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第一中学关于电影结题报告(共5则)

时间:2019-05-14 10: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包头第一中学关于电影结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包头第一中学关于电影结题报告》。

第一篇:包头第一中学关于电影结题报告

包头第一中学关于电影结题报告

高二(12)班成员:贺达

高中电影课实验研究报告

包头市第一中

摘要:高中电影课的研究目标、理论依据、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和实验研究过程;高中电影课,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提高学习效率,对高考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高中电影课、促进、学生成长

一、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在当前社会基本上以高考成绩来评价一所普通高中的办学水平的背景下,普通高中主要任务是抓高考,许多“县中”都以苦抓来支撑,有什么“三苦”精神、“四苦”精神,通过不断延长学生的学习时间、牺牲学生正常的休息时间、取消文体活动时间和题海战术等来提高考试分数。但是,每天的时间是有限的,人的体力精力也是有限的,绝对依赖延长学习时间、牺牲休息和活动时间来提高分数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而且造成学生由于过度疲劳而带来学习效率的下降,进入恶性循环。那么,怎样在学生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范围内,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多种潜能,通过信息的积累、身心的合理调节和情境的创设等多元时空来促进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同时,又可以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使学生既成人又成才,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呢?我们想到了学生喜闻乐见的、在这方面具有优势的音乐和电影。

二、电影课研究的目标

我们认为,电影课就是对电影(也包括部分电视)资源进行开发、设计,并作为教育技术运用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事业发展的课程和模式。所以电影课实验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实验探究电影对高中学生、挖掘潜能、积累信息、调节情绪、转变学习态度和提高思想品德素养与思维能力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探索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中如何有效利用电影电视资源,丰富教育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教育实效性的教学教育模式;通过实证研究将丰富的电影电视资源融入高中课程,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打破高中不适合开设电影课的狭隘思维框框。

三、电影课研究的理论依据

电影的研究以下列理论为指导。

1、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具有语言智能、数理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内省智能等多种智能。而每个人的智能结构又是不一样的,每个人的优势智能和弱势智能是各不相同的,不应把人的智能差异性发展成为教育的负担,而人的智能都是可培养的,应把差异性发展作为一种资源,因材施教。目前的应试教育使得人们主要关注学生的数理逻辑智能和语言智能,许多学校也忽视学生的其他智能的培养。而电影是集文学、美学、艺术、哲学、科学、体育之经典,集声、光、电、视、听等技术于一身的综合艺术。对于弥补现在应试教学模式的缺陷,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而促进学生的学习具有重要作用。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电影课无论是作为课程还是教育模式,都是为学习者创设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让学生实现意义建构的过程。

3、系统论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系统论认为,事物都是作为一个系统而存在的,系统是

由多种的要素构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部分组成的整体。部分、要素对整体、系统起重要的作用甚至是决定性作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生成绩的取得和健康成长是许多要素、部分共同作用的结果。电影课在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多方面作用于学习过程,对学习成绩产生促进作用。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纲要》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内容的选择应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内容的组织应多样、生动。《纲要》还指出,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学校应广泛利用各种社会资源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积极利用并开发信息化课程资源。丰富的电影资源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电影课则是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校本课程。

四、电影课研究的方法

1、行动研究法。根据教师工作的特点和学校的科研实际,我们确定行动研究法为主要的研究法。让教师在教学教育中边实践边研究,采取“制定方案—行动实施—反思总结”的步骤,在行动阶段有序地实施电影课三部曲。

2、系统思维法。把课堂与课外、教学与德育、心育等统筹计划,让影响学习成绩的多个要素,协调地发挥作用,寻求总体最优化的目标。

3、实验研究法。在行动研究的同时,选择实验班开展有参照的实验研究,以增强实验结果的说服力。

五、电影课的行动研究过程

我校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把音乐、运动等运用于高中三年的教育教学过程,积极探索一条“跑步高歌上大学”之路,取得良好效果,使我校的高考成绩连续多年稳居宁德市第一、福建省前茅。在此基础上,从21世纪开始,我校又进一步探索把丰富的电影电视资源引入高中三年的教育教学过程,开设高中电影课。

(一)有意识的前期探索

1、视听课让影视走进课堂

2001年,我校根据高考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和本校生源的特点和高中学校的实际,开设了影视教育校本课程——视听课,每天固定播出20分钟,面向全校学生,深受师生和家长的好评。所谓视听课就是组织学生收看并参与由学校电视台精心编制的影视节目,向学生及时传输国内外最新科技、经济、文化、思想、道德、法制和时事政治信息,传播民族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弘扬电影文化的课程。

学校成立编辑队伍。负责以下工作:搜集定录——中央电视台各套节目每天播出的新闻、焦点访谈、今日说法、道德观察、共同关注、科技博览、电视诗歌散文、希望英语、中国电影报道和世界电影之旅等节目内容。搜集剪辑——电影短片、经典电影精彩片断和介绍电影文化的节目进入视听课,进入课堂,如:电影系列片《百年科技启示录》、动画系列片《中华成语故事》、英语原声电影片断,精心筛选出最好的内容编辑播出。

视听课实行学生自主管理制度。要求学生在观看的同时既动手做笔记,又动脑思考所播内容与学过的书本知识之间的联系,养成积累知识的习惯。同时开展了与视听课内容配套的每学期1—2次的综合知识竞赛和每天一次的有奖评论活动,设立班级集体奖和学生个人奖,获奖的班级和个人给予奖励。

2、周末影院让电影走进学生课余生活

从2001年春季开始,我校在校园电视台开设周末影院,每周星期六晚上播放1—2部精选的健康向上、娱乐身心的中外优秀影片和高考考试大纲规定的中外名著影片,同时,我们也与电影公司合作,利用周末每学期组织学生到电影院观看6部左右的经典影片。既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也起到调节学生身心的作用,受到学生的欢迎。

(二)实施电影三部曲

2004年,学校参加了电影课题,成立以苏锦绣校长为组长,缪向光、黄以明、陈琼莹副组长,陈琼莹为执行副组长的由有关处室和有关教研组参加,由教研组长、年段长和骨干教师组成的课题组。结合高中高考压力大、时间紧等实际情况和高中各学科特点,选定了《学生按年级每周观片常规化的实验研究》《主题电影导看设计与观看反思研究》《感恩主题课例研究》《优秀电影与学科教学、德育工作的整合,促进高考成绩的提高》等子课题,制定《福安一中电影课实施方案》,实施电影三部曲。

1、观片常规化,让电影成为校园学习和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首先,视听课实行课程化管理。根据高中新课程赋予学校的课程自主权和学分管理办法,把视听课设学生必选的校本课程,并实行学期考核,赋予一定的学分,学生只有修满足够的每学期480个课时并考核合格才能获得1个学分。课程化的管理强化了影视走进课堂的力度和深度,使电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课程。视听课适应电影课题的需要,加强了电影文化的宣传力度,如“第十放映室”是中央电视台第十频道专门介绍电影文化的专题栏目,它以全新的节目理念和形式,主要介绍国内外着名的电影大师、电影史上的有代表性的影片,对电影的主要画面大量展示,同时并结合国内权威的电影研究专家的讲解和评说,提出最新颖的学术观点,带领观众以专业的视角来解读电影和评价导演。节目既雅俗共赏又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对于提高学生的电影欣赏能力和思维能力很有益处。又如,“动感英语”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一个英语教学节目,看电影学地道美国口语。节目很棒又很实用,从这个节目中学到的东西,也许每天都会用上一两句。对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和听力水平很有意义。我们在视听课中每周都安排一定时间播出,受到学生的欢迎。

其次,提升扩展校园周末影院。

根据电影课题的要求,周末影院在保留周六晚上内容的基础上,增加每周六下午3:30—5:30作为学生分年级常规化观片的固定时间,向学生播出各有关教研组根据教学内容选定的课文电影电视节目和政教处根据教育需要选定的主题电影电视节目及其他经典电影,如感恩电影专题、反法西斯电影专题、抗日战争电影专题、长征电影专题等,高三则突出观看高考必考的名著影片。还向学生推荐一些优秀的影视栏目,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的“佳片有约”、“世界电影之旅”、“流金岁月”、“中国电影报道”等经典栏目。

