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中原建设之风 探索相台农业发展之路
依中原建设之风 探相台农业发展之路
中原经济区的提出与《指导意见》的出台,为我们相台如何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明确了发展任务。
我们相台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办经济结构复杂、人员分配不均给发展带来了不小的困难。要做到保耕地、促发展、涨经济、重民生,我们就要在工作中牢牢把握“四个重在”,即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结合我办农业实际,依自身工作做如下报告:
一、加强土地流转工作持续进行
土地流转形式以流转、承包、转让为主。
土地流转面积大幅增加,有利于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土地流转,集约化经营有力的促进高校农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可以直接增加农民收入。农民既可获得可观的租金,又可解放自身劳动力。投入到其他行业务工,既能增加自身收入,也可带动其他产业发展。通过土地流转提高耕地的利用率,土地流转使得农民土地小块变大块,田埂变耕地,大大增加了农民耕地面积,为实现机械化耕种提供必要条件,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加强土地流转措施和做法:一是解放思想,消除认识误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要得益于解放思想
和认识误区的消除。根据我办实际情况,具体要从解决农户的思想认识问题入手,大力宣传国家关于土地承包、流转的政策,宣传土地流转的典型经验,树立榜样效应,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各村土地流转;二是要创新方式,促进流转。依托合作社,龙头企业和乡村,因地制宜,因乡村施策,按照“政府支持,合作社,企业牵头,村委会负责”的原则,规范土地流转。并以办事处、村、企业、合作社为谋,为农户牵线搭桥,促进高效农业连片成片发展,形成规模效益;三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流转既涉及农村经济的发展,又涉及农村稳定,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从实际出发,切忌一哄而上。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在实施有组织,大范围的流转时,充分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状况。只有在农民人均收入相对较高,非农产业比重较高,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较低,一般农户已缺乏种田积性的情况下,土地才进行较大范围的流转。
二、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合作经营组织,提升区域性竞争力 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组织。现多见三种形式:一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租用土地,即农村合作组织+农户+基地+银行信用社;二是企业租用土地,即龙头公司+农户+基地+银行、信用社;三是能人(或家庭劳力多)租用农户承包地扩大生产。
让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公司等主体来选择合适的经营组织模式。让他们自主、自愿选择适当的形式,就是把农户和市场直
接联系起来,使农民真正成为市场主体。为保障农民生产提供有利条件,改善农民生活提供基础。
我们要从三方面加强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建设。
第一,加大政府对土地流转的引导、服务和监督,强化土地流转的外部环境建设。
第二,培育土地市场化流转机制,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整体扶持发展壮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的信贷依附与承载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及企业,促进其规模经营。
三、兴建机井、水渠等水利灌溉设施,形成制度化、网络化管理
水利设施的兴建直接关乎粮食是否能丰收。如何使用和管理水利设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只有保证农民种上田,有水用,能丰收,才能保证我们其他事业的顺利开展。对现有的水利设施,要登记造册、了解情况,形成一个有据可查、有俱可用的水利设施管理制度。要对乡、村两级组织建立管理人员,形成基本的网络化管理模式。
四、保障惠农、支农政策的贯彻执行,促进农民生活条件改善。
惠农、支农政策是关乎农民群众最直接的得利政策,我们要做到四点要确保政策的贯彻执行。
(一)明确领导工作责任。成立减轻农民负担领导小组,对
支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实行“谁主管、谁负责”的责任制。
(二)加大工作宣传力度。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宣传支农惠农政策,让广大群众详细了解和掌握各项惠农政策的基本原则、要求和补助资金的申领程序,使其按要求和规定申领惠农资金。
