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力发展电气制造业提高武汉产业配套力
大力发展电气制造业提高武汉产业配套力
电气制造业属于全行业配套行业,上游行业包括元器件、电线电缆、钢材、仪表等,下游产业则几乎覆盖了制造业的各个领域,包括电力、铁路、房地产、冶金、港口、工程公司等,具有产业关联度高、需求弹性大、对经济增长带动和促进作用强等特点。2007年武汉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实现产值207.54亿元,占全市装备制造业比重的13.88%,打造“千亿”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离不开电气制造业企业集群的配套支撑。
一、武汉电气行业企业现状及协作配套中的问题
1、武汉电气制造业在全国处于垫底的尴尬地位
武汉的电气制造业企业不在全国的主流竞争序列,落后于中部各省,甚至不及西部省市,与武汉提出的中部经济中心城市、“工业强市”的目标极为不符。电气制造业发展不足成为武汉制造业实现本地产业配套化的重要障碍,影响武汉先进装备制造业千亿目标的实现。
从全国的电气制造业的竞争格局看,处于第一舰队的是以ABB、西门子、施耐德等为首的跨国电气巨头。他们占中国电气市场份额的50%以上,从2007年中国电气企业100强排名看,外资企业占40家,其中ABB、西门子、施耐德3家全球500强企业分别有11、9、5家企业进入100强,比2006年多了3家,且增长速度强劲; 第二舰队的是长三角地区的电气企业,江苏、浙江、上海成为中国电气工业的高地,在中国电气100强中分别占企业数的53%,销售收入的47.90%,利润总额的50.67%; 第三舰队则包括了是京津冀、东北地区、中部地区和以重庆、四川领衔的西部省市,除去4个直辖市,在中国23个省中,只有湖北、山西、吉林、青海、贵州、云南没有企业进入中国电气百强榜。
目前武汉电气企业大多数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成立的,100多家电气企业(不含电线电缆)销售收入不到70多亿元,而山东的8家企业就超100亿元。武汉电气行业没有一家上市公司,最大的港迪电气销售收入6亿,河南的平高电气、许继电气,江西的泰豪科技,湖南的湘潭电机等,都是上市公司,年均销售收入超过10亿。
2、本地协作配套能力弱,产业集群带动优势不明显
武汉电气行业虽然有100多家企业,但真正有实力和大项目、大企业配套的只有30多家,与本地上、下游企业并没有形成良好的配套关系。
下游本地市场份额流失过半。下游本地电气配套的市场份额60%被外地企业瓜分。港迪电气2007年6个亿的销售额中,来自武汉本地的不到1个亿;西高电气的本地配套率为30%,长江电气本地配套接近一半。作为下游的代表性企业,中冶南方15个亿的电气采购中,湖北本地企业所占比例不到20%。凯迪电力的电气本地配套率更低至10%。
上游本地企业受到的带动作用小。上游本地企业受到的带动作用小,本地几乎没有成规模的元器件制造商,95%的元器件都是非本地制造,国外电气巨头ABB、西门子、施耐德等占一半份额,剩余的被上海人民、正泰、德力西等外地龙头企业瓜分。电线电缆本地企业主要有武汉第二电线电缆厂、武汉泰昌电线电缆厂,但无法同浙江万马、常州安凯特、江南电缆厂等进行抗衡。仪表方面,本地企业主要是提供低端的机械表,高端的多功能电子仪表全部来自外地。粗略统计,本地上游企业占电气制造业企业采购比例在20%—50%之间,离实现采购本地化的目标相差甚远。
3、产业集中度不高、分布分散,缺乏龙头企业
武汉电气企业规模最大的港迪电气2007年销售额达到6亿元,长兴电器、盛隆电气各实现了4亿元的销售额,接下来的华源电气、长航电机、武钢电气、合力电气均在2—3亿元左右,过亿元的企业累计12家。根据前四家企业销售收入计算的产业集中度(不含电线电缆)约为24%,属于原子型的市场结构,产业集中度低,缺乏龙头企业,市场竞争激烈。
武汉市电气制造企业分布比较分散,东湖新技术开发区40多家,洪山经济开发区有20家,东西湖开发区10多家,硚口工业园10家左右,青山10多家,其余零星分布在江夏、汉阳、武昌、江汉、江岸区等地。平均每家企业的人数规模为200—300人,整个行业的就业人数为2万多人左右。在所有制结构方面,除1家国企、7家集体所有制企业外,其余均为民营企业。
4、产业层次低,企业多为低端化组装厂
据业内专家估计,电气行业中自动化控制、元器件和电气成套组装的产值比为6:3:1。技术含量高、经济附加值最大的是电气软件系统开发,其次为元器件的研发生产,最低的是电气成套组装。武汉的电气制造企业中,除了港迪电气、武汉巨业、武汉瑞普等少数几家从事自动化控制的企业,以长兴电器、盛隆电气、武钢电气、武昌电控、长江电气、大东电气等为代表的武汉电气企业主要生产的都是高低压电气成套开关设备。在元器件生产方面,除了长兴电器、西高电器等企业生产部分的高低压开关和断路器,绝大部分元器件都是外地生产。武汉本土的制造业企业既缺乏电气自动化开发的技术力量,也难以达到生产精密元器件的生产能力,只能从事低附加值、低技术含量的开关柜、配电箱、动力箱等的组装工作。由于低端电气行业的门槛低,武汉电气制造业面临来自本地和外地众多同行的激烈竞争,常常陷入恶性价格战。
5、“内外”市场环境的双重排斥和政策歧视限制
