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英川镇:抓好一个产业 搞活一镇经济 致富一方百姓
英川镇:抓好一个产业 搞活一镇经济 致富一方百姓
近年来,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英川镇党委、政府紧紧围绕“三县并举”战略,抓住机遇,不断探索,本着“抓好一个产业、搞活一镇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积极培育特色农业。目前,英川镇的百合产业和食用菌产业正不断壮大,并且初具规模。不断完善百合产业,坚持品牌战略,加大扶持推广力度,努力提高产品质量,走高附加值路线。据统计,2012年全镇种植食用百合1700余亩,为农民增加收入1200多万元,户均增收4000余元。近日,英川食用百合精品园通过了省农业厅委托市农业局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这为加快食用百合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今,英川百合正逐渐成为英川镇的一张“金名片”,为带动全镇的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完善巩固食用菌产业,科学引导食用菌产业发展。在上级政府的关心扶持下,经过4年的发展,英川食用菌产业已日趋成熟。目前,全镇年产量400多万棒,辐射11个行政村,25个自然村,已成立5个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成1个标准生产基地,近日还成立了菌棒基地,辐射面进一步扩大。该产业的效益也十分明显,就单单黑木耳每年就能为农户增收600万元以上。同时,该产业的发展吸引了许多返乡创业人员,有利于促进人口集聚,实现规模化、规范化发展。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整合农村土地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了健全土地流转机制,镇政府先后成立土地流转工作组、土地纠纷调解领导小组,积极宣传土地流转政策,收集土地流转法律法规,并向群众做好解释、咨询、说明等服务工作。据统计,英川镇已完成流转土地约1700亩,受益于土地流转机制,该镇新发展百合基地700亩,板栗基地500亩,油茶基地200亩,田螺基地100亩,秸秆基地100亩,蔬菜基地70亩。
(英川镇供稿)
第二篇:发展高效农业 致富一方百姓(发展棚室经济典型)
发展高效农业 致富一方百姓
肇源县大兴乡联结村党支部书记 李景森
联结村地处肇源县北42公里,全村共4个自然屯,715户,2496人,耕地10313亩,林肇公路、安民路贯穿全村。近年来,我带领全村群众积极发展高效农业,走出来一条致富的新路子。联结村先后被评为“大庆市小康示范村”、“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基层党建工作示范村”等,我本人也被市委评为“大庆市十佳村党支部书记”。
创新思路 当好农民致富的“铺路人”
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的第一天起,我就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联结村作为大庆——肇源——新肇“黄金三角”的中心村,区位优势却得不到发挥?为什么农民还守着传统农业不放手?我们作为农村基层干部能为群众致富做点什么?这个问题,也是作为一名村党支部书记理应解决的问题。我想,要发展村级经济,引领群众致富,首先要为乡亲们找到致富方向,铺好致富之路。
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大庆市八井子乡在“西干线”交通要道附近种植大棚提子,并获得了成功。这让我意识到,依靠传统农业生产已很难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目标,打破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才是根本的出路。我也由此下定决心,要引领群众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 新突破。虽然有了发展村级经济的方向和目标,但我知道,靠我一个人意识的转变是不够的,这条路子能不能走下去,关键还要看村两委会一班人的思想能不能转变,全村群众的思想能不能转变。
为统一村班子人员的思想,我连续召开了3次两委会成员会议,专门讨论发展大棚提子的问题。但当时我也不能将发展大棚提子的成本、利润和前景讲得很具体,少数村干部还是持怀疑态度。特别是个别离任的老干部,不仅不支持,还持反对意见。最难做的还是群众的思想工作,尽管我们在村里做了大量的宣传和思想工作,但就在我们流转土地时,遇到了阻力,大部分群众还是不愿让出自家的田地。还有很多群众当着我们村干部的面说风凉话。有的说什么“种提子,要倒大霉”,还有的说,到时候恐怕吃不到“甜果”,吃的是“苦果”。
