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务员考试中常涉及的费用问题有两种考察方式
公务员考试中常涉及的费用问题有两种考察方式。第一种,经济利润问题,包括作为消费者和 商家两种角度,常涉及的是打折或者成本上升的类型。这种题目一般利用题目要求列方程解决。用第二种是单价前后不一致的题型,利用分段计算来解决。下面我就第二种题型简单谈谈我对行测考试的一些理解。例
1、某市居民生活用电每月标准用电量的基本价格为每度0.50元,若每月用电量超过标准用电量,超出部分按基本价格的80%收费,某户九月份用电84度,共交电费39.6元,则该市每月标准用电量为
()(2006年公务员考试题)
A、60度B、65度C、70度D、75度
例
2、为节约用水,某市决定用水收费实行超额超收,月标准用水量以内每吨2.5元,超过标准的部分加倍收费。某用户某月用水15吨,交水费62.5元。若该用户下个月用水12吨,则应交水费多少钱()(2008
年公务员考试题)
A、42.5B、47.5C、50D、55
对比以上两题可以发现,题干部分除了“电费”变“水费”和一些数字变化之外,基本没什么大的变化,是一种题型。但是在问题中,2008年比2006年的题目要求多算一步。2006年的题目中,用电量前后不一致,标准以内是0.5元,标准以上是0.5*80%=0.4元。总费用中一共包括两个部分,标准以内和标准以上,设标准以内用电量为x的话,其费用为0.5x,标准以上是0.4*(84-x),两个一加即为总费用。即方程为:0.5x+0.4*(84-x)=39.6。2008年的题目中,同样的办法可以求出标准用水量,再多算一步,把12分为标准以内标准以外,一次求出其费用,然后相加即可。由此可见,出题人的本意,是在一种解题思想上再加一点点难度,然后多运算一步即可答案。因此,行测的难度稳步上升,但提升并不会很大,只是在运算上多加一步。随着时间推移,分段计算的题型难度也越来越大,2010年再出现此类题型时就换了一种角度。
以下是公务员考试中申论范文有关抗旱减灾的点评:
【背景材料】
2010年前后,我国西南地区遭遇了60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大,均为我国历史少有。其中云南省楚雄市尤为严重,20余万农村人口缺水。严重干旱已经造成云南全省742万人、459万头大牲畜饮水困难。云南各灾区采取凭票供水、筑坝蓄水、组织运水等措施保障灾区民众用水。2010年,小春播种面积3700万亩,受灾面积达3148万亩,占已播种面积的85%.西南地
区几省把解决人畜饮水问题放在抗大旱、保民生、促春耕的第一位。
【题目】
结合背景材料,从“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角度,以“在旱灾面前我们如何作为”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鲜明,条理清晰,联系实际,文字表达流畅,1000字左右。
【范文】
发展资源水利 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
俗话说“水是生命之源”,没有水,生命就无法得到保障,发展更是无从谈起。2010年,云南遭遇60年一遇的全省性特大旱灾,受旱范围之广,干旱持续时间之长为历史罕见。严重的旱情,不仅使农业受灾,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和群众生活,还影响工业生产、城市供水和生态环境,给云南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发展
带来了重大影响。
旱灾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除了自然因素,还有社会因素。全球变暖、温室效应增加了降水极端情况发生,部分地区发生强降雨的同时,其它地区变得更为干燥。此外,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植被遭受破坏,自然蓄水能力降低,导致水资源严重短缺,客观上“促成”了旱灾的频繁发生。旱情如此严重,其直接元凶固然是天灾,但幕后黑手却是人祸。透视旱灾,缺的不仅是水,也暴露出背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薄弱、抗旱意识不强、水资源粗放利用等问题。在旱灾面前,我们必须把抗旱减灾当作改善民生的大事和要事来抓,转变单一的抗旱模式,积极探索,多措并举,构建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将“人定胜天”落到实
处。
首先,尊重规律,和谐发展。旱情的出现,根本上是由于自然环境恶化造成的。我们应该以科学发展作为指引,兼顾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按生态规律办事,保护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减少地表水分蒸发,降低干旱风的危害,真正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之路。综合评价发展成果,不光要看到
创造了多少GDP,还要看保护了多少青山绿水,从根本上避免和减少旱情造成的危害。
其次,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大旱暴露出我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存在的很多问题: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健全,许多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水利设施淤塞,导致农业抗旱能力薄弱。因此,要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建立健全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主要投入大型工程和公益性设施,并采取奖励补助等形式,调动农民建设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积极性,引导农民积极采用节水设备和技术,尽快扭
