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时间:2019-05-14 11:35: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第一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上个月求实东校语文组教研的主题是文言文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张凯俊老师的示范课《唐雎不辱使命》给本组所有语文老师很大的启发,老师们跃跃欲试,想尝试一下新的文言文教学思路,我也不例外,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正好我们的课程进行到了文言文单元,上大周我本着新的教学思路讲了《湖心亭看雪》一课,对文言文的理解和把握更深入了,也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湖心亭看雪》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清新淡雅,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月的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反复诵读,完成背诵(这里包括背诵指导、学生联系、检查背诵);7.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笔----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同学,让大家才一下写的是水、作业布置:课下请同学们用白描手法描写自己的父母);8.总结语,教学反思《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说实在的,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习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可是上完课后发现者皆可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各位老师的平可使我的认识更深刻,收获也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三语,语速不能过快,导语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我再说导语时就有些快,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过渡语,是引领学生很好地从这一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个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误就是结语,竟然忘记了,为什么会忘呢?紧张,因为结语是背出来的,已紧张很容易忘。结语,它是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很好地总结,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把握把他总结出来,而不应该是背出来,背,很容易忘。也给人一生硬的感觉。

2.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习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显然,练习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小练笔缓解由于时间紧,只让学生写了,而没有展示,这是一个遗憾,这是一种反馈没能够实现。

4.读书要有目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读书有些盲目,其实,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目的性,这样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的。

第二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锦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锦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小品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张岱的文集中探知些许。

这篇文章描写的冬天在西湖看雪的美景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在组织教学中,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导入;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3、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5、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探究不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理解。

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

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3、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于行”、赏“痴于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

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充分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

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

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

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进行说明);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

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

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

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3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肯定。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字词解释的那张幻灯片应该给重点字词加点,否则就会造成歧义。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4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种家国之思、家国之悲的情怀的文言文。

教学设计中,我把这节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疏理文意,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准备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是点拨引导。而对后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对张岱的孤独,痴迷,可能难以理体会,我决定采用点拨引导的方式,从“痴”字入手,品味“痴景”,“痴情”“痴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堂上,果不其然,对文中的重点字词,文意的理解,没有难倒我们的孩子们,对同学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课前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学生能理解大部分内容;课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解决心中的疑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展现。课上展示,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由于篇幅太短,只能挑八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们声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其他没选到的小组,下课还给我说没挑到他们组,他们还挺遗憾呢,看到学生们遗憾的表情,心里还挺窃喜呢,嗯,应该他们在课下也充分准备了,这次没展示成,有点心不甘呢。

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应该是个难点,家国之思,家国之悲,我就亲自出场。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痴”,找出张岱痴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让学生掌握白描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寥寥几笔,勾勒事物的特点,并回忆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九种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刻画得淋滴尽致。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学生们对这句话很疑惑,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我适时抛出两则材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是怀着深深的亡国的沉痛和怀念等复杂的感情的。舟子认为他傻,其实张岱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依然固有对故国的痴心,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我的两个语文课代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认真学习,这就是一种对学习的痴迷!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张岱写景运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看旧事,他的眼睛里没有颜色、声音、温度,只剩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当然,这节课完成了我的学习目标,学生们充分参与、积极展示,只是这是一节公开课,各方面都准备的充分,多希望我们的常态课也能如此!我们的教学将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期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5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6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7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8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今天之所以想到了这个问题,完全来自于教学的实践中。今天我们讲了《湖心亭看雪》,这节课我们一起准备的非常充分,一个课时预计可以结束。上课了,按板按眼儿的往下进行,先是介绍了作者张岱,接着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把文章里面的疑难字解决掉,读了两遍课文之后,立刻有几位学生举手有问题要问。我示意他们发言,原来几位学生看出了一个共同的问题:文章开头说“余独往湖心亭看雪”,中间却又说“舟中人两三粒”,结尾还说“舟子喃喃曰”,究竟是几个人去看雪了,作者是不是自相矛盾了?其他同学也都立刻对这个问题感兴趣起来。本来,我安排的是疏通文意,掌握好本课的文言实词,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最后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现在不行了,学生的兴趣来了,按下不说的话一是影响学生的听课情绪,二是再讲作者的思想感情不会有现在这样好的时机了。于是我终于改变了我原本设计好的教学思路。我请学生们一起议论议论,究竟是不是作者的文章自相矛盾了,然后请说说自己的见解。大多数学生认为作者并非是自相矛盾,而是另有意图,但是究竟为什么却说不清楚。

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答案,看看作者是在什么时间,什么情况下去往湖心亭看雪的。通过理解文章大意,学生们发现是在大雪封湖三日之后,人鸟声俱绝的情况下,晚上八点去的。为什么晚上去?一是怕碰上别人,二是怕被别人碰上。到了亭上之后,又与巧遇的人痛饮三大杯,高兴的回去了。这就很好理解了,作者为什么在明明有人同去的情况下说是自己独往呢?学生们很快就能说的八九不离十了,有的说作者没把同去的人放在心上,有的说同去的人不是作者的知己,……,我一再鼓励学生,近了,近了,真理即将大白于天下,学生的积极性就越是高涨,非想说出真理的那个人是自己。终于有个学生说出来了:是作者主观上不想与芸芸众生为伍,同去的人虽在,却犹如不在,正是表现的文人的孤高自傲!

看到我肯定的表情,全班掌声雷动……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

第一次接触这篇文章,读了几遍之后,我想我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呢?我把重点初步定为白描的写作手法,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但是当我查阅了有关张岱以及这篇文章的有关资料,一遍又一遍地品读文章以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我想,打动我的应该同样也能打动学生,而写作手法的运用只是为了更好地表现主题,所以,我把重点定为让学生结合对背景的了解和对作者的理解,通过对写景叙事的分析,深入理解作者蕴涵在文字之外的意味,“批文入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深层内涵。

在讲这篇文章之前,我布置了学生预习课文。要求不仅要扫除字词障碍、会翻译这篇短文,并且着重强调要去了解作者,体味作者。

上课了,我用俗语“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导入新课,然后进入第一个环节:检查预习。在这一环节中,我设计了三项内容:西湖名诗大拼盘、字词障碍一扫清、齐心合力疏文意。我和学生一起欣赏了描绘西湖的名诗名句,并且也初步感知了课文,然后便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课文赏析。

在“课文赏析”几个字下面,我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在这一环节中,我也设计了三项内容:叙事初探张岱情、西湖冬景雪亦奇、共赏奇景品雅趣。我希望通过这三个方面的共同学习,我们能感到张岱确实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奇景”,并且在这样的奇景中蕴含了作者与众不同的“雅趣”。让学生能体味到这篇文章的魅力,体味到小品文虽短小却耐人寻味的魅力。

在“叙事初探张岱情”中,我先让同学们归纳了一下本文的记叙要素,从整体来感知课文,然后我提了两个问题,1、作者晚年写《陶庵梦忆》,明朝已亡,纪年却仍用“崇祯”,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本文的题目是《湖心亭看雪》,而本文却为什么用近一半的篇幅写人?第一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在张岱的心中明朝始终是没有灭亡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为什么要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后的“更定”时分独自一人去赏雪,他的那种落寞与孤寂无不与此有关。第二个问题其实是在暗示我们本文的题目虽为

“看雪”,但是实际上作者不单纯是在写景,更是为了抒发一种感情。

接着我们进入了下一个环节:西湖冬景雪亦奇。在这里我说了这样一段话:有人说,没有见过西湖冬景的人,只要读了张岱的《湖心亭看雪》,就足够了。那么张岱为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幅奇景呢?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后明确,共有三句:

1、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2、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湖中人两三粒而已。然后我们对这三句话进行赏析。