(三)认真落实部门责任制。做好资金的审核和拨付工作,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资金落实到位。在资金发放上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和办法,减少环节和繁杂的手续,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确保资金及时兑现落实到农民手中。
(四)完善资金发放程序。加强财务管理,不断完善内部机制,建立健全支农惠农资金发放管理制度,并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我们相台农业基础薄,机械化程度低。在未来的发展之路上,更多要依靠上级政府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随着中原经济区的建设不断扩大,必定会为我们相台农业谱写一美好的蓝图。
第二篇: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之路
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之路
宋洪远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初具规模,基本形成了由国家公益性农技推广、企业营利性农技推广和专业合作组织非营利性农技推广构成的多元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初步建立起了由中央—省—县—乡镇四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基本形成了产品认证为重点、体系认证为补充的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不能完全适应加快改造传统农业、建设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
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首先,公共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不强,尚不能成为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依托力量。随着新一轮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的推进,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虽有所加强,但基层农技推广管理体制依然不顺、队伍素质依然不高、设施条件依然落后、服务能力依然不强:部分地区县乡两级动物疫病防控机构不健全,难以及时发现、报告和有效控制重大动物疫情暴发和传播;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尚未形成,省级以下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和公共质检机构不足,对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缺乏有效检测监管。
其次,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难以发挥基础性作用。随着农业税的全面取消和乡镇综合改革的推进,部分地区村集体经济组织有名无实,长期处于瘫痪状态。近年来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经济组织虽然发展势头很好,但是农民参与率仍较低,部分合作经济组织自身发展困难,对农户带动能力不足。
第三,龙头企业等营利性机构与农户缺乏长期稳定的利益链接,不能真正发挥骨干性作用。一些龙头企业在与农民签订的购销合同中,不少是“霸王条款”,农民只有义务,没有权利或者权利很弱;有的不履行合同,与农民签订“订单”
时好话说尽,但到了收获时,市场行情不好,就单方面撕毁合同,让农民承担损失。
第四,专业服务公司、农村经纪人等其他社会力量难以发挥有效作用。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农业领域内的专业服务公司实力较弱、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经纪人队伍规模小、组织松散、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手段落后,一些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与农业生产需要严重脱节,不注重技术推广。
2.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分工不明、定位不清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部门、合作经济组织和营利性服务组织之间的角色经常串位。原本应由农业技术部门承担的职责却往往推给乡村集体,比如农业科技推广、良种供应、植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等;可由营利性组织或合作经济组织承担的职能,政府农业技术部门却常常插手,比如种植品种选择、农产品经营运输等。在一些财政开支较困难的乡镇,原本属于政府所有的社会化服务组织被承包或转包给个人,而且不加监督管理。
3.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供需矛盾突出