第三,在周末影院中设置导看环节和影评反馈环节,用来指导和帮助学生观片。首先筛选影片,编写导看提纲,设置导看悬念,提出观看的知识、思维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如影片《偷袭珍珠港》的导看中有一题目是这样设计的:从影片中你是否能看出珍珠港是真的被偷袭,还是美国总统的苦肉计?为什么?举办影评反馈有奖征答或观后影评征文比赛活动,对于在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学生个人和班级集体给予奖励。还有主题班会等形式的系列反馈活动,使观片落到实处,见实效。

2、开展“感恩”主题课例研究,用电影唤醒学生的感恩之心

感恩教育是我校德育的一大特色,也是学校德育的主线。根据当今社会独生子女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往、合作,人情味淡薄、缺乏爱心,尤其是近年来单亲家庭和留守子女人数不断上升,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感恩意识淡漠等客观实际和感恩教育必须是一种以心换心、以情换情的情感教育的特点,我们决定发挥电影的感染力的优势,寻求感恩教育与电影的最佳结合点,用电影来唤醒学生的爱心、亲情和人情观念,唤醒学生关爱动物、关爱自然和人类。学会感谢父母,感谢一切给予帮助和爱的人,感谢自然和社会,感谢一切的一切。我们成立了“感恩”主题课例研究课题组,并组织编写了《感恩影视感动你我》的校本教材,以《背

起爸爸上学》、《暖春》、《世上最疼爱我的人去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爸爸的爱》等电影组成了“感恩亲情”系列电影,进行主题电影的教育活动,以《烛光里的微笑》、《生命因你而动听》、《花儿怒放》、《萤火虫,飞吧》等影片展示师生之间的真挚关爱之情,以《人间真情报恩》、《情系故乡》、《红山雨》、《李四光》等影片中主人公的回报祖国、家乡、社会、自然的感恩情怀,使学生在观片和思考中受到启迪,感化心灵,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感悟,熏陶情感,培养感恩之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今年4月由甘肃科技出版社正式出版,书名定为《做一个懂得感恩的人》。

在《扆山》校报上编辑出版感恩电影专题,发表学生优秀的感恩影评、观后感、电影故事续集、新编童话和电影故事。面向宁德市每年举办以电影为载体的感恩主题班会研讨观摩活动,邀请全市中学前来观摩,使以感恩影视为重要载体的感恩教育不仅深入学生的心灵,而且产生辐射作用。

通过感恩主题电影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通过电影的情节和主题让学生受到了启迪,培养了学生爱心,学生的道德观念,理想情操,意志品质都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形成了健康的人格,达到了预期目的;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了观察、探究、发现问题,形成彼此尊重,和谐相处的态度,体会了知恩报恩的快乐。经过系列活动的开展,学生进一步懂得了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一个人对社会、对父母、对亲朋好友,要永存感恩之情,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

感恩主题课例的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占妃桂老师策划指导、林娟老师执教的感恩主题活动课《知恩图报》荣获福建省电影课阶段性成果评比一等奖,获中央电教馆电影课成果评比二等奖,占妃桂老师在福建省电影课阶段性成果展示研讨会上的观摩示范课《感恩之心》受到雷祯孝教授和与会领导、老师的高度赞赏;感恩教育成果获得2007年全国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创新实践活动一等奖。

3、加强优秀电影与教学教育的整合,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我校积极开展优秀电影电视与语文、英语、历史、政治等学科教学整合的课题研究,让电影融入课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增加学生的信息量,提高学生的学科能力。

历史科把秦、三国、甲午战争、一战、二战、抗日战争、三大战役等相关历史题材的影片资料运用于教学过程,并开设校本选修课程《胶片中的历史》。选修课程《胶片中的历史》将上课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便于组织与讨论,第二,由老师和学生一起选片。通过问卷调查和讨论,我们确定了“战争与和平”这一主题,并在这一范围内选择了《英雄》、《特洛伊》、《勇敢的心》、《珍珠港》、《辛德勒名单》、《兵临城下》等影片。具体形式是:①老师提前预告影片,布置思考题,②导看,③学生观片,④针对影片和思考题进行讨论,学生代表分别交流。后来,我们从生成教学的角度出发,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讨论和解决。这一措施使学生的学习思维主动性明显提高,提出的问题的质量也逐步提高。可以说,在这门选修中,我们让学生近距离地触到了战争的残酷,思考生命的价值、战争与和平,品味人性的善恶、智慧与坚守;这些可能是传统课堂无法给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憾使得“呆板”的历史课在学生们的眼中鲜活起来。在中央电教馆举办的电影课成果评比中我校缪有光老师执教的电影与历史学科教学整合课——《秦的统一》获一等奖。

英语课运用原声电影进行教学,举办英语电影配音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英语会话和运用能力;语文课利用课文电影包,课对课进行语文教学,张志强老师的电影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课《我的回忆》荣获全国总课题组电影课成果评比二等奖,王琛老师的电影与语文教学的整合课获宁德市语文教学公开赛第一名;政治课利用电影中的哲理和经济、政治知识,进行教学,郑凌老师的电影与哲学教学的整合课,获得宁德市政治科优质课比赛二等奖。此外,地理、物理、生物等学科也都运用电影中的科技知识与课堂教学整合,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积极探索电影与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发挥电影在思想和心理教育方面的优势。充分利用影视资源中的德育资源,对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法制教育、毒品预防教育、网络安全教育、消防交通等安全教育、廉洁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性健康教育,使影视成为德育、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载体。对于培育民族精神,形成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调节学生的身心,优化学习环境,起了其他媒体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开展电影文化活动,感受电影文化的魅力

1、举办电影文化艺术节。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电影文化,我校每年举办电影文化为主题或者内容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举行英语电影配音比赛;电影歌曲演唱会等。在校本课程《每周一歌》上教唱电影歌曲,举办电影歌曲专题欣赏等。

2、创办周日影视沙龙——《纪实与励志》

高中文理分科以后,我们又考虑电影能否在文科学习中助一臂之力呢?平时课业内容多,学生也无法完整地看片并讨论,怎么处理正常课业和影本学习的关系呢?能否实现文本和影本的双赢呢?我们经过思考,做了一个尝试:即选择在周日上午的后半段办影片观赏,下午的后半段组织讨论座谈,以文化沙龙的形式面向文科学生。在内容的选择方面,我们刻意选择了两个学生喜欢的类别:一是历史类;二是励志类。

第一类,试验教师选择了《明治维新》、《BBC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实》、《大国崛起》等与历史学科学习紧密相关的影视内容。通常在观看后,我们会做一些设问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在看完“BBC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实”后我们提了以下几个问题:“

1、美军飞行员在投弹后,长期成为议论的焦点,但他至死仍不后悔当时的行动,你如何看待?

2、美方认为投弹可尽快结束战争,并避免几百万日本人丧生;而日本方面反应激烈,民众抗议,你怎么看?

