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推进科技兴测和人才强测战略为
大力推进科技兴测和人才强测战略为
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提供有力保障
——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和人才工作会议在陕西延安召开
2011年7月13日下午,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和人才工作会议在陕西延安召开。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党组书记徐德明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王春峰主持会议。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张荣久,副局长李朋德分别作了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和科技工作报告,对“十一五”以来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人才工作进行了总结,对“十二五”的发展作出部署。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李维森、宋超智、闵宜仁,党组成员、办公室主任吴兆琪,总工程师胥燕婴出席会议。
徐德明在讲话中指出,此次会议层次高而精干、简短而紧凑、丰富而详实、重要而有意义,开得很好,开出了新风,开出了信心,开出了重视、关心、支持科技和人才工作的热情,必将对促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大开拓、大创新、大发展、大繁荣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
徐德明说,“十一五”以来,各单位各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大局认真做好科技和人才工作,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对事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进一步增强,测绘地理信息人才总量、素质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好的变化,有力促进了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别是近年来,通过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和各类人才的奋发进取,大力开展“天地图”建设、数字城市建设、应急保障服务等重点工作,显著提升了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影响。几年来的实践使我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服务决定地位,装备决定能力,技术决定水平,人才决定未来,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科技和人才是事关测绘地理信息事业长远持续发展的最关键、最核心的战略问题。我们务必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和人才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徐德明强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国家之间、地区之间的竞争,外在表现为经济实力、收入水平、社会影响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谁拥有足够的人才和技术资源,谁就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谁能够把人才优势转化为科技创新优势,谁就能够赢得竞争的主动权。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作为第一资源的重要地位和巨大作用已经越来越突出。我们要深刻认识国际竞争和国家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大趋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人才培养放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真抓实干,急起直追,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先机,才能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才能把绚丽的蓝图变成美好的现实。也只有把科技和人才作为优先发展之策、率先发展之本、领先发展之基,才能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转化为事业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徐德明指出,做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和人才工作,是贯彻实施科技兴测、人才强测战略、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举措,是适应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新形势、迎接新挑战的必然要求。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工作正进入全面构建数字中国的关键期、测绘产品需求的旺盛期、地理信息产业发展的机遇期和建设测绘地
理信息强国的攻坚期,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转型升级,必须充分依靠科技进步,切实强化人才支撑。特别是我国作为一个测绘地理信息大国,高、精、尖测绘仪器装备的自给率严重不足,核心技术缺乏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与事业整体发展的实际需要还存在较大的不适应性。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结构布局需要进一步优化,特别是优秀科技人才、青年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大力实施科技兴测和人才强测战略,积极推动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努力提高人才工作服务事业发展大局的能力,对于加快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实现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目标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徐德明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进步是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在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中发挥关键作用。今年5月23日,李克强副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指出,测绘地理信息是一个技术密集型行业,仪器装备更新换代快,而我国在测绘地理信息仪器装备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必须加大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高端测绘地理信息装备自主化水平。