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优秀范文五篇)

时间:2019-05-14 10:10: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第一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一、指南内容

(一)深远海海洋动力环境监测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重大项目

1.海上移动观测平台及组网应用技术

(1)波浪滑翔器无人自主观测系统

研制一型以波浪能为主驱动力的远程海洋环境观测系统,具有通信、定位和自主航行控制能力,能够实现大范围、远距离的海表温度、盐度、流场及海面风、温、湿、气压等环境参数的实时测量。提交工程样机3台,并完成海上试验,考核续航能力大于2000公里,连续工作时间大于180天。

本方向拟支持1项,国拨经费控制额1200万元,实施期限为3年,要求企业牵头申报。

(2)远程复合动力快速无人艇监测系统

研制可用于浅海、油气平台周边及特定海域测绘、海洋环境监测的远程复合动力快速无人综合监测艇工程样机。最高航速不小于50节,续航能力不低于1000公里;搭载能力不少于300公斤,可实现多波束测深及水文气象参数测量,具有视频监视、实时通信、定位及无人自主和无线电遥控航行控制功能,可工作于3级海况,完成海上试验。

本方向拟支持1项,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实施期限为3年,要求企业牵头申报。

(3)船载无人机海洋观测系统

针对特定区域海洋观测的需求,以海洋环境和海上目标机动快速监测为目标,研制船载基于无人机平台的观测系统工程样机。重点研究小型化、低功耗测量技术和无人机平台传感器适装及配平集成技术;系统具有实时监测、通信和自主飞行能力,无人机平台飞行高度不低于3000米,巡航半径100公里。完成海上船载飞行试验。

本方向拟支持1项,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实施期限为3年,要求企业牵头申报。

(4)自主航行潜水器(AUV)组网观测关键技术

利用已有成熟的AUV平台,研究水下移动观测系统智能控制、多水下移动平台协同通信、导航、定位及协作观测技术,开发水下移动平台组网观测控制软件,形成相关技术标准;完成组网观测系统海上试验,组网系统平台数量≥3个。

本方向拟支持1项,国拨经费控制额850万元,实施期限为3年,同等条件下企业牵头优先。

(5)便携式无缆剖面监测仪及其组网技术

研制具有低功耗环境测量、坐底、垂直往复式运动、水平位移修正、卫星及水声通信等功能的无缆便携式剖面仪,可通过船载/机载投放,实现固定位置附近长期连续剖面监测与水平方向多台组网立体监测。组网观测剖面仪数量≥6,完成300-1000米水深海上试验,正常工作时间≥3个月。

本方向拟支持1项,国拨经费控制额1000万元,实施期限为3年,同等条件下企业牵头优先。

(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技术主题

1.海洋生物功能蛋白高效发掘与产品开发

(1)海洋生物重要功能基因发掘

建立和完善海洋生物功能基因发现、活性筛选和功能验证技术平台,对重要基因进行重组表达和功能验证,获得一批功能明确、可重组表达、有潜在应用前景的全长功能基因序列。

本方向拟支持1项,实施期限3年。每项国拨专项经费控制额不超过1000万。要求以有基础的单位联合组成研究团队的方式申报。

(2)海洋生物高活性功能蛋白质产品研发

选择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研究基础好的海洋生物高活性功能蛋白进行深入研究,规范化地开展功效评价和应用前期开发,为形成一批在医用、农用、生物探针等领域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高活性功能蛋白产品奠定基础。

本方向拟支持7项左右,实施期限3年。要求按产品类别分别进行申报,每类产品国拨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要求产学研结合申报。

(3)高附加值海洋生物酶产品研发

瞄准医药生产、食品加工、环境保护等领域高端用酶需求,结合海洋极端环境下生物酶的特殊优势,选择具有重要应用前景、研究基础好的海洋生物酶进行深入研究,规范化地开展功效评价和应用前期开发,为形成一批高附加值的海洋生物酶产品奠定基础。

本方向拟支持7项,实施期间3年。要求按产品类别分别进行申报,每类产品国拨专项经费不超过200万元,要求产学研结合申报。

2.高附加值海洋生物制品开发

(1)高附加值海洋生物制品开发

围绕我国海洋生物制品产业升级转型的实际需求,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提取物,开发医用生物材料、高附加值多糖、高EPA/DHA甘油三脂型鱼油等高端生物制品制备新技术和生产工艺,建立先进高效、绿色节能的产品生产示范线,获得一批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生物制品。

本方向拟支持8项左右,实施期限3年。要求按产品类别分别进行申报,单类产品国拨专项经费原则上不超过500万元,要求企业牵头申报。

(三)前沿技术探索

1.海洋传感器技术

(1)新型海洋监测探测传感器研发

内容:围绕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环境监测、海洋工程和资源开发的未来需求,研发适用于海洋环境监测、目标探测、地质与资源探查的新型监测传感器,探索海洋物理、地质、化学、生物等传感器新原理、新方法、新材料、新工艺及前沿新技术,研制原理样机,完成各项测试工作。

本方向拟支持10项左右,实施年限为2年或3年。要求按单项传感器申报,国拨专项经费不超过150万元,要求申请人年龄35周岁以下,研究团队不超过5人。

二、指南申报要求

(一)经费额度

本指南每项研究内容标注的国拨经费控制额,为本研究内容申报国家科技计划支持的最高额度。申报单位应根据申请研究内容实事求是地提出专项经费资助额。企业牵头申报的,需自筹解决专项经费以外所需的研发经费并提供相应证明。

(二)申报说明

每个申报书只能申报上述研究内容的一项内容;申报单位不能对同一研究内容进行重复申报;凡标明企业牵头的研究内容须由企业牵头申报。申报单位需要根据指南内容提出详细的考核指标。

(三)申报咨询

联系人:孙清、张书军,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海洋处

联系电话:010-58884871,58884872,电子邮件:sunqing@acca21.org.cn, zhshujun@acca21.org.cn

第二篇: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要求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要求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部署和要求,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和若干专项规划确定的重点任务,拟于近期开展2014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备选项目征集工作。现就备选项目征集有关要求说明如下。

一、征集范围

本次征集主要面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申报项目将通过视频答辩、专家咨询、方案论证、项目查重等程序,从中择优确定2014计划备选项目,并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预算落实情况安排立项。征集类别主要有前沿技术研究类、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

