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时间:2019-05-14 11:12: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第一篇: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转] 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转载自 天道转载于2008年07月16日 16:59 阅读(8)评论(0)分类: 个人日记

2008-06-19 09:28:08作者:来源:互联网浏览次数:20文字大小:

【[url=javascript:fontZoom(16)]大[/url]】【[url=javascript:fontZoom(14)]中[/url]】

【[url=javascript:fontZoom(12)]小[/url]】

简介:摘要:在总体分析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美国、澳大利亚、荷兰3个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促进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总结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利条件,提...关键字:美国 澳大利亚 荷兰 畜牧业 奶牛 规模化养殖

摘要:在总体分析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概况的基础上,通过解析美国、澳大利亚、荷兰3个畜牧业发达国家的畜牧业发展特点,深入探讨促进其现代化畜牧业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总结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利条件,提出目前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和建议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我国是畜牧业大国,改革开放以来畜牧业迅速发展,畜禽饲养量和肉蛋奶产量都有很大的提高,随着国内宏观经济的发展,畜产品市场需求日益增加,畜禽饲养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出现了很多具有一定规模的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在全国范围内也初步形成了畜禽优势产业带,饲养模式也在向规模化方向发展。2004年,全国各类畜禽规模化养殖小区达到4万多个,初步形成了几种畜禽的优势产业带,2004年,我国位于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地区的生猪产业带猪肉产量达3016.5万t,占全国总量的64.2%;集中在中原和东北8省区的肉牛产业带牛肉产量达414.1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61.3 %;分布在中原、东北、西北和西南18省(市、区)的肉羊产业带羊肉产量达到342.2万t,占全国总产量的85.7 %,此外,还有肉鸡产业带和禽蛋产业带等。同时,我国的畜牧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截止到2004年底,经国家八部委认定的畜牧业龙头企业已经发展到 582家,这些企业在推动我国畜牧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总体来说,我国畜牧业还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也以散养为主,饲养规模较小,生产效率低,畜产品质量难以保证,与世界其他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畜产品质量难以控制、饲养者承担的市场风险大、畜产品深加工业不发达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我国畜牧业的进一步发展。如何促进我国畜牧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之路,可以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1.1 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

现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例,分析其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特点,这3个国家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是粗放型畜牧业;荷兰是精细型畜牧业。但这3个国家在以规模化养殖体现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上具有如下的共同特点。

1.1.1 饲养规模大

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3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2005年美国 100~4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47万个,饲养全国3O%的奶牛,500~9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700个,饲养全国12.8%的奶牛,规模 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370个,饲养全国31.7%的奶牛。2004年,荷兰1~ 2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 %,30~6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 %,大于7O头规模的奶牛场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2004年,澳大利亚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919个,100~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

1.1.2 农场数量不断减少

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大型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总数量随之减少,少数的大农场、养殖场饲养着全国大部分的畜禽。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O万个和47万个,现在已减少到7.8万个和5.8万个,其中,规模在5000头以上的养猪场饲养全国55%的猪。1960年,荷兰有奶牛场18.5万个,到2003年,减少到2.5万个年递减4.5%。1979年澳大利亚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9600个,下降了一半多。

1.1.3 单产水平提高

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虽然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但在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畜禽的单产水平没有下降,反而升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单产约2.4t,2005年已达到8.9 t,在保证牛奶总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奶牛的饲养量由1950年的2200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904万头。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 t,到2004年到5 t,饲养量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1960年,荷兰奶牛单产4 t,到2004年,达到7.4 t。

1.1.4 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场所需劳动力数量减少

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的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它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2001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羊270头。

1.2 国外实现规模化养殖的影响因素

1.2.1 国内消费能力的增长和消费习惯

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是实现畜牧业高速发展的基础,从2O世纪6O年代以来,美、澳、荷3国的人均 GDP均呈上升趋势,1960年,美国人均GDP为1.5万美元,到2005年,已经达到4.2万美元;1960年,荷兰人均GDP约为1.1万美元,到 2005年,已经达到3.6万美元,1960澳大利亚的人均GDP不到1万美元,到2005年已达到3.2万美元。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良好,人们的收入逐渐增加,这些都潜在地刺激了本国市场对畜产品的需求。传统的饮食习惯也是影响畜产品需求的重要因素之一。美、澳、荷3国人民的饮食习惯以肉食为主,在人均 GDP增长的前提下对畜产品的需求也逐年上升。如1950年,美国人

均消费鸡肉和火鸡肉分别为6.5和1.5 kg,到2004年,分别达到24.0和6.1kg。

1.2.2 现代化的生产管理

先进的管理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畜禽的生产性能,还能不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大大节省农场所需的劳动力,降低饲养成本,实现规模效益。计算机和遥感新技术越来越普遍的应用于畜牧业,参与农牧场管理决策,畜禽疫病控制模型及畜禽场经营监控等。

1.2.3 畜牧业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

畜牧业养殖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得以在各养殖场广泛推广。目前,在美国仔猪早期断奶技术、人工授精技术已被广泛应用。美国养猪场的仔猪多为14~16 d断奶,结合全进全出的隔离制度,可减少母源性疾病的传染机会。早期断奶的母猪营养损失少,有利于下一胎生产性能的提高。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胚胎移植技术等已在畜禽上广泛推广应用,显著提高了繁殖率。现在约5O%~7O%的猪场采用了人工授精技术,它一方面可充分利用种公猪的遗传优势,加快遗传进展,另一方面可节省昂贵的引种费用。

