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施电力主辅分离,应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实施电力主辅分离,应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高国丰 | 2007-09-21 | 阅读 399 次
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是国家电力体制改革与整个国有资产管理改革的重要环节。由于电力系统的行业特殊性,以及历次电力改革中的渐进性,导致电力主辅改革仍存在我们亟待认真对待的事情,其中电力企业主辅分离改革过程中、乃至主辅分离后,如何维护职工、尤其是电力辅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乃是事关电力改革成败的关键。
一、电力主辅业分离现状及维权难点
江西省电力公司已率先在电力主辅分离走出了关键一步,其在2006年就提出了实现主业年内无多经的目标,但综观电力主辅分离改革,其涉及的电力企业面广、地区差异大、电力企业就业人员数量多,又加上相关利益错综复杂、政府政策相对滞后以及配套措施不足等原因,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成为电力体制改革的攻坚战。这项改革的核心难点主要集中在主业和辅业在人员与业务上的双关联上,相应地,电力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维护也存在双关联。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电力辅业公司治理体系不完全健全。公司治理指股东、出资人、所有者(委托人)对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班子(代理人)的管理,公司治理是企业管理的基础。公司治理一般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治理结构,另一个是治理机制。治理结构包括股权结构、资本结构以及治理结构设置。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治理机制有外部的,最典型的是资本市场的监管、也有企业内部的,重要的是如企业的用人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等。建立或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可解决公司体制问题、建立或完善治理机制可解决公司机制问题。
电力体制改革以前,电力多经企业是基于为主业减负增效而设立的,多经企业资金多由职工持股而来,因职工持股人数众多,且大多也比较平均。这种本质上的投资行为在职工脑海中往往被误化为集资,他们对回报的期望值很高。但对持股企业(多经企业)运作、管理、决策不甚关心,或关心、关注不够。而对于多经发展决策的投资人权力一般就让渡给对应主业的领导班子。没有真正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这种异化了的公司治理体系客观上将辅业的运作风险在一定程度上转嫁到了主业。另外,多经企业的用人机制、监督机制、激励机制不甚健全,也没有也不可能建立严格意义上的法人治理结构。
电力辅业企业的市场化竞争遭到严峻挑战。电力辅业的业务定位往往是与主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例如,电力工程、电力设计、电力物资、电力设备制造、电力主业的物业服务等。电力多经企业的业务需求方基本上就是对应的电力主业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即使市场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发达地区电力辅业,也存在市场竞争社会化程度低、市场占有率较窄、市场开发程度不高等现象。从而导致电力辅业人员的市场化意识、市场化能力不足。鉴于此,导致电力多经企业没有开拓社会业务的压力和动力,电力企业应对外部市场的冲击能力较差,主辅分离后,电力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压力增大,电力辅业从业人员压力也相应增大。
电力辅业用人机制不够灵活。电力多经企业内部的主要经营管理生产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原来的主业机构,这些人员大多数更习惯于把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件原主业衍生的任务,而不是当做一个独立的企业来考虑。他们习惯于把原主业的工作方式、工作习惯、工作模式运用到电力辅业工作中来,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来自于原主业的经营管理生产人员也存在重重思想顾虑,担心电力辅业会垮,担心不能再回到原主业工作等,但总拿自己与主业工作同志相比,有一定思想包袱。再有,电力辅业基本上都存在“三种人”的问题,一种是电力主业委派的管理人员或其他从主业富余分流的人员;另一种是集体工(家属工);第三种是社会招聘人员。前一种人待遇明显高于后两种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电力辅业中。由此导致前一种人压力不足、后两种人动力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总之,电力主辅分离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及关系错综复杂,问题与冲突相互交织、历史与现实间矛盾重叠,因此在主辅分离过程中,维护辅业职工的合法权益乃是当务之急。
二、从电力企业内外部关系来看,应建立相应维权机制及采取相应的举措,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一)从外部来看,应建立和健全关于电力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从体制上确保电力体制改革中及其后的职工合法权益。
