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首届电子商务政策与法律研讨会综述(高富平 方有明
中国首届电子商务政策与法律研讨会综述
高富平华东政法学院教授 , 方有明
上传时间:2007-11-
1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上海市信息化办公室联合主办的“中国首届电子商务政策与法律研讨会”于今年3月1-2日,在上海浦东中达广场召开。来自国务院有关部委办、部分省市政府的各级领导、立法机关、司法机关、科研院校、电子商务相关企业、电子商务研究专家学者、法律界人士近30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议主要就以下议题展开了研讨。
一、关于立法迫切性。与会者认为,电子商务模式已经与传统产业和实践相结合,已有了特定的调整对象,因此电子商务中的某些问题,诸如认证、电子签名必须由法律明确其效力,规范其法律关系。虽然目前已经有不少部门和地方立法,分别调整着电子商务中的各个领域,但电子商务本身需要统一的规范的市场,其法律调整也应当是统一和协调的。这需要有国家层面的立法。发达国家和我国周边国家的电子商务立法发展很快,并且已见成效,如果我国不以法律来调整和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则很难在世界或亚洲占据经济信息化的领先地位,失去在新世纪快速发展的契机。电子商务具有全球性,信息化已逐步成为各国企业内部管理和对外贸易的基础设施,我国入世在即,需要与国际接轨。在这一方面,不仅IT行业、从事电子商务的网络公司表示了强烈的愿望,而且传统企业IT化改造也需要法律法规的规范和保障。
二、关于电子商务立法模式。关于电子商务的立法模式,与会者的讨论集中在综合立法和分散立法、中央和地方、统一立法和部门或行业立法等方面。
与会者认为,我国应制定统一的电子商务法,其框架大略为:
(一)电子商务法总则,主要包括立法目的、电子商务法基本原则、适用范围、管理机构、冲突解决等基本问题。
(二)电子商务法分则,主要内容大致包括电子签名、电子合同、网络服务提供者责任及电子商务管理机构等方面。多数与会者认为,电子商务立法事关全局,因而必须走统一立法思路,要由国家作全局性安排。从现实情况而言,中央应有一部指导性的政策框架或是宏观的法律规范。对于全新的领域可以进行单独立法,对于传统领域则可以通过检讨、修改现有法律以适应电子商务的实践。不适宜也不必要制定一部电子商务法典。
三、关于电子商务立法的切入点。与会者建议,从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角度,应当首先制定电子签字和认证法,以使电子合同得到安全的运作,这种作法也符合国际惯例,因为许多国家都是先颁布电子签字和认证法。
与会者认为,目前有关域名冲突的纠纷日渐增多,现有法律尚不能完全解决此类问题。故应首先解决域名权与现实权利的冲突,明确域名的权利性质。可先出台解决域名与现有权利冲突的司法解释,再进行地方性立法、制定行政规章、法规,最后制定全国统一的法律。与会者建议,电子商务立法可以从规范电子政府着手。第一,通过电子政府的方式,让市民第一时间了解地方政府的规章规则。第二,规范政府,做到政府的信息在各部门间共享。第三,规范政府在电子商务领域的权力,这也有利于城市的信息化。另外,电子政府立法的推进,有助于政府通过网上服务来提供更加便捷、有效的服务。
四、关于政府在发展电子商务中的作用。为了尽快制定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框架,保障
1电子商务的有序发展。与会者建议,应当把电子商务作为国民经济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当务之急是研究制定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及各项政策。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应包含以下几个内容:
(一)电子商务技术政策;
(二)电子商务经济政策;
(三)电子商务推广应用鼓励政策;
(四)电子商务产业政策;
(五)其他有关政策。
与会者提出,研究和制定我国电子商务的政策和策略,必须采取正确的策略。第一,夯实企业基础。企业基础是关键,需要科学地、实事求是地推进IT应用,把效益放在第一位。第二,改善商务环境。要在技术和人文两个方面加速培养信用环境。第三,加快网络建设,提高网络质量。第四,加强安全技术的研究和电子商务标准的制订,应建立相应的国家级的安全控制中心系统。
五、关于网络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在网络环境下,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突出表现在域名侵犯他人在先权利问题、域名与域名近似引起的不正当竞争问题、网页著作权保护问题、数据库保护问题等。与会者认为,域名的法律性质目前还不明确,是否属于知识产权还难说。从现行法律来看,保护域名主要有两种法律途径,一是通过对商标权的保护来保护域名;二是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来保护域名。此外,域名争议还可以根据民法通则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请求保护。
六、关于电子商务运作中的具体法律问题。与会者提出电子商务活动中有四个基本法律问题须明确。一是,网络交易主体的法律资格及地位。建议可以考虑对现有需要前置审批的事项,根据现实存在的合理性、未来发展的趋势和网络经营的特点进行筛选,保留其中的一部分,其他均可以放开经营。在立法时可以规定,电子商务服务商设立应该具备的条件以及程序、从事电子商务服务业务的范围、应该承担的义务和享有的权利、违反法律法规和侵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责任等。二是,网络拍卖。认为目前需要抓紧解决的问题有:确认网络公司从事拍卖业务的法律资格和地位,确认网络拍卖的拍卖方式及程序,明确网络拍卖当事人的行为规范,明确出卖人、竞买人和拍卖人(网络公司)的权利、义务和法律责任等。三是,网络广告。建议应在现行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法规,对于网络广告的主要发布形式要纳入管理范畴中来。四是,规范网络交易中的反不正当竞争。与会者认为,电子商务的正常开展离不开物流。因而建议物流管理信息系统中的编码标准化工作必须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物流信息分类编码标准体系旨在汇集与物流信息系统相关的现有国家标准,提出待制定的相关国家标准,一方面明确标准制定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反映现有标准化状况,为物流信息系统设计人员提供参考,为进一步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提供支撑。