针对第一句话,我提了一个问题:你认为这句话中哪个字写得最传神,为什么?学生们很快便达成了统一意见,就是“绝”,然后我进一步提示学生:是什么“绝”了呢?学生回答:是人和鸟的声音。于是我便趁势带领学生回忆了谢道韫在《咏雪》中的名句“未若柳絮因风起”以及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名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并且指出它们都是从视觉来写雪,而张岱却从听觉上着眼,一个“绝”字,写出了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地不敢做声的森然寒意。对于第二个句子,我带领学生分析了“雾凇沆砀”的景致,这句把大雪盖地的静穆与湖面上雪花、水气茫宕一片的景致生动地表现了出来。另外作者连用三个“与”字,把天空、云层、湖水之间浑茫莫辨的壮阔雪景进行了总体描绘。第三句我带领学生分析了本句量词使用的特点,让人觉察出小船正在夜色中缓缓前进,空间正在不断地位移,这样既创造出一种梦幻般的朦胧意境,又使人感到在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人只不过渺如一粟。分析完之后,我总结说:我们大家会发现在这样一个时刻,天地之间一片白茫茫,作者所乘的小船在缓缓行进,船桨划过水面,发出哗哗的响声,一切都是那么静谧,极目望去,茫茫雪景中隐隐露出长堤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好像淡妆的西子在向我们悄然走来,这对于看惯了西湖平日里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张岱而言,不就是一番奇景吗?恍惚中,作者觉得自己好像已经到了湖心亭上,想想自己刚才坐得那一叶小小的扁舟以及舟中那如豆粒般大小的人影,真是觉得天地是那样的广大,而人又是那样的渺小。面对着这样的奇景,怎能不让张岱思绪万千!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下面接着“共赏奇景品雅趣”。

在“共赏奇景品雅趣”中,我让学生自己去找表现作者情趣的词有哪些,经讨论明确,分别是“独”、“喜”和“痴”。在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作者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炉火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被人看见,这在常人的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叵料此时此刻却有两人铺毡对坐,“喜”字写出了作者的惊喜,但作者并不说自己大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实为作者自己的心声。经讨论,我们认为作者在这里表现的是一种“孤高自赏”、“落寞孤傲”的情怀。

课文赏析完了,我做了这样一个小结:一篇短小的小品文,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像梦一样的冰雪世界。在这里,有神奇的景、有高雅的情,记叙、写景和抒情水乳交融、浑化无迹,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大家也许发现,我在大屏幕上打上了四个字──走近张岱。大家也许觉得张岱很神秘,其实不然。想想你自己,也许就曾经在如泼的大雨中漫步,任雨水把自己浇个透湿也毫不在乎;也许就曾经把自己关进小屋里,独自一人去感受那流淌自心底的音乐;也许就曾经长久地抬头仰望星空,不为别的,只为感受那份寂静。在那一刻,甩甩头,让所有的烦恼都随风飘散;在那一刻,你也许想到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所以,当我们品读张岱的《湖心亭看雪》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张岱离我们并不遥远,他在穿越时空的隧道,和我们的心灵进行对话,一同去感受那份孤独、一同去感受那份静谧。

最后我们做了巩固与拓展的练习,关于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和柳宗元《江雪》的比较也就水到渠成,顺利完成。

讲完这一课,有一点体会颇深: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现代教育理论也倡导“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会学生学习”。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既“授之以鱼”,更“授之以渔”!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举一反三,把自己的所学灵活运用于以后的实践。这一点,在《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0

选入人教版初八年级上册的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历来为评家称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小品文,既可以说是张岱散文小品《陶庵梦忆》中以笔墨精炼、风姿绰约著称的极品,也可以说是与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承天寺夜游》、袁宏道《满井游记》媲美的小品文精品。全篇仅一百五十九字,看似篇幅短小,平易近人,极易理解讲授,实则它小中寓大,以小见大,情思深意蕴于其内,情趣风致见于言外,正确理解把握它的内蕴,鉴赏传达它高妙的写作技巧,则需下一番披沙沥金的功夫。

那么,在我看来,执教者首先应入乎其内,明晰到位地了解写作此文的其人其书。这篇小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而为什么不纳入作者的另一书《西湖梦寻》,除了体例写作的不同外,自当别有一番深意在。《陶庵梦忆》是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地说,生活在一个“王纳解纽”、“天崩地解”时代的张岱,作为这一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人、记录人,泪尽继之以血写成的回忆录《陶庵梦忆》,是一本沧桑易代真实录,人生历程忏悔录、故园之思痴梦录(见拙作“梦”的注释——张岱《陶庵梦忆》主题意蕴探微)。

由此,我们去解读其文深刻内蕴就不难发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从所写景物和历史背景看,作者笔下创造的迥异于人的意境,既是西湖如梦如幻雪景的真实描绘,又是作者世事如烟、人生如梦的精神的隐曲反映。二、从人和人的关系看,这由经历“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老朋友相见把他当作“毒药猛兽”的张岱写来,其间包含着人世间多少炎凉冷暖的体验,也寄予着作者对人与人正常关系多少深切的期待,至于文章的写作,其审美在于(一)冷隽美;(二)绘画美;(三)情趣美(见拙作“小中寓大,众美毕备”——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由上可见,一篇小文,其包含内容如此深邃、厚实,要向学生一一传达且不是件容易的难事,尤如横亘在执教者面前高高在上的跳杆,一蹴而就翻越不得不讲究功夫和技巧。

那么,入乎其内后,又如何出乎其外,这也是对每位执教者的检验。“入乎其内”,需要我们对作者、作品透彻了解、融会贯通;“出乎其外”,则要求我们执教者由博返约、驭繁于简、变难为易、深入浅出地对学生循循善诱,为此,我们如何准确到位地对初中学生进行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学呢?我初步认为:

(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文言文,时下学生畏文如虎,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字障碍,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变换多,深奥难懂,难于把握;二是时代距离。古人生活的时代,古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距今天的时代、当今的学生遥远而陌生,由此让幼小年青、知识贫乏、生活单一的中学生去走近古人,“回眸过去,这时代的思想感情的距离难于跨越;三是执教者的障蔽。好的教师教学时能深者浅之,难者易之,疑者活之,塞者疏之,去掉重重阻碍,让学生拨云见日,披沙见金。教不得法的老师,弄得不好,倒是教学时主次不分,讲解不明,方法陈旧,正应了有学生所说,越学越难,越学越不懂。越学越放弃,学生主动性丢失,探索性泯灭,创造性捏杀,教学堕入恶性循环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这种现象的致命之处在于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1、老师讲的太多,而学生动手动脑少;

2、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学习主动指导培养太少;

3、学生做作业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所以有人对过去“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作了戏谑反讽的概括为:

1、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老师板书学生抄;

2、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多,讲少学少,不讲不学;

3、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得其要;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势下,正本清源,还学生一个学习的天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让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就成了当今教学普遍关注、切实改进的重要课题。今天在“主动——合作——探究——互动”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由过去讲授式变为启发式、学导式、学用式已形成为教育的新的趋势,语文教育界许多老师践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教育对接,过渡转轨。文言文教学上,许多老师也摒弃以前一味“死抠字词”、“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疏通文意”,把文言文当作风干的语言标本的作法,工具性、人文性并重,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体会,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古为今用、陶情怡性的作用。有鉴于此,我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一改以前的单纯的讲授,而采用作业探究式+讨论点拨式进行教学,在学习课文前我提出预习作业如下:

1、请全班同学各自提供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准备课堂交流。[此作业以诗引路,创设情景,既意在拓宽学生视野,又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联想的能力]

2、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会意字,并举例3-5个会意字;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多义字,读准字音,把握意义用法;掌握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生字的读音意义用法;课文中的“雾、凇、沆、砀”中的“凇”是形声字吗?为什么?[此题意在调动学生自学和探究的学习兴趣,举一反三,既巩固以前形声、会意、多音多义字的知识,温故知新,又运用字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难字。]

3、在课文中标明作者写湖心亭雪景的量词,请试用另外的量词替换。[此题借助语言“置换”,让学生领悟作者量词运用的精确、传神,为学生今后作文遣词造句提供典范。]

4、作者全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大小的对比,动静的对比,冷热的对比,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一一说明。[此题意在让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5、将柳宗元《江雪》诗和本课作一对比,并说出它们的异同,准备在全班交流。[此题意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

6、你认为作者“痴”吗?[此题意在设疑问难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进而让学生在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二)要正确确认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能不能找准、攻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关键。课文中,有的重点又是难点,二者合一;有的重点、难点既有内在联系又各自分离,还有的课文难点不止一处。重点、难点既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如表现方法、语言特点,这要教师从课程内容、学生对象、知识系统掌握需要出发,此文教学时,最好从写作形式方面突出一、二个问题,切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学不到实处,学不能致用。查阅一些老师此课的讲授,课文重点把不准,难点攻不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繁,即繁杂、繁琐。如有的教师介绍张岱其人、《陶庵梦忆》其书时,一讲一大通,唯恐不全不详,由此冲淡了课文应主讲的内容。还有的过于纠缠于崇祯五年十二月的深意上,次要的淹没了主要的,喧宾夺主,主次不明,细枝末叶掩盖了主干,绿叶取代了红花。更有一些教师为展示自己学富五车的渊博,不看对象和学生接受程度,动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结果将教学引向食而不化的反面。

