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困境中突围——电力主辅分离改革的战略思考
由于电力辅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各类辅业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本文重点就电力多经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电力多经辅业分离改革的难点剖析
由于涉及的企业面广、地区差异大、就业人员数量多,又加上相关利益错综复杂、政策相对滞后以及配套措施不足,电力多经辅业分离改革成为矛盾重重、推行难度大、风险高的一次改革攻坚战。这项改革的核心难点主要
集中在辅业和主业企业在人员与业务上的双关联。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电力多经企业的市场化生存能力薄弱。电力多经的业务定位往往是与主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例如,电力工程、电力设计、电力物资、电力设备制造、电力主业的物业服务等。电力多经企业的业务需求方基本上就是对应的电力主业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电力辅业人员的市场化意识、市场化能力不足。此外,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往往关联业务的收益水平非常丰厚,导致电力多经企业没有开拓社会业务的压力和动力。
其次,电力多经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化程度低。电力多经企业内部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对应的主业机构,来自于主业的这些人员,虽然担负了多经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但他们大多数更习惯把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件主业衍生的任务,而不是一个独立企业来考虑。更何况,对他们的考核往往还是参考主业同级别人员的标准,而不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联系起来。再有,电力多经企业基本上都存在“两种人”的问题,一种是电力主业委派的管理人员或其他从主业富余分流的人员,另一种是社会招聘人员。前一种人待遇明显高于后一种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电力多经企业中。由此导致前一种人压力不足、后一种人动力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电力多经企业的利益关系复杂,涉及的人员众多。电力多经企业的成立往往是基于主业的人员分流安置(也包括职工子女的就业安排)和主业职工福利提升两大目的。因此,对于电力多经企业的分离改革的利益人绝不仅仅是多经企业职工,更牵涉到多经企业所对应的主业的每一位职工的利益,甚至包括已经离退休的职工。
第四,电力多经企业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由于电力多经的福利安排目的,往往持股人员覆盖了对应主业的全部职工,持股人数众多,且大多也比较平均。这种本质上的投资行为在职工脑海中往往被误化为集资,对多经企业发展的决策不关心,实际上也很难关心,但往往对回报的期望很高。而对于多经企业发展决策的投资人权力一般就让渡给对应主业的领导班子。这种异化了的公司治理体系客观上将多经企业的运作风险转嫁到了主业。另外,对于多经企业经营企业的约束与激励的不到位导致了多经企业内部体制与机制平台的不健全。
总之,电力多经分离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间矛盾重叠,业务转型与体制优化错综交织,是一个典型的系统性、结构性难题。
二、电力多经辅业改革的模式思考及关键点
电力多经分离改革虽然涉及的问题众多,困难重重,但这件工作又是必须做的。原因不仅牵涉到电力系统的改革、国资管理的改革,还牵涉到因为垄断导致的关联交易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总福利的流失(本质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更牵涉到公平、公正市场化环境建设等问题。
电力多经改革本身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否到位,政策是否科学并具操作性对于本次改革至关重要。从整个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看,目前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文件多,而可操作性、配套措施到位的则相对较少。另外,电力多经发展起来本身是历次改革的产物,如今要通过新的改革来解决众多历史问题,需要政策上进行大胆突破与创新,否则这场改革的前景将显得非常不明朗。
解读目前关于电力辅业改革的政策及相关文件,“一刀切”的倾向比较明显,也就是限定的最后期限,在此前全部完成改革。诚然,“一刀切”的改革模式有其内在的优点,具体体现为:有利于统一部署,避免有关人员的观望与拖延心态。这种模式往往容易被理论界及国家宏观经济主管部门认可与接受。但这种模式对于电力辅业而言,推行的成本高、难度大,往往改革的微观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到目前为止的实际情况已经印证了这些,国家原定于今年年底前完成的电力主辅分离基本上不太可能实现。根据笔者多年为电力辅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经验,也认为这种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纵然实现,国家将承担更多的社会综合改革成本。
电力多经分离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的攻坚战,对于改革进程及效果的过分乐观预期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有鉴于此,从政策推进层面看,“有效试点、分类推进”的政策指导思想应该引起有关决策部门关注。由于前面所述的诸多难点与障碍,对于电力多经改革采取“有效试点、分类推进”模式纵然会存在改革的进程拉长,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有利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体系,降低改革成本;有利于电力多经人员乃至电力主业人员的稳定。
避开政策层面的改革模
