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顾小白《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读后感
在我的经历中,电影评论是很学术的领域。想到我们刚从电影学院毕业的那会儿,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电影在中国新文化复兴运动(不知道能不能用这样的词来形容那个时期的文化现象)中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新电影语言”、“新浪潮”、“结构主义”等等名词如雷贯耳,而且话语权威都是一派学者气质,很有学术性、高尚感。这样的气氛把我们烘托得很了不起,真有艺术殿堂的感受。
后来,大概到了九十年代中期,1995、1996年前后,这帮大师突然不玩儿了,很快从这个圈子里消失掉,无影无踪了。在他们抛弃我们之后的寂寞的日子里,我们感觉到一阵孤独。文艺批评一向左右着各类艺术的历史进程,这样的空白真的令人心慌。
我想他们不玩儿了的很大原因和后工业时代的到来有关。消费概念一统天下,文化也可以成为产品进入流通市场,当它们成为超级市场货架上供人选择的,和选择一件衣服一样自由、一样随意的商品的时候,艺术过去神圣的地位、仪式化风范及上层领域的优越感全然被打碎了。这十来年,随着这样的变迁,其实谁也没消停,大师放弃的阵地自有后来人。由于商品化的普及、便利和自由,还有文化艺术产品本身的巨大魅力,孕育出了一代从f ans走入电影行业的专业人员。这些从消费群体中走出来的人可能是批评家,可能是导演,也可能是编剧。我想他们的出身就能把前辈的鼻子给气歪。美国前卫导演昆廷·塔伦蒂诺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卑贱”的出身让他在入行时受了一番屈辱,直到1993年他的《落水狗》一举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大奖,才得以扬眉吐气,也标志着一个新的电影时代的到来。法国人是多么地傲慢,从来都以文化大国国民自居,一副霸权的样子,一直把持着艺术殿堂的金钥匙。所以昆廷的获奖,连他自己都深感意外、欣喜若狂,直到今年在戛纳当评委主席还念念不忘那一幕。如果不是世道变了,这事无论如何解释不通。
很多事情不再是梦想。DV从家庭走向专业,电视从标清发展到高清,高清播出时代即将到来,电信号的色彩还原和胶片越来越接近,还有什么不可能实现?
大概有一个现象我原来没有足够重视,当我知道后,很吃惊。原来各电影厂有自己的刊物、画报,不知何时被外面的人承包下来,变了味道,和过去大不相同了。开始我很嗤鼻,觉得不够专业化,比如《看电影》、《电影世界》、《新电影》啊什么的,我很长时间把它们等同于文化商品的延伸纸版读物,比如盗版光碟指南什么的。到了有一天在三联书店看到一本近似工具书的《电影2002》,还有《为希区柯克尖叫》和《后窗看电影》,我发觉这已经不是我原来概念中的电影产品指南了。其资料的价值性和全面性,以及专业化水准都令我对他们的存在不可小视。网络上颇负盛名的“后窗看电影”等阵地亦成为新一代的影评代言人。
就在这个时候,早已在新锐影评人中赫赫有名的小白把他的书稿(《等待是一生最初苍老:顾小白电影随笔》,古吴轩出版社2005年5月版)拿给我看,极没有架子,以很自我的口吻,甚至是一个影迷的角色来谈电影。像日记,像观后感,也像夜话。我在他曾任版主的论坛“后窗看电影”及其精选书籍里也能感觉到同样态度。小白的尖刻和敏锐也是很散漫的,像他的生活状态,完全没有权威姿态。这让我对小白刮目相看。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是,他当时在和我合作一个剧本。我很喜欢他写在剧本中的那些人物的状态,很典型的“后工业”人类,而且是典型的中国都市小资类。
接触多了,我对小白的身份恍惚起来。我连问了他好多问题——你到底干什么专业?他回答说,在一家数字化公司,好像还是国有单位。就我对社会了解的知识结构,这就够错位的。——那你怎么又开始写剧本了呢?怎么又写评论了呢?他答,网上开始的,偶然的,喜爱的,咳……我完全听不懂,也不想再细问了。可这又有什么关系?通过小白,让我对很多事情了解更具体了。电影在他们眼中的样子和我们有很大不同,他们首先是在用精神消费它。不论欣赏、崇拜还是品尝、指点,完全像对待一种物质——某种拜物主义倾向,而我们却当做理想来追求。脱离了人文环境的我们完全失去了价值判断,这两者的对话该有多么大的差距啊。