3、针对影片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二战?如何看待战争与道德的关系?”等等,这些开放性的问题对学生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极为有效。

第二类,实验教师从文科生女生多、普遍信心不足的特点出发,选择了《一球成名》、《心灵捕手》、《喜剧之王》、《飞跃颠峰》、《风雨哈佛路》等励志类电影,使学生在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憾的同时实现自我教育的功能,能够产生巨大的学习助力。如有的学生在看完《风雨哈佛路》后深受感动,对老师说:“谢谢老师,很受感动,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几天后,她自己在家又看了一遍,说“我变得更为自信了!”电影带给我们一次次超乎寻常的心灵感受,她的教育功能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挖掘。

(四)建立稳固的后勤保障,积极参与省内外交流

与校园网建设同步,投入100多万元的资金建立了校内海量点播网络,向全国课题中心购买了可以应用于语文、历史、地理、生物、英语等多学科教学以及德育活动的丰富的电影资源。将三部曲的所有资源装进服务器,使学生可以使用学校的电子阅览室和教室中的终端随时观看。

2006年11月,我校主动承担举办了福建省电影课阶段性成果研讨会,雷祯孝教授和福建省课题组、省电教馆领导亲临会议指导,取得圆满成功。在此前后,我校多次组织教师参加福鼎、厦门、泉州等省内和珠海、深圳、南昌等全国课题会议的交流与展示,虚心学习其他学校成功的经验。

我校的电影课研究对宁德市特别是福安市的各中小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校本必选课程《视听课》被宁德市民族中学、宁德市高级中学、福安二中、福安德艺学校等许多中小学学习模仿。福安逸夫小学等学校派专人到我校学习取经,然后开展电影课的研究和教学活动。宁德市各县市一中和福安市20多所中小学先后组织人员到我校参加电影课主题班会的观摩研讨活动。

截止今年4月,我校课题的研究计划已经完成,研究目标基本实现,取得显著成果。视听课

等校本常设必选课程的设置和电影课的课程化管理在全国电影课学校成员特别是高中电影课学校成员中独树一帜。电影与高中学科教学整合的研究、电影与我校德育特色——感恩教育的整合研究的规模和深度在全国高中学校中力度最大、独具特色,特别是电影促进高考成绩提高的研究,是高中学校电影课的一大突破。学校被中国教育技术协会电影课程专业委员会和全国总课题组定为唯一的一所普通高级中学全国“电影课示范学校”,已经申报参与全国“十一五”课题的研究。

第二篇:辽阳十二中学结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总结

一 课题的提出及依据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其影响已渗入社会、文化、科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的生活学习与网络越来越密切。现代信息技术为人类提供了广泛的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样传统的学校教育也愈来愈感受到它带来的强大冲击。信息技术极大的拓展了教育的时空界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资源,开阔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视野,空前的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效率和能动性,传统的教学模式面临着深刻的变革。

信息技术是指在课程教学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是改革传统教育模式、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改革中重要的突破口,是值得尝试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教学整合要以信息技术为先导,根据生物学科教学规律、生物学科知识特点、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年龄特点进行教学改革。二者整合宗旨是通过在生物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习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多样化学习提供一个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更好地调动广大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积极探索开放教学新路的形成和新的教学风格。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新课堂教学活动更多样化、趣味化、生动活泼,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还能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认知、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生物学问题的能力。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研究为主基础学科,在教学中更注重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的培养,更注重直观教学手段的应用。但是在教学中,实物、标本、模型毕竟是有限的,并且许多教具是静止不动的,不能很好的呈现实际问题,学生的思维在一定范围内被禁锢,不能达到最大的教学效果。另外21世纪生物科学正突飞猛进的发展,生物知识更新很快,只靠书本不能更好的丰富学生生物知识及知识更新,所以生物教学更需要利用最先进的手段——信息技术,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能优化原有的生物教学形态和方法,能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生物学知识,能增加生物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获取生物知识的途径更广阔。因此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在生物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及内容:

研究目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根据教材内容、学科特点及学生特点,对生物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构建网络环境下的生物教学模式,优化原有的教学方法,提高生物教师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促进传统的生物教学的改革,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及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配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广泛的实践研究,进一步从教育理念、思想方法、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课程意识和教学,力求从根本上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方式,使得国家的课程改革目标得到落实。研究的内容:

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学科科学教法的探索,形成本校独特的教学风格,提高我校生物教学水平。

2.通过网络激发学生利用信息化环境协作进行研究、思考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让学生学会终生学习生物知识。

3.建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生物教学,使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恰当整合,提高教师对各种信息的整合能力及实践能力。

三、实施过程

为了配合国家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通过广泛的实践研究,进一步从教育理念、思想方法、教学行为、学习方式上改变传统落后的课程意识和教学模式,力求从根本上转变生物教师的教学方式从而达到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方式,使得国家的课程改革目标得到落实。也为了更好的完成生物教学,提高我们自身素质及我校生物教学水平。我校从2006年11月开始承担了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的关于《信息技术与生物新课程课堂教学整合的实践研究》科学研究项目。学校领导非常重视该科研项目,多次参加生物教研组的教研活动,组织了多次的理论学习,学习了有关教学论、心理学、学习理论、教育技术等多方面的理论,进行了多次研讨,确定了科研项目的负责人及实验人员,明确了分工,确立了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内容、课题实施的进程及模式的建构。在近三年的实践中,校领导多次督促、检查、听课、听汇报,及时解决课题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困难,教研员张老师多次来校指导,几位生物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

(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作了如下尝试

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中教师的自我完善

我们在上每节课前都要认真研究,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不同,根据不同年级学 生对事物接受力不同,根据信息技术的自身特点,确立每节课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层次。学生能完成的就不能由教师代替,互联网上的信息我们一定认真删选。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工作,我们几位教师又重新学习了信息技术,在三年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几位生物教师都熟练掌握了现代相信技术如何应用在生物教学中。

2、作好信息技术与生物教学整合的准备工作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整合需要教师有选择的做大量的准备工作,需要打提前量。我们根据集体备课确定的教学目标,恰当选择信息资源,作好课堂设计,设计形成后搜集素材,准备充分的教学原创性资源。选择的原创性资源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教师的大量准备工作节省了学生上网收集的时间,提高了学习效率。

教师积极投入到“整合”这一课题的研究中来,老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来参与课堂教学,这些不同形式的“整合”探索,在一定的程度上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加强了教学的直观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提供由形象信息到抽象(理论)思维的桥。

通过实践证实,在学生人数很大的今天,实施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只有使信息技术成为学习的工具、创新的工具,才能得以实现。

3.不断学习,设计制作教学课件

网络资源对生物课堂教学作用虽然很大,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我们的教学。为了实现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更好的整合,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我们集体研究,设计制作了一些教学课件,也改进了一些,效果很好。

(二)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中的几个转变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第十一条明确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所以在具体的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我们的做法是:

1、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转变

传统的生物知识呈现给学生的方式主要是声音、文字、图像,通过书、纸的记录、老师展示的图片、模型、标本及一部分实验传播。许多时候,一些生理知识只能靠老师的讲解。信息技术作为呈现教学内容的重要工具,可以将多媒体方便、快速地集成,实现对教育资源的有效统整。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依据教学内容特点有选择性的利用多媒体刺激及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教科书以外的内容,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更加感性材料,使生物教学更加形象,更加生动。例如:在讲述制作临时装片是,由于实验工具小,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学生不易看清。为了让学生看 的更清晰,我们提前录制操作过程,再播放给学生,他们就很容易掌握了。再例如:学习植物“传粉和受精过程”时,书中呈现给学生的只有文字和图片,缺少直观性,不易理解。我们制作课件呈现给学生的“传粉和受精”过程是动的。形象生动容易理解和掌握,也增加了趣味性,学生很容易掌握。

课堂上多媒体的组合,能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利用多种感官分析器进行学习。如用形象生动的图像信号吸引学生的视觉,用音响适中、悦耳精炼的语言信号吸引学生的听觉,特别是电教媒体的特技效果突破了信息传递中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学生能直观地看到宏观世界、微观世界、远方或过去的事物,使信息通道得到了无限的延伸和扩展。因此,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组合,能真正实现视听的完美结合,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如:在进行光合作用的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理解光合作用,植物体内的叶绿体把根吸收的水分和从气孔吸进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需要的养料,同时放出氧气的过程。这一过程,对于学生而言,是很难想象和理解的。而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帮助我们营造一个形象的光合作用过程,设计成一个动画,将这一个过程可视化、拟人化。把叶绿体描述成一个“工厂”,水和二氧化碳是这个“工厂的原料”,当这些“原料”地进入“工厂”加工后,出来的是“工厂的产品”:氧气和养料。学生通过这个贴近他们生活的动画,很快就能理解光合作用,认识光合作用对于植物的重要性。这种学习方式,易被学生接受。

