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县电大支持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预期目标及效益
区县电大支持社区教育的实践研究
三、预期目标及效益
通过该项研究,通过对“电大在社区教育中的定位”找准电大在社区教育中的位置,通过“电大在社区教育中的角色”扮演好电大的角色,搞好社区教育,为办好开放大学、终身教育提供决策参考。
具体成果如下:
(1)调查报告:《区县社区教育的调查报告》
该调查报告将摸清社区教育的现状、掌握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为电大找准自已的定位提供参考。
(2)专题研究报告:《电大在社区教育的角色的理论依据》 探明电大在社区教育角色理论依据,确保其科学性。
(3)比较定位:区县电大在社区教育的比较角色
电大在社区教育中的定位:政府部门:购买服务;各级电大:产品制作;教研培训:技术支持;群团组织:组织实施;社区人员:接受服务。
区县电大如何支持社区教育:政府的参谋、产品的制作、高校的协调、平台的建立。
(4)区县电大支持社区教育取得的明显实效
区县电大通过在社区中正确定位,支持社区教育,为搞好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办好开放大学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基于社区“微教育”的若干实践研究(邱一旦)
基于社区“微教育”的若干实践研究
崇安寺街道 邱一旦
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模式,是有别于传统的学校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的一种教育模式,诣在建设社区、服务社区、全面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的素质与生活质量。时代的演变,社会的发展、科技的创新时刻都告诉着我们因循守旧,沿袭传统的社区教育模式以无法满足社会进步、时代发展的需要,要想继续发挥社区教育“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三全”优势,实现社区教育持续健康发展,势必要寻找新的载体,融入新的力量。因此,崇安寺街道围绕怎样让社区教育更合理、更贴近社区居民、更具教育效力等问题,作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在汤巷社区试行了“微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着眼发展,提出理念
社区教育是“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产物,以己之力,一时之力都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社区教育现状,唯有终身教育、自主选择、即时交流才能使社区教育体现其生存的价值,获得发展的空间。崇安寺街道确立了以信息为标志,以寄教育于服务、寄教育于娱乐、寄教育于生活为初衷的微教育理念,加强统筹,全面协调,以期推进社区教育的进程。
(一)微教育概念
微教育是以微博的大众性、草根性、传播性为依托,通过从小事入手,从身边着眼,以“润物细无声”地姿态实现教育的均等化、常态化、生活化。
(二)微教育优势
微教育不受发展水平、体制积弊、开展形式的束缚,更具灵活性和修缮性。它能从个体、坏境和氛围上产生改变,而不是靠政府、学校等外在的强迫和控制。它把人的个体视作一个微教育场,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触,发生作用,实现接受信息和发送信息的双重功能。把接受信息者当作受教育者,把发送信息者当作教育者,将社区教育认知为日常生活,因此能被更多的人接受,对各年龄层产生作用。
二、三微联动,全面实施
为保障微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街道通过对汤巷社区进行调研,围绕社区居民综合素质提高,生活技能培养,社区和谐稳定三方面内容,制定了微课程、微空间、微行动的“三微联动”实施方案。一是寄教育于服务,开设“社工微课程”。发挥汤巷社区三名大学生社工的特长,以提供社工专项服务为形式,开设了三项微课程。即由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具有三年党建指导员资历的社工王婧主持的“红色课堂”,通过关心、帮助和解决党员实际困难,宣传党的政策、方针教唱红歌、党史讲授、党片观看,为党员党建学习交流的平台。有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临床专业的社工周煜明主持的“健康课堂”,在为辖区居民提供身体健康咨询服务的同时,有针对性地传授保健知识,使健康教育更具实用性。有毕业于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其作品多次获奖的社工严净千主持的“书画课堂”,通过义务书画培训,让爱好书画的居民群众有了交流学习的空间,提升了辖区居民群众的艺术修养。二是寄教育于娱乐,开通“社区微空间”。微博作为一种娱乐交流方式已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为生活增添了乐趣。微教育借助微博雨后春笋般地成长态势和低门槛、受众年龄广覆盖的影响力,开通
汤巷社区新浪微博,常期发布简化精炼、容易驾驭的微课程,以形式灵活,自由开放的教授模式,让居民群众在微博上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无顾虑地畅谈自己对课程的想法,不羞怯地提出疑惑,无芥蒂地互勉互励。通过转发、评论、关注三大功能支撑,以及一发多评的思维火花碰撞和一发多转的信息量共享,在有效实践“三人行必有我师,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教育理念的同时,也免除了碍于权威、迷信师长的传统教育弊端,让教师可以各显神通,尽展其能,学生也乐于接受,能够形成人人参与的局面。三是寄教育于生活,开展“社区微行动”。通过每日微行动,凸显以爰育爱的教育本质,即以父母长辈给孩子的理解和尊重的真心,以孩子给父母长辈的孝心,以邻里之间亲如家人的爱心,倡导父母长辈从一个微笑、一句关怀、一句问候等细微之处开始,教导孩子们要讲文明、懂礼貌,通过对孩子的每一公分身高的增长、每一次考试的进步等“微成长”的关注,传递爱的教育,让他们快乐地取得更多的成绩。倡导孩子们从每天多读一点书,每天多为父母分担一点家务等“微力量”的付出,提升自我能力。倡导居民群众从每天多为邻居想一点,多为社区做一点等“微志愿”,形成友爱、互助,并以社区为家的和谐氛围。
三、发挥作用,效果初显
通过实施“微教育”,汤巷社区的社区教育成为了推动社区建设的最具活力、最有推动性的力量,主要成效如下:
1、搭建了联动的学习的平台。微教育突破条块界限,,改变了师生交互往往只发生在课堂之内,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互往往是在定期的家长会上,教育作用往往只发生在老师、家长、学生三者之间的三角定律,搭建了一个连接家庭、社区、社会的联动性学习的平台,共享了