李克强副总理同时强调,目前,国际上数字地球、智慧地球、物联网快速发展,竞争非常激烈,打造数字中国、智慧中国,也要加快科技攻关、攻坚步伐。贯彻落实李克强副总理重要讲话精神,加快实施“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的总体战略,必须始终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战略思想,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大力加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自主创新,着力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关键技术不足、重点领域存在着较大对外技术依赖等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科技整体水平,增强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对事业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始终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提高测绘地理信息生产力水平为核心,不断完善以企业为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抢占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制高点。在实施科技兴测、推动自主创新工作中,科研院所尤其要担当起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核心技术攻关的重要使命和主要责任。要紧密围绕制约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突出瓶颈问题,在数字中国建设、地理国情监测、地理信息服务等重点领域,不断创新基础理论与基本方法,增强科技持续发展的后劲;积极争取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实施,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突破重要核心技术,提高地理信息实时化获取、自动化处理、网络化服务与社会化应用的能力和水平;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大力研制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软硬件产品,形成先进高端测绘地理信息仪器装备的民族品牌。要坚持突出重点,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事业发展全局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徐德明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在事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核心作用。人才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十二五”期间,是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黄金战略机遇期,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更加突出。我们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以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气魄,广开进贤之路,把各方面优秀人才及时发现出来、合理使用起来。要按照《测绘地理信息 “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确定的人才工作指导方针、主要任务和对策措施,落实思想、落实责任、落实项目。要以爱才之心、识才之志、容才之量、用才之艺,大力培养、及时发现和大胆使用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技术上能攻关、发展上有建树的优秀人才,做到知人善任、广纳群贤,把人才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提供智慧和力量支撑。要适应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加大人才培养开发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布局,促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以提高科学领导水平为核心,加强党政人才队伍建设;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建设一支由科技领军人才、学术带头人、科研与生产技术骨干组成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着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有战略眼光的测绘地理信息科学家;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发展壮大技能人才队伍;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和竞争力为核心,建设一支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要特别注重在培养优秀青年人才上下大功夫,及早发现热爱测绘地理信息事业、有发展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不拘一格选拔使用拔尖人才。要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年轻人担当重任,使其在实际工作中、在关键岗位上、在重大项目里经受锻炼,为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的长远发展、跨越式发展培养人才、储备人才。要给年轻人才压担子,要让年轻人才挑大梁。要改变科研项目中年轻人干活不挂名,隐姓埋名、默默无闻的状况,真正做到谁干活谁受益,谁的成果谁落名,这样才能使人才真正脱颖而出,才能使年轻人的进取意识不断增强。要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事迹,大力推广年轻人才的科研成果,为他们施展才能、展示才华创造更宽阔的舞台。我们大家都知道,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年轻人的革命史,从孙中山,到毛泽东,到邓小平,都是大胆使用年轻人才;今天,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特别强调培养使用年轻人才的极端重要性,需要我们认真领会。实践证明,只有年轻人才更有理想,只有年轻才敢于实现理想。未来实现新的跨越,关键要靠人才、特别是靠年轻人才。对年轻人才要少挑刺,不要求全责备,要鼓励优点、包容缺点,助力发展,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有希望。