在电子合同的订立方面。与会者均认为,在线订立合同的法律障碍基本不存在,但在何种情况下,合同成立和有效尚须结合具体情况而定。与会者认为,可以采用数字认证方式解决,但目前对于它的法律地位尚未有法律的明确承认。也有与会者认为,可以通过网络公证来解决。我国民事诉讼法明文规定了公证机关出具的证明,法庭可以采作证据。所以网络上的行为可以由公证机关进行公证,并且在发生纠纷时,以此作为能被法院采信的证据。
七、关于发展电子商务的策略。在促进电子商务的发展策略方面,与会者建议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基础设施建设。他们提出,数据库是网站经营和开展电子商务的重要基础之一,因而企业应当建立和维护自己的数据库;数据库的建立应该民营化,在市场上筹集资金。对一些经济不发达地区例如西部未建立数据库的县,应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私人数据库,并加强企业间的合作,在此利益机制的驱动下才能解决当今数据库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但有关规则需要统一,管理机制也应标准化,应该通过法律保护数据库的合法使用,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也有人认为,发展电子商务与城市信息化建设息息相关。城市信息化,包括城市信息系统、电子地图、企业政府数据库,虚拟社区等。城市信息化对电子商务的开展很重要,特别是上海、北京等国际化大城市尤其应该推进城市信息化。建设城市信息化,构造承载信息流、资金流的第二代基础设施,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有人认为,上海有着发展电子商务的良好的商务、金融、教育条件,优秀的科技及管理人才,日益改善的信息化环境。发展潜力巨大,有望成为亚洲的电子商务中心,但需在基础结构及开放上加快步伐。与会者认为,目前促进电子商务在我国的普及和应用必须首先解决两个问题:一是促进银行支付系统的电子化进程,实现支付无纸化,加强信用卡的普及和应用,带动电子商务的发展;二是大力加强网络安全建设,形成完备的中介服务体系,增加消费者信任,比如,数字认证机构、网络公证、商品认证、安全标准体系、网上交易保险,等等。
出处:《法学》2001年第5期
第二篇:中国VOIP发展网络电话的政策法律风险与对策
中国VOIP发展网络电话的政策法律风险与对策
【摘要】随着信息网络技术发展,3G、WIFI等技术的应用,传统的电信与广播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之间的技术融合已成大势所趋。近年来,中国企业界包括一些领先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推出了成熟的VOIP的产品,相关技术商业化应用发展迅速,渐成产业,但是,另一方面,司法实践中不少地方以私自经营电信业务等罪名将对VOIP国际通信业务进行刑事打击,也出现了VOIP的商务合同被法院以违法为由宣告无效。如何正确认识VOIP在中国发展的法律政策风险?尚在拟议中的电信立法应该如何面对技术的发展并平衡利益分配格局?本文就此展开讨论并希望抛砖引玉,期待大方之家撰文探讨VOIP在中国发展该如何破题。
一、VOIP的原理及法律性质
1、VOIP的含义
VOIP是什么?按照现在通常的理解,VOIP是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的首字母缩写,具体的含义则是一种以网络电话为主,并推出相应的增值业务的技术,一般翻译为网络电话,也称IP电话。VOIP的优势是能广泛地采用Internet全球互连的环境,提供比传统业务品种更多、质量更好的服务。VOIP可以在网络上便宜地传送语音、传真、视频和数据等业务,如虚拟电话、虚拟语音/传真邮箱、查号业务、Internet呼叫中心、电视会议、各种信息的存储转发等。
2、VOIP的工作原理
VOIP实际是以利用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的数据交换,话音传输只是这种数据交换的一种或者说是其中的一部分,目前的技术和宽带资源已经可以实现视频交换,即可视电话。
在电信科技发展历史上,经历了从各种材质的线缆到今天的光缆传输的发展历程,每一次的技术提升都使得通信传输容量大幅度提升。光缆进入商用以后,本质上,通信的发展经历的是一个从电磁信号传输到数字信号传输的飞跃过程。VOIP工作原理是利用光缆等容量较大的媒体作为传输介质,利用数字化技术将通信内容数字化,实现数据文件即时传输,这样,不仅可以进行话音通信,而且可以做到视频通信,包括广播电视节目等内容也可以实现迅速及时的传播。
3、VOIP与现行电信网络通信的区别与联系
目前的电信业务主要是基于国家组建的固定通信网络和蜂窝式无线电信网络进行通信传输。国家主干通信网的主要功能是通信传输,我国的广电系统有独立的广播电视网络传输广播电视节目,虽然国家曾经为避免浪费出台过政策要求尽量实现资源共享,现在两网之间已经开始有了一些融合,但是,由于现有网络,尤其是城市和县以下分配网络,分别掌握在不同的部门手中,“条”与“块”利益冲突是毋庸讳言的。
另外,由于互联网的应用,通信网内的几大运营商较早开展了IP电话、ISDN上网和电话线上网等数据业务,因此,现在的通信网与计算机网早已有部分交叉融合,只不过这种交叉规模与传统业务相比还不算大而已。
由此可见,基于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VOIP和基于通信网络的话音通信区别在于技术手段等物理方面,即传输的媒体和网络的介质不同,由此导致其传播的容量、速度和质量也不相同。但是,两者达到目的和效果是一样的。从科技发展史来看,先进的技术最终必将逐渐克服其弱点并取代过时的技术手段。因此,在法律上,我们应当保持技术中立的态度,不宜抵制甚至敌视。
4、传统技术条件下形成的法律和利益格局面临新的挑战。
由于全球的电信网络铺设早已完成的,在原来技术条件下,以AT&T等为代表的一些通信巨头早已形成了市场寡头地位,其必然要捍卫自己的既得利益。