二是偏。主要表现为不该讲的大讲特讲,看似讲得对的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有教师以一“痴”字串解全文,什么“痴行——痴景——痴情”,让人难于理解的是,怎么作者“痴”了,景就变为“痴景”了呢?又如有教师以一“奇”字统摄全文,“时间奇——雪景奇——手法奇——量词奇——人物奇——情趣奇”,这么多个奇,看似对课文“一字见奇”,高屋建瓴的解读,然而仔细研究,奇处多了反而不足为奇了,如此可见四处出击,偏离课文主旨,何谈重点?还有的教师大讲本文的写作方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描和细描,这篇课文侧面描写何在?是其主要特点吗?白描和细描又何以区分?讲这些对学生写作有切实的指导,能内化为学生的读写能力吗?一些教师至今还老喜欢在概念上翻筋斗,兜圈子,实际上学生写作最需要学习借鉴掌握的是选材、叙事、写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这些最基本最适用的方法。还有的貌似教育新观念、新模式的践行者,教本课时将学生分成“语词破泽组——心灵探究组——性情评价组——写法赏析组”,如此花样翻新,机械分割,需知在如此肢解的同时,也就肢解了学生,肢解了课文。

三是单,即教学方法单一、单调。《教学六十法》阐述教学方法的作用时道:“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有如分母,教学方法有如分子,教学效果是这个分数的值。”优秀的教师,教学上除了“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外,还“手中有法”,即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回观我们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以前死抠字词、疏通文意的路数上,要不抱定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不放,解放不了思想,迈不出“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步子,要不,一课之中,一文所用,一、二教学方法,既见不到学生自动,也难以见到教师启动,更难见师生互动,起承转合环节不明,教学方法不能立体作战,如此单调重复,怎不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如此平庸无奇,何不淡化学生求知的兴趣?

通过对本文入乎其内的学习钻研,我认为本课与本册文言课文比较而言,无多少字词的障碍,重点、难点应确定在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的运用上,因此,我在教学时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三个对比上: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直接自然易学易懂易用,需不着死记硬背一堆名词术语、概念结论,也便于日后活化为自己阅读写作的血肉。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古人指导我们读书学习的金玉良言,对教师来说,是钻研教材、因材施教的特殊要求。要教好教材所选课文,“入乎其内”就是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作品,不停留表面,认真感悟作者的用意,仔细破解作品疑难,不以己代人,不至人云亦云,以期达到目有全牛,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卓有见地的那样一种状态和境界。“出乎其外”,即要我们教师依循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着眼教学实际,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精用宏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循循善诱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出”必先要“入”,入是教学的基础、前提,“入”后还需巧“出”,“出”是教学的检验和迁移,二者为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不同阶段。现在一些年青教师教学在“出”与“入”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既不能“入”,也缺乏“出”,“出”、“入”脱节。大学老师怎样教他怎样教,高中教师怎样教他怎样教,教参教辅怎样讲他怎样教,人家怎样教他怎样教,教育行家对教育的三个境界谓之“一年教对,二年教好,三年教活”,可我们的很多老师如此教学多年不见进步,始终在教“对”这个层次上逡巡徘徊不前,有的好学勤思进取求新的教师“一年当你教书十年”,而裹脚不前,怠惰守旧的教师“教书十年当人家一年”,这不能不说是当下我们语文教师的一种现状和弊端,这也当是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重要症结所在,在这里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认真教好每一堂语文课,不负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殷切期望。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

上完《湖心亭看雪》,我回味无穷:短文长教,简文丰教真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啊!

这份美好,诞生于以下“突破”。

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了韵味儿,读出了精神,读出了灵魂。“读”是主旋律,“读”也成了文言课堂最大的亮点。

以“用”突破。第一自然段的成语概括和想象不用说了。第二自然段的解读方法的设计颇费了一番心思。如何在“读”的基础上有所深化,从而推动课堂教学,又掀起学生的第二轮的学习兴趣呢?因地制宜应用文言的方法效果不错。学生用得兴高采烈,老师导得轻松自如。“读”中“用”,“用”中“读”,既“读”又“用”,相得益彰。文言之学习,成了一种有趣的尝试。这样的课堂,怎么可能不风起云涌呢?

感到不满足的是:学生思维的起点有好些处还开始于老师预先设计好的的“导”,如果能彻底地实现课堂思维从学生始,那样的课堂才是真正属于学生的啊!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2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20xx年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包括这几方面: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习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习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平时上课活跃。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平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总之,要真正落实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贵在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才能使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向45分钟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真正实现每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语文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绿树成荫。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成功,有遗憾,今后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授课中多些成功,少些遗憾。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3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三是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来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时之喜,他终究还是孤独的,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上联:腊月西湖雪大下联:更定湖亭人痴。此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了,于是以仿写诗句的方式再次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紧抓重点,突破了难点。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能够结合例子再加以说明,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没有让学生课堂上练习,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4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5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第三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汇编15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

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在一篇课文教学中,穷尽其所有内涵,包括字词、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实,学生是随着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静夜思》,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也许,一直到了五六十岁,当自己两鬓斑白,仍漂泊异乡,事业无成时,才真正读懂这首诗。所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点耐心,留一点余地。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留到后面的文章去掌握;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后去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2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是在这淡雅隽永的文字背后,隐藏一份悠悠的家国情怀,寄情于山水是中国文人历来的一种自我解脱的方法,当个体生命面临不可抗争之命运时,便会把精神寄托于纷争喧闹以外的青山绿水家园,在山与水的调和中觅到一份安宁,以此再来寻求更高远的超脱,张岱就是在这种心境下完成了他的《陶庵梦忆》的,里面的这篇《湖心亭看雪》是全书中的精品,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把古典散文的文字美,意境美表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篇文字更可以看作是描写西湖雪景的千古绝唱。

本文的教学设计以新课标对文言文的教学要求为依据,注重文言文的词汇理解和积累,注重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注重通过朗读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根据这一原则,我把本文的教学过程分为“白文断句——整体感知”和“赏读文章——体会情感”两部分。

文言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读读背背和积累文言词汇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课程中,文言文教学所用课时、师生所花时间都逐渐增多,主要是花在文言词语的记忆上。在文言字词教学中,我们大多采用借助课下注释和参考书、工具书理解课文意思,然后通过各种方式进行反复记忆巩固。这种方法对文言文初学者是必须的,也是有效的。但随着文言词汇积累的增加,学生对词汇的遗忘率也逐渐增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能力没有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死记硬背式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缺乏思考,对文言词语没有真正理解,效果也就达不到要求。初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有一定的文言词汇积累,这时可以考虑让学生不借助任何材料给白文断句(在初始阶段可以提示难点),也就是根据学生自己的积累和经验给白文断句,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经过看书下注释,同学互相探究讨论、老师点拨理解文章意思。通过给白文断句这一训练,我们希望能使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能有所进步。这一教学方法也得到市区教研员和听课教师的肯定。

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本节课的多媒体运用也力求简单有效。课前的有关西湖的诗词欣赏营造了良好氛围。应该注意的是:重点字词解释的那张幻灯片应该给重点字词加点,否则就会造成歧义。

下次注意的问题:

1、备课一定要备学生,而且课前的预设要充分。

2、教学目标一定要明确,这样教学重点才会突出。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3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三是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来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时之喜,他终究还是孤独的,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上联:腊月西湖雪大下联:更定湖亭人痴。此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了,于是以仿写诗句的方式再次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紧抓重点,突破了难点。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能够结合例子再加以说明,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没有让学生课堂上练习,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4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目标中我把重点定在:通过想象,感受雪后西湖凝静苍茫的意境之美,学习白描手法的运用。就是希望培养学生的文学感悟力,去品析雪后西湖的空灵静谧之美。并在预习导案中设计了三个问题对学生进行引导。在课堂上学生也能品析出雪后西湖的苍茫、寂静之美,但因课堂前半部分学生对字词疏通方面质疑太多,使得课堂前松后紧,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赏析,来品读,让教学重点没有凸显出来。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加强对课堂节奏的掌控,突出课堂的教学重点,体现学生主体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5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20xx年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包括这几方面: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习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习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平时上课活跃。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平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总之,要真正落实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贵在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才能使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向45分钟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真正实现每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语文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绿树成荫。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成功,有遗憾,今后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授课中多些成功,少些遗憾。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6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7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文言小品文,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张岱的文集中探知些许。