电力改革本身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否到位,政策是否科学并具操作性对于稳定分离后的电力辅业职工合法权益显得至关重要。从整个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看,目前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文件多,而可操作性、配套措施到位的则相对较少。另外,电力辅业发展起来本身是历次改革的产物,如今要通过新的改革来解决众多历史问题。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完善政策体系,制定相关改革配套措施,对电力辅业的改革进行系统的规划,力求实现辅业企业业务的平稳过渡、各方利益矛盾的基本协调平衡,从而有利于电力辅业人员乃至电力主业人员的稳定;从具体实施国家电力体制改革部门来说,应制定相关改革配套措施,如对主辅分离后,建立可进可退的主业人事用工代理制度、辅业职工社会劳保统筹可代由主业承担、从事辅业(多经)工作满十五年并年龄在五十岁以上职工可回主业工作直至退休等等,从而在体制上解决职工的后顾之忧。
(二)从电力辅业内部来看,推行内部体制与机制创新,为维护辅业企业职工合法权益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和调整电力辅业企业股权结构。必须率先筹划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股权机构调整过程中,对于权属不清的要加以界定,对于直接从事电力辅业企业运作管理的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需要有大力的倾斜措施,同时要规划和正确处理主业人员股权的处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要做到股权明晰,稳步实现主业与辅业的人事分开,管理分开、资产分开,从而优化辅业的股权结构,建立健全法人治理机制及结构,使经营者、管理者都应该是真正意义的股东,从而能实现公司治理的良性发展,做到责、权、利的三者有机结合。推行职工董事、职工监事制度,企业的职工代表要依法进入董事会、监事会。从而在法人治理结构上确保辅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加强电力辅业企业职工从源头的参与企业管理,积极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及作用,进一步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作为职工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工会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代表职工参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从源头上进行维护。新修改的《工会法》对此做出了明确规定。在“总则”第5条中,《工会法》规定:“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行使民主权利,发挥国家主人翁的作用,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协助人民政府开展工作,维护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政权。”与此同时,《工会法》第33条、34条还对工会参与管理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的主要形式和途径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增加了工会组织的责任,为工会进一步强化源头参与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进一步健全职工参与企业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机制。具体到电力主辅分离过程中的辅业企业,就是要加强工会的职能建设,发挥工会在企业“三重一大”制度实施以及在企业其它重要制度制订和修改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都要经职代会讨论通过,大多数职工不同意的,不予实行。辅业企业制定改革及重大制度时,应充分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和切身利益,在符合政策的原则下,条件尽量从优。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未提交职代会审议不实施,职工安置方案未经职代会表决通过不生效,通过工会的源头参与,不仅可以把广大职工群众的意愿和要求充分反映到企业的决策过程中去,有利于促进各项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同时也可以使企业制定的各项制度更加符合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和要求,从总体上实现对职工权益的维护。
要重视和稳定劳动关系,建立健全用工机制。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如何构建和谐社会,其中