1.前沿技术研究类。

围绕国家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需求和重大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获取知识产权,形成原型样机(品)、技术系统或示范系统为目标,攻克前沿核心技术,研发关键共性技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2.应用开发及集成示范类。以重大工艺技术及产业共性技术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应用示范为重点,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攻克一批关键技术,突破技术瓶颈制约,提升产业竞争力。

二、推荐主体及推荐限额 推荐主体分为以下几类:

(1)国务院有关部门(直属机构、直属事业单位)科技主管机构;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主管部门;

(3)相关国家级行业协会;

(4)国务院国资委直属的中央企业和转制院所的中央企业;(5)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苏州工业园区、绵阳科技城,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

(6)经科技部批准试点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7)其他相关单位(详见附表)。

各推荐主体应在本单位职能和业务范围内推荐,对所推荐项目推荐书的真实性等负责。新材料、交通、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信息、地球观测与导航领域的推荐主体及限额将另行通知。资源及环境、生物和医药、人口与健康、海洋等领域限上述1、2、3、4、6等五类主体中相关单位推荐,数额不限。现代农业领域的推 荐主体及限额将另行通知。

三、申报资质要求

1.申报单位应为具有较强科研能力和条件、运行管理规范、在中国大陆境内注册1年以上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申报单位的同一项目(课题)只能通过一个推荐主体申报一次。

2.根据《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承担人员管理的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已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人员不能作为项目(课题)负责人申报项目;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同期参与承担的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课题)数不得超过两项。在2014年计划项目申报中,项目的技术负责人限申报一个项目,年龄至申报时不超过56周岁(1957年5月1日以后出生);在研项目(课题)负责人不得因申报新项目(课题)而退出目前承担的项目(课题);申请项目参与人员的申请项目和在研项目总数不能超过两个(在研项目原定于2013年12月31日前结题验收的可不计入)。科技部将组织对项目(课题)申请人资格进行审查,如发现违反以上规定者,取消申报项目,并视情节轻重取消申请单位、申请人1-3年申报资格。

3.申报项目受理后,原则上不能更改项目申报单位和技术负责人。

四、组织项目的有关要求

1.申报单位应针对各领域明确的重点和目标组织项目(课 题)。申报项目(课题)应提出明确的研究目标和考核指标,提炼出需要解决的核心和关键技术,突出研究重点。

2.围绕确定的研究目标组织研究队伍,鼓励跨单位、跨部门组织研究队伍,研究队伍要精干,结构合理,体现优势互补。鼓励产学研用结合,鼓励开展高水平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对于产业目标明确的技术研发及工程化技术项目,企业牵头优先考虑。

3.申报材料应如实反映申报单位的工作基础和研究条件,以及参加人员的基本情况,如实反映申报项目(课题)与有关国家科技计划在研项目(课题)的关联。

4.申报项目信息表中主要研究内容及预期成果摘要(500字左右),原则上要求以科技报告的形式在立项后向全社会开放共享。

5.申报项目(课题)若提出回避专家申请的,须在提交项目(课题)推荐书的同时,由申报单位出具公函提出回避专家名单,并说明理由。每个项目(课题)申请回避专家人数不超过3人。对于理由不充分或逾期提出申请的,不予考虑。

6.项目(课题)申报者应遵守《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评估评审行为准则与督察办法》,如有违规,科技部将记录在册,并按相关规定予以处理。

五、具体程序 1.网上申报。

申报单位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注册备案后登陆申报系统,根据指南要求和申报内容,选择相应的项目类型,按相应格式填写推荐书。每个申报项目只能按一类推荐书格式填写。网上申报成功后,将网上生成的推荐书(电子版)打印2 份(A4 纸,均为正本),加盖公章,并装订成册。

技术咨询:010-88659000(中继线),邮箱:program@most.cn。2.推荐函和项目清单报送。

各推荐主体请于网上申报结束一周内(京外单位可延长到10日),将加盖推荐单位公章的推荐函(纸质)及项目清单一式3份邮寄至科学技术部信息中心协调处。(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木樨地茂林居18号张家港饭店6601房间信息中心协调处,邮编:100038)

联系人:徐江卫 袁烁锋 电话:010-88659100 010-68523108 3.项目推荐书报送。

各推荐主体请于网上申报结束一周内(京外单位可延长到10日),将以下材料送至科技部相关单位。

(1)正式推荐函(纸质)一式10份;

(2)推荐项目清单(纸质)一式10份及光盘(Excel格式);(3)项目推荐书(纸质)一式2份;

(4)项目介绍自动播放演示版或视频答辩要求的其他材料(限农业领域);

(5)项目技术负责人、申报单位及推荐单位的声明。项目推荐书纸质材料须由推荐主体单位统一报送,不受理各申报主体单位的直接报送。

书面材料送达地点:

1)新材料、交通、先进能源、先进制造、信息、地球观测与导航等领域:科学技术部高技术研究发展中心计划与监督处。(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一号西苑饭店9 号楼,邮编:100044。)

联系人:蓝弘、雷瑾亮、耿建东

电话:010-68339041、68351583、68355435、68339021。2)资源及环境领域:中国21 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资源环境处 联系人及电话:王磊 010-58884869 3)海洋领域: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海洋处 联系人及电话:孙清 010-58884871 4)生物和医药、人口与健康领域:中国生物技术发展中心政策与协调处

联系人及电话:邱宏伟 010-88225161 5)现代农业领域: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综合处(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路54号)联系人及电话:朱浩 卢兵友 010-68511848 4.形式审查。对项目(课题)推荐书进行形式审查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不予受理:

(1)不符合项目(课题)申报的基本条件;(2)不符合申报资质要求;(3)推荐书编写不符合规定格式;

(4)申报手续不完备,不符合规定申报程序;(5)超出限额推荐的项目。

项目(课题)推荐书,包括不予受理的项目(课题)推荐书不予退回,由科技部相关受理单位统一处置。

第三篇:如何写项目申请书 参照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

“新一代高可信网络”重大项目

2007课题申请指南

融合需求,研究明确影响我国三网融合的关键技术要素,研究三网融合对我国政治经济及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推进我国三网融合进程的产业发展策略和相应的政治经济政策。【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我国三网融合的法律、政策、市场、技术等现状与问题,明确我国三网融合的各方需求,研究我国三网融合的发展目标,制订相应的技术对策;

2.研究国外三网融合的现状、问题与经验教训;

