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
农村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研究
茅畲逸夫小学陈敏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我校地处西部山区,农村经济不发达,留守子女占全校半数以上,留守子女由于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者被寄宿在亲戚家,与父母较少交流和接触,父母最多间隔一段时间问候一声,因此或多或少存在某些心理企盼、困惑和障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动机不科学,学习后劲不足;
2、个性心理特征发育异常;
3、焦虑心理突出;
4、依赖心理较强;
5、越轨现象严重。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为他们搭建一个可以倾诉、可以解疑的平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还会给农村教育乃至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而重在育人,学生心理健康与否,是对教师工作完成情况的一个评价标准,同时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农村劳动力还要继续流向城市,留守子女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农村留守学生的教育、成长问题是当前中国农村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社会问题,需要全社会关注、参与,更需要学校教师积极参与,齐抓共管。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留守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让他们的身心都健康成长。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指出:心理健康是相对于生理健康而言的。心理健康也叫心理卫生,其含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心理健康的状态,即没有心理疾病,心理功能良好。就是说能以正常稳定的心理状态和积极有效的心理活动,面对现实的、发展变化着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自身内在的心理环境,具有良好的调控能力、适应能力,保持切实有效的功能状态。二是指维护心理的健康状态,亦即有目的、有意识、积极自觉地按照个体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遵循相应的原则,有针对性地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和措施,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教育和训练,以求预防心理疾病,提高心理素质,维护和促进心理活动的这种良好的功能状态。上述两个方面即构成了心理健康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elman)认为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有十条标准,即:(1)是否有充分的安全感;(2)是否对自己有较充分的了解,并能恰当地评价自己的能力;(3)自己的生活理想和目标能否切合实际;(4)能否与周围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5)能否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是否具备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7)能否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否适度地表达和控制启己的情绪;
(9)能否在集体允许的前提下,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个性;(10)能否在社会规范酌范围内,适度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
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认为,心理健康标准的核心是:凡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对于中小学心理健康在每个方面的具体标准,很难包揽无遗地逐条列出,但是,大体可从下面三个方面加以概括:一是敬业,二是乐群,三是自我修养。1.学习方面的心理健康。学习是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心理健康的学生是能够进行正常学习的,在学习中获得智力与能力,并将习得的智力与能力用于进一步的学习中。由于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智力与能力的作用,就会产生成就感;由于成就感不断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乐学感,如此形成良性循环。2.人际关系方面的心理健康。中小学生的人际关系主要涉及亲子关系、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等方面。学生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直接体现了其心理健康水平。3.自我方面的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人了解自己,并悦纳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客观地认识自我,了解自己的能力、性格、需要。他们既不自卑,也不盲目自信;他们经常进行自我反思,看到自己的长处,更能容纳自己的不足,并寻求方法加以改进。心理健康的人常常能正确地认识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三、研究的目标
通过研究,探索出农村小学对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方式;落实以人为本的思想,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留守儿童自主、自信、自尊、自强;开发留守儿童的情商,激励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社会,孝敬父母,提升亲情。梁启超先生曾说过 “少年弱,则国弱,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是未来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中坚力量。我们应该尽一切力量加快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
四、研究的主要对象和内容:
(一)研究的主要对象:
以中低年级为对象,从各班挑选不同类型的留守学生共50人作为实验班人选,其他没选中诸多学生为对照对象。
(二)研究的内容
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是一个大问题,既关系到农村人口素质问题,也关系到农村的下一代的成长问题。