可以说,小白成为了我的“后窗”,通过他,我看到了新一代的成长和他们的精神。
第二篇:等待是一生最初的苍老美文摘抄
我和成浩开始同居了,这是顺应潮流,也是顺应激情的呼唤。
我们俩是大学同学,有了亲密接触,体验到两情相悦的美好之后,每天的分离 对我们来说都是一种痛苦。更何况,每次成浩来我的出租屋到最后都赖着不走,和我挤在小小的单人床上。男人的小赖皮不仅不会让女人感到厌烦,反而会在心底生 出更多的宠爱之心来,就像我对成浩。每次到最后都是我败下阵后,怕同租的女孩不高兴,两个人在床上接吻亲热都是轻手轻脚的。然后,两个人开始商量租一套小 点的房子同居,等攒够了房子首付的钱后就买房结婚。
成浩非常积极地奔走,终于租到了一套让我们都很满意的房子。像蚂蚁搬家一样,我们一点一点地往“家”搬去双人床,粉紫的床单,情侣杯,靠垫,鞋架,杯盘碗碟。空空的屋子一点一点地丰盈,慢慢地就有了家的感觉,家里,有两个晚上睡着了都忍不住偷笑的男女。
他开始大言不惭地叫我“老婆”,我娇嗔:“谁是你老婆啊?”可是回过头,我就嗲嗲地叫他“老公”,他呢,脆生生地应着。
刚开始同居的时候,我很享受这样的生活,每天像个家庭主妇一样安排一日三餐。有时候正在上班,也会突然想起给成浩发短信:老公,晚上想吃点什么?
其实我的厨艺一般,成浩常取笑我也就是个喂猪的水平,但是,每次他都必须装出很享受的样子吃完我做的菜,否则,我就会生气撒娇揪他的耳朵什么的。在成浩一迭声的讨饶里我们嬉笑打闹,享受着这恋人间的小把戏。
甜蜜的日子总是过得快,不知不觉间,两个人同居大半年了,一些琐碎的纷争纷纷冒出头来。成浩不再变着花样讨我欢心,他的臭袜子脏衬衣却堂而皇之地扔给了 我。我不是成浩法律意义上的老婆,却做着老婆才做的那些事。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这些事其实我也可以不做,但是两个人住在一起,吃喝拉撒,这些事都是避不 开的,总得有一个人去做。家里脏得不成样子了,成浩可以踮着脚尖走过,我却不行,所以到最后这些事都成了我的份内事。
都是被爹妈捧 在手心里养大的,一天两天,我还可以有着那种“初为人妇”的快乐,屁颠屁颠地做这做那,谓之爱的奉献,但是时间长了,我心里开始不平衡了。正是花样年纪的 女孩,谁愿意整天像黄脸婆一样做那些事,不说让他来侍候我,但至少,也不应该让我来侍候他啊。于是,我和成浩常常因为家务琐事争吵。开始的时候,他还会哄 着我让着我,后来就不会了。有一次他喝醉酒回来,我骂了他几句,他竟然对我说,你又不是我老婆,管那么多干什么?
虽然是句醉话,却揭穿了一个真相,那就是我们过着事实上的婚姻生活,他却不是我老公,我也不是他老婆,无论我付出了多少,但不一定会有回报。
尽管如此,我却越来越习惯了两个人的生活,对成浩越来越依恋。
两个人每天厮磨在一起,最容易出现的事情就是意外怀孕。第一次意外怀孕的时候,我们同居还不久,两个人都像还没有玩够的孩子,根本没有结婚的打算,于是 没有异议地做了人流。那几天,成浩像个温柔的小丈夫,给我煲鸡汤,还打电话问老家的妈妈怎么照顾我,我身子痛着心里却是暖的。这以后我一直很小心地避孕,过了安全期成浩再不高兴我也逼着他用套。成浩醉酒时的那句话成了我心头的一个结,我们只是同居,如果发生什么事情,他不想负责的话我真的是哭都哭不出来。
再次意外怀孕的时候,和成浩同居已经3年,我有了结婚的打算。我26岁了,成浩也28岁了,从恋爱到同居,我们已经在一起生活差不多4年了,我以为结婚就像当初同居一样水到渠成。但是成浩说,他还没有过够单身的日子呢,不想这么早就把自己套进婚姻里去。
我问他孩子怎么办,他说打掉。他说这话的时候,语气很轻松,就好像请我去喝茶一样。最后,我不得不做手术拿掉了孩子。
这次人流过后,我加紧了逼婚的步伐。两边的父母都同意赞助我们买房,长辈们甚至还互相通了几次电话,交流了各自的看法,一致认为我们已经到了应该结婚的时候了。
成浩一会儿说随时都可以结婚,一会儿又说过一段时间再说。说实话,3年的同居生活下来,我不再是当初那个心高气傲天不怕地不怕青春无敌的女孩了,我已经习惯了和成浩在一起的日子。习惯是一种很可怕的东西,它会让你在不知不觉中生出依赖之心,害怕这种习惯被人一刀砍断。
在声势浩大的逼婚中,成浩终于摊牌了,他说:“我不想结婚,结婚以后两个人的日子不还是这样过吗?还不一样每天吵,吵了好,再接着吵,这婚结和不结有什么不同?不就是多了一张纸吗?与其多那张纸还不如没那张纸呢,我干嘛要结婚?”