第四部分讲到加强制度建设,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企业内部矛盾”。这是对劳动关系和谐之间内在联系的深刻阐述与准确把握。从一定意义上说: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是否和谐的标志。劳动关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与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劳动关系稳定的体现与保证。随着电力体制改革、主多分离到位,多经企业内部不同职工成份利益的多样化,对工会协调各方利益关系的能力,载体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决电力辅业企业用工中同工不同酬现象,就必须建立科学的用工机制,打破电力辅业企业“三种人”的身份限制,因事设岗、因岗设人、因岗定资,真正建立起现代企业用工制度,体现责、权、利三者的紧密结合。同时正如本文前述把一些不愿意和不符合电力辅业企业工作的全民身份人员按照相关制度让其回到主业工作,从而就能在用人机制上确保电力辅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人,尤其在电力辅业的经营团队,不断地调整与提升经营团队的能力与素质显得刻不容缓。在电力分离改革过程中,以及改革后的运作发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团队的管理意识与经营能力。提高电力辅业经营人员的整体素质,认真谋划和规划经营人员的素质及水平提升乃是维护当前电力辅业人员合法权益的又一关键所在。
进一步夯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基础,进一步丰富对困难职工的扶助措施。坚持工会与企业行政联合对履行合同情况进行督察,坚持把集体合同履行情况向职代会报告,有力地维护职工的经济利益。广泛推行和履行平等协商和集体合同制度,协调稳定劳动关系。同时要开展“送温暖”活动,健全困难职工档案,发挥工会的维护职能,当好对困难职工情况的第一知情人、第一报告人、第一帮助人,真情扶贫帮困。
总之,改革是为了发展,发展是为了更好的谋取和维护广大人民的利益。电力主辅改革由于其行业特殊性,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层面上有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在电力企业内部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机制,发挥工会组织的职能及作用,从而实现对电力企业职工合法权益的真正维护。
第二篇:电力主辅分离改制
昨天,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建)、中国能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能建)揭牌暨电网分离单位划转移交大会在京举行,两家新成立的电力建设集团资产总额超3000亿元。新公司的挂牌意味着历时多年的电网主辅分离改革重组取得重大进展,至此央企数量也减少至117家。
“重量级”电企亮相
此次隆重亮相的中电建、中能建是经国务院批准,由国务院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登记注册成立的国有独资公司。电力建设集团几乎将所有电网辅业“一网打尽”。
中电建由中国水利水电建设集团公司、中国水电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河北、吉林、上海等14个省(区、市)公司所属辅业单位重组而成,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600亿元,资产总额1960亿元,在职职工数20.27万人。
中能建则由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公司,以及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北京、天津、山西等15个省(区、市)公司所属辅业单位重组而成,2010年营业收入达到1100亿元,资产总额1200亿元,在职职工数16万人。
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王勇称,重组后的两家新公司形成了完整业务链,总资产和营业收入均超过千亿元,掌握着前沿的电力建设技术,产业集中度和规模实力大大增强。
中国水电、葛洲坝或成新公司主体
据了解,国家于2002年出台的《电力体制改革方案》提出了“厂网分开、主辅分离、输配分开、竞价上网”四大改革任务,以期构建政府监管下的政企分开、公平竞争、开放有序、健康发展的电力市场体系。
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春晓表示,中电建、中能建的成立意味着中国电力改革继厂网分开之后,主辅分离更加深化,新公司内部资源整合及法人治理结构的完善是此次重组接下来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电网主辅分离改革方案中,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中国水电、葛洲坝暂按子企业管理,网省辅业单位暂按业务性质实行事业部制管理,这意味着电力顾问集团、水电顾问集团、水电建设集团、葛洲坝集团四公司由原直属国务院国资委的中央企业成为隶属于中电建、中能建的“二级法人”,至此央企数量也减少至117家。
两家新公司负责人的任命定为:中电建董事长由中国水电总经理范集湘担任,总经理由华北电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宗林担任;中能建事长则由葛洲坝总经理杨继学担任,总经理由葛洲坝党委书记丁焰章担任。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表示,上述任命或许意味着中国水电、葛洲坝或成为中电建、中能建重组整合的主体。不过,记者致电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新闻发言人石家铭,其并未对上述观点予以答复,记者多次拨打中能建电话均无人接听。
已预留巨额资产做改革成本
王勇在昨天的挂牌大会上透露,这次改革涉及4家中央企业和两家电网公司所属29个省(区、市)的134家辅业单位,职工35.78万、离退休人员26.12万,“是国资委推进中央企业重组中,涉及人员多,分布地域广,历时较长的改革,新公司下一步的改革发展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为此,“国家预留了920万千瓦发电资产变现资金作为改革成本,在中央企业重组中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