式问题,电力多经改革涉及到的有关人员对改革推进的力度抱有幻想是不现实的,强调困难、不积极思考与推进、抱着“混”的思想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推进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观念要革新,尤其是相关的领导层的观念与认识一定要到位,在此前提下,筹划面向职工的宣传与观念引导。
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对电力多经的改革进行系统的规划,力求实现多经企
业业务的平稳过渡、各方利益矛盾的基本协调平衡、多经企业内部机制逐步完善。
电力多经企业以及对应的主业机构应该紧跟时代变迁的步伐,审时度势,系统思考,积极筹划改革的有关工作。从现阶段看,电力多经企业分离改革有这样三个关键点:市场化业务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经营团队运作能力的提升、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完善。
市场化业务能力的提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目前与主业相关的关联业务应该逐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二是大力开拓完全市场化的业务。市场化业务的培育发展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分离改革后能否生存的命脉。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人,尤其在经营团队,不断地调整与提升经营团队的能力与素质显得刻不容缓。分离改革过程中,以及改革后的运作发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团队的管理意识与经营能力。
必须率先筹划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股权机构调整过程中,对于权属不清的要加以界定,对于直接从事多经企业运作管理的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需要有大力的倾斜措施,同时要规划主业人员股权的处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
三、推行内部体制与机制创新,为电力多经辅业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如前所述,电力多经企业改革涉及到的问题与矛盾众多,是一场改革的攻坚战,从电力多经企业层面则应该积极筹划,探索内部体制与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培育与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下文,将以笔者所在天强管理顾问公司服务过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案例一:通过内部管理机制与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效益的提升与自身能力的打造。
A是北方某市电力局下属一家多经企业,从2000年起,该企业开始制定面向市场化、社会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准备着手进行一系列内部改革。根据我们系统性的诊断分析,确定了详细改革方案,改革的重点主要是:非电力关联业务的发展规划、局主业领导层退出董事会、加强对市场化业务考核与奖惩力度等等。
通过几年的不懈改革与努力,该企业的市场化项目比重年年攀升,业务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经营层的独立经营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职工的观念也有了显著改观。
案例二:前瞻性的进行股权结构优化,为进一步的分离改革奠定基础。
B是南方某市电力局下属一家多经企业,该企业原先的股权结构是由主业所有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组成,股东人数近两千人,每人的持股数量主要依照在主业的岗位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档次,持股方式为主业各部门的负责人代表全部门的职工持股,而这些负责人也就是所谓的记名股东,其他一般人员则是所谓的非记名股东。
这种股权结构及持股方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持股方式在法律上存在缺陷;二是,完全没有考虑对多经企业内工作人员的持股倾斜,从而导致激励机制缺失;三是,没有设计必要的流动机制,对于一些辞职跳槽人员以及新进人员的股权转让与受让没有明确办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帮助他们设计并推行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将职工持股变成信托持股,从而彻底解决法律上的缺陷;同时为将来股权的必要流动,乃至主业职工股权的退出设计出了系统化的办法。此外,在股权结构安排上,重点向在多经企业内工作的人员进行倾斜。
这个案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力多经企业作为对应主业福利机构的特点,引进了对多经骨干层的股权激励,并为进一步的分离改革留下了制度创新的空间。
总之,改革是为了发展。改革不是某一个时点的事,而是一件长期的、深入的、全面的工作,电力多经改革由于其行业特殊性,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层面有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在内部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机制,从而最终实现业务市场化、人员社会化和组织运行制度化的改革目标。
第二篇:电力主辅分离改制
昨天,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能建)揭牌暨电网分离单位划转移交大会在京举行,两家新成立的电力建设集团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新公司的挂牌意味着历时多年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取得重大进展,至此央企数量也减少至117家。
“重量级”电企亮相
此次隆重亮相的中电建、中能建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登记注册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电力建设集团几乎将所有电网辅业“一网打尽”。
