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理化教研活动记录3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郑母初中物理第三次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3月12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代秀德
参加教师:赵来国、陈风云、王连霞、刘世莲、时玉霞
主题:1.对<电路故障分析>研讨课的设计思路分析;
2.探讨新教材学案撰写的要求;
过程:1.刘世莲 对<电路故障分析>研讨课的设计思路分析:
电路故障的判断和分析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难点,如何克服这一难点是这节课设计的目的。以前老师让学生做这一类型的习题时较多用题海术,学生通过重复练习几乎是记住了某些故障情况的原因,但遇到情景的变化又不知从何着手,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为此,本节课学生对串、并联电路中某一灯发生短路或断路时,电路中各部分的电流、电压将怎样变化都用电表测量之,以感受电路的故障所引起的电流、电压的局部或整体变化情况,并对故障的原因分类比较,得到一般情况下的电路故障可能出现的电流、电压变化特点,以此指导电路故障的判断和分析。
学生实验过程中,由于实验仪器的各种原因使得实验数据与理论分析之间存在差异,这时我们从学生的实际基础出发采用定性而非定量的分析方法避免了由于学生知识的局限而引起的认识错误。
经过实验操作证明,学生认识到利用电表判断电路故障是一种显而易见的方法。
2.探讨新教材学案写作要求
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形式,关键是要求教师有新的教学理念,即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责任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积极的学习环境,所以学案写作的过程老师们要思考如何体现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主动学习的过程。要求老师们先认真学习《课程要求分类界定》,再写学案,使教学三维目标的制定符合新的理念。
活动效果:明确了电路故障分析课的设计思路,提高了对新学案编写的认识。
第二篇:初中理化教研活动记录_1
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 物理第一次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3月10日
地点:会议室
主持人:李正松
参加教师:李志祥马靖 主题:教研组、备课组计划交流 过程:
1、马靖主讲初二物理教学工作计划:
一、目标要求:
二、教材分析:
三、学生情况分析;
四、措施:
五、以下是教育教学进度表
2、李志祥主讲初三物理教学工作计划。教学总目标:
一、本学期教学内容
二、复习的重点和难点
三、具体的复习方法
第三篇:教研活动记录3
语文组教研活动记录
时间: 第五周地点: 学校会议室
参加人:低年级语文组全体教师
活动内容:学案导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的五环节分别是:多元导入,明示目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质疑问难,展示点拨;盘点收获,拓展提升;达标测试,巩固提高。
(1)多元导入,明示目标:在导学案中,教师把学生自学的具体目标明确,导入新课可以是单元知识树导入,也可以是创设情境导入,问题导入,复习导入,也可以是设置悬念导入,还可以是故事导入等等。学习目标让学生一目了然。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自学,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做好笔记,把简单易懂的内容学会,不懂的疑难问题,标出来;个人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交流解决,小组内互相帮助,共同提高。交流的形式灵活多样,可以是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组组合作。
(3)质疑问难,展示点拨:通过合作交流仍解决不了的问题反馈给教师,教师视各学习小组探究情况,将疑难问题交叉分配给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准备后展示疑难问题,教师或学生给予点拨,或教师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4)盘点收获,拓展提升:教师或学生总结归纳本课的主要内容,寻找解题的规律、技巧和方法,用知识树或知识网络图的形式把握主要内容,使学生所学的知识形成完整的体系。
(5)达标测试,巩固提高:针对教学内容,当堂测试,并由学生互批互改,或者教师边讲评边批改,做到堂堂达标、人人达标。“学案导学五环节课堂教学模式”下的一切课堂行为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旨在实现大信息量、大思维量、大训练量,引导学生肯学、想学、学会、会学和乐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在此基础上,特别强调“模式要灵活运用,绝不唯模式”的思想。就班级人数的现状,采取前后两排4人或6人为一个大组,每组内的2人为更小的合作小组,一个为“博师”,另一个为“学友”,进一步提高合作效率。该模式的运用,旨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力保障国家、地方及校本课程的全面开设及实施,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实现“三个全面”和“三个还给”的素质教育目标,实现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第四篇:信息技术教研活动记录3
信息技术教研组活动记录三
时间:2009年3月18日 参加人员:信息组成员
主题:如何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
本次教研活动我们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大家经过讨论都认为,评价一节课的教学质量不能弱化知识技能的教学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而是要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强化学生在愉悦的过程中感悟与理解信息技术。以审美为前提,突出信息技术学科特点,体现《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理念和要求。教师既要熟悉教材、尊重教材使用好教材,又能根据学生实际,创造性的、科学合理的组合或调整好教材。目标适当,具体明确,使全体学生得到发展。
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综合性的信息技术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和体验信息技术与人、信息技术与社会,信息技术与生活的关系。关注全体学生,教和学有机结合,方法灵活多样,富有创意。学生主动思考、想象丰富、思维活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兴趣浓厚,气氛热烈。养成学习信息技术的良好习惯。
第五篇:英语教研活动记录3
英语教学教研活动记录3
一、课题概念
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在课堂中,尽可能地将枯燥的语言知识转变为学生乐于接受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形式,为学生创造出丰富的语言交际情景,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二、课题意义
1.游戏教学是小学英语教学的有益尝试。英语教学在我国已有数十年的历史,随着社会国际化程度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各种改革尝试几乎没有停止过。但小学英语教学大面积铺开还只是近几年的事。在教学模式上照搬中学乃至大学显然是行不通的,如何融合素质教学理念,把英语教学特点和小学生心理、性格特点相结合,探索富于趣味性的游戏教学新模式,对于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具有及其重大的理论探索意义和现实必要性。
2.游戏教学适合小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小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接受能力强,因此,形式多样的游戏教学容易为小学生接受。同时小学生具有感性大于理性,情绪波动大,耐心不足,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游戏教学期望通过活泼有趣的教学不断调整和刺激学生的兴奋点,吸引学生注意力,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应该说是因材施教的正确方向,具有广阔的研究和实践前景。
三、讨论分析
相对传统的教学法而言,游戏教学是教学理论及方法领域的一次深刻变革,是学习者从教学的客体到主体地位的转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有些教师使用了游戏教学法却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原因何在?所以为了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尤其要注意考虑一下几个问题:
1游戏的目标定位是否明确?如果事先不认真考虑这个问题,就容易“为了游戏而游戏“,结果,形式多于内容,“热闹”多于“深刻”,到头来,只是“空欢喜一场”。.2.游戏形式和方法是否适应学习者?教师要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英语水平、教学环境等因素,保证所设计的游戏是“量体裁衣”。
3.游戏的开展是否具有可操作性?教师应仔细推敲游戏的各个环节、游戏的规则等等具体方面,保证游戏顺利向前发展。否则,容易陷入内容失真、操作失当、课堂失控的局面。
四、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实验法为主要研究方法,同时,辅以调查研究法、个案分析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活动
小结
通过本次活动,教师们更加了解小学英语游戏教学,吸取经验教训,掌握游戏教学的要领,更好地服务于教学,使英语课堂不再枯燥无味,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