据了解,除国家预留资金外,国资委也将研究通过国有资本经营预算,重点支持两家新公司发展。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也主动承担了一部分历史遗留的改革成本。王勇称,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重组方案精神,新公司组建后还将争取到一系列政策的扶持。
■专家解读
电力产业链得到优化
“中电建、中能建的成立,最主要的意义在于实现电力产业链的优化。”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春晓称,随着两大公司内部整合的逐步推进,电力行业规划设计、工程施工、设备制造、项目运营一体化整合程度将大大提高,国家电网、南方电网主营业务的控制力也得到增强,电力企业的整体实力将有所增强,由此,产业前期运作成本及电力配送成本也将大大降低,长期来说有利于电价的下降。
不过,他也表示“市场煤计划电”的存在依然是电力紧张、电价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因此,发展新能源及实现煤电价格机制联运依然是电力行业改革的难点。
国资委研究中心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部部长王志钢表示,中电建、中能建的成立,除了完善产业链外,也推动了“输配分开”改革,是电力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一步。
大同证券分析师张诚分析,此次电力集团主辅分离的拆分,将使电力——这个我国规模最大的垄断行业之一的企业分工走向细化,分离的电力企业将向着专业领域更为精细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不仅有利于精简机构提高效率,发展主营优势业务,同时电网主辅分离也将使得一些建设环节的招标和竞争更加公平和透明。本次主辅分离,涉及的中国国电有望逐步降低管理成本,同时一部分电力建设类公司也有望长期受益。
第三篇:困境中突围——电力主辅分离改革的战略思考
由于电力辅业涉及的范围较广,各类辅业的特点也各不相同,本文重点就电力多经的改革进行探讨。
一、电力多经辅业分离改革的难点剖析
由于涉及的企业面广、地区差异大、就业人员数量多,又加上相关利益错综复杂、政策相对滞后以及配套措施不足,电力多经辅业分离改革成为矛盾重重、推行难度大、风险高的一次改革攻坚战。这项改革的核心难点主要
集中在辅业和主业企业在人员与业务上的双关联。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电力多经企业的市场化生存能力薄弱。电力多经的业务定位往往是与主业密切相关的领域,例如,电力工程、电力设计、电力物资、电力设备制造、电力主业的物业服务等。电力多经企业的业务需求方基本上就是对应的电力主业机构,市场化程度不高,从而导致电力辅业人员的市场化意识、市场化能力不足。此外,由于电力系统的特殊性,往往关联业务的收益水平非常丰厚,导致电力多经企业没有开拓社会业务的压力和动力。
其次,电力多经企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化程度低。电力多经企业内部的主要经营管理人员基本上都是来自于对应的主业机构,来自于主业的这些人员,虽然担负了多经企业经营管理的责任,但他们大多数更习惯把从事的工作当成一件主业衍生的任务,而不是一个独立企业来考虑。更何况,对他们的考核往往还是参考主业同级别人员的标准,而不是与企业的经营状况紧密联系起来。再有,电力多经企业基本上都存在“两种人”的问题,一种是电力主业委派的管理人员或其他从主业富余分流的人员,另一种是社会招聘人员。前一种人待遇明显高于后一种人,“同工不同酬”的现象非常普遍地存在于电力多经企业中。由此导致前一种人压力不足、后一种人动力不足,影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第三,电力多经企业的利益关系复杂,涉及的人员众多。电力多经企业的成立往往是基于主业的人员分流安置(也包括职工子女的就业安排)和主业职工福利提升两大目的。因此,对于电力多经企业的分离改革的利益人绝不仅仅是多经企业职工,更牵涉到多经企业所对应的主业的每一位职工的利益,甚至包括已经离退休的职工。
第四,电力多经企业公司治理体系不健全。由于电力多经的福利安排目的,往往持股人员覆盖了对应主业的全部职工,持股人数众多,且大多也比较平均。这种本质上的投资行为在职工脑海中往往被误化为集资,对多经企业发展的决策不关心,实际上也很难关心,但往往对回报的期望很高。而对于多经企业发展决策的投资人权力一般就让渡给对应主业的领导班子。这种异化了的公司治理体系客观上将多经企业的运作风险转嫁到了主业。另外,对于多经企业经营企业的约束与激励的不到位导致了多经企业内部体制与机制平台的不健全。
总之,电力多经分离改革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复杂,历史与现实间矛盾重叠,业务转型与体制优化错综交织,是一个典型的系统性、结构性难题。
二、电力多经辅业改革的模式思考及关键点
电力多经分离改革虽然涉及的问题众多,困难重重,但这件工作又是必须做的。原因不仅牵涉到电力系统的改革、国资管理的改革,还牵涉到因为垄断导致的关联交易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总福利的流失(本质上是社会资源的浪费),更牵涉到公平、公正市场化环境建设等问题。
电力多经改革本身是一件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因此,相关的配套政策是否到位,政策是否科学并具操作性对于本次改革至关重要。从整个国家层面出台的政策看,目前是方向性、原则性的文件多,而可操作性、配套措施到位的则相对较少。另外,电力多经发展起来本身是历次改革的产物,如今要通过新的改革来解决众多历史问题,需要政策上进行大胆突破与创新,否则这场改革的前景将显得非常不明朗。
