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和谐海关之海关与行政管理相对人之诚信关系
构建和谐海关包括很多方面,如构建和谐顺畅的通关环境、构建和谐文明的机关环境、构建和谐发展的人文环境等等。本文笔者仅从建立和谐海关之海关和行政管理相对人之间的诚信关系角度予以简要阐述。长期以来,因法律法规对行政管理相对人的诚信要求规定的比较充分具体,如海关法规定,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回答海关询问,并予以配合,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如果海关执行职务受到暴力抗拒时,公安机关和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可以予以协助。进口货物的收货人、出口货物的发货人应当向海关如实申报,如申报不实,海关可以依据《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有关规定予以处罚;申请人申请行政许可,应当如实提交有关材料和反映真实情况,并对其申请材料实质内容的真实性负责,行政许可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行政许可的,行政机关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行政许可,并给予警告。行政许可申请属于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事项的,申请人在一年内不得再次申请该行政许可等等。但法律法规对于行政机关应当遵守诚信原则的规定却少之又少,诚如应松年教授所言,“政府本身也应该建立、遵守诚实信用、信赖保护的准则,成为整个社会诚信的示范者,切实保障公民权益。”严格来说,诚实信用原则是民法领域中的“帝王条款”,其在行政法领域运用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行政信赖保护原则,并且逐渐成长为与行政合法性、行政合理性、行政应急性原则并重的当代行政法基本原则,在公共行政管理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仅从构建和谐海关中海关应遵守的信赖保护原则有关问题进行简要探讨,以其引起大家的思考,起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起源及内涵
(一)信赖保护原则的起源
一般认为,行政法上的信赖保护原则萌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德国,当时德国各邦行政法院在裁判有关撤销、废止行政处分的案件时,开始引用此项原则的内容;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有关信赖保护的学说与论争不断出现、演进,行政信赖保护开始被人们提升为行政法基本原则来加以认识,并在行政法制实践中得以运用。笔者所见的关于确切提出信赖保护原则的案例就是1956年德国柏林高级行政法院就一位寡妇“安寡金”所作的判决中。在该案中,德国西柏林内政部书面答应给予民主德国某个公务员的寡妻一定数额的生活补助,随即她从民主德国迁徙至西柏林。在她到达西柏林后,内政部即开始给予其生活补助,但是后来事实证明她并不符合法定的条件,给予其生活补助是违法的,内政部因而决定停止对她发放补助并且通知她归还业已取得的补助。柏林高级行政法院判决认为:在依法行政原则和法律安定性原则之间存在冲突:给予津贴的决定显然是违法的,然而像本案涉及的是作为私人的这样一个不幸的寡妇,有正当理由信赖这样的决定是合法有效的,解决这一冲突的办法是将两个原则都承认为法治原则的要素,在作出决定前应对依法行政原则所保障的公共利益和私人对行政行为合法性的信赖所应值得保护的利益进行衡量,只有在前者对后者占据优势时才可以撤销原行政处理。这一案例引起学者的广泛注意,并随着1976年德国《行政程序法》的颁布,行政信赖保护作为行政法上的一项基本原则在法典中得到正式确认,并为此后的多数大陆法国家所仿效。而这一阶段,英美法国家也另辟蹊径地在行政法上确立了与此近似的“合法预期原则”或“不得翻供原则”。
(二)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
信赖保护原则通常是指公民基于对行政机关的信赖所作的行为,应得到行政机关的保护。德国一学者这样概括:“撤销违法行政为必须区分负担性和授益性行政行为,对于违法的负担性行政行为,在其相对人已经不可诉请撤回之后,行政机关仍得全部或一部分撤销之。但对于确认权利或法律利益的行政行为原则上不可以撤销,这是因为受益人对此行政行为的信赖应受到保护。在这种情况下,信赖保护原则高于法律优先原则”。
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信赖保护原则的内涵:其一,行政机关行为一经作出,非有法定事由和经法定程序不得随意撤销、废止或改变,因为行政机关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和公定力。其二,行政机关对行政相对人作出授益行为后,事后即使发现有违法情形,只要这种违法情形不是因相对人过错造成的,行政机关亦不得撤销或改变,除非严重损害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其三,行政机关行为作出后,如事后据以作出该行为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废止,或者据以作出该行为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作出的行为。但是必须通过利益衡量,认定撤销、废止或改变已经作出的行为所获得的利益确实大于行政相对人将因此损失的利益时,才能撤销、废止或改变相应行为。其四,行政机关撤销或改变其违法作出的行为,或因公共利益的需要撤销、废止或改变其合法作出的行政行为,如这种撤销、废止或改变导致相对人损失,要对相对人的损失予以补偿。
至于信赖保护原则的理论依
据主要存在三种看法。一是认为来源于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一是认为来源于社会国家原则;一是认为基于法律安定性的需要。有的甚至笼统认为信赖保护原则是基于以上综合因素而产生的。
二、信赖保护原则与我国行政法
2003年8月27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于2004年7月1日正式施行。这部法
律是继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之后的又一部规范政府行为的重要法律。《行政许可法》确立的原则有:合法性原则,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便民原则,救济原则,信赖保护原则,监督原则。其中最具有突破性意义就是信赖保护原则。
信赖保护原则在《行政许可法》中主要体现在第八条中,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取得的行政许可受法律保护,行政机关不得擅自改变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行政许可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修改或者废止,或者准予行政许可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变更或者撤回已经生效的行政许可。由此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行政机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它要求行政机关对自己的行为或者承诺应守信用,不得随意变更,出尔反尔,不得溯及既往。