(1)学校应高度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①、以课堂为主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心理出现症结,如:学习焦虑、人际关系焦虑、有情绪冲动倾向、依赖心理较强、自责倾向、恐怖倾向等,通过专门教育及时疏导是素质教育不容忽视的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不仅只针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还要面向全体中学生,作预防性辅导,及时治疗,运用现代心理科研成果,针对学生心理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咨询辅导、心理训练等),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应牢牢抓住课堂这个主渠道,对小学
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或矛盾,使其处于心态平和、情绪稳定、思维灵活,爱憎分明、举止适度这样一种有利于健康成长的环境之中,成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各科教师都要认真挖掘教材中具有心理品质教育内容的因素,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
②、建好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档案并应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及干预机制,学校要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留守儿童的家庭成员、社会关系、兴趣特长、学习成绩、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生命成长档案,为心理辅导提供有效的依据。班主任要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③、心理辅导老师应开展心理辅导途径,开通亲情与心理辅导热线,采取个别辅导的方法。
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班主任每月与外出务工家长至少电话联系一次,反馈子女的学习生活情况,同时也要求外出家长在百忙中,每月至少给孩子打一次电话或写一封信,鼓励子女战胜困难的信心,努力把学习搞好。心理辅导热线帮助留守儿童解决无人倾诉、无处倾诉的问题,解决心灵的疙瘩。
④、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如社会实践活动、文艺演出、主题班会等,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使学生发挥才智,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良好品质,提高心理素质。
⑤、要在班主任工作中增设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内容。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根据学生行为中的问题采取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辅导或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2)加强对家长的指导和帮助。
学校应通过开家长会,与家长电话联系,教师应及时进行家访,建立学校和家庭沟通渠道,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指导家长妥善安排好留守孩子的生活,选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要使留守孩子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3)与留守儿童建立友情,使其勇于倾诉并提高自我调控能力。
人与人之间需要心心相印,只有贴近孩子的心,走进孩子的心,教育才会起作用。而留守儿童自我调控能力的程度对其心理健康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自我体验,不同的自我控制都会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首先,应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我认知能力,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我,看到自己优秀的地方,正确进行自我评价,进行合理的自我调节,完善自己的人格。其次,改善留守儿童的自我体验。留守儿童应加强自己的法制、纪律观念,老师应帮助指导他们用纪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教给他们自我发泄,自我安慰,自我调节的方法,用具体事例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控制心理情绪的方法。另外,还应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他们的意志力,鼓励他们正确
对待挫折,提高自己的耐挫力,敢于挑战。
(4)政府支持鼓励农村发展。
希望政府鼓励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发展乡村企业,提高农民收入,减少农民外出打工。
五、研究方法和过程
(1)准备阶段(2013年10月—2013年12月)
①组建课题组,制定课题方案及实施计划,并召开“开题会”;
②学习讨论研究方案,明确研究思路,落实研究任务;
③对课题成员进行培训,查阅课题相关资料,组织全体课题成员学习《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
④运用个案调查分析法,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学生进行访谈,问卷调查,分析研究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前的现状(前测)。
(2)实施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①课题组教师按实施计划进行实验,通过观察、谈话等方式进行行动研究, 对留守儿童心理现状进行调查及分析,公布调查问卷结果,明确课题组成员的责任;②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③召开研讨会,进行教学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论文评比比;
④逐项形成阶段性成果。
(3)总结阶段(2014年6月—2014年10月)
①进一步运用个案调查分析再进行调查、访谈,然后总结感恩
教育后的现状与分析(后测);
②撰写调研报告;
③做好课题研究结题和成果论证工作;
④申报结题,召开推介会。
六、课题组人员分工:
(1)课题组负责人:
陈敏敏负责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及过程管理,撰写结题报告,成果验证,课题研究管理,具体任务完成的过程,整理论文、课题资料归档,成果验证等工作。
(2)课题组成员:
苏落霙、蒋海珍、李丽娜、陈恩禹参加课题的实践,负责各项目标的实施,资料的收集。
七、课题成果表现:
(1)搜集整理个案分析报告。
(2)调查研究,撰写论文。
(3)建立留守学生成长记录档案。
(4)汇编论文集。
(5)形成结题报告。