针对群众思想观念难转变,土地流转阻力大的问题,在乡党委和政府的支持下,我召开了一次全体村干部、党员、村民组长和全体议事代表会议,在会上,我代表村干部郑重承诺:由我们村干部带头干,亏了,群众的土地租金一分不少。赚了,全村一起干。这个承诺让群众吃了定心丸,土地流转的阻力终于化解。以此为标志,发展大棚生产,走高效农业的路子总算铺了下来。
大胆创业 当好农民致富的“带头人” 2010年下半年,我们全体村干部到大同区八井子棚室基地进行了一次参观学习,回来后,村两委会决定,要求每一位村干部,都要带头发展大棚,在我们的带领下,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骤然高升。这一年秋,我们首先建起了8栋高标准欧式看护房。
大棚项目刚上马时,部分村干部考虑到成本问题,建议建竹架大棚,但我坚决反对,因为竹架大棚虽然比较便宜,但抗风雪能力不强,使用寿命短,这样反而会增加风险。最后,我们形成一致意见,建钢架大棚。但钢架大棚成本高,资金问题难解决。我多次到乡找相关领导,争取支持,最后在乡财政的支持下,建起了钢架大棚。
今年初,我和几名村干部开始引进种苗,开始了大棚提子的生产。在生产过程中,首先遇到的是技术问题。当时,我购买了一些大棚提子生产方面的书籍,一边学习,一边实践,但一些实际问题还是不能解决。遇到这样的问题,我焦急万分,专程到八一农垦大学请来专家,找到原因,去除病灶。这件事引起了我的深思,自己得掌握技术,遇到问题四处找人不是个办法。乡党委和政府看出了我们的难处,通过积极对上争取,在东北农业大学召来了农学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解决了我们技术盲的难题。
看这绿油油的提子苗,我非常激动,但随即又带来了销售的问题。我们没有稳定的销路,也没有固定的客户,采摘 的提子只能四处叫卖。这样销售方式的销量是很有限的。我们仍坚持四处推销,联络客商。就这样,我们逐步接触到了新玛特超市和庆客隆超市两家大型企业,并已经初步形成意向协议,解决了提子的销售问题。
全力服务,当好农民致富的“贴心人”
在群众发展大棚提子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许许多多的困难。我作为这个村的领头人,帮助大家解决问题责无旁贷。高效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难点在于土地流转,为更好地处理这个难点,在我的组织下,我村于2010年成立了联结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的成立,从根本上解决了土地流转难的问题。
随着我们联结村提子种植规模的不断壮大,为抵御市场风险,提高产品竞争力。村两委成员一班人深知必须培大做强高效农业产业,真正形成一村一品,才能增强市场竞争力。对此,我积极争取乡党委、政府的支持,走品牌战略和合作社的路子,并向乡党委、政府提出组建合作社、注册商标等建议。经过精心筹备,终于在2011年,我们联合提子种植户,成立了联结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同时“兴源”牌绿色果蔬商标正在注册中。在合作社的运行下,我村的280栋大棚果蔬实现了统一采购、统一包装、统一价格、统一销售的“四统一”模式。2011年,我村高效农业吸纳剩余劳动力100多人,创收100多万元。按照规划,到2013年,我村将 建成大棚800栋,建成后的生态园年经济效益可实现600万元,安置剩余劳动力200余人,可拉动周边裸地蔬菜种植5000亩,年经济收入达到2000万元。
第三篇:某镇脱贫攻坚项目情况汇报打好脱贫攻坚致富一方百姓
各位领导、同志们:
今年以来,我们**镇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扶贫办的大力支持和热情指导下,通过全镇上上下下的共同努力,我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们**镇共有贫困人口1925户、4125人,其中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125户、2889人。2008我镇安排了耀南、高一、高二、程徐和华丰5个村进行了整村推进式脱贫,当时这五个村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12户、贫困人口955人,通过一年的努力,到2008年底,这些贫困户全部能够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选择了适合他们脱贫的具体项目,实现了脱贫任务。2009年初,我镇安排了**、夏塘、沟埃、三岔、黑沙墩、石涧等6个村的脱贫攻坚工作。这六个村共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499户、贫困人口1329人。在这6个村中,**、沟埃、三岔和夏塘4个村以发展优质高效的花卉苗木为主,通过花木产业的提档升级实现脱贫目标。黑沙墩村以发展甜叶菊种植为脱贫攻坚产业,石涧村以发展特色养殖为脱贫攻坚的支柱产业。目前,这6个村的产业优势都十分突出,取得的效果也十分明显。