行政许可信赖保护原则应作如下理解:首先,信赖保护原则适用于存在违法授益性行政行为的场合。比如被许可人相信该行政行为存在,而且被许可人的信赖利益值得保护。所谓信赖利益值得保护是指被许可人通过合法的手段取得该利益,而非通过恶意欺诈、胁迫或者贿赂促成行政许可。这时如果撤销该行政许可行为对被许可人非常不公平。其次,信赖保护的结果以维持现状为原则,以撤销并给予充分补偿为例外。《行政许可法》在我国法律上,首次真正了确立的信赖保护原则,但也正如前文所言,信赖保护原则已不仅仅是一部单项法律的基本原则,其已成为行政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2004年3月22日国务院颁发的《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虽然未正式使用信赖保护的概念,但将“诚实守信”作为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之一明确规定下来,要求:“行政机关公布的信息应当全面、准确、真实。非因法定事由并经法定程序,行政机关不得撤销、变更已经生效的行政决定;因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其他法定事由需要撤回或者变更行政决定的,应当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进行,并对行政管理相对人因此而受到的财产损失依法予以补偿。”这一规定已涵括了行政信赖保护原则的基本内容。
三、信赖保护原则对海关依法行政原则的挑战
海关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理应遵守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但笔者认为,某种程度上说,信赖保护原则已经对传统的海关依法行政原则产生影响。2001年,某公司委托他人向某海关申报进口人工草坪,其申报的商品编号有误,但海关对此未予严格审核,致使少征了该公司的税款。2002年,某海关发现少征税款后,依照海关法的规定向该公司补征税款。但该公司认为,由于海关的原征税违法行为导致了补征税,从而产生了进口人工草的新成本,而征税所涉及的人工草已在补征税之前出售,因此,该公司因新增成本而减少相应收入,存在着实际的损害事实,海关应予赔偿有关损失。遂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法院审理认为,海关原征税行为确定税则归类错误,属违法行政行为。该公司虽然有权以海关原征税行为造成其损失为由,要求国家赔偿,但由于该公司提供的证据,与赔偿请求之间无法律上的因果关系,亦不能证明实际存在着损害的后果,故不予支持。
作为海关关员,本案最终以海关胜诉告终,对于海关执法特别是海关一年内追征税款行为提供了有利的判例支持,但笔者认为,虽然海关法和关税条例赋予海关发现少征或者漏征税款,可以自缴纳税款或者货物、物品放行之日起一年内,向纳税义务人补征的权力,但海关的行为不免存在不遵守信赖保护原则的嫌疑。而且,法院审理认为海关的原征税行为违法,只是因为企业提交的证据无法证明海关的原征税行为对其造成了直接损失,所以判决海关胜诉。这不得不给我们启示:如果企业提交的证据能够证明企业因海关归类行为产生了损失,海关是否面临败诉的危险。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构,是国家行政机关,遵从“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工作方针,其首要方针是“依法行政”。结合文中提到的案例,根据《海关法》和《关税条例》的有关规定,进出口货物、进出境物品放行后,海关发现少征或者漏征税款,应当自缴纳税款或者货物、物品放行之日起一年内,向纳税义务人补征。因纳税义务人违反规定而造成的少征或者漏征,海关在三年以内可以追征。在这里,就产生了依法行政原则与信赖保护原则的冲突,一方面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海关发现少征或者漏征税款,应当自缴纳税款或者货物、物品放行之日起一年内,向纳税人追征,否则就是不遵守“依法行政”原则;另一方面,纳税义务人在货物、物品通关过程中,没有主观恶意并不存在违反规定的行为,其向海关如实提供了所有海关需要的进行归类确定税率的资料,但因为海关自身工作的原因,造成货物、物品归类错误,导致税率适用有误,纳税义务人基于海关所作出的归类行为缴纳税款以后,对海关的归类行为产生了合理信赖,并对进口货物、物品进行了合理的处置(如,将有关税款核算为成本,将货物、物品出售)。海关以原归类错误为由,对企业补征税款,不同程度的侵害了企业信赖保护原则保护的个人利益,由此产生了信赖保护原则与依法行政原则的冲突。笔者认为,依法行政原则作为法律原则并不具有绝对的价值,虽然我们应当在个案中尽最大的努力将其贯彻,但是同时还必须注意其他相关的原则,这些原则可能和依法行政原则相冲突,这时我们并不能简单的说某一个原则就高于某一个原则,某一个原则就应当退让。因此,我们在执法过程中也应当适当考虑当事人的合理信赖保护,海关传统的依法行政原则随着信赖保护原则的不断发展完善受到挑战。
四、信赖保护原则要求海关采取的应对措施
由于信赖利益保护原则对转变海关执法理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结合海关工作简单谈谈建设诚信海关、责任海关的有关意见。
(一)海关行政行为应更具稳定性、诚实性。行政信赖保护中“信赖”的客体是相当广泛的,绝非仅仅局限于具有单方性、处分性的具体行政行为,还应当包括海关颁布的规范性文件以及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惯例、规则等等,而行政指导、非拘束性行政计划、行政承诺等非强制性行为(包括一些事实行为)也应在信赖的对象之列,上述对象之所以能够成为信赖的客体,在于这些因素一旦形成,行政相对人将对此因素及其结果产生一定的预期,从而选择、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式,可谓“无预期则无信赖”。因此,“信赖”的客体是行政主体的可预期的行为、承诺、规则、惯例及事实状态等因素。2005年是青岛海关的改革年,为最大限度的给行政管理相对人提供方便,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青岛海关推出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比如“属地报关、口岸验放”、“支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的九项措施”等,这些改革措施有的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对于推动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按照信赖保护原则的要求,海关的行政行为已经由行政管理相对人所信赖,行政管理相对人对海关行为及其结果产生一定的预期,从而选择、调整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所以,海关的行政行为特别是所有的改革举措必须具有更高的稳定性、诚信性,这不得不引起重视。
(二)改变传统的“有错必纠”原则。我们日渐注意到,因海关行政行为具有确定力、拘束力和执行力,行政决定一旦作出,法律要求相对人对此予以信任和依赖。基于这种信赖因素的存在,法律也理应充分认可并保护相对人基于其信赖所生之利益,禁止海关行政行为以任何借口任意变更既有行政决定甚至反复无常,哪怕是“有错必纠”也应予以必要的限制。笔者认为,基于这一考虑,海关自我纠正错误,主要限于以课以义务为内容的违法行政行为方面,在此领域,即使相对人已逾行政复议或者行政诉令期限,海关仍可随时撤销这类违法行政行为;但在授益性行政行为方面,信赖保护原则取代法律优先原则而居于主导地位,因此对于违法的授益性行政行为,尤其违法原因可归责于海关的情况下,应当首先着眼于保护受益相对人权利或者利益,两权相较取其重,两害相权取其轻,海关原则上不得径行撤销。如确实出于明显重大公共利益需要而收回该项权利或者利益,也必须给予受益相对人充分补偿,以免让相对人承担海关自身违法的责任。