过去,由于传输手段限制,要进行电信传输,必须架设通信线路或者通过卫星、基站等建设无线网络,投资较大,这样经营电信业务的门槛比较高,再加上基于国家安全的考虑,我国规定通信由国有企业专营是有其历史必然性和合理性的。但是,现在技术发展了,情况发生了变化。在计算机网络普及的条件下,借助计算机和网络,即可进行话音和视频通信,通信的门槛降低了,有更多的市场主体希望加入进来分得一辈羹,而传统的电信企业还希望继续收取高昂的电信费用,因此,矛盾不可避免。国家立法也应该适时相应进行调整,国家的立法不能保障少数企业的利益而置广大电信用户利益于不顾,更不能利用法律阻止技术的应用,否则我国将会在新的竞争中再次落后,甚至遭遇淘汰。
现在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世界各主要国家在技术上都可以实现通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计算机互联网(以下简称“三大网络”或者“三网”)的融合与兼容,当然,由于通信等三网事关各国国家安全和国家利益,并且,传统上这些领域的既得利益集团力量都十分强大,因此,各国改革中都面临如何协调利益再次分配的难题。事实上,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各国家地区的具体情况差异,在可预见的将来,至少在短期内,实现三网商用的统一还是有不小难度的。但是,竞争的发展肯定将导致三网趋向融合,如果任何国家无视这一新技术发展的趋势,在新一轮的发展当中也必将会丧失相应的机遇。在2G时代,我国的移动通信基本上是全盘引进欧美的GSM和CDMA技术,从网络建设、设备采购到终端设备的生产销售,几乎全是外国的知识产权,遵循别人制定的游戏规则,为此我们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如果在3G以及以后的发展中再不奋起直追,有可能再次在国际通信标准等领域沦为被动接受者,不得不接受列强制定的游戏规则,并付出巨额的知识产权等“学费”。
我国在加入WTO时承诺开放电信领域在2007年都已经到期了,开放电信市场也是履行国际承诺的要求。
二、VOIP的应用和发展
1、VOIP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虽然VOIP在中国一直遭到电信主管部门的禁止和打击,但是VOIP却从来都没有真正被禁掉过,相反近年来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一方面是因为技术进步驱使VOIP通信效果现在不亚于传统的电信企业,其次也因为近几年宽带普及,带宽资源逐渐从紧缺走向富余后,给VOIP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在搜索引擎键入VOIP作为关键词就能搜到国内众多VOIP网站和论坛,网上各种推销VOIP产品和解决方案的广告比比皆是。很多跨国大公司都推出了VOIP产品和解决方案并开展大型公开的营销活动,以QQ、MSN、众方PE为代表的即时通讯工具在白领阶层和年轻人群体中更是可谓尽人皆知。目前PC to PC的话音和视频通信技术应用广泛且完全免费(不算上网费用),众方PE已经实现了PC to phone的话音通信,只不过目前受制于政策法规的限制,国内这块不敢开展,但是对于国际电话,只要支付Skype一定费用,则已经实现PC to Phone的通讯。
腾讯通过和中国移动的合作,早已进行PC to phone(手机)的通信业务,现在中国移动自己也推出了自己品牌的“飞信”,可以完全实现PC to phone和phone to phone的通信,这表明,中国的通信运营企业也在积极应对VOIP这一新技术的挑战了。以上这些应用都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2条第二款关于“电信” 的定义,其中有一些企业取得了增值电信的许可,有的没有。即使对于没有取得合法、完备手续的企业,现在要以电信专营为由宣告以上这些应用违法,恐怕已经很难让人理解和接受了,特别是对于那些已经习惯于使用这些业务的广大用户而言,尤其如此。
2、VOIP行业会议及前瞻性研究情况
国内企业界很早就看到了VOIP的商业机遇,因此,一直有人在进行相关研究和应用。目前,国内有不少专门的IP通信研究的民间机构,每年都有大量研讨及商业活动,例如IP 通信大会等。笔者应邀参加了今年9月在上海举办的一次号称“全球IP通信同盟”的会议,很多出席者就来自公安、通信管理等部门以及电信研究院、银行等,但是两天的会议中,不知道是出于故意回避还是觉得根本不是个问题,出席的银行、行业协会、公安等政府部门罕有人对VOIP的合法性问题提出疑问或者进行探讨。如果与会企业提供的宣传资料属实,目前国内政府机关应用VOIP的也不在少数。
3、企业内部的商业应用
目前最活跃的一块商业应用,也是现在的VOIP从业者们认为是政策模糊的灰色地带的,就是企业内部通信的VOIP商业应用。不少公司的VOIP产品都是提供给企业,特别是跨国的企业,使得企业可以在全球可以以低廉成本甚至免费通信(不计采购和互联网成本),大幅度降低企业内部通信开支。同时,由于不涉及对非特定公众公开,这种应用一般不会受到举报,而我国政府部门的查处一般都是根据举报才决定是否立案查处的,没有举报线索,受到查处的可能性很小。
三、现行法律框架下VOIP的法律政策风险分析
1、法律政策风险分析 1、1 我国的VOIP法律相关法律资源 由于电信法立法历经多年迄今未能通过,我国目前还没有全国人大通过的电信方面的法律,目前与VOIP有关的法律主要有行政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市场监管工作的意见》、《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扰乱电信市场管理秩序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非法经营国际或者港澳台地区电信业务行为法律适用问题的批复》以及信息产业部的一些规章等。
由于电信条例将电信分为基础和增值业务,并规定不同的资质条件,信息产业部可以进行调整,因此,《电信业务分类目录》在界定VOIP业务的法律性质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换言之,信息产业部如何界定VOIP,将可以直接决定法院是否可以适用最高法院的司法解释,从而套用刑法关于非法经营罪的笼统性的规定进行刑事打击,也就是说,信息产业部在决定有关电信业务是否违法,是否可以适用上述司法解释时有实质上的决定权,笔者以为这样的制度安排似乎不符合《立法法》关于涉及人身自由和犯罪刑罚只能制定法律的规定,信息产业部作为国务院一个部门,其行为也应该遵守法律,依法行政。特别是在涉及个案、信产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应当依照法律规定接受司法审查。
