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开题报告样文(本科)
江大网络教育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暨提纲
学号:9***42姓名:***翔专业:行政管理
指导教师:章****
论文题目: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我国十六大提出推行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之后,十六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要发展电子政务,提高政府的服务和管理水平。十七大报告在论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时,明确提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这些表明民主决策要更多地依靠信息化,依靠电子政务。而随着互联网日益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发展电子政务已成为世界新一轮公共行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当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着手推动电子政务的发展,并将其列为国家级的重要事项。电子政务建设水平已经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水平的显著标志之一。我国在电子政务的发展作出来有益的探索,但还是存在一些问题,我国只有加强在电子政务的建设,找出当前存在的问题并解决,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
二、该题目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
1、电子政务概念表述
国外:1993年美国发布的一篇报告《运用信息通信技术再造政府》,该报告强调政府应运用信息通信技术作为政府再造策略性措施,以革新其行政效率(美国副总统办公室, 1993)。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2002)将电子政务定义为,政府通过信息通信技术手段的密集性和战略性应用于公共管理的方式,旨在提高效率、增强政府的透明度、改善财政约束、改进公共政策的质量和决策的科学性,建立良好的政府之间、政府与社会、社区以及政府与公民之间的关系,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赢得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我国:电子政务就是指政府通过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开发和利用信息和知识资源,并在互联网基础上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优化重组,从而超越时
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的网络集成度,全方位地向社会提供规范、优质、透明、高水准的管理和服务。
2、国内外电子政务发展
国外:从研究的方向来看,学者们对电子政务的研究有两大类。一些学者试图通过政府网站和内部办公系统来研究电子政务,侧重于对与政府有关的网站进行数据采集和测评,对办公系统的构成和联接进行技术系统研究。另一些学者从公共管理和行政改革角度研究电子政务,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更具理论性。这一类的成果一方面将新管理思想———企业再造、流程重组、增加组织的灵活性———引入政府组织,思考政府以及政府部门的流程设臵;另一方面从政治改革和政府创新角度提出电子政务的方向,并以信息技术推动政府理念、体制和规则的创新。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学者们从信息管理、组织改造、政府创新、民主参与等角度进行了相当广泛的探讨,但却缺乏一个整体性的架构(Grant and Chau, 2005)。从管理的角度来看, Niederman等人(1991)以及Gottscahk(2001)认为信息通信技术对组织管理的影响,可以归纳为组织与科技、设计与控制、以及外部与内部三个层面的四组议题,而这些议题可作为信息系统的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其中包含:组织关系、技术架构、内部效能、科技应用。从组织层面来看, Kraemer与King(1986)认为,科技的进步给公共组织带来了科技扩散、组织结构、人员、决策过程、组织内政治、工作环境等许多议题。Chadwick(2003)则认为,电子政务研究常常会缺乏或遗忘民主的价值,为了提升电子化政府的治理价值,以及理解信息通信技术如何影响治理、参与和民主,应该为公民团体创造能够与官僚进行互动的机会,并使其意见产生实质的影响力,发挥组织内部人员的决策参与作用,提供诸如信息公开、在线申办等政治便利,让所有的公民都能够有平等机会,享用信息通信技术所带来的便利,消除“信息鸿沟”。
国内:王长胜在《中国电子政务发展报告》中总结了发达国家电子政务推行的动向和根本目的,总结了我国电子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
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与行政法律建设”课题组从多侧面地分析了电子政务发展与当前行政法律之冲突,提出了完善行政法律体系,促进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锐昕指出“结合各国电子政务立法的情况,一般而言,电子政务的立法工作至少
应涉及以下内容:①电子政务的定义、目的、意义、标准化以及政府机关与公务员的职责。②为实现电子政务应进行的工作及电子政务的运营原则。③行政事务及其管理的电子化。④政府服务的电子化。⑤政务文书业务的缩减。⑥电子信息事业的推进。⑦对发展电子政务过程中违法、犯罪行为的民事、行政和刑事法律责任的追究等。”此外,在《公务员电子政务培训教程》一书中,他分析了我国当前电子政务立法特点和现状,并对相关现存法律作了简介,预言了电子政务立法的研究方向。
朱建明、王宁红、孙宝文认为,我国的电子政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重点建设金税、金关、金卡“三金”工程等信息系统,我国电子政务有了很大的发展。根据电子政务所具有的功能,电子政务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⑴政府内部办公自动化阶段,即利用现代信息处理和传输设备,提高办公效率,实现无纸或少纸办公。⑵政府信息网上发布阶段,如建立政府网站,通过网站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法规、指南、手册、组织机构和联系方法等。⑶政府与社会公众单向沟通阶段,即政府在网上发布与政府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另外,还向社会公众提供某种形式的单向服务。⑷政府与社会公众双向互动阶段,即政府为社会公众在网上提供双向互动的服务,但这种服务往往以部门为单位,彼此独立。第五阶段:网上联合事务处理阶段,即政府为社会公众在网上提供“一站式”窗口、“一表式”填写、“一网式”输入的方便、简单、快速的服务。调研数据表明,我国目前的电子政务水平总体上还处于第二和第三个阶段。
李霖、郭仁忠、桂胜等总结出国内电子政务的四个发展阶段为:办公自动化阶段、专业领域信息化阶段、政府上网工程阶段和全面建设和理性发展电子政务阶段。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设计和执行计划制定。
刘晓然在《我国电子政务立法问题的思考》一文中归纳出我国电子政务立法应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计算机法、互联网法、信息法、政务公开法。
中国政法大学高家伟教授阐述了电子政务法自身体系的构建及其在整个行政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以及法治国家原则因此而面临的特殊问题及其解决办法。他指出,一般电子政务法由下列部分组成:①电子政府法②电子政务技术法③电子政务基金法④电子行政行为法⑤电子政务监督法。
三、选题拟解决的主要问题或创新之处
