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未干预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未干预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研究
作者:张彦彦 车京津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B》2013年第03期
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是冠心病(CHD)的复杂形式,随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技术、材料及支架上的改进,越来越多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接受了PCI治疗。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是冠状动脉非罪犯血管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且相对于单支和双支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更易合并多种危险因素,更易发生未干预病变的进展而需再行PCI治疗。目前多数研究侧重于PCI术后靶病变治疗的失败,即支架内再狭窄及血栓的形成,而对于未干预病变的进展及出现新发病变的危险因素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探讨了冠状动脉三支病变患者未干预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现报道如下。
第二篇: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
【摘要】 目的:对神经内科ICU患者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进行研究分析。方法:选取在本科室接受过治疗已出院患者中的3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372例中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6.93 %。感染部位分布以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为主,因此控制这些部位的易感因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结论:控制和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必须针对主要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 神经内科ICU; 医院感染; 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3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4)03-0189-01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为医院感染高发科室之一,由于患者年龄大、发病急、病情重,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及运动障碍,加上抢救治疗大多进行各种侵入性操作,及病期较长,易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造成院内感染[1],成为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为了探讨神经内科医院感染的特点,主动查找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制定防范措施,加强防范意识,控制易感环节,为有效控制医院感染提供依据,选取在本科室接受过治疗已出院患者中的372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相关因素并提出护理干预对策,现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调查对象为我院神经内科ICU出院或死亡的患者372例,其中男242例,女130例。年龄 16~92岁,平均54岁。脑梗死308例,脑出血28例,低血糖性昏迷4例,格林巴利综合征 1例,脊髓性疾病3例,代谢性脑病5例,脑膜炎 2例,神经介入治疗术后1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例,其他8例。发生医院内感染63例。
