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集团审计中增强内控测评效果的做法
企业集团审计中增强内控测评效果的做法
刘刚在企业、特别是企业集团审计中,为了通过内部控制测试,达到降低审计成本、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效果之目的,既要严格操作程序和测评标准,又要讲求测试技法。通过实践总结了包括测试前、测试和评价阶段可采用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测试范围和重点的选择。主要是在测试初始,决策
是否用内部控制测试,以及用的范围和方向问题。包括内部控制测试前和实质性测试前两个环节。选择正确,事半功倍。选择内部控制测试范围和重点可依据以下3点:(1)根据审计任务、目标以及时限;(2)根据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核算形式以及外部监督状况;(3)企业资本组合及行业特点。如当前企业大多数实行公司制,不仅有母公司,还有子公司、孙子公司。对实行严格的三级核算制公司制企业,内部控制测试需要深入到子公司、分厂甚至车间等基层经营单位,掌握内部控制点的全面情况;对实行统分结合核算形式的公司制企业,应在与审计目的密切相关的公司分别进行内部控制测试;对实行集中统管式财务管理的公司制企业,内部控制测试则以主体公司为主。分析确定实质性测试范围和重点可依据以下4点:(1)将内部控制测试评价为失去控制和控制薄弱的业务系统或业务环节,即健全性测评为“不健全”、“基本健全”和符合性测试未被评为“可信赖”的业务列入实质性测试范围。如对某集团公司应收预付业务内部控制测试,健全性测评87.5为“基本健全”,缺陷是无定期寄发对帐单制度;符合性测评100;作为实质性测试的检查重点,发现潜亏4000余万元。(2)将特定时间内未得到良好控制的业务系统或业务环节列入实质性测试范围。如抽样检查发现,一大型企业集团存在企业主管资金审批的财务负责人公伤期间,企业一种主要原料采购量比以前大增、次数变频的现象,即应列为实质性测试重点。(3)固有风险较大的业务。如货币资金(银行存款)帐单核对、存货和固定资产抽查盘点。对某公司货币资金业务内部控制测试,健全性测评100为“健全”;符合性测评82.35,缺陷是未执行稽核控制;实质性测试发现该单位银行存款未达帐项2000余万元。(4)注意分析企业及会计系统的外部环境、流行的经营思潮、经营手段对企业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影响,结合企业改组改制、大型技改项目、对外投资等重大经营活动,将易发部位或业务流程列为实质性测试范围和重点,克服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特别是会计系统在企业管理总体和层次上的局限性。如目前合并报表编制、长期投资等业务不规范的现象比较普遍,即可定为实质性测试重点。
二、测试工具的准备。问卷式调查表是内部控制测试的基本工具,而关键控制点则是问卷式调查表的关键内容之一。准备测试工具,使其适用、灵敏。一是根据企业有关业务管理规章、制度、办法、规定,将问卷式调查表各控制点测试内容细化、充实,使控制点测试标准贴近企业实际情况。如根据企业对采购资金按照数额大小划分审批权限的规定,将《存货内部控制调查》有关“是否建立存货采购、领用、发出业务审批制度”的内容细化。又如根据企业电算化开发利用程度较高,致使帐证、帐帐、帐表核对的控制功能消失的情况,将问卷式调查表与之相关的控制点调减。再如对于企业虽有内部控制制度,但测试范围内无业务受理的控制点调减。二是增定关键控制点。所谓关键控制点是指业务处理过程中未加控制就容易产生错弊,可能严重影响内部控制目标而需要加以控制的业务环节。测试实践发现,内部控制测评中被评价为“可信赖”和“基本可信赖”的控制点,在此后的实质性测试中不同程度有问题被查出。分析结果说明,评价标准尺度过宽,内部控制测试评价的百分比偏高,与关键控制点未作合理设定有关。科学确定关键控制点,有助于合理进行内控评价。首先,根据控制点设置的“业务处理不相容”、“钱帐物分管”和“严格凭证流转程序”等3项原则,拟确定基本关键控制点。如会计报表内部控制的财产清查、报表审计、报表合并;应收预付内部控制的催帐、单证审核、冲帐批准;流动负债内部控制的核销审批、签发票据审批、预收入帐审核、工资计发审核、税金计交审核;实收资本与资本公积内部控制的资本变动批准、验资;销售收入内部控制的授权外业务审批、赊销业务审批、发运审批、坏帐处理审批;成本与费用内部控制的原始记录审批(核)、签发、成本费用归集、成本费用分配、成本结转。其次,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循环、不同的内控测试目标,调整并确定适合被审计企业特点的关键控制点。
三、测试和评价方法的运用。
(一)健全性测试采取面对面询问方式。问卷式调查一般有自填后核、边问边填等方式。实践中,我们采取过将问卷式调查表交由被审计企业财务部门填写的方式。一些财务主管、分口部门负责人大包大揽,172项控制点全部答“是”,致使符合性测试误差大,时机延误,效果不佳。改为面对面询问方式效果较好。同一张调查表可能涉及多个岗位,要对
涉及的每个岗位责任人逐个调查,必要时可分别向岗位责任人及其上级进行询问;被调查的岗位责任人应是测试范围的当事人,避免新任岗位责任人回答以往内部控制制度建立、执行状况的现象。