解读目前关于电力辅业改革的政策及相关文件,“一刀切”的倾向比较明显,也就是限定的最后期限,在此前全部完成改革。诚然,“一刀切”的改革模式有其内在的优点,具体体现为:有利于统一部署,避免有关人员的观望与拖延心态。这种模式往往容易被理论界及国家宏观经济主管部门认可与接受。但这种模式对于电力辅业而言,推行的成本高、难度大,往往改革的微观效果也不会太理想。到目前为止的实际情况已经印证了这些,国家原定于今年年底前完成的电力主辅分离基本上不太可能实现。根据笔者多年为电力辅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的经验,也认为这种期望是不可能实现的。纵然实现,国家将承担更多的社会综合改革成本。
电力多经分离改革是电力体制改革深化的攻坚战,对于改革进程及效果的过分乐观预期都将是非常危险的。有鉴于此,从政策推进层面看,“有效试点、分类推进”的政策指导思想应该引起有关决策部门关注。由于前面所述的诸多难点与障碍,对于电力多经改革采取“有效试点、分类推进”模式纵然会存在改革的进程拉长,但其优点也非常明显:有利于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完善政策体系,降低改革成本;有利于电力多经人员乃至电力主业人员的稳定。
避开政策层面的改革模
式问题,电力多经改革涉及到的有关人员对改革推进的力度抱有幻想是不现实的,强调困难、不积极思考与推进、抱着“混”的思想是不负责任的态度。因此,推进改革的首要环节就是观念要革新,尤其是相关的领导层的观念与认识一定要到位,在此前提下,筹划面向职工的宣传与观念引导。
在认识到位的基础上,对电力多经的改革进行系统的规划,力求实现多经企
业业务的平稳过渡、各方利益矛盾的基本协调平衡、多经企业内部机制逐步完善。
电力多经企业以及对应的主业机构应该紧跟时代变迁的步伐,审时度势,系统思考,积极筹划改革的有关工作。从现阶段看,电力多经企业分离改革有这样三个关键点:市场化业务能力的培育与提升、经营团队运作能力的提升、公司治理结构的健全与完善。
市场化业务能力的提升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目前与主业相关的关联业务应该逐步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二是大力开拓完全市场化的业务。市场化业务的培育发展是企业的重要任务,也是分离改革后能否生存的命脉。
企业发展的根本在人,尤其在经营团队,不断地调整与提升经营团队的能力与素质显得刻不容缓。分离改革过程中,以及改革后的运作发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团队的管理意识与经营能力。
必须率先筹划股权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在股权机构调整过程中,对于权属不清的要加以界定,对于直接从事多经企业运作管理的核心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需要有大力的倾斜措施,同时要规划主业人员股权的处置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决策体系。
三、推行内部体制与机制创新,为电力多经辅业改革奠定坚实基础
如前所述,电力多经企业改革涉及到的问题与矛盾众多,是一场改革的攻坚战,从电力多经企业层面则应该积极筹划,探索内部体制与机制的不断创新与完善,培育与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下文,将以笔者所在天强管理顾问公司服务过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和阐述。
案例一:通过内部管理机制与组织体系的不断完善,实现效益的提升与自身能力的打造。
A是北方某市电力局下属一家多经企业,从2000年起,该企业开始制定面向市场化、社会化的企业发展战略,在此基础上,准备着手进行一系列内部改革。根据我们系统性的诊断分析,确定了详细改革方案,改革的重点主要是:非电力关联业务的发展规划、局主业领导层退出董事会、加强对市场化业务考核与奖惩力度等等。
通过几年的不懈改革与努力,该企业的市场化项目比重年年攀升,业务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经营层的独立经营意识与能力得到了明显增强,职工的观念也有了显著改观。
案例二:前瞻性的进行股权结构优化,为进一步的分离改革奠定基础。
B是南方某市电力局下属一家多经企业,该企业原先的股权结构是由主业所有在职职工与离退休职工组成,股东人数近两千人,每人的持股数量主要依照在主业的岗位分为高层、中层、基层三个档次,持股方式为主业各部门的负责人代表全部门的职工持股,而这些负责人也就是所谓的记名股东,其他一般人员则是所谓的非记名股东。
这种股权结构及持股方式存在三个问题:一是持股方式在法律上存在缺陷;二是,完全没有考虑对多经企业内工作人员的持股倾斜,从而导致激励机制缺失;三是,没有设计必要的流动机制,对于一些辞职跳槽人员以及新进人员的股权转让与受让没有明确办法。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帮助他们设计并推行了相应的改革措施,将职工持股变成信托持股,从而彻底解决法律上的缺陷;同时为将来股权的必要流动,乃至主业职工股权的退出设计出了系统化的办法。此外,在股权结构安排上,重点向在多经企业内工作的人员进行倾斜。
这个案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电力多经企业作为对应主业福利机构的特点,引进了对多经骨干层的股权激励,并为进一步的分离改革留下了制度创新的空间。
总之,改革是为了发展。改革不是某一个时点的事,而是一件长期的、深入的、全面的工作,电力多经改革由于其行业特殊性,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我们在政策层面有进一步的突破与创新,在内部不断完善治理结构和机制,从而最终实现业务市场化、人员社会化和组织运行制度化的改革目标。
第四篇:扎实做好民主管理工作 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扎实做好民主管理工作 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灵武市某某公司工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深化以职代会为基本载体的厂务公开管理制度,积极构建和谐企业劳动关系,有效推动企业稳定发展。