2、目前对VOIP进行刑事打击欠缺法律层面的依据 由于电信法的难产,目前法律层面并没有关于电信的相关规定。虽然根据立法法,行政法规是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可以援引的法律依据,但是,关于人身自由的犯罪刑罚只能制定法律,行政法规不能作为刑法的法律依据。
目前,对VOIP进行刑事打击使用的法律依据一般是“非法经营罪”的罪名。在上海的一个案例中,辩护律师对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合法性提出质疑,受到媒体和社会广泛关注。因为新刑法通过后,非法经营罪在司法实践中被称为“口袋罪”,这不符合刑法确定的“罪刑法定”的原则。更不符合世界范围内的刑法立法趋势,也有悖于我国参加的相关保护人权的国际公约的有关规定。
2、根据现行规定,VOIP确实可以定为“违规”,但是规定实际无法贯彻实施,客观上损害了法律的严肃性。
虽然社会各界有分歧,但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依法治理电信市场的若干规定》第四
(一)的规定,利用互联网跨境传送IP话音并设立转接设备,将国际话务转接至我境内公用电话网或者转接至其他国家或者地区的,属于违法。根据《办理非法经营国际电信业务犯罪案件联席会议纪要》 和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采取租用国际专线、私设转接设备、利用互联网跨境传送IP话音并设立转接设备,将国际话务转接至我国境内公用电话网或者转接至其他国家或者地区;在境内以租用、托管、代维等方式设立转接平台;私自设立国际通信出入口”等均属非法,情节严重的有可能受到刑罚制裁。从国内目前的VOIP业务实践来看,恐怕够得上刑事处罚的不在少数,但是,根据媒体的报道来看,实践中真正进入刑事程序并不多见,甚至有国家机关、银行都在使用VOIP,如果要定性为非法是不是应一视同仁予以查处?如果区别对待,厚此薄彼,就使得法律的严肃性受到了影响。这不由得不让人产生联想:当年个别企业和地方电信合作,违规发展了当时国家明令禁止的PHS制式电话业务(小灵通,因为PHS技术落后所以当时国家是明令禁止的),后来小灵通做大了,虽然明知这种技术落后,国家也承认了其合法性,这个先例是不是会在VOIP领域重演?我们拭目以待。如果违法的企业能够获利并取得发展的竞争优势,奉公守法的企业反而吃亏,那么这样的法律是需要我们反思和及时改变的,否则小灵通这样的先例越多就越有害于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
3、国内VOIP相关刑事、民事判例
目前,国内影响比较大的VOIP 相关的判例至少有三个: 第一个是1998年广东福建的“福州IP电话案” 被称为中国IP电话第一案 的福州IP电话案,福州市某公安分局以陈氏兄弟提供IP电话服务涉嫌非法经营电信业务为由,对犯罪嫌疑人陈某进行侦察,并查扣了相关财产,一年后被告到法院,一审法院驳回起诉,原告不服上诉到福州中院,二审就IP电话与传统电话的区别召集了专家证人听取意见,且未支持IP电话侵犯电信专营的观点,当年曾在全国造成巨大的影响,尤其是该案二审裁定书广为传播,倍受关注,足见此案的深远影响。第二个是上海的方德成被控违法经营国际电信业务案,该案中犯罪嫌疑人经营国际网络电话而被提起公诉,因辩护律师质疑最高法院关于扰乱电信秩序犯罪适用法律若干问题司法解释的效力而广受媒体关注,各大学和研究机构就此召开的研讨会上,也多有学者建议慎用刑法手段。
第三个案件是民商事案件,被媒体称为“VOIP第一案”,2006年11月,方正宽带公司与北方中宽合同纠纷一案中,因信息产业部在给予海淀法院的《关于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征询意见函的答复意见》(信办证函[2006]209号)(以下简称《意见》)认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条和第九条的规定,经营VOIP业务需要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而北京北大方正宽带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方正宽带)开展VOIP服务并未申请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由此,北京海淀法院因为信息产业部出具的一纸红头文件,宣告VOIP电话的商务合同无效。
此案一出,业界哗然,风险投资对VOIP项目避之唯恐不及,认为法律风险太大。
4、判断违法与否的标准是什么?
在现行规定体系下,VOIP等互联网的话音以及视频通信都是符合电信条例关于电信的规定的,所以,应属电信条例调整无疑。但是,确定是否违法的标准是什么?现在基于互联网的企业VOIP应用已渐成产业,美国甚至已经有VOIP企业上市,那么,VOIP应用在我国法律上应当如何定性?笔者以为一刀切是不明智的,因为“法不责众”,对于已经遍地开花的VOIP应用,不可能因为信息产业部一纸红头文件而停下。电信企业的垄断地位靠国家政策保障也是不能持久的。何况电信、移动和联通等都已在海外上市,再主张垄断专营权力,缺乏说服力。因此,正如媒体所建言的,大禹治水,“堵”不如“疏”。那么,如果有条件的开放许可,许可法律界限应该在哪里?这些问题是困扰目前风险投资不敢介入VOIP相关企业的根本原因,也是广大已经和希望从事VOIP业务的企业亟盼解答的问题。
四、各国相关立法的借鉴与启示
1、美国的VOIP相关立法情况
2004年2月12日,美国FCC通过投票认可了pulver.com提供的免费IP电话服务为信息服务,不归入1996年美国电信法定义的“电信服务”管辖范围,因此无须向联邦及州政府纳税,这被认为是美国迈出了制订VOIP政策的第一步。2004年11月9日,FCC宣布,Vonage提供的IP电话业务Digital Voice及其他类似的业务不属州政府管制范围。给出的理由是,这项业务可以延伸到世界的每个角落,很难界定用户拨打的电话是本地的、州际的,还是国际的,所以不能简单地以州内或州际界限来划分。
2004年12月,FCC发布的条例称,互联网电话不应当像传统电话公司那样受到州政府的监管,美国上诉法院第八巡回法庭裁决也称,州公共事业委员会不能像对传统电话那样监管VOIP电话。但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组织对FCC的条例持批评态度,认为应该赋予州监管机构适当的权力,对VOIP服务进行监管,以便在出现意外时能够保证拨通911报警电话。