1.2 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根据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内容,在医院感染的患者中,按不同感染部位、危险因素等状况进行统计分析。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依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和依据医师、护士的记录及患者的各种化验结果。
1.3 统计学分析:
所有资料均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析神经内科ICU院内感染发生部位情况。研究数据均以统计学软件SPSS17.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经x2检验,α=0.05.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分析结果表明,发生医院感染63例,感染率为16.93 % ; 例次感染111例,例次感染率为29.84%,医院感染发生水平明显高于同期内科系统(6.62%)和神经内科普通病房(6.98%)。二者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由表1可见,神经内科 ICU病人发生医院感染的部位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泌尿道和胃肠道感染,因此控制这些部位的易感因素是降低医院感染的关键。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
主要原因有:(1)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患者均有意识障碍,导致呼吸、吞咽及排泄功能减弱或消失,全身分泌物排出不畅,使用降低颅压的脱水剂,使痰液黏稠不易排出,造成细菌繁殖环境。(2)多次接受侵入性操作,如: 气管插管、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反复吸痰、管腔压迫、刺激黏膜,导致黏膜水肿渗出,损坏了天然屏障,使细菌乘虚而入,导致呼吸道感染发生。(3)患者大多合并大小便失禁,留置导尿管,导致上行感染引起泌尿道感染。(4)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导致耐药菌株产生及二重感染。(5)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多为脑血管疾病患者,因疾病导致肢体偏瘫,长期卧床,易发生压疮、坠积性肺炎,使皮肤防御性降低,使易感性增加。(6)医务人员操作不规范,无菌观念不强,造成医源性感染。护理干预对策
加强神经内科ICU管理,实施环境干预,保持环境清洁,制定严格的保洁制度,保持室内通风、干燥,同时做好室内空气、地面、物品表面及床单位终末消毒工作,采用空气净化器持续净化,定期做好空气培养监测。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进行任何操作前都要做好手的消毒,避免交叉感染。认真进行口腔、呼吸道护理; 保持床单位及皮肤清洁; 氧气湿化瓶及管道严格消毒,使用中湿化瓶及水每天调换,湿化瓶用无菌水并进行湿化瓶终末消毒。呼吸机螺纹管、湿化罐、接头每24~48 h更换消毒。在吸痰、导尿及深静脉置管严格无菌操作,戴无菌手套,使用一次性吸痰管; 做好会阴护理,保持尿道口清洁,缩短留置导尿时间等。加强医务人员培训,严格落实各项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合理使用抗生素,减少侵袭性导管植入术,必须实施时应加强消毒,严格无菌操作。积极治疗原发病及基础疾病,加强病情观察; 重视心理护理、健康指导、饮食和药物指导,预防并发症。总结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的患者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发生医院感染治疗比较棘手,死亡率较高。控制和降低重症监护室患者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是一个综合治理的过程,必须针对主要的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措施。要加强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疾病感染危险因素的认识,严格掌握使用抗菌药物的原则,注重无菌技术操作,增强医护人员无菌观念,以有效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2]。
参考文献
[1] 张新英.脑血管疾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3): 14-15
[2] 邵宜波,马红秋,都鹏飞.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 49-50