外地电气企业起步早、规模大,与武汉市一些总包企业建立了稳定的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些工程项目的招投标信息只定向发布给外地的配套厂商,无形中提高了本地企业进入的门槛; 相当部分国有企业、政府主管部门在中低端电气设备招标采购方面,倾向于追求国内甚至国际名牌产品,不敢大胆的推出本地优秀电气制造企业,做到“任贤不避亲”,反而有种避嫌的思想,从而在操作层面上使政府对本地企业的保护扶持力度大为削弱; 外地的某些政府部门,出于对当地企业的保护,往往以潜规则的方式,任意修改招投标规则,只允许本地企业竞标入围,优先考虑本地产品品牌,强制性要求外地企业进行当地的资格认证,使武汉企业要进入当地市场不得不通过贴牌生产、或在当地重新注册设厂来进入,这样大大增加了武汉电气企业的重复建设成本,同时也导致武汉税收流失。目前武汉市电气行业有10%的企业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河南等地投资创办同类电气制造业企业,有的企业甚至同时在几个地方办厂,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运营成本。
6、研发实力弱,资金缺口严重
武汉电气企业研发实力普遍较弱。港迪电气每年研发费用约为600万左右,占销售收入的1%左右,其他收入过亿的企业研发费用平均在200—300万左右,全武汉市电气企业研发费用总额比不上江苏大全集团一年3.4亿元的技改费用。对于少量高端产品的市场需求,往往通过贴牌生产的方式来满足。目前享有贴牌生产资格的企业占到20%的比例,使得武汉电气企业在高端的电气配套领域处于外国知名品牌的代工厂的地位,缺乏有竞争力的核心技
术。
由于电气成套订单动辄上千万,需要大量的资金预先垫付,电气企业资金普遍处于相当紧张的状态,加上银行融资困难,政府的中小企业支持基金仅为几十万元,一家普通电气企业的日常资金缺口大约在500—1000万之间,使得武汉电气企业经常不得不在扩建厂房、上新生产线、研发新产品等方面苦苦抉择,制约了电气企业的正常发展。
二、武汉电气制造业面临历史机遇和市场前景
中国电力发展大放异彩,输配电成为全球第一大新兴市场。进入21世纪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中国电力系统创记录的发展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大的电力技术应用市场,输配电无可争辩的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中国“十一五”后三年的电网建设和改造的投资额度大约在1万亿元,复合增长率在16%左右,年均投资额在3000多亿元,相关电气设备厂商将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之一。
跨国巨头和本土精英在电气制造领域展开激烈较量,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中国作为全球第一大输配电市场,成为全球电气巨头ABB、西门子、施耐德电气、通用电气、东芝和伊顿等发展扩张的重心。在中低端的低压电器领域,包括正泰、上海电气在内的中国本土精英企业已经将国内市场份额扩大至65%,与跨国巨头展开激烈较量。
武汉电气市场前景诱人。武汉电气制造业近几年始终保持15%以上的增长速度,2008年上半年更达到20%。虽然第三季度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日益加深,但2008年武汉电气市场规模仍然快速扩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武汉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更新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扩大电容量提出了很高的需求,1-10月,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31.87亿元,增长193.9%;二是中部崛起战略提出以来,武汉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投资的力度,到10月份止武汉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7.0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2%,其中制造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8.2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4.4%,增幅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三是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开工,截止至9月,武汉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共11项,完成投资总额近300亿元。其中武汉钢铁公司共完成投资达113亿元以上,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武汉光谷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完成投资分别近30亿元,武汉新城国际搏览中心有限公司完成投资23.34亿元、武汉地铁一号线和二号线共完成投资19.13亿元。