3.从国家战略高度,研究推动我国三网融合进程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和具体技术发展战略; 4.从通信产业和广电产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研究我国三网融合的产业发展政策和相应实施操作措施。【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提出我国三网融合的现状、问题与需求,明确三网融合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制订相应的技术对策; 2.明确国外三网融合的政策、市场、技术现状与问题,以及相应的经验与教训;

3.提出推动我国三网融合的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具体技术发展战略和建议相应的产业发展政策; 4.提出我国通信产业和广电产业推进三网融合的产业发展政策和具体措施。【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100万元。

(三)新兴业务研究与开发 课题7-16:新兴业务的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开展宽带网络业务方向的研究,提出宽带网络的新兴业务需求和系统方案,为宽带网络业务开发提供依据。【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开展宽带网络业务的研究,包括:新型综合通信型业务,新型互动视频业务,面向商务应用的高清视频通信业务,视频、话音、娱乐、信息和安防等融合型业务等,并制定相应业务系统的实现技术方案。【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提交业务研究报告,内容应包括:增值服务的描述,新型业务系统规格及技术要求。

【课题支持年限】1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类课题共支持10个,课题总经费为300万元,均为国拨经费。每个课题国拨经费30万元。

(四)业务支撑环境及试验

课题17:新一代业务运行管控协同支撑环境的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

研制并建立新一代业务运行管控协同支撑环境,为新兴业务提供可管理、可监控的业务支撑环境,可对跨城域的业务提供设计、生成、发布、运营、管理和监控,具有业务运营协同管理、业务安全保护与监管、海量数据管理存储与发布、分布式业务提供与管理等功能。该支撑环境采用开放式架构,独立于具体的承载网络,可以通过接口对底层网络资源进行控制,开发可支持固定和移动等多种终端的接入和访问的示范业务。【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支持多种业务开发方式的综合业务生成体系,建立高可复用性的业务框架;研究多尺度可重构的业务生成与验证模型的建模技术及其模型维护与管理技术;研究业务的发布、部署、发现、调用、执行、运行监控与交互等共性支撑技术。

研究统一的多业务认证、鉴权和计费技术、QoS保证的服务动态组合技术;研究基于请求调度、内容调度等机制的业务负载均衡和服务迁移技术;研究业务开通,业务保障以及业务计量等过程的共性管理技术;研究多业务分级监管技术和信任信息的分布式安全存储、检索、使用机制;研究业务内容属主的权利保护技术、基于数据隐藏的业务信息隐秘传输和内容安全技术;研究海量媒体内容发布、发现、搜索与聚合技术、高速可靠的媒体内容分发技术和面向固定、漫游个人用户的数据存储策略等海量媒体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索引技术。通过产学研用的联合,完成示范业务系统的研制并在国家试验床上开通示范业务。【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构建统一的业务运行管控协同支撑环境,支持业务的生成、发布、部署、发现、调用、执行、运行监控与交互,提供全局、多级业务负载均衡和服务迁移能力,迁移时间小于2秒;

2.具备开放的应用服务调用接口、统一的业务逻辑规范和业务数据规范,支持面向各种终端的多业务开发与融合,支持第三方业务和应用的接入及业务运营管理,接入业务并发数不小于20个,并具有可扩展性;

3.支持用户的统一管理、认证和鉴权,提供统一的用户自服务门户,具备不同业务间的SSO(single sign on 单点登陆)能力,支持对于会话控制型业务、信息服务型以及内容分发型业务的统一管理,并支持固定和移动融合型业务的开发;支持虚拟运营商业务的一体运营综合管理,可管理100万以上的用户,并具有可扩展性;

4.支持业务信息与内容的管理和版权保护,包括对于内容的统一标识、调度和分发;支持10TB级的海量媒体数据的组织、存储和索引;支持海量媒体内容发布、发现、检索与聚合;

5.所有服务系统支持分布式管理,整体可靠性达到99.9%,系统平均响应时间小于2秒,平均服务响应时间小于10秒,其核心设备支持双机热备,故障检测切换时间小于5秒;

6.开发三种以上以高清晰度视频为核心的会话型、互动电视型和个人商务性业务系统,并在国家试验床上完成示范开通,系统支持的用户数达到10万户。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45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2000万元。课题18:分布式宽带业务制作协同环境的开发 【课题研究目标】

面向宽带业务设计个性化需求,研制支持多种视频格式的分布式网络化非线性视频编辑技术,并具有动漫、特技制作的功能;通过开放接口调用,可在可信的网络上为用户提供制作个性化视频节目的协同制作环境。【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基于分布式开放的网络架构,实现影视特效的网络化协同制作;研究支持多格式、易扩展、高质量的非线性编辑网络系统架构和网络化影视制作先进编码技术;研究用户可定制的影视节目在线制作关键技术。【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支持高清、标清等主流视频格式;

2.支持1000个以上用户协同制作,支持20种以上视频特效,并具备可扩展能力;

3.支持用户可定制的影视自动制作,支持4轨以上视频流自动合成渲染,支持10万以上用户同时在线,在国家试验床上部署,并可为20万个以上的用户提供实时服务。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10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500万元。课题19-20:网络立体电视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开展立体电视系统关键技术和网络环境下立体电视的传输技术的研究,提出网络立体电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互补色立体分像电视技术、单信道交叉高效编解码技术,时分式立体电视技术等,同时开展网络环境下立体电视的可信复用传输技术方案研究,提出网络立体电视系统的整体设计方案。【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提出立体电视节目在宽带网络环境下的可信传输方法,提交网络立体电视系统总体方案并完成2台网络立体电视样机的研制。

【课题支持年限】1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类课题共支持2个,课题总经费为200万元,均为国拨经费。每个课题国拨经费100万元。

(五)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 课题21-22:试验床(一期)【课题研究目标】

以支持网络体制创新、试验新网络技术、验证新网络装备、示范新兴业务为切入点,建设支持国家下一代网络与业务试验床,制定试验床的发展规划、试验床网络部署和组织运转方案等,用于指导后续试验床的建设与发展。【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制定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规划,设计出从试验内场、外场、试验网到大规模试验示范网的多元化用户群的试验体系,规划连接若干城市的长途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的基础试验网环境,规划新业务试验示范方案,提出试验床的组织运行初步方案等。【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提交下一代国家试验床规划方案;

2.提交国家试验床的长途骨干网、城域网、接入网的建设实施方案; 3.提交国家试验床的组织运行中心的设计方案。

【课题支持年限】1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类课题共支持2个,课题总经费为200万元,均为国拨经费。每个课题国拨经费100万元。

