯包括两种人:一是在共同犯罪中其次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即对共同犯罪的形成与共同犯罪的实施、完成起次于主犯作用的犯罪分子;二是在共同犯罪中起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即为共同犯罪提供有利条件的犯罪分子,通常指帮助犯,从犯是相对主犯而言的。
结合案件来看,被告人梁某与陈某显然构成共同犯罪,因为,尽管梁某没有与陈某一同进入仓库实行盗窃的行为,但对陈某行窃提供了进入仓库钥匙的帮助,这样的帮助使得陈某得以顺利的进入仓库行窃,它是行窃过程的一部分,在共同行窃中起到了辅助作用,是典型的帮助犯,因此,梁某和陈某是共同犯罪。至于梁某没有参与分赃款,这并不影响共同犯罪的成立,但可以在量刑情节上加以区别。
被告人梁某是否构成盗窃罪的犯罪中止呢?根据我国《刑法》第24条第1款规定:“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是犯罪中止。”根据这一规定并结合有关理论,所谓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停止犯罪或者自动有效的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在共同犯罪中,除本人自动放弃犯罪外,还必须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的继续进行或者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才能成立犯罪中止,予以减轻或者免予处罚。否则,就不成立犯罪中止。更具体的说,在共同犯罪中,判断共犯中止有效性的标准是,中止者必须使自己的行为与整体的共同犯罪行为解体,即主观上切断与其他共犯之间的共同故意联系,客观上抵消自己先前行为对共同行为所起的合力作用,使之消除对犯罪形成既遂的原因力。如果本人已尽了最大努力,未能阻止犯罪或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仍不能成立犯罪中止,但可以适当从轻处理。
本案中,被告人梁某与陈某共同故意盗窃超市仓库,梁某由于心理恐惧,找借口停止了自己的盗窃行为,主观上切断与陈某之间的共同故意联系,但是,客观上并没有抵消自己先前提供钥匙的帮助行为,并没有消除对盗窃行为形成既遂的原因力,梁某提供钥匙对共同行为仍然起的合力作用,因此,被告人梁某不构成盗窃罪的犯罪中止。
六、周某、董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案
【案情介绍】
被告人周某,女,46岁,工人。
被告人董某,男,40岁,干部。
2000年10月,周某来到担任动迁员的董某办公室,询问其母亲住所地相关动迁事宜及在动迁过程中如何能多得到补偿。董表示可以为周某办理假离婚,将周及其女儿作为“引进人口”列入其母亲住所地动迁时应安置的人数范围内,从而多得到房屋拆迁安置款。双方约定事成后,周给董1万元的好处费。次日,周某将她与女儿的的户口簿、房卡本、身份证等相关证件交给董。数日后,董将伪造的法院离婚调解书及复印件交给周某,周某用它们共骗取房屋拆迁安置款87000元。
【法律问题】
周某及董某的行为应如何定罪量刑? 【法理分析】
首先,本案中, 被告人周某及董某的行为已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是指非法制造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所谓公文,一般是指国家机关制作的,用以联系事务、指导工作、处理问题的书面文件,如命令、指示、决定、通知、函电等。因而,从这一特点来看,本案中被告人伪造的法院离婚调解书亦属于公文的范围。伪造,是指无权制作者制作假的公文、证件或印章,既包括根本不存在某一公文、证件或印章而非法制作出一种假的公文、证件和印章,又包括在存在某一公文、证件或印章的情况下而模仿其特征而复印、伪造另一假的公文、证件或印章。既包括非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伪造或制作,又包括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未经批准而擅自制造。另外,模仿有权签发公文、证件的负责人的手迹签发公文、证件的,亦应以伪造论处。本案中,两名被告人均不是法院工作人员,都没有依法制作民事调解书的权力,二人非法制作法院离婚调解书的行为已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罪。
其次,二人的行为也符合诈骗罪的构成特征。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本案中,伪造国家机关公文并不是两名被告人的最终目的,他们的最终目的是骗取房屋拆迁安置款,至于其骗取的数额,应当用实得的安置款87000元减去其应得的安置款的数额,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只要此差额在“2000元至4000元”以上,就应当以诈骗罪定罪量刑。
第三,被告人周某及董某所实施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实质上是其诈骗行为的手段行为。构成诈骗罪,必须有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行为,所谓虚构事实,是指捏造不存在的事实,骗取他人的信任,从而使其自愿地交出财物。本案中,实际上并不存在周某离婚的事实,事实上是周某为了将自己及女儿的户口落到母亲家好骗取更多的拆迁安置款而捏造了这一事实,而为了让负责拆迁补偿的人员信以为真,相信她确实已经离婚,周某托董某伪造了假的法院离婚调解书,因而,本案中的“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的行为与捏造离婚事实进行诈骗的行为之间有一种手段与目的牵连关系,因而,对于两名被告人,应当按照牵连犯的原则,从一重罪从重处罚。
此外,本案中周某及董某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行为。共同犯罪,是指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本案中周某及董某事前经过密谋,共同实施了通过伪造法院离婚调解书,捏造离婚事实,从而骗取房屋拆迁安置款的行为,二者主观上都认识到了自己是在与对方共同实施诈骗及伪造国家机关公文的犯罪行为,因而,二者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