2005年6月3日,FCC发布文件要求VOIP提供者提供增强的(Enhanced)911紧急电话服务。这一决定标志着FCC在对VOIP的监管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说明随着VOIP的发展,对其实施一定程度的监管是必要的。现阶段美国还是将VOIP区别于传统电话而对待,监管较松。欧盟的VOIP相关立法情况
欧盟《关于电子通信网和业务市场上的竞争指令》(2002/77/EC)废除了成员国关于建设、提供电子通信网络,提供公共电子通信服务必须获得专有许可的制度,要求在2003年7月24日之前,成员国必须将许可制度替换为一般授权制度,并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所有的运营商有权提供服务或者使用网络。在市场开放政策下,政府不会设定发牌数目的上限和申领牌照的时限。欧盟指令的影响很快在欧盟成员国电信市场上得到了体现。从2003年开始,由于受欧盟指令和电信法律的刺激和鼓励,法国运营商数量的增加连续攀升。2003~2005年,每年分别新增27家、65家和117家,三年共新增运营商209家,这种情况是前所未有的。2005年,新进入者数量有所减少,2006年上半年只有1家提出申请,说明法国电信市场接近饱和,市场已经能够对进入者数量进行调节。
2006年欧盟电信监管框架得到了较好的执行;大多数成员国继续放松管制,弹性监管渐成主流;监管机构的独立性总体上有所增强,但部分成员国的监管仍受政治影响;第一轮市场审查基本结束,但成员国实施补救措施动作迟缓;成员国VOIP编号方案存在较大差异,泛欧VOIP服务难以开展;市场审查与112紧急服务成为2006年欧盟两大执法重点。
日本、香港、新加坡的VOIP相关立法情况
这三个国家/地区的政府分别于1998年至2000年间将VOIP纳入电信业务,采取较为简单的许可方式,并对VOIP进行“轻手管理”。
对于新生的事物,日本等国家采取了较为谨慎的政策选择,将VOIP(至少是部分形式的VOIP业务)视作传统的电话服务进行管制。不过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传统的电话服务的管制也是日益放松,因此对VOIP的监管被称为“轻手监管”。以日本为例,对VOIP业务实施许可证制度,在提供业务前要首先获得日本总务省的许可,提供业务后需定期报告VOIP收入和业务流量;对于VOIP质量,日本也有一定要求。日本的VOIP管制政策不同于欧盟,重要一点就是为日本的宽带用户数量巨大,VOIP服务发展迅速,存在如互联互通、网络和信息安全以及用户权益保护等诸多问题的可能性较大。在日本,约有1/10的家庭,即大约490万用户在使用VOIP服务;相形之下,VOIP的用户在法国只有22万,在德国是11万,而在英国不过5万。VOIP市场规模是导致各国监管政策不同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日本等国家地区在VOIP管制上持慎重态度也就可以理解了。俄罗斯
俄罗斯是严格监管的典型国家。俄政府于2005年2月21日立法对IP电话服务提供商实行许可制,要求提供IP电话的公司申请许可证。
受国内原通信巨头的影响,俄罗斯对于VOIP态度也比较消极。新的法律使独立提供IP服务的运营商很难合法化,还有些运营商可能由此出局,而这些运营商在此前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网络投资,支付了大额税款。俄新的立法的目的是帮助原有运营商,因为它们正在失去其市场份额,而政府仍希望其保持长途电话的高资费以补贴本地电话。
五、对我国VOIP产业政策和相关立法的若干建议
1、遵照技术中立原则,有条件地逐步开放VOIP业务,改“堵”为“疏”。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无止境的,立法不能限制科技的进步和人类享受科技进步的福利。VOIP作为一项先进技术的应用,虽然它的应用将导致传统电信企业再也无法凭借牌照的垄断地位收取不合理的高昂费用,但是,他给人民带来的却是实惠和便利,因此,受到老百姓的欢迎是必然的。可以预言,VOIP的合法性问题只是时间问题,国家决不可能为了电信企业的利益而置电信用户的利益于不顾,这明显违反了我国政府的根本原则。
当然,由于电信企业担负了不发达地区通信网络的铺设运营等工作,同时,考虑到国家安全等因素,对VOIP进行规范是必要的。但是,正如网上已经有人撰文指出的,现在的电信条例并未得到真正的实施,因为现有的几大运营商的牌照都是审批而来,并非通过竞标的市场手段获得。由于电信市场的垄断,导致我国的电信费用在全世界都是非常高昂的,垄断企业凭借国家给予其垄断地位获取了不合理的高额利润,这种状况必须予以改变。
2、完善对电信专营的相关立法,慎用刑事打击手段。
如前所述,目前对VOIP进行刑事打击法律依据并不充分,已经受到质疑。有关部门应加强对电信法的研究,尽快出台电信法,笔者认为应当停止使用刑事手段打击VOIP;或者退一步,如果真要确立刑事打击,至少应通过刑法修正案的方式完善刑事立法,并严格适用范围适用,否则就应当遵守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的原则,慎用刑事手段。
3、合理平衡既得利益和新兴市场主体的利益 现在中国移动等几大运营商基本都是香港上市公司,依照现行法律,是视为外商投资企业管理的,其应当和其他公司一样遵守法律,不能单独给予垄断优待。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实现网络与运营彻底分开,以省为单位,国家核定移动和固网牌照数量,由运营商竞标,有效期三年,每年考核,不达标的可以取消资格重新招标。对于码号等资源,也应当使用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分配,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用保护竞争的手段促使企业降低目前高昂的电信费用。
4、打破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监管隔离,实行内容和网络双重监管,现行的企业监管改为行业自律。
我国目前的政府管理部门的设置是基于数十年前计划经济时代的情况沿袭发展而来,已经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按照目前的技术发展趋势,现在的监管体系和法律体系应该打破按照行业设置主管部门的监管方式。长远的目标,国家应考虑打破三网分业监管的隔离,可以考虑将所有内容的监管,即新闻出版署(版权局的职能移到国家知识产权局)、文化部、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合并为新的大文化部,将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的原来的网络管理职能合并,监管网络商运营。在企业管理方面,加强行业协会的功能,将现在政府承担一部分职能交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行使,并要避免走不出“机构精简-再膨胀-再精简”的怪圈。