这篇文章描写的冬天在西湖看雪的美景是文章的中心内容。在组织教学中,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导入;

2、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

3、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

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

5、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

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引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比较到位,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探究不到位,学生不能很好理解。

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

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3、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我以读为主,以“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的“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于行”、赏“痴于景”、说“痴人”三个步骤悟“痴心”。

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充分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叶圣陶先生说:“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知识和信息,更需要让学生自如地去运用它们。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引导、指导学生学习。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8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9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1.导语;2.展示学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7.总结语。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0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西,算为所得宋朝教育家张载说:“学则须疑”,“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他们讲的都是读书要提出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善于读书的人,一边读下去,一边自会提出一些问题或题目来”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善于读书的人”,但是可惜,他们没有提出问题的机会,甚至没有思考的时间,只能竖起耳朵听甚是可悲!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1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想方设法让语文学习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向往语文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从而感受语文的乐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模拟作者与亭中两人对话的情节,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的兴趣非常浓。通过上台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而且通过对表演语言的分析,增强了学生对作者内心孤寂,感叹人生的淡淡忧愁的情怀的感悟。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2

选入人教版初八年级上册的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这篇历来为评家称道,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席之地的小品文,既可以说是张岱散文小品《陶庵梦忆》中以笔墨精炼、风姿绰约著称的极品,也可以说是与柳宗元《小石潭记》、苏轼《承天寺夜游》、袁宏道《满井游记》媲美的小品文精品。全篇仅一百五十九字,看似篇幅短小,平易近人,极易理解讲授,实则它小中寓大,以小见大,情思深意蕴于其内,情趣风致见于言外,正确理解把握它的内蕴,鉴赏传达它高妙的写作技巧,则需下一番披沙沥金的功夫。

那么,在我看来,执教者首先应入乎其内,明晰到位地了解写作此文的其人其书。这篇小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忆》,而为什么不纳入作者的另一书《西湖梦寻》,除了体例写作的不同外,自当别有一番深意在。《陶庵梦忆》是本什么样的书呢?简单地说,生活在一个“王纳解纽”、“天崩地解”时代的张岱,作为这一沧桑巨变的历史见证人、记录人,泪尽继之以血写成的回忆录《陶庵梦忆》,是一本沧桑易代真实录,人生历程忏悔录、故园之思痴梦录(见拙作“梦”的注释——张岱《陶庵梦忆》主题意蕴探微)。

由此,我们去解读其文深刻内蕴就不难发现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从所写景物和历史背景看,作者笔下创造的迥异于人的意境,既是西湖如梦如幻雪景的真实描绘,又是作者世事如烟、人生如梦的精神的隐曲反映。二、从人和人的关系看,这由经历“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駴駴为野人”,老朋友相见把他当作“毒药猛兽”的张岱写来,其间包含着人世间多少炎凉冷暖的体验,也寄予着作者对人与人正常关系多少深切的期待,至于文章的写作,其审美在于(一)冷隽美;(二)绘画美;(三)情趣美(见拙作“小中寓大,众美毕备”——张岱《湖心亭看雪》赏析)。

由上可见,一篇小文,其包含内容如此深邃、厚实,要向学生一一传达且不是件容易的难事,尤如横亘在执教者面前高高在上的跳杆,一蹴而就翻越不得不讲究功夫和技巧。

那么,入乎其内后,又如何出乎其外,这也是对每位执教者的检验。“入乎其内”,需要我们对作者、作品透彻了解、融会贯通;“出乎其外”,则要求我们执教者由博返约、驭繁于简、变难为易、深入浅出地对学生循循善诱,为此,我们如何准确到位地对初中学生进行这篇课文的语文教学呢?我初步认为:

(一)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式、方法。

对于文言文,时下学生畏文如虎,学生有三怕:即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文言文的阅读理解,向来是初中学生语文学习中的拦路虎,究其原因有三,一是文字障碍,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句式变换多,深奥难懂,难于把握;二是时代距离。古人生活的时代,古人的思想感情,文化背景距今天的时代、当今的学生遥远而陌生,由此让幼小年青、知识贫乏、生活单一的中学生去走近古人,“回眸过去,这时代的思想感情的距离难于跨越;三是执教者的障蔽。好的教师教学时能深者浅之,难者易之,疑者活之,塞者疏之,去掉重重阻碍,让学生拨云见日,披沙见金。教不得法的老师,弄得不好,倒是教学时主次不分,讲解不明,方法陈旧,正应了有学生所说,越学越难,越学越不懂。越学越放弃,学生主动性丢失,探索性泯灭,创造性捏杀,教学堕入恶性循环的泥淖而不能自拔。

这种现象的致命之处在于教学方法上普遍存在着“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集中表现为“三多三少”,1、老师讲的太多,而学生动手动脑少;

2、教师讲课时分析太多,而对学生学习主动指导培养太少;

3、学生做作业时间太多,而用于课外阅读、写作及开展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太少。

所以有人对过去“满堂灌”的讲授方式作了戏谑反讽的概括为:

1、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提问学生答,老师板书学生抄;

2、老师讲得多学生学得多,讲少学少,不讲不学;

3、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莫名其妙;老师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听得不得其要;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在这种情势下,正本清源,还学生一个学习的天地,“把时间还给学生,把思考让给学生,把过程留给学生,把方法教给学生,就成了当今教学普遍关注、切实改进的重要课题。今天在“主动——合作——探究——互动”教育新理念的指导下,由过去讲授式变为启发式、学导式、学用式已形成为教育的新的趋势,语文教育界许多老师践行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研究式教学方法,传统的语文教育方式向现代化教育对接,过渡转轨。文言文教学上,许多老师也摒弃以前一味“死抠字词”、“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疏通文意”,把文言文当作风干的语言标本的作法,工具性、人文性并重,让学生从文本中感悟体会,消化吸收,从而达到古为今用、陶情怡性的作用。有鉴于此,我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一改以前的单纯的讲授,而采用作业探究式+讨论点拨式进行教学,在学习课文前我提出预习作业如下:

1、请全班同学各自提供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准备课堂交流。[此作业以诗引路,创设情景,既意在拓宽学生视野,又注重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和联想的能力]

2、请找出课文中的一个会意字,并举例3-5个会意字;找出课文中的多音多义字,读准字音,把握意义用法;掌握课文中自己不认识生字的读音意义用法;课文中的“雾、凇、沆、砀”中的“凇”是形声字吗?为什么?[此题意在调动学生自学和探究的学习兴趣,举一反三,既巩固以前形声、会意、多音多义字的知识,温故知新,又运用字的知识解决课文中的难字。]

3、在课文中标明作者写湖心亭雪景的量词,请试用另外的量词替换。[此题借助语言“置换”,让学生领悟作者量词运用的精确、传神,为学生今后作文遣词造句提供典范。]

4、作者全文很好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大小的对比,动静的对比,冷热的对比,请用课文中的语句一一说明。[此题意在让学生自主解读课文,突破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

5、将柳宗元《江雪》诗和本课作一对比,并说出它们的异同,准备在全班交流。[此题意在通过对比阅读,培养学生探究创新思维的能力。]

6、你认为作者“痴”吗?[此题意在设疑问难唤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欲,进而让学生在表达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品质和习惯。]

(二)要正确确认课文的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能不能找准、攻破课文的重点、难点,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关键。课文中,有的重点又是难点,二者合一;有的重点、难点既有内在联系又各自分离,还有的课文难点不止一处。重点、难点既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形式方面的,如表现方法、语言特点,这要教师从课程内容、学生对象、知识系统掌握需要出发,此文教学时,最好从写作形式方面突出一、二个问题,切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学不到实处,学不能致用。查阅一些老师此课的讲授,课文重点把不准,难点攻不破,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繁,即繁杂、繁琐。如有的教师介绍张岱其人、《陶庵梦忆》其书时,一讲一大通,唯恐不全不详,由此冲淡了课文应主讲的内容。还有的过于纠缠于崇祯五年十二月的深意上,次要的淹没了主要的,喧宾夺主,主次不明,细枝末叶掩盖了主干,绿叶取代了红花。更有一些教师为展示自己学富五车的渊博,不看对象和学生接受程度,动辄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结果将教学引向食而不化的反面。