第三篇: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导致住院患者跌倒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措施
急诊科
谭永宜
【摘要】病人安全问题正引起世界范围的高度重视,患者在住院期间由于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疾病的影响,容易发生意外跌倒。因此,探索住院患者跌倒相关因素及防范措施,可有效地降低跌倒的发生率,对避免医疗纠纷、提高住院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住院患者
跌倒
护理措施
近年来,据医疗机构统计病人在医院内跌倒而引发的事故一直在增加[1],病人跌倒在医院属于突发事件内容之一。众所周知,它是国际性医务界共同关注的问题。世界卫生组织于2004年10月宣布成立“病人安全世界联盟”,旨在减少因安全问题导致的疾病、伤害和死亡。住院患者发生跌倒是病人住院时最常见的不良事件,这不仅给病人和家属增加了痛苦,而且也影响了医疗机构的信誉度。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减少和防止住院患者意外跌倒的事件发生,为病人提供温馨、舒适的住院环境,确保住院期间的安全,是临床护理人员探索的课题之一。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科住院观察期间发生跌倒的病人13例,男性占8例,女性为5例;年龄14~86岁,其中70岁~86岁7例,40岁~70岁4例,14岁~40岁2例。因中风后遗症跌倒的4例,老年认知能力减退3例,高血压2例,重度贫血、美尼氏综合症、酒精中毒和头部外伤各1例。1.2 发生地点:13例临床资料中,病床跌倒的有4例,走廊跌倒的有2例,如厕时跌倒3例,座椅边跌倒4例。
1.3 跌倒产生的伤害 :在统计的病人中,因跌倒导致头皮血肿2例,皮肤软组织3例,病人投诉1例(无医疗纠纷),其它无发生不良后果。2. 引起跌倒的相关因素
急诊科是一个综合性科室,因而在观察室留观的病人是各个科别均而有之。病情种类复杂多变,使病人发生跌倒的潜在危险性更大。病人的跌倒,经常是多种因素合并而致。如年龄、疾病和环境因素等所造成,危险因素越多,跌倒的风险也越大。
2.1 环境的因素: 病人住入病区后,由于对新的环境不熟悉,导致生活习惯的改变,加上偶有地面潮湿、积水、光线不足、地面不平、楼梯台阶高低不适等,行走时稍有不慎极易导致跌倒。同时,家具的防范设施不足,如浴室、洗手间的座位没有扶手,走廊内无扶栏、病床未加用床边护栏,床铺过高、上下床不方便,座椅过低、室温过高或过低可引起血压的变化等均增加了病人跌倒的危险性。2.2 生理因素:有研究发现,住院患者跌倒危险性的增加是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而步态的稳定性和平衡功能也会随年龄增加而不断下降,80 岁以上的住院老人呈高度跌倒的危险。老年患者因机体的衰老,神经系统退行性改变,可造成行动、姿势控制能力下降,平衡失调,易发生跌倒。
2.3 病理因素:①引起平衡失调、影响病人稳定能力的相关疾病,如脑中风后遗症、直立性低血压等;②感觉功能障碍,如白内障、听力减退、肢体感觉异常等;③肌肉、关节障碍,如肌耐力不好、关节退化、骨折等因素,影响病人的行动;④精神因素:因酒精症状、肝性脑病或精神分裂症出现幻觉、幻听或烦躁不安,行动不能自控;以上各种因素均是引起病人跌倒的重要因素。2.4 药物因素:老年人对药物的耐受性和敏感性与成年人不同,容易发生不良反应。用药后可能产生眩晕、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容易发生跌倒的危险。特别是镇静催眠药、抗精神病药和麻醉镇痛药,被公认为是跌倒的显著危险因素[2]。2.5 其它因素:因病人动作不当、穿着不合体的衣服鞋子、不服老的心理状态和对自己身体状况估计不足、护士人力资源相对不足等因素也是造成病人跌倒的一些不可忽略的原因。
3. 护理对策
3.1 帮助患者尽快熟悉环境,做好卫生宣教:病人入院时护士要热情地做好病区的环境介绍,细致耐心地介绍环境中安全措施和床边呼叫铃的使用方法,讲明 2 住院期间要注意的安全问题;缓解病人紧张焦虑的情绪,减少患者的孤独感和陌生感,给予心理上的安慰,减轻心理负担,使其安心治疗,提高治疗质量和效果。3.2 认真做好病人的评估工作:护士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生活习惯,心理状况,并且要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能分辨高危人群。正确评估病人跌倒的高危性是预防跌倒的有效和必要对策。有研究发现[3],曾经发生过跌倒的病人,其再次发生住院期间跌倒的概率增加。因此,护士对有发生跌倒史的病人,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巡视病人,了解患者的需要。认真做好交接班,并在护理记录上记载,同时在病人的床头卡上插上人性化的警示牌——橙色心形“谨慎活动”标牌,使每一个与病人接触的人要多留意病人的活动和多给予照顾,以减少病人跌倒的危险性。