中电建由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河北、吉林、上海等14个省(区、市)公司所属辅业单位重组而成,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资产总额1960亿元,在职职工数20.27万人。
中能建则由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北京、天津、山西等15个省(区、市)公司所属辅业单位重组而成,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资产总额1200亿元,在职职工数16万人。
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称,重组后的两家新公司形成了完整业务链,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千亿元,掌握着前沿的电力建设技术,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实力大大增强。
中国水电、葛洲坝或成新公司主体
据了解,国家于2002年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以期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春晓表示,中电建、中能建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电力改革继厂网分开之后,主辅分离更加深化,新公司内部资源整合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此次重组接下来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方案中,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中国水电、葛洲坝暂按子企业管理,网省辅业单位暂按业务性质实行事业部制管理,这意味着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水电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四公司由原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成为隶属于中电建、中能建的“二级法人”,至此央企数量也减少至117家。
两家新公司负责人的任命定为:中电建董事长由中国水电总经理范集湘担任,总经理由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宗林担任;中能建事长则由葛洲坝总经理杨继学担任,总经理由葛洲坝党委书记丁焰章担任。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表示,上述任命或许意味着中国水电、葛洲坝或成为中电建、中能建重组整合的主体。不过,记者致电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石家铭,其并未对上述观点予以答复,记者多次拨打中能建电话均无人接听。
已预留巨额资产做改革成本
王勇在昨天的挂牌大会上透露,这次改革涉及4家中央企业和两家电网公司所属29个省(区、市)的134家辅业单位,职工35.78万、离退休人员26.12万,“是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重组中,涉及人员多,分布地域广,历时较长的改革,新公司下一步的改革发展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为此,“国家预留了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资金作为改革成本,在中央企业重组中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
据了解,除国家预留资金外,国资委也将研究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支持两家新公司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也主动承担了一部分历史遗留的改革成本。王勇称,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重组方案精神,新公司组建后还将争取到一系列政策的扶持。
■专家解读
电力产业链得到优化
“中电建、中能建的成立,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实现电力产业链的优化。”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春晓称,随着两大公司内部整合的逐步推进,电力行业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项目运营一体化整合程度将大大提高,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主营业务的控制力也得到增强,电力企业的整体实力将有所增强,由此,产业前期运作成本及电力配送成本也将大大降低,长期来说有利于电价的下降。
不过,他也表示“市场煤计划电”的存在依然是电力紧张、电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发展新能源及实现煤电价格机制联运依然是电力行业改革的难点。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表示,中电建、中能建的成立,除了完善产业链外,也推动了“输配分开”改革,是电力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大同证券分析师张诚分析,此次电力集团主辅分离的拆分,将使电力——这个我国规模最大的垄断行业之一的企业分工走向细化,分离的电力企业将向着专业领域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发展主营优势业务,同时电网主辅分离也将使得一些建设环节的招标和竞争更加公平和透明。本次主辅分离,涉及的中国国电有望逐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一部分电力建设类公司也有望长期受益。
第三篇:2011年电网主辅分离改革
电网主辅分离重启 两大辅业集团浮出
种种迹象表明,争论了8年之久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终于到了瓜熟蒂落的时刻。1月13日,据从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参与方获悉,国务院已经基本同意了前期上报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方案,该方案已经进入了最后审批阶段。
也有消息称,电网主辅分离方案已经获得批准。国家电网相关负责人1月13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家电网公司已经将《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相关工作列为今年1月份工作计划重点。但该人士没有明确肯定方案已经获批。