二是偏。主要表现为不该讲的大讲特讲,看似讲得对的结果适得其反。比如有教师以一“痴”字串解全文,什么“痴行——痴景——痴情”,让人难于理解的是,怎么作者“痴”了,景就变为“痴景”了呢?又如有教师以一“奇”字统摄全文,“时间奇——雪景奇——手法奇——量词奇——人物奇——情趣奇”,这么多个奇,看似对课文“一字见奇”,高屋建瓴的解读,然而仔细研究,奇处多了反而不足为奇了,如此可见四处出击,偏离课文主旨,何谈重点?还有的教师大讲本文的写作方法——正面和侧面描写,白描和细描,这篇课文侧面描写何在?是其主要特点吗?白描和细描又何以区分?讲这些对学生写作有切实的指导,能内化为学生的读写能力吗?一些教师至今还老喜欢在概念上翻筋斗,兜圈子,实际上学生写作最需要学习借鉴掌握的是选材、叙事、写景、布局谋篇、遣词造句这些最基本最适用的方法。还有的貌似教育新观念、新模式的践行者,教本课时将学生分成“语词破泽组——心灵探究组——性情评价组——写法赏析组”,如此花样翻新,机械分割,需知在如此肢解的同时,也就肢解了学生,肢解了课文。

三是单,即教学方法单一、单调。《教学六十法》阐述教学方法的作用时道:“教师的文化专业知识有如分母,教学方法有如分子,教学效果是这个分数的值。”优秀的教师,教学上除了“胸中有书”、“目中有人”外,还“手中有法”,即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回观我们不少教师的文言文教学,更多的还是停留在以前死抠字词、疏通文意的路数上,要不抱定单纯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不放,解放不了思想,迈不出“自主——合作——探究——互动”的步子,要不,一课之中,一文所用,一、二教学方法,既见不到学生自动,也难以见到教师启动,更难见师生互动,起承转合环节不明,教学方法不能立体作战,如此单调重复,怎不败坏学生学习的胃口?如此平庸无奇,何不淡化学生求知的兴趣?

通过对本文入乎其内的学习钻研,我认为本课与本册文言课文比较而言,无多少字词的障碍,重点、难点应确定在内容的理解,写作方法的运用上,因此,我在教学时将二者有机融合在三个对比上:

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既直接自然易学易懂易用,需不着死记硬背一堆名词术语、概念结论,也便于日后活化为自己阅读写作的血肉。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是古人指导我们读书学习的金玉良言,对教师来说,是钻研教材、因材施教的特殊要求。要教好教材所选课文,“入乎其内”就是要我们教师深入钻研作品,不停留表面,认真感悟作者的用意,仔细破解作品疑难,不以己代人,不至人云亦云,以期达到目有全牛,融会贯通,烂熟于心,卓有见地的那样一种状态和境界。“出乎其外”,即要我们教师依循教学大纲要求,根据教材实际,结合学生实际,着眼教学实际,来一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取精用宏的教学设计。循序渐进地、循循善诱地采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技巧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要“出”必先要“入”,入是教学的基础、前提,“入”后还需巧“出”,“出”是教学的检验和迁移,二者为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不同阶段。现在一些年青教师教学在“出”与“入”上存在的最大问题是:既不能“入”,也缺乏“出”,“出”、“入”脱节。大学老师怎样教他怎样教,高中教师怎样教他怎样教,教参教辅怎样讲他怎样教,人家怎样教他怎样教,教育行家对教育的三个境界谓之“一年教对,二年教好,三年教活”,可我们的很多老师如此教学多年不见进步,始终在教“对”这个层次上逡巡徘徊不前,有的好学勤思进取求新的教师“一年当你教书十年”,而裹脚不前,怠惰守旧的教师“教书十年当人家一年”,这不能不说是当下我们语文教师的一种现状和弊端,这也当是语文教学“少、慢、差、废”的重要症结所在,在这里我们希望我们的每一位语文教育工作者“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认真教好每一堂语文课,不负时代的重托、人民的殷切期望。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3

在备课《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4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鉴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习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习目标二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之后学生纷纷说原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里来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这几个量词,正好给人一种模糊的、苍茫的感觉,是带有朦胧的深远的意境美。如果换成标准的常用的量词,则过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与事实不符,不能表达出作者当时看雪时的情感。而这个写景的句子,除了有这几个简单的数量词之外,竟没有一个修饰的词。却能让人从中读出风景美,意境美,诗意美,画面美。这种,简洁朴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写法。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和想象画面感受中学会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赏“痴景”,作者在此描写“奇景”,是为下文的叙“奇遇”和说“痴情”做铺垫。

可是,我对本文中“痴”字深刻涵义的理解和感受,给学生引导的还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说“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与别人不一样——大半夜的“独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话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人对坐”在赏“痴景”,这是“两人”与“余”共有的“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还有“两人”之外的“痴心”——对故国的深深眷恋,那种遗世独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明显是答非所问,可作者为什么其他的没记住,偏偏记住了“金陵”?作者写此篇时已经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国都,由此可见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痴心”。

对“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学生能较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到位。“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我将继续反思,认真向优秀教师学习,脚踏实地走好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5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学习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习);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第四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1

在备课《湖心亭看雪》时总想选择一个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作为综合分析的突破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

一般来说,文章的标题、开篇、篇末那些带强烈感情的词语,有一定深度的议论抒情的句子,与理解课文内容关系密切的语言点,往往是我们教学问题设置的突破点。

思虑良久还是选择了“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为教学的突破口,设置主问题:“相公痴”中“相公”指谁?何以见得其“痴”?于是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便走近了张岱,了解到张岱的“痴”行和眼中的“痴”景;“更有痴似相公者”中“痴似相公者”指谁?他们与张岱一样吗?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再次走近,认识到张岱之“痴”是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致,此时变“走近张岱”为“走进张岱”,张岱自有自己用痴情与旷达酿造的纯美境界,普通人未能及也?!

水到渠成,主问题设置卓见成效。

其实,在日常教学中,在“突破点”寻寻觅觅中,在抓住“突破点”设置适度合理有效的主问题反复思量中,我深切地感受到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提升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提高了。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2

本文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9课,我于20xx年11月28日在学校“示范课”评比中,给初二年级3班学生讲授了这一课,课后认真听取了专家和同行的意见,反思如下。

一、对于教学内容的反思

本文是张岱在明亡后写的一篇追忆前尘往事的小品文。文章以精炼的笔墨,记叙了作者湖心亭看雪的经过,描绘了所看到的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图,表达了他幽远脱俗的闲情雅致。这篇山水小品,有人物,有对话,淡淡写来,文章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一百多字,笔墨精炼含蓄令人惊叹。

文章共有两个自然段:第一段以叙事写景为主,交代了赏雪的天气背景,通过以视线的移动,景色的变化,白描的写法,描绘了西湖中雪景而且暗示了小船在夜色中徐徐行进,展现了一个微妙而变幻的意境。第二段写人为主,交代了作者的奇遇,在湖心亭上意外的相逢使作者的怅惆与失意荡漾心中,平实的叙述,简炼的笔墨,却把作者的悲与喜表现得淋漓尽致,韵味无穷。

赏析白描手法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文字,是学习的一个难点。明亡后,张岱消极避居在浙江剡溪山中,他的文章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总带有淡淡的哀愁。让学生了解文章的这一写作背景,然后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明人的生活态度。而对于文中作者遗世独立的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态度,但又流露出消极避世的情绪,应引导学生批判地对待,历史地分析。这是教学的又一难点。