电子政务的本质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来实现政府行政管理制度改革和创新。电子政务在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度建设也较为齐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研究还是实践都有很长的一段落要走。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的效益体现主要还是在内部办公效率,而不是对外公共服务;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管理体制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影响着电子政务效益的发挥;电子政务的整体法治环境薄弱等。文章从这些角度出发,着手提出解决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建议。
四、内容提纲
一、电子政务的内涵及发展依据
1电子政务的内涵
(1)、国外电子政务的内涵
(2)、国内电子政务的内涵
2、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特点
3、国内外电子政务的发展研究综述
(1)、国外电子政务的发展史及研究进展
(2)、国内电子政务的发展史及研究进展
二、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分析
1、重建设、轻应用,造成电子政务已建成能力的闲臵
2、电子政务建设与应用的实际绩效差强人意
3、纵强横弱,资源整合阻力重重
4、公共服务虽有改善,但仍明显弱于自我服务
5、改革滞后,制约了电子政务发展
三、参考国外电子政务发展的情况及我国实际情况提出政府危机管理的对策思路
1、国外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的研究
2、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对策思路
四、未来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结束语
五、写作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以及解决的措施
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着缺乏有关政务电子政务发展的实际案例,和具体的电子政务的发展资料,将制约着本课题的深入探讨;作者将通过报纸、杂志、网络等媒体和走访相关政府部门等途径收集有关方便的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析、归纳,梳理出对本课题有研究价值的信息。我将在章兴鸣导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对本课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
六、主要参考文献
[1]、罗政军,当前电子政务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2[2]、吴昊,孙宝文,当前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实证研究,国家行政学院学报[J] 2009.5[3]、张君,我国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科技信息[J]2008.7
[4]、王飞飞,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发展浅析,武汉航海(武汉航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2007.1
2[5]、赵程鹏,陈忠伟,中国电子政务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当代经济》2006.6
[6]、项侃文,电子政务发展现状及趋势,杭州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3.10
[7]、金湘军,国外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创新研究概述,国外理论动态2010.5[8]、兰科,世界电子政务发展趋势预测,环球采风2008.4七、进度安排
第二篇:开题报告样例
一、论文选题工作进展情况(学生自己填写)
1、论文选题来源:
移动Ad hoc网络【1】是一种特殊的没有有线基础设施支持的移动网络。
它完全由具有自主通信和管理能力的移动主机构成。同样,在P2P(Peer-to-Peer)系统【2】中,没有节点显式地充当中心服务器(Server),所有节点通过协同交互合作,以达到对外提供统一服务的目的。鉴于Ad Hoc网络与P2P系统中类似的非集中式特性,研究人员越来越希望能够在Ad Hoc
【3】网络的基础上配臵和开发新的P2P应用系统。通过移动主机间应用层的覆盖(Overlaying)交互和协同,可以高效、方便的建立包括移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送分发在内的多种高性能新型服务应用,而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的支持。
2、选题过程中已经阅读的文献资料,以及各项准备工作(如调研等):
1、M.Corson, and J.Macker, “Mobile Ad Hoc Networking(MANET): Routing Protocol
Performance Issues and Evaluation Considerations”, RFC 2501 January 1999.2、D.S.Milojicic, V.Kalogeraki, et al, “Peer to Peer Computing”, Technical Report:
HPL-2002-57, 2002.3、G.Ding and B.Bhargava, “Peer-to-Peer File Sharing over Mobile Ad Hoc Networks”, In
Proc.of IEEE Annual Conference on Pervasiv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 Workshops, pp.104– 109, March 2004.4、D.Saha, A.Mukherjee, “Pervasive Computing: A Paradigm for the 21st Century”, IEEE
Computer, pp 25-31, March 2003.5、L.Fan, P.Cao, and J.Almeida, “Summary Cache: A Scalable Wide-Area Web Cache
Sharing Protocol”, In Proc.Of ACM SIGCOMM98’, Vancouver, BC, Sep.19986、G.Cao, L.Yin and C.R.Das, “Cooperative Cache-based Data Access in Ad Hoc Networks”,IEEE Computer Magagine, Vol.37, No.2, pp.32-39, 2004.7、M.Nelson, B.Welch and J.Ousterhout, “Caching in the Sprite Network File System”,ACM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 Systems, 6(1):134--154, February 1988.8、C.Gray and D.Cheriton, “Leases: An Efficient Fault-Tolerant Mechanism for Distributed
File Cache Consistency”, in Proc.of the 12th ACM Symposium on Operating Systems Principles, 1989.9、J.Gwertzman and M.Sltzer, “World-Wide Web Cache Consistency”, in Proc.of 1996
USENIX Tech.Conference, pp.141-151, San Diego, CA, 1996.10、C.Liu and P.Cao, “Maintaining Strong Consistency in the World-Wide Web”, In Proc.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1997.11、D.Barbara and T.Imielinksi, “Sleepers and workaholics: Caching Strategies for Mobile
Environments”, ACM SIGMOD pp.1-12, 1994.12、G.Cao, “A Scalable Low-Latency Cache Invalidation Strategy for Mobile Environments”,ACM MOBICOM'00, pp.200-209, Aug.2000.13、J.Jing, A.Elmagarmid, A.Helal and R.Alonso, “Bit-Sequences: An Adaptive Cache