按照目前透露的信息,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将以四大辅业集团的重组为突破口。其中,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葛洲坝集团将重组成为中国电力工程集团;水电顾问工程集团、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将组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
在此基础上,国家电网、南方电网旗下的省网所属勘测设计、水电、火电、送变电施工企业和修造企业将划入两大新集团。
对于上述改革,国家电网人士没有透露更多细节,但表示“将积极配合有关部委做好改革实施的相关工作。”
两大辅业集团浮出
2002年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明确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2003年底,“厂网分开”以成立两大电网公司和五大电力集团为标志宣告基本实现。而“输配分开、主辅分离”等工作则成为电力体制改革推进最难攻下的“堡垒”。
坊间传言,在经历诸多争议之后,2007年有关方面确定了电网主辅分离改革的实施方案,但该方案因对辅业资产的界定存在争议而搁浅。
一位电力行业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按照曾经酝酿的主辅分离方案,国家电网应将原有的非电网资产全部剥离,包括设备制造、电力勘察设计和电力建设公司等。但2008年初,南方大范围雨雪冰冻灾害对电网设施造成大面积破坏后,两大电网上书国务院,要求重新界定辅业范围,也使得方案发生了变故。国家电网坚持认为设备制造、电力勘察设计较为重要的业务应该留在电网系统。
在上述背景下,2010年,国家发改委、国资委、电监会、水利部、财政部、能源局等部门共同启动了新一轮主辅分离改革的相关工作,并提出,将在年内完成电网企业主辅分离改革,出台输配电体制改革试点工作意见,研究制定改革方案试点。
上述电力行业人士告诉本报记者,目前待批的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其实是2007年改革方案的“改良版”。其核心内容是:国资委直接监管的中国电力工程顾问
集团将与葛洲坝集团重组成中国电力工程集团,水电顾问工程集团则将与水利水电建设集团组成中国电力建设集团。
据获知的一个细节是,2010年4月27日,发改委和国资委的相关分管领导召开专题会议,讨论了上述四大电力辅业集团的重组问题。
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在专题会议上,发改委认同了以葛洲坝集团和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为两大重组平台的方案。
另外一个小插曲则是,国资委曾考虑将上述四大电力辅业集团合并在一起,组成一家水利水电工程领域的“巨无霸”。上述知情人士说,“四合一”方案既符合国资委的利益,也切合国资委计划在2010年前将央企数量缩减至80—100家的目标。
然而,“四合一”方案很快被四大电力辅业集团、电网企业及发改委否决。原因是,一方面,“四合一”将造成垄断,不符合下游企业的利益,另一方面,形成单一的“巨无霸”不利于市场竞争。
本报记者获知,在两大辅业集团的业务框架搭建起来后,国家电网与南方电网的省网所属勘测设计、水电、火电、送变电施工企业和修造企业将划入两大新集团。据公开信息显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此类辅业单位在170家左右。体改歧路漫漫
在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几近落定之际,国家电网也透露出了着手展开主辅分离工作的迹象。
在国家电网公司2011年工作会议上,国家电网总经理刘振亚表示,今年国家电网将“认真组织实施国务院批复的主辅分离改革方案,切实做好安全生产、队伍稳定、经营管理等工作,确保改革期间工作不断、秩序不乱,实现平稳过渡、有序衔接”。
但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刘振亚则称,“我们不好对外说什么,只能承担。”他表示,国家电网希望尽快开始主辅分离改革工作,以使各相关单位能尽快做好未来发展的规划,结束“观望”的局面。
而国家电网旗下辅业公司有关人士则表示,等了8年多,所有人都已经疲惫了,希望早点看到改革方案。
不过,“主辅分离”并非电力体制改革的全部。本报记者了解到,作为电力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输配分开”改革目前还没有成熟方案可操作。
据上述电力行业人士介绍,国家发改委已于2010年同时开展了“输配分开”的改革方案的研讨,总体思路是:遵循电力改革的方向,打破垄断,输配分开,最
终形成上网电价、输电价、配电价和销售电价“各司其职”的局面。这一改革有望改变单一购、售电主体的市场格局,因此被国家发改委称为电改的“硬骨头”。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副秘书长欧阳昌裕此前表示,基于电力体制现实情况考虑,“十二五”期间输配不应分开,因为这无助于垄断问题的解决。这预示着,“十二五”期间“输配分开”改革将进展缓慢。如果不能实现“输配分开”,则无从理顺电价定价机制。
第四篇:实施电力主辅分离,应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实施电力主辅分离,应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高国丰 | 2007-09-21 | 阅读 399 次
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与整个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由于电力系统的行业特殊性,以及历次电力改革中的渐进性,导致电力主辅改革仍存在我们亟待认真对待的事情,其中电力企业主辅分离改革过程中、乃至主辅分离后,如何维护职工、尤其是电力辅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乃是事关电力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电力主辅业分离现状及维权难点
