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活着就是一种忍耐》读后感
《活着就是一种忍耐》读后感
前些天,我在本人的空间里写了篇拙文《活得要有价值》,主要是针对一些自暴自弃的人轻易放弃生命的举动,谈点自己的看法,很浅显。昨天晚上临睡前习惯翻书时发现《经典杂文》里刊载张海迪写的一篇杂文《活着就是一种忍耐》,写得很好,很受启发,立即被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所吸引,掩卷沉思,久久不能入眠。
可以说,张海迪是全国家喻户晓的人物,我们都知道,她1955年秋天出生于山东济南。5岁患脊髓病,胸以下全部瘫痪。在残酷的命运挑战面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力和恒心与疾病做斗争,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她对人生充满了信心。她的事迹在1983年经媒体报道后,激励了千万中国人,被誉为“中国的保尔”。作为身残志坚的模范,她的事迹上个世80年代影响了整整一代人。几十年来,她与病魔顽强抗争的事迹令我们这些肢体健全的人汗颜。2008年11月13日,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的张海迪在中国残联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主席团主席。她在这篇《活着就是一种忍耐》的文章中毫不隐瞒自己因身残在求学、找工作中被人冷落、岐视的感受和体会。同时也坦诚表白自己的心迹:我学会了忍耐,咬牙忍耐,我继续努力活着。她在文章中还忠恳地告戒大家:病痛是自己的事情,你不能抱怨别人。面对困境抱怨是最无力的语言。张海迪对待生命充满了无限乐观和热爱,她说,生命无论如何不能放弃,你去感知,你去感受生命这个过程是比任何东西都是重要的和宝贵的,我们能够感知生命,哪怕是品尝它的痛苦,都应该说是一种幸运。张海迪说,她不去想自己的病,只觉得活着真好。她说,让自己忘掉不幸和痛苦。她说,我知道,活着就是一种忍耐,必须有耐心地活着,耐心地做好每一件事。因为每个人只有这一次活着的机会,因为死后再也不能复生了,所以,有一次活着的机会就要好好地活着。
读完这篇文章,她的观点我以作为自己对生命的励志。
第二篇: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活着就是一种幸福
【骄子】
当我用枯燥的文字记录下人生轨迹的时候,突然间我发现,人生不仅是活的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更是我们梦想追求的那种幸福,更是我们追求的平安和淡定。
我父亲兄弟四个,都已年过古稀,父亲排行老三。兄弟四个依次是我大伯、二伯、我父亲、叔叔,四对老人都家庭美满,生活安逸,夫唱妇随,退休后依然相处融洽,来往不断。各自潜心嗜好,自得其乐,倒也轻松快乐。
前年的秋天,我堂弟(二伯的儿子)在一家企业里工作,下班后老板请吃饭。他喝了点酒:“老板说你既然喝了酒,今天就不要回家了,住公司里算了”。堂弟担心家人惦记,很固执地骑摩托车回家,离开公司没多远,出了车祸,不幸遇难,年仅42岁。我堂哥(大伯的长子)前年查出食管癌,经过了近两年的治疗,还是没能逃脱病魔的纠缠,今年的(2月17日)正月初四凌晨,病魔终于夺去了他年轻的生命,终年47岁。厄运不断,灾难连连,谁都无力阻挡,这就是生命的脆弱,是大自然的残酷与现实。当时,我听到消息非常震惊,因为他们都很年轻,又都是家庭中的顶梁柱,正值年轻力壮、挑起家庭重担的时候,突然间的离去,让妻儿老小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和突如其来的灾难。我为他们感到惋惜,感到悲伤。而对于大伯、二伯他们来讲,白发人送黑发人,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此。年愈古稀的长辈们却不得不接受这个命运的安排。两对坚强的老人协助儿媳们安葬好去世的亲人,依然沉浸在了老年丧子的悲痛之中,茶饭不思,坐卧不安,亲戚邻居们的劝说,慢慢让他们从悲痛中走了出来。
人正是知道了死,才掂出了生的分量。尽管我们经历了人生的长途跋涉之后,叩开的依旧是死亡的大门,但还是应该去抓住生的每一瞬间,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做好手中的每一件事,享受属于我们的每一次晚餐„„
人活着,其实就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心情。人生快乐幸福与否,不是因为我们拥有得多,而是因为我们计较得少。简简单单地活着,毋庸一昧为名利、为金钱、为官位、为贪欲,善良、率直、坦荡地做堂堂正正的人,就使人有时间和心情去品评人生的滋味,享受人生的乐趣。满足,不需要增加拥有,而在于减少欲望。一个人心态调整好了,我们就会感觉这世界变得美好。
我们每一个人都会慢慢老去,也一个个终会走向死亡。然而,当我们每一个人在有生之年,当我们拥有现在幸福美好生活的同时,我们能否回首往事,能否不再去过多的追求欲望,能否平静地面对现在的幸福和快乐呢?!