(三)注重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笔者认为,某种意义上讲,信赖保护原则要想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制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一个很重要的前提就是在这个国家里个人的正当权益得到重视,而非仅是公共利益的附属物。传统理念中,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往往被视为相对立的关系,而且赋予公共利益以天然的优势,但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法制的不断健全,社会更多地对个人利益予以密切关怀。前一时期,在某农业银行诉某海关行政赔偿案中,法院审理认为,弱小的私权利与强大的公权力发生冲突时,应当保护弱小私权利,因而二审终审判决海关败诉,虽然后来,某海关经过多方努力,促使法院启动再审程序撤销了该案,最终海关取得胜诉,但法院最后也没有确认海关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只是以诉讼标的已被生效判决所羁束为由撤销了该案。虽然历经3年半之久的行政诉讼案件最终以法院不应予以受理为由被撤销不免有些缺憾,这不能不给我们些许启示。所以笔者建议,海关关员在行政执法过程中,必须注重保护行政管理相对人的合法权益,不能仅仅考虑维护国家利益,而不惜损害“个人”利益,违背信赖保护原则。海关具体行政行为必须适应司法审查逐渐显示出的大力保护“个人”利益的倾向。
(四)努力提高海关执法人员的素质。信赖保护原则对海关行政执法行为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就不得不提高广大执法关员的法律素质,要求海关加强对行政行为的前期审核力度,避免出现有错要纠的情况,否则按照信赖保护原则,撤销行政行为给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造成财产损失的,海关应当依法给予补偿。如海关审核批准企业从事加工贸易生产,后来发现企业不具备加工贸易批准条件,但企业已经投入资金1000万元,如果海关撤销原具体行政行为,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如何补偿?补偿100万?500万?如此巨大的补偿数额海关如何支付?即使能够支付又怎能补偿企业的损失,所以,“有权必有责”,作为海关关员,一定要认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谨慎、理性地使用手中的权力,避免朝令夕改,切实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执法观念,树立崇尚法律、注重程序的执法理念,树立诚实守信和注重保护相对人合法利益的意识。
固然笔者在文中结合海关工作提出的有关意见只是理论探讨,但也希望能够引起大家思考,同时文中有关意见如有不当,敬请批评指正。
第二篇: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海关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努力的方面很多,其中,构建和谐单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单位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首先单位必须要和谐。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是参与国家执法和经济管理的重要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是保障社会法治、市场公平、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责无旁贷地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全面加强和谐海关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是海关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海关的成败。下面,笔者试从依法行政在构建和谐海关中的作用以及应如何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海关两方面作一探讨,供参考。
一、依法行政在构建和谐海关中的作用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海关的基本工作方针,也是海关一切行政行为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其本质是要做到职权法定、程序法定、严格执法、接受监督。构建和谐海关必须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依法行政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海关事业的顺利发展,构建和谐海关也就无从谈起。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和谐海关的标志,法律的贯彻实施则是和谐海关的重要内容。海关的行政权力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海关能否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直接关系到海关管理相对人的切身利益以及对外贸易秩序是否健康有序。实践证明,只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才能维护正常进出口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守法者提供最大的便利,对违法企业坚决采取制裁措施甚至绳之以法,营造健康有序的进出口环境。因此,海关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权力,这是构建和谐海关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海关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近年来,海关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海关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如:海关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海关执法腐败隐患依然存在等等。这些不和谐现象直接影响到海关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没有严格地依法办事上,有的是因为漠视法制、法律意识淡漠,有的是因为法律知识欠缺导致执法水平不高。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构建和谐海关,必须健全海关法制,落实依法行政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海关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采取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海关