第二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分析及对策
桐柏县城关一初中课题组 杨庆军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留守在家乡,并需要成人或委托监护人照顾的年龄在16岁以下的儿童。留守儿童现象是中国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并将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这些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于学习、心理、道德各方面存在不同问题,而其中心理健康已经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一.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结果表明,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总体水平比较正常,大部分因子平均分在正常范围内。从各因子的情况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焦虑、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方面,这也和既往的一些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可能是以下几方面:
(一)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对孩子有着直接、持久和潜移默化的作用,而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几乎是空白。儿童期是孩子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儿童开始形成对自身变化、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理解与认识,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以及和谐的亲子关系,有利于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由于父母在外,其留在家里的监护人往往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使得留守儿童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容易表现出孤僻、胆小、自卑的心理特征,并且其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较差。极度焦虑和自卑的同时害怕与人交往,表现出社会交往行为退缩,从而出现对人焦虑问题。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自律能力较弱,由于长期在放任自流的环境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和管教,部分留守儿童产生厌学情绪和出现行为偏差。可以说,家庭没有称职的监护人是留守孩子面临的最大潜在危机,而监护权的缺失对孩子的人格发展、社会化和道德发展都将带来不良影响。
(二)学校与社会教育缺位。学校生活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影响很大。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较其他学生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 1
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中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和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就我国当前教育的现状来看,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社区教育组织,使得农村少年儿童的教育与成长发展在社区教育这一块尚处于真空之中。
(三)不同学龄段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调查表明,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明显不及初中阶段,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明显增高。这是由于年龄越小的儿童对亲情的需要越强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情关系是其他人际关系很难替代的一种亲子关系,即子女对父母的依恋。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如果这种亲情的需要缺乏,就会使其出现诸如抑郁、焦虑、情绪容易失控等诸多心理问题,年龄越小的儿童越容易出现上述心理问题。在学习压力方面,出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焦虑情况严重。可能是由于:一方面,随着年级的升高,学习的科目不断增多,学习的任务不断加重;另一方面,随着留守儿童年龄的增长,认识能力不断提高,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学习不好对不起自己的父母。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他们还面临着升学的压力,因而焦虑情况更为严重。
(四)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
本研究显示,不同类型的监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影响很大。在四种监护类型中,单亲监护类型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相对来说较好,总分与隔代监护、长辈监护、同辈或自我看护类型其他三组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差异均达到了显著水平。这提示儿童时期父母作用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对孩子而言,即使父母中一方留下来,都要比其他看护人尽心尽力的照顾有着更大的心理支持,对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长期与父母分离,留守儿童缺乏亲情的抚慰和关怀,往往会感到紧张、忧郁、多疑、焦虑,性格往往变得内向、自卑、悲观、孤独。调查显示,监护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不多,关注较少,由于与监护人有心理上的距离,留守儿童遇到问题时情绪往往无法及时得到排解,这种情绪的长期积累,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进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
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教育对策
(一)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