5、加强隐私保护和信息安全立法和相关制度配套。
由于VOIP存在信息安全问题,必须尽快完善我国的隐私保护立法和信息安全立法,并建立配套制度体系,保护公民的隐私和个人信息在网络上不受侵犯。这方面,一是要加快个人信息保护的专门立法的工作,二是民法典的起草应该考虑到新的技术条件下,传统的民事权利的设置是不是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特别是侵权行为的立法中是否要加入病毒、木马程序等手段窃取隐私等形式的侵权行为的制裁规定?三是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和证据法的立法必须加入电子证据、网络证据的相关内容,四是合同法中虽有数据电文的规定,但是,新的技术条件下出现了网上的点击合同、软件买卖的拆封合同等新形式的合同,原来的格式合同的规定太过笼统,需要重新考虑立法予以规制。
6、互联互通与反垄断 虽然反垄断法已经出台,但是我国的反垄断法可操作性不强,需要国家出台详细的配套规定。这方面需要强调的是竞争法的目的是为了保护竞争,而不是竞争者,因此,反垄断法本身是不对有垄断地位的电信企业构成威胁的,但是毫无疑问,如果这些企业继续滥用其垄断地位,进行不合理的定价、利用设置互联互通的障碍等手段排斥竞争,则应该依法予以制裁。
7、知识产权壁垒与专利战略部署
VOIP的机遇是国内企业关注较多的问题,但是,相关的技术标准的知识产权的战略部署也是企业和国家应当重视的。首先,因为VOIP需要互联互通,因此,在通讯协议的制定,软、硬件采用的标准等方面,我国企业应当有远见,积极介入新的国际游戏规则的制定。其次,在终端设备等研发领域专利布局必须进行研究,并且要预防跨国巨头们在完成专利布局后再利用行业组织游说我国采用其拥有知识产权的标准,打压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标准的生存空间。
8、境外上市企业必须预防上市地的监管法律风险以及对国家安全的威胁 我国不少企业是在美国等海外证券市场上市,法律监管的风险必须有所防范,例如,美国萨班斯法案对上市企业有IT安全性的要求,SOX法案对IT的控制要求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应用控制,因为现在大多数上市公司都依赖IT系统开展业务,运用IT系统进行流程管理,因此IT必须对业务流程进行控制;另一方面是通常性控制,美国证监会对IT提出了非常高的控制要求。比如,为了保证每个控制是有效的,上市公司必须要有充分证据去证明这个控制有效。
由于美国的诉讼文化,企业必须时刻小心预防法律风险。为了符合这些要求,要做很多证据保留工作。而将这些保留证据提交审计,极有可能严重威胁我国的通信安全。目前我国的通信企业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联通均已陆续在美上市,三大门户网站以及一些著名的企业早已登陆纳斯达克。为了顺利通过SOX法案的审计,这些上市公司需要将SOX法案关于内部控制点的所有证据资料提交会审。虽然美国可能有法律约束接受材料的机构应予保密,但那是民商事范畴的问题,如果从国家层面的经济安全和利益角度讲,泄漏企业机密甚至国家机密的问题则是不容忽视的。
以通信业为例,需要提供证据文档可能数以千计。在证据的提供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透露出一些有关系统的参数和信息。而这些参数和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服务器和计算机网络的安全。根据笔者在与美国商务部工作人员接触的经验,美国执法机构的人员素质很高,任何材料不全或者不完整都很难逃脱他们的“法眼”,因此,企业都是真实完整提交材料。如此,在我国上市的这些优质企业的秘密无疑都悉数展现于别人面前。这对于我国经济安全的影响可能是现在难以预料的。
六、小结
目前VOIP在我国的发展陷于困境,主要阻力在于政策法规方面,而政策法规的制定是传统技术和势力集团与新技术和新兴势力集团博弈的结果。笔者认为,从长远来说,新技术逐步取代旧技术,获得国家承认的合法地位是时间问题。但是,鉴于政策法规变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相关的企业和投资者还是必须注意法律风险,在目前情况下,如果过于超前则有可能成为牺牲品。
第三篇:第二届中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讨会暨第四届中国城市物流发展论坛
第二届中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讨会
暨第四届中国城市物流发展论坛
主题:协同创新 突破瓶颈
作为电子商务的核心服务,物流配送是电商企业客户体验关键环节。近年来,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爆发式的增长,物流配送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最大瓶颈。城市是电商物流配送最集中的区域,是物流运作最为复杂的地区,也是物流配送最难的区域。目前,电子商务物流已经成为城市物流的关注焦点。
2011年中国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研讨会取得巨大成功,中国城市物流论坛也已经举办了三届,成为业界知名品牌会议,两个会议有共同关注的焦点,因此2012年我们决定资源整合,聚焦视点,实现强强联合,集中两个品牌会议资源,聚焦电子商务的物流中心建设和城市物流配送,从储、运、配整个产业链角度打造电子商务物流的顶级盛会。
电子商务物流是一个大系统,既需要广泛的物流网点布局与高效的物流中心,更需要准确和快捷的快运服务与终端配送,要突破电子商务物流瓶颈,需要全面协同、整合资源、模式创新。因此我们把本届大会的主题确定为:协同创新 突破瓶颈。
电商自建物流系统如何控制成本?快递与电商如何开展跨界竞争与合作?如何突破城市物流配送瓶颈?如何应对物流配送的高峰与波谷的挑战?如何建设先进实用的电子商务物流中心?如何解决配送车辆进城难问题?如何实现共同配送?太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探讨!
真诚的欢迎各位参加这一盛会,让我们业界同仁汇聚一堂,深度交流,开拓思路,面向未来!