(六)新型路由交换技术与可重构路由交换设备 课题23:可重构路由器构件组研制 【课题研究目标】

基于开放式控制/数据面分离思想和创新的可重构技术,研究可重构路由交换技术机制和协议体系并制定相关标准,研制开发可植入可重构路由交换通用平台的系列关键处理构件。为构建柔性网络所必需的可重构路由交换设备开发提供体系结构、核心技术、协议标准和解决方案。【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新型路由交换节点体系结构模型(包括模型层次接口、对等关系和一致性),研究基于构件的可重构路由交换节点平台构建技术,攻克构建功能可升级重组、性能可编程分配、管理可分层配置的通用路由交换网络节点软硬件平台系列关键技术,提出系列标准。2.研究基于ForCES的路由交换技术功能块模型、路由交换节点控制接口的信息交换标准、传输层接入API接口标准、转发件模型构建标准、转发件模型库标准、控制平面备份及控制件间接口标准。

3.研制开发接口规范开放的“可重构路径发现及中央控制模块”软件支撑关键构件、“可重构吞吐率可配置的可扩展大容量交换网络模块”硬件支撑关键构件、“可重构多链路层协议转移处理模块”软硬件支撑关键构件、“可重构多网络层协议数据转发模块”硬件支撑关键构件和“其它增值接口模块”软硬件支撑关键构件,并可植入应用于可重构路由交换通用平台。【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研制完成2种以上“可重构路径发现及中央控制模块”中运行的软件关键构件,支持IPv4/v6、MPLS现有路由协议和其它新型路由及路径发现协议,支持128个10G线路接口控制处理能力。并可植入应用于可重构路由交换通用平台。2.研制完成1种以上“可重构吞吐率可配置的可扩展大容量交换网络模块” 中运行的硬件关键构件,支持单级交换容量≥640Gbps。并可植入应用于可重构路由交换通用平台。

3.研制完成1种以上“可重构多链路层协议转移处理模块” 中运行的软硬件关键构件,支持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及其演进的各种先进网络架构。并可植入应用于可重构路由交换通用平台。

4.研制完成2种以上“可重构多网络层协议数据转发模块” 中运行的硬件关键构件,支持10G线速率转发处理能力,并可植入应用于可重构路由交换通用平台。

5.提出可重构支持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及其演进的各种先进网络架构的“开放式、构件化、T比特级通用路由器总体技术研究报告”1份,“基于构件的可重构路由交换节点平台技术方案研究报告”1份,“基于ForCES的路由交换技术协议标准”1套,并以此为基础,提交至少2套以上的国际标准草案。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20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800万元。课题24-25:可重构路由交换通用平台研制 【课题研究目标】

研发功能可升级重组的开放式、构件化、T比特级通用路由器样机,可重构支持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及其演进的各种先进网络架构。【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基于数据/控制平面分离的原则,研发开放式、构件化、T比特级可重构路由器通用平台,该平台独立可重构支持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及其演进的各种先进网络架构。

研制基于“可重构路径发现及中央控制模块”、“可重构吞吐率可配置的可扩展大容量交换网络模块”、“可重构多链路层协议转移处理模块”、“可重构多网络层协议数据转发模块” 等多种模块构建的可重构路由器通用平台开放接口,支持第三方研制开发的各模块中运行的关键构件。【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提交独立可重构支持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及其演进的各种先进网络架构的路由交换机两套;

1.总吞吐率大于或等于2.56Tbps,单机柜端口吞吐率不低于640Gbps,样机包交换能力不小于3.2Gpps,单机柜包转发能力不低于800Mpps,样机支持1G/10G Ethernet,2.5G/10G POS接口。

2.样机能在不更动基础硬件环境的条件下,可至少在6种基于分组的新型网络体制中运行。支持用户真实身份认证和网络真实行为审计;支持可管理可控制可运营精细化数据库及其信息交互协议。

3.通过开放接口,样机支持4种以上第三方研制开发的“可重构路径发现及中央控制模块”、“可重构吞吐率可配置的可扩展大容量交换网络模块”、“可重构多链路层协议转移处理模块”、“可重构多网络层协议数据转发模块”等模块中运行的软硬件关键构件。【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类课题共支持2个,课题总经费为80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40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4000万元。每个课题国拨经费20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2000万元。课题26:可重构路由交换开发环境 【课题研究目标】

为可重构路由器通用平台构件级开发提供集成工具平台,为单系统测试和组网测试提供开放测试环境。【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制可重构路由器通用平台的软硬件构件开发集成工具平台;研究可重构路由交换样机单系统测试技术和组网测试技术,并制定相关测试规范。【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提交“开放式、构件化、可重构T比特级通用路由器测试技术研究报告”1份; 2.提交相关测试规范5份以上;

3.提交软硬件构件开发集成工具平台1套,及相关技术说明书和操作指南; 4.提交专利10项以上。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8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200万元。

(七)新型光传送网设备

课题27-28:大容量OTN光交换技术与设备系统 【课题研究目标】

根据新一代光传送体系(OTH)技术发展趋势,本课题研究大容量OTN光交换关键技术与设备系统,满足节点设备的高可靠性和传送网络的增强生存性要求,研制设备样机,建立实验系统,实现典型业务的演示。【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新一代OTN智能交换体系架构,突破大容量光电混合交换、大容量ODU-k(1/2)多粒度无阻塞交叉关键技术,研究多业务透明映射、智能控制平面、电信级保护恢复、电信级运行管理维护(OAM)等技术,研究高可信的控制管理开放接口技术。【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实验系统的节点数不少于4个,其中至少有一个节点设备具有2.56T的ODU-k(1/2)多粒度无阻塞交叉容量和可扩展到10T的光电混合交换能力,支持组播功能;

2.接口支持彩色OTN光接口,支持SDH/以太网等各种类型业务,速率范围1G-40G; 3.满足节点设备的高可靠性要求,包括关键模块的冗余备份、热插拔和热切换;

4.支持电信级OAM,提供ODU-k 子网连接保护和环网共享保护方式,业务倒换时间小于50ms;

5.具有智能控制平面,支持快速交换连接,支持永久1+1保护方式、1+1与恢复结合的保护方式以及重路由方式等增强网络生存技术;

6.提供具备功能完备的网管系统;