农村寄宿制学校可以让留守儿童受到更多的监督、照顾与关爱,减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断层与真空,实行寄宿制可以较好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无人疏导、学习无人辅导、校外活动无人指导及往返学校安全等问题,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还存在硬件建设不能满足学生寄宿的需要,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把寄宿制建设纳入学校基本建设的规划,向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寄宿便利,使他们能够无条件地申请寄宿,使寄宿学校变成留守儿童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要建立留守儿童心理问题预防和干预机制
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是留守儿童生活的“第二家庭”。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几乎都落在学校和教师的身上。
首先,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不仅可以了解留守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于常见的心理与行为问题较早提出相应教育与心理干预对策,而且还可以帮助他们发现学习生活等方面的突出问题,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促进其健康地成长。
其次,增设特色课程,将心理辅导课程和法制课程纳入必修。根据本校留守学生的年龄,分段开展生存教育、安全教育、感恩教育和自强自立教育,强化自尊自立意识,提高自理自助能力。
同时,要拓展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渠道,形成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相结合、心理咨询与其他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对留守儿童共性的心理健康问题要采用团体辅导的形式,使他们掌握相应的知识和调适心理的方法。对于个别性问题可以采用个别咨询的方式。对不同年级的留守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改善家庭教育环境
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曾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其中特别是社会化)过程中,父母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除了面对面,家长还可通过电话、书信等通讯方式实施有效的亲情教育,并在交流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13]。此外,由于监护人与“留守儿童”接触的时间长、影响大,他们的言行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同时要时常与学校、老师保持联系和交流,以及时了解子女的发展和变化。总之,要使留守儿童感受到家庭的关爱,在良好的心理环境中健康成长。
(四)加强社区教育,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
少年儿童的教育历来是家庭、学校与社会共同的责任。农村社区中家庭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一个家庭若出现什么重要事情,其他家庭一般会参与帮助。要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这个优势,扩大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体系,就需要把农村这种天然的“资源”组织和调动起来,这就需要社区形成统一、协调的组织或机构来完成[14]。所以,建立农村社区与留守家庭的互动机制,主要职责是帮助留守家庭教育、管理留守孩子。要发挥群团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村留守儿童,可由基层学区和共青团组织牵头,联合当地妇联、村委会,共建农村儿童教育监护体系。在农村建立儿童权益维护中心,在学校配备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社区教育活动,为留守儿童提供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心理健康辅导。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相当长时期内都会存在的现象,要想从根本上解决该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区以及政府等各个方面的关注与协调合作;心理问题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解决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帮助留守儿童“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生活”,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最终目的。
第三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
——基于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摘要在我国社会的快速转型和城市化过程中,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流向是由乡村到城市的流动,西部向东部及沿海地区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外出务工。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已达4800多万人,农村留守儿童所占比例高达86.5%,按照全国3亿6千万儿童来计算,每18个孩子就有一人没能与父母共同生活。本文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调查和分析,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对策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0%以上。现有中小学271所,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04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其中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5万人),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总数的47%。综上所述说明,石柱县在农村留守儿童方面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因此,我以石柱县为例,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