徐德明指出,科技和人才工作事关全局、事关长远,加快实施科技兴测战略和人才强测战略是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温家宝总理强调指出,经济社会发展要依靠科技,科技进步要依靠创新,科技创新要依靠人才,说到底就是人才,科学论证了科技与人才的重要地位及其辩证关系。各单位各部门务必要把科技和人才工作放到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站在新起点、迈向新征程、实现新跨越的大背景下来审视,从推进测绘地理信息强国建设的战略高度,进一步强化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部署,切实抓出成效。主要负责同志要履行“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第一资源”的责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运用战略思维、开放视野、发展观点来研究、谋划、部署科技和人才工作,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抓好落实,工作上率先推动。各职能部门要切实履行工作职责,不断解放思想,大胆开拓创新,创造性地做好科技和人才工作,做到统筹协调、上下同心,各方联动、密切配合,形成推动科技和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
徐德明要求,科技和人才投入是赢得事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性投入,在这方面我们要舍得花钱。去年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挤出350万元资金,资助了7名科技领军人才,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陈俊勇、刘先林院士很有感触地说,这在测绘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在相关部门也是为数不多的。要真重视、真投入,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对科技人员的重视是非常高的,为两位院士改善了住房和办公条件。我们也把测绘界的21名院士的风采和贡献悬挂在中国测绘科技馆内显著位置,以更好地弘扬他们的贡献,引领青年科技工作者走科技成才之路。实践证明,只要把钱花对地方,就能产生影响和效益,就能形成战斗力和凝聚力。要充分认识到,人才难得,科技人才更难得,核心技术对于增强竞争力至关重要,竞争的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关键是技术人才,谁掌握了尖端核心技术谁就拥有了世界,在这方面我们要加大投入,要想办法投入。要统筹安排工作经费,使有限的资金进一步向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集中和倾斜。要加强同科技、发改、财政、组织人事、人力资源等部门的联系沟通,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科技专项、科研基础设施、重大人才工程等方面的经费支持。要进一步拓宽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和人才工作经费投入渠道,吸引、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以多种形式参与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形成举全测绘之力推进科技和人才工作的生动局面。今年6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拿出200万元、北京市顺义区委区政府、国测地理信息科技产业园集团有限公司分别出资200万元和500万元,共同设立了地理信息人才奖励资金,用于奖励地理信息领域的优秀人才,就是要表彰他们的贡献,营造良好环境,促进人才成长。
徐德明指出,政策制度在科技和人才工作中具有决定性作用和持续性影响。要加强科技和人才政策的前瞻性研究与创新,不断完善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积极创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和人才开发的环境条件。特别要进一步完善测绘地理信息科技管理制度,鼓励各类创新主体参与科研项目竞争,尤其要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建立测绘地理信息院校、科研机构、生产单位和企业的合作交流机制,倡导产、学、研、用联合共建研发基地和创新平台,共同承担科研项目,共同推动科技进步。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政策措施,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使用、评价机制,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要畅通年轻干部快速成长的渠道,早搭台、早培养、早使用,为其快成才、成大才创造条件。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对三方面人才非常重视:一是年轻人才,我们千方百计让他们早上台,主要看潜质、看未来,不看小毛病,破格使用,大胆使用,以增强其干部队伍活力;二是女干部,这也是我们重点的培养对象,充分发挥这个群体的作用,激发其工作热情,为事业发展助力;三是党外干部,积极培养,放到科研领域,发挥其技术优势,鼓励他们热爱祖国、为国献力。要切实关心各类人才成长,不断改善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千方百计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他们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让各类人才有用武之地而无后顾之忧。
徐德明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多种载体、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科技兴测和人才强测战略的重大意义,深入宣传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方针政策,深入宣传测绘地理信息领域的自主创新成果和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着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和社会环境,让各类人才受人尊重、体现自我价值。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我们推出了一个先进典型李成名同志,中央创先争优活动简报也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李成名同志的事迹很感人,是年轻人学习的榜样,是科技人员学习的榜样。
徐德明强调,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人员责无旁贷。希望广大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者认真学习贯彻李克强副总理视察中国测绘创新基地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继续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不畏艰险、勇攀高峰的探索精神,坚定信心,团结协作,抢抓大好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在推进测绘地理信息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实践中建功立业。