1.2.4 农民的教育和培训

美、澳、荷等国都十分重视农民的职业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目前,在澳大利亚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31%。荷兰农业部每年向“科学和知识传播”的投入占全部预算的2/5,青年农民和从事与农业有关的其他人员必须完成2~4年的中级职业教育。

1.2.5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

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是畜牧业发展的关键,只有培育出高生产性能的品种,才能体现规模化养殖的优势。美、澳、荷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历来注重优良畜禽品种的培育,国内建有数量众多的育种中心和种畜公司,培育出了很多优良、高生产力的畜禽品种。如美国的奶牛品种主要为荷斯坦奶牛和娟姗牛;肉牛品种为安格斯牛、海福特牛等;猪品种有长白、大约克夏、杜洛克、汉普夏和皮特兰。此外,美国还有像PIC这样的世界著名的育种公司,为本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优秀的畜禽品种。

1.2.6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和成熟也为畜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合作社把分散的农场主集中起来,为他们提供一系列专业化服务,提高农民在市场上的抗风险能力,为他们争取最大的利益。随着畜牧业养殖规模的扩大,农民合作社的发展也逐渐走向成熟,组织化程度也不断提高,数量也产生由多到少的变化。1953年美国有农民合作社1万个左右,到2002年减少到3千多个,然而合作社的纯收入却由1953年的3.3亿美元增加到2002年的12.1亿美元。澳大利亚牛奶总产量中近75%由农场主拥有的合作社加工,最大的3家合作社加工所生产牛奶的6O%。荷兰奶制品行业的合作组织发展十分成熟,两家主要的合作社加工荷兰8O%的牛奶。农民合作社在生产、销售、加工服务、供应服务和信贷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把畜牧业生产的产、供、销紧密的连接起来,是畜牧业产业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力条件

2.1 国内宏观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宏观经济一直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人们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人均GDP和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379元,到2005年已达到13925元,年递增14.3 %,远高于美国同期的年递增速度。1978年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分别为343和134元,到2005年分别增加到 10493和3255元,年递增率达到13.5%和12.5%。此外,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1978年我国城镇和乡村的恩格尔系数(即食品消费支出在总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57.5%和67.7%,到2005年分别下降到36.7%和45.5%,分别下降了36.2 %和32.8%,已经达到富裕和小康水平。所有这些都带动了我国畜牧业的发展。

2.2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养殖业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 7.

7、2.0和1 kg,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肉蛋类消费数量已分别达到31.3和1O.4 kg,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也分别达到17.9和4.8 kg。畜产品消费量的增加客观上拉动了畜牧业的发展,这是畜牧业处于发展时期的显著特征,同美国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相类似,美国的肉类消费增加主要是从2O世纪5O年代开始的,1950年人均消费肉类51.4 kg,刭2003年增加到82.9 kg。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畜产品的消费需求还将继续增加,国内市场仍有较大的消费潜力。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的形势的发展需要,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2.3 新的畜牧业生产形式的出现

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O世纪8O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目前,在农区建设养殖小区、实行标准化生产已经成为当地畜牧业发展的重点,标准化、规模化养殖方式已经成为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畜牧业的必然趋势。

2.4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

纵观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1979~2000年,我国取得部级以上畜牧业重大科技成果1114项,其中国家奖193项。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9%,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和美国等国家的畜牧业发展具有共同的特点,既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伴随着畜牧业科学研究的进步和技术的推广、普及,为实现规模化养殖、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生产奠定技术基础。

2.5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改革开发以来,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从 1998年开始,农业部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把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先后投资18.53亿元,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初步形成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为畜牧业发展解决了最根本的种的问题。为促进我国畜禽饲养方式向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方向转变,以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安全等的需要,2004年农业部制定了《关于推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指导意见》,以指导各省市采取相应措施,发展现代化养殖小区,大力推动畜牧业样式方式的转变。全国目前已有养殖小区4万多个。我国畜禽规模化养殖所面临的问题

虽然,我国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的转变起步良好,但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薄弱,农业人口众多,要达到国外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畜牧业的产业化、专业化生产还存在一些问题:① 良种繁育体系不够完善;②现代化生产管理水平不高;③ 畜产品深加工产业还不够成熟;④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不高;⑤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不够广泛。怎样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动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的发展是我国畜牧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发展规模化养殖采取的有效措施

4.1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小区

通过制定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系统推进养殖小区的工程建设。推行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从饲养环节大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吸引现代大企业加入,大力提高整个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4.2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

进一步加强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畜禽良种改良计划”,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加快建设种畜禽良种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4.3 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

针对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4.4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重点工程,对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4.5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

通过逐步建立政府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

技推广。

总之,要合理的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不能盲目的以为规模大即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规模越大,需要的其他的配套措施,如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要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以达到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二篇:从发达国家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推荐)

从发达国家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

国外规模化养殖的特点

以美国、澳大利亚、荷兰为例,这三个国家都是畜牧业发达的国家,他们的发展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如美国是资金、技术密集型畜牧业,澳大利亚是粗放型畜牧业,荷兰是精细型畜牧业。但这三个国家的规模化养殖体现在规模优势和规模效益上具有如下共同的特点。饲养规模大。美国、澳大利亚和荷兰这三个国家的畜牧业都是以家庭农场为主,饲养规模一般较大。2005年美国100头~4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47万个,饲养全国30%的奶牛,500头~99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700个,饲养全国12.8%的奶牛,规模1000头以上的奶牛场有1370个,饲养全国31.7%的奶牛。2004年,荷兰1头~2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4155个,占总数的17.1%,30头~69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2073个,占总数的49.6%,大于7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8104个,占总数的33.3%。2004年,澳大利亚小于10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919个,100头~14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733个,140头~220头规模的奶牛场有1540个,220头以上规模的奶牛场有1237个。