Invalidation Method in Mobile Client/Server Environments”, ACM-Baltzer Journal on1
Special Topics in Mobile Networks and Applications(MONET), Vol.2, No.2, pp115-127, 1997.14、A.Kahol, S.Khurana, et al, “A strategy to manage cache consistency in a distributed mobile
wireless environment”, in Proc.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pp.530--537, 2000.15、Z.Wang, S.Das, H.Che and M.Kumar, “SACCS: Scalable Asynchronous Cache
Consistency Scheme for Mobile Environments”, IEEE ICDCS: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Mobile and Wireless Networks(MWN), Rhode Island, pp797-802, May 200316、J.Lan, X.Liu, P.Shenoy and K.Ramamritham, “Consistency Maintenance in Peer to Peer
File Sharing Networks”, in Proc.of IEEE Workshop on Internet Applications(WIAPP), San Jose, CA, pp.90-94, 200317、J.Cao, Y.Zhang, et.al.“Consistency of Cooperative Caching in Mobile Peer-to-Peer
System over MANET”, to appear in IEEE ICDCS Workshop on Mobile and Distributed Computing(MDC)05, Ohio, June, 200518、A.Acharya, R.Alonso, et.al, “Broadcast disks: Data management for asymeetric
communications environments” in Proc.Of ACM SIGMOD Conference on Mangement of Data, San Jose, CA, pp 199-210, May 1995.19、S.Khanna and V.Liberatore, “On broadcast Disk Paging” SIAM Journal on Computing,Vol 29, No.5, pp 1683-1702, 200020、J.Xu, B.Zheng, W.Lee, and D.Le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an Optimal Cache
Replacement Policy for Wireless Data Dissemination”, IEEE Trans.Of Knowl.Data Eng.16(1), pp 125-139, 200421、Y.Zhang, J.Cao, X.Chen, et al, “Threshold Based Admission Control in Multimedia Grid:
Analysi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to appear in Concurrency and Computation: Pract.Exper.Journal, John Wiley & Sons, Ltd.USA3、与选题相关的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
如何保证信息缓存与信息源间的一致性在传统的有线分布式网络系统中已经有过充分的研究【7~10】。但由于无线移动网络的特性,这些经典的一致性维护技术在移动环境下并不适用。从而需要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来处理新环境下的缓存一致性问题。目前,在移动环境下,所有方案都通过周期性地发送失效报告(IR,Invalidation Report)来保证缓存信息的一致【11-15】。在每个失效报告中都包含了最近更新的数据项信息,移动主机只需监听从信息源周期性广播的失效报告就能判别自身的缓存信息是否过期。
然而,此种基于失效报告的一致性检测策略都具有比较长的请求等待时间,当一个查询服务请求到达移动主机时,为了保证数据的强一致性,必须等到下一次的失效报告才能对自身信息情况做出判断,从而回应请求,此状态下,服务请求的平均等待时间将为1/2的广播周期。
另外,至今所有围绕移动环境下的缓存一致性的研究工作,都基于client/server模型,即存在一个server对源信息进行更新和维护并广播失效报告,其它所有移动主机作为client,进行数据缓存和应答请求。而在移动P2P系统中,将可能不存在这样的单一信息server,所有移动主机将同时既维护某些源信息又缓存其它信息,且各移动主机关系对等。从而,在此类移动P2P系统中,对于缓存一致性的研究将更加复杂和困难,一方面要保证缓存系统的高性能
和高效率(高缓存命中率和低服务延迟等),另一方面,还需要防止广播风暴的发生。在[16]中,对Gnutella网络中的缓存一致性的检测策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并对三种可能存在的策略(simple push, simple pull和push with adaptive pull)进行了比较分析;在[17]中,Cao和Zhang提出了一种基于转发节点的缓存一致维护策略,通过选择适当的中间节点进行信息的转发,实现了双重分层缓存覆盖,从而可以提高系统效率。但目前对移动P2P环境下的缓存一致性维护策略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所有工作都只是简单的分析和比较,还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间。
缓存替换和预载的研究:
缓存替换策略在传统的分布式系统和网络系统中也有过相当多的探讨,如LRU,FIFO和Clock等。无线通信中数据信息的替换问题首先在Broadcast
【18】Disks(Bdisk)项目中提出,Acharya提出了PIX策略,通过计算数据信息的访
问频率和广播频率的关系得到数据替换函数,从而作出替换决定。同时Acharya还首先提出了缓存预载技术,对于那些具有较高访问可能性的数据信息,移动主机可以预先将其下载到自身缓存中,方便将来的访问。Khanna则基于访问趋势
【19】未知的假定提出了Gray替换算法,Gray将数据访问历史和数据获取时间开销
作为分析参数,通过完整理论分析证明,在最坏情况下,Gray的性能比其它相关策略更具有优势。在[20]中,Xu将位臵信息加入到缓存替换的选择参数中,由于移动用户在不同的地域(场所)会对不同的信息数据产生兴趣,特别是对于最近提出的基于位臵依赖的信息服务(LDIS,Location-dependent information service),如地图查询等,移动用户自身的地域方位将对其缓存信息的作用产生较大的影响。
缓存接入控制的研究:
接入控制从来都是媒体服务系统中的一个主要问题【21】,而在移动环境下的缓存系统中,由于移动设备自身的存储和计算资源有限,有选择性地挑选适当的数据信息进入缓存更加必要。缓存的接入控制与替换不同,替换是当缓存空间存满以后将不重要的数据信息丢弃,而为了方便数据的管理,当某一数据信息进入缓存以后都将存留一定时间。于是,根据不同数据信息对系统整体的不同价值(包括访问频率,数据特征等),在接入阶段就对数据信息进行选择将尤为有意义。缓存的接入控制过去往往作为替换的附属而被忽略,但最近,包括南京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都有研究组开始对这方面进行专门的研究和讨论。
安全缓存的研究:
Cao在2004年首次提出并分析了移动环境下安全缓存的概念和主要问题。在[6]中认为,信息源主机应该能够对自身数据的缓存节点进行选择和控制,防止其它节点进行恶意缓存和恶意修改。同时缓存接收节点也必须能够保证缓存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没有被恶意修改而确实来自源节点。
4、详细阐述所选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移动Ad hoc网络【1】是一种特殊的没有有线基础设施支持的移动网络。它完全由具有自主通信和管理能力的移动主机构成。同样,在P2P(Peer-to-Peer)