江西省电力公司已率先在电力主辅分离走出了关键一步,其在2006年就提出了实现主业年内无多经的目标,但综观电力主辅分离改革,其涉及的电力企业面广、地区差异大、电力企业就业人员数量多,又加上相关利益错综复杂、政府政策相对滞后以及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攻坚战。这项改革的核心难点主要集中在主业和辅业在人员与业务上的双关联上,相应地,电力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也存在双关联。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力辅业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全健全。公司治理指股东、出资人、所有者(委托人)对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代理人)的管理,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公司治理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治理结构,另一个是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治理结构设置。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制有外部的,最典型的是资本市场的监管、也有企业内部的,重要的是如企业的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建立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体制问题、建立或完善治理机制可解决公司机制问题。
电力体制改革以前,电力多经企业是基于为主业减负增效而设立的,多经企业资金多由职工持股而来,因职工持股人数众多,且大多也比较平均。这种本质上的投资行为在职工脑海中往往被误化为集资,他们对回报的期望值很高。但对持股企业(多经企业)运作、管理、决策不甚关心,或关心、关注不够。而对于多经发展决策的投资人权力一般就让渡给对应主业的领导班子。没有真正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这种异化了的公司治理体系客观上将辅业的运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到了主业。另外,多经企业的用人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不甚健全,也没有也不可能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
电力辅业企业的市场化竞争遭到严峻挑战。电力辅业的业务定位往往是与主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例如,电力工程、电力设计、电力物资、电力设备制造、电力主业的物业服务等。电力多经企业的业务需求方基本上就是对应的电力主业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即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电力辅业,也存在市场竞争社会化程度低、市场占有率较窄、市场开发程度不高等现象。从而导致电力辅业人员的市场化意识、市场化能力不足。鉴于此,导致电力多经企业没有开拓社会业务的压力和动力,电力企业应对外部市场的冲击能力较差,主辅分离后,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电力辅业从业人员压力也相应增大。
电力辅业用人机制不够灵活。电力多经企业内部的主要经营管理生产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原来的主业机构,这些人员大多数更习惯于把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件原主业衍生的任务,而不是当做一个独立的企业来考虑。他们习惯于把原主业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工作模式运用到电力辅业工作中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于原主业的经营管理生产人员也存在重重思想顾虑,担心电力辅业会垮,担心不能再回到原主业工作等,但总拿自己与主业工作同志相比,有一定思想包袱。再有,电力辅业基本上都存在“三种人”的问题,一种是电力主业委派的管理人员或其他从主业富余分流的人员;另一种是集体工(家属工);第三种是社会招聘人员。前一种人待遇明显高于后两种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电力辅业中。由此导致前一种人压力不足、后两种人动力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及关系错综复杂,问题与冲突相互交织、历史与现实间矛盾重叠,因此在主辅分离过程中,维护辅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乃是当务之急。
二、从电力企业内外部关系来看,应建立相应维权机制及采取相应的举措,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一)从外部来看,应建立和健全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从体制上确保电力体制改革中及其后的职工合法权益。
电力改革本身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否到位,政策是否科学并具操作性对于稳定分离后的电力辅业职工合法权益显得至关重要。从整个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看,目前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文件多,而可操作性、配套措施到位的则相对较少。另外,电力辅业发展起来本身是历次改革的产物,如今要通过新的改革来解决众多历史问题。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改革配套措施,对电力辅业的改革进行系统的规划,力求实现辅业企业业务的平稳过渡、各方利益矛盾的基本协调平衡,从而有利于电力辅业人员乃至电力主业人员的稳定;从具体实施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部门来说,应制定相关改革配套措施,如对主辅分离后,建立可进可退的主业人事用工代理制度、辅业职工社会劳保统筹可代由主业承担、从事辅业(多经)工作满十五年并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职工可回主业工作直至退休等等,从而在体制上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从电力辅业内部来看,推行内部体制与机制创新,为维护辅业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和调整电力辅业企业股权结构。