一.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的心理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并非通过一次或到一个地方一调查就能发现所有问题。近几年来,我县对留守儿童的教育管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形成了三种模式,即王家小学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生活指导、学业辅导、心理疏导”和“教师精心、孩子开心、家长放心”)、南宾中学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和冷水小学的“4+1培养模式”。在研究过程中,我县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调查表明,石柱县的农村留守儿童主要存在着以下心理健康问题:
1.情绪消极。经过观察与分析,发现不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不稳定,且时常处于消极状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情绪,从而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对石柱县十所农村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研究显示,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方面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规,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性格孤僻。父母双方外出后,留守儿童普遍有一种严重的失落心理。他们不爱交谈、不愿和别人交往、性格抑郁。再则,即使有隔代监护或上辈监护,但因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他们有心事也藏在心里,只用自己幼嫩的双肩扛下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了精神或人格的障碍。调查显示:父母不在身边,从他们缺少关爱的眼神里很难找到这个年龄的孩子们应有的那种天真与活泼。据石柱县冷水小学留守儿童教育模式研究课题组的调查反映,留守儿童在受到挫折时,有4.7%的孩子感觉生活没意思,甚至有0.5%的人产生过自杀念头。性格孤僻、脆弱,渴望亲情成为留守儿童最大的心理问题。
3.内心失衡,价值观受影响。调查显示,在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不能像其他的同龄儿童那样,享受到应有的家庭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就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而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视。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以致于做出一些逆反的事情。
4.认知水平较差。这里所说的认知水平,更多的是指儿童的道德学习、思想认识等方面的认知。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人进行正面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功利思想严重。调查表明,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的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都要好。
5.焦虑与自卑。在家庭生活中,儿童往往对父母具有他人不可替代的依恋情结,他们遇到生活或学习中的困难时,往往更多地依赖父母寻找解决的办法。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大多缺乏依赖感和安全感,虽然有祖辈们的照顾,但老人们所能给予的更多的只是身体方面关心,而在心理方面大多爱莫能助。这种长期的矛盾心理导致了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心理焦虑,他们很敏感,常无端感到恐惧、紧张,遇到提问、考试、比赛,心理容易出现异常。此外,父母不在身边的儿童总觉得缺乏心理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再加上同伴们的冷嘲热讽以及学业不良而招致老师的消极注意,他们更易表现出胆小怕事、行事萎缩以及自认为不如别人等消极心理。长此以往,留守儿童很容易出现自卑倾向。留守儿童自尊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感,对自身的评价明显偏低,特别是在对自己的智力、外貌和幸福满意度方面。
6.嫉妒与憎恨、仇视。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于是羡慕他人能够与自己的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经常思念自己的父母,久而久之,就容易发展到嫉妒别人。表现在动不动就和同学吵架,对同学冷嘲热讽,脾气暴躁,甚至有意挑起矛盾,很难与同学、朋友正常交住和相处。一些留守儿童甚至产生憎恨、仇视的心理,有的还出现暴力化倾向。
7.人生观出现转变或偏移。在石柱县的广大农村,“读书”曾经是许多家庭对子女改变生活水平和
社会地位的唯一期望,认为通过读书、考学、参加工作脱离农村是无比荣耀的事情。但是,在打工浪潮的冲击下,部分家长看到一些打工者虽然没有文凭,甚至个别没有什么文化知识,却能赚大钱的现象,再加上看到目前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从而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打工潮”带来的冲击力是强大的,少部分打工者的暴富和大多数打工者回乡过年时的风光,极大地刺激了农村的初中生。部分留守儿童开始把人生的发展方向确定为初中毕业后外出打工,于是就在学校里混日子。
8.人际交往出现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在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常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他们得不到及时的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及时排解,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据一些研究结果显示,留守儿童较为内向,具有冷谈孤独、自卑拘谨、少年老成、抑郁压抑、冲动任性、紧张焦虑、自我中心主义等个性心理。
(二)造成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以上心理问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家庭教育的严重缺失。家庭是儿童生活与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儿童今后的发展。缺失家庭的温暖、缺少父母的家庭教育,就很容易导致儿童社会化进程缓慢。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分为信任与不信任、自主与羞怯、疑虑、主动性与内疚、勤奋与自卑、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亲密和孤独、创造力与自我关注、完善与绝望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都是在儿童期完成的,与家庭和家庭教育有关,留守儿童缺失家庭温暖,他们就难以形成对周围人的信任感,因而性格容易变得孤僻。