系统【2】中,没有节点显式地充当中心服务器(Server),所有节点通过协同交互合作,以达到对外提供统一服务的目的。鉴于Ad Hoc网络与P2P系统中类似的非集中式特性,研究人员越来越希望能够在Ad Hoc网络的基础上配臵和开发新的P2P应用系统【3】。通过移动主机间应用层的覆盖(Overlaying)交互和协同,可以高效、方便的建立包括移动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送分发在内的多种高性能新型服务应用,而不需要中心服务器的支持。
移动P2P系统的建立快捷、灵活,同时不受有线网络设备的约束,在军事、商业、和其它多种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现代野外作战过程中,一组作战团体可以组成一个移动P2P系统。每个作战单位(单个士兵,作为一个Peer)携带有一个微型数据中心(Micro-data Center)和相关的无线通信工具。他们随时将自己搜集到的数据信息(包括地理信息、地方信息等)存储于自己的数据中心中(或进行更新),其他士兵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无线设备对此系统中任意一个Peer进行访问,从而获得最新的战地和作战信息,为团体作战提供方便。
流动商店(mobile store)是一种新型商业售货模式,多个流动售货站(作为Peer)可以组成一个移动P2P售货系统,客户可以通过访问任意一个售货站点而获得商店商品的整体信息(包括商品售价数量等)并进行买卖,各个站点间通过无线交互实现数据的协同管理。
移动P2P系统中各节点(Peer)的协作可以使移动用户对Internet服务的随时随地(any time, any where)访问提供可能。由于无线基站覆盖范围的限制,当移动用户处于覆盖范围以外时,将无法访问Internet。而在移动P2P系统中,只要有某个移动节点位于基站范围以内,其他各节点都可以以此节点作为接入节点,通过多个节点的转发,而获得Internet服务的接入。
新的普适计算【4】(Pervasive Computing)以ad hoc网络和P2P模式作为基础。可以预见,在将来的普适计算环境下,移动P2P系统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同时,由于移动网络的动态拓扑(Dynamic Topology),有限带宽(Limited Bandwidth),低能耗(Energy constraint),以及不可靠传输(Unreliable Transmission)特点,在移动P2P系统中如何获得高性能的数据管理相对于传统网络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5】协同缓存(Cooperative Caching)对于传统网络环境下的数据访问和信
息分发起了巨大的作用,在无线ad hoc网络中,它同样也将起到更加至关重要的作用【6】。通过将“热点”信息缓存于不同的节点,移动用户可以仅通过访问周围最近的缓存节点获得服务而省去了访问源信息节点的消耗,从而大大降低用户的反应时间和服务延迟、减少网络通信开销、节省移动设备的电源消耗,以及提高信息的可用性。然而,在移动P2P系统中,协同缓存的研究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open problem),一致性(Consistency)、替换(Replacement)和预载(Pre-fetching)、接入控制(Admission Control)以及安全缓存(Secure Caching)等都将是未来协同缓存的研究重点。
5、根据选题所要完成的论文工作和预期的结果:
本课题将采取以理论研究为基础,理论分析与实践验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采取继承、学习、创新的技术路线,基于已有的工作基础,跟踪国内外相关研究
成果,对分布式计算和移动网络计算等领域进行交叉研究,开展一些探索性研究工作。
协同缓存技术对于无线移动应用非常重要。然而,传统分布式系统和无线移动网络中的协同缓存技术几乎都基于client/server 模型,不适用于Ad Hoc网络环境。针对这一状况,我们在深入考察了P2P系统模式和协同缓存研究发展的基础上,对基于Ad Hoc网络的移动P2P系统协同缓存开展一些探索性研究。
针对基于Ad Hoc网络的移动P2P系统,对协同缓存中的数据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分别对此环境下的缓存一致性、缓存替换和预载、缓存的接入控制和安全缓存技术进行细致的讨论和分析,并对其关系进行综合,形成一个整体、系统的研究,从而提高移动P2P系统中信息传送的性能和效率,改善系统服务质量和安全性。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对移动P2P系统协同缓存的相关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归纳,提出一个通用的适用于多种不同服务需求的协同缓存数据管理服务系统框架,以适应新型应用需求。
确立评估指标,建立性能评估模型。除了系统评估指标,如运行开销、维护开销、系统协同开销等外,还需要考虑用户对于信息服务的评估,包括:各移动节点间的通信开销,信息移动开销,用户请求的快速响应,用户请求响应的成功率和准确率,信息共享性能等。然后,根据上述评估指标建立相应的性能评估模型。
以流动商店为实例开发一个基于移动P2P环境下的新型商业示范系统,建立测试模型。
具体创新之处在于:
完善的协同缓存数据管理服务系统框架
设计一个基于移动P2P系统的通用的协同缓存数据管理服务系统框架,能够基于此框架设计和开发多种适用于不同需求的应用系统。
新型的流动商店实例示范系统
建立一个新型的流动商店实例示范系统,示范移动P2P系统中协同缓存的作用,并对本项目所提出的技术机制进行评估和展示。
6、论文工作所需试验、计算、加工等项工作的初步计划:
对移动P2P系统协同缓存中相关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归纳,设计一个协同缓存数据管理服务系统框架。在此基础上,研究移动P2P系统协同缓存的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之后开发一个新型的流动商店实例示范系统,示范移动P2P系统中协同缓存的作用,并对本项目所提出的技术机制进行评估。根据测试反馈进一步改进优化。
7、论文工作进度的初步安排:
论文工作计划用时13月。
07年 8月至10月:调研,包括收集、阅读最新相关资料
10月至08年2月:对移动P2P系统协同缓存中相关问题和主要特征进行
系统地分析和总结归纳,设计一个协同缓存数据管理
服务系统框架。
08年2月至4月:研究移动P2P系统协同缓存的性能评估指标和评估模型; 08年4月至7月:开发一个新型的流动商店实例示范系统,示范移动P2P
系统中协同缓存的作用,并对本项目所提出的技术机
制进行评估。
08年7月至9月:根据测试反馈进一步改进优化;撰写毕业论文。
第三篇:开题报告
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及转化策略的研究
一、课题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我校是一所农村乡镇初中,学生厌学情绪比较严重,校风学风较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困生较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父母外出打工,多为留守孩子,约占我校总人数的1/3以上;
2、农村家长在教育子女问题上的缺失,忽略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导致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
3、本乡镇与县城距离较近,成绩优秀学生大都转到县城上学,在本校的多为行为和学习较差的学生;
4、网络的普及致使一批学生迷恋上了游戏,这使他们对学习也失去了兴趣。
5、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因素,导致了学生厌学情绪的产生。
课题研究的目的:针对本校学生厌学情绪严重,校风学风较差,为提高本校的教育质量,大力推动农村教育的发展,特进行本次课题研究。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掌握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特征及产生原因,并且以现代教育、心理理论和国内外关于“学困生”研究的有效策略为指导,探索和有效解决农村初中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解决农村学校学习困难生教育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是: 本课题的理论依据