3.3 创造安全的病区环境,降低跌倒的发生率:保持病室环境整洁舒适,光线要充足,夜间病房开小夜灯;室内通道明亮,通风无障碍物。地面材料应防滑、平整、干燥;固定床脚刹车,病床的高度以患者坐在床沿脚能够到地为合适;对于活动不便的病人,睡觉时应设置床栏,并在床边放置便器。工人拖地应设警示牌;厕所、洗漱间、浴室需增设防滑垫;厕所、浴室安装竖向抓杆,便于站起时借力。
3.4 进行全员教育,建立安全意识
3.4.1 加强护理人员的教育:对护理人员进行安全知识教育是做好临床安全护理的关键。护士是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重要环节之一,加强对护士的防范安全意识教育,使每个护士提高防病人跌倒的责任感,自觉建立起防范的安全理念,建立起主动服务的意识,让护理人员知道安全工作是做好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前提。
3.4.2 加强病人及家属对防跌倒的宣传教育:健康教育是有效降低跌倒发生率的措施。对高危跌倒患者及家属详细讲明患者存在易跌倒、摔伤的危险因素及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并根据原因宣教预防跌倒的防治措施。对于活动受限者,护士要指导病人缓慢起立或上、下床,病人经常需要使用的物品要放在随手可及之处;对于高血压的病人,嘱其改变体位时动作要慢,定时监测血压,如出现头晕、头痛等不适时要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而对于使用可能增加病人跌倒几率的药物,使用前应告知病人及家属可能出现的反应,使其有 3 心理和思想准备。同时,可在病区和走廊醒目的位置张挂一些图文并茂,简单易懂的宣传画报,内容包括:介绍容易跌倒的高危人群;为避免发生事故的预防工作;跌倒时,应该怎样及时呼救以及如何配合医护人员进行治疗等。以上这些措施,可有效地减少病人意外受伤的机会。
预防患者跌倒是护理工作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每一位护理工作者都需用细心、爱心和耐心来对待每位住院患者,将“预防患者跌倒”纳入质量控制范畴,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及指导,有效降低病人跌倒的发生率,提高住院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苏娜.香港医院预防住院患者跌倒的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59-360.2.张凤清.护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5,6(6):66.3.姜旭雯,陈影影.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措施.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2,21(8):347-349.4.徐建鸣.预防住院病人跌倒的最新实证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7):38-39.4
第四篇: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误吸的危险因素及护理进展
重型颅脑损伤误吸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进展
误吸是指异物经喉头进入呼吸道而言。这些物质包括唾液、鼻咽分泌物、细菌、液体、有害物质、食物、胃内容物等。误吸的发生分为显性误吸和隐性误吸,而隐性误吸占50%—70%。根据吸入量的多少又分为少量误吸(吸入量小于1ml)和大量误吸(吸入量大于1ml)。在临床工作中隐性误吸或少量误吸很容易被遗漏。误吸又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如不及时发现很容易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造成严重后果。通过大量的临床实践,对误吸发生的危险因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于相关预防措施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现综述如下。误吸的危险因素
1.1 意识障碍(LOC)LOC与误吸有明显的相关性,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神志不清或Gcs评分小于9分的病人,其发生原因与张口反射下降,咳嗽反射减弱,胃排空延迟,贲门括约肌作用下降,体位调节能力丧失以及抵御咽喉部分泌物及胃内容物反流入呼吸道的能力下降有关。
1.2 气管切开与机械通气