随着农业经营商品化、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农民对农业服务的需求已经逐渐由单纯的生产环节服务向资金、技术、信息、加工、运输、销售、管理等综合性服务扩展,但是现有的服务主体在产前、产中提供的服务较多而产后服务较为薄弱。同时,由于服务收益较低、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基础设施条件比较差、技术服务手段相对简陋等多种原因,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相对滞后,特别是在公益性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无法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4.农业社会化服务市场监管力度不够
一些社会化服务组织,在经营过程中违法乱纪,有的故意压价或者恶意提高自己的效益,侵害和剥夺农民的利益;有的坑蒙拐骗,弄虚作假,出售假化肥、假农药、假种子;有些个体组织,长期不办工商登记,一旦发生违约事件难以追
究其责任;一些官方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甚至以种种服务的名义,向农民强收各种名目的服务费,而收了费又不提供相应的服务,农民往往有苦难言。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对策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和经营性服务相结合、专项服务和综合服务相协调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应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在改革方面,对于公益性农业社会化服务机构,主要是进行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活力;对于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主要是降低进入门槛,加强监督管理。在发展方面,对于政府而言,主要是要加大政府财政支持力度。一方面,各级财政要逐步加大对公共农业服务的财政投入,让农民能够得到农业科技、信息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从政策扶持、投入保障、法制建设等方面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1.普遍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
加强能力建设。明确各级政府在支持公共农技推广方面的职责,统筹安排各项资金,积极吸纳社会资本,建立农技推广经费保障机制。同时,中央应设立重大农业技术推广项目,加强乡镇和村级防疫员队伍建设,健全村级防疫网络。逐步建立包括农业环境检测、生产过程监控在内的体系健全、功能完善,具有较强监测能力的农畜产品质量监督监测网络。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形成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认证为主体,以有机食品及农业投入品认证为补充的认证体系和工作格局。
创新管理体制。按照强化公益性、放活营利性、引导非营利性的原则,加快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要在加强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加快改革公益性农业
推广机构,形成对区域性农业主导产业发展的公共科技支撑体系和对农业科技创新的区域支撑平台。
提高人员素质。制定相关政策,以优厚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公共服务工作;同时加大对现有基层工作人员的技术培训力度,将技术培训经费列入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预算。
2.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积极探索建立以农机股份合作公司、农机合作社等专业服务组织为龙头,农机大户为主体,农机户为基础,农机中介组织为纽带的农机中介服务体系,逐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手段,集示范、推广、服务为一体的新型多元化农机服务机制。
健全农资销售服务体系,鼓励农资流通企业将农资销售与服务紧密结合起来,开展配送、加工、采购、技术及农机具租赁等多样化服务,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化服务。建立有效的农资价格调控机制,科学把握农资市场价格干预的时机、力度、形式、方法和手段,保护广大农业生产者的利益。建立和健全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机制,加强对农资生产、经营、使用行为和农资市场秩序的监督,严厉打击制售假冒劣质农资产品等坑农害农行为,确保农民用上质量优良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
建立农产品市场营销网络,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营销主体,构建集约化、系统化、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农产品营销平台。
3.加强服务条件设施建设。
增加条件设施建设方面的经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和村级站点的办公场所建设,改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的条件和工作手段,购置必要的交通、通讯和信息工具,配备必需的专用仪器设备。