(二)符合性测试的抽样检查分5步骤实施:(1)计算样本总量。以货币单位为样本量计算单位,根据内部控制测试对象一定时期内帐面借方和贷方发生额累计加总确定。(2)计
算抽样样本量,抽样比率不低于5。(3)选取样本。根据帐簿记录的业务内容、金额、时间分布等因素,结合经验判断进行抽样。应注意,一是样本的业务循环代表性和时间分布均匀性,二是选取业务摘要特殊、发生金额有代表性的业务。三是将入选样本按照记帐凭证编号排序,以便利用抽取的每份记帐凭证进行相关的会计业务、多个控制点的检查。(4)检查样本。从会计凭证上检查审核、复核、稽核、职务不相容等控制点,测试内容可进一步细分为业务、金额证证相符与否,正、附件是否齐全,审批、审核、验收职务是否不相容等。
(三)全面把握测评原则。掌握健全性测试和符合性测评的百分比计算、判断方法的同时,应注意两点。一是“一票否决”原则。关键控制点测试被判“不健全”,对与之对应的调查表具有“一票否决”;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但执行结果尚好的,在企业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现状下,应作出否定性评价,以督促企业健全内部控制。例如按照规定应合并未合并的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缺乏真实性,仅此点可将会计报表内部控制测评为“不可信赖”。二是同一调查表的健全性测试结果和符合性测试结果,两者相比取其低。例如健全性测试达100,符合性测试达89,虽然按照计算公式得出评价结果100×89为89>81,但是评价结论只能是“基本健全”,不能升级。
增强内部控制测评效果,需要加强对审计重要性和审计方法灵活性原则的理解,正确处理内部控制测试与直接审计效果关系;需要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原理研究,弄清内部控制点、审计重点、审计内容之间的对应关系,举一反三,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测评实用水平。
(工作单位:四川省审计厅经贸处)
第二篇:内控制度经验、做法与效果
单位在内控的建立与实施过程中,紧密结合本单位工作实际,以问题为导向,有效实现了权力制衡,使单位领导从源头上规避了经济责任风险。主要做法是:
一、组建领导小组,作为内控抓手
单位内控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工作涉及到预算业务、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合同管理、内外监督等各项经济活动,需要内部各部门的 协作和配合。我单位在工作中意识到单位领导重视是推动实施内控的关键。工作中与党风廉政建设密切结合,使单位领导树立起风险防控意识,为内控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成立了由局长任组长、副局长、纪检副书记任副组长、财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内部控制规范领导小组。对内部控制的建立和实施情况进行监督,及时发现并指出内部控制管理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督促落实内部控制的整改计划和措施,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二、构建内控机制,保障内控实施
一建立了单位层面的内控运行制约机制。主要包括个方面的内容:内控
管理职责分工,经济活动决策机制,关键岗位责任机制,关键人员资质能力,财 务信息编报要求,信息技术应用要求,经济活动风险评估,内部控制监督评价。
二梳理了单位主要经济业务管理制度及流程。针对预决算管理、经费收
支管理、政府采购管理、以及资产管理等业务模块,在规章制度方面,梳理制度 文件,汇编成册。三
通过信息化对制度和流程进行“固化”。要保障内控真正落地,信息化是实施内控的最重要手段。我单位在信息系统建设中将内控理念嵌入信息系统中,将制度和流程进行“固化”并达到常态化,真正实现从“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和科学管理的转变。内控规范建设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且具有相当难度和专业性的工作,单位自身开展内控建设缺乏精力和专业知识和信息化手段,很难保证内控建设的效率和效果。下一步管理中将自我纠正、自我完善和持续改进,确保内控规范实施取得良好效果。
第三篇:涪陵区创新审计管理机制 增强审计免疫效果1
涪陵区创新审计管理机制 增强审计免疫效果
作为地方审计机关,如何选择合适的途径,找准恰当的切入点,从而使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效率最大化,充分发挥审计“预防、揭露、抵御”三大功能,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已成为涪陵区审计机关贯彻落实审计“免疫系统论”的当务之急。为此,在2009年的审计实践中,涪陵区审计机关不断创新审计管理理念,努力在机制创新上做文章,探索、建立和完善了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审计计划、审计跟进、部门联动、审计整改、审计研判等管理机制,以更好地践行审计在经济社会运行中“免疫系统”功能的效用。