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掌握大意,研读课文理清脉络,品读感悟体味情感。找出自己难理解和翻译的词语和句子,以提问或提醒的方式解决课文翻译的问题,掌握文章的重点。联系课文和有关背景,通过品读课文进行小组讨论,教师适时的以动态的知识树加以点拨和指导领悟作者的情感,从而突破难点。课后通过我更深刻的反思,我认识到在课文翻译时,为了急于求成,没能对字词句的注音和翻译做到步步落实,忽略了部分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翻译课文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从注音、解词到翻译句子,每一部分学生存在的问题一一呈现或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作为一篇文言文,既要整体把握文意,又要注意字词句的落实。要求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借助工具书、书中的注释及教师的指导,积累文言词语,疏通文意,从而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优美境界,掌握借景抒情的方法和语言特色。这篇教学我主要是围绕痴字展开,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咬定语言不放松,增删移换的方式品味语言,突出语言的精妙。觉得不足就是在字词上没有给足够的时间解释。必做美读,选做背诵。

在教授这篇文章时,我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我在设计本文时紧密结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让讲堂变学堂)”的相关理念,辅以洪镇涛老师“阅读教学,就是要立足文本”的观点,结合了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对本堂课的教学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示标,设纲导学

1、导入示标:单元导入,明确目标。

首先以描写西湖春夏秋的诗句导入,进而引导学生明确本课学习目标。这样,让学生很快走入文本,为课文教学作铺垫。

2、设纲导学:自主学习,教师指导。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朗读为切入口和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进行学习。学生先自读课文,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初步理解课文,掌握其中包括作者、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

(二)合作探究,展示释疑

通过自主学习同学们对课文有了一个初步了解,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先自主完成译文任务,不会的再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包括这几方面:

探究:自读课文,整体感知。研读探究,品读赏析,体味情感。

1、合作探究。在自主学习课文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探究,掌握文章的大意;品读赏析中,使学生明确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以及白描手法的运用娴熟老练,浑然天成,而文中所展示的作者高雅脱俗的情怀,颇让我们这些生活在都市忙碌不堪的人唏嘘感叹。如此精美绝伦、形神兼备的小品文,学起来简直是一种享受。这样既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又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用合作探究的方式由表及里地理解文言文。体现文言文学习之特点,既要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又要注意字词句句落实,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既练习了背诵;又进一步理解了清淡雅致的西湖雪景的美,为课文的理解和背诵打好坚实的基础。

2、展示释疑。学生展示时,我深感有一个不足:由于自己在这一环节上急于求成,忽略了对学习文言文基础知识的落实,没能做到从作者到字词注音、解释的步步落实,因此只是在个别学生对课文翻译的“提问”和“提醒”中,我就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这样做忽略了部分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我想:如果在学生自主学习的环节中,再加入小组间的交流,把注音和解释掌握不准的地方呈现或小组间互相加以指正效果会更好。但是,本节课对于小组的评价没有做到当堂体现,以至于有些学生的兴趣没能充分调动起来。课堂的气氛明显没有平时上课活跃。

三、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亮点在于课上注重学生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锻炼学生的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教师的组织、引导的作用,对重点问题进行强调,对疑难问题进行点拨,从而体现课堂的高效。

这节课上完,觉得受益匪浅。与以往课堂不同的是:这节课我教学设计环节上颇动了一番脑筋。这次公开课,我大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字词、注音、解词等基础知识,虽然因为我的急于求成,没有顾及到部分同学的不成功,但是我能看出大部分学生能有独立阅读、思考的意识和习惯。想一想,此节课的问题还真多,比如基础知识的落实,比如对学生小组评价的落实,比如如何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等。当然,此节课的学习目标基本落实,有一定的教学效果,我想,这节课不仅使很好地落实了高效教学,而且对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养成,也会很有帮助。这节课,可以说不仅学生的知识有所提高,更是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的提升。

四、我理想的课堂,今后努力的方向

结合前面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反思,结合其中我发现的问题,我觉得要实现一节理想的课堂,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教学:

1、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兴趣。从平时的教学,到导学案的设计,以方法引导为宗旨,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2、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新课改理念强调的就是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就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组内的再分组,二人一组的互评互改、四人一组的强化指导、八人一组的共同探讨,做到层层深入,环环相扣。

3、落实对小组学习的评价。例如,每组根据组内情况分为①到⑧号,而只要答对问题,也按号对应加分,从而带动学生的小组意识,力争让中差生树立信心。引导学生读文、感悟、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湖心亭的雪景。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

总之,要真正落实堂堂清、人人清、步步清。抓好“堂堂清”贵在坚持,每节课都这么做,才能使同学们自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为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就是要向45分钟的一节课要效率,就是要真正实现每一节课的所学知识,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掌握。让每个学生都能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让语文思想在学生们的心中生根发芽,绿树成荫。我觉得自己这节课有成功,有遗憾,今后我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授课中多些成功,少些遗憾。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3

《湖心亭看雪》是一篇篇幅短小,情景交融,流露出一种家国之思、家国之悲的情怀的文言文。

教学设计中,我把这节课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是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疏理文意,这部分内容较为简单,准备放手让学生去做,老师只是点拨引导。而对后半部分文本的深入理解,离学生的生活较遥远,对张岱的孤独,痴迷,可能难以理体会,我决定采用点拨引导的方式,从“痴”字入手,品味“痴景”,“痴情”“痴心”,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潜移默化中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课堂上,果不其然,对文中的重点字词,文意的理解,没有难倒我们的孩子们,对同学们来说是小菜一碟。课前预习,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学生能理解大部分内容;课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共同解决心中的疑难,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得以充分展现。课上展示,学生们跃跃欲试、争先恐后,都想把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其他同学和老师,由于篇幅太短,只能挑八个小组进行展示,学生们声音宏亮,落落大方,站姿端正,体现了学生良好的发言习惯,其他没选到的小组,下课还给我说没挑到他们组,他们还挺遗憾呢,看到学生们遗憾的表情,心里还挺窃喜呢,嗯,应该他们在课下也充分准备了,这次没展示成,有点心不甘呢。

对作者精神世界的理解,应该是个难点,家国之思,家国之悲,我就亲自出场。先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关键词:“痴”,找出张岱痴迷的地方。文中白描手法的运用,是这篇文章的重点,让学生掌握白描这种写作手法的特点,寥寥几笔,勾勒事物的特点,并回忆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九种景物,也是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勒出深秋晚景图,把天涯游子的羁旅之思刻画得淋滴尽致。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学生们对这句话很疑惑,问其姓氏,不答姓名答籍贯,我适时抛出两则材料,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知道张岱写下“金陵人,客此”,是怀着深深的亡国的沉痛和怀念等复杂的感情的。舟子认为他傻,其实张岱在改朝换代之际,隐姓埋名,遁迹山林,潜心论著,在贫困衰败中依然固有对故国的痴心,这是一种执着、一种坚守、一种痴迷。由此联想到生活中,我的两个语文课代表,无论何时何地都在认真学习,这就是一种对学习的痴迷!

学生们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了张岱写景运用白描的原因,五十多岁的张岱透过国破家亡看旧事,他的眼睛里没有颜色、声音、温度,只剩下寥寥几笔便勾勒出的冰天雪地。当然,这节课完成了我的学习目标,学生们充分参与、积极展示,只是这是一节公开课,各方面都准备的充分,多希望我们的常态课也能如此!我们的教学将不再在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的享受!期待春暖花开的那一天!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4

语文学科既应该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又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相信学生的潜能,要努力挖掘学生的情感因素为他们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创造广阔的学习体验空间,从中积极挖掘、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引导学生独立自主地发展思维,启发想象,发表个性化看法。初中的语文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适当的进行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提高语文教学的水平。本节课内容的选择上较新颖,组织严密,条理清晰,节奏明快,体现了教师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教学体现了新课标精神,在课堂中合作、探究性学习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使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性学习得到发挥。课的结构清晰,准备部分、各部分的衔接科学、过渡自然。整节课中学生兴趣浓烈,积极主动性较高。重点、难点把握较到位,课堂环节设计巧妙,目标达成率较高。

但仔细分析缺点还是很多的。如:课堂上细节讲解还不够,对学生的带动性不够充分,整个课堂的气氛不够活跃,学生的兴奋度还不够高,上课有点放不开。教师示范较少,学生展示空间不够充分。各环节用时把握不够精准,导致后面的重难点讲解不够精细。针对以上问题,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积累经验,改进措施,提高效率,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5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另外,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本课的亮点在于以“读”突破。从最开始的全文朗读到重点句子的品味读,“读”是整堂课的主线。在读中寻找疑问,在读中解决疑点,在读中体会心情,在读中丰满人物。“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读”中自有山重水复疑无路,“读”中自会柳暗花明又一村。读出了兴趣,读出来韵味,读出来精神,读出来灵魂,出了主旋律。