4.加强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完善农村人才的引进和开发利用机制,改善人才的开发利用环境,通过完善激励措施吸引更多的人才参与农业社会化服务。要面向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的需求,把鼓励企业家阶层成长、培育鼓励企业家创新创业环境和服务平台,作为农业社会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
*本文为农业部经管司委托课题《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的研究成果。课题主持人:宋洪远,课题组成员:张红奎、方华、吴仲斌。(作者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第11期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三篇:新乡市探索品牌农业发展之路(共)
新乡市探索品牌农业发展之路
【大 中 小】来源: 时间:2009-02-17 14:35:53 浏览21人次
——我市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做好当前工作系列报道之五
作为国家商品粮基地和全国优质小麦基地市,我市在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近年来狠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化建设,着力培育打造品牌农产品,品牌农业发展有了很好的开端。
品牌有效益
在专卖店购买一双品牌皮鞋可能要花掉你几个月的薪水,但平价超市里一双鞋子的价钱或许用不了我们半个月的工资。这就是品牌的效应,看似无形的资产,却能创造出不菲的价值。农业领域同样如此。2002年,我市小麦出口新西兰、印尼,实现我国食用小麦出口零的突破,而在此前,我国出口小麦是作为饲料使用的。上世纪90年代末,新乡大力发展优质小麦,旨在调整粮食结构,提高农民收入,在这一粮食优质化过程中,金粒麦业公司2000年率先在全国注册了第一个小麦原粮商标。正是我市全国优质小麦种植基地和 “金粒”小麦的突出商品性双重品牌效应,使得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选择了新乡,和金粒公司签订了供货合同。
金粒公司的运作模式是 “公司+农户”,通过和农户签下订单,实现单品种大面积种植,同时在播种、施肥、收割等环节做到 “五统一”,有效保证了小麦品质的一致性和稳定性,因此,金粒公司的小麦在粮食市场上很受欢迎。订单农户从粮食企业那里拿到了一个高于市场的价格,粮食企业从市场上获得了更为丰厚的利润,壮大起来粮食企业进而带动更多的农户提高收入,品牌带来了共赢,甚至是多赢。品牌能给农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发展品牌农业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因此,我市积极主动对发展品牌农业的道路进行了探索。
政府有作为
“新乡这几年抓品牌农业,主要精力放在抓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两个方面”,市农业部门领导介绍,“这些都为品牌农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抓手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新乡重点抓好了3个关键环节,即农业标准的制(修)订、实施与监管,最终达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的目标。通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及应用工作,制定了 《无公害优质强筋小麦生产技术规程》、《绿色食品稻米生产技术规程》等59项标准;大力推广农业技术标准,不断提高全市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不断增多,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8%;在全省最先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中心,各县(市)都建立了检测站,在市区农产品市场和部分生产基地建立了农药残留检测室,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
产业化经营,主要是培育品牌农产品经营主体。我市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为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的主体和核心,重点从三个方面着力加以培育。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围绕既有优势和特色产业,扩大内引外联,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壮大企业实力,增强其带动能力。全市133家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年实现销售收入186亿元,带动种植基地308万亩。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通过加强基地建设,完善各项生产要素,吸引了一批省内外知名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近年来,先后引进敦煌种业、五
