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民网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能止于道德批评doc
人民网评:遏制“舌尖上的浪费”不能止于道德批评日前,央视报道,中国人每年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价值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真是不算不知道,这个数字大得吓人。今后,您在请客吃饭、联络感情的时候,请多留份心,尽量少让“舌尖上的浪费”发生在自己身上。
如果说“舌尖上的中国”展现了中华饮食博大精深、美不胜收,那么“舌尖上的浪费”,则呈现了一种丑陋的饮食观,这种是对食物的亵渎。老祖宗说得好,“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虽然逐渐富起来了,但没有理由浪费,更何况不少人经历过饥馑年代,对饥饿有过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更应该敬畏粮食,杜绝浪费。“舌尖上的浪费”一般发生在哪些群体身上?既有公职人员,也有普通民众,还包括一些大学生——一项调查显示,每年大学生倒掉的食物,可养活大约1000万人一年。不同的群体,浪费食物的原因不尽相同,一些公职人员认为公款吃喝反正不用自己掏腰包,浪费起来不心疼;而一些普通百姓则认为,大操大办才有面子,菜点得多、酒上得足才有身份;不少大学生花着父母的血汗钱,糟蹋粮食不以为意,因为他们不事稼穑不知辛苦。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需要动真格。人民日报曾谈到这样一个细节,一行中国人在德国一家餐厅用餐后,由于桌上剩了1/3的饭菜被罚款50马克。餐厅工作人员解释道,虽然吃饭花的钱是你们自己的,但资源是社会的,谁都没有理由浪费。浪费食物绝不是小事,也不是个人私事。常听到有人振振有词,“我花我自己的钱,我浪费关你鸟事?”这种观点经不起推敲,你虽然花的是自己的钱,但浪费的是社会资源。对这种浪费食物现象,就不能止于道德批评,还应该引入惩罚机制。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更需要拿公权开刀。公款吃喝中的食物浪费,不仅糟蹋了公共财政,还会起到恶劣的负面效应,助推浪费食物现象愈演愈烈。“己不正,焉能正人”?如果连公职人员都没有底线地糟蹋食物,又如何要求民众俭省节约?如果公职人员浪费公帑,又如何取信于民?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又为何管不住公款吃喝中的浪费?还是制度不够严厉。几年前,芬兰央行行长在一次公务接待中,因点了一盘20欧元的鹅肝而被迫辞职。如果都照此严惩,还有公职人员敢浪费吗?
减少“舌尖上的浪费”,有人建议吃不了兜着走,其实,与其吃不了才兜着,何不一开始就少点些菜?而对于一些公权浪费,“舌尖上的中国”已经演变成了“舌尖上的腐败”,那就真得让相关公职人员“吃不了兜着走”,依法依规处理。
第二篇: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征文(写写帮推荐)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从党员干部做起
前几日,江苏省**市**工业园区管委会在其招待中心举行晚宴,喝高档名酒,吃刀鱼和河豚等高级菜肴,遭到了当地群众的围堵,为首的官员被迫跪在酒桌上喊话求饶。时下,舌尖上的浪费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据统计显示: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我国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相比之下,这种“舌尖上的浪费”让我们感到羞愧。
自古以来,勤俭节约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惟俭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目前酒桌上谈工作,吃喝中建关系的不正之风盛行。在政府官员大吃大喝,消费高档烟酒,名贵菜肴,肆意挥霍的同时,也大大地降低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地位。政府的这种公共行为损害的是公平,丧失的是原则。这种不正之风严重的破坏了党群,破坏了干群关系,破坏了政府的公信力。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尽管我国的农村土地得到了保护,但人口多,底子薄的现状也经不起随意浪费。一直以来,餐桌打包都没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气。或出自阔气,不在乎;或出于面子,不好意思。正是这种阔气,这种面子,糟蹋了社会资源,践踏了他人的劳动,同时也拉大了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作为祖国大家庭中的每个人都应从自我做起,摒弃餐桌奢侈浪费的陋习,爱惜自己的劳动付出,量力就餐,让打包也成为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黄金本无种,出自勤俭家。只有厉行节俭,反对浪费,我们才能为子孙后代守住这珍贵的社会资源。