转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长期薄弱的局面。做到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提高抗击干旱灾害能力。
再次,节约用水,科学抗旱。旱情越是严重,越凸显出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意识的重要性。合理、科学地使用水资源,才是治理旱灾的长久之计。面对严峻旱情,当务之急是节约用水,调整种植结构,减
少高水耗农作物的种植面积,错开用水高峰期,推广应用喷灌、滴灌等微灌技术,缓解用水矛盾。最后,信息共享,协调指挥。加强抗旱信息化建设,做到信息共享。抗旱信息通信网络向区县抗旱指挥部和中型水库管理机构延伸扩展,扩大网络覆盖范围,及时获取和输送抗旱信息。建立土壤墒情、旱情测报系统,提高科学抗旱决策水平。强化抗旱指挥体系,完善各级各部门的抗旱工作应急预案,提高科学
抗旱指挥调度水平。
总之,抗旱减灾是个系统工程,必须克服松懈麻痹的思想,实行科学规划、多措并举、综合治理,建
立抗旱减灾的长效机制,提高应急抗旱减灾能力,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点评】
本文属于侧重对策论述的策论文,用近半的篇幅侧重论述了抗旱减灾需采取的相应对策。全文可分为四大部分,第一段为第一部分,文章以引用俗语开篇,引出云南特大旱灾及其恶劣影响,运用恰当,自然流畅;第二段为第二部分,从天灾和人两方面深入分析造成旱灾的原因;第三段至第六段为第三部分,为对策部分,提出“多措并举,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观点,紧扣题目要求。接着从眼前与长远、根本与直接等多个层次提出构建抗旱减灾长效机制的对策,对策全面、可行,针对性较强;末段为第四部分,用倡议
作结,夯实文章观点,并对其做进一步升华拔高。
总体看来,文章结构完整,脉络层次清晰,语言流畅自然。专家认为,文章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对问题的分析深刻入理,较为全面,与现实情况结合的较紧,提出的对策针对性和可行性都比较强。
国考申论辅导之详解概括题作答之本
来源:公务员编辑组时间:[2011-05-27 17:00]点击数:109
在公务员申论应试中,“概括给定资料”是考试的第一个而且非常重要的答题环节。这一环节把握不好,就会影响整个答卷的成绩。因为考生所概括出来的点,不仅仅是对给定资料阅读的整体的把握,而且更是下面作答分析题和提出对策、建议的所指向的针对点,更是最后对大作文进行论证的基础之点。所以我们
说,概括是承上启下的枢纽,是申论答题的关键步骤。
那么,什么是概括呢?这里的概,是梗概、大概等意思;这里的括,是浓缩、总括、囊括等等。所谓概括,就是找到材料中的某类事件,进行“括”归纳、总结,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把事件的“概”表述出来在申论应试中,概括是决定整篇考试基调的起评点。同时,为了做一名合格的国家公务员,在日常的工作和生
活中,也要有意识地培养和不断地提高这种对资料的概括能力。
一、考查概括的起因
1、概括是申论应试的第一道测试题,而其一直贯穿着对考生能力的测试,决定着考生整体得分情况。考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提出对策能力、进行论证能力的排序上,综合概括能力是测试的第一项也是最重要。
2、概括是公务员必备的一种能力。在我国党政机关中,公务员每天的实际工作中,他们都要处理大量的各类文件、资料和信息,这就需要公务员去整理,去归纳,去提炼,将有意义的、有价值的东西筛选出
来,并将重要的文件、资料和信息用最简洁的文字表述出来,上报给有关领导或进行存档。
二、概括试题的标准要求
概括资料,说到底是要抓住资料的实质。
1、概括的资料必须理顺逻辑。要对资料进行概括,首先要把给定的资料搞清楚。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的给定资料都是稍做加工的“半成品”,而且段与段之间看似并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但考生们要能够将该提
炼的提炼,使文章重新成为一个成品,从而理清资料的层次、段落,突出资料的内容、要点。
2、概括的角度必须符合材料主题。对于一个申论资料来说,其考查问题的角度绝不止一个,考生也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概括。但是,申论的主题只会有一个,考生们在提炼改口的主题时候,都要先找到
主题,在主题的框框内,进行概括,才能够做到万变不离其宗。
3、概括的方法必须多元化。一般来说,对资料进行概括,有很多方法。比如,直接提取原文语句对资料内容进行概括的“提取要点法”;又比如通过主体的不同,用“主体区分法”合并同类项。但是,考生们要清
楚,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万能的,关键看它是否符合材料的特殊性。
4、概括的内容必须全面。由于申论试卷给定资料的杂乱无章法,考生们很容易有无从下手的感觉。那么,这就非常容易造成丢掉得分点。这就要求考生们,要充分利用上课中所学的,将段落分层次。利用关
联词,甚至重要的标点符号,将意思滤清。
5、概括的文字必须简明、准确。文字表达也是考生非常重要的一项基本功。概括题通常要求的字数并不多,但是却要求考生回答全面。所以同学们一定要多材料中带有明显感情色彩的词语进行适当的转化,同时对一些名词进行适当的解释,对繁荣的内容进行浓缩。