得利面粉、雨润肉品、克明面业、云鹤食品等一批重点龙头企业,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政策引导、资金项目支持、典型示范等手段,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快速健康发展。2005年以来,市财政共投入250万元扶持资金,争取上级财政无偿扶持资金138万元,确立了58家规范化试点,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637家。
在此基础上,我市加大了对品牌农产品的创建和推介力度,把品牌优势变成市场优势。通过宣传,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市场美誉度高、占有率高的品牌农产品,市农业部门设立粮食、蔬菜、经济作物、水产4个品牌农业专业组,业务科站积极参与,努力培育省级以上品牌农产品。市、县两级政府还搭建起宣传推介平台,每年都要举办 “原阳大米节”、“封丘金银花节”等系列宣传活动,并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参加 “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郑州农业博览会”等展销活动,有力地提升了新乡名优特新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效果初显现
国家原产地保护产品原阳大米,被誉为 “中国第一米”,远销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封丘金银花以其 “个大花肥、色鲜货绿”闻名全国,远销东南亚。明清时的皇家贡品 “封丘芹菜”嫩而无渣,通过挖掘、包装,2009年春节在北京市场上卖到每公斤160元的高价。延津县的 “贡参”牌胡萝卜,2008年每亩收入4000元,全县5万亩共收入2亿元,今年种植面积将扩大到10万亩。目前,新乡市共有178个农、林、牧、渔品牌农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认证,“金粒”牌小麦、“喜顺”牌小麦粉、“豫绿”牌金银花、“宏力”牌红提葡萄等10个农产品荣获 “河南省名牌农产品”称号。
经过政府的大力培育和推介,新乡优质强筋小麦、原阳大米、封丘金银花已经享誉全国,走向世界,但农产品 “弱、小、散”的状况依然限制着新乡品牌农业的大步发展,以原阳大米为例,当初靠 “黄金晴”名扬全国,现在则有 “黄蕊”、“原黄”、“迪一”等几个品牌 “各霸一方”。品牌农业想要有更大的成效,必须进一步提升新乡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整合资源,打造全国知名的 “拳头产品”,则是我市下一步重点要做的工作。
第四篇:蒋巷村农业发展之路的探索
蒋巷村农业发展之路的探索
——江苏省苏州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 郁燕青
一、村级情况
常熟市支塘镇蒋巷村位于常熟、昆山、太仓三市交界的阳澄水网地区的沙家浜水乡。全村共有186户,839人,村辖面积3平方公里。蒋巷村先后被表彰为全国文明村、国家级生态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新农村建设科技示范村、全国敬老模范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现代化农业示范村、生态观光农业示范点、民主法治示范村、人居环境范例奖等。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视察时称“你这个村叫做全面发展,农业发展、乡镇企业发展、农民富裕。”
二、蒋巷村农业现状
现在的蒋巷村虽然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但全村始终保持着千亩农田这条红线不变。通过多年对农业的大力支持,蒋巷村已经拥有一个千亩无公害粮油生产基地和一个占地七百亩的蒋巷农业生态种养园。农田基本水利设施建设年年大投入、大修整,排灌沟渠标准化,特别是在去年,村里共投入六百多万元大兴水利设施和改造百亩低产田,使蒋巷村的千亩无公害粮油基地真正成为了一个田块成方,沟渠成网,道路畅通,绿树成行的高标准农业基地。同时去年,蒋巷村的千亩无公害粮油基地也被江苏省农委正式定为省级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在现代食品安全日趋严峻的情形下,蒋巷村的千亩粮油基地全部实行集约化经营、机械化耕作、标准化生产、生态化种植的生产方式,全面实施“储粮于田”的低碳工程,确保粮油产量质量安全。
蒋巷村同时通过2009年的太湖氮磷拦截工程这个契机对千亩无公害优质粮油生产基地内产生的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拦截,将该区域农田排水流经的支浜通过清淤整治,改造成生态河道,建立贯通的生态廊道,接入蒋巷生态园内的生态塘,通过支浜和生态塘的氮磷拦截作用,将农田排水净化后返回生产基地循环使用,实现种植业污染的零排放,有效控制农田面源污染对太湖水环境的影响,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和带动当地生态农业的发展,使蒋巷村的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蒋巷村农业发展模式的改变