无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制定刚性的制度并且严格落实,才能刹住浪费腐败之风。在社会风气的形成中,党员干部是关键。领导干部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树立节俭新风。必须严格控制政府的招待费用,实行财产公开化,透明化。同时建立配套的监督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让“舌尖上的浪费”成为监管的灰色地带。
态度决定一切。大力宣传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坚决反对讲排场,摆阔气,坚决抵制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在每个单位、社区通过思想教育培训、宣传栏宣传、节约反腐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努力使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全社会**然成风。
令人欣喜的是,在习总书记做出的坚决杜绝公款浪费,老虎苍蝇一起打的重要精神指引下,社会倡导的“光盘”行动正在兴起。一些机关干部、企业群体、餐饮业者、公益组织等均参与其中。干部作风的不断转变正逐步让铺张浪费成为“过街老鼠”。我们也相信,在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下,一定会从根本上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引导消费新风尚。
第三篇:反“四风”优秀讲稿: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反“四风”优秀讲稿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怎么看大力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作为一名军人,我们要充分认清狠刹浪费之风的重要性必要性,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为什么浪费之风务必狠刹?
能不能坚守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精神,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的大事。回首过去,我们党正是靠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才将“一穷二白”的中国带入新的历史时期。放眼现在,勤俭节约仍然是社会的主流,但也确实有一些地方、少数人员近年来变着花样搞铺张浪费,有的甚至到了令人触目惊心的地步。在军营内部,一些浪费现象也不同程度存在。比如,有的营区长明灯、长转扇、长流水现象不止,有的官兵自助饭菜打多吃少、到地方场所不合理消费,有的单位搞超标准配车、盖豪华场馆等。
历史经验反复证明,沉溺于骄奢淫逸、腐化浪费,必然导致国家盛极而衰、民风颓废凋敝。如今,我们党之所以倡导勤俭节约、狠刹浪费之风,正是因为——
奢侈浪费脱离了我国基本国情。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们不能忘记,我国还有1.22亿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低保人口和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我国还是世界农产品进口大国,资源短缺问题,依然是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我国的人均GDP在世界排名还在百名之后,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兴家犹如针挑土,败家好似水推沙。”对于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国而言,绝不能容忍各种浪费现象。奢侈浪费败坏了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我们党向来有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有“酸菜政治”得民心的法宝。奢侈浪费现象是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格格不入的。一些干部讲排场、比阔气、挥霍浪费,危害十分严重,在群众中造成了极坏的影响。任由铺张浪费等不良之风蔓延,会像一座无形的墙把党和人民群众隔开,党的执政基础就会受到侵蚀,党就会失去根基、失去血脉、失去力量。为了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纯洁党风政风民风,必须大力倡导勤俭节约,狠刹奢侈浪费之风。
奢侈浪费背离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素来有崇尚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有许多这方面的诗词,比如:“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俭则约,约则百善俱兴;侈则肆,肆则百恶俱纵”等。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范仲淹小时候家里很贫苦,但是他坚持刻苦读书,为了节省时间和节约粮食,他每天早上熬一小锅粥,等到冷下来结成块,就带到学校去当干粮,到吃饭时用刀划开,上午吃两块,下午吃两块。奢侈浪费,无疑是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抛弃,是对炎黄子孙共同道德家园的摧残,也是对社会公德的极大败坏,我们必须坚决反对和遏制。
狠刹浪费之风带来了哪些新气象?