二、我们的主要做法:
为了做好脱贫攻坚工作,并将这项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我们镇党委、政府结合脱贫攻坚工作的特点和我镇的具体情况,主要抓了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
我们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始终把这项工作摆上突出位置,纳入全镇经济发展和文明建设的总体规划,明确扶贫工作为“一把手工程”,党委书记和各村各单位一把手是扶贫工作的第一责任人。为了加强领导,年初镇党委、政府重新调整了扶贫工作小组成员,形成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助抓,职能部门配合抓”的扶贫工作格局。镇党委、政府结合实际情况,研究分析了全镇扶贫工作的形势,将三套班子成员按照蹲点包村要求与扶贫工作挂钩,把扶贫工作纳入评先评优考核的重要内容,做到人人头上有压力,个个肩上有任务,充分调动镇村干部搞好扶贫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为了在全镇营造出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我们从多方位加强政策宣传,通过有线电视网络、流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及张贴标语、写墙字、拉横幅等各种方式进行扶贫政策宣传。目前我们已经印发宣传资料2000多份,横幅墙字10多幅,张贴标语数10处,为实现全镇脱贫攻坚的任务和创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瞄准产业,加大扶持,利用好有限的扶贫资金发展优势产业。
自2008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我镇不但发展和壮大了传统的花木和花生产业,而且还利用有限的扶贫资金,扶持和发展了苏北最大的华丰大棚西瓜基地2200多亩,黑沙墩钢架大棚西瓜500亩,耀南双胞菇基地300亩,耀南花木市场、程徐千亩黄桃基地以及高一、高二苗木基地等脱贫攻坚项目示范区建设。
首先是华丰村8424西瓜基地,由于大棚西瓜的种植不能重茬,这给我们的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配套带来了难度,面对困难镇领导没有退缩,在土地流转中镇分管领导、蹲村人员和村组干部为做好群众思想工作起早贪黑,从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群众家里和地头随时可见干部身影,真是“磨破嘴皮、舍破脸皮、跑破脚皮”,功夫不负有心人,2200多亩西瓜基地在广大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全面流转出来,为西瓜基地的建设奠定了基础。接下来的是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可华丰村的扶贫资金相当少,全村只有8.5万元,这还不够给贫困户的籽种和技术指导费,在这种情况下,镇党委、政府当即立断从非常紧张的财政资金中拿出30万元,完成了西瓜基地的沟、渠、路桥、涵、水、电等基础设施配套,为贫困户的脱贫,为高效优质西瓜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华丰村的脱贫攻坚工作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其次是黑沙墩村的钢架大棚西瓜基地,这种钢架大棚西瓜投资大,技术含量高,基础设施全部需要配套,而黑沙墩村作为2009年脱贫村,年初在该村制定这一脱贫项目时,扶贫资金尚未到位,镇党委、政府为了能够早日建成这一脱贫项目基地,采用政府挪、分管领导借、村里挤的方式共筹集资金8万多元,对西瓜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及时全面配套。而在生产过程中,当承包户、贫困户遇到困难时,镇领导更是关怀备至,今年6月份的一场大风,黑沙墩的钢架大棚西瓜被大风刮坏了80%,如不及时修整,将极大程度影响西瓜的生长,看到七零八落的大棚损失如此惨重,承包户和部分贫困户失去了信心,几乎放弃了重建希望。镇领导得知后,立即赶到村里,与全体村组干部一道,组织几十名劳动力,连夜对大棚进行修整,所有人工酬劳全部由政府买单,及时挽回了所有瓜农的损失,使西瓜获得了较好的效益,为此瓜农多次到政府感谢。
(三)结合特点,找准方式,实现脱贫攻坚成效最大化。
今年以来,我们对以耀南村为代表的,**、夏塘、高一、高二和三岔等村在内的花木一、二、三、四期苗木基地进行统一购苗全面的补植和设施配套,在补植和配套工作中,利用扶贫资金统一为贫困户购苗、购肥,并在耀南村花木市场建立了贫困户帮扶带动基地,使部分贫困户与花木种植大户签订了帮扶带动协议,让他们从分红和固定的劳务收入中得到脱贫;