研究表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一直是危重病人致残致死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胃内容物的反流和吸入是VAP的重要原因之一。从理论上讲,通气装置可以预防误吸,但同时可刺激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此外,机械通气可增加腹压,也是导致胃内容物反流而致误吸的原因。
1.3 呕吐
重型颅脑损伤颅内压增高易致呕吐,此时病人缺乏足够的反射来保护呼吸道。同时剧烈的呕吐可使胃管移位,甚至呕吐物进入气道而引起误吸。
1.4 胃动力功能紊乱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多采用鼻饲饮食,为使其胃黏膜不受损伤,预防应激性溃疡,通常应用H2受体阻断剂或抑酸药物,致胃蠕动减慢,胃酸分泌减少,从而减慢食物的溶解,引起食物粘性增高,延缓胃排空时间,造成胃潴留量增加。又由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各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缺氧,胃肠道黏膜出现缺氧水肿,影响胃肠道正常消化,胃肠蠕动减慢,输入的营养液潴留于胃肠内,在鼻饲时容易出现呕吐,导致误吸。
1.5 胃管的影响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多经鼻饲饮食,且置管时间较长,胃管的选择、置管的位置都将对误吸产生影响。
1.5.1
胃管的选择
管径的粗细及材料对病人的影响很大。有研究表明,导管直径越粗,对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扩张开放作用越大,发生胃内容物反流的机会也相应增加,误吸也更易发生。根据材料的不同,现在最常用的胃管有聚胺酯类和硅胶类,硅胶类价格相对便宜,但管腔内壁不光滑,易堵塞导管,引起食物反流,导致误吸,应用时应该引起注意。
1.5.2
胃管的位置
临床上胃管插入错误并不少见,尤其是昏迷、咳嗽、吞咽反射减弱的病人,往往反应比较差,当胃管误插入气管、支气管树或胸膜腔时不一定有强烈反应,如果不及时发现非常危险。胃管误置也常出现于插管的病人,气管内插管并不能防止鼻饲管进入气管。胃管插入长度与反流有很大关系,应该说越短越易反流。常规置入胃管的长度为45—55cm,很少能立即抽得胃液。经临床实践发现,插管的长度还要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有些病人胃管插入长度需延长5—10cm,使胃管的前端达到幽门处,而有些病人插管长度为40cm时效果最好,注入的食物不易反流。Heyland通过33例病人的试验得出,十二指肠或空场喂养可明显降低胃食道反流和误吸的发生。
1.5.3
胃管留置时间
长时间留置胃管鼻饲的病人由于咽部受到鼻饲管刺激,加上反复吸痰刺激,环状括约肌不同程度损伤及功能障碍,增加了反流误吸发生的可能。
1.6 体位的影响
颅脑损伤昏迷和气管切开的病人多为仰卧位,不能吞咽唾液分泌物,反流的胃内容物极易积聚在咽喉部,易将反流的胃内容物误吸入呼吸道。而坐位时可增加腹内压,在食道下段括约肌功能低下时,可明显增加误吸的危险。
1.7 输注量过多与输注速度过快
输注速度和输入量明显影响胃内压力和胃食物反流(GER).1.8 糖尿病或应激状态下血糖升高的情况
糖尿病患者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有显著的胃动力障碍表现。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早期因应激反应或损伤下丘脑、脑干等,易出现血糖升高。伤情越重,血糖越高。大量葡萄糖经无氧酵解途径,产生大量乳酸和氢离子,造成细胞内酸中毒,破坏血脑屏障,导致脑水肿。血糖7.77—9.71mmol/L之间可延缓胃排空时间。
1.9 口腔卫生不良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昏迷时间较长,需鼻饲进食;机械通气的刺激,口腔及咽喉部分泌物增多,口腔护理难度大;加之颅内压增高而引起的恶心、呕吐后的残留物未能及时有效的清楚干净,引起误吸。
1.10 护理不当 Mulln等研究显示:ICU内护理人员不足则病人预后不良。Amaravdi等发现,当护患比为1:3或更多时肺炎发生率增加;如护患比为1:2时肺炎发生率下降。同时肺炎发生率与注册护士的水平、工作量和责任心密切相关。预防及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
对于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保持管道位置正确,使之呼吸道畅通。鼻饲前将呼吸道痰液、分泌物等吸尽,在鼻饲中及鼻饲后30分钟内尽量不吸痰,以免吸痰的刺激引起呕吐。重视口腔护理,每日4次,并及时观察口腔黏膜状态,以防感染。根据口腔内PH值采用不同清洗液。PH>7时,采用2﹪碳酸氢钠或中性用双氧水;H<7时,采用2﹪硼酸溶液。