四是1-10月武汉房地产继续平稳发展,共开发投资418.7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增幅与去年同期持平。无论是电力发展改造、基础设施建设、工业项目建立、房地产开发等,都需要电气企业进行电气配套,特别是近期中央政府提出了史无前例的4万亿扩内需、保发展投资计划,未来2年内将重点投资保障性安居工程,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这些投资的实施必将大大拓展武汉电气行业发展的市场空间。目前电气行业巨头ABB、西门子、施耐德以及外地以正泰、德力西、江苏大全为代表的电气公司占有武汉60%以上的市场份额,阿海珐集团、通用电气陆续将在汉投资建厂。武汉成为国内外电气制造业企业必争的重要市场。
三、振兴武汉电气行业的建议
推进武汉电气行业更好更快的发展,需要优化武汉产业配套的环境,引导电气企业做好“五个配套”。支持龙头企业率先发展,扶持2、3家电气制造业企业上市,鼓励大、中、小企业协同配套发展。
1、优化产业配套环境
支持企业做好“五个配套”。要引导、支持和帮助电气行业做好的配套工作,全方位的寻找电气产业发展新增长点。一是与主机厂配套,如协调武汉重工集团、石化、武船、供电局等企业与电气行业企业的协作配套,使本土主、配企业错位同步发展,形成更多的本土企业集团;二是与改制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配套,如中冶南方、凯迪电力、五环公司等;三是与新引进的大项目配套,如富士康、中芯国际等,需要大量的电气成套设备来配套,是本地电气企业加快发展的大好机会;四是与政府采购相配套;五是行业协会协调下的集群内部二次配套,通过组织几个规模相仿、技术相似的电气企业共同完成一笔大订单,从而克服某一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
构建公共信息平台。鼓励经委、发改委、城建委、交委、国资委和财政局等职能部门与电气行业协会建立密切工作联系,及时地将相关工程项目信息通过信息平台、行业协会等多渠道,向武汉电气企业发布,有利于本地企业及时介入并进行项目跟踪。
优先考虑本土优秀产品。在政府采购以及政府有推荐权的企事业单位招投标中,尤其是涉及大量电气设备的城投、供电、房地产、铁路、水务等领域,在同等的质量、同等价格的前提的,摒弃品牌的歧视,优先考虑本土优秀产品。
转变行政执法观念。政府的有关执法部门应转变思想,对于正处于成长阶段的电气企业,要爱护多过打击,服务引导多过处罚。相关执法部门在不违反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尽可能的灵活运用政策,最大限度地保护企业的创业积极性,给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建立行业协会有偿服务运行机制。将行业协会受政府委托开展的业务活动或提供的服务,列入推行政府机关服务外包试点中。对主导产业行业协会和部分综合性重点行业协会提供的长期固定性服务,政府应与其建立长期的购买服务关系。对于行业协会的临时性服务,则按项目进行管理。
2、扶持企业壮大、创新
扶持重点企业上市。目前港迪电气、长兴电器等企业规模接近上市的水平,正在积极谋求上市。政府要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在未来3年内扶持2—3家电气制造业企业上市,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企业发展。
设立工业发展专项基金。借鉴沈阳的成功经验,设立每年10亿元工业发展专项基金,通过固定资产投入补助、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补助、设立贷款担保风险补偿金、设立重大专项资金等方式支持市政府确定的重点企业和项目,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
放宽企业贷款的抵押物范围。推动本地商业银行,通过与行业商会、协会授信一定的信用额度,放宽贷款的抵押物范围,容许企业将流动资产,如设备、产品、商铺等,以及签约合同,网上交易信用作为抵押物。
奖励高级技术人才。参照东湖开发区对于区内高级金融人才的奖励标准,在电气企业任职的高级技术人员,由市级财政部门按其上一年度实际缴纳的“工资、薪金所得项目”个人所得税市级留成部分的50%给予补贴,补贴期为3年。
对失败的科技项目给予风险补偿。借鉴浙江经验,政府公开承诺将对失败的科技项目给予风险补偿,企业科技项目如果失败了,补偿金额最多能达到项目研发投入的30%,让武汉
电气企业大胆地走创新之路。
政府参股组建电气联合研发股份公司,推动产学研转化。武汉是科教重镇,但每年70%的专项成果却在外地转化,关键问题是投资。建议借鉴江浙的经验,政府作为第三方力量,由政府出资60%,相关企业出资40%组建电气联合研发股份公司,与科研院校进行合作,通过政府力量将企业和研究机构的估值差价补齐,使研发成果、专利技术能顺利地引入企业进行产业化生产。
(武汉市社科院城市经济所夏琳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