而在程徐村的黄桃基地采取发动全村贫困户和部分村民进行黄桃种植,利用扶贫资金进行统一购苗购肥,统一聘请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在扶贫资金不足情况下,政府又拿出数十多万元为黄桃基地配套了基础设施。黄桃基地今年已经部分挂果,明年将大部分有收益,亩均上万元将使所有贫困户全面步入小康。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镇的脱贫攻坚工作在镇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贫困户的积极参与下,既发展壮大了我镇的传统产业,又带来了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我镇脱贫攻坚工作的成效,缩短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时间。下一步,我们将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再接再厉、扎实工作,勇夺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为建设一个文明、幸福、和谐的新农村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四篇:做强一个产业 带富一方百姓(景东县安定乡望福村党支部事迹材料)
做强一个产业
带富一方百姓
——记景东县安定乡望福村党支部
景东县安定乡望福村座落在无量山西坡,海拔在1850—2000米之间,距乡政府驻地12公里,是一个彝族聚居、高寒冷凉的山区贫困村,全村12个村民小组,377户1342人,现有党员56名。望福村是全县有名的烤烟生产“专业村”。近年来,党支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以“五个好”建设为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工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加快本村的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一、抓班子,带队伍,增强凝聚力
望福村党支部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抓好党员教育,努力提高党员素质,带领全村群众保民生、谋发展、促和谐,积极为望福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一是注重班子建设。为加强支部班子自身建设,实行对党员设岗定责制度,完善学习、财务管理、民主决策等制度,加强民主监督,凡是重大决策都要召开村民代表会议、群众大会和党员大会讨论,记好会议纪录,确保重要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做好事,办实事,村民得实惠
“群众利益无小事”,党支部对村民反映的问题和要求,不论事情大小,都尽心尽力为群众排忧解难。党支部经常深入百姓家中对老党员、困难户进行看望慰问,发放补助资金,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党支部将先进的文化生活方式带入了农村,用时代的气息替代村里一些封建落后的迷信陋习,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凡重大节庆日村里都要统一组织活动,在村财力紧张的情况下,想尽各种办法给予支持,既锻炼了身体,又丰富了文化生活。同时增强了干群、党群、村民之间的团结和沟通,促进了精神文明的建设。
为了方便群众,党支部多次组织召开支部大会、村民代表会议,研究和讨论道路问题,积极争取资金和项目,2008至2009年,村领导班子积极协调土地林地征用和补偿问题,顺利完成了11公里的乡村公路改造,成为安定乡第一个完成通达项目的村;面对望福村完小破烂不堪、险情严重的校舍,2009年党支部积极向乡党委政府和县级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争取到项目资金近90万元,新建了望福村完小,彻底改善了望福村完小的学习环境。在推行为民服务五项制度中,把全村12个村民小组分为三个责任片区,包干各自责任片区,严格按照“抓发展、保稳定、护民生、于走出了一条结合村情谋发展的致富路。目前,望福村2010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3480元,家家看上了电视,安通了自来水,安装了太阳能,骑上了摩托车,有了存款,昔日山高水穷的贫困村后来居上,成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