一、完善计划管理机制,突出审计监督重点
能否选准选好重大审计项目并有效的开展审计,实现审计计划的科学管理,关系到整个审计工作的成败。因此,区审计局把建立科学的审计计划管理机制摆在一个突出的位置来抓,切实体现审计计划留有余地、突出重点、提高功效的原则。
一是倾力抓好审计项目计划调研环节。一方面,加强分析和研究。认真分析和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全面把握宏观政策取向,深入研究事关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和突出矛盾,深刻把握区委、区政府的改革发展目标和重点工作。另一方面,找准切入点。深刻认识审计监督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把那些与改革开放、发展、稳定最迫切、最有利、最有效的项目纳入审计工作计划,为区委、区政府决策提供参谋依据。
二是坚持以审计资源为基础确定审计计划。经济领域需要审计监督的地方太多,审计不可能包打天下,因此改变了过去以需求为基础制定计划的模式,充分评估审计人力物力资源,坚持审计计划与人力物力资源相匹配,确保量力而行。每年年初计划项目控制在40个左右。
三是切实增强审计工作的计划性和预见性。在科学制定审计计划的同时,根据区党委政府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审计工作发展的趋势,做出审计工作的近期、中期规划,以提升审计工作成效。通过对重点被审计对象进行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审计,并延伸审计所属单位和基层资金使用单位,充分揭示体制障碍、机制缺陷和管理漏洞,减少审计工作的盲目性,把握问题发生的规律性,增加审计工作的预见性,提升审计工作的建设性。
二、探索审计跟进机制,强化审计预警功能
要将温总理“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的指示精神落到实处,就必须建立审计跟进机制,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国家审计履行职责提出的新要求、赋予的新任务。为此,区审计局就建立审计跟进机制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是积极探索全程跟踪审计的新路子。从投资审计角度,就是有选择地对政府、社会高度关注、资金投入大的工程项目的立项、招投标、预算安排、资金分配、拨付使用和绩效等各个环节进行全程跟踪监督。从财政审计角度,就是实行从资金、项目的预算分配、使用管理到资金使用效果的全过程监督。从经济责任审计角度,就是加大任中审计力度,实行任中审计与离任审计相结合,任中审计与各专项审计调查相结合,对涉及民生资金,比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农业直补资金、森林工程资金在经济责任审计中予以重点关注。
二是严格把握审计跟进的四个原则。
1、把握跟进重点,力戒全面撒网。跟进审计不是全面审计,坚持突出跟进重点,根据党委、政府的要求、社会的关注的焦点、热点、难点和审计机关的自身实力,合理选择审计重点。如当前的中央新增投资项目、森林工程、重大投资项目、重要民生项目等。
2、把握跟进深度,以典型带动一般。对审计项目抓关键单位、关健环节,将问题查实,通过典型案例、揭示典型问题发现面上存在的问题。
3、把握跟进方式,多搞审计调查。由于目前需要跟踪审计的的资金量大,项目繁多,很有必要更多地开展审计调查,延伸审计调查基层使用单位。比如对区计生委、公安局、房管局、市政局等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审计时,及时对其35个下属单位的财务收支进行了延伸审计调查。同时,根据上级的安排,结合本地的实际,对区级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处置情况、计划生育费、残疾人就业保障资金、家电下乡专项资金等进行了专项审计和审计调查。
4、把握跟进方向,揭示管理机制问题。审计机关在进行跟踪审计时,在揭示反映重大违法违规和经济犯罪的同时,要将发现揭示管理体制机制方面的问题、促进健全管理制度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增强审计的宏观性和建设性。针对2009年区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深化财政预算和规范土地出让金管理、增强乡镇财政管理水平、提升国有资产管理效益等审计建议。
三、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增强个案震慑作用
为了更好的发挥审计预防和揭露功能,建立部门联动、信息共享、成果互用、行动快捷的多部门协作配合机制势在必行,涪陵区在这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切实发挥了审计在经济运行中的“免疫系统”功能作用。2009年初,在区党委政府支持下,建立了审计、监察、检察三家联动机制,为此,涪陵区审计机关也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落实责任机制,发挥审计专业技能作用。成立局预防和查办职务违纪违法案件工作领导小组,将相关责任分解落实到每个科室、每个审计项目,让人人肩上有重担,个个心中有压力,充分发挥审计人员的积极性、能动性和专业优势,为联动机制的顺利实施提供组织和人力保障。