1、多元智力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类存在八种智能,这八种智能只是组合和发挥程度不同,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智力领域,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方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激发每一个人潜在的智能,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主张教师应从多方面评价、分析学生的优点和弱点,并以此来设计和改进教学,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2、教育学理论:教育教学活动能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教育工作者对其进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努力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积极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让他们健康的发展。
本课题的实际意义
1、能够促进广大农村教育工作者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并且掌握有效的教育方法。
2、为学校优质教育提供最有效的途径,为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全面推动农村教育的建设和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3、探索出适合农村学校学困生的教育途径,为学习困难的甚至是行为习惯出现偏差的孩子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我价值的教育机会。
4、为学校的研究性管理、教学、学习提供理论支持,实现实质性的突破。
二、本课题的国内外研究概况和文献综述
对于学困生的研究,早在1896年西方摩根从神经学和医学两方面进行研究,但是这种神经学研究模式被后来的心理学研究模式所代替,到了上世纪70、80年代,由于义务教育的普及和心理学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教育和心理学家把注意力转移到学困生的心理特点和社会背景方面的研究,其主要研究目的是探讨、研究学困生的成就责任归因、自我概念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同其社会特征之间的联系。特别是前苏联关于学困生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尤其是对后进生的界定、类型、成因;以及“矫治”的理论和对策都有较为详尽的论述。比较有代表性的有苏霍姆林斯基“矫治”“难教儿童”的理论和实践、赞科夫的关于转化“后进生”的理论和实践等。
我国对学习困难的研究起步较晚,在当时基础教育工作者对于学习困难认知,一直处在家庭教育不良,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不端正等认知层面,只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甚至是体罚,而不关注学困生产生的内外因素,更不会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改变和挽救。对于学困生的认知及研究真正引起重视是在1978年以后,当时的教育学者如钟启泉借鉴了国外差生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从原因诊断的角度、治疗的角度、教学论和性格学分析的角度以及预防教育的角度,综合地考察差生问题,揭示现代差生概念的内涵,并提出相应的教学方略。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教育科技手段、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国内外研究者对学困生的智力结构、神经心理特征、脑电活动、行为、情绪问题,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特别是在关于学习不良的心理学研究上取得丰硕成果,研究者认为,造成学生学习差异的主要因素不在于遗传或智力,而在于学校、家庭的环境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通过对学生的心理干预,能够改变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达到改变学生学习现状到目的。进入到21世纪我国在学困生领域的研究又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研究的重点已从探讨学习困难学生的特点及原因,转变到如何通过教育干预切实改善他们落后的学习状况,以便大面积提高我国义务教育质量上来,同时也在更加深入地探讨如何指导帮助学习困难学生成功地迈入社会。
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的了解及掌握,发现关于农村偏远地区的学困生的研究还相当匮乏,虽然在关于学困生的研究与转化上各个国家、不同地区的教育研究部门、学校、教育工作者都有其针对性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但是这些成果对我国农村的学困生来说就显得不是那么具有针对性。特别在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学困生的文献在近十年就能检索查到多达13000余篇,但是通过文献检索发现关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研究仅有32篇相关文献,并且利用生成文献检索报告的功能生成了关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文献检索报告,后经过筛选有效文献只有28篇,并且这些文献多集中于近三年。可见关于农村初中学困生研究的文献非常的新,并且数量也非常的少,成果不多。所以关于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研究和探索有非常大的空间和价值,非常值得进行研究。
三、本课题研究的结构框架
第一章、绪论 1、1研究的现状 1、2问题的提出 1、3研究的内容与目标
第二章、当下农村初中学困生归因的调查 2、1学困生群体界定 2、2初中学困生的分类 2、3学习困难定义的界定 2、4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调查 第三章、当下农村初中学困生归因的分析 3、1学困生心理倾向溯源研究 3、2学困生家庭背景调查研究 3、3学校态度与学困生厌学的对比研究 3、4社会评价与学困生逃避的心理研究
第四章、当下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教育策略研究 4、1帮助学生找回自信的研究策略 4、2学困生个性发展的引导策略 4、3激发学困生积极主动的策略
第五章、新形势下学校教育艺术的研究策略 5、1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研究策略 5、2和谐师生关系建立的研究策略 5、3发现并发展学困生优点的行动研究 4、4学困生学习辅导的研究策略
第六章、新形势下家庭社会关注的研究策略 6、1提高家庭教育艺术的研究策略 6、2家校建立良好沟通的研究策略 6、3扭转社会不良风气的研究策略 第七章、总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四、课题研究采用的主要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互联网、学术类期刊杂志、教育心理学理论书籍等方法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近况,搜集或下载相关理论依据与资料,最大限度地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2、经验总结法:通过自己对学校不同学困生的了解,特别是我作为一个班的班主任对本班的学困生情况的掌握,总结自己在研究过程中的体会与得失,筛选出在本课题研究中的有效的方法经验并形成文字。
3、实验研究法:根据心理学、教育学相关理论,合理挑选适合农村学校学困生转化的策略,并且对合适的策略进行试验,从实验效果上验证该策略是否有效。
4、问卷、访谈研究法: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通过设计网上调查问卷、纸质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综合分析找出学困生的成因,并根据不同的成因进行不同策略的研究。