7.提供高可信的控制管理开放接口,满足未来国家宽带网络试验床的要求; 8.发表论文10篇以上,提交国际标准文稿或草案1个以上,专利5项以上。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本类课题共支持2个,课题总经费为4700万元,其中国拨经费25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2200万元。每个课题国拨经费125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100万元。【课题申请单位要求】 1.在高速光传输和自动交换光网络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具有重大工程的成功实施经验; 2.遵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鼓励优势单位组成研究团队联合申报。课题29:新一代光网络标准、测试和组网应用研究 【课题研究目标】

根据本项目的总体要求和未来光传送网络的发展趋势,研究新一代OTH网络和分组传送网络(PTN)的体系结构、技术标准和测试方法及其在大规模宽带网络中的组网技术和应用模式,研究相关测试方法和工具,建立测试环境,测试设备样机,提交相关国内外标准草案。【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1.研究新一代光传送网络的体系结构、组网技术和应用方案; 2.研究OTH设备及测试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3.研究PTN设备及测试的技术规范和标准; 4.研究OTH和PTN的域间和层间互通技术; 5.研究智能光传送网的动态连接性能评估方法; 6.研究高可信控制管理开放接口技术。【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提交满足大规模宽带网络试验和应用需求的光网络组网技术规范、节点设备规范、测试技术规范; 2.提交OTH和PTN的域间和层间互通技术规范; 3.提交光传送节点设备的高可信控制管理开放接口规范; 4.提供智能光传送网的动态连接性能评测工具1套;

5.提供基于高可信的控制管理开放接口、可支持多个大规模虚拟网络试验需求的分布式资源调度软件1套; 6.提供测试环境,完成“大容量OTN光交换技术与设备系统”课题设备样机的测试; 7.提交国际标准文稿或草案2个以上,专利2项以上。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500万元。【课题申请单位要求】

1.在光网络的标准和测试等方面具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和技术积累,具有入网测试和行业标准化能力; 2.遵照“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标准先行,鼓励优势单位组成研究团队联合申报。

(八)低成本混合接入设备

课题30:系列化低成本以太网接入单元(EMD-1/2)【课题研究目标】

研究电信级、低成本以太网接入汇聚平台关键技术,包括可扩展的系统架构、高速高密以太网接口、大容量交换网络、以太网OAM & APS等。研制系列化以太网交换设备,提供硬件线速转发、电信级以太网接口特性、服务质量控制、组播控制、以太网OAM和设备保护等特性,支撑实现包括IPTV、数据接入和话音等业务。提供自主知识产权的ASIC芯片,满足低成本应用要求。提交相关专利。【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低成本以太网接入汇聚平台的体系结构和模块化设计,保证业务的灵活支持。通过ASIC套片的设计和实现,支持设备的系列化、低成本,提供高速高密度以太网接口,并通过扩展设计可支持电信以太网业务特性。【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自主完成ASIC芯片的设计与开发,提交样片并满足设备系统在功能、性能和成本等方面的要求。支持低成本、高密度的应用场合,并具有灵活的业务扩展能力,可通过芯片的外部扩展设计支持丰富的电信以太业务功能; 2.系统的业务面、控制面、管理面完全分离,灵活插卡和独立热插拔,满足高可靠性要求;

3.支持至少1.28T交换容量,具有系列化扩展能力;支持3.125/6.25G高速背板,满足高密度接口的实现要求; 4.整机至少具有480×GE/80×10GE线速能力,单槽位提供至少24×GE或8×10GE能力,支持10GE WAN/LAN(802.3ae)接口、GE(802.3z/802.3ab)接口,光口/电口可以任意配置;

5.支持VLAN标签数4K(802.1Q);支持4K~10K ACL;支持4K~8K个组播组;整机支持128K MAC地址;

6.支持全面的QOS控制,支持至少每端口4个硬件队列,支持流分类、CAR(粒度为64K)、拥塞控制和队列调度算法;支持以太网OAM、端口和链路的保护倒换功能以及业务保护能力;

7.支持L2 Multicast,支持组播VLAN、支持组播权限控制,支持快速组播组离开; 8.提交重要专利6篇。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34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3000万元。课题31:低成本的多波长以太网综合接入系统(λ-EMD)【课题研究目标】

突破电信级的低成本多波长以太网综合接入系统(λ-EMD)关键技术,包括基于TDM与WDM的混合模式PON结构、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受控传送、可扩展的开放系统架构和高可用性等,研制系列化的λ-EMD综合接入设备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收发模块,满足低成本化应用要求。申请相关专利,提交行业标准草案。【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λ-EMD的开放网络架构,支持基于IP的视频、语音和数据等三网融合业务,实现组播与单播业务的分纤受控传输;研制λ-EMD的关键设备,包括:局端设备、多级无源光分配网络和以太远端接口单元(λ-RIU)等,提供QoS管理、IPv6组播过滤、OAM管理和EMS网管等特性;研制自主知识产权的光收发模块,满足低成本化应用要求;符合下一代网络与业务国家试验床的规划需求,完成大规模试验部署;研究并提交相关的行业标准草案。【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研究开发至少一种解决低成本问题的光收发模块,支持低成本λ-EMD的新型网络架构,从根本上达到系列设备量产的低成本需求;

2.研制低成本λ-EMD系统,覆盖范围大于10km;支持语音、数据、视频等三网融合业务应用;支持CLI和EMS网管; 3.局端设备符合开放的电信架构,支持热插拔和上行链路冗余备份,支持上行10GE/GE接口,单机框支持不少于12个接口板,单接口板支持4-8个1.25Gbps的PON接口;

4.无源光分配网络支持波长数不少于8个,支持以太远端接口单元(λ-RIU)数可达64个,支持1.25Gbps的PON接口;

5.以太远端接口单元(λ-RIU)支持双光链路上行,分别支持组播业务和单播业务的受控传输,并在用户端口上实现异质业务数据的融通;

6.完成大规模试验,覆盖不少于2万居民用户;

7.研究并提交相关的行业标准草案2项,申请6项核心专利。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18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500万元。课题32:低成本同轴电缆高速接入技术 【课题研究目标】 面向广电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自主研究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高性能、低成本、推广能力高的同轴数据接入网HiNOC(High performance Network Over Coax)关键技术,制定技术标准,研制低成本的HiNOC产品,具备规模化部署的能力。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研究HiNOC接入网的组网方式,设计HiNOC的MAC层协议和PHY层协议,并通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SIC芯片研制,实现低成本的同轴数据接入网系统和设备。研制相应的原型产品,并具备国家试验床上进行规模部署的能力。【课题主要考核指标】