中央政治局出台“八项规定”、中央军委制定“十项规定”后,大江南北、军营内外吹起了一股“节俭新风”,呈现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可喜景象。
浪费现象大大减少。从机关部门到民间企业,从领导干部到普通民众,首先从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做起,超规格公务接待浪费现象明显减少,高档礼品、高档食材和高档烟酒销售量明显下降。据中国烹饪协会不完全统计,今年春节期间,一些餐饮企业浪费现象比往年减少约80%,餐厨垃圾同比减少50%。不仅如此,这股“节俭新风”还从餐桌吹到了办公、会议、出行等各领域各环节。据2012年中央财政决算报告,当年财政拨款开支的因公出国(境)、车辆购置及运行 费、公务接待费支出比预算数减少了5.59亿元。军队遏制浪费的成效也十分显著,今年全军部队行政性消耗开支普遍压缩20%以上,集中采购、会议接待、纪念庆典、自购车辆、经济适用房建设等各项规定要求得到全面落实。各部队认真贯彻四总部有关规定,从加强经费管理、严格军车使用,到节俭饮食、节水节电等,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军营内部蔚然成风。
经费投入更加聚焦。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看,今年经费预算支出大都用于农业、教育、医疗、交通、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建设和改善民生上,聚焦在提高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继续促进科学发展上。从军队层面看,2月21日,四总部联合下发《厉行节约严格经费管理的规定》,明确了按战斗力标准花钱办事、严格经费分配与审批、控制非急需基建投资等17条具体规定要求。军队各级严格落实《规定》,坚持统筹财力、聚焦打赢、精打细算、讲求效益,把有限的财力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优先保障军事斗争准备、信息化建设、高新技术武器装备、新型作战力量、实战化军事训练、新型军事人才培养等。
作风形象明显好转。党中央、习主席以上率下、带头践行,出行安排轻车简从,不搞警车开道,会议十分简朴,就餐不上高档菜、不喝酒,在全党全社会树立了鲜明导向。“风成于上,俗化于下”。全党全军各级机关和领导干部自觉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外出调研吃自助餐,不请吃吃请,不配高档生活用品,公款吃喝问题明显减少,树立了勤俭节约、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特别是全军开展团以上领导和机关干部下连当兵、蹲连住班活动以来,当兵蹲连干部自觉以普通一兵身份,与基层官兵实行“五同”,自备个人生活用品、按标准交纳伙食费,真正做到“添碗添筷不添乱,增人增床不增负”,很受官兵欢迎和好评。
精神面貌更加昂扬。军队各级领导干部从迎来送往、各种应酬中解放出来,把心思用在当兵打仗、练兵打仗、带兵打仗上,持续兴起大抓军事训练热潮,部队始终保持了常备不懈的战备状态;把精力投 入到战斗力建设上,使各项工作向能打仗、打胜仗聚焦,军事斗争准备不断拓展深化;把重心放在抓基层打基础上,深入部队听真话、查实情、解难题、拿实招,推动部队建设全面发展。在各级领导干部的示范带动下,广大官兵精神面貌更加振奋,想学习勤学习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想干事干成事的多了、不求发展的少了,想打仗谋打赢的多了、不务正业的少了,以昂扬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强军兴军的伟大实践。
基层官兵如何做到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在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物质财富日益丰富的条件下,广大官兵要牢固树立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理念,自觉践行部队各项规定要求,以实际行动树立军队良好形象、引领社会新风正气。
树立正确消费观念。现在奢侈浪费问题严重,消费观念不当是一个重要原因。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就是要注重理性消费,讲求效益消费,倡导适度消费,提倡文明消费,反对铺张浪费。广大官兵大多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需要用钱的地方很多,日常消费要考虑现实,量力而行,不能打肿脸充胖子,寅吃卯粮,盲目攀比,借钱买潇洒。人的消费观也是人的生活观和道德观的反映,应当把节俭朴素视为美德、作为修养,在保持节俭朴素的传统美德中,使自己的人格日臻完美起来,使我军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光大。
从我做起厉行节约。今天,我们倡导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需要每名官兵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把勤俭之风传承下去。广大官兵首先要养成精打细算的好习惯,消费要有计划,摒弃大手大脚的陋习,不该花的钱不花,用处不大的东西不买,切实把钱花在该花的地方。要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爱惜每一粒粮食,做到合理点餐、文明用餐、不剩饭菜,当一名光荣的“光盘族”。要注重点滴养成,“勿以事小而不为”,从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张纸做起,把勤俭节约理念贯穿到吃、穿、住、用、行等生活工作的各个环节,切实以躬身节俭的行为,体现一名革命军人应有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加强管理堵塞漏洞。要狠抓制度落实。当前,从军委、总部到基层部队,在经费使用、伙食管理、住房用车、公务接待以及日常节水用电等方面,都有许多具体明确的制度规定,关键是要强化制度执行力,切实把各项要求落实到每项工作、每个环节、每个人头。要加强监督检查。结合全军正在开展的基层风气专项整治活动,对公款吃喝、工作期间饮酒、餐饮浪费等问题进行检查和纠治,对违纪违规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官兵之间、上下级之间要互相监督,坚决同奢侈浪费现象作斗争。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不超标配置,事事俭朴,处处节约,管住自己的嘴、管住自己的腿、管住自己的手、管住自己的亲属、管住自己的身边人,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以艰苦奋斗、厉行节约的好作风,营造崇俭抑奢、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