农场数量不断减少。随着农场规模的扩大,大型农场越来越多,农场的总数随之减少,少数的大农场、养殖场饲养着全国大部分的畜禽。1974年美国有奶牛场和养猪场约40万个和47万个,现在已减少到7.8万个和5.8万个。1960年,荷兰有奶牛场18.5万个,到2003年,减少到2.5万个,年递减4.5%。1979年澳大利亚有奶牛场2.2万个,到2004年减少到9600个,下降了一半多。

单产水平提高。实现规模化养殖以后,虽然所需的劳动力减少,但在拥有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和现代化机械设备的前提下,畜禽的单产水平没有下降反而升高。1950年,美国奶牛平均单产约2.4吨,2005年已达到8.9吨,在保证牛奶总产量稳步增加的前提下,奶牛的饲养量由1950年的2200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904万头。1960年,澳大利亚奶牛单产2吨,到2004年为5吨,饲养量由1960年的300多万头减少到2005年的201万头。1960年,荷兰奶牛单产4吨,到2004年达到7.4吨。

农场所需劳动力数量减少。实现畜牧业产业化、专业化生产的国家,一般需要具有较高科学管理水平和高素质的现代化农民,同时,其养殖场配备大量现代化的机械设备,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地减少。仅以澳大利亚为例,虽然该国是粗放型农业,单位面积产量和载畜量都比较低,但大规模放牧的饲养模式和生产专业化造就了高劳动生产率,2001年,澳大利亚每个劳动力人均饲养牛76头、羊270头。

我国发展规模化养殖的有力条件

市场需求日益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不断增加,人们对畜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这就决定了养殖业必须走现代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的发展道路。畜产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从根本上推动了规模化养殖的发展。1978年,我国人均肉蛋奶消费量分别只有7.7、2.0和1千克,到2004年,城镇居民的肉蛋类消费数量已分别达到31.3千克和10.4千克,农村居民的肉蛋消费量也分别达到17.9千克和4.8千克。与此同时,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人们对畜产品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一家一户的饲养模式,在畜产品质量和数量上已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规模化养殖成为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新的畜牧业生产形式的出现。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城市郊区畜牧业和农业专业户的发展对畜牧业现代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城市郊区畜牧业是伴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从农区畜牧业中分化出来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业,最初的目的是为解决城市畜产品供应问题。随着现代化管理水平的提高,其发展已经成为带动我国畜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20世纪80年代初,在广大农村涌现出一大批畜禽饲养专业户,把畜禽饲养从家庭副业转为专业饲养。畜禽饲养专业户的出现和增加成为农区畜牧业发展的亮点。

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纵观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科技进步和技术推广是推动行业进步的重要动力,他们为实现现代化、规模化畜牧业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我国的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贡献率已达到49%,这些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为畜牧业的持续快速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国家的政策倾斜和重点扶持。我国政府历来重视畜牧业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都增加了对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的投入,从1998年开始,农业部利用国债资金启动了畜禽良种工程,把繁育体系建设列入重点支持项目,先后投资18.53亿元,建设和完善畜禽良种场和测定中心,初步形成了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框架,为畜牧业发展解决了最根本的问题。发展规模化养殖应采取的措施

加快生产方式转变,积极发展养殖小区。通过制定养殖小区发展规划,加大对养殖小区建设的扶持力度,系统推进养殖小区的工程建设。推行养殖小区标准化生产,从饲养环节上大力提高我国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同时,吸引现代大企业加入,大力提高整个畜牧业的现代化水平。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我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和实施“国家畜禽良种改良计划”,不断提高种畜禽质量,加快建设种畜禽良种质量标准体系,规范畜禽良种繁育,不断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促进畜产品加工业发展。针对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通过合理布局,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优势产业,促进畜产品的转化和增值。同时,尽快制定统一规范的畜产品加工标准,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加快关键技术的研究及新工艺、新设备的推广应用。

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通过国家政策扶持和重点工程,对农民和技术推广人员进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科技水平,从根本上提高农民和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专业综合素质。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通过逐步建立政府对畜牧业科技投入的长效机制,逐步增加畜牧业科技投入,提高科技进步对畜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同时,充分调动科技人员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加快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畜牧业科技推广。

总之,要合理地发展畜牧业规模化养殖,不能盲目地认为规模大就是现代化畜牧业。生产规模越大,需要其他的配套措施,如科学管理水平、疾病预防控制能力和养殖场污染治理等的要求也就越高。发展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要跳出规模越大就越好的误区,发展适度规模的畜牧业养殖,以达到成本最低化和利益最大化。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促进农民增收和推动我国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

第三篇: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取向

从美国社区银行看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取向

摘要:本文借鉴美国社区银行的经营模式,分析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发展为社区银行的的可行性并提出对策。

关键词:社区银行;农村金融机构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685(2006)06―0030―03

无论从数量上看,还是从总体资产规模看,农村金融机构都是我国中小银行体系的主体。然而,由于缺乏明确的市场定位和发展模式,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经营业绩与国有四大银行和股份制银行都存在较大差距。相比之下,美国中小银行采取与大银行不同的发展模式和发展策略,取得了不逊于大银行的经营业绩。借鉴美国的经验,我们认为,美国中小银行的发展模式――社区银行,可成为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包括相当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在内)的主要发展模式。