二是健全移送机制,确保联动机制的全面实施。出台《涪陵区审计局联动办案机制工作要点》,对联动办案机制进行规范。此外,改变过去主要以事后移送为主的移送方式,实行事中、事后移送和与纪检检察判研相结合,对审计中发现的重大问题以审计专报方式及时报区领导决策,确保了案件查处的及时性、保密性。
三是坚持协查机制,促进提高办案实效。积极配合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作好案件查处工作,对需要审计机关协助查证的案件,派出审计人员积极参与,核实违纪违规行为事实,认真履行协查职责,严谨高效地完成了X单位私设小金库、使用假发票、党政机关违规办企业等案件的协查工作。
四是树立大要案意识,切实提高审计联动质量。主动与纪委(监察局)、组织人事部门、财政部门等衔接,了解相关线索,并在加强审前调查的基础上,确定工作重点,不放过任何可疑的蛛丝马迹,并追踪到底,使每一个重大违纪违规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都得到认真严肃的处理,切实发挥审计机关为涪陵区经济社会发展“守好家、看好门、拦好网、管好人”的免疫功能作用。
四、健全审计整改机制,提高审计整改质量
强化审计的预防功能,需要着力抓好审计整改环节,建立健全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审计回访、政府督查、纪委督办、组织谈话等多管齐下的整机制。在建立健全审计整改机制方面,涪陵区审计机关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注重审计回访,实行“两办”督查。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回访,检查审计决定的整改落实情况,检查审计建议的采纳情况,了解审计人员审计纪律的遵守情况和被审计单位对改进审计人员工作作风的意见和建议。此外,不定期邀请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参加审计回访。建议区委督查室、区政府督查室将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纳入其督查范围,对于不顾大局、拒不落实审计决定的直接责任人,采取组织谈话、纪委督办等措施,确保了审计整改到位。
二是加强部门配合,建立协作机制。区纪检监察、财政、税务、人事、金融等有关部门和单位应积极发挥职能作用,主动配合审计机关依法落实审计决定。区纪委将被审计单位审计整改情况纳入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内容进行考核。
三是创新整改制度,增强审计实效。首先,完善审计整改报告制度。强化对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的回访、督促和检查核实工作,要求被审计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向审计机关报送整改情况报告。每年向政府综合报告全年审计整改工作情况,提请政府组织有关部门研究落实审计整改工作。其次,完善审计整改跟踪检查制度。对重大审计项目审计结果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并不定期向区政府报告。积极促进被审计单位健全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财政财务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确保审计发现的问题得到及时有效整改。再次,试行审计整改公告制度。通过新闻媒体宣传报道审计整改典型,在一定范围内对拒不整改或屡审屡犯的单位予以公开曝光。对于被审计单位整改成果比较好的,特别是由此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及时予以肯定和表彰。
五、推出审计研判机制,发挥审计抵御功能
要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特别是抵御功能,就必须在揭示问题的基础上,对审计结果进行内外研判,及时向党委政府提供合理化建议,完善各项政策制度。区审计局主要从内外二方面推出审计研判机制。
一是内部研判机制。定期统计、整理、分析一段时期以来在微观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深入研析问题形成的主客观背景和原因,以及对本地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影响进行研究,及时地方党委政府提出有预警作用的建设性意见,以防范和控制一些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如涪陵区近几年在经济责任审计中针对有的领导干部决定不规范、违规经商办企业、内部管理失控等问题,在依法处理的同时,以专报、信息等方式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意见,促成涪陵区委派财务总监制度、主要领导对财务、人事、工程三个不直接分管制度、对领导干部的诫勉谈话制度、重申行政机关不准经商办企业规定等的出台。