关注职工关心的热点问题,不断深化公开内容。物资采购及奖惩工资、福利待遇等透明公开,制度上墙、绩效上墙、加班奖惩上墙。上班出勤、加班考核等涉及职工利益的具体工作中,全体职工亲自参与、相互监督,每人做到心中有数,很少有职工在福利待遇方面反映问题。
不断拓展公开渠道,坚持开展检查监督活动。公司各部门、各车间专门设立公开栏,重大事项、通报、办理程序全部公开,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切实发挥作用。同时加大职工群众互相监督力度,不论职工还是领导,只要无故旷工,公开栏就会贴出通报事项,并且公示3天以上,予以警告,职工作为监督者,有权提出异议。
第五篇: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见
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国有企业改制中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意见
总工发[2005]50号
(2005年12月28日)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在国有企业改制中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更好地发挥广大职工在推动改革中的作用,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各级工会组织要进一步提高对参与国有企业改制、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重要意义的认识。当前,我国改革正处于攻坚阶段,国有企业改制涉及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涉及广大职工切身利益,也是改制企业职工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各级工会要从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改制企业工会工作的重要性,把这项工作作为工会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切实抓紧抓实,以扎实有效的工作促进改制工作依法顺利进行,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在改制中得到有效保护。
二、工会在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中,要积极动员职工支持改革、参与改革,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要组织职工发扬国家主人翁精神,维护国家利益;要主动维权、依法维权、科学维权;要推动改制工作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进行,使改制工作有利于企业发展、有利于改善职工生活。
三、要加强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工会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建立的工会参与国有企业重组改制关闭破产工作领导小组,要结合本地区改制工作进度,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或方案,抓紧开展工作。工会领导机关必须参加本地政府改制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改制企业工会也必须参加本企业的改制领导工作。改制企业的上一级工会对企业改制工作负有重要责任,应主动了解和掌握改制工作的进展情况,及时给改制企业工会指导和帮助,与改制企业工会一起认真参与改制方案的制定,反映职工的意见和要求。重大问题要向党委汇报,向政府建议,并报上级工会。
四、要确保职工群众在企业改制中的知情权和监督权。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
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及其控股企业深入实行厂务公开制度的通知》(中办发[2002]13号)的要求,国有企业改革改制方案、兼并破产方案、职工裁员及分流安置方案等均属企业重大决策问题,都应以各种形式及时向职工群众公开。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的规定,企业实施改制时,必须向职工群众公布企业总资产、总负债、净资产、净利润等主要财务指标的财务审计、资产评估结果,接受职工群众的民主监督。
五、要保障改制工作中的职工民主管理和民主参与权利。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96号)的规定,国有企业改制方案和国有控股企业改制为非国有企业的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置方案需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改制。工会要发挥监督作用,督促改制企业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执行这些规定。改制企业召开职工代表大会,必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职工代表出席;职工代表大会审议改制方案作出的决议,必须经企业全体职工代表半数以上通过方为有效;职工代表大会的表决应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不能以职工代表团(组)长联席会议代替职工代表大会作出决定。上级工会对改制企业召开职代会要加强指导,职代会召开时应派员列席,保证职代会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召开,如果发现有违规现象,应及时予以纠正。