一、美国社区银行经营模式的特点

1.独特的经营定位。社区银行将当地家庭、中小企业和农户视为主要的服务对象。美国拥有非常发达的中小企业,据美国小企业管理局统计,美国GDP中约有50%是由小企业创造的,发达的中小企业为美国社区银行的业务拓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此外,社区银行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仍会贷给当地中小客户,推动当地建设;而大型银行通常充当资金的“抽水机”,很有可能将在一个地区吸收的存款转移到另一个地区使用。比如,将资金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转移到发达地区。

2.基于关系融资的贷款业务。不能出具正规财务报告的中小企业、家庭,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贷款。相比而言,社区银行十分熟悉本地的客户,能更容易获得借款人的“软信息”,从而在审批客户的贷款时,不会只关注他们的财务数据,还会考虑这些借款人的个性化因素,如资金流量及发展前景等。因此,社区银行在向“信息不透明”借款人放贷、从事基于关系或声誉的贷款或小规模贷款上具有巨大的比较优势。在过去近20年里,美国社区银行提供了小工商企业贷款的近1/3和小额商业房地产贷款的40%多。在农业贷款中其所占份额更大,提供农场房地产贷款的65%、农场经营贷款的61%和小额农场贷款(低于50万美元)的75%。

3.能够获得大量稳定的核心存款。社区银行的存款客户主要是社区内的企业和居民,他们的存款利率敏感性低,短期内存款余额可能有所波动,但长期看是相对稳定的。这部分存款为社区银行提供了廉价且稳定的资金来源,是社区银行保持流动性的“核心”。在有既定的核心存款来源的情况下,社区银行对存款服务收取的手续费通常会低于大银行。此外,由于社区银行多是向难以从大银行获得信贷的当地小客户提供资金支持,因而会收取比较高的贷款利率。这样,社区银行获得的净利差就高于大银行,从而能向存款支付更高的利率。

4.能与客户形成良好的互动。社区银行的员工通常十分熟悉本地客户,这些员工本身也是社区生活的成员,地缘和人缘优势使得他们具备丰富的社区知识,从而能为客户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目前,人性化服务已成为社区银行最重要的竞争优势,通过提供人性化服务,社区银行能够将业务从大机构中吸引走。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

1.绝大部分农村信用社股金构成不合理,造成产权主体虚置,所有权缺失,内部人控制状况比较严重。由于农民自身知识水平和信息量的局限,他们大都没有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意识:每一个股东的股金有限,股本小,他们也没有监督管理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许多农信社也疏于为人股的社员创造有效的行使监督管理权力的机会。于是,就易造成农村信用社的产权主体虚置,也就是农信社的所有者缺位。总体看,产权治理结构方面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在相当部分已经改制完毕的商业银行或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中,这问题同样相当突出。

2.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架构存在缺陷。信用社及其联社一般都设置理事长和主任,这些负责人一般由上级或者监管部门任命,信用社法人地位和社员选举权事实上不受尊重。就经营看,缺乏对经营者的行为进行监督和制衡的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二是内部管理薄弱。与国有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农信社的人力资源整体素质低下,导致相当一部分农信社的组织管理能力欠缺,市场分析技术、信息采集与处理能力不高,管理基础工作薄弱,信贷决策或信贷行为存在不适应性,风险控制力有欠缺。三是乡(镇)农村信用社和各县(市)联社各为独立法人,机构分散,且抗御风险能力较弱。

3.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尽管近年来,一些农村商业(合作)银行在组织管理架构建设方面已作了相当多的改进,但由于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以及管理方法,目前所起到的效果仍不容乐观。特别是甚至没有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这势必导致资产质量下降,从而困扰着我国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

4.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方向与其中小银行的性质有一定的背离。作为地处农村的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的主要支持对象应以农村中小企业及农户贷款为主。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发展模式存在两个问题:第一,农村信用社在贷款业务方面,明显偏重于企业贷款,而从实践的情况看,偏重于对当地大型企业的贷款支持。第二,从总体上看,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大于贷款资金运用,有相当部分资金剩余,以债券持有或转存国有商业银行的形式,流出了当地。从支持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而言,农村信用社在业务发展方面的上述趋向,已明显偏离了其地区中小银行的特征。

三、我国农村推行社区银行发展模式的可行性

我国的农村银行机构与美国社区银行有很多共同点:(1)规模都较小,在所属辖区内向中小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相对大银行而言成本较为低廉。(2)贷款资金主要来源于当地的存款,且资金主要投向于本地,满足本地客户的资金需求。(3)委托管理层次少,资金自主支配权大,决策机制灵活,因此,农村银行机构目前已具备社区银行的雏形。而且,近年来我国基层金融出现的空洞化危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的不畅通以及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的增加为农村银行机构重新定位于社区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农信社建成为社区银行后将有助于解决以下问题。

1.弥补基层金融供给不足。近年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进行战略调整,撤并县级网点向大中城市收缩,并主要定位于为大中型客户和建设项目服务。仅工行就撤掉近两万个网点,现在除农行还有部分县级网点仍在办理业务,工行、建行、中行的县级网点已基本停业。此外,由于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营业网点主要设立在大中城市等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其对小城市或县乡纽的基层余融需求也是爱莫能助。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撤离和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无暇顾及,使基层金融信贷服务日益萎缩、金融机构服务功能单一。正是基层金融供给的不足,给农村银行机构发展成社区