5、个案研究:对具有典型特征的学困生,进行调查、跟踪,从个性到共性揭示一般规律。
五、主要突破的难点
1、学困生的归因及学困生的心理分析,主要研究导致学生学习困难的心理因素及外部因素。
2、学校教育方式如何适应学困生,研究学校教育中的学困生转化策略。
3、通过对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归因和转化策略的研究,促使教师重视并研究学困现象,提高教师对学困生的教育能力,从而促使教师专业能力的成长。
六、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及预期达到的效果
本课题研究重在“有效性+实效性”。学困生的转化几乎是每所学校都在做的事,但往往是教师自发的,教师们的转化目标只是让学困生提高考试成绩,这与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不一致的,以至于最终的转化结果是不尽人意的。我们的研究试图改变这种盲目的转化方式,从提高学困生行为能力这个源头上解决问题,实现学困生从“被救”到“自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我们提出了教育教学活动“实效+有效”。我们认为,教师在遵循学生心理生理、在认知教育教学活动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在尽可能相同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下,取得尽可能多的效果,使学困生身心素质变化符合预定的期望目的,从而实现个人的教育价值、学校的影响力、家庭的支持和社会的认可四方面的统一。
七、论文总体计划和进度安排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年,分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13年9月——2014年3月):了解本校学困生的现状,制订研究方案,进行相关理论资料的准备,撰写开题报告。
第二阶段(2014年4月——2014年7月):综合运用各种调查方法如:通过问卷调查、家访等形式进行校学困生的现状分析,形成农村初中学困生产生的内外深层次原因的阶段性调研报告。
第三阶段(2014年8月——2014年12月):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研究等活动,研究并制定出新形势下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方法和策略,写出总结性经验材料,形成初稿并交予导师批阅。
第四阶段(2015年1月——2015年5月):修改论文,形成定稿并准备论文答辩。
八、工作单位对本课题研究可提供的条件
1、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领导班子非常重视学校的课改工作,充分认识到只有走课改之路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因此,对于本次课题的研究学校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必要的物质支持。
2、学校提供了完善的资源条件
学校配备了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和网络设备如校园网、因特网,另外学校图书室拥有大量的有利于课题研究的期刊资料,这些都为本次课题研究提供了充足的研究资源。
3、学校教研组为本次研究提供了教研保障
本课题的研究得到了学校教研组的支持,教研组成员全部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有着丰富的教育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经验,他们对学生有爱心、耐心、细心。通过教研组全体教师的协助,可以逐步完成本研究的实验需要,这将有助于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
九、参考文献
[1]刘敏.新教育理念视角下农村初中学困生的状况及转化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3.[2]钱晓秋.农村初中学困生个体成因分析及矫正探索[D].苏州大学,2011.[3]樊建安.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问题及其转化策略[J].科教导刊(上刊),2010.[4]姚定良.农村初中学困生心理障碍类型及其对策研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2 [5]刘先进.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研究[J].成功(教育),2008 [6]田强,刘亚龙,赵志雄.农村初中学困生成因综述[J].教育革新,2009 [7]黄建昌.贫困边远山区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转化策略研究[J].新课程导学,2011, [8]马雅菊.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J].学理论,2010 [9]蒋元元.分层教学与农村初中学困生数学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10]苏学艺.浅谈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与转化[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0 [11]黄世望.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教育转化策略[J].中学教学参考,2012.[12]何晓苑.提高农村初中学困生作文的教学实践[J].才智,2012 [13]孔庆利.农村初中学困生转优的现状与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3 [14]梁永诚.农村初中学困生情感教育之我见[J].广西教育,2012 [15]张群苑.农村初中学困生的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
[16]曾令辉,苏增桥,陈良,罗珍资.农村初中学困生家庭教育状况[J].当代青年研究,2006 [17]戴日.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和教育措施[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
[18]郭镜科,施润潮.加强教育资源整合 提高学困生教育实效——中山市东凤三中“农村初中学困生教育研究”课题实验报告[J].教育导刊,2004 [20]姚龙,苏杰.农村初中学困生情感培育模式探究[J].教育革新,2009.[20]田福海.农村初中学困生转化的目标调适模式研究[J].教育革新,2009 [21]何先朗.浅谈农村初中学困生的形成与转化[J].新课程(上),2011
[22]袁文柱.浅谈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学校原因及转化对策[J].陕西教育(行政版),2007 [23]赵希军.春风化雨 润物无声——农村初中学困生的成因及对策[J].新课程(上),2011 [24]李铎.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的原因及转化对策[J].中学教学参考,2012 [25]姚卫莲.初中学困生成因及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1.[26]肖高峰,张国杰.浅谈初中学困生的特点及其转化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27]陈强根.农村初中“学困生”形成原因及转化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 [28]武丽梅.浅谈农村初中学困生的转化策略[J].课外语文,2013
第四篇:德育开题报告样例
北京理工大学德育开题报告
去年六月,高考的洗礼才刚刚过去,回首高三及过去三年,一切仿佛就是昨天。还记得高考后在忐忑中等待成绩的我,还记得拿到录取通知是满面欣喜的我,还记第一天走进大学校门时充满憧憬的我,然而这一切已经都是过去时了,不管高考的欣喜是否还停留在心间亦或对未来是否还有所疑惑,大学的第一学期已经过去,现在是时候总结刚刚走过的这一学期了,即是看看自己有没有辜负高三的辛苦,也是对未来三年半做一份规划,看看当毕业时自己可以拥有什么,又可以改变什么。
回顾这一学期,不得不说,自己距离一个优秀的北理人确实还差的很多。课业、生活、社团各个方面都有所欠缺。其中很多问题的原因其实还是新环境带来的不适应感。