2、信息技术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

传统教育下学生学习方式是被动的接受式的,在传统学习方式中成长的学生很难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生物新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课程的具体目标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对生物学科学素养的形成和生物学科能力的获得提出了要求,特别强调了信息处理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的恰当整合转变了原有的学习方式,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实现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能力的目的,使学生学习方式体现了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点。例如:在完成生物教学中,我们都要求学生个人或小组提前上网查找有关资料,并进行整理筛选后在课上进行交流 和表达。这就需要学生有主动学习与人合作的能力,及收集信息分析表达的能力。再例如: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补充了生物课堂讲述、实验无法完成的内容,增加了学生的体验性。这样信息技术就成为学习辅助者,学生学习方式也变成了探究式。

例如完成初中生物课中的“探究实验”,教师先提出相关问题,然后让学生做出假设并设计实验,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在设计和实施实验过程中,教师用录像记录学生操作的过程,指导完成实验的设计;学生自己用录像、照片等不同的手段,记录小组实验的过程,根据记录的结果,写出实验报告,得出自己的结论。每个小组将整个实验的过程,在课堂上汇报、交流、展示实验结果,共同探讨结论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在整个探究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究和学习,获得了相关知识,并学会应用信息技术,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自我学习,加工处理资料和信息;教师通过演示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达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提高能力的目的。

这种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演示结合的教学环境,既能充分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又给学生一定使用信息技术的机会,有利于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实验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获得。在一年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种方式的转变的好处,学生的创新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3、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是相对而言的。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必须发生变化,教师应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支持者、开发者和研究者,这也是时代的要求。信息技术在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很好地实现了上述转变。利用网络资源来补充教材中的不足,借鉴他人的教学模式,制作课件等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生物科学主要研究的是生物的形态、结构、生理、分类、遗传和变异、进化和生态等的科学。生物学科的课程教学体现在微观和宏观两个方面,教学内容包括生物体的微观和宏观的生理变化,生物科学发展史,经典的生物学实验等。用传统的“讲”,语言多么生动形象,却往往是枯燥,难懂的。如何解决上述中学生物学教学中的难题呢?如果适时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所独有的虚拟现实技术,就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可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提高课堂效率。

在教学活动中逐渐成为开发型和研究型教师,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经常利用师生查阅的资料或演示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动机。学生利用它进行“发 现”和“探询”,针对问题去寻找资源,探索能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培养学生解决生物问题的能力,利用信息技术我们为学生提供各种感性材料。例如:学习“种子萌发过程”时,我们在演示课件的同时,提出探讨性问题并指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使我们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合作者。在探究“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时,实验前我们和学生一起探讨如何操作并制定计划,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与师生互动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致力于建立充分体现尊重、民主和发展精神的新型师生关系。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使师生互动更为平等和谐,更有创新精神。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我们利用多媒体创设良好的情境和环境,调动学生到网络中寻找生物知识,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现到自己的尊严和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观看课件,展示自己的资料,分组合作探究生物学知识,使学生体会师生互动的平等,体会到自己是课堂主人的滋味,使得课堂充满情趣,学生个人魅力得以展示。在这些和谐的师生互动中教师自身素养得以提高,知识视野和教育能力得以提升。

四、取得的成效及反思

(一)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的效果

1、在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整合过程中开阔了学生学习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提高了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2、以网络资源为载体,协作探究学习,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终生学习生物学的能力。在辽阳市进行的教学质量测评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几位生物教师在近一年的实验教学中,理论水平获取信息的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及教育教学水平得以提高,并且具有了一定制作生物课件的能力。在三年的实践中,我校有的教师在省教师基本功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有的教师参与了教辅材料的编写,有的教师在市级课件大赛中获奖。

(二)几点思考

1、信息技术与生物课堂教学中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我们绝不能放弃原有的教学资源,例如:挂图、模型、标本等在生物课堂中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探究实验,验证实验在生物课堂上是绝不可缺少的,不可被替代的。

2、信息技术和生物课堂教学中,如果应用太多,时间太长反而效果不好,所以两者的整合层次,广大生物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因此,我们在使用信息技术时,时间长短适中、信息适量、媒体搭配合理、有序、适当。

3、在生物教学中,各学校间最好互通有无,共享信息技术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一定要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信息和技术,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辽阳市第十二中学 生物组

2009年8月

第三篇:中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篇一:初中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关于《“小组合作”如何创设和谐美术课堂的实践与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1、课题提出的背景 伴随着新课程的逐步实施与推进,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可,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共识。

2、课题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美术课堂教学中如何把握好学生的小组合作、探究、完善和谐课堂,是我们美术课题组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前一段的教育实践研究,也对和谐课堂教育的教学与活动内容进行过探讨,但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

现在需要充实完善和谐课堂教育研究内容体系继续为和谐课堂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作出贡献。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合作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成就,学习动机,人际交往能力等。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将以行动研究为主,来完善课题,提高课题的应用实效,以案例研究、叙事研究等方法来确定课题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通过小组合作,创设学生乐于学习的条件,发展学生的能力创设教师发展的各种条件,形成善教、乐教的氛围,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教”与“学”的和谐关系。

六、课题研究的结果

重点关注学生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培养他们的合作创新能力。

2010年11月,学生已经能在课堂中变得活泼,更自主、更和谐。篇二:小学美术课题结题报告

《在美术课中进行小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想象力是人类独有的宝贵财富。人的本性中都有想象力,只是开发与否。据网上报道,人类对想象力的开发是微乎其微的,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最好的办法之一。人类社会的每一个发展,都离不开想象。

小学美术教育是基础教育,其性质是教育取向的美术教育,其着眼点在教育,即由教育价值的角度看待美术教育,它以美术为媒介,在培养学生的本学科知识能力的同时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各方面素质和能力。美术教学过程对于提高儿童的各方面能力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儿童是天生画家”,儿童创作是自由的、自主的,其思维方式不同于成人,内容能反映出他们的喜、怒、哀、乐,纵观儿童美术作品,其表现形式的自由是我们成人所达不到的。但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碰到很多儿童进入小学后,随着年级的升高,他们的作业中越来越缺乏天真烂漫的童趣,缺少自己的想象。我们每次上完课批改作业时,发现大多是临摹的,有的只是改变一下原画的构图、色彩。有时上美术课学生也会尝试自己想象创作,当拿掉任何的参照图画,学生进行自由创作时,只有少数学生能较好完成作业,大部分学生画面十分简单,不能深入想象创作。培养想象力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学生的这种现象告诉我们,他们是缺乏一种美术的想象能力。国内外目前还没有此类课题研究的专著,查阅电脑虽然有一些教师撰写的论文或心得体会,如《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佚名)、《想象画教学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冯志萍)、《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翔》(朱瑞晓)、《让孩子在绘画中放飞自己想象》(魏红)等等,这些论文或心得体会只提出一些各自做法或例子,但都不能给我校具体情况而提供有针对性的、有重点的、有系统的以及可操作性的指导。为此我们结合课题方案,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通过调查,掌握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现状,分析影响学生想象能力的因素,采取相应措施,以促进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提高,真正实现美术教育的价值。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撰写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一个人的想象力必须得到发展,因为想象力既是艺术创造的源泉,也是科学发明的源泉”。

2、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有了想象力,人们就可以发明创造出千姿百态的物品,有了想象力,人类就会有更好的明天。如果没有想象力,人类还在刀耕火种,吮毛吸血,人和动物还有什么区别? 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想象只是超出人们真实生活,具有浪漫色彩的艺术创作,有时显得神秘、虚幻甚至荒诞,然而想象和幻想是人类创造活动的集中体现”。

3、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要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要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儿童想象力是儿童美术综合能力的体现,许多心理学家、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想象创作及辅导作了大量的探索和研究,总结了很多经验,为我们的课题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理论基础。上述这些就为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想象力培养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并体现了其实践价值。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方法和措施: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针对学生美术想象能力的培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分析、观察比较等方法找到影响学生想象能力发展的因素,找出教学上的弊端,采用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法等切实有效的方法,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改革和学生美术想象训练,营造良好的美术想象环境,使学生从美术想象中找到乐趣。