1.研究同轴电缆带外信道特征,建立运营商网络的实际信道模型; 2.设计有效利用同轴电缆带外信道的芯片,具体技术指标为: 1)单信道模拟带宽16MHz,用户接入速率达40Mbps以上;

2)MAC层网络拓扑支持点到多点的组网方式,支持节点数不低于32; 3)动态范围:45dB以上。

3.研制至少一种原型系统,在国家试验床上进行规模部署; 4.提交国家广电行业标准建议1份。

【课题支持年限】3年。【课题经费来源及构成】国拨经费1800万元,课题承担单位提供配套经费1500万元。

科技部863计划信息技术领域办公室二○○七年十一月六日

第四篇:“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13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材料领域2013备选项目征集指南

科技部门户网站 www.xiexiebang.com 2012年03月29日

来源:科技部

为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落实《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根据国家科技计划管理改革的总体精神,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以“需求牵引、核心突破、系统发展、军民结合”为原则,面向全球综合地球观测与空间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需求,突破先进遥感器、定量遥感分析、高精度多模导航定位等核心关键技术,以提高精准测量和应用服务能力为目标,服务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安全。为做好2013地球观测与导航技术领域备选项目库的建设工作,特制定本指南。

一、指南方向与内容

1.先进遥感技术

1.1 基于碳卫星的遥感定量监测应用技术研究

针对将要发射的全球二氧化碳监测科学试验卫星,开展试验区载荷航空校飞综合实验、多源碳观测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以及碳核查技术研究,为全球二氧化碳科学试验卫星发射后尽快发挥效益奠定技术基础。下设3个研究方向。

1.1.1 试验区碳卫星载荷航空校飞综合试验。(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开展不少于2个试验区的碳卫星载荷航空校飞及其地基综合观测试验;实现高光谱航空校飞载荷的精确定标(误差3%)、开发二氧化碳算法,进行产品精度检验(4ppm),形成标准数据与产品库。

1.1.2 多源碳观测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利用全球和区域数值预报模式,结合大气输送模式开展星-机-地二氧化碳数据融合与同化技术研究,建立二氧化碳产品在线共享系统;待碳卫星发射后,利用碳卫星观测二氧化碳混合比数据形成全球二氧化碳源汇季节分布图和重点区域月分布图(空间分辨率3×3公里)。

1.1.3 碳核查遥感技术体系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开展区域碳排放评估和基于组织的碳核查等遥感技术体系研究,并开展典型示范应用。

1.2 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系统与应用示范(二期)

突破多源遥感数据获取、定量遥感产品标准化生产、事件驱动与流程定制的运行服务体系等核心关键技术,构建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产品与技术服务平台,形成80种以上多尺度、多时期的全球定量遥感产品规模化与自动化快速生产能力,实现定量遥感产品及服务的商业化运行。下设5个研究方向。

1.2.1 星机地综合观测定量遥感融合处理与共性产品生产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500万元)

集成和突破卫星数据库分布式组网技术、多尺度遥感数据同化与真实性检验技术、面向应用的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与生成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制星机地综合观测定量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与共性产品生产系统,连接6个以上卫星数据中心数据库群,实现PB级卫星遥感数据融合处理、产品生成与共享发布,形成40种以上时空无缝的定量遥感共性产品生产能力(全球公里级、区域百米级、典型地区十米级)。

1.2.2 典型应用领域全球定量遥感产品生产体系(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300万元)

基于定量遥感共性产品数据,研发面向全球林业、农业、矿产、水资源、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定量遥感专题产品生产系统,形成20种以上多尺度、多时期典型应用领域定量遥感专题产品生产能力,以及20种以上生态环境要素监测与验证能力(全球1000米尺度,全球变化敏感区和全国30米尺度)。

1.2.3 综合定量遥感产品服务规范及运营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2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制定综合定量遥感产品按需定制服务流程,开展技术与服务规范研究,研建以企业为运行主体的星机地综合定量遥感产品与运营系统,实现事件驱动的智能适配服务,具备TB级日处理、200个任务并行处理及在线服务能力。

1.3 无人机遥感安全检测技术与网络示范体系研究

针对我国无人机应用快速发展面临的飞行作业安全管理迫切需求,在“十一五”无人机遥感验证场成果基础上,重点研究无人机平台安全性能、通信与控制系统可靠性、飞行品质等外场在线检测和评估技术,建立国际先进水平、军民共用的无人机遥感安全检测技术系统,开展无人机组网关键技术研究,初步构建社会化无人机遥感网络示范体系。下设5个研究方向。

1.3.1 无人机遥感平台安全检测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无人机飞行平台的结构安全、动力性能、导航定位精度、飞控性能、故障诊断与预警等全系统动态安全检测关键技术,研制无人机遥感平台飞行安全外场在线综合检测系统和设备。

1.3.2 无人机遥感系统测控可靠性评估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不同工况和环境下,无人机遥感系统测控和数传链路的安全可用性、抗电磁干扰性、控制有效性的动态综合检测技术,研制无人机遥感测控可靠性外场动态检测系统和相关设备。

1.3.3 遥感载荷性能与数据质量检测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重点开展不同飞行平台和测控方式下的遥感作业载荷适用性分析、高精度装配与激光测量、高精度稳定平台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和设备研制。基于本领域前期相关研究成果,研制、集成星机地一体化遥感载荷性能与数据质量检测系统。

1.3.4 无人机遥感系统安全检测标准与业务运行体系。(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深入分析国际航空器飞行安全标准和我国空域管理法规,研究适用于无人机遥感飞行的安全检测程序与规范,符合军民共用要求的飞行安全技术标准和飞行应急处置规范;研究无人机安全性能检测系统运行机制,集成其它课题的研究成果,建立我国无人机遥感系统安全检测业务运行体系,形成无人机全系统和全链路检测的能力。

1.3.5 无人机遥感网络体系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20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充分发挥无人机灵活机动的应用能力,面向构建全国无人机遥感网络的目标,开展无人机资源规划、运行管理机制、组网技术等研究,构建具备无人机网络资源快速配置、指挥调度和管理功能的空间信息综合管理和展示平台,初步构建不少于5个节点的社会化无人机遥感网络示范体系。

1.4 先进微波成像技术

1.4.1 基于多输入多输出(MIMO)体制的先进微波成像技术研究。(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传统合成孔径雷达(SAR)体制带来的模式单