图片、文字、影像等教育资源,链接了理论、实践,建立了探索开放、自主、互动、立体化的学习机制,推进终身学习服务体系的构建。共有学员4207名,占社区居住人口的91.4%,融入锡师附小、口腔医院、建设银行等20多家单位,所开展的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先后被无锡电台、无锡电视台、无锡日报、江南晚报、无锡商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2、激发了居民的学习兴趣。微教育把着眼点放在满足居民需求、提高居民素质上,通过丰富的教学内容(涉及生活常识、医疗保健、科普技能、时事政治等全方面资讯)和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微语录、视频、图片),满足了社区居民的各种学习需求,同时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员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高了学习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尤其是微教育把教育理念隐藏在了服务、娱乐和生活的背后,更加关注教育本身,实现了生存必备的技能知识、感悟生命、人性和品格的成长,倍受家长、青少年、和白领喜爱。
3、满足了各类群体的学习需要。由于微教育吸纳了社会各界的力量,因此他所提供的知识满足了社区居民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各科课程在线答疑和成长烦恼的沟通交流、互相勉励,让青少年在学科知识和身心健康方面都得到了提高。各类政府法规、政策的及时传递让居民们,尤其是残疾人、老年人、妇女儿童、新市民等弱势群体,掌握了和自己息息相关的信息,更好地维护了自己的权益。各类休闲保健类知识,如旅游咨询、老年人保健知识等,让安度晚年的老人丰富了生活,提高了生活的质量。
4领悟了社区教育的存在意义。亲历过“微教育“的汤巷社区居民群体会了社区教育的必要性,明白了学习是一种积极的过程而非仅
仅是“被教育”的过程;学习的需求无处不在,每个人都需要不断地学习新的知识与技能以提高自己的创造力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不同问题;学习资源无处不在,过上了乐学、乐活的社区生活。
5、推动了社区的持续发展。通过微教育的互动,居民群众的社区意识不断增强,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社区建设的凝聚力不断增强;让辖区单位更好地发挥本单位优势资源,更好地参与社区共建,社区建设的源动力不断强化,形成了共居一地、共享资源、共同管理、共促繁荣、共保平安、共建文明、共求发展的良好氛围。在汤巷社区的土地上,处处都可以感受到春风扑面的亲情,感受到守望相助、各展所长、互为所用的亲情和“上下同心,亲民近民”的社区氛围。
第三篇:社区教育和和谐社区建设研究实践报告调研背景
社区教育和和谐社区建设研究实践报告调研背景 自2004年秋,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中首次提出和谐社会的理念,并将和谐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并列,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四大建设目标。和谐社会是由无数个和谐社区共同组成的,构建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在社区建设中引进和谐社区的理念和模式,对于实现社区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社区经济繁荣、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等社区建设目标具有重大作用,而社区组织的培育和有效运转则是和谐社区建设的重要途径。和谐社区是一个旨在追求经济消费适度、基层政治民主、社会管理多元、邻里关系和睦、居住环境和谐,并且具有浓郁文化气息和地方文化特色的区域空间。
二、调查目的和意义 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所谓和谐社区是以符合生态环境要求的社区硬件和以和谐社区文化的社区软件为基础,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的社区。城市和谐社区是一种理想的社区发展模式,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是社会的基层单元,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而构建和谐社区对于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调研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走访座谈的方式.调查数据收集后我们采用了各种科学的统计技术进行比较、分析、总结。鉴于是对大栅栏社区进行的调查,且多为普通居民,因此基本代表了社区普通居民生活的现状。具有较好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给我们针对社区居民生活现状以及低保等基本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的提出提供了很好的决策依据。
四、调研内容
4.1 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项目有待加强
本次调研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及服务项目包括健身运动设施、菜市场、社区卫生站、便民超市、文化活动室、再就业服务等6大类,结果显示,目前已建成设施60余个,相当于总量的20%。从满意率上看,对便民超市、健身运动设施、文化活动室的评价较高,分别为82%、76%、72%;而菜市场、社区卫生站、再就业服务则不尽人意,仅为64%、62%、58%。可以看出,大栅栏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总体上还不容乐观。
4.2 文化活动欠缺 对于社区文化活动,只有18%的人经常参与,27%的人一般参与,42%的人偶尔参与,13%的人没有参与。其原因除了受居民的生活习惯和空闲时间所制约之外,文化活动的品种单一、特色缺乏也是重要原因。
4.3 社区保障调研 从走访中可以看出,针对社区保障是否发挥了作用,只有8%的人认为发挥了很多的作用,48%的人认为有一些作用,15%的人认为有一点点作用,34%的人认为基本上没有任何作用。可见社会保障服务没有真正做到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