随着蒋巷村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领导、游客到蒋巷村进行实地考察、参观,蒋巷村的农业发展模式也由原来的种植模式向现代休闲观光农业模式转变。蒋巷村的农业发展已经不仅仅只是满足于粮食的自给自足,而是通过和旅游产业的结合,使农业的价值,农民的收益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在今后的农业发展上,常德盛书记更是做出的深远的打算,蒋巷村的农业发展模式最终要实现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不再是实行单一的种植模式,而是通过种养结合,种植绿肥、放养鹅鸭、秸秆还田、吸泥喷灌、畜粪沤肥、沼渣沼液肥田,农田大量使用禽畜粪等有机肥等一系列措施有效控制了化学肥料使用量和化学除虫药剂的使用,最终实现农田化学肥料和农药的零使用,减少农业投入,增加农业产出,打造蒋巷村自己的名优农副产品。
四、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蒋巷村的在农业取得了一定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比如说,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不完善,农业从事人员的年龄普遍偏大,农产品开放力度不足和农业信息化程度不高等一些列问题,这些问题都制约着蒋巷村农业进一步的发展和农民的增收,如何正确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已是蒋巷村农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五、农业改革之路
1、成立专业合作社
2009年蒋巷村集中29位种粮、养殖大户,由村委会带头,共同筹资50万元成立了蒋巷村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这个平台,建立农业种养标准化制度和统一种植模式等手段,加快蒋巷村农业标准化的建设进程,为蒋巷村的农业科学及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2、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
蒋巷村全村一千多亩农田,由全村17位种粮大户进行种植,平均年龄超过55岁,加快农业机械化建设已是迫在眉睫。在现代农业出现“38、61、99部队”情况下,土地流转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而土地流转集中种植的同时,农业机械化耕作也将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蒋巷村自2011年开始,尝试农业种植全程机械化操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今年,蒋巷村更是下定决心,把水稻全程机械化进程加快,由去年的400亩直接扩大到1000亩,实现了全村的农业机械化程度,可以说是取得了一个巨大的突破。同时,村里还购进了一台全自动油菜收割机,是常熟市为数不多的能实现油菜机械化收割的村级单位。
3、加快品牌建设
在建立合作社、规范种植模式、加快机械化进程的同时,蒋巷村通过开展旅游业,把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大大提高了农业的附加值,为农民的增收提供了有力保障。并注册“蒋巷村”品牌,通过合作社与旅游公司签订收购合同,使合作社成员的收入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大大增涨了农民的积极性。
4、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在现代信息化的大时代,农业信息化也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换,农产品交易的电子化正在逐步兴起。为此,蒋巷村特地建立了自己专门的网站,其中就有对蒋巷村农业的介绍,使更多的人能了解到蒋巷村农业的发展情况,对蒋巷村的农副产品有了直观的认识,促进了蒋巷村农产品的交易,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同时,通过现有的网络技术,对合作社成员定期举办专业技术的学习,提高农民技术水平,实现农业的良性发展。
通过一系列的措施,蒋巷村开创了“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的创新发展新局面,千方百计巩固提高社会主义优越性,千方百计调动发挥村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20字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实现“绿色蒋巷、优美蒋巷、整洁蒋巷、和谐蒋巷、幸福蒋巷”,要让本村人住的舒服,城里人看到羡慕,外国人看到信服,达到村民人均收入和员工收入稳步提高。
第五篇: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述
发展现代农业的有益探索——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建设情况综
述
湖北省农业板块基地办公室
2009年第12期 ——经济建设
从2003年开始,湖北省委、省政府确定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经过6年的不懈努力,过去全省“小而全”的农业结构逐步被专业化的大基地所取代,单一的种养业逐渐被“产加销”一体化取代,还出现了一些专业大县和跨县市的农业板块经济区。板块经济区的建立,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农产品的竞争能力,壮大了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