(一)进一步完善海关立法,为构建和谐海关提供保障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而依法行政则是和谐海关的基础与保障。建设和谐海关,必须首先完善海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充分体现民意的法制体系。完善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我们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完善有关海关法律、法规,真正保证有法可依。
近年来,国家从维护法制统一的角度出发,陆续颁布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重新修改并颁布了《海关法》和《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条例》,海关总署对一些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相互之间矛盾的规章予以了集中、统一清理。海关执法依据不断规范,海关法律体系趋于不断完善。为构建和谐海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但现实社会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可见,仅仅有了法律规定还不行,关键要严格依法行政。
(二)更新理念,严格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
依法行政和构建和谐海关是同一主题的不同层面。我们要彻底否定陈旧的行政思维定式,以《行政许可法》实施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牢固树立起以下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提高全体关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氛围。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是海关一切行政行为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是海关工作的生命线,是评价海关工作功过是非的原则标准,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和立关之本。海关无论是履行职责任务、维护国家利益,还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二是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海关既是把守国家经济大门的执法机关,也是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促进先进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服务机关,海关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海关的一切权力也应服务于人民,牢固树立起执法为民的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真心实意地为广大进出口企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树立海关队伍廉洁公正、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三是牢固树立起诚信意识,自觉做到诚实信用、互助友爱。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海关只有建立在诚信友爱的基础之上,才能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民主才能得到充分发扬,法律才能得到普遍遵守,创造活动才能得到维护,公正才能得到实现,人和人之间才能坦然相处,各项工作才能协调运转。
第三篇: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海关
党的十六大把“社会更加和谐”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提出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又把“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明确提出,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几千年来炎黄子孙的梦想所系。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努力的方面很多,其中,构建和谐单位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为,单位是社会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的和谐,首先单位必须要和谐。海关作为国家进出境监督管理机关,是参与国家执法和经济管理的重要政府部门,担负着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职责,是保障社会法治、市场公平、社会安定的重要力量,责无旁贷地应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者和建设者。全面加强和谐海关建设,服务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建设,是海关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能否做到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海关的成败。下面,笔者试从依法行政在构建和谐海关中的作用以及应如何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海关两方面作一探讨,供参考。
一、依法行政在构建和谐海关中的作用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海关的基本工作方针,也是海关一切行政行为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其本质是要做到职权法定、程序法定、严格执法、接受监督。构建和谐海关必须健全法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没有健全的法律制度,没有依法行政的落实,就不可能保证海关事业的顺利发展,构建和谐海关也就无从谈起。
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和谐海关的标志,法律的贯彻实施则是和谐海关的重要内容。海关的行政权力与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公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海关能否正确行使行政权力直接关系到海关管理相对人的切身利益以及对外贸易秩序是否健康有序。实践证明,只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才能维护正常进出口秩序,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充分反映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守法者提供最大的便利,对违法企业坚决采取制裁措施甚至绳之以法,营造健康有序的进出口环境。因此,海关应当严格依法行政,按照法定程序、法定权限、法定职责行使权力,这是构建和谐海关的关键所在。