2012年7月
《物流技术与应用》杂志
《货运车辆》杂志
中国物流产品网
会议主题:协同创新 突破瓶颈
综合议题:电商企业物流系统优化与解决方案
电商物流自建与外包的成本分析
城市中心区物流配送车辆技术规范
共同配送发展趋势与最新创新模式
如何解决节假日与淡旺季配送难题
传统零售与电子商务的博弈
物联网技术在电子商务物流中应用
配送中心建设:高效物流中心建设与技术解析
电子商务仓储管理和高效订单拣选
电子商务企业物流网点布局与优化
高效信息系统支撑电子商务发展
高效的快速分拣技术应用等
城市配送论坛: 如何解决物流配送车辆进城难题
快递服务标准实施带来的问题
如何通过物流服务提高客户体验
城市配送模式的协同创新(宅配新模式)
手持终端系统助力物流配送
会议地点:中国 北京金辇酒店
会议时间:2012年10月18-19日
主办单位:中国物流产品网《物流技术与应用》 《货运车辆》
指导单位:中国交通运输协会 中国仓储协会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中国快递协会
支持媒体:新浪、搜狐、腾讯、新华网、CCTV央视网(物流频道)、中国
物流产品网、华夏物联网、新华社北京分社、21世纪经济报
道、经济观察报、《中国物流与采购》、《物流时代》等
代表赠送:2012年电子商务与物流配送发展报告(价值4000元)
2012年中国城市物流发展报告(价值5000元)
拟邀指导专家与特约嘉宾:(排名不分先后)
沈绍基:中国仓储协会会长陈震: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 沙迪:中国快递协会副秘书长田学军:中国邮政速递物流
张红卫: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
房殿军: 德国弗朗恩霍夫物流研究院中国区总经理
陈嘉良:联邦快递中国区总裁项峰:UPS亚太区公共事务总监 陈显宝:北京宅急送 董事长黄伟:顺丰速运副总裁
石浩文:新邦物流总裁荀卫:汉瑞斯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龚涛:天猫物流事业部总经理李英奇:银泰电子商务物流总监 侯毅:京东商城物流规划总监陈虎:乐淘网副总裁
张志萍:唯品会物流经理季斌:玛萨.玛索副总裁
吴光华:国美物流副总裁许平:好乐买物流总监
杨平:1号店供应链信息技术总监任迎军:我买网物流总监
白光利:凡客诚品如风达执行总经理陈少涛:麦考林物流及客户体验副总裁 任斌:为她他网黄刚:汉森世纪总经理李广:徐娜拉电子商务物流总监董中浪:中鼎创投 董事总经理 陈靖:IBM电子商务行业总监聂腾云:韵达快运有限公司董事长
胡瑞琦:上海圆通速递物流有限公司副总裁崔维刚:德邦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赖梅松:中通速递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德军:申通快递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耀东:DHL总监王志达:天天快递市场商务部总经理 孙诺:珍品网副总裁
参会群体:电子商务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城市物流配送企业、报业集
团、商贸企业物流部门、城市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车企、改装车企业、卡车经销商、零部件企业、物流技术装备企业、专家、学者及资深人士等。
参会费用:2800元/人(含资料费、餐费、场地费、参观考察费)
联系方式:中国物流产品网孟翠芳
电话:***邮箱:***@163.com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30号方兴大厦412室
附件一:会议日程
附件二:报名回执表
第四篇:中国法律教育培训中心:《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四与公司治理暨公司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专题研讨会
中国法律教育培训中心
中律教培 [2011]第1号 关于举办《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四与公司治理暨 公司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专题研讨会的通知 各有关单位:
《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已经正式出台!
新《公司法》实施以后,仍然有很多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由此引发的公司诉讼案件大量上升,审理难度较大且较难调处,这给公司经营管理和司法实践带来了一定困难。这些在实际操作层面中还缺乏清晰法律规则的问题,需要统一的司法解释,来掌握对法律的统一执行的尺度。为破解公司治理难题,继《公司法司法解释》
(一)、(二)后,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实施了
(三),《公司法司法解释》
(四)亦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同时,企业必须在新公司法的大框架下进行投资、管理和经营,充分了解和把握各种实务问题的相关规定,明确各类实务操作中的法律风险并学会有效的防范,为企业自身业务顺利开展及实力增长提供强力的法律知识保障,也为企业稳定、高效、持续发展铺设低风险的经营轨道。为全面准确地理解和适用公司法及其相关司法解释的主要内容,正确处理公司纠纷案件和公司治理实践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为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提供有力司法保障,有效规避经营管理风险,中国法律教育培训中心拟举办“《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四与公司治理暨公司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专题研讨会”。讲座结束后将颁发三十学时结业证书。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收益和特色
本次研讨班融合了主讲专家多年的司法实践和实务经验,结合公司法 — 1 —
及其司法解释,从企业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着手,以公司投资、管理、运营及公司治理中的各种实务问题为主线,结合大量真实司法判例,以法律专家的视角及经验对各种实务问题给予专业的分析及建议,以期帮助学习者掌握公司运营中的相关法律问题,提高自身的法律素养和实际处理公司法律事务的能力,有效的降低企业经营的法律风险,进而避免遭受本可防范的损失。
二、参加对象
各企事业单位主管领导、法律事务部主任、法律顾问以及其他法律事务管理人员;各级人民法院从事民事审判的法官;各律师事务所主任、律师;各法律院系从事民商法教学、研究的老师及其他有关人员。
三、时间、地点
报到日期:2011年3月17日
讲座时间:2011年3月18日—20日
讲座地点:上海市(具体与会地点另文通知)报名截止日期:2011年3月14日
四、参加办法
参加代表须交讲座会议费1880元(含资料、专家报告、场租等)。统一安排食宿,费用自理,报到时统一交纳。请将报名表传回,我们收到报名表后,于举办前七天将正式日程和报到通知传真给参会代表:
1.会务组联系方式: 电话:010-51955353 传真:010-51955681 手机: ***
邮箱: welenchen@126.com 联系人: 陈 伟
附件:
1、讲座日程安排
2、报名表
中国法律教育培训中心2011年1月
附件2:
《公司法》司法解释三、四与公司治理暨
公司经营管理法律风险防范专题研讨会报名表(陈伟)
第五篇: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中英“未来能源存储技术与政策”研讨会上的讲话
刘晓明大使在中英“未来能源存储技术与政策”研讨会上的讲话
Remarks by H.E.Ambassador Liu Xiaoming At the Workshop on the Future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nd Policy
2011年1月27日,英国皇家工程学院 27 January 2011,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尊敬的英国皇家工程学院首席执行官Philip Greenish教授,尊敬的利兹大学副校长Richard Williams教授,尊敬的商业、创新和技能部及交通部首席科学顾问Brian Collins教授,尊敬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静海先生,各位专家学者,女士们、先生们:
Professor Brian Collins, Professor Philip Greenish, Professor Richard Williams, Vice President Li Jinghai, Ladies and Gentlemen,我很高兴出席由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工程院共同举办的“未来能源存储技术与政策”研讨会。我谨对两院举办此次研讨会表示热烈祝贺,并对李静海副院长率团出席表示热烈欢迎。
It is my great pleasure to join you today.Let me congratulate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for holding this joint workshop on the Future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nd Policy.I also wish to extend my warm welcome to Vice President Li Jinghai and his delegation.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增长。人们在反思国际金融危机根源的同时,更着眼于未来的发展。因此,“未来能源存储技术与政策”研讨会可谓恰逢其时。就在上周,英国石油公司(BP)发表了《2030年能源展望》,报告认为未来20年,世界能源消费将增加40%,增量的93%将来自非经合组织成员,也就是包括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占世界能源消费的比重将从目前的1/2增加到2/3。与此同时,能源强度将大大降低,这主要得益于新兴经济体正在迅速采取提高能效的措施。报告亦认为,世界能源将日益多元化,非化石能源将首次成为最大增长源,可再生能源对世界能源增长的贡献率将从目前的5%增加到2030年的18%。
This workshop comes at an interesting time.The global economy is slowly recovering.Countries are looking for new areas of growth, while analyzing the causes of the financial crisis.According to the Energy Outlook 2030 report by the BP last week,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grow by 40% by 2030.93% of that growth will come from non-OECD economies, such as the BRIC and other emerging economies.Their share of global energy consumption is likely to reach two-thirds by 2030 from about half today.At the same time, energy intensity is set to fall globally, thanks in large part to energy efficiency gains in emerging economies.The report also projects greater diversity of energy sources.Non-fossil fuels will lead the growth in consumption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 contribution to energy growth of renewables is seen to increase from 5% to 18%.我认为,这份报告虽是一家之言,但大致描绘了世界未来能源发展的趋势,这可以说也是此次研讨会的一个大背景。那么,中国未来能源发展趋势是什么样呢?