(一)、加强美术教学改革,合理处理美术教材 根据《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阶段目标,美术课程应重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想象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想象能力是学生美术创作趋于多样化和成功的关键,我们通过调查发现,现在的美术教学限于条件等各方面的制约,大多放在教室里完成,且上课模式比较单一,教材中要求的工具和材料学生无法备齐,因此对落实《标准》的一些目标和任务有一定的困难。鉴于上述情况,本组结合了课题方案和新《标准》要求,针对我校实际对美术教学教材采取了以下几点措施:

1、根据学生年龄、智力、素质和兴趣的差异,对高、低段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小学学习时间比较长,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年龄跨度比较大,我们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三年级以下学生的心智尚未完全分化,注意力不持久,我们主要通过造型游戏方式进行无主题或有主题的想象、创作(如课例《各种各样的汽车》),一年级学生刚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在美术学习上是比较自由的,他们不知道主题,常常把不相关的内容画在一起,作画凭着自己的兴趣,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常插入自由想象作画的课时,很多学生边作画边把自己的想法念出来。我们还要求教师不断变换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加入画画、玩玩、说说等环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座位等来活跃课堂气氛,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创作热情,如二年级有几课画玩具的内容,我们从玩玩具到画玩具,学生八人四桌并起来为一组,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先自己玩再介绍给别人玩,然后挑出几个介绍得不错的学生把自己的玩具介绍给大家听,学生带着玩时的愉悦心情去描绘现实和想象中的玩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三年级以后,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了,客观认识能力增强了,我们在教学上加强实现智力价值,此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发展、学业负担的加重等因素,形成了两极现象,部分学生对美术特别喜欢,还有部分学生放弃了美术学习机会,把兴趣转移到别的科目上,形成了美术“差生”。在教学中我们对素质好、兴趣浓的学生加强了美术想象技能的训练,组织课余辅导,加强美术知识的传授,鼓励参加美术比赛等;对兴趣淡的学生我们加强美术的实用性想象教学,如图案装饰教学、黑板报设计、教室的布置、制作贺卡等,教学过程则改变以往的讲授式教学为活动式教学,提高了他们的想象兴趣,树立学习的信心。

2、处理好教师的角色。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对学生的美术想象有很大的影响,有资料表明,教师的友好、温和与学生的想象力成正比关系。1960年,里皮特和怀特对权威、民主和放任三种类型研究后发现,民主型教师的学生个性差异最大,并很少出现急躁和对同伴的侵略性。权威型教师虽对学生能力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但很容易压抑学生的创造的情感。美术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虽然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更应注意学生主体意识的发挥,在教学中学生是进行美术创作的主体,他们是在自发、自愿的心态之下想象创作的,所以,在美术创作中,学生自己摸索出来的路是难得的,教师给学生带路是不可取的,因此,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结合新《课标》,不但要求教师在思想上转变观念,还要求根据不同课题和内容在课堂上经常变换角色,有时对学生讲解指导;有时帮助学生,当学生的助手;有时当学生的听众;有时成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同时学生角色也在不停的变换,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想象画创作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想象作品时,不是直接予以评分,而是先充当听众,让学生充分介绍自己的作品,在提出意见时以商量的语气,减少学生对老师的惧怕。篇三:《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美术教学之中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来源及研究意义

美育是学校进行人文教育的主要途径,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美术教育对完善人格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目前学生普遍存在一些问题:

1、小学生喜爱运用绘画的方式来表现他们的所思所想,但是却表现不出来;

2、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引导,思想比较狭隘;

3、家长不重视。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分析影响小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各种因素,培养小学生美术造型能力,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实现美术课与其他课程的相对统一。为完善学生人格,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研究的内容

当前美术教育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学理念也一再强调,不要以一幅画画的像不像来评价学生的好坏。可是学生的心里却不是这样的,他们认为画的像具体看到的实物,那就是一幅好的作品。当他们很想画,但又画不好的时候,就会对绘画失去兴趣,更不用说美术创作了。为了促进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针对学生的现状和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工作:

1、现有美术作业的现状调查

2、探索提高美术造型表现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1)改变评价方式,让学生的多种能力在评价过程中得到提高(2)鼓励学生多观察,在观察中获得进步

(3)临摹,提高学生的绘画写生能力和创作能力

三、研究目标

1、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租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2、开拓学生的潜能,树立信心,敢于表现自己的所见所感,创设有利于学生得到现实的教学氛围和心理气氛。

3、任教师学会欣赏每一个学生、服务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调查风行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各种表现。

2、文献资料法:查询关于培养小学生造型表现能力的主要研究成果。

3、比较法:通过课题的实施方案,比较研究前后的异同,提出符合实际情况的结论或具体做法。

4、经验总结法:以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为对象,对其进行分析、核实获得直观有力的研究结果。

五、研究步骤

本课题的研究时间为(2014年2月——2014年12月)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4年2月——3月)课题申报,制定课题计划,收集资料。

1、明确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制定课题研究计划。

2、进行文献研究,收集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文献和实践经验材料,为今后的研究做一份调查报告。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4年4月——11月)执行计划,开展研究,收集整理课题活动的资料,及时提炼研究成果。

展开课堂跟踪,进行课例分析,总结存在问题;开展研讨,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对策;展开课堂实践,分析得失,提出改进措施。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14年12月)总结各项研究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1、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研究进行科学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各种研究资料。

2、汇集课题研究成果。

六、研究结果与成效

(一)研究结果:

1、学生方面

a、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了学习热情。实验一年以来,学生综合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和进步。

b、基本形成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

2、教师方面

a、逐步形成了系统的高效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行为开始转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获得提升,更加注重课堂教学效果。

b、教师的教育科研素养明显提高。随着课题的深入开展,全校美术教师积极参与课改和课题的研究。针对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课题组成员及时调整方向,完善思路,进一步形成比较完善的课题方向和教学模式,课堂效率美术教学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七、实践成效

经过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比较令人满意的成果。其主要表现在:

1.通过此项课题的研究,较为系统的形成了美术课堂的高效的教学模式,教师从事课堂教学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不断提高,教学理念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从而能够科学有效的开展美术教学的研究与改革。

2.不少美术教师能够积极时间新课程改革的诸多理念,学会成功驾驭课堂教学,掌握教学技巧,指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大幅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课题研究组教师积累了一批珍贵的研究过程的资料,为以后的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依据。4.根据研究过程的实际需要,开展了诸多研讨活动,并为撰写研究报告积累了过程性的资料。5.更为可贵的是,一批优秀教师在不断成长,他们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转变,专业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为以后坚持走依靠科学研究促进美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高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为我校美术高效课堂模式的继续改革铺平了道路。

八、存在问题及改进

1、课堂教学中目标意识不强,教师训练及开展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仍然存在。

2、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完全落实,课堂教师讲的太多,学生主动参与率较低。

3、学生自主能力较差,采取合作学习形式时导致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不高。

4、应该继续加强课堂教学实例研究,设计适合每一堂课实际的教学模式,并寻找进一步培养学生美感形成的途径。

5、每一节课或者说每一个培养活动教学策略及教学目标的设定是各种教学效果达成的前提,因此教师掌握和选用适当的方法技能,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坚持尤为重要。

6、小学的教学培养6环节只是一个模式,而模式在实践中需要不断的完善和拓展,课堂培养不能局限于模式,而要以此为基础框架继续创新用于进取。

第四篇:永河中学结题报告

永河中学《家庭教育》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家庭教育的现状,呼唤更理性的家庭教育方式方法。2010年11月,永河中学申请立项并获准实施国家级课题研究“家庭教育”,三年来,在各级教研专家的指导下,在学校课题组成员的执着探索中,我校从“积极尝试”到“形成特色”,走出了一条农村学校开展家校结合的教育新路。