二、当前海关工作中存在的不和谐因素
近年来,海关改革和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是海关工作还存在一些不协调、不和谐的因素。如:海关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海关执法腐败隐患依然存在等等。这些不和谐现象直接影响到海关事业的发展。究其原因,有相当一部分问题出在没有严格地依法办事上,有的是因为漠视法制、法律意识淡漠,有的是因为法律知识欠缺导致执法水平不高。因此,要实现和谐,必须加强法治。构建和谐海关,必须健全海关法制,落实依法行政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保障海关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采取措施,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海关
(一)进一步完善海关立法,为构建和谐海关提供保障
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是一个法治社会,法治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和保障。而依法行政则是和谐海关的基础与保障。建设和谐海关,必须首先完善海关法律、法规,建立科学的、充分体现民意的法制体系。完善行政立法,提高立法质量。我们应当从实际需要出发,继续加强立法工作,抓紧制定完善有关海关法律、法规,真正保证有法可依。
近年来,国家从维护法制统一的角度出发,陆续颁布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国家赔偿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许可法》,重新修改并颁布了《海关法》和《海关法行政处罚实施条例》,海关总署对一些同宪法和法律相抵触、相互之间矛盾的规章予以了集中、统一清理。海关执法依据不断规范,海关法律体系趋于不断完善。为构建和谐海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和保障。
但现实社会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依然存在。由此可见,仅仅有了法律规定还不行,关键要严格依法行政。
(二)更新理念,严格依法行政,维护群众利益
依法行政和构建和谐海关是同一主题的不同层面。我们要彻底否定陈旧的行政思维定式,以《行政许可法》实施为契机,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精神实质,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严格依法行政。牢固树立起以下理念:一是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增强规则意识、程序意识、证据意识、诉讼意识,提高全体关员的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法治氛围。充分认识到依法行政是海关一切行政行为必须遵循的最高准则,是海关工作的生命线,是评价海关工作功过是非的原则标准,是我们的立身之本和立关之本。海关无论是履行职责任务、维护国家利益,还是深化改革、促进经济发展,都必须始终坚持依法行政;二是要牢固树立执法为民的理念,充分认识到海关既是把守国家经济大门的执法机关,也是为广大进出口企业提供通关便利、促进先进生产力健康发展的服务机关,海关的一切权力来源于人民、海关的一切权力也应服务于人民,牢固树立起执法为民的思想,强化责任意识和公仆意识,真心实意地为广大进出口企业和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努力树立海关队伍廉洁公正、务实高效的良好形象;三是牢固树立起诚信意识,自觉做到诚实信用、互助友爱。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海关只有建立在诚信友爱的基础之上,才能安定有序、充满活力:民主才能得到充分发扬,法律才能得到普遍遵守,创造活动才能得到维护,公正才能得到实现,人和人之间才能坦然相处,各项工作才能协调运转。
(三)加强学习,提高全体关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
海关工作人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法律素养,直接影响着依法行政水平,影响着行政权力的行使是否符合人民的意愿以及构建和谐海关的进程。海关工作人员应加强学习,掌握宪法和基本法律以及自己所从事专业的法律知识等。培养对法律的信仰与忠诚,基本形成尊重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的氛围,增强依法行政的能力。培育法律思维的能力,善于用法律思维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实现依法行政,构建和谐海关,关键在领导。海关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法、知法、懂法、守法,不断增强法律观念,提高法律素质。要克服特权意识,将自己的一言一行置于法律的约束之下,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为重点,树立法制观念、坚持依法行政,在构建和谐海关进程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四)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和谐海关的构建
构建和谐海关需要提高多种能力,其中依法执政能力尤其重要。海关工作人员是否坚持依法行政,不断提高依法行政能力,对于构建和谐海关具有重要影响和作用。依法行政,是海关工作的基本准则。它要求海关的一切行政行为必须在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规定范围内进行。一方面,要认真履行监管、征税、打私、统计等海关四大任务,做好“把关”工作;另一方面,要做到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便民执法,保证管理相对人依法行使知情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做好“服务”工作。这就要求海关工作人员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依法行政,为国把关,服务经济,促进发展”的海关工作16字方针,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追求“把关”与“服务”职能的和谐统一,不断提高“把关”“服务”能力。
(五)强化执法监督,遏制执法腐败
构建和谐海关必须实现行政权力的和谐运用,防止行政权力的滥用和行政不作为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遏制执法腐败,使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努力制约“合法伤害权”的危害,引导廉洁清正的风气,保持海关内部的和谐与稳定。以法治代替人治,完善关务公开制度,提高透明度,实现行政的效率与公平,构建海关的长期稳定与和谐。