一、核心指标已接近极限等瓶颈问题,研发具有同时多模式工作能力与宽测绘带的新体制MIMO-SAR系统技术,解决MIMO多维信号波形设计与产生、MIMO天线一体化快速波控、MIMO-SAR多通道重建成像等关键技术,完成原理验证系统研制与飞行验证。

2.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1 全球空间信息关联更新与主动服务系统(二期)

针对国家和社会公众对全球空间信息及其产品的巨大需求,着力突破全球空间信息产品快速生成及其主动服务的系列核心技术,以自主的互联网服务平台为支撑,集成“十二五”已立项支持的“全球空间信息关联更新与主动服务系统”项目(一期)成果,构建全球统一时空框架下的空间信息与知识公众服务的业务化运行系统,形成拥有千万级用户群的空间信息应用服务系统,具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服务的能力。下设3个研究方向。

2.1.1 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生成技术与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我国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缺乏的实际问题,突破多尺度、多主题、时空动态的全球空间信息集成、融合与标准化生成等核心技术,建立我国自主的全球空间信息产品快速生成工厂,建成全球统一时空框架、影像分辨率达到5米的全球空间信息产品系统,并开展业务化运行服务。

2.1.2 全球动态异构空间信息协同标绘与空间知识服务。(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针对海量动态空间信息集成分析与知识服务的需求,研究海量空间信息动态接入与全球协同标绘、多尺度空间数据内容整合与实时制图、面向主题和区域的空间数据挖掘与热点图文生成等技术方法,构建空间分析云计算模型,研发空间信息分析服务中间件。

2.1.3 全球空间信息公众服务规范及商业化运营系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具备大型互联网运营和大众运行服务能力的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海量、多类型、多尺度的全球空间信息业务化服务的特点和技术要求,突破巨量用户并发访问、基于内容的空间信息服务等核心技术,开展服务规范和运营模式研究,研发全球空间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在互联网上建成自主体系的全球空间信息知识化公众服务业务系统,实现千万级用户的业务化运行服务,具备在移动互联网上服务的能力。

2.2 城市运行的空间信息智能处理与分析系统

针对城市空间信息难以互联、互通、互用、无法实现综合运行管理等限制智慧城市建设的瓶颈问题,着力突破城市地理空间特征与语义统一表达、多源异构信息的实时接入与动态加载等核心技术,研发国际领先的城市时空动态信息管理与分析综合技术平台,并进行典型试验验证。下设2个研究方向。

2.2.1 统一时空体系下的多源信息实时接入与异构信息自主加载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研究和制定统一时空体系下的城市多种类型空间信息接入与加载的规范标准,突破多传感器信息的实时接入与空间关联、多源异构信息的自主加载与内容融合、时空信息管理与更新等核心技术,研发支撑城市综合管理的时空信息实时接入、动态加载与综合集成技术平台。

2.2.2 城市复杂时空数据集成分析与空间决策模拟。(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1000万元)

面向城市应急响应、市政管理等实际应用需求,突破城市异构时空数据的空间整合与智能分析、面向多层次与多主题的空间决策分析等核心技术,研发自主的智慧城市时空数据集成分析与决策模拟技术平台,并进行典型试验验证。

3.导航定位技术

3.1 导航与位置服务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二期)

面向北斗和移动互联网应用,突破城区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导航电文技术、互联网位置信息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等关键技术,形成全息位置地图制图体系,构建特大城市室内外无缝定位系统和B2B智能位置服务平台,并开展基于位置的社会网络与主动交通安全应用示范。下设6个研究方向。

3.1.1 特大城市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系统构建。(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900万元)

研究基于北斗、WiFi等室内外定位技术,研制城市区域室内外无缝定位信号体制与导航电文协议,研发城市室内定位数据解算系统,构建特大城市室内外定位系统(室内定位覆盖中心城区面积大于1000km2,定位精度优于5m,无缝定位系统延迟优于100ms)。

3.1.2 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与建模制图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研究位置信息的时空粒度、表达尺度及其变化的转换模型,制定互联网全息位置地图迭加协议,形成标准规范;研究全息位置地图数据获取方式、流程,研发异构数据和深度内容信息的统一建模工具,研制全息地图的快速制图系统(全息位置地图动态生成效率达到秒级)。

3.1.3 基于互联网迭加协议的全息位置地图汇集融合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研究基于互联网迭加协议的各类位置地图数据汇集与融合、网络环境下位置地图要素变化发现与差分式快速更新、室内数据采集等技术;研究大规模全息位置地图数据仓库管理技术,构建数据仓库;建立室内外城市全息位置地图示范(具备千万量级兴趣数据规模,支持不少于5种语义类型位置信息的迭加和手机等移动终端接入),提供互联网服务。

3.1.4 特大城市云架构智能位置服务平台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9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依托城市室内定位数据解算中心,研究持续高并发的终端定位管理技术,终端定位信息与服务开发商准实时匹配技术,构建终端-中心-服务开发商的电信级智能位置服务平台(吞吐率每秒600000次以上,基于平台的服务开发商数量不少于100个),实现面向特大城市的B2B商业化服务。

3.1.5 基于位置标识的社会网络(LBSN)构建与在线信息服务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企业牵头申报)

针对公众对于位置服务的个性化需求,突破移动终端位置信息聚合、位置感知、智能推送等关键技术,建立功能多样、服务智能的位置服务社会网络系统,实现基于位置标识的社会网络用户数不少于600万,位置服务业务产品不少于30项。

3.1.6 面向主动交通安全的城市车辆在线位置服务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集成城市车辆主动交通安全模型和综合状态信息,研究面向交通安全的一体化实时时空数据处理技术,研制城市环境下的车辆无缝在线服务终端和系统,开展车辆在线位置服务示范,用户数不少于20万辆。

3.2北斗服务性能提升关键技术及试验验证

为提升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竞争能力,开展北斗服务性能提升体系、空间信号精度提升、地基导航信号网络等关键技术研究及设备研制,建立试验验证系统,在面积不小于10平方公里的典型试验区开展试验验证应用,实现北斗服务性能的提升和北斗地基导航网络验证与示范应用,显著提高北斗区域导航系统的服务性能,促进我国北斗导航应用产业发展。下设3个研究方向。