一篇文章中写道:有一个野心勃勃的男子,他看着自己的1000元存折很不甘心,想让存折上再多一个零。于是他努力地工作,没有多久,他达到了目标。男子看着他10000
元的存折,若能再多一个零或是两个零不就更棒了吗?于是,男子更卖力地工作,希望能创造出更多的零,让自己成为有钱人。往后的日子里,他日以继夜,放弃一切休息时间,也放弃对家人的关照,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达成了他的心愿,成为大名鼎鼎的富翁。
但是,在这个时候,他却病倒了。此时,他艰苦一生创造的许多“0”也跟着倒下了!
很多人常常以金钱来衡量人生的成败,认为越有钱人就越受尊重。古今中外更不乏追求名利的人,或是为名所惑,或为利所动,或为官位而奔波,或为爱情而苦恼。把名、利、福、情视为人生的最高境界,却不知人生最大的财富是自身的健康。更何况有许多东西根本就不是金钱所能换取的。正如我们人的生命一样。
人的命运是天注定的,生死由天。而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珍惜生命,做事尽心尽职,快乐地享受着生命中的每一天。既然我们明白生命的无常,我们更应该好好地爱惜她,利用她,让生命在有限的长度里散发出最美、最耀眼的光亮。
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因为这世界并不安全,充满了变化多端,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恩宠,对此我们应该感谢上苍。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一场5·12四川大地震69227人遇难,374643人受伤,失踪17923人。青海玉树地震造成2220人遇难,失踪70人。那些撒手西去的人们,难道不希望好好的活着吗?他们也有许多梦想没有实现,有许多愿望未能如愿,没有人能掌握生命的存亡,这是世界的自然规律,任何人都无力抵抗,所以每一个活着的人都要珍惜你活着的每一天、每一分、每一秒„„
人活着不能只为了自己而活。我们应当把自己当成这世界的一份子,用心去关爱我们周围的所在一切事物,在我们享受这世界美好生活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帮助别人,献出爱心,尽力工作,让所有人生活得更好,更快乐。你活着所以你是幸福的!
第三篇:活着需要一种态度--《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
[活着需要一种态度--《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文/三人车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为了什么?说实在,我活了40年,却从来没好好考虑过这个问题,活着需要一种态度--《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有的人死了,我们还活着,这是一种幸福。活着的人都会说出这样漂亮的话:人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虚度光阴。人究竟为什么活着?日本经营四圣之一的稻盛和夫给了我们正确的答案,他在《人为什么活着》一书里深透探析经营哲学中一个又一个的鲜明案例,犹如一个哲学大师娓娓道来。其实,书中渗透了很多人生哲学,这是我们需要用心感悟的。稻盛和夫的一生不得不说是他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他一生创造了两个世界五百强企业,我想如果仅仅拥有技术、资金、人才是无法实现的,而在于他懂得生活的真谛,他在经营企业中融合如何经营生命的完美组合,才使他的人生有如此的辉煌。就说1997年6月,稻盛和夫曾做过一次身体检查,医生告诉他患上了胃癌。他听话之后,很镇定,就像没事一样,只是淡淡的回应了一声:是癌症吗?然后,他马上去本州岛西侧的冈山县进行演讲。而在12年后的他,仍然健康的到中国做过一次访问。从这个事实中,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其实,人就像一台机器,要不停地运转,才能永远转动着,一旦机器停止转动,就会生锈,甚至变成废铁一堆。哪有机器不出毛病的,只要把它修理好了,就是一台好机器;人也一样,每个人都会生病,只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乐观的面对生活,哪怕是癌症,你照样能创造出新的奇迹。