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父母亲交流沟通少,使他们的心灵在流浪,甚至还可能受到外部不健康的心理影响。这时,如果父母亲不能很好地与留守在家的子女维系亲情、沟通思想、鼓励他们上进,以为给留守孩子买几件衣服,交清学杂费,寄回充足的生活费,就是自己关爱孩子的全部,不注意孩子在想什么,需要什么等,就会让一些留守儿童在心底对父母失望,认为父母的关爱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由于一些留守儿童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担任临时监护人。那些临时监护人则由于体力、素质等多方面的原因,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之类的浅层关怀,而无法尽到对孩子全面的教育责任。且隔代的老人大多对留守儿童溺爱放纵,留守儿童就几乎生活在无约束状态下。由于缺乏正常的积极的管教与引导,极易导致他们心理失衡。也有不少监护人碍于情面,接受留守儿童家长的委托,对待孩子的态度有的迁就放任,有的十分冷淡;有的监护人仅把监护责任视为受顾行为,漠视留守儿童交流思想的要求;有的对待孩子粗暴,对他们的过失采取谩骂、体罚等手段,致使留守儿童缺乏正常的家庭生活氛围和必要的家庭教育氛围。
2.学校教育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我们应该相信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功利化思想过于严重。当然,责任并不在学校,且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当前无法超越这种功利化的现实。但由此造成的一个严重后果是:功利思想严重的学校教育将造成对留守儿童关爱的缺失。有的学校侧重于在校时段的教学管理,却无力也没有顾及到留守儿童校外的管理;有的学校注重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的“关心”,而对成绩差或一般的学生管理冷淡;有的学校在教育无效时干脆放任不管,一推了之,对留守儿童也没有格外的关心与关注。还有一些学校将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安排给专职人员,由他们专门照顾留守儿童,但这些专职人员并不能够完全关注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对留守儿童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情绪障碍、社会交际障碍等诸多障碍并未能完全了解并解决。尽管早已有研究表明,存在大量留守儿童的学校需要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可是至今,很少有学校配备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甚至没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生的心理本就处于发育阶段,心理发展快,自我意识强,自我发展的需求增长和社会竞争过早介入导致他们产生各样的成长困惑,他们自己又不会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这些障碍就长久地累积起来,形成心中块垒。如果不能及时排除,他们的心理缺陷得不到及时矫正,长期下去,就会形成不健康的心理品质和不健康的人格特点。
3.教育不公平给部分留守儿童留下了心理阴影。与城市教育相比,农村教育处于弱势。农村学校,由于教学设备设施落后,学生住房简陋,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影响,教师收入低、发展空间不大,一些教师人心游移,或者为追求业绩,加重学生学习负担,这些方面对学生的伤害很大,他们很难从学校体会到温暖。另外,如果学校管理特别注重追求教学成绩,留守儿童却需要花更多的心思与精力照顾自己而可能耽误学习,这将更加使得留守儿童被边缘化甚至被忽视、歧视,从而给留守儿童心理留下一些阴影,影响到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对未来的希望。
4.落后的文化与狭窄的交际给留守儿童预留了“崎岖”的道路。农村文体设施缺乏,文化资源不足,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只能通过电视来了解外面的世界。而单一的文化媒介不能满足孩子们强烈的探求心理,所以只要一有文化活动,即使是迷信的,低俗的,他们也会不加辨析地全盘接受。网络的出现,的确能迎合他们的求知需求,但是农村的网络疏于管理,留守儿童一旦进入,就很容易沉迷其中而难以自拔。由于文化活动太少,一些喜新好动的留守儿童一旦闲着就会觉得无事可做,无聊之时便邀约成群,寻衅滋事,导致畸形心理进一步恶化。年龄大一些的留守儿童,他们渴望独立,渴望无人管束的自由,期望和社会接触,但他们辨别能力差,缺乏选择和判断能力,而校外正好有那么一批年龄和他们相仿的一群“三不少年”(不上学、不就业、不做事),如果一旦联系上,时间一久,那些问题少年就会影响在校的同龄人。而受了影响的学生,成绩和品行都不可避免地下滑,从而在中考的竞争中被淘汰下来,被淘汰下来的这些孩子也成了“三不少年”,进而又影响其他的在校学生,特别是留守儿童。
二、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教育对策
在教育工作中应增强针对性,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思想以及心理健康方面给与更多的关注,用强化的学校教育弥补他们弱化的家庭教育。
(一)建立完备的留守儿童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留守儿童个人的爱好特长;身体状况;家庭的经济状况,家庭
气氛,家长的教育方式与态度,与父母和监护人的关系;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性格类型及特征,气质类型及特征,个性心理有哪些特征,个性心理中有哪些良好或不良的品质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儿童的心理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二)加强对家长的帮助和指导
通过开家长会、家长座谈会、与家长电话联系、及时进行家访等方式,建立学校和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沟通的渠道,优化家庭教育环境,引导和帮助留守儿童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让家长协同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教育。针对留守儿童家长都是年迈文化水平不高的情况,今年三月我校曾聘请专家为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作了《关注孩子心灵健康教育》的专题报告,指导家长用正确的方法教育孩子。要求家长对孩子尊重而不迁就,理解而不溺爱,严有“度”,爱有“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培训