3.2.1 北斗服务性能提升体系研究与集成验证。(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国家PNT体系和北斗服务性能提升技术与总体方案,开展系统集成与试验验证,并在的信号遮挡严重区域构建增强试验网(不小于1×10平方公里),开展相关技术的集成与验证。

3.2.2 北斗空间信号精度提升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开展导航电文优化、定轨和时间同步性能优化、电离层改正精度提升、终端抗多径性能提升、完好性监测与应对、GNSS反射信号等技术研究,研制系统性能提升软件系统和试验设备,实现北斗空间信号精度的显著改善(UERE达到1米,UDRE达到0.5米)。

3.2.3 北斗地基导航信号网络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600万元)

研制北斗伪卫星导航信号协议,研究地基网络与北斗系统的精密时间同步、信号兼容与互操作关键技术,开发北斗地基导航网络设备及北斗地基增强服务网络运管系统。

3.3 全球大地测量基准动态修正与服务

整合多种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技术,构建我国自主的全球动态厘米级地心坐标框架和高分辨率重力场模型,研究其动态修正技术,初步形成我国大地测量观测系统实时应用服务平台,提供综合、高精度服务。下设2个研究方向。

3.3.1 全球动态地心坐标参考框架维持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全球动态地心坐标框架的维持与精化方法和确定动态地球参考系统参数的关键技术,形成我国自主的厘米级地心坐标参考框架与坐标修正技术体系。要求全球坐标框架观测历元的精度优于5mm,坐标框架维持精度优于3cm,点位速率优于3mm/年。

3.3.2 高程基准现代化实现关键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800万元)

研究综合利用重力卫星数据、地面重力数据、海洋重力数据确定地球重力场模型的理论与算法;研究(似)大地水准面模型精化技术;研究全球海平面变化与全球高程基准统一方法;建立我国超高阶全球重力场模型(2160阶,10′x10′格网重力异常精度达到±10mGal)、陆海统一的新一代厘米级(似)大地水准面模型、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分辨率2′×2′,精度优于±4cm)。

4.空间探测技术

4.1 基于微小卫星组网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

针对高分辨率空间探测的需求,实现基于微小卫星组网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设计与仿真,等效光学口径5米,研制微小卫星原理实验系统和小孔径光学成像载荷原理样机,在地面进行系统集成测试,为在轨实现奠定基础。下设3个研究方向。

4.1.1 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总体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700万元)

研究多颗微小卫星组网构成的光学稀疏综合孔径空间探测系统总体方案,进行技术分解和方案论证;研制微小卫星原理演示样机(微小卫星平台:重量≤50kg(不含载荷),支持载荷重量50kg、功耗<50W);集成其它研究方向成果,完成地面演示验证试验。

4.1.2 编队卫星系统高精度实时测量和控制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300万元)

开展卫星系统编队飞行方案设计与仿真;研究星间高精度实时绝对和相对测量技术(测量精度μm级)、星间高精度实时绝对和相对控制技术(时统精度ns级)、高精度卫星系统时间同步和处理技术,形成卫星编队测量与控制软件系统。

4.1.3 光学稀疏综合成像系统和数据处理技术。(前沿技术类、国拨经费限500万元)

开展小孔径光学载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光学综合孔径相位同步技术、系统干涉成像与综合数据处理方法;研制综合小孔径光学载荷系统原理样机(单个孔径不大于0.5m,重量小于20kg,功耗优于30W);形成综合成像系统,并进行测试和实验验证。

二、指南申报要求

(一)实施年限

前沿技术研究类实施年限原则上为3年。

(二)经费额度

国拨经费申报额度参见每个研究方向的具体要求。

(三)申报说明

各申报单位统一按指南三级标题(如:1.1.1)的研究方向进行项目申报。

(四)申报咨询

联系人:张景、税敏、张松梅、赵静

电 话:010-68539093、68529228、68529094、68531761

第五篇: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即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项高技术发展计划。这个计划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一些有限的领域为研究目标的一个基础研究的国家性计划。由来

什么是“863”计划?

1986年3月,王大珩、王淦昌、杨嘉墀、陈芳允四位老科学家给中共中央写信,提出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发展我国高技术的建议。这封信得到了邓小平同志的高度重视,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此事宜速决断,不可拖延。经过广泛、全面和极为严格的科学和技术论证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从此,中国的高技术研究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15年来,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广大科技人员的奋力攻关,863计划取得了重大进展,为我国高技术发展、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八六三计划选择了对我国今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七个高技术领域。生物技术领域、航天技术领域、信息技术领域、激光技术领域、自动化技术领域能源技术领域、新材料领域。后来加了海洋技术领域

863计划是在世界高技术蓬勃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组织实施的一项对国家的长远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肩负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重要历史使命。根据中共中央《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纲要》精神,863计划从世界高技术发展的趋势和中国的需要与实际可能出发,坚持“有限目标,突出中点”的方针,选择了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高技术领域作为我国高技术研究发展的重点(1996年增加了海洋技术领域)。其总体目标是:集中少部分精干力量,在所选的高技术领域,瞄准世界前沿,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带动相关领域科学技术进步,造就一批新一代高水平技术人才,为未来形成高技术产业准备条件,为20世纪末特别是21世纪初我国经济和社会向更高水平发展和国防安全创造条件。为此,国家每年都要为863计划投入千亿人民币以上的巨资。

863计划主要是由政府主导,同时鼓励企业的参与。其中国家级的科研机关和各高等院校是科学研究的主导力量,而企业要加入863计划必须通过政府和相关部门的严格筛选,更重要的是企业自身的实力和发展潜力,因此只有极少具有实力的企业才能作为该计划的承担单位。

863计划的实施,不仅使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得到了进步提高,也使企业从中得到了发展。通过对外科技的交流与合作,人才的吸引和培训,产品的开发和销售等多方形式的结合,在政府、企业、社会、经济、发展各方面形成了共同进步的良性循环。政府一直鼓励企业,要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作为发展的宗旨。亨通集团正是充分利用良好的经济、政治环境,抓住机遇,不断充实企业内部力量,加强科技含量,力争在优势领域有所突破,把阶段性成果同其他推广应用计划密切衔接,迅速转化为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为今后企业技术升级和经济发展创造条件,使自己在未来21世纪更加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进。

注:现在进行的S863,又叫“十五”863(shi wu –取汉语拼音第一个字母),指的是在我国“十五计划”期间进行的“863”计划内的各个科研项目。

下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优秀范文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2014年备选项目征集指南(优秀范文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