(一)“农业板块经济”,就是以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平台,囊括农户、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服务机构等经济主体,通过产加销紧密结合,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及加工制品的区域经济模式。全省各地在建设板块基地、发展板块经济的过程中,积极探索,大胆改革,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
——扩大板块规模。一是项目协议共建。通过项目安排,促成生产条件相似的地区实行跨行政区域的生产基地连接,消除空白地带,集中连片发展,形成大的板块。2007年,仙桃、监利、洪湖等3县市实施洪湖周边百万亩稻田高效种养模式板块项目,三年内建设稻鸭共育、小龙虾野生寄养及稻蟹连作三种高效种养模式200万亩;江夏区与嘉鱼县政府签订协议,三年内新增基地15万亩,形成50万亩蔬菜板块;当阳市与东宝区政府达成柑桔板块连接协议,三年内在漳河水库库区建设40万亩优质柑桔基地,新增柑桔板块面积17万亩。2008年,我省在继续建设大板块的基础上,打造更大规模的板块经济区:省农业厅与宜昌市政府签订协议,着力打造长江三峡200万亩优质柑桔板块高效经济区;省农业厅与黄冈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同建设鄂东大别山100万亩桑茶药板块经济区;襄阳区、宜城市、枣阳市、钟祥市、曾都区共同签订协议,实施800万头优质畜产品板块经济区;仙桃市、潜江市、监利县、洪湖市签订协议,实施200万亩优质水产品出口板块经济区。截止2008年底,项目协议范围内的种植业板块基地面积达到438万亩、畜禽养殖小区达215个、水产板块基地面积达210万亩。二是集中连片开发。例如,当阳市按照“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土地置换集并,统一开发,统一技术指导”的原则,集中连片开发柑桔板块基地。去冬今春,先后投入近千万元,重点建设玉阳宝塔岗、半月明月山、王店跑马岗、育溪漳河等四个5000亩以上核心示范区。三是统一农户生产。例如,监利县为了解决水稻品种多乱杂、稻米质量差、水稻产业优势发挥不够的突出问题,从品种定向、种子市场管理、企业订单生产、完善良种补贴政策等方面入手,统一组织生产,使全县水稻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有了明显提高。近两年,全县水稻种植品种由过去的80多个减少到10多个,主推的5个优质品种种植面积占全县水稻总面积的90%以上。四是转变经营方式。一些地方因势利导,将经营不善的土地集中起来,整体对外发包,将农户分散经营变为企业经营,将农民从小生产者转变为企业的股东和工人,既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又增加了农户收入。例如,黄石市积极组织耕地有序流转,将耕地集中起来,配套建设农业基础设施,转包给蔬菜种植大户。2005年以来,每年新增蔬菜集约种植面积2万亩以上,多数种植大户承包面积在100亩以上,最大的种植大户多达7880亩。五是建设专业大县。通过政策引导,鼓励一些有条件的县市围绕某一专业产业发展。目前,一些“专业大县”逐渐成型。如监利、京山、沙洋等已发展成水稻大县,嘉鱼、云梦等已发展成蔬菜大县,鄂州、仙桃、潜江、洪湖等已发展成水产大县,宜都、当阳、夷陵等已发展成柑桔大县,五峰、鹤峰、竹山、竹溪、英山等已发展成茶叶大县,襄阳、枣阳、曾都、松滋、钟祥等已发展成畜牧大县,等等。2009年2月12日,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省政府正式命名了首批30个农业大县,并当场宣布给每个大县奖励100万元。这些“大县”通过发展农业、走专业化的道路,打下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推行统一标准。通过统一品种、统一使用生产资料、统一生产技术标准和产品标准,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对产品大批量、高整齐度、高品质的要求。例如,武穴市为解决油菜品种多乱杂的问题,着力提升油菜籽的品质,打造优质油菜板块,每年由市财政拿出100万元,免费为全县农户供应种子,确保了全市只用一个品种。由于油菜籽品种相同,整齐度高,收购企业争相收购,收购价格相应抬高。
——延长产业链条。一是实现基地与企业有效对接。主要是板块基地与企业原料基地在地域上对接;基地生产品种与企业加工品种对接;原料生产与企业加工原料标准对接;以及订单生产的产量对接。2008年,省农业厅以板块基地建设项目为依托,安排项目资金2000万元,组织19个县(市、区)的农业部门与9家年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签订基地共建协议。通过这一措施,促进了企业上规模和农民增收入,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二是培植龙头企业。板块基地为企业提供了稳定、优质的农产品加工原料,大大降低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为本地龙头企业的壮大和引进外地企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近几年,我省一批本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快速成长,如国宝桥米、福娃集团、洪森实业、日月油脂、采花毛尖、孝感棉纺、精武鸭脖、神丹蛋品、德炎水产、华山水产等。同时,一批国内有影响的大企业也纷纷落户湖北,如中粮、雨润、双汇、汇源、伊利、鲁花、娃哈哈等。三是组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例如,荆门市把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纳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范围,通过采取“企业优价、农户自愿、订单种植、产品统销、双方共赢”的运作模式,走出了一条“企业+基地+合作社(协会)+农户”的板块经济发展模式,优质稻实行百分之百的订单生产,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种植热情。