This report, though from one company, provides a good background of the major trends in global energy development.What about China’s energy future?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实现工业化和推进现代化的历史时期。客观地讲,随着经济规模进一步扩大,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国能源需求会持续增加。但是,绿色、低碳的时代潮流浩浩荡荡,我们不会也不可能走工业化国家发展的老路,中国能源发展必须有新思路和新突破。不久前,中国制定了“十二五”规划,能源发展基本思路就是要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力调整能源结构,推动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短期内仍将是中国能源供应的主体,但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五年后将从现在的约8%上升到11.4%,到2020年达到15%左右。为此,中国未来将大力开发水电、核电、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和地热能。我们将努力实现到2020年单位GDP碳强度降低40-45%的目标,这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做出的庄重承诺。
China is a developing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sation and modernisation.Its demand for energy will rise further as industrialisation and urbanisation move ahead, and as people consume more along with greater prosperity.But we can no longer afford to follow traditional ways of Western industrialization.Our future lies in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The recently drafted “12th Five-Year Plan” laid out the basic principles for energy development in China.These include: shifting the energy development model, keeping energy consumption under control, improving the energy mix and reforming patterns of energy production and use.Fossil fuels will remain the main sources of China’s energy supply in the short run, but the share of non-fossil fuels in energy consumption will increase from 8% to 11.4% in the next 5 years, and to 15% by 2020.To make this possible, China will vigorously develop hydro, nuclear, wind, solar, biomass and geothermal power.We have every intention of fulfilling our pledge to cut carbon intensity by 40-45% by 2020.英国在科学认知、政策制定、新能源技术研发等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具有许多成功范例,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比如,英国在世界上最早提出了“低碳经济”概念,最早将温室气候减排目标写进法律;2006年英国发表的《斯特恩报告:气候变化经济学》是迄今为止在国际范围内开展的最为综合的跨学科气候变化经济学研究报告;从1997到2005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下降7%,经济却增长了25%。因此,中英在能源,特别是新能源领域加大交流、借鉴和合作非常必要和有益。
The UK is a global leader in the energy sector.Britian was the first to coin the term “low-carbon economy” and legislate on emission reduction targets.The Stern Review on the Economics of Climate Change was the most comprehensive and multi-disciplinary economic survey to date on climate change.From 1997 to 2005, the UK managed an economic growth of 25% with a 7% emission reduction.It would be very useful and mutual benefitial for China and the UK to develop closer cooperation and exchange of ideas on new energy industries.目前,中英在能源领域合作机制良好,合作成果显著。2006年,中英建立了能源工作组这一双边正式合作机制。双方合作领域覆盖整个能源行业,着力加强能源政策、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和提高能效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去年11月英国首相卡梅伦访华时,两国签署了包括喷煤技术在内的多项能源合作协议。今年年初,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访英时,重点考察参观了苏格兰的波浪发电公司(Pelamis Wave Project)和英国建筑研究院科技创新园(BRE Innovation Park)。两国在新能源技术和低碳领域的合作成为访问的一大亮点。
The China-UK energy working group has worked well since 2006.Our cooperation now spans the entire energy industries and focuses on policy dialogue, the development of renewable energy, and energy efficiency technology.During Prime Minister David Cameron’s visit to China last November, the two countries signed a number of energy cooperation agreements, including on coal injection technology.New energy technology and low-carbon sector were again a highlight when the Chinese Vice Premier Li Keqiang visited Britain early this year.The Vice Premier was deeply impressed by his visits to the Pelamis Wave Project in Scotland and the BRE Innovation Park.今天我也非常高兴看到中英两国的科学家就“未来能源存储技术和政策”专题进行深入探讨。中国科学院是中国科学技术方面最高学术机构,英国皇家工程院是英国工程学的最高殿堂,我相信这次由两家联手举办研讨会一定会对中英能源合作起到积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I am glad to see that today’s Workshop brings together scientists from both countries in an in-depth discussion on “The Future of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and Policy”.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the Royal Academy of Engineering are both leaders in their fields.I am sure your collaboration will help advance energy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the UK.I wish the workshop a great success.最后,在中国农历兔年即将到来之际,祝大家在新的一年里研究更上一层楼、事业鸿兔(图)大展!
As we are only a few days away from the Chinese New Year, let me wish all of you a happy and prosperous year of the Rabbit!
谢谢大家。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