六、大中型国有企业改制,工会要督促企业按照国家经贸委等8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印发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劳动关系处理办法的通知》(劳社部发[2003]21号)的规定,运用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政策安置富余职工,避免大规模裁员;运用上述政策改制后的企业应与由原企业进入改制后企业的职工签订三年以上的劳动合同;根据国办发[2005]60号文件的规定,改制为国有控股企业的,改制后企业继续履行改制前与留用职工签订的劳动合同。工会要对职工续签、改签劳动合同予以指导和帮助,并代表职工与企业进行集体协商,把稳定就业岗位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集体合同之中。工会要充分利用工会的职业介绍和职业培训机构,积极为因改制而失业的人员提供各种就业服务和就业援助,努力帮助他们实现再就业。正常生产经营的企业因改制成规模裁减人员,人员裁减方案要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讨论。凡不能依法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金并妥善解决企业拖欠职工债务的,不得裁减人员。
七、对分流进入改制为国有企业法人控股企业的职工,根据国经贸企改[2002]859号文件规定,原主体企业和改制企业可与其变更劳动合同,用工主体由原主体企业变更为改制企业,企业改制前后职工的工作年限合并计算。对因企业改制解除劳动合同的职工,应当依法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应当以现金形式一次性给付。如经济补偿金一次性支付困难,在征得职工同意后,可以由改制企业用国有净资产支付。对这部分国有净资产,改制企业工会和上级工会应当代表职工要求政府采取保全措施,处置时必须征得职工同意。
八、工会要督促改制企业明确将偿还职工被拖欠的工资以及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医疗费和住房公积金等劳动债务列入企业改制方案中,多方筹措资金,按照国家有关政策优先偿还。要监督企业不得强迫职工投资入股,更不能将职工入股与否作为改制后企业是否录用原职工的条件。
九、工会要督促改制后的企业及时为职工接续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关系,继续支付应由企业支付的工伤待遇;对于在企业改制时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的工伤职工,要根据《工伤保险条例》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做好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有关工作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20号)的规定,支付一次性工伤医疗和伤残就业补助金。工会要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将那些符合政策规定条件的困难职工及其家庭纳入低保和社会医疗救助范围,帮助他们申领有关生活救助款项和医疗救助待遇。工会要将改制企业的困难职工列为重点帮扶对象,积极主动地为他们提供各种帮助和服务,并组织职工开展互助互济活动。
十、完成改制的企业要按照《工会法》和《中国工会章程》的规定,及时建立健全工会组织,不能随意撤销工会组织或将工会工作机构合并归属到其它部门,已被撤销或合并的,应督促其尽快予以纠正。上级工会要指导帮助改制企业工会开展工作。改制后企业工会领导班子力量薄弱的,应督促进行调整充实,按规定配备专职工会干部。
十一、企业改制时应对企业工会资产进行清查界定,严禁侵占挪用工会资产和经费,依法确保改制企业工会财产和经费的安全。改制前企业工会的资产和结余经费要移交给改制后的企业工会。企业改制后一时没有建立工会的,应交由上级工会保管,待企业工会成立后一并交还。对改制中被侵占的工会资产和经费,上级工会和改制后的企业工会保留追偿权。
十二、工会干部因为在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遭到打击报复的,上级工会要向党委报告,并依照《工会法》的规定予以保护。
十三、工会要宣传引导职工充分认识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性、必要性,了解和把握国家有关的方针政策;要密切关注和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配合党政加强改制企业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职工正确对待企业改革过程中利益关系的调整;要加强劳动争议的预防和调解工作,切实把问题解决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十四、要积极配合党政做好企业改制中的稳定工作。对因企业改制问题引发的上访,工会应当协助党政做好政策解释和思想疏导工作,引导职工通过理性合法的方式和途径表达自己的要求。对于职工合理的利益诉求,工会应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协调和推动相关问题及时得到解决。
十五、各级工会要建立国有企业改制的信息统计和报告制度,及时向上级工会报告相关情况。对工会参与和协助党政做好企业改制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要注意及时总结推广。
(此件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工会,各全国产业工会,中共中央直属机关工会联合会,中央国家机关工会联合会,全总各部门、各直属单位)
主题词:国企改制 职工权益 意见
中华全国总工会办公厅 2005年12月28日印发(共印340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