徐德明最后指出,我们正处在一个催人奋进的伟大时代,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的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发展依靠科技和人才支撑,时代呼唤科技进步和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定不移地大力实施科技兴测战
略和人才强测战略,努力开创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和人才工作的新局面,让科技和人才在推动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大显身手,为建设测绘地理信息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陕西测绘局副局长肖平、河北省测绘局副局长续铁枢、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张扬分别作了测绘地理信息科技工作典型交流发言,江苏省测绘局局长刘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党组书记刘戈青、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武汉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杜晓成、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孙玉国分别作了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工作典型发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测绘行政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测绘主管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局所属各单位、机关各司局、测绘相关学会、协会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以及各单位各部门分管科技和人才工作的相关处(室)负责人参加会议。
陕西测绘局科技工作交流材料
河北省测绘局科技工作交流材料
北京吉威数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科技工作交流材料
江苏省测绘局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测绘局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继续教育中心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北京四维图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吉林省测绘局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黑龙江测绘局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人才工作交流材料
第二篇: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福民强市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为“福”民强市提供有力
人才支撑
河南省委常委、洛阳市委书记
今年5月召开的全国人才工作会议和刚刚召开的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着眼于科学发展、长远发展大局,提出了一系列人才工作重要思想,制定了人才发展的宏伟目标和行动纲领,内涵丰富,意义重大。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人才工作,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
国以才立,政以才兴,业以才治。当今时代,人才作为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是事业发展最可宝贵的财富,是不可替代的第一资源。
首先,从国际竞争形势看,人才的竞争是国际竞争的关键环节。在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不断加速的时代条件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的竞争。美国之所以能成为当今唯一的超级大国,与其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看待是分不开的。据有关资料,美国吸纳了世界62%的顶尖科学家,包括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其次,从国内发展来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离不开人才的支撑作用。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阶段,传统的发展模式已经难以为继,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一转变,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这就要求我们用战略眼光看待人才,把人才作为科学发展的第一要素,使人才真正成为科学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第三,从洛阳自身发展看,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洛阳要想在中西部地区发展中取得明显的竞争优势、实现跨越发展,必须靠人才;洛阳要想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赢得主动、实现更大作为,名副其实地 — 1 —
成为河南的副中心城市,必须靠人才;洛阳要想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靠人才。
二、在科学发展中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
从世界各国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较之于优先积累物力资本的国家,优先开发人才资源的国家不仅发展速度更快,而且发展质量更高、后劲更足。一些国家的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之所以能迅速提升,就在于人才优先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
从洛阳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看,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不仅重要而且紧迫。一是只有确立优先发展战略,才能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二是只有确立优先发展战略,才能在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取得更多主动权。三是只有确立优先发展战略,才能解决好人才发展自身存在的问题。
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布局,最根本的是树立人才优先发展的价值理念。在当前的观念和实际工作中,往往比较重视物质资源、环境资源、资金资源以及其他资源开发,轻视人才资源开发;比较重视各个领域、行业、项目中的物质投入,轻视人才投入。这些都制约了人才作用的发挥,迫切要求我们更新观念。要树立爱护人才就是促进发展、浪费人才就是贻误发展、刁难人才就是破坏发展的理念。要树立人才水平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理念。只有树立先进的理念,才能把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落到实处。