二是外部联合研判机制。一方面,针对一些难以定性和处理的问题,邀请法律方面的专家、相关部门的行家上门进行联合会诊,准确把握问题的实质,客观地进行定性和处理。另一方面,与纪检监察、检察三家每月召开一次研判会议。针对三家一月来的工作情况,进行集体研判,对一些倾向性、趋势性的问题需要引起党委政府和相关部关注、重视的,及时汇集整理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并联合向党委政府提出建设性建议;经过集体诊断,对不属于本部门查处的,及时移送相关职能部门查处,依法依规进行责任追究。
第四篇:抗高压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抗高压留置针与普通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林彩红 广东省罗定市人民医院527200
【摘要】目的:探讨研究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分别在CT增强检查中的效果。方法:选择在我科做CT增强检查的患者6000例,按照随机标准及检查时间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00例,对照组采用普通静脉留置针,观察组采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分别对两组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造影剂渗漏、软管的断裂以及患者的疼痛反应率进行研究分析。结果: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造影剂的渗漏率、软管的断裂以及患者的疼痛反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结论: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比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发生造影剂外渗更少见、发生留置针软管断裂的风险更小、患者的疼痛感更低,使用更安全可靠。
【关键词】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普通静脉留置针;CT增强检查;造影剂渗漏;软管断裂
在科技快速发展的时代,CT检查以其简便、迅速、安全、密度分辨率高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计算机体层摄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CT)增强检查是临床上疾病诊
[1,2]断与鉴别诊断中常用的一项重要技术,随着CT扫描速度的提高,对造影剂注射速度提[3]出更高的要求。在CT增强检查过程中,需要使用高压注射器通过静脉穿刺留置针大剂量高压力高流速注射造影剂,因此,对静脉留置针的选择也非常重要。本文对近一年在我科进行CT增强检查的6000例患者进行调查研究,初步探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与普通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效果。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CT增强检查6000例。其中男3216例,女2784例;年龄18-65岁之间,平均年龄(41.36±3.25)。两组均因做CT增强检查需要静脉留置针穿刺,其中观察组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患者3000例,对照组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患者300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充分做好检查前各项评估及健康宣教后,观察组采用20-22G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穿刺试通畅后,用3M透明辅料固定后用抗高压延长管连接高压注射泵,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根据疾病的需要、患者的疾病及检查部位设计造影剂注射用量(1.5~2.0ml/kg)、注射速率2.7~5.0 ml/s及注射压力限值(300-500psi),注射时间21-40s等注射造影剂,待检查完毕,保留静脉留置针20分针,观察病情确保病人无不适后拔掉。对照组采用20-22G普通静脉留置针,其它方法与步骤均与观察组相同。
1.3 评价方法 研究两组患者拔针时是否出现留置针软管断裂,一旦发现软管断裂及时按不