(六)协调好与地方和企业的关系,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海关虽然属于垂直领导单位,但并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其工作、生活环境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就要求我们要正确处理好与地方党政机关及各部门的关系,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尽量给地方提供最大的优惠和便利,求得与地方关系的和谐,形成双赢的协作机制。对企业来说,衡量海关的工作,最直观的就是通关的效率。必须改变过去海关与管理相对人之间 “管理”与“被管理”的对立关系,形成与企业间互相尊重、互相合作、良性互动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促进海关依法行政和企业守法自律,创造方便、快捷的通关环境。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使海关工作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海关工作只有得到企业的理解配合和积极参与,才能顺畅、有序、和谐地开展。
总之,构建和谐海关是一项长期任务,更是一项现实而紧迫的工作,涉及海关工作的方方面面,覆盖海关所有部门和人员。我们脚下的路还很长,还有许多事要做。作为每一个海关关员,都应该从我做起,脚踏实地,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携起手来,振奋精神,为建设一个更加和谐的海关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打造服务品牌 构建和谐海关
构建和谐海关,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海关是我们现代海关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和内在需要。和谐海关包括海关内部的和谐和海关与海关之间的和谐,也包括海关与外部的和谐。海关与外部的和谐,包括海关与社会的和谐、海关与企业的和谐、海关与相对人的和谐。海关与外部的和谐,就是创造文明、廉洁、高效和公开、公平、公正、方便、快捷的通关环境。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海关打造深入人心的服务品牌,促进海关与外部的和谐发展,以期最终达到构建和谐海关的目的。
服务品牌是服务主体及从业人员在提供服务中,形成独特的服务模式、业务技能、接待艺术,被社会或消费者所认可和信赖的特定服务方式,具有时代性,社会性,先进性,科学性,战略性等特点.创建服务品牌对服务主体产生多方面的积极作用。海关的通关现场作为一个为进出口企业服务的窗口,创建一个有特色的,让服务对象信赖的服务品牌,对树立海关形象,提高通关效率是十分有帮助的。
一、如何创建服务品牌
提升服务品质。俗话说得好:百姓口,无字碑。让企业满意是创建品牌的必由之路,服务则是影响这一目标实现的最直接因素。
1、树立企业焦点意识。所谓企业焦点意识,就是指服务策略、服务系统、服务人员均应以企业为中心。服务的价值是由他们来评判的,我们应该随时了解掌握企业的愿望和要求,并想方设法满足其中合理的部分。在这种意识下,因为机器故障、人员缺乏等所谓客观因素造成服务延迟等解释都是不能成立的。不能让企业去适应、体谅海关工作的所谓实际困难、客观情况,应做的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的正当要求。这就要求我们及早转变观念,从上到下,在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中,灌输以企业和货主为中心的服务意识,这是提升服务品质的前提。
2、建立科学的服务系统。服务品牌需要科学管理的支撑,在一个重复罗嗦、颠倒错乱、漏洞百出的服务系统上开不出品牌之花。应立足于实践,本着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原则,把握未来的发展趋势,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并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服务流程,尽量使服务过程简化、规范化、标准化。应该说,科学的服务系统是创建服务品牌的客观基础,有了它不一定就能创出品牌,但没有它却一定创不出品牌。
3、推行亲情化延伸服务。服务系统的完善、服务的快捷、准确固然重要,但如果这一切都是以机器人的方式,在冷冰冰的状态下进行的话,服务对象往往也不会认为受到了很好的服务。软性的质量如服务态度、移情性(设身处地地为客户服务)有时会更重要。服务是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对方的感觉是无数细微的正面或负面的小事作用的结果,它不仅受有形的事物影响,也会受无形的事物影响,而且并不总是客观的。见面时的一声招呼、一个微笑,事虽小,但意味着你对他们的尊重,并有为他们服务的意愿和诚意。
4、开展创意服务,突出独特个性。有个性的东西更有魅力,更容易被人记住。服务的目的可能雷同,但服务的方式却可以千差万别,整天一副老面孔当然不会给服务对象留下深刻的印象,个性化的创意服务是塑造服务品牌的捷径。
5、妥善处理投诉。遭遇投诉是很难完全避免的。对于企业的投诉,须建立专门的投诉处理部门和程序,由专人负责接受企业的投诉,限期调查处理,并及时反馈给客户,直到他们满意为止,把一些不利因素化解在萌芽阶段。当服务出了错时,不要只是采取恢复性的补救措施,更要为服务对象提供超出其预期的帮助,从而变投诉为机遇。
二、创建服务品牌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创建服务品牌是一项新工作,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务实的精神来对待,不可盲从,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目的。创建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把关第一,服务并重
海关作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在创建服务品牌上与企业有很大区别。海关工作是很严肃的,在涉及到原则的问题上,容不得讨价还价,海关服务只能最大限度满足企业要求中合理的部分,但如果企业提出过分的要求,违反了海关规定,不按规则办事,海关服务再好也不能迁就他们。可以说海关热情周到的服务是为守法企业准备的。只有在把关到位的前提下,才可以谈服务。创建服务品牌决不能以损害国家利益,破坏海关法规为代价。
(二)质量为首,注重实效
实施服务品牌战略的目的,是通过推出便于识别的特定标志,传递海关的各种服务承诺,进而提高企业对海关的认同感,信任感,创建服务品牌一定要从起始阶段就坚持高标准、高质量,在“质”和“量”的关系上,要以后者服从前者,始终坚持宁缺勿滥,注重实效的原则,尽可能做到一开始就让人们对服务品牌有良好的印象,避免由于品牌标准低、质量差,让服务对象产生怀疑和反感,使服务品牌建设陷于被动局面。一旦出现这种情况,扭转将是很难的。服务品牌的质量,具体体现在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服务态度、服务时间等要素上。创建服务品牌时,我们应对这些要素认真地分析和研究,并逐项加以落实。
(三)抓好培训,提高素质
服务品牌的实质,是海关以通关现场为载体向企业作出的服务承诺。服务品牌的创立过程,就是服务劳动和劳动者的工作品质被鉴定和被承认的过程。品牌是人的品质的体现,只有人的品质的提升,才会有服务品质的提升。所以,创牌贵在树人,要下大力气抓好关员培训,切实提高广大关员的素质。这是创建服务品牌的基础性工作。要通过培训,从根本上解决关员服务思想、服务态度问题,进而自觉地、自愿地、创造性地为企业提供最佳服务。通过培训,要使广大关员自觉遵守职业道德,树立一视同仁、满腔热情、微笑服务的形象。
(四)典型引路,搞好示范
在创建服务品牌时,不可一哄而起,全面开花,应先抓好典型,待积累经验后,再以点带面,逐渐扩大建设范围。为了增加创建成功的把握,选择的典型应是企业关切度高、涉及的消费者多、人们使用频率大的服务项目。由于它可以给众多的人带来益处,因此往往会很快形成良好的声誉和形象。