一.对家庭教育的认识和理解

1.家庭教育的内涵

家庭教育是家长教育的一部分.家长教育是指家长如何从自然型变成成熟型,而家庭教育更多的是指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包括与孩子的平等交流、向孩子学习等方面.因此,家庭教育的内涵,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是家庭的学习,包括家庭成员的学习;狭义的是指如何教育孩子,使孩子快乐成长。

2.开展家庭教育研究的背景

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难点问题。近年来,我国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呈上升趋势。2012年,一份对全国22个省市6~15岁儿童的调查发现,儿童的心理行为问题检出率为15.2%。2005年,北师大在北京、河南等5省市抽样调查表明,中小学生有异常心理问题倾向的为18.4%,有严重心理行为问题的为5.2%。2010年,我校课题组对全校420名学生的学业、心理、行为及家庭现状进行了调查,据统计,学习有困难的占15.3%,行为有偏差的占7.6%,心理有障碍的占3.2%,生活习惯不良的占8.9%,单亲家庭的占4.1%,隔代抚养家庭占31.2%。家教环境不良的占9.4%。2011年,在对全校学生家庭结构与家庭教育方式的调查中,发现有72.1%的学生为留守儿童。由于社会处于转型期,农村部分中小学生的监护人主体的变更,其家庭教育方式呈现多样化态势:放任型占21.8%,专制型占18.4%,矛盾型为12.5%,民主型为47.3%。这造成了农村家庭教育的严重错位与缺失,影响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制约了学校教育的发展。关于家庭教育的形式,调查结果显示,家长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主要形式中“集体指导”比率最高,超过50%,然后依次是“个别指导”、“文字音像资料”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比率在10%到20%之间。家长接受“个别指导”时,4种具体形式的比率高低次序为“电话、书信沟通”、“在校接待”、“家庭访问或上门服务”和“个别咨询”,比率分别为33.5%、28.1%、20.9%和17.5%。家长在接受“集体指导”时,3种具体形式的比率高低依次是“讲座报告”、“亲子活动指导”和“讨论辨析”。指导单位向家长提供家庭教育的“文字音像资料”中,“书报杂志书籍等文字材料”的比率最高,接近60%。家长在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接受指导时,采用“上网查询”的比率最高,接近60%,与现实相比较,家长期望“网上直接面谈”的比率要高出现实20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婴幼儿和幼儿家长更为突出。

3.课题研究的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探明农村中小学生家庭的不同类型与家教方式,及其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探索构建学校、家庭和社区和谐合作,优化农村中小学生家庭教育方式的有效机制。为我国农村中小学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鲜经验。

本课题研究以永河中学为实验基地,辐射到本地其他中小学,实现区域性协同合作。课题组自筹经费5.5万元(中学公用经费划拨),建起了一流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中小学学生心理测评系统,配备了自动化办公系统,成立了强有力的课题研究班子。本课题研究计划2013年12月完成。最终成果为研究报告、系列论文和专著。

4.课题研究的内容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家长希望接受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类别中,比例最高的是“本年龄

段内易发问题的处理”,占50%左右,“家庭教育有关的系统的知识和方法”的比例其次,占三分之一左右,“家庭教育过程中特殊问题如何解决”的内容约占一成半。“易发问题的处理”和“特殊问题的解决”两项反映“针对性和个性化”要求指导形式已经成为绝大多数家长的期望。在针对本年龄段学生发展中存在问题确定的指导内容中,无论是现实还是期望,“思想品德”的比例都列位最高,并稳定在34%-35%之间,从一个角度说明家庭对德育指导从总体上还是比较重视的。而针对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存在问题确定的指导内容中,3项不同内容的比例排列的次序是“教育能力”、“教育观念”和“教养态度”,比例分别为46.3%、32.3%和21.5%。针对这些现状,课题研究内容以“本年龄段家庭教育中易发问题的处理”作为指导内容的主体;根据家长需求和实际可能,适当增加“对特殊的、个别的问题”如何解决的指导;对“系统知识和方法”介绍需要在提高指导质量的同时适当降低难度;在对家长介绍学校教育情况时,仍应继续坚持以“学生在校表现”为重要内容,为了提高介绍质量,需要进一步了解家长的需求,研究如何介绍才能产生积极作用。

5、课题研究的方法

①文献研究法。检索和收集与本课题相关的理论学习材料,通过学习提升教育理念。②.行动研究法:关于加强家校沟通提高班级管理的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

③调查研究法:包括问卷法、座谈会、家长学校、家校联系卡、校长信箱、校长公开电话等形式。

④.经验总结法:依据一定的理论提升自己的教育理念,对教学实践按课题研究要求进行阶段性小结和课题研究结果时的总结,形成专题报告与论文。

⑤案例研究法:根据教育实践形成案例,进行思索,摸索规律。

⑥经验交流法:利用家长学校、教子心得征文、学习型家庭评选等形式,交流经验,互相切磋,共同进步。

二.课题研究的过程

1、进一步查阅最新文献综述,检索与本课题密切相关的国内研究现状。课题组查阅了几部专著和20多篇相关论文,如:易志勇《教育科学省级规划课题规范管理》,郑和钧《学校心育系统协同构建的理论与实践》,孟育群《中小学生亲子关系与家庭德育研究》,陈鹤琴《家庭教育》等。把握了国内教育科研部门和教育专家对优化家庭教育方式所作的诸多有益的探索,为课题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开题论证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界定和研究的内容。2011年3月课题组召开了开题论证会,县教研室以及课题组全体人员参加了开题论证会。在明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的界定。

本课题中的“家庭”根据中小学生的监护与教养状况分为三类:一是自然家庭,指学生由父母双方教养的家庭;二是单亲家庭,指学生只有父母中的一方教养的家庭;三是寄养家庭,指学生不由父母直接教养的家庭。“教育方式”指原生态的教育状态所形成教育形式和方法。原生态教育状态包括家长的功利意识、话语、情感、态度、职业、文化和思想道德品质,还包括家庭的经济状况,社会地位与人际关系等。由这种状态所形成的教育方式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积极的有民主型等,消极的有专制型、放任型、矛盾不一致型等。“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是指不同的家庭教育方式给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发展带来的变化状态。积极的家教方式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消极的则不利于其心理健康发展。

3、将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纳入了学校近几年的工作计划,把课题研究列入议事日程。提出了实施措施:

(1)前测:采用中小学生心理测评系统,测验1~6年级学生的学习适应性,测验7~9年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和家长进行亲子关系诊断测验。采用自行设

计的家庭教育问卷,从农村中小学生主要监护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家长的工作状况、家长对子女的教育方式4个维度测评家庭教育现状。通过统计学处理,揭示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2011年7月课题组开展永佳河镇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弄清了农村中小学生心理现状,初步探明了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2)实施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操作计划,包括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

(3)后测。采用同样的问卷量表,调查、测评家长和中小学生,对前测、后测进行统计学处理。

(4)以探明家庭教育方式对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和优化家庭教育方式为重点,结合课题研究成果鉴定与结题,召开研究成果报告会。

4、课题组制定了课题行动研究方案,构建研究平台。

(1)建立了一所示范家长学校,设立了四个家庭教育辅导站。

(2)开拓了一条亲子情感绿色通道。利用电话、网络、书信等形式,增进亲子沟通,情感交流。

(3)利用节假日开展亲子互动,改善亲子关系,尤其是单亲家庭和寄养家庭的亲子关系。

(4)开展“构建家庭平台,共育留守花朵”的全校性家访活动,家校结合,让家长努力探求良好的家教方式。

(5)全校各年级每周开设一节“团体心理辅导”课,充分发挥个体心理咨询和知心话信箱的育人功能。

5、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不断修订完善个案研究工作方案,加强对课题组人员研究工作的督查。坚持课题组人员学习日制度不动摇,促进课题组人员的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

6、注重资料积累归档、成果呈现和经验推广,引导课题研究深入有序开展,保障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7、聘请专家对课题予以及时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其中,几个主要阶段是:

第一阶段:启动准备探索阶段(2010年11月—2011年3月)

提出课题,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学习有关理论。收集有关班主任工作学习的文献书刊,文摘资料。进行班级管理理论学习,初步进行有关探索。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实施阶段(2011年4月---2013年4月)

理论研究和信息收集阶段,在各课题组讨论、研究、初步探索的基础上确立子课题,开出探索课,并汇编成册,写出教学后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反思,提出问题,针对问题,开展研究、写出论文,进行探索。

第三阶段:课题深化研究阶段(2013年5月---2013年12月)

进行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教管理水平的研究的实践。在上阶段实践研究基础上,对加强家校沟通提高家教管理水平的研究学习进行修正、完善。组织教师、家长学习、实践教育理论,进行案例研究和子课题研究及教学模式的探索,经验交流、家教管理现场展示以及实践操作研究的总结,撰写研究报告、形成论文集、个案集、札记集等。

三、初步形成的重要研究观点

1、团队合作,全员参与是开展课题研究的重要前提。课题组成员、教师是课题研究的主体,是课题研究的核心力量。课题组主研人员尤其是班主任是研究实验的操作者,诸如问卷调查、家访、建立亲子情感通道等诸多细化工作需要他们的热情参与和配合。充分发挥其研究的积极性、创造性至关重要。

2、专家引领与指导是课题研究成功的关键。各级教育科研专家群体是课题研究的指导

者、领航者,决定着研究方向,正确的导航,使课题研究少走弯路。专家指导论证为课题研究拨开了迷雾。如个案跟踪、不同家庭结构的不同教育方式的干预策略等。

3、本课题研究的本质在于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方式。在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探明农村中小学生家庭结构的三种类型和四种家庭教育方式,是为了深刻理解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双重影响,从而提出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原则、内容、途径和方法,以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4、把课题成果转化为可操作系统,可采取定点实验、个案跟踪、团体辅导、区域推进的具体策略。

四、主要阶段性成果

1、课题组已形成1本专著,汇编了23多篇课题研究资料。

2、撰写了33篇论文。

3、课题研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多次作经验交流。

五、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设想

1、存在的问题:

(1)专著的撰写进度相当缓慢。

(2)1~6年级学生学习适应性的研究报告有待发表。

(3)个案研究有待深入。

(4)课题研究经费比较紧张。

2、下阶段设想:

(1)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上,揭示家庭教育方式与农村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

(2)探讨和实施优化农村家庭教育方式的操作体系,包括目标、内容、原则、方法等。

(3)后测。采用同样的问卷量表,调查、测评家长和中小学生,对前测、后测进行统计学处理。

第五篇:结题报告

结题报告

我研究的课题是“十一·五” 规划重点课题《中小学个性化作文教学实践与研究》,子课题的名称是《小学低中年级个性化口语交际及习作能力的培养研究》,子课题由我一人负责实施研究并完成全过程。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纵观小学作文教学的现状,出现的一些问题令人忧虑,许多学生一上口语交际课就无话可说,提起写作文就头疼,就觉得无话可写,就起了一种消极、抗拒、排斥的心理。究其原因,主要在:,小学作文中长期普遍存在的概念化、程序化及抄袭、杜撰等现象;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习作的模式化、评价的功利化等陈旧作文教学观;学生作文缺少灵气,缺少个性,“千人一面、百部一腔”,没有将自己的个性特点融入到作文创作中,也根本没有体会到作文的快乐。

 鉴于以上作文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我特别提出此课题,来解决学生浓厚说写兴趣的养成、写作技能的提高、良好写作习惯的形成等问题,从而使我们努力探索“个性化口语交际及作文能力培养”的策略,达到“学生能够明确写作意图、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从生活的需要中写作的目的,力求在师生共同努力下,经历和谐、愉悦、有趣、积极的、向往的过程,构建“有情趣、有灵气、有思想、有个性”的作文教学研究模式。

每一个语文教师有责任尊重每一个富有个性的心灵,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写作潜能,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能写出富有个性的文章,必将终身受益。

二、课题实施阶段

时间:2006年9月——2009年6月

课题分三个阶段实施,具体如下:



(一)尝试阶段(2006、9——2006、12)

对低年级学生进行初步的语言拓展的训练。

拟定实施计划及落实。

收集实验中的相关材料。

参与实践,写出阶段小结。

呈现学生的活动作品。

写出阶段总结报告。



(二)实验阶段(2007、9——2008、12)

 第一阶段(2007、9 ——2007、12)

 拓展升华力求写出有情趣、有灵感的作文,努力张扬个性,形成个性作文教学的风格。

第二阶段(2008、3——2008、9)

汇集学生的优秀作品并收集成册。

写课题研究论文。

第三阶段(2008、9——2008、12)

多角度的、全方位的调动家庭、社会力量扩大写作的范围、营造师生、生生、家长与教师、学生共同协作的氛围。

完成阶段总结报告。

(三)总结阶段(2009、3——2009、6)

成果、材料的汇总。

完成结题报告。理论基础准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中段学生作文特征及9到10岁的心理变化。学习儿童心理学、教育教学论、学习思维科学、心理科学、语文教学理论、作文教学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等多种知识,丰富自己的理论水平。

三、课题研究的过程与策略

任何一个课题的研究都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并且能够在课内外实践中去努力探索发现,以实现课题研究的真正价值。课堂教学是师生生命活动的过程,是师生教学相长的生成历程。如何把作文学习变成学生愉快的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促使教师在教学中彰显人性化,人格化,人文化,使作文教学呈现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是我们研究的终极目标。为此,只有在教师和教师间、教师和学生之间要搭建一座人性的桥梁,在学生和生活、学生和作文之间构筑一个个性的舞台,才能改变当前作文教学的现状,实现我们预设的实验目标。我在研究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改进教学。我利用学生好奇、无畏、刚开始思考人生和世界的心理特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走进自然,走进社会,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认识自然的过程中,将自己融入其中去自主地体验人生,感悟人性,塑造个性,以各种形式,营造愉快的富含创造性的作文氛围,让学生喜欢作文,始终保持积极的心态,爱说爱写、想说想写、争说争写,让他们感觉到作文是愉快的。具体实施过程和研究策略:

1、研究的目标

(1)小学低中年级培养个性化口语交际能力及习作能力的策略和方法。

(2)使低年级学生写出富有个性化的作文。

(3)通过研究,使教师达到个性化作文的能力。



2、研究的内容

低年级

(1)口语交际课上运用激励机制,采用赏识评价,努力为学生创造成功的快乐,使每个学生享受成功的幸福。

(2)语文课上创设表达情境,激发表达愿望。拟订的计划逐步落实到课堂中,自觉的将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的训练课,设计并推出几节高质量的个性化语文课,促进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3)举行各种说话活动,分享活动中的快乐。如故事会、朗诵会、古诗文背诵比赛、新闻发布会、演讲擂赛等。

中年级

建立个性化积累素材库

(1)有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如观察乡村、街道的一些细微变化,留心家庭中的一些生活设施的添置、观察大自然的树木、花鸟、虫鱼鸟兽等。

(2)指导学生为积累素材而进行社会实践,如:种植花草树木,了解植物的生

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加家务劳动。

(3)写日记记录生活。每天写一篇日记,采用专题形式训练:接龙日记等。

(4)班级建立图书角,扩大课外阅读量。

(5)语文阅读教学过程狠抓读、说、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书上的话。

开放作文教学

(1)开放教学内容。超越教材,突破固定作文训练。

(2)开放教学过程,课上向学生展示各种资料,丰富见闻。

(3)开放教学途径○读中练写,读写结合。○课前五分钟自由说话。



3、研究实施策略

在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升素养。

在研究阶段,翻阅了大量书籍与资料,如《教育学》、《心理学》、《小学生阅读与作文》、《小学语文教学》等。

(2)认真组织实施尝试研究,吸取先进经验,加强交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

在实施该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着力点放在“创造人性氛围,形成个性气质”上,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习作欲望,培养浓厚的写作情趣。(3)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校正研究方向