成浩的话让我的心彻底凉了。他并没有说要和我分手,仿佛他可以和我无限期地同居下去一样。可是我能这样没有结果地一直和他同居下去吗?他是男人,男人30一枝花,我呢,到时候就成了豆腐渣,成了下市的菜,我输不起,我不得不提出了分手。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分手后不到半年,我还在东奔西走地相亲,成浩却交了新的女友定了婚期。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把嘴唇都咬出了血。口口声声说结婚没意 思的成浩转过身去就有了结婚的打算,原来他只是对和我结婚不感兴趣。恨过之后我也有些理解他,两个人同室而居4年了,吵过打过,看过彼此坐马桶,更看过彼 此恶劣的嘴脸,已经熟悉到几近麻木,哪里还有结婚的激情呢?
我们都以为从同居到婚姻只不过一步之遥,但我们忽略了同居生活的琐碎,恋爱中的男女极易在这种琐碎中失去耐心,生出退却的心理,曾经鲜活的爱情就会失去水份而渐渐枯萎。
第三篇:《等待是美丽的》读后感
《等待是美丽的》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看了一本名叫——《等待是美丽的》。他是一本散文,聚集了许多得了冰心奖的等
我看完这本书的之后我懂得了许许多多的道理等待是一段艰辛的距离;等待是从失败到成功的距离;等待是从播下一蝶的距离。
等待别人是一种美德,有好多的科学家也等待过许多许多人,待美文,我一看就舍不得放手,这本书讲了许许多多等待是美丽的故事。他们还被称为等待是美丽的科学家。
然而真正的等待并不意味着无所事事,粒草籽到收获一片的绿意的距离;等待是从毛毛虫变成蛹,然后再从蛹慢慢地长成美丽的蝴等待并不是一张白纸。和等待相关联的词汇是坚韧的,是梦想与奋斗。会等待的人总会在心里默默地咬牙坚持。会等待的人的表情并不是痛苦的、抱怨的,和站在人生的领奖台上那短暂的一刹那相比而言,浸透着汗水和泪水的等待闪烁着更加灿烂的光芒。那是因为你付出了,你创造了。
谁能明白,等待是多么漫长的呀!可是,一粒粒草籽,艰难度过了寒冷的冬天。然而,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内心的憧憬要穿越多少严寒和寂寞,需要忍受多少重复与枯燥。然后,就在某一个暖洋洋的春日,完美地绽放。谁也记不起,那曾经是一粒粒多么不起眼的草籽呀!春天的那场魔术一般盛大的花事,就是源于一粒一粒的草籽在寒冷的冬季里从不绝望的等待。其实,让我们静下心来仔细地想一想,等待真的是美丽的!
我以后一定要耐心的等待别人!