以上是我在创建海关服务品牌上所作的一点探讨,相信在广大关员的共同努力下,服务品牌之花一定会早日绽开。
第五篇:浅谈和谐劳动关系之构建
浅谈和谐劳动关系之构建
——从富士康员工“12连跳”说起
刘小根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重要理论,“和谐”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实现和谐是整个国家、社会以及每个家庭的理想与目标。然而,在全国奏响和谐乐章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富士康企业近日发生的连续起12起员工坠楼事件便是不和谐的“音符”,富士康也因此事件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引发了多方关注与讨论。讨论涵盖了多方内容:有关于自杀原因的讨论。作为一种极端行为的员工自杀到底是因为这些80、90后员工的心理承受与调节、耐压能力太差?还是像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1的那样,自杀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自杀原因有很多,很难说哪个因素是压垮员工的最后一根稻草。有关于企业管理文化的讨论。企业是否应该在管理制度方面多些人性光辉与人文关怀。也有关于生命权处分的讨论。人是否有处分自己的生命权权利?应当说这些讨论从不同层面体现出社会对劳资关系的关注,也说明了我国在局部地区和行业有着不同程度的劳资矛盾。此事件引发的思考有很多,本文拟探讨的是在当前情况下如何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
1社会学家埃米尔·迪尔凯姆认为:当个体同社会团体或整个社会之间的联系发生障碍或产生离异时,便会发生自杀现象。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必要性
(一)劳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劳动关系又被称为劳资关系,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在劳动过程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劳动关系的一方主体是劳动者,另一方是用人单位。劳资双方既有相当程度的相互依赖关系,又有着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关系。劳动者希望通过劳动获得基本生活需要,改善生活水平,单位希望通过购买劳动者的劳动而获取利润。根据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与老板的道德、个人信仰与品格无关,资本本性就是最大限度的追求利润(剩余价值)。纵观我国当下的劳资关系,总体形势是和谐稳定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影响和谐的因素存在。
(二)供过于求是我国劳动力市场现状
劳动力供给明显大于需求,导致劳动力价格过低。从表面和原理上说,劳资双方是平等合同主体,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但不容忽视的是我国拥有13亿人口,除城市中劳动力相对过剩外,我国农民工总数已逾1.5亿,这已成为第二三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人口基数与现阶段这样一个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决定着我国长期存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工资水平是由劳动力市场决定的,只要劳动力市场存在劳动力供过于求的状况,单位便会利用交易中的买方主导地位,恶意压低劳动力特别是低端劳动力价格。近年来,常出现的上千人竞争一个公务员岗位、博士生去不了科研机构去应聘村官、富士康每天有几千人去应聘等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就反应了我国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因此才有虽处发达地区的广东,但富士康只给和一线员工每月900元基本工资的情形。
(三)我国劳资关系中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结构的快速演变和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一些结构性矛盾凸显。这些矛盾有的是城乡二元结构导致的,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这批人被称为“农民工”,农民和工人原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社会阶层,便面上“农民工”这个称呼将农民与工人身份合二为一,但细究发现“农民工”称呼本身就有着某种程度上的歧视,即尽管你身在城市工作,但你始终不能摆脱“泥腿子”的特质,因为你是农民,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工人。这群人还要面临子女异地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长期和亲人分离等一系列困难或痛苦,他们在城市所获得的微薄收入难以弥补被城市群体边缘化所带来的在社会认同感、自尊等方面的痛苦。有的是贫富差距的不断加大所导致的矛盾,曾引以为豪的城里人现也对生活或多或少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慌。世界银行统计的我国2010年基尼系数为0.47,也就是1%的人掌握着社会47%的财富,这已经超过了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此外,劳动报酬占GDP比重从1995年的51%逐年下降至39%,但同时,企业盈余从23%上升至31%,加之收入分配不公、房价暴涨、物价攀升等因素,使得这些矛盾产生叠加效应,类似富士康“12连跳”就是矛盾叠加效应所产生的后果。
二、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之举措
市场经济下,包括劳动力在内的资源要实现优化配臵,经济、社会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资源优化配臵与劳资关系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题中应有之义,固然应该善待资本,但更应该善待劳动,因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一)建立健全集体协商机制
集体协商制度是工业革命、技术革新带来机械化后,传统岗位大量减少、灭失,形成了劳动力的买方市场后,劳动者为维护自身利益而形成的群体性组织。集体协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调整劳动关系的重要机制,它不仅是实施立法的一种手段,而且本身就是化解劳资冲突的一种重要方式,可以作为弥补法律空缺的修正措施。我国向市场经济过渡中,劳动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改变,基于劳动合同产生的新型“雇主——雇员关系”取代了国企的终生就业关系,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代表企业,企业代表职工,主体界限模糊,利益关系不明的状况正在发生彻底改变。(参见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2