2.2 鼻饲的体位 重型颅脑损伤的病人鼻饲时取头部抬高45°的半卧位,鼻饲后保持半卧位30—60分钟再恢复体位,以利于食物消化,防止因体位过低食物反流发生误吸。
2.3 掌握鼻饲食物量、速度、温度 颅脑损伤的病人特别是昏迷病人,因胃肠蠕动减弱,消化液分泌减少,鼻饲应缓慢逐步开始,且每餐不宜过多,一般在200—300ml为宜;速度不宜过快,以15—30分钟喂完为宜,也可用输液泵泵入或加温器输入;温度在40°左右较合适,以免冷热刺激而致胃痉挛造成呕吐。
2.4 胃管的护理
2.4.1 选择适宜的鼻饲管 尽可能选用内径小、柔软的细腔鼻饲管,也可选用一次性小儿大号硅胶胃管。虽仍有误吸的可能,但其直径小,对食道扩约肌的刺激也小,因而引起反流的可能性小。
2.4.2 确保胃管位置正确 2.4.2.1 选择适宜的置管方法
以前期刊上刊登了很多置胃管的方法,根据不同的病人均可选择性采用。而气管切开伴意识障碍的患者很难配合插胃管操作,按常规插胃管方法常难以成功。为了提高插管成功率,减轻病人痛苦,我们研究采用了“口咽通气道”插胃管的方法,即插管前先吸净呼吸道痰液,放出一次性气管套管气囊内的气体。然后将气导弯口向下瞩病人张口,如不能配合利用压舌板或开口器辅助,迅速将气导送入口中,当到达舌根部快速旋转气导使其弯口向下,对准气道,放好后根据情况用胶布固定。接下来按常规方法置入胃管即可。
2.4.2.2 确定胃管位置 每次间断喂养前或持续喂养每次更换液体前均需检查胃管位置,尤其是刚置胃管时更应确定胃管位置是否正确。传统检查胃管位置的方法有:听诊、观察水下气泡、回抽胃内容物等。有报道指出如果胃管较细或较软则不易抽出胃液,所以单独使用抽吸胃液的方法并不完全可靠。Keams研究认为,单独使用听诊方法的准确率为84﹪,回抽胃内容物的准确率为50﹪。因此一定要严密观察临床表现,必要时利用x线确定。
2.4.2.3 标记胃管
为了确保胃管位置准确,下好胃管后在外露部分做好标记,每班交接时注意观察胃管有无移位。
2.4.2.4 妥善固定胃管 胃管固定不牢会导致胃管意外脱出,增加反流机会,尤其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意识障碍的病人更应引起重视。周平波等Y型宽胶布鼻梁固定胃管的方法临床应用效果很好,但由于病人出汗,鼻部分泌物等原因为了防止胶布脱落,我们要求每班更换胶布一次,以防胃管脱出。
2.4.3 保持胃管通畅 在鼻饲饮食前后及灌注药物时,应用温开水25—30ml冲洗胃管;在鼻饲饮食期间应每4—5小时用温水冲洗胃管一次,防止缓慢注入黏稠营养制剂导致导管堵塞,并防止管壁黏附食物发酵,导致腹泻发生。每次吸痰后及咳嗽、呕吐、呃逆反应等发生后,认真观察咽部情况,牙关紧闭者更应注意观察,必要时用开口器协助,以防止胃管在口腔内卷曲,或胃管末端进入气管,鼻饲食物时引起误吸。
2.5 改善胃动力,减少残余量,促进胃排空 连续鼻饲喂养期间,每4小时或每次喂养前检查胃排空情况,监测胃残余量。而胃残余量人们多通过回抽胃内容物来确定。研究表明胃内容物不应大于或等于100ml或150ml,临床常用150—200ml来诊断胃肠动力功能是否紊乱。当残余量大于100ml,需延长鼻饲间隔时间,行胃肠减压。而对于GCS评分〈4分处于濒死状态,胃肠功能衰竭的颅脑损伤病人是不能耐受鼻饲营养的,[22]所以,当胃残余量大于100—150ml时应停止鼻饲。同时,在临床护理中应根据医嘱准确、及时的应用胃动力药,以促进胃排空。如吗叮啉、西沙必利、灭吐灵等,将药片溶解后注入胃管,注意用药前后用温开水冲洗胃管。
2.6 误吸的预防
2.6.1 及早发现误吸前驱症状 大量误吸可引起窒息,少量误吸而引起吸入性肺炎。无论何种误吸都会延缓患者的康复进程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及早发现误吸至关重要。在鼻饲时当患者出现呛咳、呕吐、剧烈咳嗽,紫绀,呼吸音降低,应立即检查有无反流或误吸。
2.6.2 熟悉并掌握误吸的临床表现
呕吐、剧烈咳嗽后呼吸加快,每分钟大于18次,胸片示有新的渗出;发热,体温高于38°c。
2.6.3 严密观察患者SPO2 即使吸入高浓度氧气,spo2仍显示有低氧血症,应考虑有误吸的可能。因此日常工作中,一定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血氧变化,如有异常及时查找原因。
2.6.4机械通气中预防误吸
对于使用带有低压高容量套囊的气管导管或气管套管,套囊充气量以刚能阻止漏气为度,但要随时观察套囊的充盈度,如充气不足或破损,应及时补充或更换。套囊放气时间应选在鼻饲后2小时或下次鼻饲前。
2.6.5 食物反流的护理 鼻饲前应吸尽气道内的痰液,以免鼻饲后吸痰呛咳、憋气使腹内压增高引起反流。如痰液过多应随时吸痰,鼻饲后应进行气囊充气后再吸痰,且动作轻柔,吸痰管不要插入过深,避免呛咳,吸痰数分钟应行气囊放气。翻身应在鼻饲前进行,出现反流时应尽快吸尽气道及口鼻腔反流物,同时暂停鼻饲。
2.7加强监护,合理安排班次,提高护理水平经常巡视检查导管深度,吸痰、翻身前后检查管道的位置,对于烦躁不安的病人适当约束,以免自行拔除鼻饲管,造成误吸。此外,根据病人情况,合理安排班次,实行弹性排班,杜绝因人员不足,影响护理质量。同时加强培训,提高护理水平,减少因护理不当而引起的误吸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