必须率先筹划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股权机构调整过程中,对于权属不清的要加以界定,对于直接从事电力辅业企业运作管理的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需要有大力的倾斜措施,同时要规划和正确处理主业人员股权的处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要做到股权明晰,稳步实现主业与辅业的人事分开,管理分开、资产分开,从而优化辅业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及结构,使经营者、管理者都应该是真正意义的股东,从而能实现公司治理的良性发展,做到责、权、利的三者有机结合。推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企业的职工代表要依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从而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确保辅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电力辅业企业职工从源头的参与企业管理,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及作用,进一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代表职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从源头上进行维护。新修改的《工会法》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总则”第5条中,《工会法》规定:“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与此同时,《工会法》第33条、34条还对工会参与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增加了工会组织的责任,为工会进一步强化源头参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进一步健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具体到电力主辅分离过程中的辅业企业,就是要加强工会的职能建设,发挥工会在企业“三重一大”制度实施以及在企业其它重要制度制订和修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大多数职工不同意的,不予实行。辅业企业制定改革及重大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和切身利益,在符合政策的原则下,条件尽量从优。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未提交职代会审议不实施,职工安置方案未经职代会表决通过不生效,通过工会的源头参与,不仅可以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充分反映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去,有利于促进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更加符合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从总体上实现对职工权益的维护。
要重视和稳定劳动关系,建立健全用工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其中
第四部分讲到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矛盾”。这是对劳动关系和谐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阐述与准确把握。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志。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稳定的体现与保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主多分离到位,多经企业内部不同职工成份利益的多样化,对工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能力,载体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电力辅业企业用工中同工不同酬现象,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用工机制,打破电力辅业企业“三种人”的身份限制,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因岗定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用工制度,体现责、权、利三者的紧密结合。同时正如本文前述把一些不愿意和不符合电力辅业企业工作的全民身份人员按照相关制度让其回到主业工作,从而就能在用人机制上确保电力辅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人,尤其在电力辅业的经营团队,不断地调整与提升经营团队的能力与素质显得刻不容缓。在电力分离改革过程中,以及改革后的运作发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团队的管理意识与经营能力。提高电力辅业经营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谋划和规划经营人员的素质及水平提升乃是维护当前电力辅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又一关键所在。
进一步夯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进一步丰富对困难职工的扶助措施。坚持工会与企业行政联合对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督察,坚持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向职代会报告,有力地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广泛推行和履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稳定劳动关系。同时要开展“送温暖”活动,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当好对困难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真情扶贫帮困。