三、以实施人才强市加快推进福民强市
今年8月,洛阳九届市委十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了福民强市的总体目标。福民强市的“福”,不仅包含富裕的“富”,而且特指老百姓幸福指数的“福”。要实现福民强市总体目标,就必须牢固树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以实施人才强市加快推进福民强市。
一要按照“两公一程序”的总原则,选拔任用优秀党政人才。“两公”就是出于公心和群众公认,出于公心就是选用干部坚持五湖四海、不搞亲亲疏疏;群众公认就是让社会评判干部的德能勤绩。“一程序”就是认真贯彻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提出的“五重五不简单”的要求,按照程序,认真做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
二要引育结合,造就大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开辟引进高层次人才的“绿色通道”,大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以及海外优秀人才。坚持在招商引资的同时,搞好招才引智工作,吸引领军人才及其科研团队。制定优惠政策,激活创业主体,鼓 — 2 —
励支持各类人才创大业、创伟业。
三要整体开发,统筹抓好其他人才队伍建设。积极推动人才结构调整,发挥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工作人才等各类人才的作用,形成城乡、区域、产业、行业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福民”的目标。
四要切实做好人才服务工作,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关心人才的学习和生活,千方百计为他们排忧解难。大力表彰优秀人才,广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甘于奉献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三篇: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
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推进人才强农战略
XXXX局局长XXX
(2011年6月)
XXX农牧局下设11个工作单位,事业编制工作人员68人。从事农牧业工作的人才总量从2001年的54人增长到82人,年均增长5%以上。近年来,我局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紧紧围绕“科教兴农”和都市农业建设,把人才培养、人才引进和人才使用紧密结合起来,各个岗位人才不断涌现,农业人才总量不断增长,人才结构持续优化,为全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一、抓选才,开辟人才脱颖而出的绿色通道
根据国务院《关于在事业单位试行人员聘用制度的意见》和全区事业单位定岗定编要求,我局通过按需设岗、按岗聘用、竞争上岗等形式,逐步建立现代人才管理机制。同时对下属各事业单位,根据其不同的性质、不同的工作职能实行分类管理,使机构更合理,人员更精炼,职能更明确,服务更规范,初步实现了干部能上能下、人才能进能出和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
为了切实把优秀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管理工作落到实处,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实践和完善,逐步完善了农业管理工作人员目标责任制、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制和全体工作人员岗位责任制等一系列制度。每年对各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和全体工作人员的德、能、勤、绩、廉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的考核、-1-
评价,以考核人员的德才表现、业绩成果、贡献大小为依据,确定新一轮业务骨干和专业技术带头人,采取考核结果与年终奖励相结合的方式,实行奖优罚劣政策,充分激发了全体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活力。积极推行干部竞争上岗制度和一般工作人员双向选择制度。2010年,通过自荐、推荐、组织考试、民主测评、个人演讲、综合考评等程序,有4名科级干部竞争上岗。通过组织专业考试、民主测评、考评小组考核等形式对一般工作人员进行摸底,根据能力定岗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竞争上岗和考察,不仅选拔了一批政治坚定、业务优良、作风扎实的优秀人才担任领导,同时也为中青年专业技术人才的选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二、重育才,努力提升人才的能力素质
结合我局实际,采取阶梯式人才培养的方式,对年龄较大的优秀人才,除完成一定的科技推广任务外,还担当起培养、帮带年轻人的职责;对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才,着重鼓励、激励其发挥潜能、积极创新;对新分配的大学生则采取派遣下乡驻点的方式,积累基层工作经验,培养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倡导终身学习、刻苦成才的观念,每年不定期开展了“学习型机关、学习型干部”的创建活动,通过比学习、比业绩的方式,努力营造育才环境。安排优秀中青年技术人才从事重点科技项目,对贡献突出的技术人才进行适当奖励,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工作氛围。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技术人员脱产培训、外出进修、考察、学术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开拓视野,提高专业技术水平,不断更新现有技术人才的知识,以适应我区农-2-
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全体专业技术人员实施经常性的、高质量的继续教育,把继续教育作为专业技术人员考核的内容之一,与职务晋升、职称申报、考核评优相挂钩。注重在实践中锻炼和培养人才,派遣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实施项目的开发、示范、推广,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工作。详细制订了《XX区农技干部人员项目责任制考核办法》,鼓励技术人员走出办公室,在实践中磨炼成才。
三、广引才,营造吸引人才的良好环境