只有做到以上五点,广大考生才能真正挖掘到公务员申论考试的“概括”之本。
在实际的公务员考试申论复习过程中,很多考生对公务员申论考试还不是很熟悉。所以,就有了将广大考生复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做出分析和解答,以帮助广大备考考生顺利通过考试。
问题一: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申论考试
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要想考出好的成绩,考生不仅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还要有“换位”思维。考生在做了大量的真题后,会对出题专家的思路有些直观的了解和感受,但是,很多考生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层面上。但是,华图教育建议考生在进行热点复习时,除了了解热点,还要把自己当成出题专家,从出题的角度,设想该热点可能出题的角度。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效率。
问题二:不重视对申论考试大纲的研究
无论国家公务员考试还是各省公务员考试,在考前都会出最新的申论考试大纲,大纲对申论考试的指
导意义却没有受到绝大多数考生的重视。以2010年江苏省申论考试大纲为例:
《申论》主要通过应试人员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等,主要测查应试人员阅读理解能
力、贯彻执行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文字表达能力等。
阅读理解能力――要求能够理解给定资料的主要内容,把握给定资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对给定资料
所涉及的观点、事实作出恰当的解释。
贯彻执行能力――要求能够准确理解工作目标和组织意图,遵循依法行政的原则,根据客观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完成任务。
解决问题能力――要求运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具体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判断,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或办法。
文字表达能力――要求熟练使用指定的语种,对事件、观点进行准确合理的说明、陈述或阐释。
《申论》为主观性试题,考试时限为150分钟,满分为100分。
通过对上面大纲的分析,能得到以下的信息:首先,申论考试是主观性试题,所以在考生在作答时对于形式要充分的重视,以便给阅卷老师良好的直观印象。其次,大纲中对“阅读理解能力”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告诉了考生阅读材料的方法——“三遍四步法”(具体内容在申论培训课程中有详细的介绍)。再次,大纲中对“贯彻执行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对考生的指导意义在于申论大文章(最后一题)的文体更多的倾向于策论文。最后,大纲中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要求,特别是“使用指定语种”,指出了考生在实际考试
中可能出现的中英交叉出现的问题,可以说给未参加考试的考生一个善意的提醒。
问题三:理科背景的考生普遍对申论考试有畏惧的心理
理科背景的考生对于文科知识相对比较缺乏,比如申论思维中提到的“辩证思维”,很多理科考生对辩证法了解很少,这样就影响了在考试中的运用。针对这种情况,我想给这些考生建议是,申论考试并不是写作考试,也不是哲学知识考试。以“辩证思维”为例,考生不需要去补哲学课,在公务员申论考试中的辩证思维可以概括为三点:
1、两分法;
2、结合;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所以,克服畏惧的心理,做好充分的准备,一样能取得很好的成绩。
问题四:考生容易脱离材料,任意引申
公务员申论考试中材料是根基,如果脱离材料,任意去发挥或者引申,就像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很难取得好成绩。当然,在对材料中的信息点充分发掘整理后,适当的加入一些自己的观点(确保正确),会成为文章的亮点,阅卷过程中有可能会给奖励分数(一般是2分)。
第二篇:我搜集的06年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涉及的问题
这是我自己搜集的资料,拿出来和大家交流,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06年1月,浙江,公平与效率问题,收入分配问题。
06年3月,江苏,国人热心过洋节冷落传统节日。
06年4月,天津,节约型社会。
06年4月,湖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06年4月,吉林,户籍制度改革。
06年4月,新疆,地条钢(利用废铁炼制的)。
06年4月,重庆,高校滥排名。
06年4月,安徽,高校收费问题。
06年4月,上海,新录用公务员下基层实习制度。
06年4月,江西,自主创新问题。
前几年的考题我也注意了,但笔记上没记的这样详细。据我统计,目前大部分的热点焦点问题都已经考过了,而且各省出题几乎都不重复。因此我分析,一方面,今年的题目仍从没考过的大的热点问题中出,这样的题目已经不多了,如荣辱观,另一方面,会从二类三类热点问题中出,如商业贿赂,公务员加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