我的老丈人就是这样一个从死神手里活过来的人,医院几次下达回家等死的通知书,读后感《活着需要一种态度--《人为什么活着》读后感》。但就是他的乐观心态和对生活的不放弃,他从死神的边缘挺过来了。如今,他很快乐地活着,而且活得很有质量。为什么呢?看了《人为什么活着》这本书,令我感悟最深的是,人活着需要一种态度。也许你的人生态度是消极的,那就是浑浑噩噩地过完这辈子,这是人生的一大悲哀;也许你的人生态度是积极向上的,那你将在人生舞台的每个阶段会创造无数的精彩,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面对这两种人生,你该如何选择?又是怎样经历过来的呢?面对很多事,面对自己的人生,你的态度很重要。当自己遇到一件很棘手的事后,态度决定了最终的结果。人的一生也许有很多的不如意,有很多不经意的坎坷,我们选择的不应该是放弃或是逃避,而是寻找问题的症结,不管结果如何,你都应该正视,你都应该迎面直对。正如稻盛和夫所说,当一个人低落的情绪也会对一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的损害,乐观地看待每一件事情,不论结局如何,最起码我们赢得了经验和保持乐观的心态,因而心怀感恩、欣然接受这个考验,这比什么都重要。这就是人为什么活着最起码的一种态度。当我们每天走进办公室,你是否想过为什么吗?不就是为了赚钱,为了养家糊口吗?其实,你错了,你太单纯了。这是你的一份工作,是你人生中奋斗拼搏的一份事业,只要你以这样的一种态度面对新一天的开始,那你的活着就是有意义的,是有价值的,至少比别人活得更有质量。即使你的工资少了点,你的职位低了点,你依然活得够精彩。活着就是活着,像一朵花静静地开,像一滴雨悄悄地落,花开和雨落就是一个很完美的过程,就是一个轰轰烈烈的美丽瞬间,也许什么人都感觉不到,但这就是你人生意义的真实写照!面对自己的人生,我们要多听听花开的声音,多看看雨落的舞姿。
第四篇:《活着》读后感--善良终究是一种美德
《活着》读后感--善良终究是一种美德
太牛の生活
我看到在寒风中颤抖的两个年轻男人,一个拎着一个充气罐一个在叫喊着买卖。想着早点把手中的气球卖出去,而且寄希望着有个好价钱。或许这就是他们目前生活的真实写照。我也看到一群又一群的男人女人排队去买彩票,好像今晚的大奖随时恭候着他(她)们,眼睛里充满着希望。
可是我看到了铁面无私的城管们为了给更多的人有一个更好的公共生存环境,强行剥夺了那两个年轻人哪怕仅存的一点希望;我看到了国家高层更多层面的反腐报道,报道着要给彩票事业一个名正言顺的身份。等等,不言而知。
我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他们的心情,因为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而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人生轨迹。我喜欢上了余华的小说,我爱上了他的作品《活着》,我曾经无数次的想着写个读后感什么的,最终都是不了了之,因为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描述。我同情徐家少爷的境地,我也曾经有过他一样的心理经历,可是我和他一样懦弱,喜欢躲在希望的梦想里苟且偷生。
徐福贵的一生,充满着故事。从一个远近闻名的徐家阔少爷到一个渐渐被人遗忘的普通老百姓,从一个不屑世事的牛犊子到一个历经沧桑懂得人情世故的老头子,他总带给我们一个个惊叹号的表情。可是在我看来,正是因为这个角色的大转变,才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温情的男人,看到了他的担当,看到了他对生活的态度。人的一生难免会犯错,重要的是你的内心原本就是向善的,而且会做出好的改变。我们不能不去原谅他们的错误,每个人的灵魂总是需要有人去安慰。我想徐福贵的错误不在于他生在福中不知福,而在于他的放纵;同样他的错误也不是不可饶恕,毕竟在他漫长人生的后半部分明白了什么叫做活着。
在一遍又一遍看着此书的过程中,我一次再一次的去体会着徐福贵的心理变化,总是在感觉无限接近的时候放弃了。因为我真的做不到他对生活的那种纯粹的热爱。正如作者所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生活当中的我们,却有着太多的牵挂。徐福贵的一生,也是充满信仰的一生。这里所说的信仰不是那种单纯的美好,而是对一切事物理解之后的超然,对善与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目光看待世界。对父母的愧疚,对自己的过失,对妻子的热爱,对孩子的关怀,无不让人为之动容。没有信仰的人怎敢保证做到这些?