2、以“悟”突破。赏读环节注重通过品读来理解文本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学过程中,以“读”为主,以“痴”为切入点,通过找“痴行”、赏“痴景”、说“痴心”三个步骤深入感悟。对文中描写雪景的句子“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人物的语言“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进行赏析、品读,使学生能较好的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得课堂的教学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有效的调动学生的气氛。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蜻蜓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

4、要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充分参与到课堂中来,同时,教学效果也能大大提高。

5、这节课如果能够借助多媒体,有些缺点就可以弥补。比如可以加入一些画面,音乐,可以让学生进入到看雪的情境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多媒体的运用也让条理更清晰。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6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副“雪景图”为例,引发学生对雪的感悟,说到对古诗的记忆,大家都很自然的想到了柳宗元的《江雪》,它以其清远的意境、孤高的情怀让世人赞叹,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带着“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这个问题听完视频朗读,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关键句子“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紧接着又用一个问题“用一个字概括呢”抓住了本课的核心词语——“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

接着一读文,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二读文,品“痴”景,再悟痴心。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能否去掉了?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三读文,议“奇遇”,三悟痴心。主要是抓住“金陵人”这个特殊的具有历史意义的词语来理解作者。当然这个“金陵人”的发现也是破费工夫的。请学生把目光锁定到酒后话别这句话,问他们能不能发现什么问题,大家都沉默不语,这时,我换一种方式——如果我问你叫什么名字,你答你是顺德人,行吗?学生恍然大悟,找到了作者答非所问的地方,也把视线聚集到了“金陵人”,再让学生说说金陵的历史地位,以及见解张岱的身世,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再联系《红楼梦》中所说——满纸荒唐言,一把心酸泪,至此,学生较容易理解作者所说的“痴”了。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7

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每一堂课都不可能是完美的,每一堂课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今天课间,和学生交流一下学习心得,回办公室又与洪姐交流一下教学心得,我反思《湖心亭看雪》的教学,觉得既有收获又有不足。

本单元三篇文言文三篇古诗。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时,要注意体会古人寄托于山水名胜中的思想感情,感受他们的忧乐情怀”,“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积累掌握课文中的文言实词和名言警句,便体会文言虚词在关联文艺,传达语气等方面的作用”。鉴于此,我特制定《,湖心亭看雪》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为:

1、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品读文中写景的句子,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的“痴”,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中目标1是学习文言文的“言”要达到的,2和3是学习文言文的“文”要达到的要求。我们都知道:学习文言文讲究“文”“言”并重。

语文教育家,张志公说:“所谓阅读,就是老师带着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文言文阅读也是如此。反思本课教学,我感觉学习目标二的学习效果还是不错的。

品析本文中的写景的句子,最精美的就是这句“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从这个描写句中,学生欣赏到了西湖的美景。但是如何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呢?28号培训的时候,贾玲老师说语文教学最忌讳用概念解释概念。于是,我借鉴了一个创新的设计环节,通过换词,让学生对比朗读,来体会语言表达的效果。请看原文当中的数量词“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我给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长堤一道”“湖心亭一座”“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让学生对比读读,品味一下看是原文中的“痕”“点”“芥”“粒”给人什么感觉,而若换成标准的常规量词“道”“座”“艘”“个”,效果又怎么样?结果,我引领学生反复朗读,然后我朗读,让学生闭目想象画面。之后学生纷纷说原文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用得好用得妙。作者是,深夜里来看雪景,根本不可能看得十分清晰。原文中的这几个量词,正好给人一种模糊的、苍茫的感觉,是带有朦胧的深远的意境美。如果换成标准的常用的量词,则过于生硬,看得太清晰,也与事实不符,不能表达出作者当时看雪时的情感。而这个写景的句子,除了有这几个简单的数量词之外,竟没有一个修饰的词。却能让人从中读出风景美,意境美,诗意美,画面美。这种,简洁朴素,不是雕塑的手法,就是白描的写法。学生在反复对比朗读和想象画面感受中学会了,什么是白描手法,并且悟出了这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赏“痴景”,作者在此描写“奇景”,是为下文的叙“奇遇”和说“痴情”做铺垫。

可是,我对本文中“痴”字深刻涵义的理解和感受,给学生引导的还不到位。文末借舟子之口说“相公痴”,他眼中的“痴”只是自家相公与别人不一样——大半夜的“独往湖心亭看雪”。舟子眼中的“痴”是“痴呆”“痴傻”,他在笑话相公的“痴行”。舟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更有痴似相公者”,“两人对坐”在赏“痴景”,这是“两人”与“余”共有的“痴”——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闲情雅趣。然而,除此“痴情”外,作者还有“两人”之外的“痴心”——对故国的深深眷恋,那种遗世独立的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怀。“问其姓氏”“是金陵人”,这明显是答非所问,可作者为什么其他的没记住,偏偏记住了“金陵”?作者写此篇时已经是清朝初期,而“金陵”正是明朝的国都,由此可见作者对故国的怀念“痴心”。

对“痴”字深入感悟,才使学生能较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真正做到“文”“言”并重。而这一点我做的还不到位。“课堂是有缺憾的艺术。”我将继续反思,认真向优秀教师学习,脚踏实地走好语文教学的每一步。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8

我们每一个语文老师都应该想方设法让语文学习课堂活跃起来,生动起来,让学生喜欢语文课,向往语文课,让他们真切感受到语文课的乐趣,从而感受语文的乐趣。我在这里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模拟作者与亭中两人对话的情节,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参与的兴趣非常浓。通过上台表演,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想象能力,而且通过对表演语言的分析,增强了学生对作者内心孤寂,感叹人生的淡淡忧愁的情怀的感悟。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9

湖心亭看雪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虽为自读课文却要求全文背诵。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的气象混莽,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衣炉火、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孤寂的情怀展现的淋漓尽致。俄国作家契诃夫在谈论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的有才华就是写得短”,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新课程标准》对初中生阶段的文言文学习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节本内容。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手法,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手搔高雅情操与趣味的熏陶。”

鉴于这些,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2.赏析美景,品味雅趣;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学习目标;3..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4。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对人物描写的范例、小练习);

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拓展古往今来的痴人痴事

7.总结语。

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自己感觉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当然也有很多不足之处。比如在最后的结语处只强调了学生要选择自己的痴事去追求,却没有强调追求的前提是痴事的正确性。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10

在设计《湖心亭看雪》这篇的教学中,我想通过递进式的朗读,来不断加深学生对语言的品味,来深化对主旨的.理解,在读中质疑,在读中解疑,在读中体悟。“读”既是手段,又是目的。同是,为了避免一味朗读带来的枯燥乏味,我设计了不同的朗读方式,并且将朗读穿插在的讨论理解之间。对的理解,结合学生自身的体会,避免过度拔高,脱离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

在《湖心亭看雪》一文的教学中,我也注意到了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在新课改过程中,有一种趋势,那就是淡化教师的角色,认为课堂的主体是学生,课堂的主角是学生,课堂是学生的舞台等等。我认为这样的观念是偏颇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一定是主角,但一定要占重要的地位;教师的语言不一定要很多,但一定要起关键的作用。所以我在教学中,注意了几个问题的设计。一是提出“作者为什么偏要在清早到湖心亭去看雪?”二是“作者是真的痴,还是别人觉得他痴?”这两个问题,真正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让他们产生浓厚的探究欲望。在课堂的讨论中,学生畅所欲言,讲出了很多颇具见解的想法,让老师也感到新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11

我将本文的教学目标设定为:1.积累一些文言词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感悟作者的情感,反复诵读,并背诵;3.感受作品的景物描写,掌握并运用白描手法。

针对目标,我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1.导语;2.展示教学目标;3.学生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4.朗读课文,对照注释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这里包括教师范读、学生自读、教师正音、学生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句、小组讨论,质疑、学生教师答疑、检查自学);5.合作探究,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这里包括学生质疑,学生老师答疑,小组讨论,教师总结形成板书);6.师生共同品读文中描写雪景的文字,学习白描手法(这里包括对白描手法的介绍,使用白描手法的范例);7.总结语。

回顾这节课,我觉得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总结反思如下:

1、成功的地方在于学生为主体的意识体现得十分清楚,比较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整堂课中,几乎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什么问题,主要通过学生的读来读懂、理解课文,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如在读、议、品的环节里,我始终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线,学生喜欢哪句我便导哪句,打破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而改为学生学,老师导,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如在学生读得有滋味时,老师也参与他们的朗读。学生读之后自己再读,把自己当作了学生参与到学生朗读中,学生再反过来评老师的朗读,从学生的评议中,我巧妙地指导了学生的朗读。这样教师转变角色,作为学生的一员共同参与学习,这种改变一种形式进行朗读示范,使学生感到亲切,融洽了师生感情。

2、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

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12

本堂课主抓关键词“痴”,以朗读贯穿课堂,同时引用史料,基本达到了教学目的。

导入部分以一组西湖风光图为例,引发学生对西湖雪景的好奇,从而引出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张岱关于雪的文章——《湖心亭看雪》。

接着简介作者,提醒学生注意:张岱少为富贵公子,明朝灭亡后就不做官,入山著书。有着这种经历的人,他的文章会流露出什么情感。带着这个疑问,和学生一起去赏读文章。

一是赏雪景。

这是一篇非常简短的文章,在同学反复朗读之后把文意疏通,便开始研读课文。从标题入手,写湖心亭看雪,必然要写雪景,于是先引导学生欣赏雪景之美,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雪景之美?主要抓住本文的写景句,其一为“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三个“与”字,有什么表达效果?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尽管很多学生没有见过茫茫雪景,不过,他们发挥想象,能够领悟到万物融为一体的苍茫意境。其二“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也用了一个对比体味对于量词的运用,分别改为“惟长堤一条,湖心亭一座,与余舟一艘,舟中人两三个”,在笑声中,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借缩小的量词来表现人、物渺小,与苍茫浩大的天地形成对比的艺术效果。

二是品痴人。

欣赏到如此美丽雪景的张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同学们想用一个什么字来形容他?学生思考片刻后异口同声的答道“痴”。我们现在所理解的“痴”是痴呆、傻子的意思,张岱肯定是不会作此解释的,应该是痴迷、举止异常。从而就激发了学生一探究竟。接着,找“痴”行,初悟痴心。很多学生都找到了“独往湖心亭看雪”这一句,我顺势一问,下雪天去外面看雪,这样的举动是痴的吗?是傻的吗?学生都笑了,此时,他们领悟过来,是在“大雪三日”的情况之下,“湖中人鸟声俱绝”,夜晚还独自一人去湖中赏雪,加上如此条件,才是“痴行”,同时这个“独”字又体现出了作者的“孤独、孤傲”。

三是议“奇遇”,三悟痴心。

主要是抓住“金陵人”之喜来分析作者之喜。但是作者只是一时之喜,他终究还是孤独的,结合背景资料和作者生平,也就能理解张岱的故国之思了。

最后以一副对联的形式总结全文。上联:腊月西湖雪大下联:更定湖亭人痴。此时学生应该能够理解课文了,于是以仿写诗句的方式再次巩固对文章的理解。

本堂课在上课前花了长时间备课,上完课,自己觉得比较舒畅,学生也跟着老师的节奏,用一课时,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教学任务,紧抓重点,突破了难点。像类似比较短小的文章,大可不必字字解释,句句翻译,抓住文章的核心,一一拓展,会受到更好的效果。

当然,没有任何一堂语文课是完满的,首先,本文巧妙的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先让学生感知再让学生去总结,这样的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定义给学生讲的比较抽象,能够结合例子再加以说明,学生较容易理解,但是没有让学生课堂上练习,检测他们的掌握情况。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13

教师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问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注意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字词解释和文义疏通让学生在预习中对照课后注解完成,有疑难小组交流解决,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篇14

教师是课堂教学程序的引导者。我在让学生品味表现雪景的几个词语“一点、一痕、一芥、两三粒”时,不是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让学生讨论,而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去用心感受,设身处地地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感知当时的意境。在课堂中,这样的情感体验表面上看好像有点“虚”,并没有让学生学到实实在在的东西,但它为学生理解文章,为学生真正地与作者交流和共鸣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文言文教学不应该追求“毕其功于一役”,想在一篇课文教学中,穷尽其所有内涵,包括字词、句式、句子、情感、主旨等等。其实,学生是随着其认知水平的不断提高来不断加深对文章的理解的。短短一篇《静夜思》,从幼儿园就开始读,也许,一直到了五六十岁,当自己两鬓斑白,仍漂泊异乡,事业无成时,才真正读懂这首诗。所有,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有一点耐心,留一点余地。这篇文章未掌握的知识,也可以留到后面的文章去掌握;这篇文章未理解的思想,也可以到毕业以后,走上社会后去理解。

第五篇: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说实在的,在没上之前我还颇为得意,为准备这堂课我专门有学习了调节教学的相关内容,首先这个设计体现了四有:有目标,有自学,有讨论,有读写;其次,三语(导语、过度语、结语)在备课的时候在考虑到了;同时整个环节基本符合:自学释疑、整体赶制;训练操作、合作探究;反馈矫正,读写巩固;延伸迁移,联系实际。以上这些在上课时都体现到了,而且,在合作探究质疑环节,由于学生质疑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我又适当加入了一个讨论,可是上完课后发现者皆可还有很大的漏洞,特别是各位老师的平可使我的认识更深刻,收获也很多。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1.三语,语速不能过快,导语的目的是创设教学情景,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而我再说导语时就有些快,不能使学生很好地进入到教学情境中;过渡语,是引领学生很好地从这一环节过渡到下一环节,这个没有出现大的偏差;做大的失误就是结语,竟然忘记了,为什么会忘呢?紧张,因为结语是背出来的,已紧张很容易忘。结语,它是对文章内容、情感、写作特色很好地总结,通过老师对文章的把握把他总结出来,而不应该是背出来,背,很容易忘。也给人一生硬的感觉。

2.教学设计要科学,有条理。我的教学设计大致是感知内容、理解感情、练习背诵、写作特色的把握----白描手法的运用。显然,练习背诵放在第三个环节很不合适,要么把它放在第一个环节,要么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根据我这堂课可以把它放在最后,因为背诵是常规教学,可以根据课堂时间灵活把握。

3.对文中重难点的把握要到位,深入。可以说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可以,但是对本文写作上的特点出力不到位,使学生不能很好理解。首先,本文巧秒地将记叙、描写、抒情三种表达方式融为一体,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艺术,我只是给学生总结了出来,没有让学生先感知一下,让学生去总结,理解会更深刻;其次,对于白描手法的处理有些脱离文本,轻轻点水。白描手法的定义给学生讲得过于概括、抽象,学生很难理解,其实课后第二题很好地解释了什么是白描。讲完定义后老师应该结合文本将一下白描在本文的运用,使学生能够有一个直观的认知。小练笔缓解由于时间紧,只让学生写了,而没有展示,这是一个遗憾,这是一种反馈没能够实现。

4.读书要有目的,目标要明确。这是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让学生读书有些盲目,其实,老师让学生做的每一项活动都要有目的性,这样课堂效率也会提高。

本节课,关于文言实词和写作手法的教学任务没有完成,但是学生们能够质疑,能够思考,并能够在思考中有所收获,实在是一件可与而不可求的幸事!或许这就是我们追求的课堂生成吧?文言文教学的研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收获的。

下载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大家,他的小品文历来受人推崇,《陶庵梦忆》与《西湖梦寻》是两本非常受人欢迎的书,他的文字淡雅隽永,读后叫人回味无穷,但也就......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巴彦淖尔市田家炳外国语学校 谭亚全 《湖心亭看雪》是明末清初散文家张岱所写的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美散文,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散文的奥妙。全文不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合)[精选合集]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集合15篇)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湖......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全文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汇编15篇)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5篇可选)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15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湖心亭看雪教......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5篇模版)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15篇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湖心亭看......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 湖心亭看雪的教学反思1 多年以来,我们的语文教学都是老师讲,学生听,没有学生的读,没有学生的说,更没有学生的思。学生终于没有学会读书,只是死记硬背一些东......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最终5篇)

    湖心亭看雪教学反思 本课的教学宜快速入题,不必介绍太多,介绍太多,学生可能会了然无趣。这课看似不好上,实际上有不少可挖掘点,像第二段写雪景的内容,便可细细品析。“雾凇沆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