银行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2.疏通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由于计划经济时期为支持大企业的发展,我国建立了以大银行为主的高度集中的金融体制。因此,虽然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其融资渠道仍然不畅通,所占用的金融资源占商业银行信贷总额的比重非常低,民营中小企业占比则更低。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大多集中于中小城市及广大农村地区,它们在创业发展阶段急需资金支持,但融资渠道不畅通使它们很难从大银行获得资金,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他们的成长。而社区银行由于贷款门槛较低、贷款程序快速简便,能满足广大民营中小企业对资金的迫切要求。因此,我国蓬勃发展中的众多中小企业为农村银行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3.满足客户个性化金融服务需求。居民消费水平的日益提高将带动居民的消费信贷需求急剧增加。居民的消费信贷个性化很强,且具有额小、量多、面广的特点。大银行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只能提供少量的标准化无差异信贷产品,而且为规避风险往往要求严格的抵押担保条件。因此,很难满足千差万别的居民个性化消费信贷需求。而社区银行由于不具备规模优势,无需实行成本优先战略。因而更适合做“零售型”业务。加之与当地居民熟悉,不仅能针对社区居民的具体要求为其设计个性化的金融产品,而且还能进一步挖掘和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新的消费信贷类型,进一步释放居民的消费潜能。因此,居民消费信贷需求的大量增加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成社区银行拓展了巨大的业务领域。

四、我国建立农村社区银行模式的策略

农村发展社区银行应注意解决以下问题。

1.优化治理结构。在农村金融机构向“社区银行”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产权改革和相关治理结构的完善是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目前进行的改革中,为农村金融机构设定了分类发展的模式,即根据各地情况的不同,可选择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股份制合作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三种形式。从目前所进行的改革看,改革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在已经组建的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对管理层的监督管理问题并未得到根本解决,按照现代化商业银行组织架构建立起来的监事会形同虚设。同时,还出现了董事长与行长之间的权力纷争问题,反倒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经营管理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应该说,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部分是因为对新生事物的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外,更重要的是监管和政策对农村金融机构改革的方向出现了模糊和摇摆,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并没有深刻的认识。不过,从最近的情况看,监管部门似乎已认识到这个问题。不久前,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和专管农村金融改革的副主席唐双林先后在公开讲话时提到,要按照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标准完成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改革,并将“社区银行”作为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目标模式。

2.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我国的农村银行机构整体经营管理水平较低,市场竞争力较弱。很多农信社仍是粗放型的经营模式,片面追求数量、规模和速度,人均利润水平低。同时,科技手段落后又使农信社在产品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效率等方面难以吸引广大的客户群。因此,农信社若想发展成为社区银行就必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走集约型道路,增加科技投入,加大金融创新及研发力度,塑造核心竞争力。

3.加强风险管理。识别和评估风险,获取风险收益是商业银行重要的职能。而从目前情况看,农村金融机构在这个环节上最为薄弱。在现代银行业中,风险管理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中小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需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的改进。一是尽快充实银行资本金,构建以信用风险管理为重点、多类型风险评估为前提,资本重组率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新体系。二是要加强全面风险管理,扩展风险管理内涵,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和流动风险的掌控力度,严格分类标准,加强对创新产品和创新服务的风险掌控能力。三是加强风险管理技术,依托先进的信息技术,构建全面、先进、灵敏的综合风险预警、识别、评估和管理系统,提升风险处置技术。四是加强风险掌控的制度建设,重造风险管理的流程,确保风险决策得到深入贯彻,确保风险信息得到充分共享,确保风险防控措施得到切实执行。

4.提高员工素质。我国农村银行机构的员工普遍存在数量偏多,整体素质低、一般操作型人员多但高素质优秀人才十分匮乏的现象。目前,人力资源已成为制约农村银行机构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一是要建立科学的激励约束机制来吸引高素质人才,二是建立科学长效的培训机制来逐步改善现有员工的素质结构。

(责任编辑:李琪)

第四篇:由古代关税发展看我国今后关税走向结题报告

论文题目:

由古代关税发展看我国今后关税走向

院(系):

财政税务学院

专业(方向):

税务

指导教师:

刘颖

小组成员:

谭畅

徐玮鸿

文迪

王凯莉

论文摘要

以古代中国的关税发展为线索引出后文,将古代关税与未来关税发展相联系使之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有实际意义。自中国古代,汉唐盛世时的丝绸之路,宋明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到明清的闭关锁国,经历几个朝代后,我国由天朝大国沦为割地赔款的弱国,这其中缘由主要是我国的海关政策。在鸦片战争后,我们不仅割地赔款,还被侵略国控制关税。而近年来中国的关税总体水平不断下降而我国是否要继续这样的政策还是适当增加关税是本课题重点。

古代的关税政策的经验与教训为我们研究今后关税走向提供考察依据,要想为我国关税走向定位必须以史为鉴,汉唐盛世的辉煌,清末民初的国耻,都是我们正确分析关税走向的研究依据。从此更能看出一个国家的关税对其兴衰成败的关键作用。本组认为当今世界竞争激烈,贸易密切,以关税变革实现我国民生改善,财政收入增加,国民经济发展应成为最大着眼点。

建国初期及改革开放后加入WTO后的关税政策变迁,当今社会国际贸易形势,中国经济发展态势,当今关税税率,研究中国日后关税税率走向,资本主义国家关税政策,再辅助研究具体案例,最后得出关税走向的结论。