[4]良事件程序逐级上报,并展开原因分析并且设计整改方案,同时观察两组患者造影剂渗漏率及疼痛反应率。采用问卷调查法评价患者的疼痛情况。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两组患者对比的差异使用卡方检验检测。比较后均有统计学意义,均出现 P<0.05,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2 结 果
观察组患者均一次性完成增强检查,问卷调查患者疼痛反应18例,无一例出现软管断裂,发生造影剂渗漏5例。对照组患者也均一次性完成增强检查,问卷调查患者疼痛反应35例,出项3例患者拔针时软管断裂,其中1例软管前端残留体内查找,2例拔出留置针软管时发现软管有裂缝;发生造影剂渗漏9例。具体见表1。
表1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和普通静脉留置针组的比较指标 % 组别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 普通静脉留置针组
软管断裂率
0 0.1
造影剂渗漏率
0.17 0.3
疼痛反应率
0.6 1.17 讨 论
3.1 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使用中可以避免因高压导致留置针软管断裂的发生。
[5]增强CT成像检查技术对于很多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CT增强检查发展过程中,静脉留置针的使用是一项标志性的技术,抗高压留置针的钢制针芯直径小,外套管柔软、壁薄、管腔大,可以保证造影剂高流速、高流率、高压力进入血管内,提高了造影[6]剂注射的成功率。又加上具有抗高压作用,避免了增强检查中注射速率快,注射压力高所带来的负荷,从本文调查组与对照组中可以看出,观察组增强检查中软管断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留置针可以有效规避留置针软管断裂的风险。3.2 在CT增强检查中使用抗高压留置针可以减少造影剂渗漏的发生。有相关文献报道,在造影剂渗漏发生的原因中,穿刺针的选择也至关重要,抗高压静脉留置针选择材质优良,外套软管长而且柔软,管径粗,弹性好,可随血管弯曲,且无害及低刺激性,最主要具有耐高压作用,可以抵抗高压注射造影剂带来的压力,防止外套软管管壁的裂开及断裂,降低造影剂快速注射对血管前部内膜的压力,减少对血管的刺激,降低造影剂的渗漏,及局部肿胀。而普通静脉留置针不具备抗高压作用,当高压注射造影剂时流速快压力大容易造成药物外渗,局部肿胀疼痛,直接影响图像质量及诊断,另外造影剂渗到局部组织除肿胀疼痛外,严
[7]重时会造成局部坏死,肾脏功能严重受损。
3.3 从问卷调查中发现观察组CT增强检查患者疼痛反应率较对照组低。本研究结果显示,采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组高压注射造影剂时病人的疼痛反应率低于普通静脉留置针组,原因可能是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材质较好,具有耐高压等优点,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时,抗高压静脉留置针管壁的抗高压性可以减少造影剂对血管前部内膜产生的压力,降低血管前部内膜组织的损伤。因此使用抗高压静脉留置针高压注射造影剂时比使用普通静脉留置针注射造影剂时更顺畅,产生阻力更小,减少血管内膜的压力,使患者的疼痛感明显降低。
综上所诉,抗高压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检查中的应用,可以明显减少软管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CT增强检查中患者的舒适度。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陈玉娟,王士芹,赵梅玉.CT增强扫描对比剂渗漏原因分析及预防[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23-25.[2] 毛燕君,田梅梅,叶文琴.碘对比剂静脉外渗及其干预措施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9,26(8B):41-45.[3] 董桂青,邢珺,王巍.CT增强扫描对比剂外渗的原因及预防[J].临床医学工程,2010,17(12):92-93.[4] 邓江兰,张英.普通留置针与正压留置针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0):155-156.[5] 方红,樊红霞,王萍,等.留置针在增强CT检查中的应用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858-859.[6] 李红.静脉留置针在CT增强扫描中的应用价值[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4,35(4):63-64.[7] 聂秋容,孙涛涛,王淑侠.静脉留置针与静脉输液针在PET/CT增强扫描中应用比较[J].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4):2457-2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