(4)搞好作文文化建设,强调“作文与生活”的“八个一”活动。①订(读)一份作文类刊物(比如作文与考试等)

②每周写一篇读书笔记(中年级)。

③“每日五分钟”人人会用语言汇报一个生活事件,并初步表达自己的看法。(低年级)

④了解一个著名文学家对文学事业贡献的事例。(低年级)

⑤每人创编一个以展示个性为题材的节目。

⑥向校广播站每星期投稿一次。(中年级)

⑦10%的学生会在网上查找相关的习作素材,进一步了解作文与生活经验之间的密切联系。

⑧人人有自己的满意的作品或者个性语言手册。(低年级)

四、课题研究的结果



1、二年级的教材没有要求写话,而是侧重引导学生观察对简单观察方法的指导,比如观察父母看电视的情况、观察一个自己喜欢的小动物、观察教室的一件物品、观察大自然的一个现象、等等。因此我在这一阶段组织了两次这样的实践活动并与学生的口语表达相结合,写出了活动教案和反思。这样做的目的是引导低年级学生对身边知识的积累(以词语的形式加以运用和表达)在组织活动时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活动中学生兴趣浓厚,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活动内容,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大幅度提高。另外还要侧重教给学生如何写好几句具体的恰当的诗化语言(即培养孩子形象化的语言表达方法和类比比喻的语言表达方法,走进大自然。比如看到路边的树木,就可以说:树是大地的儿女,树是人类的伙伴,树是小鸟的家,树是阳光下舞蹈着的精灵等等,这样在训练孩子书面语言的同时,也增进了孩子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

2、三年级目标要求是不拘形式的写一段话写出真实的见闻和感想,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愿望,培养写作的因果逻辑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所以走进日常生活采用例证的教育方法,培育孩子的因果逻辑思维方式,进行专项段的指导(即素描作文)如场面描写、人物外貌描写、对话描写、心里描写、动作细节描写、景物描写、动植物描写等来掌握方法,形成技能。教给八种段式:以事物发展为序段,时间先后为序段,空间变换为序段,总述、分述结构段,因果段、转折段,递进段,并列段。

比如如果说这个山多美呀,就包括树美、水美、人文景观美等等各个方面。说小明学习好,就包括小明语文好、数学好、平时考试成绩好、课堂上回答问题好等各个方面。每一个小的方面又可以是一个分观点,可以用更小的实例来支撑,例如说树美可以再从树的疏密、高矮、形状、姿态等各个方面来写,依次类推。比如孩子写山就要使孩子联想到树、水、花、鸟、登山的人、有关山的传说等等一系列事物。如果写上学路上不光要让孩子想到上学路上发生的具体事件,还要让孩子看到上学路上的建筑变化,四季风景、人间万象等等方面,开阔孩子的思维。

在教学中用“读——说——评——赏”的方式,达到“写——评——写”的互动氛围来激发情趣,在适时的指导中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

3、四年级的作文目标是写篇章,渗透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通过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四种表达方法,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学会写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

指导学生尝试运用自己作文中积累的材料,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有趣的新奇的或者印象深刻、最受感动的内容,走进生活、走向社会,从中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特别在作文指导课上,营造“自主”作文的五彩世界。主要探讨如何有效的进行“先说后写”或者“先写后说”的指导方式。“先写后说”是上指导课前,先使学生尝试写作在前,老师点拨在后,在语言实践中悟出规律,既能让学生自由地发挥创造力,又能锻炼学生的审题能力,还可使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得到最大可能的发挥,不断增强其学习能力。

“先说后写”是在恰当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学生尽快缩短从解决问题的起点到解决问题的终点之间距离。对于一些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初次练写的作文、对某一难点、某一片段低中年级的多幅图的看图写话。

五、实验阶段的研究成果回顾:

1、2007年9月20日,学校对学生进行了进行了以下四个方面的诗情写话检测,即在一个特定的情景中你一定有话可说;能对学过的课文大胆想象;体验生活里发挥你的想象;在口语交际活动中,把家乡的特点写下来了。(详见测试记录)

2、2008年5月15日,对三——六年级学生进行了作文征集大赛,作文本着“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思想,主题贴近孩子的心灵,力图让孩子们从日常生活中发掘新鲜事物、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要求表达自己真实情感。

有这样的一个题目:《我喜欢——》:抒写真实,打动读者,并进行了这样的提示:“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许多你喜欢的人物、事物,体贴入微的父母、长辈,循循善诱的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有时,即使是一片树叶、一枝铅笔、一张糖纸,也给予我们向上的动力,也让我们无比兴奋。

赛后,通过评阅作文,我们看到了学生能够根据要求进行习作,写出了一篇篇富具个性的作文来。这次竞赛营造了较好的创作氛围,培养了学生的写作兴趣,发现了在写作方面表现突出的优秀学生。我们选出了优秀作品以及个别好文章,收集整理编辑在校园的校报上。



3、通过三年来的研究以及在学生习作的有效性上进行的尝试,我也曾获得了些许荣誉:

2006年6月,我被评为双辽市科研优秀教师。

2007年10月,撰写论文被评为双辽市一等奖并在“个性化作文交流会”上交流。

2008年4月,论文被评为国家级一等奖。

2008年8月,论文被评为国家级优秀科研 成果二等奖。

五、课题研究的体会

(1)引导学生习作非一日之功。

让个性化周记这朵芬芳的奇葩开在每个孩子心中(教师就要做到深入孩子生活,知晓他们的经历,洞察他们的心灵世界发现能言善感的内容;要做到及时批改适当点评;要做到有提前量)。

用百字片段引领学生成功作文(捕捉生活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感知生活的习惯和能力;培养学生对文字的感悟能力,要求学生能自主评价修改)。(2)引导学生作文要做好必要的铺垫和积累。

做好习作前的主题渗透,做有效的铺垫。

围绕主题拟写提纲,写好题记。

围绕主题实践内容查找相关资料,做好必要的积累。

(3)引导学生对作文进行面批。

优化面批时间,当堂面批与课后面批互补。

重视面批后的反馈评价,鼓励学生畅谈面批后的心得体会,提高下次习作的成功指数。

作文是学生真实思想的负载、真实情感的沉淀、真实自我的释放。如果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也能够坚守学生的那份真,那份实,那么所从事的作文研究将是扎实而有效的,我们的作文教学呈现的将是别有洞天,生机盎然的!

张静洁

2009年12月8日

下载包头第一中学关于电影结题报告(共5则)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包头第一中学关于电影结题报告(共5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结题报告格式(共五则)

    《琉璃河商周遗址》 课题编号:组 别:第一组课题组长:赵新迪课题成员:关屹垚、刘家驹、徐佳晴、任悦、李佳奥、 指导教师:王恕结题时间:结题报告 20100601 2011年3月15日 曾少......

    结题报告

    《初中语文“语文味”回归课堂教学研究》 结题报告 高耀飞 一、项目研究背景 1.教育发展背景 在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已被抬到了空前的高度。《语文......

    结题报告

    小学生中年级读写结合结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与习作的技巧”的论述,给了我们启发。阅读与写......

    结题报告

    邢台市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和谐班级文化的实践研究” 撰写人:李清云 一、 课题的提出 1、 课题提出的背景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

    结题报告

    《新课程理念下互动式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 研究报告 重庆市忠县三汇中学 生物教研组 课题批准号:ZXJK-2012-40 课题类别:一般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课题负责人: 潘体华(忠县三汇中......

    结题报告

    《关于有效指导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的研究》 结题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觉得只注重一本教科书是封闭的教学,牺牲的是个性、是创造......

    结题报告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创新创业计划结题(论文) 抽油机效率及失载问题的研究 学生姓名:陈名 杨柳 葛玖浩 毛建平张晨星 指导教师:崔学政 (机电工程学院,项目编......

    结题报告

    高中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结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既为广大学生开拓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也使个别学生产生道德观念模糊,道德自律能力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