(选自解放军报,仅供学习参考。更多优秀讲稿请见《每周一讲:部队党课教案52篇》)
第四篇:2013年公务员考试题材(申论)【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反腐倡廉】
2013年公务员考试题材(申论)
遏制“舌尖上的浪费”
近日,总书记在新华社一份《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的材料上作出批示,要求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中共中央办公厅1月20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狠刹浪费之风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采取有力措施落实好习近平同志重要批示。
目前,各地各部门也以不少实际行动在贯彻总书记的指示精神,特别是各省正在召开的“两会”,在这方面起到了带头作用,值得肯定。但要从根本上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恐怕还有许多工作要做,因为这是个系统工程。
首先,要引导传统习俗的改变。饮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一部分,“讲究吃”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同时,中国又是礼仪之邦,讲究的是对人热情,大度不小气。这种观念表现在饮食上就是请客吃饭要量大档次高,在农村如果请客让客人吃光了盘子是很没有面子的事情,村民也会笑话的。这种习俗在如今物质相对丰富的年代就变成了一种浪费现象。因此,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遏制“舌尖上的浪费”,就得先引导社会改变传统习俗和观念,树立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观念,让节约有面子,浪费丢面子成为新的习俗。这其中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是很好的方法,有带头的,就有效仿的,当效仿的人多了,就逐渐变成 1
了一种习俗。同时,还可以出台一些奖励政策,比如让饭店酒楼对节约的顾客给予一定的优惠,政府再给这些饭店酒楼以一定的税收优惠等,让节约有经济方面的动力。
其次,要用制度约束公款浪费现象。“舌尖上的浪费”突出的表现就是公款浪费现象严重。为了表现诚意,为了讨好上级领导,为了办成事,哪里高档到哪里吃,什么贵上什么,管他能不能吃完,反正花的是公家钱,不用掏个人一分钱。这是当下很多“单位人”请客的心态。这是“大锅饭”体制下常出现的现象,不足为奇,关键是要想办法加以约束和限制。比如,可 出台严格详细的制度来做出硬性规定,这个制度一定要细,要经过深入的调查,针对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制定具体可行的约束限制措施,并根据出现的新情况随时调整,让公款浪费手段无处可用,也不敢用。为此,不怕成立一个部门专门抓这项工作,节约的钱物养活这个部门绰绰有余,而且节约的“利润”要多得多。
第三,要加大反腐败的力度。“舌尖上的浪费”与当前存在的腐败现象密切相关,可以说是腐败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腐败也是浪费的根源所在。腐败不除,就是遏制了“舌尖上的浪费”,也会出现“指尖上的浪费”、“脚尖上的浪费”等新问题。因此,要加大反腐倡廉力度,用制度反腐、媒体、网络监督反腐、群众举报反腐等等,多管齐下,改变上级领导绝对权力的格局,改变办事靠请客送礼的社会潜规则,改变请客越高档越受赏识和重用的扭曲观念,惟如此,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之风才可大兴,才可长久地兴。
反腐倡廉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是一个世界性的痼疾,也是社会公众十分关注的问题。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坚定立场。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我们党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伟大实践的必然产物,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倡廉道路,是历史和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了的真理,是反腐败斗争取得最终胜利的根本途径。
由于中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人们的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各种社会矛盾凸显,各方面体制机制还不完善,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有的案件涉案金额巨大,违法违纪行为趋于隐蔽化、智能化、复杂化。反腐败上网形式依然严峻,任务依然 繁重。
当前我国正处于体制转轨时期,各方面政治法规、体制还不完善,滋生腐败的土壤仍然存在,党风廉政建设仍然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少数领导干部违纪违法问题仍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作风和廉洁从政方面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另一方面,一些单位党组
3织和党员干部纪律观念淡薄,执行纪律不严。因此,为防止腐败现象扩大化,我们应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具体方案如下。