“以笑的方式哭,在死亡的伴随下活着。”不知道作者写这句话的意义何在,只是想纯粹地告诉我们徐福贵生活的艰辛和不幸还是想让我们明白即使世事再困难,我们总有度过难关的时候,只要我们还活着。在笑中哭,在哭中活着,好一个笑与哭,再绝妙不过的一个矛盾体。突然想起我们自己,生活中的我们何尝不是这样?
《活着》书本更多内容不再赘述,想必大家都已经耳熟能闻。实在没有时间看书者,也可以借鉴一下电影版的《活着》,或者电视剧版的《走西口》,与书本内容尽管多少有许差异,但也算是大同小异了。
所以,只为所有,让我们放下内心的不安,静静地去回味一下我们生活的艰辛和不幸,去回味一下我们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或许《活着》值得我们去看它一百遍。慢慢地去体会,只要我们还一直活着。
第五篇:《活着》读后感:漫漫人生,活着便是一种力量
《活着》读后感:漫漫人生,活着便是一种力量
——林巧妮
王尔德曾经说过:“生活是世界上最罕见的事情。很多人只是存在,仅此而已。”当我读完《活着》这一书后,很庆幸主人公福贵不是那很多人之一,他真实的活着,而非简单的存在过。
余华所作的《活着》从福贵自叙年轻时游手好闲嗜赌成性为始,以暮年时与同样垂垂老矣的老牛作伴消失在暮色中作结,期间伴随着父母﹑妻儿﹑女婿﹑外孙先后离去的失亲之痛,又经历了战争﹑土改﹑人民公社﹑饥荒﹑文革……这是他的一生,又或许可以说这是那一代人的缩影。只不过相较于他人,福贵似乎拥有了更多的苦难。在阅读时我几次克服住了不再翻阅的冲动,因为当作者用最最客观的语调将残酷的现实一层层剖开呈现在眼前时,那种悲苦更甚﹑那种震撼愈发让人难以平静。
然而当我们由旁观者的视角转化为主人公的身份时,当一切的不幸变成了现实,摆在面前时,我们会惊讶的发现福贵的快乐其实多于苦痛,甜蜜可以大过心酸。一夜输光家产从地主沦为平民,却因此在土改中逃过一劫,福贵是幸运的。大户人家的小姐甘愿一生守护在他的身边不离不弃,恰恰印证了她的名字“家珍”,是家里最珍贵的财富。又聋又哑的凤霞勤快能干,最终也觅得一桩好姻缘。有庆长跑能手运动会第一,受老师表扬,作为父亲同样骄傲。二喜女婿懂得责任与担当,孝顺长辈,给凤霞以最好的生活。我们不可否认福贵生活遇见的变故之多,但我们同样应该知道这些最亲近的家人,美好而又温馨的回忆会是支撑着他一直活下去的力量。
正如作者在自序中写道:“《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有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他们活着时一起走在尘土飞扬的道路上,死去时又一起化作雨水和泥土。”他与命运相处的模式并非对抗,而是顺其自然,但这并不意味着他的软弱与妥协。他看见了苦难也看见了幸福,尽管美好总是短暂,仅余的些许温存总是在不经意间最惨烈的方式从他生命中抽离,但他依旧选择了不断向前,不断生活。有人曾评价说“人太渺小,稀释成了平凡”,而我认为他并非麻木,他只是在用一种最温和的方式来告诉我们――活着本身就是一种力量。
这本书里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福贵的一生。我并未从中读到福贵很多的心理描写,是悲哀自己惨淡的一生,亦或乐观的积极生活下去,这些都没有。仿佛在讲述时,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但我却感受到了传达出来的一份平静,平静的接受,平静的生活。
就像在结尾,老人扛着锄头与同样名为福贵的老年远去时,在乡村渺远的歌声里,在夕阳沉沉的暮色里,大地正敞露胸怀无声的召唤着,苍老而又庞大,充满着无尽的隐秘感。我知道,这是活着最美好的姿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