在实际工作中,我局认真贯彻区委、区政府关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方面的优惠政策,注重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对待。围绕产业引才、引智建设,积极加强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等科研单位的技术交流合作,聘请了省农科院蔬菜研究所副研究员王志伟教授作为我区农业高级顾问,在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传递农业新信息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支持。通过省、市、区招考政策,不断充实农业人才队伍,从三支一扶、进村进社、纯农户零就业大学生中选拔了一些农业专业技能较强的人才,特别是2009年首次招收了一名研究生,使全区农业人才的结构更加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为充分发挥科技人才在全区农业农村工作中的作用,我局经常聘请省市专家来我区开展农业技术的培训、指导,并不断改善办公设施,努力为农业人才发挥聪明才智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活用才,构筑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
为用好现有人才,我局不断创新思维、强化措施,为科技人员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技术人员大胆承担农业科技项目的开发与示范。近年来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项目的研究、开发与示范,获得了省市科技进步奖等不同层次多个奖项。这些农业项目的研究、开发和示范不仅提高了农技人员的技术才能,也为我区农业结构调整、产业提升起到了极大的技术支撑和推动作用。围绕我区粮食、果蔬、畜禽等主导产业,建设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让农技人员投身示范基地建设中,为我区农业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推动作用。在农业项目中着力推行技术人员负责制,由技术人员全程负责项目的规划和实施,增强了技术人员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促进了技术人才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创新,激发了专业技术人才发挥才干的积极性。
虽然我局在培养、使用农业人才的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受体制机制等因素影响,还存在一定差距和问题: 一是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人才匮乏;二是专业技术人员工作条件相对较差,影响了工作积极性;三是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和环境还没有完全形成;四是引进人才渠道单一,专家数量较少。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坚持科学的发展观和人才观,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针对人才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探索引进人才的好做法、好经验。进一步创新机制,为农业人才创造有利条件,为全区农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第四篇: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概要
实施人才强企战略为企业
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近年来,沈鼓集团始终保持着协调、持续、稳步、快速发展的势头,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随着沈鼓集团事业的不断发展,公司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企业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实施人才强企的战略,努力打造国内一流水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为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人才保证。
一、贯彻实施人才战略目标,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
沈鼓集团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市场经济带来的严峻考验,赢得持续发展和不断做强做大,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始终将人才资源作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予以开发。公司制定了“培养人才,人尽其才”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步骤。对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激励提出了指导性原则。坚持把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开发做为人力资源的基础工作来抓。始终高度重视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工作,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努力建设一支素质过硬、结构合理、后备充足,与公司的产品开发、生产经营和市场竞争相适应的国内一流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群体。
为了实现人才引进的战略目标,公司计划在几年内引进博士后2名,博士生10名,硕士生50名。同时,在不断深化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的改革与探索中,逐步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人才开发、培训、考核、使用及激励制度,对各类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计划体现了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特点,及时满足企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经过多年不懈的努力,公司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为促进企业与员工全面协调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坚持开展全员培训,是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的重要保证
1、开展继续教育,提升人才队伍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我们本着“优秀人才优先培养,关键人才重点培养,稀缺人才加紧培养,一般人才有计划分层次培养”的原则,先后选派了93名干部攻读博士或硕士学位。其中:23名到高等院校进修硕士研究生,3名进修博士研究生。67名参加公司与东北大学研究生院联合开办的工商管理研究生进修班和工程硕士研究生进修班,今年5月份全部毕业。
2、开展专题性的公开课和内训,提升人才队伍管理及技术创新能力。
1)针对管理人员的培训。根据层次和岗位不同,培训内容也不同。2006年,先后组织了16名公司总经理助理级以上干部参加沈阳市高级人才经营管理中心举办的高、中级职业经理人培训。并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参加国内知名培训公司和专家主讲的《领导式管理实践辅导》、《管理者的用人策略》、《经理人的压力管理》、《赢在沟通》、《KPI、BSC实战训练》、《精益生产下的5S现场管理》、《企业竞争力和人力资源管理变革》等内容的公开课、远程教育和内训。开阔了干部的视野和思路,促进了干部管理水平和领导艺术的提高,受到干部的一致好评。