1994年颁布的《劳动法》对集体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作了原则性规定,2007年颁布的《劳动合同法》第六条规定,“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并与用人单位建立健全集体协商机制,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当下,与中央一级的强势工会相比,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没有工会,或者徒有虚名而已,工会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当鼓励、支持、引导特别是民营企业逐步建立健全真正代表工人的工会制度,由工会代表劳动者一方与资方进行协商。集体协商的内容包括职工的民主管理;签订集体合同和监督集体合同的履行;涉及职工权利的规章制度的制定、修改;企业职工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卫生、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的特殊保护、职工培训及职工文化体育生活;劳动争议的预防和处理以及双方认为需要协商的其他事项。鉴于劳动法的很多规定是一个底线规定,因此,谈判可以不限于最低权利,这样,通过不断的求同存异的谈判过程,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二)逐步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政府一直高度关注并致力于解决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温家宝总理在之后政府工作报告中,都阐述、部署了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今年4月1日,《求 2参见程延园,《集体谈判制度在我国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2008年12月21,中国人民大学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是》杂志发表了温家宝总理《关于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几个问题》的文章,文章提出坚持4大分配原则和6方面措施。人社部今年也表示收入分配方案或年内出台,中国己基本具备条件,实现“年均工资增长15%以上的国民收入倍增计划”。正在制定中的《工资条例》也给人们带来收入不断增长的预期。
本文认为,建立科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文赞同温总理文章中所提的措施,逐步推进完善收入分配制度。首先,提高城乡居民收入特别是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完善对垄断行业工资总额和工资水平的双重调控政策,坚决打击取缔非法收入,规范灰色收入,逐步形成公开透明、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秩序。其次,要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建立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最后,要通过发展生产、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途径,保障城乡低收入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三)企业制度要体现人文关怀、人性光辉
中国的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的生产型企业中大部分的一线工人是农民工。中国的第一代农民工的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主要工作地是建筑工地,到城市打工是以生存为目的的,因此,不论是心理抗压力还是生理适应性都很强。新生代农民工吃苦与抗压能力都远不如父辈,他们普遍接受教育水平较之父辈有很大程度提高,加之有很多人从小跟随父母在城市读书,生存已经不是他们唯一的目标,也不会轻易满足多挣点加班费或临时性地涨点微薄工资,很多新生代农民工已适应并渴望能够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在为城市建设贡献力量的同时希望获得一点市民待遇。如果企业的管理模式是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层级壁垒化,员工仅仅是一架庞大生产机器中的一个零件,这样刚性的管理手段使得他们缺乏相应的社会交往网络和社会支持,他们可能会以自己的极端行为证明对社会的不满。(参见翟玉娟,《“十二连跳”的背后是隔绝与无助》)3
中华全国总工会于2010年5月29日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职工队伍和社会稳定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不断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强对青年职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的心理疏导,关心职工的生产生活,加大对他们心理健康的关注和投入,帮助他们搞好自我管理、自我调适,缓解心理压力,提高耐挫能力,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广大职工有尊严地生活,实现体面劳动。引导职工以理性合法有序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抓好劳动关系矛盾的排查和化解,努力消除隐患。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这个提法和高度前所未有。
本文认为,企业应当对员工多些人文关怀,制度要多些人性光辉,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氛围,提供更多学习培训机会,企 3 参见翟玉娟,《“十二连跳”的背后是隔绝与无助》,2010年5月28日,《中国劳动保障报》。业才会慢慢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企业也才能慢慢做大做强,才能在不断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政府、企业、员工三赢。富士康企业在“12连跳”后推出了如下系列改善措施:建立24小时针对员工工作、生活、交友、感情、心理等异常情况的通报制度;设立员工关爱热线;建立现场解决问题的联席会议制度;推动“心灵之约”;每周至少休息一天;两次高比例加薪。(参见2010年6月7日《时代报》)。
综上所述,劳资关系是企业内最重要的关系,融洽和谐的劳资关系能促进生产力发展,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反之,则会阻碍生产力发展,降低企业核心竞争力。劳资关系在当今中国已经愈发成为重要的社会、经济关系,因而劳资关系和谐程度,直接影响经济运行的良性程度,从而最终影响整个经济社会的和谐程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要求能在这对既相互依赖又相互排斥的关系中找到一个平衡点,实现社会、企业、人的和谐、永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