首先还是先从手机的问题说起吧,这是大学生活给我反差感最大的东西。高中时代,学校是绝对不让带手机进校门的,即使在宿舍里,被查到手机也会被扣纪律分,于是就导致我个人极其厌烦带手机出门,而结果就是在去年英语四级考试报名的短信通知我没有收到,最后不得不拖到今年再去考。而另一方面,在吸取四级报名的教训之后,我经常带手机上下课,可是之后却又投入了过多的时间在聊天软件上,结果又是课业成绩的严重下滑。期中考试数学得到了一个惨不忍睹的成绩,于是又是一次反思:关注公共信息没错,但更应将主要时间专注在自己的课业中,无论高中还是大学,只要还是一个学生,学习成绩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现在的我,已经可以较合理的安排时间了:每天会花睡前的20分钟了解白天发布的信息,然后对第二天的活动作出安排。
然后就是学习时间安排与专业课安排的问题了。正如刚才所说,对于一个学生,学习成绩或许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但却是最重要的标准。我上学期的学习状态一直在改变,从刚入学的放松再到期中考试后的反思,最后是期末考试前的全力以赴。所幸最后没有挂科,但距离自己理想的成绩仍然相差甚远,总结原因一是考试时心态过于紧张,期末考前做的往年卷子,正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但考试时过份的紧张心情导致做题的效率与正确率严重下
降。另一个原因则是前期日常学习的松懈,之前听说过上届的一个学姐,在大一上学期所有科目均分90以上,她每天都可以在图书馆从下午五点学到九点四十,就现在来看,至少我还没有这样的毅力,我的学习时间可能连她的一半都达不到,当学习时间差距如此之大时,任何效率的区别都无法改变最后成绩的巨大差距。或许取得高分需要一定的运气,但是刻苦勤奋的学习方式才是高分的必须条件,也是一个人最终可以有所建树的必须条件。
再回顾上学期自己的精神状态,漫无目地的迷茫和散漫的情绪充斥着自己的大部分时间,反思自己这种状态的原因:刚刚经历完了高考的洗礼,过去十二年的生活目标忽然就没有了,没有了每天清晨朝阳照耀的上学路与24小时老师安排的严格作息表,没有了来自家长的巨大压力,没有了固定的座位与老师,没有了每天一场甚至多场的小测验,刚开始的大学生活真的让我感到十分迷茫。而大学中的各种课外活动更令我无所适从,无法与现实的生活接轨,于是只能被生活与课业牵着走。但是经过寒假期间的反思,还有回高中与班主任的交流,我找到了新的目标:在大学毕业后可以拥有一份可以自己做主的未来,可以用自己所学与生命去为国家为民族做些什么,改变些什么。这个目标却是不再像高考那样具体,但却更加现实,更加符合社会。而为了这个目标,我要做的还有很多,我需要学的更深,知的更广,用四年的时间去了解今后三十年或更多年里所要用的东西。只有这样,在未来的路上我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许多挫折,也只有对梦想的无比渴求才能最终带来追梦路上无比扎实的每一步。有人说:“时间就像是指尖沙,顺着指尖的缝隙悄然的流逝,我们能感觉到手指间流失的重量,还有,流逝过后,留在皮肤纹理里的尘埃。可是,当我们想握紧它的时候,它反而流逝得更快了,最后,洒落一地。”我也从中顿悟了。与其不知所措的迷茫,不如敢于去实践,从中搜寻答案,即使错了也能无怨无悔。
下学期,学业难度会加深,时间会更加紧张,然而不变的是我对目标的追求。我在思想上和心理上已经做好准备。会以一个全新的自己去迎接未来的课程。我会努力解决上学期生活不规律、学习
时间安排不足、集体活动参加较少等问题。除此之外,面对即将到来的四级考试,我也会争取高分通过,为大二的六级的考试打好基础。另外对于下学期的考试与各种比赛,我也会努力做准备,希望可以有机会参加一次计算机类的比赛。
除去学习,一个大学生评价标准里最重要的就是交际能力与协作能力了。相比于高中,大学自由安排的时间更多了,也提供了更多认识新朋友的机会,另外大学的社团也不再像高中社团那样纯粹为了学习讨论,通过社团我开始更多地了解社会,学会去团结周围的同学为一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另一方面,班级是通过学习来组织起来的团体,而社团则是通过共同的兴趣爱好组织起来的团体,因而社团中的话题和集体活动也更多一些。进入大学后我先后参加了几场社团的面试,在学生组织中我最后选择了参加团总支的宣传部,而社团则选择了参加网球协会与算法艺术协会。
在这些社团与学生组织中,我认识了许多北理人,他们中有勤奋努力、以身作则的学长,也有带领我走过大学最初适应期的学姐,有在各种比赛中拿奖的大神,也有倾囊相授的教练、老师。通过他们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北理人应该是什么样,明白了真正的大学生活应该是什么样。另一方面,在社团的活动中,我也学会了团结,明白了即使无法达到个人的最佳水平,只要大家齐心协力一样也可以创造奇迹。而在社团日常活动之余的聚会也让我真正在异乡感受到了友情的温暖与来自师长们的关爱。
回想过去十二年,日常生活中最亲密的父母。来大学后,住进宿舍,虽然少了父母的束缚,但同样需要学会如何与另外三个来自不同地方性格各异的同学相处,生活中虽然难免会有一些小矛盾,但这也正是学习宽容学会团结的地方。再回想刚刚踏入宿舍那天的一点兴奋,那是对新舍友的期待。还有一点忐忑,那则是对自己不适应宿舍环境的担心。现在一个学期过去了,和舍友之间早已彼此熟悉,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清楚地的发现自己是性格的不足,接受了来自舍友的善意的提醒,这不仅让我完善了自己,更让我感动于舍友的善意。然而对于宿舍之中的矛盾,而如何去化解这些矛盾,解决这些问题便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技巧,也是未来成长道路上的必修课。它让我明白人的眼睛中不能只有自己,适时地要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看问题。我还是要感谢舍友对我的包容,之前经常不知不觉间就在宿舍和高中同学大声聊天,聊到忘记了休息时间,影响了舍友的休息,这个缺点我在下个学期会努力改正,努力去适应宿舍的生活环境。
大学的八分之一已经过去,为了未来的梦想,自然应当有所规划,这样才能完成最终的目标。大一大二正是打基础的时候,我会努力把握现在的时间,将之前拉下的努力补救。现在还良乡校区,我会努力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环境,努力拼搏,在增加学习时间的条件下努力提高学习效率,并在课堂时间尽可能集中精神,把握老师讲的重点,并利用周六日及其他休息时间努力钻研专业课程。课外则要努力参加公益活动和体育活动,锻炼身体,做到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提升个人的修养与素质,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未来回中关村后则要努力钻研,拼搏进取,将所有的精神与注意力放在专业上,做到术业有专攻,为下一阶段的学习与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把握梦想,坚定向前,我相信我的未来在我手中。如果说少年是人生中的春天,青年是人生中的夏天,那么大学时代则正是一个人努力成长的到时候,如果希望未来的路上可以一路芬芳,那现在就需要努力耕耘,用心播种,把握现在,未来的路我注定会走的更加踏实。
班级:08111302
学号:1120132042
姓名:许书嘉
2014/3/1 Sarurday
第五篇:模具设计开题报告
一、综述本课题国内外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模具行业现状
现代模具工业有“不衰亡工业”之称。世界模具市场总体上供不应求,市场需求量维持在每年600亿至650亿美元,同时,我国的模具产业也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近几年,我国模具产业总产值保持13%的年增长率。
目前, 电子、汽车、电机、电器、仪器、仪表、家电、通讯和军工等产品中60%~80%的零部件,都要依靠模具成型。用模具成型的制件所表现出来的高精度、高复杂性、高一致性、高生产率和低消耗。是其他加工制造方法所无法比拟。模具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品的质量、效益和开发能力。据第十一届中国国际模具技术和设备展览会主办方之一的中国模具工业协会透露,我国模具行业的生产企业和职工总数在世界上的排名已跃居第一,生产销量排名世界第三。
2005年中国模具行业模具销售额6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加上20多亿美元的进口份额,中国模具市场容量已达800亿元人民币左右。“十一五”期间,世界制造业生产基地加速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业快速升级带动模具工业加快发展,2010年中国模具业销售额已超出1120亿元,全球经济进一步回升,模具工业仍将处于稳定发展之中,优质精密模具的需求将不断上升,预计“十二五”期间,中国模具产值可能突破2500亿。在模具工业的总产值中,冲压模具约占50%,塑料模具约占33%,压铸模具约占6%,其它各类模具约占11%[1]。