2)针对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是产品设计的专业知识、压缩机控制原理、PLC编程、ERP、PRO/E、ANSYS、PDM、CAPP等内容的培训,以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标准的培训。压力容器工艺人员质量标准培训、仪控人员控制技术操作培训、典型产品检验管理标准培训等。迅速提升了工程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和适应工作的能力。
在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性培训的同时,通过设计工艺评审、专题讲座、技术交流、典型产品技术质量问题分析等形式,密切结合生产实际,对产品技术更新和改造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为使销售人员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开展了销售策略和销售方法、服务标准、财务合同管理等培训;为使物资供应人员降低成本,优质采购,开展了计划招标、比质比价、计算机应用等知识的培训。
4)为贯彻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在技术工人中实施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精神,开展了以增强实际技能为重点的全公司技术工人职业资格培训及鉴定工作。2001年至今,共举办了八期52个技术工人职业资格培训班和28个技术工人岗位技能培训班,共培训5000余人次,经考核鉴定有81人取得高级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有448人取得技师职业资格证书,有1712人取得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现在我公司高级技师、技师人数占技术工人总数16.5%,高级工以上占技术工人总数70.1%,为本企业和本地区高技能人才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三、搭建展示与创新的平台,为人才提供成长发展的广阔空间
1、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998年,我公司在省内率先组建了博士后工作站。先后引进8名博士后进站从事产品研究开发工作,目前仍有3名博士后在站内从事科研工作。其中,高强度耐腐蚀材料、压缩机设计软件、流场喘流分析等均取得较好成果,对提升公司研发、设计能力、产品竞争能力以及培养和带动专业技术队伍等方面有着重要影响。
2、校企合作,共谋发展。我公司先后与西安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建立了技术分中心。今年年初,公司与西安交通大学签订了共建“透平压缩机非定常流动实验基地”的协议。5月份,沈鼓——大工研究院正式启动运行。这标志着沈鼓集团与高校的合作进入到更具实质性的新阶段,迈出了提升双方科研和产品研发能力的坚实一步。公司还与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科院等十几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广泛、密切的项目合作关系,利用他们的人才和试验设备优势,对风机产品的关键技术进行开发研究,每年都有十多个项目取得科研成果。
3、协会组织是各类人才开展活动的载体。公司成立了科技工作者协会、劳模技师协会。并以这两个协会作为人才队伍活动的载体,使企业各类人才都能够有组织地开展专业性活动。近年来,公司科协通过开展科技研讨活动,在科技人员中征集论文,共征集论文83篇,上报47篇,获市级以上奖励的23篇。科协还坚持在科技人员中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每年立项完成都在80项以上。科协活动的开展为科技人才展示自己的才华提供了很好的舞台。公司连续三次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先进集体,2005年公司科协被中国科协评为“讲、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省科协系统先进集体。
4、建立并实施考核与管理机制。为加强人才队伍的管理,逐步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队伍考察、评价及管理机制。先后建立了《博士后工作站管理制度》、《优秀科技人员评选管理制度》、《技术“三优”评选实施方案》、《“优秀管理带头人”、“优秀管理骨干”评选实施方案》、《行政职务聘任实施方案》、《干部关键业绩考核办法》、《高级技师、技师职务聘任管理规定》、《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等等,2006年在公司中层干部关键业绩考核中,我们把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作为考核中层干部关键业绩的重要内容。将“人才流失率”作为重要部门《KPI关键业绩考核》指标。使人才队伍的管理实现规范化、制度化。
四、制订激励政策,为人才发展注入生机与活力
1、确定攻关项目,激发科技创新潜能。①设立科研项目奖、新产品奖,对完成公司重大科研项目和重点新产品的人员给予奖励;②开展质量突破口、质量改进等专项课题攻关,与责任部门和责任者签订合同,并根据项目完成情况兑现奖金;③开展价值工程活动,通过改进设计及工艺方法、完善产品结构和配套方式,为公司节约成本,2004年价值工程立项126项,节约资金1325万元,奖励员工33万元,2005年价值工程立项164项,节约1771万元,奖励员工40万元;④2005年共有9项科技成果获得市级以上奖励。同时,积极推荐符合条件的科技人员申报国务院特殊津贴和其它荣誉称号。
2、提高薪酬待遇,吸引高层次专业人才。公司规定,重点院校、重点学科的本、硕、博优秀毕业生的薪酬待遇普遍高于同期毕业的普通院校毕业生。2004年以来,先后引进大学本科及以上毕业生145人。其中重点院校、重点专业毕业生43名。为蓬勃发展的沈鼓做好了分层次、有梯度的强劲人才储备。
3、设立公司科技特区。进入特区的科技人员,根据承担科研项目情况每月享受1000-2500元不等的特区津贴;
4、设立责任津贴。公司每两年开展一次评选技术“三优”(优秀专家、优秀专业带头人、优秀骨干)和“优秀管理带头人”、“优秀管理骨干”的活动,正确评价科技、管理人才的业绩及能力。并分别享受每月500—1500元不等的责任津贴。
5、制订政策性补贴。对新入厂的大学生给予生活费补贴,根据不同学历发放800—2000元不等的安家费,并提供独身宿舍及餐费补贴;对新婚无房的大学生提供月租房补贴,在公司实行货币化分房时,对各类人才给予政策倾斜等。通过这些措施的落实,公司已有效地遏止了人才外流的现象,人才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五、注重典型引路,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公司为专业技术人才发挥潜能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鼓励员工不断拓展和更新知识。通过厂报宣传、各种比赛、竞赛等形式,大力宣传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营造了一种争先好学、争当优秀人才的良好氛围,有力地促进了公司的科技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涌现出汪创华、牛大勇、徐强、“五朵金花”先进集体等一大批优秀的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