关键词:古代 丝绸之路 闭关锁国 海关 关税 经济发展 WTO

目录

一、研究方向及前言------------------------------4

二、关税发展进程

(一)中国古代部分--------------4

(二)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阶段----5

(三)中国当代部分--------------6

三、根据当今社会分析关税发展--------------------7

四、案例分析

(一)美国--------------------------9

(二)日本--------------------------10

(三)分析--------------------------11

五、总结---------12

一、研究方向及前言

当今社会,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发频繁。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家关税不仅对贸易产生影响,并且也对国家关系有重大影响。当代中国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关税对我国意义重大。研究关税的今后发展成为切实的问题。“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1”研究关税的发展也需要前人经验教训,从中国古代到世界古代进行研究。关税产生的主要条件,即商业活动的存在和公共政权或至少是统治者和头领的存在2。由此我们可以初步判断,在历史悠久的罗马帝国,中国及印度次大陆会率先出现关税。而我组通过调查发现在2000多年前的中国就有了皇帝颁发的竹片形金节,等于是给海关下达放行的诏书,也就是通行证。有了这样的线索,我们将跟随竹片形金节追溯那段关税的历史。

二、关税发展的历史进程

(一)中国古代部分【周 前770年—清1840年】

可以肯定中国在很久远的古代就已经有了关税,《周礼》中在介绍政府体系时就涉及了周朝九种税中的第七种——“关市税”。很多文献都认为中国的关税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公元前8世纪)。然而关于实际的税收管理系统的资料基本没有,至少在西周时关税并不重要,与现在的关税并不相同,主要是内陆关。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农田的税赋并且商业的不发达导致政府的收入来源不能通过关税来实现。周礼记载当时的关税适中,流动贸易获利丰富,政府对农民的谷物丝毫不取。

汉朝丝绸之路极大地繁荣,使得中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关税也日趋制度化。在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及阳关玉门关“列四郡,据两关”设官置守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此时大汉王朝通过丝绸之路与西亚诸国建立贸易关系。

3唐朝开始设有专门机构征收关税。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关税也逐渐发展起来,并成为一国达到其经济和政治目的的重要手段4。开始与日本等国发生海外贸易。

宋朝商品经济极大发展宋朝拥有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和商船队,频繁远航至阿拉伯,东非,印度,东南亚和东亚的日本与朝鲜。南宋绍兴末年(1162),仅广州,泉州,两浙三个市舶司关税收入即达200万贯,宋朝仅对进口商品征收7%-10%的关税,也就是说每年仅从上面三个市舶司进口的纳税货物即达2000-3000万贯,这样估计南宋人均进出口额当在1贯以上,甚至可能达到2贯或更多。

5从明朝开始,中国开始了闭关锁国的历程,海关成了防御部门的下属机制6,自此,中国海关失去了原有的价值。7那是人们还不知道,这将是中国屈辱的开始。

清康熙二十四年宣布开放海禁设闽海关,粤海关,江海关,浙海关。派户 12 《新唐书》

《世界海关和关税史》 3 《中国海关简史》 4 《中国税收制度史》 5 中国税收信息网 6 《明史》 7 《明代的税收》史学文

部官员专管海关事务,而乾隆二十二年下诏除广州一口以外其他四口不许外国船舶停靠,但原海关仍然继续办理华船征税业务。8

中国古代关税的职能:侦察敌情,保卫所辖范围内的土地,保卫地方安全;检查保护经过海关的商人和使团的行李物品;控制战略物资出口;收取关税。9

封建社会,关税长期起着财政关税的作用。关税的征收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但由于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社会分工不充分,交通运输不发达,国家对外贸易规模比较小,经济发展极为缓慢,虽然关税是统治者取得财政收入最方便的来源但因其贸易量较小,关税收入极其有限,关税的作用也未得到充分发挥。这一时期关税形式主要以“内部”关税为主,“外部”关税较少。

(二)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阶段【1840年-1978年】

在闭关锁国的状态下,清政府日益腐败,欧美列强拓展海外市场,英国率先发动鸦片战争自此中国大门被迫打开。

在南京条约中开五口通商,免交内地税。这使得中国被列强压榨,流失财政来源,百姓疾苦。中国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此后的对外通商口岸逐步深入内地,与此同时列强的势力也深入我国腹地。此时的关税已失去了原本的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控制进出口商品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经济十分落后,民族工业较少,经济对外依赖程度很大,中国关税长期被帝国主义把持,关税制度的制定、海关的行政管理、关税收入的支配,均为帝国主义国家所操纵,关税成为帝国主义国家控制清政府,掠夺原材料及资金的工具。

(三)中国当代部分【1978年-2012年】

新中国成立之后,西方国家对我国进行了强大的经济和政治封锁,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内外交困的境地,面对这种局面我国政府制定了独立自主发展经济的政策,努力摆脱帝国主义的经济和政治封锁。在关税制度方面,新中国收回了关税的管理权,实行了关税自主,使关税在新中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建立起适合新中国经济发展和政治需要的新关税制度: 1.成立了海关总署

1949年10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成立,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统一掌管全国一切海关事宜,受政务院领导和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指导并与贸易部保持密切联系。

2.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暂行条例》

税则的设置实行复合税制,按照与我国是否订有贸易互利条约或协定,分别规定适用普通税率和最低税率;按照进出口合一的原则,进出口税都有一个税则分类项目,分别订立不同的税率。

3.国家加强对进出口贸易的管理,对外贸易由国家专营并集中纳税 4.加强口岸管理

维基百科

《中国海关简史》

5.加强对进口商品价格管理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加强了对外的经济联系,强调对外贸易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积极发挥关税在增加财政收入、调节进出口、保护国内生产和市场以及平衡国际收支等作用,我国对原有的关税制度惊醒了恢复和修改。1978年对外贸易部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入境旅客行李物品和个人邮递物品征收进出口税办法》,随着改革开放和海关工作的开展,原有的关税制度出现了许多弊端,为适应新形势,1980年开始,我国政府对关税制度进行全面的改革:

1.恢复海关总署实行单独计征关税并取消出口税 2.对进口税率进行了修改

调整的商品主要有三大类:一是国内生产不足的工业原料和原料型产品,为补充国内生产,鼓励这种商品的进口,我国降低了这类商品的进口税率;第二类是国内要求大力发展的短线产品,降低这类商品税率;第三类是国内已经能生产的机械设备,我国调高了此类产品的税率。3.制定各种关税优惠政策吸引外商投资 4.制定各种关税优惠政策发展我国区域经济 5.加强了关税对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 6.加强了关税制度的法制建设 自1992开始,为满足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适应国际经济通行规则和复关谈判,建立以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为主、必要的和合理的行政手段为辅,主要采用关税、汇率等经济手段调节进出口的外贸管理体制,我国又进一步加大了关税制度的改革: 1.降低关税水平2.降低了出口退税率

3.调整外商投资的关税优惠政策 4.调整关税结构

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为21.2%;工业品平均关税税率为16.4%

三、根据当今社会分析关税发展

目前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大格局未变,新兴经济体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球经济在高速增长中调整,增长格局出现分化:美国经济可能保持温和增长;欧元区经济基本面依然稳固,中期经济前景总体向好;日本经济再现疲态;新兴经济体具备了快速增长的条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旺盛,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金融体系趋于健全和稳定,将维持较高增长,成为支撑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在世界经济持续增长的大局势下,也有很多不稳定的元素,世界经济运行风险加大。全球经济失衡加剧、增速放缓,国际竞争更加激烈。美国次贷危机影响蔓延,美元持续贬值,对全球金融市场尤其是国际货币体系造成的冲击将直接威胁全球经济的稳定运行。新兴经济体受次贷危机影响相对较轻,但也难逃信贷紧缩的困扰。受粮食库存见底、人口增长、大批生物燃料制造企业上马等因素的影响,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上涨,部分地区出现不安定状况。石油等初级产品价格高位运行,全球通胀压力增大,新兴经济体将为石油和原材料进口

付出更高代价。以发展中国家“主权财富投资基金”兴起等为标志,新兴大国在国际经济格局中的分量显著增大,致使西方发达国家的贸易与金融保护主义抬头,贸易摩擦增多。国际上一些政治因素对世界经济走势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世界的经济发展来看,目前,国际经济呈现一种以地缘经济合作发展为主体,跨地缘贸易和投资发展为辅的整体格局。地缘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地缘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最典型的是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实质性突破,欧元区的成功建立,使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战略性的改变。在50多个国际性组织和机构中,就有30多家是地缘区域性的。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是推动地缘经济和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发展的主要载体,它大体上可分为三类,即贸易类、金融类和行业经济类。这些组织和机构对地缘经济、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地缘角度划分,世界总体上可分为六大经济区域:即亚洲、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南极洲未计入)。

目前世界经济发展是很不平衡的,按总量来看,欧洲、北美洲、亚洲占了世界经济总量的91%;而人口占世界总量的79%,国土面积占世界总量的57.4%。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发达国家主要分布于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这三个区域的人均GDP在2.2~3万美元之间。发展中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主要分布于非洲、亚洲和南美洲,这三个洲的人均GDP只有0.11~0.5万美元。10

整体上看,目前的世界经济呈现为欧洲、北美洲和亚洲三足鼎立的格局,这三个区域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实力格局。在亚洲,其经济实力主要由中国、日本、印度和韩国四个国家所主导,四国的GDP占亚洲总额的73%,占世界总额的18.25%。但中国和印度的人均GDP较低,只有0.1~0.2万美元。在北美洲,其经济实力主要由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所主导,三国的GDP占北美洲总量的98.8%,占世界总量的31.69%。在欧洲,其经济实力主要由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俄罗斯六个国家所主导,六国GDP占欧洲总量的70.6%,11占世界总量的23.92%。

国际贸易的方面,所谓国际贸易结构是指一定时期内货物贸易额和服务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和世界经济力量格局一样,国际贸易同样呈现出欧洲、亚洲和北美洲三足鼎立的格局,三个区域的国际贸易额占世界总额的87.13%。其中亚洲主要有中国、日本、中国香港、韩国、新加坡、印度、马来西亚、泰国和土耳其九个国家和地区,九国和地区的国际贸易额占亚洲总额的84.9%,占世界总额的23.96%,而中国和日本是亚洲国际贸易的领头羊;欧洲主要有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俄罗斯和波兰七个国家,七国的国际贸易额占欧洲总额的69.2%,占世界总量的28.81%;北美洲主要有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国,三国的国际贸易额占北美洲总额的99.91%,占世界总额的17.27%。12

国际经济格局存在的问题,整体上来说,主要是区域之间、区域内的国家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和贫富差距大。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人文等诸多因素影响,但主要还是内部原因。从国际环境因素来 1011 《世界经济导论》

《世界经济概论》 12 《世界经济概论》

看,主要的影响因素是国际政治、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国际金融中的国际货币体系。

当今世界是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当代中国若想雄起于世界必将提升综合国力与大国相竞争。

四、分析案例

(一)美国

⒈关税税则:协调制:自1980年7月1日起,按成交价征税。自1990年以来,美国开始使用《协调制度》或HS制度下的关税税则,从而代替了原来的《美国税则》。协调制税则是国际通用的关税税则,它改善了进口统计的分类,也可满足海关的使用要求。《协调制度》税则美国文本共将商品分为22类、97章。