一是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政府决策体制。建立和完善群众参与、专家咨询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和制度,防止因权力滥用滋生腐败;建立和完善决策后评价制度和决策责任追究制度,对违反决策程序、滥用职权造成损失的,要依法追究其责任。
二是要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对现有的行政许可项目要继续进行清理,不必要的或不适当的,要坚决进行调整或取消。要建立完善“一个窗口对外”的审批和许可工作机制,切实做到高效便民。三是要进一步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完善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公开招投标制度和投资管理机制,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公示制度和投资责任追究制度。
四是要进一步推进政务公开。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心和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实行“阳光操作”,防止公共权力滥用。反腐倡廉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各级政府和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政府廉政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反腐倡廉工作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部门,落实到人。要下大力气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在规范教育、医疗收费、减轻农民负担、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等问题上狠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重点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努力建设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政府!
第五篇:人民网评:确保“舌尖上的安全”,须知无农不安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的重要政策,部署2014年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我们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以前有句老话,叫做“无农不稳”,强调农业的本固邦宁之效。如果说,“无农不稳”立论了中国农业的基础意义,那么,“无农不安”则是现代社会对食品安全的切肤之感。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些年,尽管我们一直在构筑食品安全预防与惩戒机制,但各色食品安全公共事件仍可谓乱象丛生。从“瘦肉精”到“染色馒头”,从“牛肉膏”到“一滴香”,从“地沟油”到“细菌门”„„吃的喝的,荤的素的,固体的液体的,似乎隔三差五总会有各色“潜规则”来揭穿不堪的真相。这一幕幕审丑疲劳的闹剧,不仅拉低了食品行业的下限,更戕害了社会“道德血液”的底线。
理性而言,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肇因复杂——既有食品产业及食品科技发展快速带来的客观风险,也有社会转型期规范失效衍生的规则风险,甚至还有随着消费者维权意识与能力增强而倒逼的层级风险。即便如此,从制度设计到常态执法,仍在非议中不断进步。譬如《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和《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健全国家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到2015年末,我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覆盖全部县级行政区域,并逐步延伸到社区、乡村,覆盖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这次的农村工作会议也明确提出,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
食品安全,无农不安。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无非还是把守好两重关口:一是源头生产关。“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干净的食物,离不开干净的阳光空气和水,离不开干净的种植养殖技术与环境。于此而言,应把住生产环境安全关,治地治水,净化农产品产地环境,切断污染物进入农田的链条,对受污染严重的耕地、水等,要划定食用农产品生产禁止区域,进行集中修复,控肥、控药、控添加剂,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
二是常态监管关。食品安全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早告诉我们,先有严苛的他律、后才有成熟的自律。因此,眼下亟待形成覆盖从田间到餐桌全过程的监管制度,建立更为严格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使权力和责任紧密挂钩,抓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和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下猛药、出重拳、绝不姑息,充分发挥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的作用。惟其如此,才能大力培育有公信力的食品品牌,用品牌保证人们对产品质量的信心。
农村稳则天下稳,农业安则天下安。确保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农业是基础,也是决定成色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