——积极整合资金。我省在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上舍得投资,2003—2007年,省级财政共投入农业板块基地建设专项资金2.78亿元,2008年安排专项财政预算2.1亿元。在省级板块资金引导下,各地广辟融资渠道,形成了全方位、多形式投资板块基地建设的热潮。2003年以来,全省板块基地建设共吸引社会资金50多亿元。
(二)从各地建设的板块基地来看,可以概括为“八有”:有集中连片的规模生产基地、有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标准、有符合市场质量要求的批量产品、有专业合作社安排订单生产、有龙头企业带动、有知名品牌、有高效科技推广创新体系、有良好的产业服务组织。
——水稻板块。通过推广稻鸭共育、轻型简化栽培和无公害生产技术,在29个重点县市建设优质稻板块基地2100万亩,其中,稻鸭共育面积300万亩。形成江汉平原、鄂中丘陵和鄂东平原三大板块。板块内有“国宝桥米”、“福娃”、“洪森”、“奎州”、“万宝”等几大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
——蔬菜板块。全省形成了以嘉鱼县潘湾镇、新洲区双柳街、云梦县伍洛镇、汉川市新河镇等为核心的10万亩以上的成片菜地,板块基地面积达到300万亩。嘉鱼县40万亩耕地,常年菜地保持在20万亩,蔬菜复种面积50万亩,全县为蔬菜产业服务的人员有3万多人。
——水产板块。全省形成了以仙桃、潜江、洪湖、监利、汉川、鄂州为核心的四大家鱼和特种水产品养殖基地,清江水库的鮰鱼养殖基地,潜江的水产品加工园区。全省水产板块基地达到665万亩,其中,优质水产品养殖板块达到500万亩。出现了“德炎”、“外婆家”、“武昌鱼”、“华山”、“莱克”、“刁汊湖”等大型水产品加工企业和品牌。鄂州市先后建成了杜山十公里水产精养走廊、东沟十公里鱼珠混养走廊及蒲团十公里水产走廊。
——畜牧板块。以发展优质三元猪为主,出现了钟祥旧口、仙桃毛嘴、天门岳口、随州唐河等常年养殖量在10万头以上的乡镇,以及襄阳、枣阳、曾都、钟祥、松滋、仙桃等年出栏肉猪100万头以上的县(市、区)。全省各类畜禽养殖小区发展到2191个,基本形成了长江沿岸生猪、江汉平原家禽、汉江沿岸肉牛、宜黄高速公路沿线奶牛等五大产业带。在养殖小区集中的地区,出现了“武汉中粮”、“宜昌双汇”、“精武鸭脖”、“绿生”、“神丹”等加工企业和知名度较高的品牌。
——茶叶板块。全省形成了以五峰、鹤峰、宣恩为核心的武陵山区板块,以竹山、竹溪、保康为核心的秦巴山区板块,以英山为核心的大别山区板块,总面积达到140万亩。出现了“采花毛尖”、“龙王垭”、“圣水”、“英山云雾”等知名加工企业和茶叶品牌。
——油菜板块。全省建成3万亩双低油菜杂交制种基地、80万亩双低油菜“一菜两用”示范基地、800万亩双低商品油菜籽生产基地。板块基地内有“天颐”、“华泰”、“日月”、“洪森”、“华益”等大型油脂加工企业。
——水果板块。全省形成了三峡库区和丹江库区两大柑桔板块以及鄂北沙梨板块和鄂中桃子板块,面积达到300万亩。形成了“秭归脐橙”、“宜昌蜜桔”、“汉水梨”等品牌,引来了“汇源果汁”、“海南椰风”等知名企业。
——棉花板块。以天门、汉川、潜江、江陵、公安、石首、松滋为核心区,面积350万亩。通过棉花板块基地建设,提高了我省棉花的品质,使我省棉纺织行业得以振兴。出现了孝棉、金安、众和、奥达等一大批新型棉纺企业和知名的产品品牌。
——苎麻板块。以咸安、赤壁、崇阳、阳新为核心,面积20万亩。在咸宁、阳新集中了精华苎麻、天化麻业、远东苎麻等一批以苎麻为原料的加工业。
——蚕桑板块。以麻城、英山、罗田为核心,面积20万亩。在黄冈市集中了一批以蚕茧为原料的丝绸加工企业,如“罗田新世纪”、“黄冈三泰”、“黄冈昌达”、英山的“梦丝家”等。
(三)实践证明,围绕板块基地建设主导产业,是一条培育现代农业体系、壮大区域经济的新路,是一条促使农民、企业、政府“多方共赢”的新路,也是一条实现农业大县、大省向农业强县、强省跨越的新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进一步加强农业板块基地建设,发展主导产业,围绕板块基地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湖北农产品及其加工制品的市场竞争力,为保障市场供给、为农民致富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产业基础。就省级板块而言,重点是要抓好优质稻、水产、畜牧、水果、茶叶等五大板块。
——优质稻板块。农业部已将湖北省江汉平原纳入南方优质水稻产业带规划,湖北稻米生产气候适宜,米质优良,发展前景广阔。优质稻板块的建设重点是建立优质稻成片种植区,统一品种标准,发展加工产业,加强产品和品牌的宣传。
——水产板块。湖北淡水鱼的产量全国第一,品种丰富、品质优良、国际国内市场行情都不错。重点发展小龙虾野生寄养、螃蟹养殖、网箱养鳝、提高精养池优质鱼类的比重。
——畜禽板块。湖北省有生猪养殖的传统,技术水平高,省内一些肉类加工企业正在扩大规模,很有发展前途。要利用家庭养殖逐渐退出的机遇,大力发展小区养殖。
——水果板块。三峡库区被农业部列为柑桔优势产业带,加上丹江库区,气候条件优越,种植水平高,市场行情好,发展潜力大。重点是提高产品的品质,加强市场营销。
——茶叶板块。湖北绿茶品质好,产量在全国也是名列前茅。重点是扩大精品茶园面积、扩大名茶加工、树立茶叶名牌。■
(执笔:张思华 肖春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