而对于国外模具行业的发展态势,高新技术在欧美模具企业得到广泛应用, 欧美许多模具企业的生产技术水平, 在国际上是一流的。将高新技术应用于模具的设计与制造, 已成为快速制造优质模具的有力保证。主要特点如下:
(1)CAD/CAE/CAM的广泛应用, 显示了用信息技术带动和提升模具工业的优越性。在欧美, CAD/CAE/CAM已成为模具企业普遍应用的技术。在CAD 的应用方面, 已经超越了甩掉图板、二维绘图的初级阶段, 目前3D 设计已达到了70%~89%。
(2)为了缩短制模周期、提高市场竞争力,普遍采用高速切削加工技术。高速切削是以高切削速度、高进给速度和高加工质量为主要特征的加工技术,其加工效率比传统的切削工艺要高几倍,甚至十几倍。目前,欧美模具企业在生产中广泛应用数控高速铣,三轴联动的比较多,也有一些是五轴联动的,转数一般在1.5 万~3 万r/min。
(3)快速成型技术与快速制模技术获得普遍应用。由于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品更新换代不断加快, 快速成型和快速制模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获得普遍应用。在欧洲模具展上, 快速成型技术和快速制模技术占据了十分突出的位置, 不仅有SLA、SLS、FDM和LOM等各种类型的快速成型设备,也有专门提供原型制造服务的机构和公司[2]。
2、模具设计的选题的意义
现代产品生产中,由于模具的加工效率高,互换性好,节约原材料,所以得到了现代工业产品的零件广泛采用冲压、锻造成形、压铸成形、挤压成形、注塑成形
广泛的应用。
或其他成形加工方法,和成形模具相配套,经单工序或多道成形工序,使材料或坯料成形加工成符合产品要求的零件,或成为精加工前的半成品件[3]。
冲压加工是现代机械制造业中先进高效的加工方法之一。它是利用安装在压力机上的模具,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对板材施加压力使其变形和分解,从而获得一定形状、尺寸的零件的加工方法。因为它主要用于加工板料零件,所以又称板料冲压。冲压加工的特点如下:
(1)借助压力机的压力。利用模具能获得壁薄、质量轻、刚性好、形状复杂的零件,这些零件用其他的方法难以加工甚至无法加工。
(2)冲压加工的零件精度高、尺寸稳定具有良好的互换性。
(3)冲压加工是少、无切削加工的一种,部分零件冲压直接成形,大部分无需任何再加工材料利用率高达85%以上。
(4)生产效率高,生产过程容易实现机械化和自动化,适合于大批大量生产。(5)操作简单,便于组织生产和管[4]。
冲压加工的应用十分广泛,不仅可以加工金属材料,而且可以加工非金属材料。在现代制造业,比如汽车、拖拉机、农业机械、电机、电器、仪表、化工容器、玩具以及日常生活用品的生产方面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而现如今,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来完成冲模设计是提高冲压模具设计效率和设计质量的一种技术方法。目前,CAD/CAE/CAM技术已在我国模具行业得到普遍应用,大部分企业采用了三维模具设计,并实现了模具的数控加工[5]。
此外,不少企业还进行了CAD软件的二次开发,一汽模具、天汽模具、东风模具、成飞和比亚迪等公司都在这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例如,比亚迪研发了冲压模具知识模板,实现了拉延模的模块化设计和参数化设计,并建立了模具标准件库,实现了模具的三维设计:而AutoForm等CAE技术分析软件在许多厂家得到广泛应用,在冲压成形过程、预测成形缺陷、优化冲压工艺和模具结构,以及缩短模具的开发周期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CAD/CAM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在模具工业中的应用现状,阐明了模具CAD/CAM技术的重要意义。在分析国内外模具CAD/CAM技术的研究和应用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将冲压模具设计资源数字化,建立冲压模具设计资源与三维图库系统,为广大工程技术人员提供一种应用于CAD技术上的辅助模具设计新型软件系统的思想[6]。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研究的基本内容
(1)冲压工艺成形方案分析;(2)冲压模具的设计;(3)冲压模具的运动仿真;
(4)模具典型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5)模具的装配工艺分析;(6)冲压设备的选定。
2、拟解决主要问题:
(1)冲压工艺方案的优化;
(2)冲压模具的整体设计方案确定;(3)冲压力的计算;
(4)凹、凸模的设计计算及其优化;(5)典型模具零件加工方案的确定。
三、研究步骤、方法及措施
1、前期准备工作
(1)翻阅相关书籍,了解冲压模具的设计方法及相关知识;(2)上网查找相关文献,了解国内外冲压模具发展现状及趋势;(3)参考冲压模具设计实例,进一步掌握模具的设计方法。
2、中期具体设计
(1)对冲压件进行工艺分析;(2)确定冲压成形工艺方案;(3)确定冲压模具整体设计方案;
(4)选定模架,对凹模和凸模进行设计和计算;
(5)用计算和分析出来的数据用SolidWorks及AutoCAD进行绘图,将绘出的部件进行组装;(6)进行仿真运动。
3、后期优化改良
(1)对仿真运动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修改;(2)对整体设计方案进行优化设计;(3)对典型零件进行加工工艺优化设计。
研究和设计的方法主要将理论上的设计和经验的类比相结合,要大量参阅相关
资料,尤其是模具设计实例,充分掌握相关设计方法步骤,然后再根据本课题的结构与工艺方面的要求进行综合考虑,拟定具体结构,确定具体的参数变量。
设计研究过程中在保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注意和导师的联系沟通,使设计方案更加合理可行。
四、研究工作进度
序号 1 2 3 4 5 6
时间
2012.11.30-2012.12.30 2012.12.31-2013.1.10
2013.01.09-2013.1.31
2013.2.1-2013.4.28 2013.4.29-2013.5.20
2013.5.21-2013.6.1
内容 查阅文献
撰写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文献翻译、绘制图纸 系统开发、撰写论文 修改内容,完成毕业设计 准备毕业设计答辩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郑涌.模具行业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科技信息,2007(4):33-34.
[2] 孟宇.国内汽车模具行业发展状况与趋势[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2012(4):25-27.
[3] Heng-Kuang Tsai, Chien-Chin Liao, Fuh-Kuo Chen.Die design for stamping a
notebook case with magnesium alloy sheets[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8, 201(1-3): 247-251.[4] Michael P.Pereira, John L.Duncan, Wenyi Yan, Bernard F.Rolfe.Contact pressure
evolution at the die radius in sheet metal stamping[J].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2009, 209(7): 3532-3541.[5] 汤忠义.模具设计与制造基础[M].湖南: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
[6] 李集仁,翟建军.模具设计与制造[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2.
六、指导教师审核意见:
七、系(教研室)评议意见: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月日
八、开题小组评审意见:
开题小组负责人签字:
年月日
九、学院领导审核意见:
1.通过;2.完善后通过;3.未通过
学院领导签字: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