总之,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的谋取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电力主辅改革由于其行业特殊性,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层面上有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在电力企业内部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机制,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及作用,从而实现对电力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真正维护。
第五篇:电力体制微改革电网主辅分离重启
电力体制微改革:“电网主辅分离”重启
2011-03-01 15:4621世纪经济报道 记者 郁鸣 上海报道
从2002年就已经开始的“电网主辅分离”,在停滞3年之后,或将开始重新推进。
此前,多家媒体报道称,国务院已经决定由国务院国资委主导电网主辅分离,并基本按照国资委于2007年底制定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进行。
据称,2010年9月,这一方案已获电力体制改革工作小组通过,并于2011年初获得国务院同意。目前,国资委正在组织“主辅分离”前期准备工作,未来,电网旗下的勘测设计、火电、水电、输配电工程建设企业,均将被剥离。
不过,一位电监会人士对本报记者表示,其没有收到获国务院批复的主辅分离文件。但其表示,按照《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电网主辅分离后续工作应主要是“对电力三产、多种经营(即与电力完全无关的产业)进行分离”,与现在所称的“将勘测设计、火电、水电、输配电工程建设企业分离”并不相符。
而在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看来,就中国目前的电力体制而言,电网的“主辅分离”,只是一个最可行却“不重要”的改革。
停滞三年
国务院国资委2007年底推出的电网主辅分离方案,至今已经搁置3年。
2002年国务院公布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电力改革的最终目标是: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并归纳为四点具体方向: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
之后,在《电力体制改革方案》的指引下,国家电力公司被分拆为2家电网公司(国家电网、南方电网)、5家发电集团(华能集团、大唐集团、华电集团、国电集团、中电投集团)和4家辅业集团(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
不过,除“厂网分开”外,其它三大改革,均未获得实质性的突破。继承了国家电力公司大部分资产的电网公司,成为下一步电力改革的重点。
在2002年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中,“主辅分离”被具体定义为:对现国家电力公司系统所拥有的辅助性业务单位和“三产”、多种经营企业进行调整重组。也就是说,厂网分离后,电网公司所拥有的电力设计、修造、施工等辅助性业务单位,“三产”及多种经营企业,均为“辅业”。
而根据2007年底由国资委主导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上述资产都将从电网公司剥离,并入中国电力工程集团与中国电力建设集团两大电力辅业集团。
这两家辅业集团将由中国电力顾问集团、中国水电顾问集团、中国水电建设集团、中国葛洲坝集团重组而来。
不过,2004年底,国家电力改革领导小组将第一份主辅分离改革方案《电力主辅分离改革实施意见》上报决策层后,最终却因“电荒”搁浅。2007年底,国资委推出《电网主辅分离改革及电力设计、施工企业一体化重组方案》,但2008年,由于南方大面积雨雪冰冻灾害造成电力设备大量损坏,该方案再度被搁置,至今已有3年。
辅业的边界
国企做辅业必须保证两点:辅业不能依靠主业成为垄断企业;辅业必须赚钱。
“现在,谁能说得清什么是电网辅业?”林伯强说。在“电网主辅分离”推进过程中,如何清晰界定电网企业的“主业”和“辅业”,始终是一个难题。
目前,国家电网的主要辅业包括920万千瓦的发电资产、国网电力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院。中国电力科学院旗下的重要资产之一,便是电力设备企业许继集团的60%股权。
而据国家电网的官网介绍,其非电
网资产还有英大传媒投资集团、英大泰和财产保险、英大泰和人寿保险、英大国际信托、英大证券、英大期货等。
“现在,电网的辅业资产比过去要大得多,领域也宽得多,而且,这些资产还是2002年电力改革开始后,经相关部委同意形成的资产,这些是不是辅业,要不是剥离?”林伯强称,在电网做大做强之后,主辅的状况已与2002年时相去甚远。
“最新的主辅分离方案,应与之前的方案大方向相同,但也可能有部分变化,比如,输配电工程建设企业(可能不会被剥离)。”林伯强称,在2008年发生的冰雪灾害中,电力行业内大都认为,电网企业保留输配电工程建设企业,对于保障电网安全运行极为重要。
“电网做辅业并非不可以,事实上,很多国外的电网公司都在做辅业,毕竟,肥水不流外人田。但国外电网企业都是民营企业不是国企,国企做辅业必须保证两点:辅业不能依靠主业成为垄断企业;辅业必须赚钱。”林伯强说。
但现实的问题是,主辅不分,将使电网公司“集标准制定、设备制造、采购、招投标等多重角色于一身”,难以监管其中的利益关系。
2009年7月,国家电网收购平高集团和许继集团,成为中国最大的电力设备制造商,就曾受到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的公开批评,称国家电网此举无益于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也无益于中国电气制造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最现实的改革
在现行的电力体制中,“主辅分离”并非最紧迫的任务,只是最可能的选择。
“重要性下降,也是电网主辅分离久拖不决的原因。”林伯强称,“在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后,电力体系进行主辅分离的压力已经变小了。”由于原有医疗、教育等社会单位已经被剥离,电力企业的负担已经变轻,辅业已不再是企业发展的阻碍。
“在整个电力体制改革中,目前之所以选择推进主辅分离,可能仅仅是因为,现在只能在这块进行改革。”在他看来,相比“主辅分离”,电力体制更需要解决的是“电价问题”,这才是电力改革的前提。
“没有市场化的电力价格,体制改革只会在畸形中发展。现在,无论是上网电价,还是销售电价,甚至新建电站都要上面批准。缺乏市场调节机制的电力体系,不可能取得实质性的改革成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主辅分离可能跟过去的电力改革一样,最终由一个臃肿的主体,变为多个臃肿的主体。”林伯强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