2.海关征税制度

⑴预付税款的缴纳 进口商应交纳的海关税费,包括边境税和特别税费,如反倾销税、反贴补税,或标志税。根据经1978年的海关手续改革和简化法案修改的美国法典,应允许进口商在进口申报时或条例规定的晚些的某一时间,但不得晚于提交所需进口申报单证后的30天期限。如果货物是进入保税仓库的,则在其从保税仓库提出供消费时交纳预估税款。

⑵节税制度 节税是指对某一批进口货物应付或应退税款的最后计算或确定。通过进口的清算而体现的海关对政府或进口商作出的决定是最终的,结论性的。

⒊美国海关退税制度

所谓退税,是指按照美国法典第19卷第1313条A项规定对在美国使用负税进口产品制造或生产一种产品并再出口者退回原交纳的有关税款。制成品必须在有关负税进口产品进口之日起5年内,出口退税额相当于出口产品中外国已负税料件税款的99%。适用退税的普通关税,倾销税,反补贴税,和标志税。退税同样适用于国内税法对进口规定的税种,以及耨写种类的石油及其制品的进口许可证费等。

⒋美国海关关税优惠制度

美国海关关税优惠制度主要分成两种基本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是涉及美国产品出口后经过有效的加工复运进口的产品,如果外修理或改制货物的复进口关税优惠,国外组装美国零部件关税优惠等。第二种类型是反映美国贸易政策,如国际贸易协定等。

㈡日本

⒈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和关税率 1987年之前,日本作为海关合作理事会关税税则目录(CCCN)协议的签约国,在外贸进出口商品分类方面一直使用CCCN分类系统。从1988年1月1日起,日本开始采用编码协调制(HS)系统。关税率由“海关税率法”确定并予以公布。在发达国家中,日本的平均关税率比较低,特别是工矿产品的平均税率只有2.1%。⒉关税的减免、退还和偿还(1)减免

日本的关税减免有“有条件减免”和“无条件减免”两种形式。有条件关税减免又分为“限制性减免”和“普遍减免”,享受何种待遇主要取决于货物进口后的用途。此外,关税减免又可分为“永久性减免”和“临时性减免”,这主要取决于所依据法律的稳定性。

有资格申请关税减免的进口商是有限制的,而且对经关税减免后进口货物的使用和用途有较严格的限制。(2)退还

预付关税后,发现货物符合减免部分或全部关税的规定,允许退还部分或全部关税。目前,日本的退税对象主要适用于被退回或被毁坏的货物,以及为生产出口产品所进口的原材料等。(3)偿还

关税偿还与退还相似,二者的区别在于:关税退还的对象为关税交纳者,而偿

还则不一定必须付给实际纳税人,也可偿还给法律事务所指定的人。(三)分析

由美国和日本可以看出,发达国家的关税政策较为宽松,通过以上调查,和对社会背景世界形势的分析,中国加入WTO后,为融入世界贸易的大潮流降低关税,当前市场的外来商品丰富多样。

2011年9月8日,为帮助非洲国家增强发展能力和贸易能力,减缓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国承诺逐步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95%的输华产品零关税待遇,目前正在逐步加快落实。由此,关税也成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睦邻友好的纽带。

而我认为,在当前世界日益密切的大环境下,降低贸易壁垒发展多边贸易是大趋势,短期不会改变。所以中国关税的未来发展趋势也将会是逐步降低的。

五、总结

在当今时代,降低关税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加入WTO,经济一体化水平的增加都为中国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纵观中国历史,国力最为强盛时期的政策都比较开放,对外交流频繁;比较发达国家的关税政策也较为宽松。在历史长河中,对于那些闭关锁国朝代或是关税很高的国家,对外贸易发展水平很低,而对外贸易对自己国家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很少。甚至有些朝代灭亡的 9

原因也正是在此。同时古代社会全球经济一体化水平较今天来说并不是很高,所以当今社会经济若想优质发展降低关税,发展对外贸易十分重要。

(一)降低关税可以促进国内企业的发展 中国从1994年开始多次大幅降低关税,在关税降幅最大的1996年,就曾出现国产家电与进口家电“短兵相接”,其结果是长虹、澳柯玛、海尔等国内品牌变得家喻户晓。13

在国内品牌与外国品牌相竞争时势必会提高自身的品牌质量,增强竞争力,促进国内品牌的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下,降低关税可以降低本国企业生产成本

降低关税使原材料的进口成本降低,也必然使利用进口原材料进行生产的产品成本降低,进而使这类产品的价格有所下降。有数据显示,1996年实施最大幅度关税下调时,很多纺织品的进口原材料税率从80%降至40%左右,结果利用这类进口原材料生产的纺织品成本便下降了20%左右。

(三)一定程度上减少消费外流现象

由于关税原因,进口产品在大陆地区的价格比外国或港澳台地区贵,会导致消费者去外国及港澳台地区购买商品,这样就会造成资金外流。中国电子商务市场数据监测报告显示,2010年海外代购的市场交易规模达到120亿元人民币,较上一年涨幅达140%,令消费大量外流。

(四)降低关税可以增强国内购买力,扩大内需

中国政府多年来一直强调扩大内需,但实施效果一直不佳,扩大内需最实质的做法是提高居民的购买力,取消关税因为会促使进口产品价格下降,也相当于提高了消费者的购买力。从而增加了内需,刺激了消费。

网易解读

下载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美国、澳大利亚、荷兰养殖业发展看我国畜牧业规模化养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