第四篇:《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
《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写写读后感了。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我们,对于“不打不成材”,“优秀的孩子是打出来的”,这些话大多是听过好多次了,很多人也被“打”成优秀的孩子。此种被家长们奉为真理的严厉教育,虽然是父母想给自己的孩子打造出的完美人生宫殿,但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残忍和冷漠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儿童是脆弱的,成长需要鼓励和支持,不需要一味的惩罚,一切严厉的对待都隐藏着某种伤害。
父母教育孩子不能一味的打骂和惩罚,对于孩子的错误,要引导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教育他们自己改正错误,自己管住自己的行为,并且成为自己的'主人。像《父母是如何毁了我的一生》中的那位单身女士,就因为小时候一次不小心尿床,父母将事情扩大化严重化,给她施以压力和惩罚,让她失去了尊严,之后渐渐恶性循环,在父母的打骂声下,她再也脱离不了尿床这个行为了,这个行为伴随她之后的生活并给她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本来这件事是一件可以解决的小事,家长完全可以用轻松愉快的态度来解决,甚至不需要去解决,问题也会自行消失。但由于家长用严厉的方式对待孩子,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反而将问题严重化,给孩子造成一生难以消除的创伤。
面对孩子的错误和不规范行为,要给予他们自由,不要一犯错误就非打即骂,让他们自己去辨别是非,自己去了解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但这里所谓的给孩子自由,不同于放纵或无限制的自由。对于严重性的错误,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但要耐心的教育孩子,让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被动的接受错误。
粗暴教育只会让孩子粗暴,残忍。“身教重于言教”是教育真理性的结论,严厉教育是一种示范,但如果成年人对自己的孩子是批评与打骂,又怎么能培养出温和有爱的孩子呢?用斯宾塞的一句话来回答:教育之目的,是在帮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的人;教育的方法或手段也应当是快乐的;犹如一根又小又细的芦苇管,假如从这一端送进去的是苦涩的汁,那么,在另一头流出来的绝不会是甘甜的汁。
当你对你的孩子给予笑脸时,他也会抱之以快乐给你,相反,你对他暴躁,他也会对你暴躁,你的态度会对他造成巨大的影响。用快乐的态度面对生活,你的孩子也会学会快乐的面对生活,用不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你的孩子就会相应的消极的面对生活,总之,快乐的积极的向上的教育你的孩子,他会同样快乐积极向上。同时试着和你的孩子成为亲密的朋友,把孩子当成独立的个体,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用心与他们交流,真正做到亦师亦友。快乐的教育孩子,才是教育的真谛。
第五篇:《早安,昨日》读后感——是放手还是等待
《早安,昨日》读后感——是放手还是等待
中文文秘121 王静
人总是害怕失去,所以他们总是宁愿依靠着飘渺的幻想而默默等待也不愿意放手。自古以来,“等待”一词诉说了不知多少的爱情故事。许仙终于等到了雷峰塔倒,携手白素贞为他们的爱情画上完美的句号,而孟姜女苦等了多少个春秋,等到的只是范喜良的死讯,秦香莲地漫长等待又换来了什么呢?是薛宝钏的背叛。大诗人刘禹锡一句:“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道出了多少等待的辛酸与悲痛。
等待的结果既可能是甘甜也可能是苦楚,可以说命运不同,造化不同,结果当然也不尽相同,但等待是自己选择的,滋味也要自己品尝。
小说的主人公艾简用十年的时间来陪伴苏简,又用了十年的时间来等待苏简,她把女人最单纯的十年和最美丽的十年都献给了苏简。这样的付出,这样的奉献,(www.xiexiebang.com)代价实在是太大了,大到艾简她舍不得放手,她不想让自己付出的二十年的青春变得毫无意义,所以她宁愿选择等待,等到苏简回来的那一天。
其实当苏简告诉艾简,她像薄雪草的那一时刻,就注定了艾简等待的命运。他说,薄雪草,代表着为爱牺牲一切的决心。在那段她被所有人孤立与排斥的岁月,苏简就是她的一切,所以她要把自己塑造成完美的薄雪草,当她知道,薄雪草的花语是恋恋不舍,是守候温暖回忆,她更加坚定了她的等待。
十年的等待已让艾简的心伤痕累累,所以当她26岁生日的时候,站在街头失声痛哭,或许是在倾诉自己心中的委屈,或许是在哭诉对苏简的恨。但可以肯定的是,她对自己的等待越来越不自信。艾简说:“我很矛盾,寻找不到生存的激情,也无法拥有死亡的勇气,只能盲目的苟活。我很迷茫,既找不到努力活下去的动力,也没有不努力活下去的理由,日复一日,毫无目的的苟延残喘。”很明显,她在心中构建的那座:“如果苏简回来了”的美丽城堡开始坍塌。“如果”这个词总是被我们赋予了太多美好的愿望,承担了童话般的点滴幻想。可是偏偏,这个世界的生存法则里不存在“如果。”可是艾简不敢面对这残忍的现实,于是她背起行囊,踏上了旅行的路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