各科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心理健康教育日常化。因此教师必须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特点,也要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学校要求教师除了自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外,专门请了心理辅导教师对科任教师进行系统的培训,介绍留守儿童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怎样进行解决等等,这样使心理健康教育科学化。
(四)有效组织心理健康活动课
近几年来,我县在有条件的农村学校开设了心理健康活动课,心理健康活动课已受到了学生和教师的极大欢迎,它使我们教师的教育观念得到了改观,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使学生的心理素质得到了提高。不过,实践中也发现了不少在心理辅导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心理健康活动课应该融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操作性为一体。侧重点主要包括: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情绪的合理调控、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我县在心理健康活动课方面,一是开展心理访谈,针对心理情感问题开展咨询辅导(个体辅导与团体辅导相结合);二是开通亲情电话,保证每个孩子每月与在外务工的父母通话2次以上;三是建立亲情聊天室,与家长进行视频聊天;四是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给学生提供向老师倾吐心声、答疑解惑的渠道;五是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体生日”活动,让孩子感到集体的“温暖”。
(五)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使孩子能够充分感受到父母的爱,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心理氛围和教育环境。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是大家所共同希望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关爱留守儿童。我们不能总是责怪留守儿童难管教,也不能一味责怪他们的父母外
出打工不管孩子。作为学校,应尽最大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创设人人关心孩子,个个关爱学生的良好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关爱留守儿童的成长,使每个留守儿童都能达到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行为协调、人际关系适应的心理健康标准。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的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实现和谐。
参考文献
[1]严明.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Z].中国留守儿童教育网,2006
[2] 张静.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对策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 2009(1)
[3]郑倩.关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探讨[J].科教文汇,2007(11)
[4]李雪英,高超.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 2006(3)
[5]农村家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评价、干预策略研究[Z].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管理专栏,2008年
[6]郑哲.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对策探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6(6)
[7]陆春燕,张威林.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1)[8]刘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现状和展望[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9]石柱县留守儿童调研组.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报告
[J].http://xlxxtwq.blog.163.com/blog/static/***428501/
第四篇: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自己留守在家乡,需要其他亲人照顾的年龄在16 岁以下的孩子。据全国妇联2008年2月召开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调查发布会,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5800万人,其中14周岁以下的农村留守儿童约4000多万。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在一定时期内往往在心理上产生不适应感,严重的还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应该成为每一位教育者、儿童工作者关注的重要问题
一.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表现:
1.性格柔弱内向。留守儿童一般是其爷爷奶奶或其他亲戚监管,这些监管人与其父母相比,在儿童心目中毕竟是亲疏不同的。留守儿童遇到一些麻烦事情时,会显得柔弱无助,久之会变得不愿与人交流,性格内向,不开朗。
??? 2.自卑。儿童大都具有攀比心理,留守儿童由于自己的父母不在身边,感觉没有依靠和坚强的保护,与父母全在身边的儿童相比,他们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丧失信心,学习上降低要求,上进心不强。
??? 3.寂寞无聊。父母外出打工,孩子大都感到家庭空落,心理觉得寂寞无聊,进而产生心理躁动和抑郁问题。
??? 4.盲目反抗或逆反心理。留守儿童总感到别人在欺负他,一点小事就计较当真。与人交流时充满警惕甚至敌意。对老师、监护人、亲友的管教和批评产生较强的逆反心理。
??? 5.怨恨父母。少数孩子认为家里穷,父母无能耐,才会出去打工挣钱,对父母打工不理解,由此而产生怨恨情绪。大多数孩子在父母外出后都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其中年龄越小的孩子表现越突出,女孩比男孩突出。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其心理健康,也容易引起他们的违法犯罪行为。据公安部的调查,全国未成年人受侵害及自身犯罪的案例大多数在农村,其中大多数又是留守儿童。北京的中国社会调查所一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父母明显感觉到孩子留守后变得沉默、孤僻;三成的父母知道孩子交了不良朋友,经常惹是生非。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产生原因:
1.家庭抚养问题。留守儿童大多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缺乏父爱和母爱,与父母之间有隔阂。
2.教育问题。家长缺少对孩子的教育引导。
3.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是一群“情感饥饿”的孩子,情感的缺失容易使他们的心理出现扭曲和变形。
4.犯罪与越轨问题。孩子缺少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缺乏父母的引导和教育,容易使孩子走上歧途。
三.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对策
1.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
2.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拉近与留守儿童的距离,真心关心帮助他们,给他们以欢乐和幸福。
3.家长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代理监护人。
第五篇:农村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农村中小学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近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快速发展,农村中的许多富余劳动者,陆续走上了外出打工、经商的行列。他们的孩子绝大多数只能留守在家庭,由老人或亲戚代养,这些学生便成了农村特殊群体——留守儿童。据权威部门调查研究,我国目前有2000万左右留守儿童,其中近四份之一存在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我们校一所农村学校,现有教学班级18个,其中绝大多数学生为农村户口。据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很多,在这些留守儿童中,多数学生在校表现良好,成绩也处于中等水平,但性格略显孤僻、倔强,逆反心理较强,退缩冷漠,不善于交流,脾气暴躁,冲动易怒,任性,过分淘气等。
我们思考如何针对这一特殊学生群体的教育问题进行教育对策研究,怎样从学校教育入手对家庭教育进行引导,尝试通过系列体验式德育主题活动和分层实施的心理干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教育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幸福奠定基础。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儿童发展纲要》中指出:儿童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发展的
关键时期。为儿童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给予儿童必需的保护、照顾和良好的教育,将为儿童一生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纲要中还要求“重视儿童心理卫生知识的普及。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课程;逐步在大中城市和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建立儿童心理咨询和矫正服务机构。”
2、教育理论。我国古代教育家很早就提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针,著名教育家魏书生也常说:“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激发学生兴趣的重要保证。”而留守儿童作为我们教师工作中特殊对象,他们既有一般学生心理特征中的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教师要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研究教育方法,改进教学。引导帮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加强我校教师教学科研意识,促进我校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针对我校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主要心理问题、成因及对策,并在此基础上探索一条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路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校成功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研究内容
1、对象:张维小学留守儿童
2、进行实验、观察本校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心理现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运用多种途径和方法进行研究。
3、根据留守儿童心理的突出障碍,进行排除使他们健康地成长。
4、各班建立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进行个案跟踪研究。
5、不同年龄段的留守儿童在环境适应过程中不同表现,研究各自的对策。
6、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合理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五、研究的方法
1、文献研究法。主要是搜集国内外有关初中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资料,搜集相关课题研究的最新信息,为本课题的研究作借鉴和参考。
2、问卷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校留守儿童心理现状,为实施兴趣学习法作好准备。
3、个案研究法。通过若干个个案研究﹐进行比较﹐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课题研究工作。
4、经验总结法。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按方案做好阶段性总结,在总结中交流经验,共同提高,共同进步。
六、实施步骤
1、准备阶段(2011年9月--2012年9月)
2、实验研究阶段(2012年9月--2014年9月)
召开课题开题论证会,课题组人员和全校教师共同参与研究,通过课题研究课、课题研究会、成果汇报会等各种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和经验总结。在实施阶段里,要求要建立研究资料档案(调查分析材料、课题研究论文等)。在实施阶段里,还可以不断地修正方案,完善方案。
3、总结阶段
(1)撰写研究综合报告、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形成最后成果。(2)对研究成果进行推广与交流。(3)接受课题组专家组的全面评估与验收。
七、研究经费
我校虽然资金有限,但要自筹经费,保证本课题研究的正常开展与按期结题。
张维小学
2011年9月